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_第二天第二堂課開示

為利有緣行者,自證自明如實說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時間:2021年2月16日

20210216

「妙行」之意

為什麼這部自傳稱為《妙行》 呢?此傳中一再提到「此謂我妙行之一。」亦即作者介紹了其生平的三十三個妙行,所以這篇自傳稱為《妙行》。

什麼是「妙行」?「妙行」指的是善行、好的行為,譬如《入菩薩行論》的內文說:「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這裡所指的「妙行」是:善妙的行持。《俱舍論》也說:「三清淨應知,即諸三妙行,惡身語意業,說名三惡行,及貪瞋邪見,三妙行翻此。」

佛陀在經典提到所謂「三妙行」和「三惡行」——正是因為身業等等的不善行,會受到聖者的批評,且會招致不舒心的果報,所以稱這種行為「惡行」;與其相反地,善行則會受到聖者的讚譽,所以稱為「妙行」。「妙行」也稱為「清淨」,故「三妙行」亦稱為「三清淨」;這是因為身、語、意各自的善行,皆會淨化身、語、意本身。之所以稱為「清淨」,是因為它們能暫時,或究竟地淨化身語意的惡行污垢,所以稱之為「清淨」。而「貪奪心」等雖不是意業道,但因其帶有煩惱,所以屬於意的惡行。

根據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的親傳弟子——桑傑巴珠所寫的註解中,列出了《妙行傳》的科判,此傳共有三個大段落,或是三大提要:一、頂禮暨立誓造傳。二、傳記本體。三、造論圓滿。而第一大要又細分為「頂禮殊勝之對境」和「造傳立誓」兩個部分。

頂禮殊勝之對境

首先,頂禮殊勝之對境的文句是:「禮敬無比恩德三寶上師眾!」

簡言之,作者頂禮的對象是珍貴的三寶和上師們。我們如何向三寶和上師頂禮呢?首先要瞭解,此處的佛寶是大乘所主張的「具有三身自性者」,法寶是「已離欲之滅諦」和「令離欲之道諦」,僧寶則是具有「明、解」兩種功德的大乘不退轉聖僧。而這一切的根本,就是真實吉祥上師——桑傑年巴為首的,等等堪能應供與讚嘆的上師們。作者首先向他們頂禮。

這裡作者並沒有直接切入論體,反而是先行禮讚,這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作者米覺多傑他此生與來生的一切終極目標,就是為了救護盡虛空一切的眾生,離開無邊苦痛,幫助眾生暫時上得到利益、究竟上得到勝樂。若要完成這樣的目標,勢必得受到三寶的輔助和照護,以及一切真實總持上師的慈悲和恩德,才可能達成。他們對於米覺多傑法王而言,是非常重要、恩德極大的存在,此外不需要其餘的皈依處或惡友的支持,所以此處強調三寶與上師是「無比」。

一般而言,所有的藏族論師在寫下任何著作之前,習慣於開頭頂禮諸佛菩薩和自己的上師,一種說法是,這麼做的目的,是作者為了平息造論過程中的障礙,讓造論能順利圓滿,同時也有依循善行的目的。這也符合尊主噶當派認為皈依的學處,是「在任何行動前都要先頂禮供養三寶」的這種說法;同時認為:若能在任何正行之前,都先這麼做的話,即使沒有完成正行,其實也與完成無異了。還說道:沒有任何方式,會比「深信上師與三寶」還更有效力達到除障和滿願的目的。

造傳立誓

其次,造傳立誓可以分成五個細目:
一、自謙詞。
二、為利有信法器。
三、誓詞。
四、遮止非時。
五、釐清毀謗。

一,自謙詞:
自謙詞是「大德若見,不覺為奇。」這一段的意思是,米覺多傑認為:對於那些不再迷惑如何取捨,並且能如實教導他人取捨方法的大德們,他自己的這些經驗與體會並不奇特,他們不會對此感到驚訝與歡喜,因為他們早已深感輪迴苦樂,心生高遠的涅槃體證,所以不會覺得這有什麼特殊之處。

二,為利有信法器:
「為利有信法器」是「卻為俗子雀躍之事。」對於善緣俗子,他們的心態比較開放,虔信大乘,且具有清晰的思辨能力。那麼,他們如果閱讀、聽聞這部傳記,應該能生起信心,感到歡喜,進而願意隨學這部傳記的修行。所以,作者是為了利益這些俗子而寫的。

三,誓詞:
誓詞是「謂我妙行數數。」意指作者自認自生造作了許多善行和好事。

四,遮止非時:
遮止非時是「道於他人,或能利彼,諸尊敦請,故撰此文。」設問:作者寫下這部傳記,是為了迎合世間八法,或是為了捏造自己所沒有的功德,還是為了誇大自己無法謙虛的功德而寫?都不是。因為作者是應第五世夏瑪巴.昆秋顏拉、直貢第十五代法座.直貢仁謙卻傑、第三世嘉察札巴巴就、第二世巴沃祖拉成瓦、班智達多傑加波等等眾多的弟子,再再敦請之下而撰寫的。

五,釐清毀謗:
釐清毀謗,是「最了己所更事。」若由他人執筆此傳記,或有可能將沒有的說成有而「增益」,或有可能將有的說成沒有而「減損」;只有自己對自己身語意的善行和惡行有最完整的經驗和認識,也只有自己對自己沒有秘密。作者承諾,在篇幅上來看,這篇傳記詞簡約,但意義深遠。

不妄說、不過譽,我心自證坦然說

古印度書寫歷史的傳統似乎不太興盛,也因此,龍樹、無著兄弟等等的紀錄皆不甚明確,即便如:龍樹存活多久,是否長達數百年…等等,這些議題都沒有共識。然而,中國文化很重視歷史紀錄,任何一位印度智者前往中國之後,他們的年份與經歷皆會被清楚記載。

西藏文化也相當重視歷史,所以我認為如果當年阿底峽尊者沒有到藏地弘法,或許他在歷史上僅留下名字,而沒有其他更多詳細資料。所以我們都聽說許多大成就者,但只聽說他們的名稱,很多時候都找不到更多詳細的資料。

大部分由弟子所寫上師的傳記,內容大多都是有過多讚譽與誇飾,許多偏離史實,在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的弟子嘉華.永東巴在自傳開頭寫:「我並沒有任何廣大的佛行事業,或者利益眾生的偉大事蹟,若要將自己沒有的事情說成有,會犯下上人法妄語而破戒。」

我們經常最容易犯的就是自己沒有而說有,譬如根本沒有見到本尊,卻說自己見到本尊;沒有任何了悟心性,卻說自己了悟心性;彷彿自己證悟甚深,眼睛都只能朝上,讓人看了覺得似乎很厲害。

接著在傳記中寫道:「分享其中部分內容會違反根本第七墮。」如果我們刻意大肆宣傳自己造作的一點點善行,佛陀說這樣反而會讓善業毀損;如果做了一點善行、累積了一點福德,便急著四處向人宣說,或是立刻透過網路發文昭告天下,如果不注意,其實這樣的作為會毀壞你的善行福德。

四大教派都會引用道:「大部分由弟子所寫的傳記都有過度讚譽矯飾上師之嫌,而我寫下的這個簡略自傳毫無增減,若有讀者不滿意、不理解,而認為我有說謊之嫌,請客觀的觀察分析上述內容是否合理後,再提出矛盾之處。」

噶瑪洽美在傳記中說,他有外內密許多的傳記,為什麼要寫這些外內密的傳記?他是用以下問答辯論的方式寫道:「設問:自造自傳並不合理,因為沒有如此做的理由。則應回答:此推理不成立,如此做的理由非常明確。因為個人感受到的徵兆與體證只有自己知道,弟子們是沒有經驗的,所以非自己記錄下來不可。」也就是說,自己對自己的想法,以及佛法上的感受和體證,自己是最能理解的,撰寫自傳的價值就特別重要。

總之,如同前述,只有大德的傳記才能稱作「解脫行傳」,一般人的傳記不能有這樣的稱譽,現在許多人不知這個道理,也會將某某人或自己的某傳記就稱為「某某人的解脫行傳」。誠如才旦夏絨大學者所說:「若連一個指頭都還沒有出離輪迴的泥濘,又怎敢將自己的事蹟稱為『解脫行傳』?」

許多人問我:這次只有22堂課,卻有33個偈文要說,不只這樣,還有《無比自讚》要講,怎麼教得完?所以,如果不說快一點也不行,但有一些部分不多做解釋也不行,或許講到後面,可能時間不夠的話,就只能唸過去了也不一定。今天就講到這裡。

(本文為口譯聽打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