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講堂《菩提道燈論》第5堂課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16099
後弘期‧拉喇嘛叔侄
主講: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1年7月10日(六)
大家好!
今天是《菩提道燈論》的第五堂課。上堂課,我們瞭解了前弘期的一樁大事——頓漸之爭,然後又講到了朗達瑪滅法,再後來說到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勢不兩立,最終導致整個吐蕃王朝的分崩離析 ,而贊普的後代們紛紛四散,逃亡到吐蕃的各個地方。
那麼,朗達瑪滅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使用了各種方式來破壞和消滅僧團,以致於後來整個衛藏地區都沒有出家人,完全沒有僧團的存在。這樣自然就沒有可以傳戒的僧人,也就是說,戒律的傳承就此中斷了。那一年是西元841年,就是所謂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結束,也就是前弘期的最後一年。
那麼,後弘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是怎麼開始的呢?在這裡就出現了兩條線索,在歷史上稱為「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先來講講有關「下路弘法」的這一部分。
後弘期之下路弘法:貢巴惹塞
三賢士傳授出家戒
朗達瑪滅佛,前弘期的結束是在西元841年。四季更迭五十載之後,在西元892年,一位名為貢巴惹塞的大師出生了。關於他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衛藏地區,一種說是在青海。總之,由於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原本貢巴惹塞自幼信奉的是苯教,也就是藏地的古老宗教,所以現在的苯教也有關於自己的貢巴惹塞的故事版本。貢巴惹塞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對佛法產生了興趣,繼而趣入了佛門。直到大概二十歲左右,也就是西元911年,他在三位大師面前剃度出家,法名為格瓦惹塞,翻譯成中文是善明。由於他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所以後來人們都稱他為貢巴惹塞,也就是意明的意思。他當時出家的具體地點,就是現在位於青海黃南州尖扎縣的阿瓊南宗寺,現在仍是一處很有名的佛教聖地,很多人都會去朝拜。
在阿瓊南宗寺,貢巴惹塞是在哪三位法師跟前領受出家戒?又怎麼領受出家戒的呢?據說當時在朗達瑪滅法的時候,中藏地區有三位出逃的僧人,他們一路輾轉,最後來到了青海。這三位僧人分別是:瑪爾‧釋迦牟尼、堯‧格維穹乃,以及藏‧饒塞,人們簡稱為「瑪堯藏」,或者「三賢士」。
現在青海一帶,當時的幾座寺院仍在,而且還保存了一些珍貴的文物,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參觀,這樣就可以多瞭解這三位賢者的事跡。是哪幾座寺院呢?一座是在西寧市的大佛寺;還有一座就是前面提到的,貢巴惹塞受出家戒的那座寺院,也就是位於現在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的阿瓊南宗寺;另外一座很重要的寺院也是在青海,是位於貴德縣的白馬寺,貢布惹塞圓寂之後的舍利就保存在這個寺院;還有一個寺院,是位於化隆縣的丹斗寺。就是這幾座寺院,大家如果有機會去青海的話,可以順路去參觀一下,或者也可以自己查一查,瞭解一下這幾座寺院,我今天就不做太多的介紹了。
在這裡有一個小插曲,也許大家可以瞭解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通常在受具足戒的時候,並不是由某一個人來傳戒,而是必須具有一定規模、固定人數的僧團來傳戒,這樣才能完成出家受戒的儀式。但是,當時傳戒的只有瑪堯藏三賢士,顯然不符這個規矩,因此就從當地找來了兩位漢地的僧人,也就是漢傳的出家人,一起給貢巴惹塞傳戒。所以,現在能看到我們藏族僧人的袈裟坎肩袖子的部分,有一道藍色的線繡滾邊,據說這個藍邊就是為了紀念當時這兩位漢地僧人而留下來的。
貢巴惹塞傳戒
接著再來講講貢巴惹塞。西元916年,貢巴惹塞大概二十多歲時,又有六位佛教徒來到青海一帶,想請瑪堯藏三賢士授予他們出家戒,但是三位大師卻回覆說:「我們年紀已是風燭殘年,沒有辦法照顧學徒了。」於是,就建議讓他們的弟子貢巴惹塞來給他們受戒。但是,通常一位僧人要在受了具足戒或者比丘戒十年之後,才有資格給別人傳戒,所以那個時候的貢巴惹塞還不夠資格。關於這個問題,律典中有一些特別的開許,加上由於貢巴惹塞對律典非常的精通,而且他的品德或各方面也都具足了很好的條件,最後貢巴惹塞就代替他的上師們,為這六位佛教徒傳授了出家戒。
西元926年,這六位僧人其中的一位——邦貢‧益西永仲,將出家戒傳給了崇‧益西蔣才。大概又過了十年之後,也就是西元936年,崇‧益西蔣才三十多歲的時候,傳戒給了十二位來自中藏的人。這十二個人中有一位比較著名的是——盧美‧西喇慈誠。他為什麼比較出名呢?因為他在受戒之後,就回到了中藏地區,然後在他34歲的時候,也就是西元949年,在拉薩建立了寺院和僧團。從西元841年朗達瑪滅佛,直到這一天,整整過去了108年。也就是說,西元841年是前弘期的結束,西元949年才是後弘期的開始,而前弘期和後弘期之間的空檔,足足長達了108年,一個多世紀的時間。
順便提一下,這位盧美‧西喇慈誠當然也有很多弟子,當中的四位比較著名,人稱「四柱徒」。在這四人裡面,俄‧強秋迥內、祥納囊巴‧多傑旺秋,他們兩位後來都成為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這樣就大概講解了後弘期中「下路弘法」的這一部分。
僧團的重要性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滅佛、滅法,不一定是說沒有了寺院,或者沒有了佛像,而是指「沒有了僧團」。「僧團」才是整個佛教的靈魂、核心。為什麼這麼說呢?修行佛法的人可以分為兩種: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家人基本上都有很多俗務,需要瞻前顧後。而出家人不一樣,他們是全身心的將所有時間和精力,完全投入到佛法的研究、學習和修行當中。就像專業人士一樣,學佛就是他們人生中唯一的要務,而且不僅要自己修行,還有肩負開導他人的責任。因此,出家人比較像是佛法弘揚和法教護持的核心人物,自然就是至關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是佛法的靈魂和根本所在。
在前弘期和後弘期之間,這段中藏地區所謂沒有佛法的年代,並不是說沒有了寺院或者佛像,而是指沒有了出家人、沒有了比丘,也就是戒律傳承的中斷。這就有點像是一台電腦沒有軟體系統,光只有一支手機就成了板磚一樣。所以,我們要知道,僧團的延續,或者說僧團的和合,才是佛教綿延和流傳的根本,才是佛教真正的血脈。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講說僧團重要性的原因。
後弘期之上路弘法:拉喇嘛叔侄
回來接著說後弘期。前面提到,後弘期有兩條線索: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下路弘法主要就是來自貢巴惹塞的戒律傳承。那麼,有關上路弘法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那就要回到上堂課最後提到的這對「拉喇嘛叔侄」。
益西沃三偉業之一:推進上路弘法
上堂課我們講到,在朗達瑪的兒子雲丹一派的窮追不捨之下,俄松的姪子吉德尼瑪袞,最終逃到了當時的象雄,也就是現在的阿里一帶,成為當地的王。為了避免後代再發生衝突,他就將領土分為三份,分給三個兒子來統治,從此就有了「阿里三地區」或「阿里三圍」這樣的一個說法。其中布讓一帶,由二王子扎什德袞統治,後來他便在此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朝。他的兩個兒子之中的小兒子松埃,出生於西元965年,長大以後成為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之後落髮出家,法名「拉喇嘛益西沃」。不僅如此,他僅有的兩個兒子,也全部出家為僧,由此可知他對佛法的投入和虔誠,可見一斑。
西元十四世紀之後,很多藏族學者所寫的文獻當中,都對這位拉喇嘛益西沃,交口稱讚、評價甚高。為什麼呢?因為在益西沃時代,有三大偉業,從根本上影響和推動了佛法在藏地的弘揚。是哪三件偉業呢?第一個就是上路弘法的推進,第二個就是迎請了阿底峽尊者,第三個就是新譯密教的伊始。不僅如此,相傳益西沃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為了佛法的弘揚,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更是令後人敬仰備至。
先來講講第一點上路弘法。從朗達瑪到益西沃,一共是146年,經歷五代。在這一百多年當中,佛教在藏地每況愈下,岌岌可危。尤其是在益西沃統治的阿里地區,人們主要的信仰是當地的原始宗教,而佛教則是日漸衰微。不僅如此,在中藏更是完全沒有了僧團,那個時候在藏地就出現了很多從佛教衍生出來的各種邪教,不如法的情況鋪天蓋地。
比方說,當時有些人宣揚說,「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就是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們就不信因果、胡作非為。當時從印度也來了不少歪門邪道的班智達,打著密教的旗號肆無忌憚、無法無天。那個時候拉喇嘛益西沃還沒有出家,還是古格王朝的國王松埃,他僅僅靠著自己從經論典籍上學到的內容,就覺得這些現象是非常不如法的,儘管他夜以繼日地治理和規範,還是覺得遠遠不夠。於是,他決定要請印度大師和學者們進藏,繼而弘揚正信的佛教。
總之,他先是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王位,把江山交給了自己的哥哥,然後自己落髮為僧,得法號「益西沃」。接著,他在阿里建立了托林寺。「托林寺」是有史以來,阿里地區最早的一座寺院,現在還在,如果大家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去朝聖。益西沃迎請了幾位印度的班智達入藏傳法,其中一名班智達叫做達摩婆羅,和他隨行的三位上首弟子人稱「三波羅」,他們四人一同將戒律傳入了西藏,也就是將出家戒傳給了藏族人,從而恢復了藏地的僧團。這一脈的戒律傳承,稱為「西律」。
總的來說,在朗達瑪滅法之後,衛藏的戒律傳承就中斷了。後弘期伊始,較早出現的戒傳,就是從青海一帶由貢巴惹塞傳入衛藏的下路弘法一脈,也可以叫做「東律」。稍晚一些後,從西邊阿里地區的上路弘法,也將戒傳傳入於衛藏,就是「西律」一脈。這兩脈戒傳相續傳至衛藏,逐步恢復了衛藏地區的僧團,可以說是藏傳佛教在衛藏開始重整的里程碑。另外,這兩脈戒傳,加上後來大概在十三世紀初,由喀什米爾大師釋迦師利,傳入西藏的「班欽統律」這一脈,總共三者,統稱為「西藏三大戒傳」。至今為止,在藏地出家人的戒傳,基本上都是來自「東律」和「班欽統律」這兩脈,「西律」基本上已經失傳了。噶舉派,尤其是噶瑪噶舉派,就是以「班欽統律」為主。
益西沃三偉業之二: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
以上基本上就是益西沃所做的第一項偉業——推進上路弘法,把戒傳傳入西藏,對恢復藏地僧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他的第二項偉業是什麼呢?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上堂課也提到了,雖然益西沃是第一位迎請尊者入藏的,但是他並沒有成功,最終是由他的侄子強丘沃,將尊者請入藏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法1:益西沃的犧牲——
關於益西沃迎請阿底峽的故事,有兩種說法。先說第一種說法,也是在藏地比較盛傳的,廣為人知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傳,當時古格王朝旁邊有一個國家叫做卡偌。卡偌以前也是屬於吐蕃的,但是據說後來被伊斯蘭教所統治,可能是位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一些人說,是因為卡偌和古格之間發生戰爭;也有人說,是因為益西沃,去卡偌籌集迎請阿底峽入藏,要供養給他的金子。反正,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總之益西沃就被當時卡偌的國王抓了起來,五花大綁,送進了卡偌的監獄。卡偌傳話送信到古格,給出釋放益西沃的兩個條件:一個就是古格要向卡偌投降,而且信仰要改為伊斯蘭教;要不然就得拿和益西沃體重等同重量的金子來,才能將他贖回去,若不然,只能撕票收場。
益西沃的侄子強丘沃想盡一切辦法,要把叔叔贖回來,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就為了籌到足夠的金子。最後,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確實籌到了不少,但是始料未及的是,當他把這些金子帶到卡偌贖人的時候,秤出來金子的重量,有一點不足益西沃的體重。於是,卡偌國王就拒絕放人,強丘沃只能束手無策地來到牢房門口,對益西沃說道:「恩叔!以現在的情形來看,如果我們和卡偌開戰,那就會生靈塗炭,有無數的人因此而遭殃,會造作更大的業。但是,如果我們向卡偌投降的話,就要放棄佛教的信仰!現在看來,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我回去籌集更多的金子,才能把您贖回去!在這之前,請您務必祈請三寶,累積更多的福德才行。」
聽到侄子強丘沃這樣一說,益西沃就笑著回覆他說:「原本以為你只是一富家子弟,嬌生慣養,拈輕怕重。現在看起來,你已然能夠繼承祖業了,我也可以如釋重負了!我畢生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在藏地建立一套正統、完善的佛教制度和法規。可惜,如今風燭殘年,又受盡了他人的折磨和摧殘,身體已然殘廢。就算能活著出獄,也是命不久矣,恐怕無力再去做更多弘法利生之事。如果是為了我浪費這萬兩黃金,會深深感到愧對三寶!無始以來,我未曾有機會,為了佛法而捐軀。今天若能如此,實屬千載難逢,豈能錯失良機!你籌到了這麼多金子已經很不容易,不必籌來更多,至於這位國王,更是不要給他一分一毫!你要把這些金子帶到印度,想方設法迎請到阿底峽尊者來藏地。並麻煩你轉告他:『我益西沃,為了尊者和佛法,願意萬死不辭!請他務必生生世世攝受我!請如我所願的,務必進藏弘法,也請尊者加持我,我們來世再見!』」
益西沃向強丘沃這樣交代之後,又對他說:「強丘沃,你要是能謹遵祖輩的教誡,修復而且供養拉薩桑耶寺等等諸大寺院,我便覺得心滿意足!所以,你要是能在此立誓,那就再好不過了!」雖然當時的益西沃已經是奄奄一息、氣若游絲,特別可憐、淒慘的樣子,但是他心中依然為了藏人、為了佛法,而牽腸掛肚、念念不忘。此情此景,強丘沃更是萬分的感動,便在益西沃面前承諾立誓:「無論千難萬險,一定會不負所托,達成所願!」強丘沃就拜別了益西沃,離開了卡偌,也就在不久之後,益西沃便圓寂了。
強丘沃回到藏地之後,心中銘記叔叔的囑託。為了迎請尊者入藏,他努力想物色一位可以托付的人,終於找到了一位最佳人選,他就是納措譯師慈誠嘉瓦。強丘沃把他找來對他說:「我叔侄二人,曾經派人攜重金前往印度迎請尊者,可惜無果。此番請你務必要不遺餘力地懇請他入藏弘法。這裡有一些供養尊者的黃金,在藏地能籌到如此的金額,實屬不易!可謂是整個藏地的全部財產!要是這樣,尊者還未能前來,那便無慈悲可言了!還請你這樣如實的轉達給尊者。」
強丘沃此刻可以說是聲淚俱下,而這位納措譯師本來並不打算前往,但是聽強丘沃這麼一說,又轉念想到為了藏地,「拉喇嘛叔侄」何等的辛勞,拚命籌來這麼多的黃金,突然覺得相比之下,自己卻是那麼的幸福。加上強丘沃泣不成聲的模樣,更覺得深受感動,連自己的身體都在不停地顫抖,兩淚縱橫,不敢直視強丘沃,就這樣答應了強求沃。他說道:「無論這一路多麼艱難困苦,無論遇到任何情境,他都一定會將尊者請到藏地!」
不久之後,納措譯師就啓程去印度了。強丘沃送了他很長一段路,臨別的時候,他對納措譯師說:「雖然這次的旅程一定會非常辛苦,但請你務必盡力而為,回來之後我會好好的賞賜你的!」納措就這樣開始了他的征程。
——說法2:益西沃培養藏族譯師——
剛才提到益西沃迎請阿底峽尊者的故事,有兩種說法。剛才講的這個版本,就是很多歷史傳說當中,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但是,在1482年,一位叫做俄旺扎巴的古格班智達,參考托林寺所保存的古老文獻,撰寫過一部有關拉喇嘛益西沃的傳記。其中並沒有提及,有關益西沃死在卡偌監獄的事情,反而書裡描寫「益西沃曾在古稀之年,撐著拐杖轉繞托林寺。他還進行了三年的閉關,其間除了一位侍者之外,不見任何人」,等等類似的一些記載。而且,在這部傳記中還提到,益西沃最後圓寂在托林寺自己的居所裡。
這麼一說,這個用金子贖人的故事是怎麼一回事呢?近幾年,在哲蚌寺找到的一部叫做《上師傳承歷史》的文獻當中,大概在十二世紀撰寫的,有這麼一個記載。之前我們提到過,益西沃本來是古格的國王,後來為了出家,把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哥哥闊熱。闊熱有個孫子叫做沃德,生性暴戾而且好戰,一生中跟周圍好幾個國家都發生過衝突,最後被卡偌的國王俘虜。對方要求,用與他的身體同等重量的金子來贖人。所以,當時古格王朝上上下下都為了他籌金,但是就在這段時間,還沒有等金子送到,沃德就越獄了。可惜,沒過多久,在逃回古格的路上,就不幸中毒身亡!這些金子送到卡偌的時候,為時已晚,沃德已經不在了。
當時益西沃想,這黃金萬兩如果可以盡其所能的,以最大的程度用於利益眾生,那才算是對亡者最好的行善。因此,他覺得要把贖金用在佛法的弘揚和傳播上,就精心挑選了大概五六名聰慧過人,年紀大概在一二十歲的藏族少年,去印度主要是喀什米爾一帶學習深造,要把他們培養成為譯師。同時,也讓他們要從印度請回一些班智達來藏地弘法利生,而且最好是能帶回一些珍貴的經書,讓藏族人可以更好的學習佛法。益西沃還找來一位老師,像是一位領隊,來帶領這些年輕人前往印度。這位老師是誰呢?就是著名的大譯師——仁謙桑波。他是一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一會兒會再講。總之,仁謙桑波,就帶著這五六位少年和幾位隨從的侍者,一共21人,就這樣遠赴印度了。
這21人抵達印度後,的確請到了一些班智達進藏弘法,但是之前也提到,益西沃的夙願是能夠在藏地建立一套正統、完整、全面的佛教體系和制度。這些請來的班智達,大多數只是熟知和通達自己比較專攻的領域,無論是知識還是水準,都沒有辦法達到益西沃的標準,完成他的設想。同時,益西沃也有所耳聞,在印度有一位班智達叫做阿底峽,他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德高望重、聲名遠播,對佛法和教義都有非常全面透徹的瞭解。因此,益西沃非常的希望能夠將阿底峽尊者迎請入藏。
這個重任,他就交給了一位叫做嘉‧尊竹僧格的譯師,非常可惜的是,譯師並沒有成功的將尊者請入到藏地。他把一路的見聞以及尊者的答覆,彙報給益西沃之後不久,就再次返回印度,到超戒寺跟隨阿底峽尊者,繼續學習佛法。而此時在藏地的益西沃,年事已高,願望還沒有來得及實現,就與世長辭了。
為什麼尊竹僧格譯師,沒有請到阿底峽尊者呢?現在我還沒有找到非常準確和清楚的文獻,來說明這一部分的情況。但是,總的來說,大概是因為阿底峽尊者,當時在印度已經遠負盛名,在超戒寺又身兼重任,可以說是寺院的頂梁柱。加上那個時候在印度人眼裡,藏地尤其是阿里地區是非常偏僻的地方,是窮鄉僻壤,所以不論是當時的國王,還是超戒寺的執事們,都不願意尊者去那麼偏遠的地方。因此,阿底峽尊者一直沒有得到他們的允許,也就沒有辦法成行。
到此為止,就是說完了有關益西沃迎請阿底峽尊者的兩種不同說法,至於孰真孰假,就很難說了。總而言之,益西沃沒有成功的將尊者請到藏地,所以臨終時囑咐他的侄子強丘沃再接再厲。強丘沃為了能夠完成叔叔的遺願,特派納措譯師前往印度迎請尊者,實現叔叔生前要在藏地廣傳正法的弘願。
——強丘沃派遣納措譯師迎請阿底峽——
下面,我們來講講納措譯師到了印度之後的情況。
納措譯師一行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終於抵達了阿底峽尊者所在的超戒寺。超戒寺是在什麼地方呢?現在應該是在現在印度的比哈爾省境內。超戒寺也叫做超行寺、超嚴寺或者戒香寺,是古代印度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於八世紀波羅王朝的時代,由當時統治國家的第四代國王達摩波羅創建。西元1203年,穆斯林摧毀了超戒寺,現在我們只能看到遺址的斷壁殘垣。這座寺院是繼那爛陀之後,印度最重要的佛學院之一,比較特別的一點就是它也曾經是密教的學術中心。這座寺院曾受波羅王朝歷代國王的護持,成績優異的畢業生就可以得到國王授予的「班智達」學位,因此這裡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很多著名的學者和大師,都是來自超戒寺。有誰呢?比如說噶舉派的祖師那洛巴,阿底峽尊者,還有後來到西藏的釋迦師利跋陀羅等等。
納措譯師一行人抵達印度之後,到了超戒寺前面的恆河邊上,終於渡過恆河行至寺院門口時,天色已晚,寺院大門已經緊鎖。沒有辦法,他們只能在寺院門外的角落先過夜。天亮之後,納措譯師一行人在門外誦經,誦經的聲音,被在寺院裡面跟隨阿底峽尊者學習的尊竹僧格譯師聽到了。譯師一聽,知道是藏族人,就出來探個究竟,並用藏文詢問納措譯師一行人:「你們為什麼來這兒呢?是為了迎請班智達呢?還是為了學習佛法呢?」
在寺院外面的納措譯師一行人,這一路的艱辛,全是外國人、外國話,這個時候突然之間,聽到了熟悉的藏文、熟悉的聲音之後,不要提是有多麼的開心和激動了,有點像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激動過後,他們就回答尊竹僧格:「我們都是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而來。」尊竹僧格一聽,馬上就說道:「你們千萬不能跟別人,或者超戒寺的人說,你們是為了迎請尊者來,這樣他們會很不高興。你們要先穩住,什麼都不要說,做出一副假裝來學習的樣子。等到機會成熟的時候,我會告訴你們怎麼來迎請尊者。」
於是,納措一行人就一直留在超戒寺學習佛法,過了差不多一年多,才終於有一個機會告訴尊者他們此行的真正目的。阿底峽尊者聽後說道:「看來藏地國王真是一位大菩薩在世,菩薩的話我們怎敢違背!為了佛法的興盛,尤其你們又如此不遠萬里來到此地, 這次我一定想辦法去一趟藏地,滿足你們的祈願。」
尊者還特別為此祈請他的本尊——度母,度母告知尊者:「此行進藏利益會非常大,特別是會利益到一位在家居士。」這位在家居士具體是誰,我們之後再說。不僅如此,尊者也特別為此去了金剛座祈請和占卜,結果也是一樣。阿底峽尊者這才最終下定決心,要遠赴西藏弘法利生。同時,他也跟當時的國王和超戒寺的執事們有約在先,此行只去三年,三年之後就會返回印度。
不久之後,他們就啓程去藏地了。路經尼泊爾的時候,很遺憾的是尊竹僧格譯師在途中圓寂了。阿底峽尊者說,「譯師去世了,就等於我的舌頭沒有了,去了藏地也沒有什麼意義了?」他這麼一說,納措譯師就說:「在藏地還有著名的仁謙桑波等很多譯師,而且一些比較簡單的對話,自己也可以翻譯,所以尊者一定要前往西藏。」阿底峽尊者便沒有回返,直抵阿里。
益西沃三偉業之三:開創新譯派
前面提到,有一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大譯師就是仁謙桑波。他為什麼重要呢?前面我們講到,益西沃時代曾有三大偉業,對藏傳佛教發揮了深遠的影響,一個是上路弘法,一個是迎請阿底峽尊者,還有一個就是新譯派的開創。
「新譯派」主要指的是密法的翻譯和傳承。在藏地佛教前弘期的時代,直到朗達瑪滅佛為止,雖然也有一些密乘的經論和教授口訣翻譯成藏文,但是相對來說,數量還是比較有限。尤其是朗達瑪滅佛之後,基本上在藏地只剩下一點關於戒律的傳承,之外就是經論的一些口訣教授的傳承,其他幾乎都不復存在了。剛剛也講到,在前弘期和後弘期之間的一百多年當中,形形色色的邪教在藏地四處流傳,那個時候有什麼來自印度的藍裙班智達和紅色阿闍梨等等,基本上都是打著密教的名號,以密法內容的基礎上行各種邪門歪道和群魔亂舞。所以,那個時候基本沒有正統的、正宗的,專業和學術的藏文密法典籍和教授在藏地流傳。而這些打著密教旗號的邪教,和遵循律典的顯宗之間,又完全水火不容,各說各的,導致當時的情況更加的混亂。
仁謙桑波在年少的時候,就曾遠赴印度,主要在喀什米爾地區學習佛法,後來回到藏地,得到益西沃的青睞和賞識,請他帶領二十幾個人的隊伍,前往印度學習深造。他又在印度學習了很多年,無論是佛法的典籍、理論和教授,還是密法的內容和修行,可以說都是受過正統教育和完整的學習。加上他精通藏文和梵文,再回到藏地的時候,就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論,尤其是密法典籍。他也翻譯了不少醫學的典籍,對藏傳的醫學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總而言之,他對藏傳佛教,尤其是對密法,打下了一個全新的正法根基,從他開始的密教,後人稱為「新譯派」,在他之前翻譯出來的密法典籍以及流傳的教授口訣,就稱為「舊譯派」。
很多人或許沒有聽過「舊譯派」或者「新譯派」的名詞,如果換個說法,可能很多人就會非常熟悉,那就是「寧瑪派」。「寧瑪」的藏文就是「舊」的意思。因為寧瑪派自稱主要的修行傳承,都是來自舊譯的部分,也就是以前弘期留下來的密法內容和教授,作為他們主要的傳承,所以他們自稱「舊譯派」。但是,在藏文中省去了一個「譯」字,只剩「舊」字,所以就變成「寧瑪」這個詞。
那麼, 阿底峽尊者抵達藏地之後,強丘沃是怎麼迎接他的呢?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下回分解,謝謝大家!
年度新聞
- ► 2024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