2023年法王 噶瑪巴《唯識三十頌》第三課

慎重翻譯的佛經,字字有加持力!

20230103

6. 概說古代譯經程序及方法

6.1. 中國古代譯經年分說明

今天是第三堂課,上堂課講說了中國古代譯經的一些情況,包括它的歷史、程序、譯師、分工等等方面的內容,把中國古代譯經史大致分為了四個部分。為了易於大家理解,有更完整和清晰的概念,我把這四個階段當中的一些具體時間寫在這裡,透過這些年分,大家可以看出這四個階段大概都發生在什麼年代:

一、漢代起
朔佛:《般舟三昧經》 公元179年,距今1844年
浮陀跋摩:《大毘婆沙論》公元383年,距今1640年

二、隋朝以前:「演講討論會」百千人參加的譯場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距今約1650年
佛陀跋陀羅:《華嚴經》公元421年,距今1600年
陳真諦:《阿毘達磨俱舍論》公元563年,距今1460年

三、隋唐時代:「專家研究集會」只有二三十人的譯場
玄奘:公元645年開始譯經,距今約1370年

四、宋代譯場:
天息災譯經場:公元十世紀,距今約1100年

上堂課我們講到的那些譯經情況,大概都是發生在距離現在1800年到1300年左右的事情。一般來說,佛教何時開始在中國弘揚,有不同的說法,現代學術界一般的認為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西戎傳》所記載的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的記載,相對較為可信。

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中國古代譯經的四段時期,也是歷經幾百年,將近一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所以,可以說中國經典古譯是很有歷史、很有淵源的。那麼,下面就接著上堂課的內容講解。

上堂課,講了漢代之後、經歷隋朝,直到唐代的譯經情況。講到唐代譯經,就不得不提到唐三藏——玄奘法師。他的譯場雖然只有二、三十人,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德中的大德,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而且是有嚴格的系統、體系在進行翻譯的。具體來說,在譯場中,譯經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呢?

6.2. 唐代譯經程序

基本上,唐代翻譯的三個程序,依次為:

一、主譯(有時也稱「譯主」)
主譯是最重要的,因為最後譯本是主譯掛名譯者,所以必須精通三藏,而且明練顯、密二教。他必須在譯經堂對全體助手講說經旨,而當時的助手也都是挑選過的專才(都已經是大德),所以無須句句講解、字字分析,彼此可專門就針對梵本的難文奧義作深入的討論,這種方式就稱為「研覆幽旨」(不斷研究、審查其深意、奧義),可見是偏重在研究方面。

二、潤文
翻譯告一段落時,先將當日講解和討論的紀錄都送到「潤文」處,雖然紀錄的是中文,還是要由這群負責文筆的人根據紀錄整理成漢譯的初稿。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例如從藏文翻譯成中文時,開始翻譯的時候,最好是就藏文文法的習慣譯成中文,比如藏文中對於「普賢行願品」每一個字作解釋,那麼也就完全依照藏文文法的習慣直接翻譯成中文,然後第二步才在是再在這個紀錄或初譯的基礎上,進行中文潤飾的工作。不然如果一開始翻譯就想要顧慮到中文的修飾,很有可能就會犧牲掉原文中的一些含意。

三、證義
總之,經過主譯例如玄奘大師的講說,還有和助手們「研覆幽旨」之後的紀錄,接著就要送到「證義」處,由這部門的三種專家:義理專家(證義)、中國文字學專家(字學)、梵文專家(證梵語、梵文)審查譯文能否表達原意,若發現譯文與原文意思有出入或譯錯的地方,「證義」加以修改後,再送回「潤文」處。

「潤文」處收到改正稿後,再根據「證義」處三種專家合議的修改而作文字潤色,因為「證義」的工作,就只是按照原文義理的表達上作改正,用字不一定典雅、優美。文字語言修辭方面的「潤色」問題,就需要送回「潤文」處審查,看看修飾後,新的辭藻會不會損害原意的表達。

就是這樣,「潤文」處和「證義」處,一往一來無數回合,直至雙方都滿意為止。可以說,第二和第三個步驟是交互進行的,這叫做「文雖定而覆詳,義乃明而重審」,是承接東晉南北朝時「鄭重校讎」的舊規而來的。

比如,當時玄奘翻譯《瑜伽師地論》的譯場情況,唐朝宰相許敬宗在他所寫的序言記載如下:
「三藏法師玄奘敬執梵文,譯為唐語。弘福寺沙門靈會、靈雋、智開、知仁、玄昌寺沙門明覺、承義筆受。弘福寺沙門玄暮證梵語。大總持寺沙門玄應正字。大總持寺沙門道法、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寺沙門法祥、羅漢寺沙門惠貴、弘福寺沙門文備、蒲州寺沙門法祥、蒲州棲岩寺沙門神泰、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詳證大義。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門智道受旨綴文。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聞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受旨綴文。聲聞地、初瑜伽種姓盡、第二瑜伽處凡九卷,玄法寺沙門玄頣受旨綴文。聲聞地、第三瑜伽處盡、獨覺地凡五卷蒲州真諦寺沙門玄忠受旨綴文。菩薩地、有餘依地、無余依地凡十六卷,大總持沙門辯機受旨綴文。攝異門分、攝釋分凡四卷,普光寺沙門處衡受旨綴文。攝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門明浚受旨綴文。銀青光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陽県開國男臣許敬忠奉詔監閱。」

簡而言之,當時玄奘作為「譯主」,有六位筆受、一位證梵語、一位正字、八位證大義。《瑜伽師地論》通篇,共有七人負責綴文,他們各自根據篇幅、章節進行分工。最後,由唐朝宰相許敬忠奉詔監閱。所以《瑜伽師地論》總共有24人進行翻譯。

在這種新的翻譯方式下,翻譯工作較唐朝之前進步多了,有哪些進步呢?

一、譯經實際工作者增加
首先,是助手雖然僅得數十人,但都有一定職務,跟從前千百位聽眾中,僅有三個人實際工作比起來,事實上人數是增多了。

二、集思廣益產生好譯本
譯本經過不斷的潤色和審查,當然更為精密,雖然執筆的人跟審查的人難免有爭執,例如玄奘的助手法藏(也就是華嚴宗的第三祖賢首大師)就有「後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所以譯場常常會出現更換助手的情況。但是,助手彼此都是精研佛學或文學的專家,爭執的焦點主要也是經文、義理應如何譯出,並非針對個人的好惡,因此「主譯」即使排難解紛,也不必多勞口舌。其實這種爭執反而對翻譯是有好處的,因為有不同的看法、見解才能多加討論,如果都是異口同聲就定於一尊,不見得能有好的譯本。

至於宋朝的譯經情況,這次就不多說了,因為也沒有太多的時間。

6.3. 中國古代譯經總結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譯經的一些大致情況和歷史,雖然我已經儘量想要介紹簡略一些,可還是占用了一兩天的課程時間。總之,這次介紹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

▍ 無數大德鞠躬盡粹

譯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它對譯師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非常嚴苛。比如說,除了「譯主」要精通三藏、明練顯密之外,每一位「助手」都必須有所專攻,比如得是梵文專家、或者中國古文字專家、又或者佛教義理專家等等,譯場都是群英薈萃、大德雲集。

因此,我們現在讀到的古譯經文,哪怕是一個字,都是經過無數次斟酌、篩選、研究和無數次探討才選定的,是結合了很多學科的大專家一起匯議才翻譯出來的。比如玄奘大師譯場的這些專家當中,不僅包括比如律宗祖師——道宣、唯識宗(法相宗)祖師——窺基、華嚴宗祖師——賢首等等,他們就好比是藏傳佛教當中的薩迦班智達、龍欽巴、宗喀巴大師等等,皆非等賢之輩。相對來講,水平「比較低」的那些「助手」,也都是來自中國各大寺院的住持和高僧。

不誇張的說,我們讀到的每一句經論譯文,都是這些菩薩、大德用畢生的學問和修行總結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重視,知道佛經來之不易,以及譯文的難能可貴!

就像西藏大藏經的《甘珠爾》、《丹珠爾》,經文一開始都會先有梵文經名,再來才是藏文經名,為什麼會有梵藏列舉的情況呢?原因有兩個:一是這樣才會知道梵文的原義;二是我們才能憶念過去譯師的恩德,因為我們不懂梵文,所以都是過去譯師的恩德,才能讓我們瞭解經文的意思。這不是嘴上說說憶念恩德而已,而是要真的做到手中拿到這些經典時,看到、閱讀到的時候,心中真的要想:這是得來不易的!要想到經文、譯文的難能可貴,要生起這種珍惜、重視的心。

▍ 古譯佛經具有加持力

我們瞭解譯經原來是這麼不容易、這麼複雜,這同時也就說明了為什麼古代的經典這麼有加持力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說:「哪怕是佛經中的一個字,都可以使人成就。」曾經宗喀巴大師請問堅阿仁千貝「噶當」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大師就回答他說:佛經中的每一個字都不能捨棄,全部都是修行的口訣,這就是「噶當」的意思。宗喀巴大師聽到這樣的回答,非常歡喜,後來還跟弟子們說,這位格西如此的回答,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他說的真的是太正確、太真實、太重要了!

這真的是要點,佛經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口訣,哪怕是一個字,都可以使人成就!如果不是這些大德高僧這麼精益求精地譯出這些經文,凝聚了他們自己的證悟和修行,這些佛經譯文怎麼可能具有如此之大的加持力呢?

就好比中國禪宗最著名的六祖惠能的事蹟(《六祖壇經》的說法者),但是藏傳佛教稱禪宗為和尚宗,這應該不是很正確,應該稱為禪宗,之所以有「和尚」的稱呼,應該是以前有一位大乘和尚的公案,所以就把禪宗稱為是和尚的見解。總之,六祖惠能其實是一位文盲,並不識字,但他卻是一位上根器的行者。傳說就是因為他聽到了《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直接成就了!當然,不僅因為六祖本身就是上等根器之人,而且同等重要的是,像《金剛經》這樣的譯文,它本身就具有加持力,如果經文本身沒有具備加持力,就沒有辦法讓一個人聽聞到就能成就。

說了這麼多,重點只有兩個:

一、憶念譯師恩德
一方面,我希望將來我們在讀這些古代經典譯文的時候,可以心懷感激、感恩之心,要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有此殊榮讀到這些大德用盡畢生心血,為我們傳譯的這些經典,讓我們可以閱讀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佛法,並且正確無誤地領悟到其中的義理。

二、慎重從事譯經
另一方面,我希望將來各位如果有機會,在自己作翻譯工作的時候,各位或許是有可能未來會作翻譯的,所以也可以追隨往昔智者、大譯師們的譯經方式,認真、慎重、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部經論、文獻。不要覺得看了幾部注釋,會說幾種語言就可以翻譯經典,我們應該把這種無比嚴謹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傳統傳承下去,這樣才不辜負往昔那些偉大譯師的努力,還有那些經論的作者,包括佛陀以及無數菩薩、祖師做出的這些開示和教導。我們真的是要為未來的佛弟子而翻譯,絕對不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名聲而翻譯,這真的是一種很不好的作為。

7.《成唯識論述記》作者:窺基大師

古代譯經的部分就先講到這裡,第一堂課提到了這次講《唯識三十頌》會以玄奘所寫的《成唯識論》為主要注釋參考書目;另外,也會根據窺基所寫的《成唯識論述記》作為輔助進行講解。那麼,這次的課程有六天,就先來講解《成唯識論述記》序言的部分。

在講《成唯識論述記‧序》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它的作者——窺基大師,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他的師父,也就是《成唯識論》的作者玄奘大師。玄奘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概沒有華人是不認識玄奘的,因為只要是華人,至少都看過《西遊記》,知道唐三藏的故事,也都知道玄奘大師,所以玄奘的故事在後面講到《唯識三十頌》的正文時再作介紹。

7.1. 幼年暨出家因緣

釋窺基(公元632年-682年),字洪道,姓氏為尉遲,京兆雍州長安人(今陝西西安),唐代著名高僧,唯識宗(法相宗)創始人。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師,或單稱基,法名「窺基」,也尊稱為「慈恩法師」,即慈恩寺的法師。窺基出身將軍世家,是北魏名臣平東將軍尉遲說的後代,他的高祖、祖父、伯父、父親都是將軍,其中尉遲敬德是唐代建國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傳統的門神,兩位都是唐代的將軍,其中之一就是尉遲敬德,因為太威風了,所以鬼怪看到門神都不敢進門,有這樣的故事,就不多說了。有關窺基大師的出生、成長,《宋高僧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宋高僧傳》:「《唐書》有傳: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爽。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疎略,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為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犍子邊佔,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曰:『伊類麁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慾、葷血、過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即貞觀二十二年也。」

窺基的母親裴氏夢到自己吞下了一個手掌大小的月亮,然後就懷孕了。窺基出生之後,從小就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十分聰明、爽朗,能夠背誦數千言的古代典籍,因為來自將門,所以也顯得氣宇軒昂。玄奘有一天在田間小路上初遇窺基之時,覺得他面容俊美,行為舉止豪爽大氣,於是說道:「果然是將士家的孩子!我們之間因緣似乎很深,若能度為弟子,法脈就有寄託之人了!」轉念玄奘又回想起,當時從印度回來的時候,有一位尼犍子曾為自己卜卦時就說過,回到漢地之後會遇到一位天資聰穎的學生。

於是,玄奘便去造訪窺基的父親,委婉的勸說,希望能讓窺基出家為僧。畢竟不是出自普通的家庭,是朝廷的將軍後代,所以其實他父親是希望窺基能傳宗接代的。但是父親聽完玄奘來意,也沒有直接拒絕他,便說道:「這孩子粗魯蠻橫,哪裡能承擔了佛法的教誨?」玄奘答道:「他的才能氣度,正是將軍您所生,而玄奘我所看中的!」後來,雖然父親同意了讓窺基出家,可是窺基自己卻非常抗拒。玄奘再三激勵,最後窺基只能勉強同意,但是他非常心不甘情不願地大聲說道:「需要答應我三個條件,我才會出家!第一、我不斷情慾(因為出自將門之家,他的長相很俊美),第二、我要吃肉(中國佛教是出家就不能吃肉,這是在南北朝就訂下的規矩),第三、就算過午我也要吃飯!」玄奘為了能讓他出家,能夠得到佛法的度化,便佯裝同意了他的要求。於是就這樣,窺基用了三輛大車,裝滿他想要的東西出家去了。在《宋高僧傳》裡沒有清楚提到,但一般有說三輛大車中,一輛載滿了侍女和酒食,一輛載滿了他所喜歡的各種經典,一輛是他自己乘坐,所以,人們稱他為「三車和尚」,平常人出家是什麼都捨棄了,他卻是帶了三大車的東西。但是,《宋高僧傳》中根據窺基所寫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他自述如下:
《宋高僧傳》:「一基自序云:『九歲丁艱,漸疎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基,夙運單舛,九歲丁艱自爾。志托煙霞,加每庶幾緇服,浮俗塵賞,幼絕情分。至年十七,遂預緇林。」

由於自己命運坎坷,他九歲的時候親人過世(有說是喪母),自己孤身長大。所以,從小窺基就漸漸遠離浮華塵世,十七歲的時候就想要出家為僧了。如果這段自述果真確實,那麼對窺基大師的「三車和尚」之說,就是大大的冤枉了!《宋高僧傳》接著說道:
「至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勅為奘師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勅,選聰慧頴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嘆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詔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創意留心,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計可百本。……時隨受撰錄所聞,講周疏畢。」

不管怎麼說,窺基十七歲出家為僧,成為玄奘的弟子,先是住在廣福寺,後來由於聰慧過人,被選中隨玄奘入住大慈恩寺。二十三歲時,受大乘戒,並應選學習五印度語文。由於勤勉精進的研究,很快就通達梵語跟佛法的義理,當時只要認識或見到他的人,都非常讚歎、佩服,到了二十五歲,他就奉敕參與譯經。之前也有提到,玄奘大師的助手中,窺基就是最年輕的那位,就是由於他聰慧過人,因為當時的譯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才能獲選為助手。窺基當時翻譯的特點是,只要玄奘大師講過的,都能記錄下來或有講說的能力。窺基在躬身承事上師玄奘期間,各種學習、研究都能讓所有人讚歎、佩服,那時他就可以完整講說大小乘經論三十多部。窺基隨時都會把自己所聽聞的教授記錄下來,非常的精進,當時也並沒有什麼錄音的設備,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記錄的,直到上師所給予的全部開示、講說都圓滿之後,他的注疏才完成。

7.2.「百部疏主」

窺基不僅在記述方面十分精進,而且在疏釋方面還很擅長。他參與譯經的時候,只要玄奘有宣講的,他都會詳細的記錄下來,並加以疏釋,撰為述記。歷史記載,玄奘每天在黃昏二時(大概晚八點)宣講新譯的經論,由譯經院的僧人們,也就是譯經助手們完成記錄和寫作的部分。而窺基在玄奘宣講的時候,他的記述是最勤奮、精進的,功勞也是最顯著的!

所以說,窺基的著作大多數都是親授自玄奘,玄奘的意旨也多保存於窺基的著作中。後來玄奘圓寂後,人們多以窺基的記述、釋疏作為依據的標準,雖說窺基的有些記述、釋疏是後來才刊發的,但也都是以當初的紀錄為根據。如窺基所著的《雜集論述記》中,他自己曾言:「微言咸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精妙之言已經絕跡、消失了,我如今寫成的述記,都是根據往昔聽聞的內容來撰寫的。)

後來,隨著玄奘的圓寂,玉華寺譯場也就解散了,窺基便回到了慈恩寺,從事著述工作,同時教授弟子,廣弘唯識之學,人稱「慈恩法師」。很多學者研究之後,都認為中土唯識宗主要的創建者是窺基,但因為他的見解主要都是來自玄奘,所以也不好說他就是唯識宗的創立宗師,但法相宗的祖師就真正是從窺基開始的。

窺基一生,著述非常豐富,因而號「百部(本)疏主」,其知名者有四十四部,現存者有二十四部,卷目如下:
《無垢稱經疏》六卷,現存四卷。《法華經略記》一卷,《妙法蓮花經玄贊》十卷,現存。《法華音訓》一卷。《法華為為章》一卷,現存。《法華經文科》一卷。《般若心經幽贊》二卷,現存。《般若心經略贊》一卷。《大般若理趣分述贊》三卷,現存。《金剛般若玄記》一卷。《金剛般若經論會釋》三卷,現存。《藥師經疏》一卷。《十手經疏》三卷(或二卷)。《六門陀羅尼經疏》一卷。《觀無量壽經疏》一卷。《勝鬘經述記》一卷,現存二卷本。《彌勒上生經疏》(亦名《瑞應疏》)二卷,現存。《彌勒下生成佛經疏》一卷。《天請問經疏》一卷,現存敦煌本。《攝大乘論抄》十卷。《辯中邊論述記》三卷,現存。《百法論玄贊》一卷,現存。 《百法明門論決頌》一卷。《觀所緣緣論疏》一卷。《雜集論述記》(亦名《對法鈔》)十卷,現存。《瑜伽略纂》十六卷,現存。《瑜伽論劫章頌》一卷,現存。《二十唯識論述記》二卷,現存。《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現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現存。《成唯識論料簡》(亦名《唯識開發》)二卷,現存。 《成唯識論別抄》十卷,現存一、五、九、十共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現存。《因明正理門論述類記》一卷。《婆沙論鈔》,卷數不。《俱舍論疏(或作抄)》十卷。《異部宗輪論述記》一卷,現存。《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現存。《二十七賢聖章》一卷。《見道章》一卷。《彌陀通贊示西方要義》一卷,現存。《西方正法藏受菩薩戒法》一卷。《勝論十句義章》一卷。《出家箴》一卷,現存。

另有現存《金剛般若贊述》二卷、《阿彌陀經疏》一卷、《阿彌陀經通贊》三卷、《西方要決釋疑通規》一卷等,據學者考證為託名偽作。

窺基著述很多,涉及面很廣,有唯識、因明,但主要以瑜伽唯識學說的內容為重點,凡是有關的經論、唯識的六經十一論,基本上他都有注釋。他不僅把玄奘的新譯經論都一一寫下疏記,而且對真諦的舊譯經論也會加以解釋。

現知釋著的目錄表明,窺基所注釋的著作,除了彌勒所著的唯識經典之外,主要是無著、世親以來唯識論典,其中又以所承護法一系的學說為重心。窺基當時不僅提議編譯了以護法注釋為主的《成唯識論》,而且再三注釋此論,有關《成唯識論》的注釋就有四種,部頭多達三十六卷,其中《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為所有釋著中卷數最多者。另外,《成唯識論別抄》也有十卷之多,《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料簡》二卷。窺基的著作多以玄奘的講釋為依據,保留了玄奘的學說,所以他的著作集中了他們師徒二人的思想,是慈恩宗的代表作。窺基廣釋經論,闡發瑜伽唯識之說,其中也不少是他自己的創作和想法。

特別要提到的是,窺基也注釋玄奘所譯的二部因明論典,一為《因明入正理論疏》六卷(亦有八卷本),一為《因明正理門論述類記》一卷,對中土因明學的發展頗具影響力。窺基的因明,後來由其弟子慧沼繼承,再傳智周,更東傳日本。

今天大概就講到這裡。

(本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初譯,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3年1月23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