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季課程:唯識三十頌」/第8天開示紀錄

#唯識與他空,關係一言難盡?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2年2月4日(五)

20220123

先問候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札西德樂!

今天是冬季課程的第八天,繼續講解唯識典籍在藏地是如何開展的。之前提到大致分為五個部分來討論,今天會多加一個部分:他空跟唯識的關係。這次分類上可能比較雜亂,但也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多講一些內容。

#「彌勒五論」到底是哪宗?

前幾堂課當中,已經講過很多彌勒教法如何出現的歷史,不必再重複,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首先是《丹珠爾》當中,印度論典對於彌勒教法的出現,有不同的說法。例如獅子賢論師的《般若八千頌大疏》(brgyad stong 'grel chen)提到:

「聖無著雖然領悟一切經典之意,但是對於《般若經》的字義兩方面都無法領會,而感到不安。因此,彌勒為他講說《般若經》、又撰寫了《現觀莊嚴論》本頌,傳授給無著以及其兄弟等人,後經由後者諸師的祈請,彌勒因此撰寫了五論。」

論師無畏生密(Abhayākaragupta,阿巴亞卡拉笈多)在《正處月光》(gnad kyi zla 'od)中的說法不同:

「佛涅槃後,金剛手承諾佛陀要負責結集佛語,召集彌勒等菩薩聚集一處,結集般若系經典。但是因為義理過於深奧,為了能夠彰顯其意,彌勒因此當時就撰寫了《現觀莊嚴論》的本頌。所以,獅子賢等人所主張,彌勒是後來為了回應無著才寫下此作,這些觀點有誤;有些人則主張,彌勒的著作早已完成,但是並沒有即刻宣說(是後來遇到無著才傳出)。」

這些是《丹珠爾》(藏文大藏經的論藏部分)當中印度論師不同的說法,由於說法不同,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關於彌勒教法屬於哪個宗派的部分,上堂課已經講過了,今天再做一些說明。一般來說,對於彌勒教法屬於中觀還是唯識,印度和中國佛教的看法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藏地卻有很大的爭論,有不同的主張、看法,主要的有三種:
一,五部論是中觀,也是唯識;
二,五部論都是中觀;
三,五部論都是唯識。

一,五部論是中觀,也是唯識:

三種中比較普遍的主張是彌勒的著作一部分是中觀、一部分是唯識,這樣的主張有:鄂譯師、理劍世尊、絨敦、果讓。他們認為:《現觀莊嚴論》是闡述中觀思想;《大乘莊嚴經論》、《辯中邊論》、《法法性分別論》(此論有頌文本和長行本兩部)是所有大乘經的解釋,而思想上主要是三自性的內容,所以屬於唯識;《寶性論》是講說如來藏經典的究竟大乘思想。

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入中論釋》中提到:

「父尊大惹巴(桑傑年巴)說:『慈氏五論解釋一切廣大因果乘之教言。中間的三部論著,雖然沒有不附帶地提到中觀法義,然而直接闡述的是唯識不共義的典籍;彌勒第一部論著(《現觀莊嚴論》)屬於中觀唯識共同的論典;最後一部(《寶性論》)屬於經續(顯密)共同的論典。』」

這樣的說法,也和普遍的說法一致,彌勒五論同時具有中觀與唯識思想。

二,五部論都是中觀:

說五部論都是中觀的,是對於《現觀莊嚴論》有現觀權威之稱的雅.米旁卻吉喇嘛、多波.些饒蔣采,班欽.釋迦喬丹等大多數的他空派大師,都一致認同彌勒五論都是中觀的論典。

三,五部論都是唯識:

認為全部論典都是唯識的,有仁達瓦.尋努洛卓在〈對澤千堪布問答錄〉中提到:

「彌勒的教法,在唯識當中,被無著兄弟和其弟子們講說,如果彌勒的教法闡述的不是唯識思想,那麼無著兄弟和其弟子的論著,也都會變成不是唯識宗的著作。結果會變得連一個唯識宗師也沒有。」

在〈與喇嘛唯瑟蔣采問答錄〉中提到:

「『彌勒五部論著當中,《現觀》屬於中觀,其他四部屬於唯識。』請問這樣的說法依據為何?『如果中觀,就應該全是中觀,如果是唯識就應該全是唯識,但是,這樣的分類很清楚是出自聖解脫軍(Ārya Vimuktisena)和獅子賢(Haribhadra)。過去藏傳佛教的大師們也都這樣認為。』」

雖然過去很多藏傳大師都認為彌勒思想是混合的中觀、唯識的,但仁達瓦.尋努洛卓則認為全部都是唯識。所以,藏地也有這樣的說法,認為彌勒教法都是唯識,但是有這種說法的藏傳大師很少。以上簡略講完五論屬於哪個宗派思想的部分。

#無著兄弟對「彌勒五論」的釋論

接著,這裡要說一下無著兄弟對於這五部論,寫了什麼樣的注解。

一般來說,五部當中的《大乘莊嚴經論》,世親著有注釋、《辯中邊論》,世親著有注釋、《法法性分別論》,世親著有注釋。《寶性論》,一般認為有無著的注釋,藏傳也是這麼認為,但是近來國際學術研究認為可能是世親所注釋,這部分以後上《寶性論》的課時再說。總之,一般認為,四部論著無著兄弟都有注釋,但是《現觀莊嚴論》是否有兩位的注釋就不確定。

講到《現觀莊嚴論》,佛學院的學生都很熟悉了,對於印度二十一家《現觀莊嚴論》的註解都很清楚,這裡再重複說的話各位可能覺得很悶,簡略來說,其中有十二部對照《般若經》、九部沒有對照《般若經》。對照的十二部當中的第一部,就是聖解脫軍(Ārya Vimuktisena)所寫的《二萬頌八品二萬光明釋》。據說這部注釋撰寫的因緣,是當時有一位居士寂鎧(dge bsnyen zhi ba'i go cha)從普陀洛山迎請了一部《般若兩萬頌》(nyi khri le'u brgyad ma)到瓦拉納西,而聖解脫軍也同時得到彌勒「前往東方」的授記而來到了瓦拉納西,兩人就在當地相遇。以此因緣聖解脫軍得到了這部《般若兩萬頌》,並且開始了與《現觀莊嚴論》的比對工作。這是比對《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第一部注釋合集。這段因緣,出自慧生智撰寫的《般若攝義》。

另外,據說這些注釋當中,《般若八千要義》是所有釋論中最廣博的,能夠廣泛解釋二十部,或一般說十七部母、子《般若經》的一切意旨,所以公認為是眾釋中詮釋能力最為廣博者。這裡就講到十七部《般若經》,這十七部經在赤松德贊父子時期,就已經翻譯成藏文,因此當時就有般若十七部經的說法。不過,之後有些大師反對《般若經》「僅此十七部」的觀點,認為那不過是在說贊普時期曾經翻譯了十七部《般若經》,並不是說《般若經》只有這十七部。否定《般若經》僅此十七部的人,認為像是《金剛手請問經》、《金剛幢請問經》都是《般若經》,並不在這十七部中,當然這些經典主要是之後由布敦巴的上師塔巴譯師所新譯的。

其他四部彌勒著作,多少也有印度的注解本,以《大乘莊嚴經論》來說,有無性論師(Asvabhāva)的注解、安慧的注解,利他論師對於前兩個頌文的解釋,還有迦濕彌羅班欽.迦納室利的注解。《辯中邊論》則有安慧撰寫的對於世親的注解,其他的注解者印度應該是沒有的。

世尊理劍則主張:《瑜伽師地論》的主旨十七地、攝抉擇的五地,和《攝大乘論》與《阿毘達磨集論》,都是彌勒菩薩所親說,並由無著歸納整理。這樣的說法也受到大部分學者的支持。至於將無著的《解深密經註》、世親的《十地經註》和《三自性論》等等「八品」,其中多以無著所作為主的這一系列著作,整編為「彌勒二十論」,這樣的說法則是藏地學者的歸納結果。

#和彌勒相關的二十部法

「彌勒二十論」包括「二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論》,兩部;「二分別論」:《辯中邊論》、《法法性分別論》,兩部;《寶性論》等「慈氏五論」,五部;《瑜伽師地論》(五部地論),一部;《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集論》,兩部;世親的「八品」、八部論。這是一般說的「彌勒二十部法」。

世親所造的「八品」是:《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釋軌論》、《成業論》、《五蘊論》、《緣起經疏》(或有說是《辯法法性論釋》,布頓、色惹傑尊等多位大師則認為是《緣起經疏》)、《辯中邊論釋》、《大乘莊嚴經論釋》。

多羅那他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指出「八品」這個名稱並不合理:「雖然稱為八『品』(rab tu byed pa),但是其中的《緣起經疏》、《辯中邊論釋》、《大乘莊嚴經論釋》和《釋軌論》這四部很難說是『品』。」這一段的意思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品」的篇幅通常比較小,而這四部論都是「釋文」(tshig 'grel),篇幅較長,因此不能說是「品」。接著文中繼續說到:「而且其中如《成業論》、《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論》稱為「品」(rab byed)(譯注:藏文中這四部論名都稱為品,如《成業品》等),其他論又沒有這樣命名,所以是不合理的。」意思是如果要稱為「八品」,那麼應該八部論著的名稱都應該統一為某某品才是。總之,對於以上談到的「八品」和「彌勒二十部」,世尊理劍認為:這樣的分類是藏地的說法,印度當時是沒有的,這部分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彌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釋

接著談一下,彌勒教法最早的藏地注解是哪一本呢?

首先,藏地最早開始翻譯彌勒教法的譯師有巴曹譯師和贊.喀沃切,他們二人前往印度聽聞彌勒的教法。先是贊.喀沃切到了印度,據說當時他已經很老了,因此他將彌勒的教法當成是最後臨終的法教,帶著深切想要實修的心而向薩札納(Sañjana)求法,請求教授《寶性論》,並且在當時的口譯素.噶威多傑的協助下,聽聞薩札納的教授,據說後來就流傳下來素.噶威多傑講述時的記錄。同時期還有一位名為貝瑪僧格的譯師,他也依止了薩札納聽聞了《大乘莊嚴經論》,後來也流傳下來這部論的筆記。但上述這些筆記都已經失傳了。

另外,最廣為人知的一部最早的彌勒注解,就是由鄂譯師作的注解,《般若經》相關的註解有《現觀莊嚴論》攝義和大疏,《心經》攝義和大疏,《大乘莊嚴經》、《寶性論》、《辯中邊論》和《法法性分別論》四部論的攝義和大疏,這些著作大都流傳至今,像是他著的《寶性論》攝義,現在大家都看得到。這就是藏地最早和彌勒教法的因緣。以上就是彌勒教法和藏地最初的因緣。

#彌勒教法的教學

接下來,除了翻譯之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彌勒教法的教學。

之前課程中提到過彌勒實修的傳承,就是由贊.咖沃切傳下的,但據說這個傳承已經中斷。而現在藏地最主要的傳承,是由鄂譯師.洛滇些饒所傳下的,他的寺院名為桑浦寺,這座寺院可以說是藏傳佛教的第一座佛學院,就像是印度的那爛陀佛教學院一樣的重要。當時寺中有非常多的智者、大師,寺院主要的教學,就是以彌勒的經典為主,從中也撰寫傳出非常多相關的注疏,讓彌勒的教法廣為弘揚。

鄂譯師本人和他的傳承,不僅對於彌勒教法的弘揚具有極大的恩德,而且對於中觀、因明的弘揚,也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鄂氏傳承對於整體藏傳佛教是非常關鍵和有恩的。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並且應該記在心中的。

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藏傳佛教好像只知道四大教派,然後眼中只有自己的教派,當然尊重自宗自派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因此忘了過去,也就是還沒有所謂的四大教派分類之前的那些祖師,也就是前弘期或後弘期剛開始的時候,當時有非常多的大師們,為了佛教鞠躬盡瘁,就是因為他們奠定了如此穩固的基礎,才能讓現在的藏傳佛教,無論是在學業、事業還是道業上,方方面面都如此的穩固弘揚。祖師的恩德,是時刻都要銘記在心的。

以上就是彌勒教法跟藏地的因緣。

六,他空和唯識

「他空」跟「唯識」的關聯性,這部分比較複雜,很不好講。如果講的方式不對,可能會冒犯到別人,所以這次說的並不是結論,而是提出一些看法和疑問,希望拋磚引玉,作為日後討論的參考。

#「自空」跟「他空」的差別

他空和唯識是很重要的,在講這個主題之前,首先我們要先知道「自空」跟「他空」的差別。要在短時間內講清楚「自他」和「他空」是很困難的,總之,藏地後來開展出來的自空和他空的傳承:

(一)「自空派」是以龍樹《中論》和月稱《入中論》思想為主的派別;
(二)「他空派」是以《寶性論》為主的彌勒教法和無著兄弟著作為主的派別。

兩派的思想講起來很複雜,但簡單來說:
(一)自空思想:主張「萬法自性本空或諦實空」,這是自空派;
(二)他空思想:主張「本質如來藏的自性上不受客塵所染或客塵空,而如來藏自性不空」,這是他空派。

他空派的思想,一說是由贊.咖沃切的《寶性論》傳承開始,換句話說,是因為他強調《寶性論》而開啟了他空的思想。之後噶瑪巴讓炯多傑也特別強調他空思想。然而是到了多波瓦.喜饒蔣采的時候,他才紮實地確立了他空的思想,建立起全面的他空根、道、果的理論。因此之後他空派也常被稱為覺囊派。因為覺囊派主要的思想就是他空。

#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他空思想

剛剛我們談到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強調他空思想,其實是比多波瓦還早開始的。歷史上記載,多波瓦有次前去拜會讓炯多傑,他們在佛學思想上做了很多討論,當時讓炯多傑主要持有他空見,多波瓦則是持有自空見,當時他還不承認他空的思想,總之討論到了最後,讓炯多傑說道:「現在你並不同意我的見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就會把這個見解當成自宗而守護。」有點像是對於他的授記一樣,這在覺囊派跟噶舉派都有記載這個公案。從這段記錄來推論的話,讓炯多傑的他空思想是早於多波瓦,而且對於多波瓦未來他空的思想起到了一些影響。

讓炯多傑有撰寫了一些他空的論著,如《法界讚》的注解、《法法性分別論》注解、《甚深內義》正文和釋文、《寶性論》綱要等,比起闡述空性無遮的思想,他更強調的是如來藏的思想,同時也撰寫相關許多論著。他曾說:

「想要進入甚深金剛乘的人,如果沒有通曉《寶性論》和我寫的《甚深內義》的詞義,也將無法悟入深廣密咒義。因此一定要好好學習這兩部論著。」

正如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的告誡,至今噶舉在《甚深內義》、《二品續》、《寶性論》的教學上從未間斷,我想主要就是因為三世法王的願心和加持所致。

#他空、自空並無不同?

讓炯多傑的思想雖然是他空,多波瓦也是持有他空思想,但他們有什麼差異呢?一般會說沒有什麼差異,但是從讓炯多傑的著作,和他的弟子喜饒仁千撰寫的著作來看,讓炯多傑的他空思想和多波瓦的他空思想是有不同的。讓炯多傑主張如來藏在勝義諦超越有無二邊,並沒有完全說如來藏是實有。但是因為讓炯多傑主張勝義諦是本智(心),所以比起「無」,是更為強調「有」。而且讓炯多傑也認為龍樹和無著的意趣是一致的,也就是認為自空、他空的思想並不相違。

因為在之後,他空派和自空派之間的關係並不好,互相也不是很喜歡對方,之後出現不少大師認為兩派的思想並沒有不合,但三世法王讓炯多傑大概是第一位站出來這麼說的,後來龍欽巴大師也是這麼認為,所以說他們兩位是師徒關係,龍欽巴也是受到了讓炯多傑的影響。之後米滂仁波切也認為自空、他空沒有相違,他們都對讓炯多傑非常尊重,因為讓炯多傑的思想對於他們都有很大的影響。

#多波瓦認為自生本智「諦實成立」

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說法,就是多波瓦認為:自生本智是諦實成立。

但是這個諦實成立,是不是二轉法輪時所討論的諦實成立,這是值得討論的。《山居了義海》中認為這兩者是不同的,因為二轉法輪時所說的諦實成立,是在經過尋覓假名義可得或不可得後的結論,意思是經過尋覓、觀察分析之後,如果可以找到的話就是諦實成立,找不到的話就是非諦實成立。然而,所謂的自生本智,卻根本不是可以經由觀察尋覓可及的。所以自生本智並不是二轉法輪認為的諦實成立。

同時,多波瓦的形容是:這個自生本智或如來藏,是「安住」於真如、法性,換句話說,無始輪迴以來,其自性都以無染的狀態本然安住於法性真如當中。因此,或許也應該分開諦實「成立」和諦實「安住」來談。總之,自生本智諦實成立的主張,是說自生本智無始以來從未改變,安住於真如法性;而這樣的說法,是相對於諦實無的無常生滅、時有時無的虛妄世俗法而說。當然,這還是可以再進一步討論的。

一般來說,讓炯多傑學習了《瑜伽師地論》等等其他唯識典籍,但是他特別著重的是彌勒的著作,也是在噶舉的各派別中推廣彌勒教法的第一人。

而覺囊派的多波瓦大師,雖然不稱自己是唯識宗,但也非常重視彌勒的教法和唯識的典籍,這些經典也都是覺囊思想的主要依據。一方面,他很大程度的影響了藏地,讓這些彌勒經典流傳很廣。

#穿著「他空」外衣,內藏「唯識」思想?

另一方面,不贊同的人也很多,例如《青史》當中就記載:

「雖然很多人說『遍知覺囊巴(多波瓦)認為如來藏真常的主張是錯誤的』,但是在衛藏地區,很多人還是把《寶性論》視為本尊在學習,這大概都是因為他的恩德。」

在這裡是看到對覺囊巴的讚歎,然而果讓巴卻說:
「把『唯識』之名置換成了『他空』,然後說自己是『大中觀傳承』,覺囊派就是在這麼說的。」

意思是覺囊派的人,只是在名稱上把「唯識」換成了「他空」,本質上根本還是唯識的思想,然後還稱自己是「大中觀傳承」。從果讓巴這段話中也透露出了一些不滿。

#多波瓦:許多唯識名著是大中觀

總之,多波瓦在《山居法了義海》當中,透過引經據典和邏輯推理,主張三轉法輪的經典、慈氏五論、《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集論》、《瑜伽師地論》、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等,這些都不是唯識典籍,而是中觀,而且是中觀當中的大中觀,都是他空的經典。

在他寫給弟子的書信當中,他斷定三轉法輪是唯識的說法不正確;斷定彌勒五部論著是大中觀的典籍(一般說是有些唯識有些中觀,或說都是唯識);斷定《華嚴經》、《大涅槃經》等被普遍認為是唯識思想的經典,其實也是大中觀的經典;斷定無著兄弟和陳那等等著名唯識師都是中觀師;斷定他們用唯識詮釋般若並不究竟等等……寫出了很多斷定的語言。

總之,從多波瓦的主張來看,到底哪部經典和哪位大師是唯識宗的,都說不太清楚,而從有說清楚的部分來看,除了一兩部經典跟一兩位大師是唯識之外,現今國際上公認的唯識大師和論典,大概全部被他給否定了。

#多羅那他:史學大師的他空見

多波巴大師之後,著名的覺囊派大師有覺囊多羅那他,他非常的博學,尤其是史學方面,他所著的《印度佛教史》特別受到重視,加上他在論述上公允無私,我覺得他的說法和多波瓦的說法就有些不同。多羅那他曾說:
「清辯多次批判無著是唯識師,從這點上來看,怎麼會說他不是唯識師呢?」

但是多羅那他在《印度佛教史》當中不用「唯識」(sems tsam)這個用詞,而是使用「覺相」(rnam rig)這個詞。有時也用「唯相中觀」(rnam rig dbu ma),從這些不同的用詞來看,這代表其中有些地方可能還不是很清楚。

根本上來說,從多羅那他認為陳那論師、安慧、護法、月官、調伏天、無性等等論師,是唯識師的說法來看,就和覺囊多波瓦認為無著、世親等在印度也不是唯識的主張有所不同。多羅那他的主張,一般來說是無著和世親等論師都是唯識師,而他們的真實思想卻是他空大中觀,大致是如此。但這也不一定,還可以再進一步研究討論。

#班欽釋迦喬丹:影響最大的他空師

他空的思想,在多波瓦之後,到了班欽釋迦喬丹,他的他空見解可以說是差別最大的了,或說是最殊勝的。
他是薩迦派三位精通顯密的大師之一,和第七世噶瑪巴和第四世夏瑪巴有很深的淵源。在歷來薩迦派的大師當中,和噶舉、覺囊關係最為緊密,或者說影響最大的一位就是他。他上半生信仰自空,但是後半生信仰他空,他主張:中觀可以分為「瑜伽行中觀」和「說無自性中觀」兩者,前者又可分為「自空」和「他空」,後者(說無自性中觀)可以分為「自續」和「應成」。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分法。

而「瑜伽行中觀自空派」指的是什麼傳承呢?是由靜命論師傳下,瑜伽行他空派的傳承,則是由無著兄弟傳下的。關於「瑜伽行中觀」我們都聽過,但是「瑜伽行中觀自空」和「瑜伽行中觀他空」則是他特殊的一種說法。

另外,他在用詞上也是挺複雜的,例如他認為「唯識」雖然可以指四部宗派當中的唯識宗,但是「覺相」(rnam rig pa)和「瑜伽行」(rnal 'byor spyod pa)並不特別指「唯識」(sems tsam),也可以同時指中觀和唯識,就像前面提到的瑜伽行中觀派,可以分為自空和他空,因此並不只有唯識的思想而已。而且對於普遍認為的真相、假相唯識的分別,釋迦喬丹認為:雖然在唯識的經典當中具有真相、假相唯識的思想,但是這樣的用詞在印度是完全沒有的。同時,最重要的是他認為:真正名符其實的假相派,應該是瑜伽行中觀他空派。所以,一般說的「假相大中觀」應該指的就是「瑜伽行中觀他空派」。

另外,他認為:一般來說中觀和唯識兩者,或者說唯識和瑜伽行中觀他空的差別在於,主張「心識勝義有」的是唯識,而不主張心識勝義有,而主張「唯有分別自證智」是勝義的,是瑜伽行中觀。另外,依據唯識宗來說,雖然本智也是心識,但是在瑜伽行中觀派來說,本智不是心識;同樣依據唯識宗認為,依他起為諦實有,但瑜伽行中觀派認為依他起為非實有,這部分的討論,不僅在《辯中邊論》,而且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也清楚提到「依他起如幻因此非真實存在」的道理。以上都是釋迦喬丹的看法。

那麼,他和多波瓦的主張,還有一個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雖然多波瓦認為,合格的中觀師們雖然將無著兄弟視為唯識師,但並沒有否定他們。不過,釋迦喬丹則主張:清辯和月稱兩人雖然有駁斥無著兄弟,但他們並非駁斥瑜伽行中觀的思想,而是駁斥無著兄弟二人的著作當中,許多通於唯識宗的一般觀點。

另外,月稱和清辯等論師雖然說無著兄弟沒有了解龍樹的空性思想而不是中觀師,但若無著兄弟僅因如此就不是中觀師,那同理可證:無著兄弟也曾指責月稱和清辨等無性論者為墮斷邊者,這些論師也應僅因如此而成為墮斷邊者了;同理,月稱主張清辯的觀念等通說實有者,則所有自續派學者也應僅因如此而成為說實有者,這些都不合理。

班欽釋迦喬丹的主張和說法,是講說他空思想中比較特別的,但是他也受到了格魯派和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等多人的批判。無論如何,藏地會說假相派是中觀,並且認為「唯識」和「相」(覺相)等等是有差別的特殊看法,都是來自於釋迦喬丹。所以。其實他空思想當中也有很多不同特殊的說法。

#「他空與唯識」結論

總之,雖然沒有在藏地看到有唯識自宗的建立,但是,從實際具有一致的背景(經典依據)與沿革來看,可以說唯識思想跟他空是非常接近的,這並不是說他空就是唯識,只是說兩者依據的背景是相同的。但是,他空見的人不僅絕對不會說自己是唯識宗,而且他們很討厭唯識,這是有原因的,以下是我的淺見,不一定完全正確:

(一)藏地人人自稱中觀師:

一方面來說,因為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那麼就必須是中觀和唯識二選一,其中中觀普遍被認為是最究竟的思想,尤其後弘期受到中觀,尤其是受到中觀應成派很大的影響,所以誰都想要成為中觀派的一份子,誰都放不下自己中觀的身分,可以說就是藏族社會的一個思想標竿,如果沒有中觀這個身分,好像在宗派思想上就沒有地位一樣。

(二)藏地無印度唯識大師來過:

也沒有藏族大師像是玄奘大師一樣,為了學習唯識而前往印度,因此藏族對唯識思想的傳承和文獻都不清楚。加上彌勒等等唯識的根本論典,在藏地也沒有清楚的、完整的、有架構的唯識思想,結果這些論典就像扯羊皮一樣,被大家東拉西扯,有的說是唯識,有的說是中觀,有的說是他空。

(三)唯識受如來藏思想影響:

中國佛教與近代國際的主流觀點認為,唯識思想也受到如來藏思想的影響,因為據說如來藏思想比唯識思想還早出現。這部分明天會講。甚至諸多假相唯識的大師如安慧,也是與如來藏思想關係緊密的人,所以唯識和如來藏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

因此,如果對於唯識一知半解,或者對於如來藏思想也沒全盤搞懂,可能就會把兩者搞混,把唯識的一些東西解釋為如來藏,把如來藏的解釋為唯識。從歷史上看唯識與如來藏,的確是很有關聯性的,如果沒有真正搞清楚兩者的說法,就有可能產生誤解。

以上就是他空見與唯識保持距離的原因。

#唯識、中觀之外第三條路:如來藏派

那麼,我這裡有一個想法是,如果藏地的他空派不要堅持自己是中觀派,而把自己當成如來藏派的話,也就是大乘唯識、中觀兩派之外的第三個派別,我想會是一條出路,會和現在不太一樣的。為什麼我這麼想呢?因為中國佛教或國際研究上,現在已經在說大乘不只有唯識跟中觀,還應該要有第三個派別,而這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寶性論》。可能大家藏族會認為我們都知道有《寶性論》,這有什麼特別,但是他們依據的是梵文本《寶性論》,當中的內容當然是大乘的內容,但是又跟唯識、中觀有些不同,所以應該是第三種大乘思想。

我覺得大乘第三個宗派的想法很好,其實,本來印度當時思想是非常開放的,過去聲聞就有十八部派,那為什麼大乘就只能有兩三個派別呢?我覺得如果大乘也不只是唯識、中觀,也有如來藏派,也沒有什麼不妥。而且這樣的話,我們也不用太糾結在自空、他空的很多紛爭上,或者硬要把他空說成是中觀派。這些內容之後在講《寶性論》的時候再說。

總之,他空的思想,不僅是在覺囊派,也受到薩迦、噶舉、寧瑪各個教派的弘揚,其中尤其是很多噶舉和寧瑪的大師,都推崇他空的思想。而在格魯派當中,我知道的是有札嘎祖古說過一些支持他空見的話,但其他我就不是太清楚。所以可以說他空的思想,在藏傳四大教派,如果加上覺囊,就是五大教派當中都有弘揚,但是這對於唯識自宗的建立有任何幫助嗎?好像沒什麼幫助。他空說的是彌勒的典籍,唯識依據的也是彌勒的典籍,都是一樣的。但是,他空思想弘揚了,唯識的思想卻沒有。或許只能說他空思想的弘揚對於唯識的典籍,例如彌勒、無著兄弟的著作的弘揚,發揮了很大的幫助。總之,他空和唯識這兩者的關係真的很巧妙,說他空是唯識也不行,而兩者所依據的經典又是一樣的,這種奇妙的事情,大概就只會在藏地發生吧!

明天會作唯識在藏地開展的結尾,我們要思考唯識思想是怎麼影響藏傳佛教的,甚至在修行方面又有什麼影響,以及彌勒的論典如何影響了其他的教派,還有現在國際上認為的「唯識跟如來藏」,或「唯識跟中觀」的關聯性,之後會再講。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2年2月23日)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