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王噶瑪巴「瑪鄂夏季課程:密教源流」第十四日開示(圓滿)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32741
孔雀王朝阿育王,迎來佛教第一個盛世
時間:2021年9月13日
今天是第一屆瑪鄂夏季課程的最後一堂課。
佛入滅後,僧團分裂
佛陀入滅之後,佛法由佛陀的親傳弟子傳承和發揚。上堂課我們講到,佛陀的一些弟子到印度西南方弘法的情況,讓佛法能在印度廣弘。但是,後來大概是阿育王在位的前後時期,僧團分裂成了兩派,稱為上座部和大眾部。
在分裂之前的佛教,從佛教的學術上來講,稱為「原始佛教」;在僧團分裂之後的佛教,稱為「部派佛教」。東西方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以此為公認的說法。
一 ,根本分裂
上座部、大眾部的二部分裂,稱為部派佛教的「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的根本分裂,大概發生在公元前2-3世紀左右,這個時間也是有爭議的,只要談到年代,因為印度沒有歷史記錄,所以在印度的相關研究就會有爭議。
二,枝末分裂
原始佛教「根本分裂」之後,上座、大眾的內部又各自再分裂,就稱為「枝末分裂」。枝末分裂到底又分裂出了多少個部派,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較主流的說法是一共有「十八部派」。但是,具體是哪十八個,說法也不一樣。
(一) 大乘興起:
枝末分裂後,就是大乘佛教的興起。根據中國漢代一些佛教經典的譯本,尤其是後來法顯和玄奘的遊記中的記載,可以明顯看出,大乘佛教已經在印度逐漸興起。至於是什麼時候興起、怎麼出現的,現在還在推論和研究中。
總之,在公元4世紀的時候,已經可以十分確定,印度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寺院,都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寺院,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大乘佛教興起了。
(二) 密教興起:
大乘佛教之後,就是密教的興起。
有關密教,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它是從大乘佛教當中衍生出來的。
1.東密:密教出現之後,有一部分先從印度傳入中國漢地,然後再傳入日本至今,就是所謂的唐密或東密。
2.藏密:另外一派,就是直接從印度經由尼泊爾、傳入西藏,因為當時的尼泊爾也是印度的一部分,雖然印度沒有統一,但也屬於北印度的一部分。
總的來說,佛教發展的脈絡就是從佛陀在世,以及之後的佛教稱為「原始佛教」;接著是一分為二的上座部和大眾部,總稱「部派佛教」。部派佛教的分裂又有兩個階段,就是「根本分裂」和「枝末分裂」。再來,就是「大乘佛教」的興起,最後就是「密乘佛教」的傳播。
另外,補充上堂課講到的西曆計算,基本上1世紀就是100年,公元1世紀,就是公元1年到100年,公元2紀就是公元101年到200年。
原始佛教時代的祕密思想
佛依智慧成佛,而非方便 ?
一般說到原始佛教,大家會爭論密教到底是不是原始佛教時期就有,或是密教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原始佛教就是佛陀在世到入滅的百年之間,而這期間到底有沒有密教的思想或內容,這是滿大的一個問題,本來想明年課程再講,但我想還是先提一些。
許多學者認為,原始佛教是智慧、理性的一種宗教,跟方便法沒有太大的關係,就是說佛陀的覺悟與咒術(咒語)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佛陀所了悟的法,是透過智慧了悟的,是因智慧了悟實相成佛的,不是因為咒術而成佛的,所以佛陀的了悟,和當時民間咒術的迷信、盲目的信仰是無關的。
在《阿含經》(上座部及中文佛經中都有收錄此經)中提到,佛陀悟法時提到:「生智(ñāṇa),生慧(paññā,般若),生明(vijjā),生光明(āloka)。」這些都和心識、覺悟較有關聯性,而這裡把覺悟用「明」(vijjā,vidyā)來形容,藏文是「日巴」。總之,「明」其實含有很多意思,不只有明白、了悟的意思,還有知識、科學等等的意思,而且更有「咒文」(明咒)的意思。
明:既指了悟,也指明咒
之前的課堂有提到,後來印度人民開始迷信咒術,所以在《梵網經》當中,很明顯的否定了迷信的咒文、占卜等等,但是在《阿含經》中卻又提到有允許護咒跟真實語等。這部分後面會再說明。
在《梵網經》當中所否定的密咒,稱為明、明咒(vidyā,vijjā)。不過,佛陀雖然否定了一部分的明咒(vidyā),也還是有部分明咒是肯定的。但被佛陀否定、排斥的明咒有很多,像是律藏當中,說到六群比丘學了一些徒勞無益的明,所以被佛陀禁止了。但是,在比丘的250戒的條文當中,並沒有禁止徒勞無益之明的條文;另外在「比丘尼律」的條文中,卻有明文禁止比丘尼學習或者教導他人這些徒勞無益的「明」。
總之,原始佛教當中,是否定了社會上徒勞無益的明,而且原始佛教的經典當中,也較少看到使用「明」這個詞語,由此可以推知原始佛教是較為否定明的。
佛教會把「迷」稱為「無明」(avijjā,avidyā),換句話說,覺悟就是與無明相反的「明」。就像前面的《阿含經》當中提到,「生智,生慧,生明」的用語,這樣代表覺悟的「明」的用詞,在原始佛教裡雖然比較少見,但又沒有全然被否定,因為明跟覺悟、密咒有關係性,所以明字有其重要的意義。
比如,佛的十號之一中的「明行具足」(vijjācaraṇa-sampanna),這裡的「明」也是「vijjā」。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等等,稱為「三明」(tisso vijjā),這裡的明也是「vijjā」。因此,「明」這個用詞,不一定就是指那些被否定的、迷信的、徒勞無益的明咒,有時也有正面的意義,代表覺悟——「生明」等等。
到了大乘佛教,也會使用這個「明」,例如在《般若心經》裡有「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中的「大明咒」是「mahā-vidyā-mantra」,「明」是「vidyā」(拼法跟《阿含經》中「生明」的明一樣的用字),咒是「mantra」,就是說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受持的話就能除去一切苦的意思。
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在大乘佛教中明(明咒)就變得更加有深意了。而「明」跟「明咒」這樣的詞語,就可以看到跟後來密教的關聯性。
護咒:護身而持,佛所開許
《阿含經》中也提到「護咒」,也就是「paritta」的意譯,是指為了護身而用的咒文,在原始佛教裡是被允許可以持誦的。雖然之前提到比丘尼律當中,有禁止「徒勞無益之明」的條文,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護咒就是被允許的。例如巴利律典裡,有說:「學文字,學持(dhāraṇa)……不犯。」意思是為了記憶文字,可以學習陀羅尼咒(dhāraṇa,總持咒)。同時在律典中也說道,為了治療腹痛、降伏外道、治毒、平息詛咒……,總之為了護身而持這些咒語是可以的。
律典當中說為了護身的護咒,在原始佛教還有特別是為了避免毒蛇之難的咒文,也被充許,但是要帶著對蛇的慈悲心,持誦護咒。另外,在《雜阿含經》當中,也有提到不中蛇毒的咒語。大乘佛教中也有《孔雀王咒經》。上座部佛教的《彌蘭陀王問經》,是希臘的一位國王與佛教比丘對談的這樣一部經,其中也有提到很多的護咒。總之,原始佛教中有這些護咒,雖然有禁止迷信的咒語,為了護身的護咒,有些也是被允許的。
真實語:聖者真實語,具足不可思議利他力
再說到「真實語」(satya-vacana」,是指透過真實的誓言,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在原始佛教當中也經常使用。
《本生經》中說過一個故事,一對婆羅門雙親把被蛇咬到的兒子,帶到苦行者那裡祈求幫助時,那位苦行者就把自己至今所修行的如實唱出:「……依此真實(sacca)得安穩!」然後,就救了小孩一命。
《央掘魔羅經》裡,央掘魔羅(指鬘外道)皈依了佛陀,成為佛弟子,修行而成為阿羅漢。他乞食於舍衛城時,見到懷孕的婦人難產,指鬘對產婦的痛苦深感同情,回去就告訴佛陀這件事。佛陀就對央掘魔羅說:「你到產婦面前說:『我得聖之生以來,不知有故意奪生類之命者。依此真理(tena saccena),令汝得安穩!』」就是要他到產婦面前說真實語,央掘魔羅依言而行,由於真實語的力量,婦人便從難產中得救。大乘佛教經典當中還有很多真實語的公案。
總之,在原始佛教中,咒文並不是完全被否定,在某個層面還是被接受的,尤其是為了保護自身的護咒,或是真實語。另外,佛陀的覺悟跟明咒的明也是有關聯性的,原始佛教是跟密乘有關聯的,但是原始佛教沒有密乘的生起次第、本尊儀軌這些。
原始佛教最大護法:阿育王
關於原始佛教時期的政治,在佛陀晚年時,摩揭陀國的國王是阿闍世王(Ajātasattu)。阿闍世王雖然弒父後即位,但之後也算是一位明君,他征服了中印度各地,鞏固摩揭陀的王權。
阿闍世王之後數代,大臣修修那伽(Susunāga)即位,開創了修修那伽王朝,但不久之後也滅亡了,接者是難陀王朝(Nanda)繼起。難陀王朝征服了印度更廣大的領土,有強大的軍事武力,但只不過統治了22年就滅亡了。
這時,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侵略印度西北,也就是西元前326年難陀王朝的時代。但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西北印度後,就撤軍回去了,在公元前323年他客死於巴比倫,印度的中原因此幸運的逃過一劫。
孔雀王朝成立
歷經亞歷山大大帝入侵的混亂後,一位青年叫旃陀羅笈多(Candragupta,月護王),他舉兵推翻了難陀王朝,創立了孔雀王朝(Maurya)。他從西北印度把希臘人的勢力全部消滅,終於征服了全印度,建立了強大的王國。旃陀羅笈多統治了24年,他的兒子頻頭沙羅(Bindusāra)在位28年,頻頭沙羅的兒子就是阿育王(Aśoka,Asoka),在公元前268年左右繼位。
阿育王時的佛教,一般是會在原始佛教時期來論述,因為阿育王在位的時期,就是接近原始佛教的時期,當時已有部派分裂,但他與部派佛教沒有關聯。阿育王(Asoka,Aśoka,無憂)是在公元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68-前232年左右)即位,這在阿育王的《十四章法敕》的第13章有記載。
阿育王時代的西方有五王在位,這五王的年代有記錄,所以從五王的年代才推算出阿育王的即位年代。阿育王致力弘揚佛教,他不只在印度國內宣揚,還派遣傳布正法的使臣到鄰國,其中法敕中記錄了敘利亞、埃及、馬其頓(Makedonia)等等五王的名字,所以從這些國王的在位年代,就可推定阿育王的即位年代。當時阿育王定期會派一位使者去弘法,區域遍及到中亞,甚至快到歐洲。
根據五王年代的計算方式,雖然會有一點差距,但差距也只有2年到10年左右的範圍,之後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沒有歷史記載的印度,阿育王即位的年代是很珍貴的資料,也成為古代史推算年代的基準。阿育王在位的年數,根據錫蘭的《大史》,是在位37年;根據《往事書》(Purāṇa),是在位36年。關於阿育王的歷史,雖然法敕碑文是第一手資料,但也可參考錫蘭所傳的《島史》、《大史》、《善見律毗婆沙》(Samantapasadika),以及北傳的《阿育王傳》、《阿育王經》、《天譬喻》(Divyāvadāna)等等文獻。
依於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根據傳說,阿育王年輕時非常殘暴,殺了許多人,但是後來皈依佛教,弘揚佛教,並且施行善政,所以被稱為「法阿育」(法王)。從法敕碑文來推定,阿育王在位7年左右,就皈依佛教成為優婆塞,但是開始兩年半的時間對佛教並不熱衷。
在位8年後,阿育王征伐迦陵伽國,看到許多無罪的人因戰爭被殺,或成為俘虜被遣送,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景,讓他深深體悟到戰爭的罪惡,因而瞭解到,用暴力獲得的勝利,並不是真正的勝利,只有「依於法之勝利」(dhamma-vijaya)才是真正的勝利。
自此一年左右,阿育王親近僧伽,精進修行,記載他在位10年後,就達到「三菩提」(Sambodhi)。「三菩提」有一種解釋是「覺悟」的意思,就是阿育王已經開悟了,另外一種解釋是說阿育王到了佛陀開悟地方——佛陀迦耶的意思。阿育王從這時開始進行了「法的巡禮」,四處參拜佛陀的聖地遺跡,在位20年後,來到了藍毗尼園朝聖,這在法敕中有記載。
阿育王法敕:原始佛教的珍貴史料
阿育王在位12年後,他頒布了政令,下令把他所體悟的法,刻在石碑上讓所有人知道,永存後世,所以稱為「法敕」。我常想,當時如果他沒有這道法令,那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確認很多的歷史年代,比如就無法從阿育王的年代來推測佛陀的年代。「法敕」的工作,一直持續到他在位27年後。關於法敕,有把岩壁磨平而刻上法敕的「摩崖法敕」,還有把巨大的砂岩柱磨過刻上法敕的「石柱法敕」。
摩崖法敕有大小兩種,大摩崖法敕(Rock edict)主要在當時的國境吉爾那(Girnār)等7個地方被發現;小摩崖法敕(Minor rock edict)發現於中印度、南印度等7個地方,記錄的是阿育王如何修行佛教等等,是與佛教有關的碑文。另外,還有刻有阿育王推薦的「七種法門」的小摩崖法敕,是在唄羅特(Bairāṭ)所發現的。
刻在石柱的石柱法敕(Pillar edict)也有大小兩種,大石柱法敕刻了6章或7章,主要在中印度的6個地方發現,與摩崖法敕一樣,是以佛法的內容為主,是阿育王在位26年後所作的法敕。小石柱法敕被發現在鹿野苑、山齊(Sanchi,桑吉)等地的佛教遺跡,內容主要是告誡、禁止僧伽的分裂,是有關佛教教團的法敕。石柱法敕的頂端常會刻上動物,特別是鹿野苑的石柱頂端,有4隻背對背的巨大的獅子像,正下方還有法輪,這個雕刻後來成為印度獨立後國徽上的圖案。
從19世紀初開始,這些法敕陸續被發現,一直到本世紀仍然不斷有新的出土。距離現在最接近的,1949年在阿富汗的蘭婆迦(Rampāka)發現了亞拉姆語(Aramaic)的法敕;1958年在阿富汗的甘達訶(Kandahār)發現了希臘語和亞拉姆語兩種文字並刻的法敕;1966年在印度德里市內也有發現摩崖法敕。到現在為止,已經確認有30個以上的法敕。法敕的文字都很古老,很難解讀,James Prinsep在1837年首先研究解讀後,解讀法敕的研究就開始有更多進展,但有些內容還是不能完全解讀。
阿育王的「法」:平等、慈悲、禁殺生、說真實語
阿育王認為,包括他自己在內的人們,都應該遵守的「法」,是佛陀所教導的平等、慈悲,包括對眾生的慈悲,說真實語,要寬容與忍耐,救助窮困者等等。
透過法敕,阿育王反覆命令人們,應該尊重一切生命,禁止不必要的殺生,即使是不得已的情況,也禁止殺害懷孕或哺乳中的動物。他還為人和動物建造了兩種醫院,栽種藥草,種植行道樹,挖掘泉井,在路邊蓋休息處及提供飲水等等。他照顧人與動物的安樂,而這些都是佛陀教導的,對一切眾生的慈愛(dayā)。
阿育王還宣揚,對父母與師長要柔順,對長輩要有禮節,對朋友、熟人、婆羅門、沙門、窮人、僕從、奴隸等等都應該平等對待。他也勸導婆羅門、沙門、窮人等等,要多行布施。
阿育王自己也戒掉了狩獵等等的娛樂活動,舉行「法的巡行」(dharma-yātra),就是到聖地朝聖,或是拜訪宗教家和長老,施予布施(財施)。他也會接見人民,給予法的教誡(法施)。他以法的巡行為無上的快樂,在布施的同時,也建議要少欲,要「一點點地用,一點點地儲蓄」。
阿育王非常勤於政務,即使他在進食,或是在後宮、房間或花園中時,也下令隨時隨地要稟告政務。阿育王說,身為國王,實行善政是對國民應盡的義務;還說到身為國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為了償還自己對一切有情的債務,也是為了讓人們在現世中能得到安樂。阿育王也說:「一切有情皆為我子。」
阿育王希望法能永行於世間。他在位13年時,任命了「法之大臣」(dharma-mahāmātra),每五年要巡迴全國一次,舉行「法的教誡」,宣揚佛法。
阿育王雖然皈依了佛教,但是也平等地對待其他的宗教。
「摩崖法敕」第12章說道:「王以布施(dāna)與種種供養(pūjā)而供養出家與在家的一切宗派(pārṣada)。」在第7章說:「願一切宗派的人住於一切地方。」另外,「石柱法敕」第7章說到,他分別任命了執行關於佛教「僧伽」(saṃgha)事務的法之大臣,任命執行關於婆羅門、邪命外道(Ājīvika)事務的法之大臣,任命執行關於耆那教(Nirgrantha)事務的法之大臣。阿育王平等對待全部宗教,但特別皈依了佛教,法敕記載阿育王是在位7年左右皈依了佛教的。
法阿育:廣造佛塔,大供僧團,弘傳佛法
一般我們都說阿育王興建了很多佛塔,然而法敕裡只說修築了拘那含佛(Konākamana,Kanakamuni)的塔,但是根據中文的《阿育王經》,說阿育王供養佛陀的舍利,建了八萬四千座寶塔。當時主要在優波毱多的勸導下,阿育王從藍毗尼、鹿野苑、佛陀伽耶、拘尸那羅為開始,朝禮了許多佛陀的聖地遺跡,並且在各個地方興建佛塔,也有說他建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的塔。
在法顯和玄奘的記錄裡說,當時還殘存著許多傳為阿育王所建的佛塔,他們當時也看到了許多佛塔。由於近代有許多佛塔的出土與研究,根據考古學上的研究,認定這些佛塔最古老的有不少是建立於阿育王的時代,因此,可以確定阿育王是建立了許多佛塔的。
由於阿育王皈依佛教與對法的傳布,就被讚譽為「法阿育」(Dhamma Aśoka)。我覺得如果沒有阿育王的弘揚,佛教也無法如此興盛。阿育王認為,佛教僧團是法的實踐者,因此常供養僧團,由於僧團的經濟富足了,卻變得墮落了。有說因為他對僧團時常做巨大的供養,似乎也造成國家的經濟壓力。
根據《阿育王經》等記載,阿育王在晚年時,被太子與大臣所背叛,並禁止他供養僧團,最後他能支配的只剩手中半顆阿摩勒果(āmalaka)的自由。從這個傳說來看,似乎暗示了阿育王晚年的不幸,但實際上,在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也開始衰敗,不久就滅亡了。
課程總結:請好好珍惜佛陀教言!
明年我會再講部派、根本分裂、枝分分裂、大乘佛教,再講到密教。我就不再多說了,也講了一個月了。現在只有一個想說的,就是這一個月的課程內容,其實重點就是:我們要好好珍惜佛陀的教言、論典,還有祖師教言。因為這些文獻、經典,真的很重要!
過去我規畫了「ADARSHA」佛經的電子化,甘珠爾、丹珠爾都已經收錄完成,現在希望陸續收錄西藏祖師的典籍,尤其岡倉祖師的教言收錄其中。今年我生日時也講到,希望能再擴充「噶舉密咒藏」,更加完整的收錄四種續典的內容,還有密乘裡的灌頂、口傳與教授等等修持。
我們現在雖然隨手可得這些經典,但未來的人是不是像我們現在那麼有福報,就不一定了!所以現在不守護、保存這些經典的話,未來的人說不定真的就看不到了。就像這次的課程,我本想多講一些印度的真實情況或佛陀的事蹟,但都沒有文獻,就沒有辦法。
最後,我也希望明年持續「瑪鄂夏季課程」,本來想要不要上秋季課程,但接下來辯經法會時的冬季課程就快到了,所以之後就是冬季課程。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大家也還是只能在各寺院中進行,但為了冬季辯經的課程,我也會準備,就如昨天說的,堪布們可以先討論要講什麼內容,再告訴我。謝謝!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2021年9月21日,系列初稿圓滿)
年度新聞
- ► 2024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