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開示「心靈科學」(下)訂正版
- 分類:歷年紀事
- 點擊數:18396
時間:2015年11月8日
地點:新德里 印度國際中心(India International Center)
挑戰障礙,才是修持
大家午安!今天是第二天的課程,雖然此次課程僅有兩天,但大家都踴躍報名參加,可見大家對佛法甚為重視,都希望讓自己的人生具足實義,證明大家對法有著的很大的歡喜心。
我們不應將「生活」與「修法」視為截然不同的兩者,而應善加結合、視為一體地來修持,讓「生活」和「佛法」雙運,讓兩者能相輔相成、並肩同行。
而所謂「修法」,並非指外在、表面,或傳統儀式,或表現於外的身口表情和言語上,「修法」是為求人生具足實義的一種方式,因此我们在修法時,要各自思維到自己是如何看待人生、對人生有何自我期許,首先有此明確的發心,並按照心中所願,來盡力成就此事,這才是真正修法的意義。
《離四貪執》的修心法,昨天已稍加講解了偈頌的第一句「若貪此生非行者」,今天將繼續講解後三句:「若執輪迴非出離,若求自利非菩薩,若生執著非正見。」。
「修法」是為了「改變各自性格」,當我們修法時,不應說「我的個性就是如此,很難改」,如同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不應如此思維,性格異常頑固者,更應該要學習改變。
性格改變,命運也會隨之改變,反之,若繼續冥頑不靈,就不會改善人生。而改變之法,並不是強硬為之,而是最初讓自己的心找到一個支撐點或轉移點,從而改變自心。
■ 修法及見上師前,都應有萬全準備及充足發心
最初的「發心」非常重要,由於發心之故而有所感觸,因此一切的改變,都觀待於最初的發心和思維。
接下來我會先念皈依發心文,希望利用此片刻,大家能明確思維及定義自己的發心、自己來聽課的目的,而不是迷迷糊糊的前來,能想清楚「自己所為何來」。
有時大家來見我時,會說「我不知道為何來,我就這樣迷迷糊糊的來了,可否請法王開示一下,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來?」好像是我召喚了他、或者是我修持了什麼法,把他勾招來一樣。他不遠長路迢迢過來見我,卻不知所為何事,既然他自己都不知道,我又怎會知道呢?難道我要回答他,「喔,你是來見我的」,這好像有點奇怪吧。
既然連自己都不知道啟程目的,我又該如何回答他呢?平常我们總是說「依止上師去修持佛法」,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追隨著世間的名望,人云亦云、一無所知的隨眾而來,很多人隨世間名聲而去參拜修法,我覺得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想要學習或修法者,應當在尚未修持佛法前,就有萬全準備及充足發心,不是懵懵懂懂地修持。此處不是說見我之前才應有此發心,這原則應適用於見所有上師,見之前,都應具備此萬全準備、清楚發心,及明確目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為了讓你們確認自己的動機和目的,我會利用這段時間唸誦皈依發心文,你們不用跟隨著唸誦,請利用這段時間,善加思維你的發心及目的。
昨天本想以優美的聲調唱頌發心文,但昨天膽量不夠,聲音狀態也不夠好,今天有做些準備,希望在和翻譯的共同努力下,能唱頌出優美的調子。
(唱誦皈依發心文)
昨天講的第一句「若貪此生非行者」,主要是針對修道次第中的小士夫。一般而言,這四句偈文講解了三種士夫的三種修道次第,及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昨天第一句是針對小士夫,今天講的第二句,是中士夫的思維方式和修道次第。
昨天第一句的重點,是講解「不貪執此生而去修持來世、讓來世獲得人天的福德」之法,今天的第二句,是說不應僅滿足於來世的人天福報,因為即使來世獲得人天果位,仍是一種變苦,貌似幸福但其本質仍是苦,並非究竟的快樂。
■ 其實輪迴中並無快樂可言,僅有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因此,要將六道輪迴的本質,都視為是痛苦,而從心中生起「想要脫離六道輪迴」的出離之心。
針對此點,我們應思維到,「何謂真實快樂?」所謂「真實的快樂」,是一種自由、獨立自主的快樂,但在輪迴中的快樂都需關待於其他事物,需要依賴諸般順緣條件,無法自然產生,因此輪迴中並不存在真實的快樂。
舉例來說,若我们將一個很重的東西扛在右肩,時間一長,右肩就會疼痛難忍,此時,若將重物挪往左肩,則右肩會立刻感到異常輕鬆。而當左肩尚未感到痛苦,左右兩肩相對都感到輕鬆的此時,就如同是輪迴中的快樂。
當右肩疼痛時,挪到左肩後,貌似「輕鬆」的狀態,其實也是痛苦的本質,輪迴的快樂亦復如是,是一種有漏的快樂,需要觀待其他事與物。
因此,輪迴中不同程度的「安樂」或「痛苦」,並不是究竟的安樂,僅是根據痛苦的大小來區分為「痛苦」或「快樂」,痛苦變大時被定義為「痛苦」,較小的「痛苦」則被命名為「快樂」,其實輪迴中並無快樂可言,僅有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有人說佛法是一種「苦法」、一種「痛苦之法」,如果再講下去,可能真的要變成苦法了。所謂「對輪迴生起出離心」,輪迴的一切都是由業和煩惱所生,都是依他力而產生的,因此輪迴諸法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而希望從一切業與煩惱所產生的痛苦中解脫,就是第二句偈文的主題。
我們常聽到,「依靠佛法,讓自己回歸一種簡單、舒適的生活」,並以此主題來做弘揚,但我覺得,此主軸很難讓人對輪迴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更難將「輪迴」視為是苦海,也不會想要從中解脫。
接下來是第三句偈頌,發給你們的圖片後的英文「若求自利非菩提」應該是翻譯錯了,應翻為「菩薩」,而非「菩提心」。因為若將第三句翻譯為「若求自利非菩提」,這是不確定的,因為菩薩才會有自利的可能,但「菩提心」則不具絲毫自利成分,因此翻譯為「菩薩」更為妥當。
第二句講的是「希望一己脫離苦海」,第三句則是說,僅自己追求脫離苦海之心還不足,還應將此心昇華,來為普天之下一切眾生而努力,因為所有眾生都同樣希望能脫離痛苦,因此我們要心繫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 挑戰障礙,才是修持佛法。
我們大家都自認在修持大乘佛法、都自以為是大乘菩薩,而是否為「菩薩」,要觀待於自己是否有自利的想法,真正菩薩不為一己,所做所為皆為眾生,若有此思維者即是「菩薩」,而並非是個美名而已。
這一句以「正反」面思維可能會更為周全。若僅以正面思考,很難在心中產生改變,可能從反面會更利於內心改變,第三句「若求自利非菩薩」,以反面來想,以「非」字去斷除,可能感觸會更為深刻。
譬如若以正面行文:「利他是菩薩」,會讓大家都誤認自己是菩薩一樣,覺得很簡單,若反面而言,更容易讓自心獲得感觸。講到「反面」又好像有點怪怪的。
此處「若求自利非菩薩」所講的「菩薩」,有其特殊涵意,很多修法者都會在修法前來祈請加持,希望能遣除修法上的違緣,希望不遇到障礙困難,平平安安的修持,希望順緣具足、能平步青雲的順利修法、逐步增上,但其實修法是不應希求一切圓滿的,若一切圓滿,也無任何可歌頌之處。
正由於有障礙,才會想要去戰勝,也才能去成就。正由於有障礙和違緣,我們才會得到磨練; 相對的,若一切平淡順遂,我們會安於現狀,不會希求任何果位,也不會對「成就」產生希求之心。
因此修法者需要「困難」,譬如說菩薩會希冀自己遇到困難,且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不失初心,這一點極為重要,他不會因此喪志。
若我們口上自稱為「菩薩」,但內心卻渴求整路平坦的話,這就不是勇者菩薩,而是懦弱菩薩。因此,我覺得我們應該希冀困難,並以自己修法的力量,去遣除自己的障礙,這才是可觀可取之處。
講到「練習、磨練、修持」時,會讓我們覺得好像要去放鬆一樣,譬如我们為生活而忙碌奔波,身心都處於高度緊張之中,因此想要去休閒之地去練練瑜伽或按按摩、但這種狀態,並不是在修持佛法,或許暫時有所幫助,但並非究竟修持。
如同軍人上戰場,如果祈請加持自己不要遇到敵人的話,那麼就不叫上戰場了,同理,若無障礙,未歷經任何痛苦的話,自己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們修法亦復如此,修法時可能會有痛苦、或內心不如意的時刻,這恰恰是讓我们可藉此去磨練自己、戰勝自己,透過戰勝自己,才能真正瞭解法意。
第四句「若生執著非正見」,也就是修法的第四階段。對於空性,平常我们會各持想法,以意識觀察修,覺得「這就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等,藏地許多成就者對「空正見」有不同講法,而噶舉派、寧瑪派、薩迦派的上師們,不會把意念上的認知視之為「正見」,因為「空性」和「正見」是無言離戲的,想要真正證得,就必需要真實現見,而非僅靠意念、臆測或想像就能得到。當然,空性也並非意念可以揣測。
因此,噶舉、寧瑪、薩迦的上師們主張,真實地現見到空性,才視為是正見,僅是透過聞思、觀察、邏輯推理,是無法了悟到正見的,因為推理無法讓你現見本性及空性。
而若要真實現見空性,就需要去累積資糧,祈請上師的加持,依此才能現證空性、了悟正見,從而獲得成就,因此噶舉、寧瑪、薩迦派都特別強調此觀點。
宗喀巴大師則主張要以觀的方式去修,因為真實現見空性,唯上等根器者及大福報者才能現證,而對於其他根器者而言,是不可能立即有成效的,因此,普遍的方式是逐步實踐,最初以觀,慢慢去改變、昇華,最終達到證悟空性等。
因此格魯派主張觀之修持,而噶舉、寧瑪、薩迦派則強調止的修持,但兩者殊途同歸,儘是耗時間長短的區別,因為唯有現見空性,才是正見,而非僅希冀以妄念去揣測、改造,就能得到究竟空性。
第四句所講的「若生執著非正見」,也就是提醒行者,不要用臆測去觀修空性,臆測是無法真實現見本性的。
「離四貪執」的修持是一種修法的道次第,同時也是一種修心次第。修道次第可分為「經典」和「口訣」兩種教授方式,「離四貪執」法門屬於後者,這種修心法是言簡意深、易得成就的法門,若大家能如理如法地持續觀修,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問與答:
★1.問題:為了保護他人而殺人、犯下殺業,是否有罪過?殺生惡業是否有通融之處,例如為了保護人?
1.回答:
菩薩行持事業時,對於身的四種過患及語的四種過患,會有特別開許,例如以往有菩薩化身的掌舵者,與另外五百商人同渡海尋寶,其中一位商人想將其他商人的財寶都收歸己有,心中生起殺意,想把全船的人都殺了,而這位舵主知道後,就殺了這位具貪念者,並因此累積廣大資糧。
總得來說,由於動機為善,因此對於身口行為會有額外開許,但這絕非易事。例如這位舵主知道若這位大貪念者,將殺害全船的人的話,果報是會遭受長久且劇烈的痛苦,因此舵主選擇將自己死生置於度外,而殺掉此人。而正由於舵主具備此捨己為人的善念,最初具備此心力,而受到特別開許。
這並不代表破壞業之因果,而正是由於相信業之因果,深信若對方殺害499人,將遭遇重大痛苦,寧願由自己承擔起殺業,有此心力。因此,在時機及境遇實為特殊時,會有此例外開許。
★2.問題:如何在經商時兼顧菩提心?因為菩提心不能利己,但經商勢必考慮營利。
☆2.回答:
經商的目的應該僅是為了今生,商學理念及經營方式不會是為了來世,當然,凡夫不可能毫無私心的去經商或修法。自私自利者當然是違背佛法的,而當我們需要依靠經營來獲取利益時,不應將一切信念和身口意之力,都僅僅為了今生去努力,這樣就恰恰與佛法相違背了,同樣應當為來世作努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能毫無私利、不去承辦今生事業的佛教徒,可能很少,但起碼今生佔百分之五十,佛法佔百分之五十,才能稱為是「佛教徒」吧。或者百分之六十或七十?
★3.問題: 如何將外境轉為淨觀?以五欲而言,應如何視為淨觀?例如以食慾而言,要如何斷除對美食的貪念?
☆3.回答:
講到對五欲的斷除和淨觀,若我能做到,早就斷除了。要一位困在五欲貪執者去講解如何斷除,可能有些奇怪,但此處舉個小小例子,可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生於牧區,牧民的主食都是肉,我以前喜歡吃肉,當然現在也喜歡,因此有人問到我說「你最喜歡的食物是什麼呢?」「我最喜歡吃肉」這句話總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眾笑)但由於我總是敦促大家吃素,因此也很難講出口。
到印度幾年之後,我戒肉成為素食者,當然以身體而言,肉食會帶給我很多營養,而在心理意願上,我也是喜歡吃肉的,想斷除並非易事,就如同嗜酒者或老煙槍想要戒除菸酒之癮,都絕非易事。
因此若有人和我說,要我戒肉,我可能真的戒除不了,但正因為是透過自己的思維、自己下的決定,因此也就徹底的成為了素食者。
我之所以可以斷肉食素,主因有兩點,其一是吃肉會讓其他眾生失去生命,另外是心繫著其他的眾生、珍惜其他眾生的生命,因此能成功斷肉食素,不僅是純粹想想而已,也由於一些親眼目睹的因緣條件,而能成功戒除食肉之習,大概就是如此。
★4.問題: 應如何修持忍辱之心?如何斷除、壓制嗔恨之心?
☆4.回答:
對於嗔心等煩惱,一定要藉由以往的經驗、困難,從中反省,如同從無知之中甦醒一般,你要將人生交給正面力量或反面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選擇,起碼應該嘗試一下,時間就這麼多了,因此不再多講,畢竟我多講幾句,也不可能讓大家因此不再生起嗔心。
我們應當每天都善加規劃時間、設置計畫和時程表,而非以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得過且過地生活下去,若沒有任何規劃,則不會有任何改變,若我們能設定計畫、實施下去,終將能斷除煩惱的。
這次離四貪執的週末課程中,有很多印度及國外法友專程前來,即使課程短暫,你們仍視之為重,這代表了你們心繫佛法、尊重佛法,讓我十分歡喜。
佛教緣於印度,之後在藏地弘揚,現在能在印度交流佛法,是我們身為藏人的榮幸,如同往昔藏地大譯師將佛法帶回西藏,希望我們日後能繼續弘揚此種風範,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此次課程已經結束,能再次來到普世責任基金會舉辦的課程,我感到非常高興也感謝各位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有很多喜馬拉雅民眾及藏民參加課程,也有許多學生,雖然我每年會來德里數次,但不一定有機會與大家碰面,這次能有機會交流,我感到非常高興。
年度新聞
- ▼ 2024 (4)
- ▼ 八月 (2)
- ► 七月 (2)
- ► 2023 (18)
- ► 2022 (19)
- ► 2021 (39)
- ► 2020 (3)
- ► 2019 (2)
- ► 2018 (56)
- ► 2017 (99)
- ► 2016 (119)
- ► 2015 (127)
- ► 2014 (115)
- ► 2013 (53)
- ► 2012 (100)
- ► 2011 (77)
- ► 2010 (84)
- ► 2009 (101)
- ► 2008 (53)
- ► 2007 (46)
- ► 2006 (24)
- ► 2005 (21)
- ► 2004 (16)
- ► 2003 (12)
- ► 2002 (9)
- ► 2001 (8)
- ► 2000 (6)
- ► 1999 (3)
- ► 1997 (1)
- ► 1996 (1)
- ► 1995 (1)
- ► 1994 (1)
- ► 1992 (8)
-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