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於菩提迦耶魯特學院的佛學問答

法王噶瑪巴於菩提迦耶魯特學院的佛學問答

時間:2012年3月14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魯特學院  

    約有兩百名聽眾湧入魯特學院(Root Institute)袖珍而完備的佛殿,參加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對佛法的開示與討論。魯特學院於當地開辦的彌勒學校的學童,則排排圍坐在殿外的長廊上觀禮。

    與會大眾的國籍相當國際化,有來自歐洲、北美、中南美洲以及東南亞國家如中國、台灣、韓國與日本的佛教徒。

    大殿入口懸掛著以新鮮萬壽菊編織而成的花鬘,淨障的裊裊香煙瀰漫在中庭。一隻學院豢養的大象特別為此而來,站在殿外的草地上漫不經心地咀嚼著飼草。魯特學院的工作人員列隊在門口恭迎法王。法王在中庭的廣場下車後便拾級而上,踏過大殿滿佈新鮮花瓣的地毯,在佛像前的法座上坐了下來。簡短的佛讚文的唸誦之後,該學院的成員向法王行身、語、意的曼達供養,祈求法王賜予開示。

    法王表示已經來過魯特學院很多次了。每次來到菩提迦耶都會受到魯特學院的邀請;因此,他今天來到這裡很歡喜,也很高興看到大家帶著信心與虔敬心來聽聞佛法。

    接下來是法王與聽眾的問答:

    噶當派在藏傳佛教的重要性

    魯特學院的工作人員率先問了一個問題:是否能夠談談噶當派在藏傳佛教的重要性?
    法王表示,首先最重要的是,噶當派以佛的一切所言為修證的道路,因此對三種不同根器的人都適用。

    再者,噶當派不偏袒任何的教派,大小乘四部宗派的內容它都接受。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名稱中的「大」、「小」之別,並不在於其重要性上的分別,而是在於眾生自心不同的根器以及受教程度的差別。噶當派中不擯棄任何一法。噶當派由對聲聞與緣覺的修習開始,以調伏開展自心。此外,四部宗派猶如拾階而上的次第;較初階的學派是較高階學派的基礎訓練。

    第三點,噶當派廣集修持的精髓,令行者在一生中得以受用。

    噶當派的法教受到所有藏傳佛教教派的尊崇,為所有教派統一而共通的元素。當然了,雖然有宗喀巴大師另創的新噶當派,但基本上,只要藏傳佛教所有教派依然存在,噶當派的傳統就會延續下去,因為噶當派的法教遍布所有藏傳佛教的派別。

    證悟的意義

    對於證悟的意義,法王表示有許多的陳述,短時間內是無法盡言它複雜的內容。基本上,「佛」(Buddha)梵文字的字根與花朵綻放的動詞有關。藏文中「佛」被稱之為「桑傑」(Sang-gye)。第一個字「桑」代表淨除,第二個字「傑」代表完全的盛開,完全地開展、擴展開來。用一般的語言來說,就是就具備普遍的了知能力(遍知)。

    法王接著解釋藏文字中「南些」(nam-she)與「耶些」(ye-she)的不同。「耶些」被翻譯成「智慧」,是佛所具備的功德。第一個「耶」有本初的意思,因此「耶些」是指對萬法本初之本質的了悟。「南些」所關切的是外在的知識、或是外在現象的知識,通常被翻譯為「心識」。佛能夠了知萬法的實相,因此,佛能夠鑒知一切眾生的需要,並且能夠幫助到一切眾生。

    為說明此點,法王舉了他經常引用的一個故事。一回佛在托缽時,遇見一位憤怒的男子無禮地向佛陀咆哮謾罵。佛陀耐心地讓這位男子發洩完畢,然後平靜地問他:「若有人把你不想要的東西給你,你會怎麼做?你會把東西送還給這個人,不是嗎?」這個男子點點頭表示同意。佛陀接著說:「那麼,請你將剛才說的那段話收回去,我不願意接受。」佛陀不需要以憤怒來回應這名男子,但顛倒妄想如我們,卻往往將事情的表相誤認為實相。

    對他人痛苦的回應

    法王的回答引發聽眾提出下一個問題:若只有佛才能真正知道如何幫助眾生,那麼當在看到他人的痛苦時,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有時我們的行為不見得能夠利益到他人,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等到證悟後再去利益他人?

    法王答道,求取證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利益他人。在阿底峽大師的《菩提道燈論》中,的確不鼓勵那些不具神通力的人去幫助其他的眾生,因為除非我們能夠鑒知他人的情況,否則是無法確實地幫助到他人、或是教導他人佛法。

    就菩薩而言,行菩薩道是好的;但是唯有成佛才能幫助一切的眾生。但在成佛之前,我們仍然可以做一些行持,例如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去幫助別人,測試自己助人的能力。若是失敗了,我們仍舊可以吸取經驗的教訓,發願自己在未來能夠真正幫助到有情眾生。畢竟,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是修行道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投生淨土的理由

    有聽眾問道,這個世間是如此地需要佛法,為什麼我們需要發願往生淨土?

    法王解釋道,發願往生淨土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淨土具有修持佛法的一切順緣,沒有任何絲毫的違逆。相較之下,在這個世間修持佛法非常困難。但是,也並非不可以發願投生到這個世間,只是時值五濁惡世,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承擔。

    如何在過著平常人的生活的同時,仍然保有一顆開放的心

    對於這個問題,法王所給予的忠告是,重點為始終保持正念,無論我們手上正在做的是什麼事情,都要如此地守護自心。由於具有過去無數生不斷強化的惡習與煩惱,我們必須戒慎警覺,以正念覺知來斷除我們的習氣,例如運用慈悲來對治瞋恨。我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觀修慈悲,繼而必須運用覺知力來守護我們的慈悲心。通常我們受到兩股相反力量的拉扯,從來也不確定自己究竟會投靠的是善的、抑是惡的一方。我們必須培養向善的意圖,並誓願取善捨惡。我們應該經常地去思索自身的經驗,調動身、語、意三門的力量,誓願絕不向煩惱惡念低頭;同時我們也應當培養穩定的正念,對自己當下的一言一行保持覺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