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首次加拿大弘法行.不動佛灌頂及開示

時間:2017年6月23日、24日
地點:Vancouver QC theater

20170624

不生氣,是可以練習的能力

大家晚安。這次是我第一次來到加拿大,並且有機會來到溫哥華,真是一件自他都感到歡喜的事情,因為這是許多人多年努力請求之下的成果。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處理煩惱」,這個標題定得挺響亮的,但是我說的內容,就不一定能夠符合大家的期待,為什麼這麼說呢?最主要是因為我自己也正在學習如何對治許多情緒和煩惱,自己一直在嘗試,也失敗過很多次。因此我不敢說是教學,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經驗。

■學習不動佛精神,調伏煩惱情緒

由於主要會談到如何藉由不動佛法門,幫助我們能調伏煩惱和各種情緒問題,因此開頭我想簡略地介紹一下不動佛。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當中,不是僅有一尊釋迦牟尼佛,而是十方世界都有無量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已經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在超越了無量世界的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名為現喜的淨土,不動佛就住在這個淨土當中。

不動佛的梵文名稱是「阿閦」,有「無嗔」和「不動」的意思。不動佛在成為菩薩時所發的一個最重要的特殊大願是:「從現在直至未成佛前,不對任何眾生起嗔恨之心。」因此他成佛之後的名號即是「無嗔」。同時,他也堅持做到承諾,未對任何眾生生起嗔恨之心,因此得名「不動」。

菩薩道的行持時間是很長久的,而他能夠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處理負面情緒、面對煩惱,實踐他不起瞋心的承諾,這樣的精神和勇氣,是我們效法的。因此我覺得在講述降服煩惱這樣的主題時,我們首先應該要學習的,就是不動佛的精神。

■觀察煩惱,要重質量的盯著看

人的一生當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外在或者內心的挑戰。其實最花時間處理的,通常不是外在的麻煩,最棘手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各種情緒問題和衝突。身為一個佛教徒,最主要的功課,就是學習如何處理煩惱。然而第一步是要認識煩惱,清楚知道煩惱是什麼,同時知道它所帶來的弊病,和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在不具備這樣清楚的認知之前,各種對治法都只是一種強迫性的壓制,沒有辦法真正幫助我們根除煩惱,因此在談到「對治」煩惱之前,首先任務是要「認識」煩惱。

佛教認為煩惱是無量的,但總歸來說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這三種負面情緒,有的比較容易察覺和認識,有的比較不容易。從我個人經驗而言,通常花上四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才可能比較清楚知道某種煩惱的運作方式。因此觀察認識煩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有恆心和毅力。平時我們散漫慣了,現在開始,就要多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起心動念之上。

觀察煩惱的重點,不在時間的長短,而是觀察的質量。我們應該有知有覺的過日子,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要試著保持覺知,就像隨時有一個看門者,專注盯著煩惱的生起一樣。以前沒有練習的時候,會覺得煩惱生起得很突然,怎麼發生的都不知道。但是練習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對於煩惱生起的程序和步驟會愈來愈清楚,這時你才比較有機會對治煩惱。我們唯有透過自己切身地去觀察和感受,才有可能認識和對治煩惱。我們可能聽過很多對於煩惱的定義和解釋,但畢竟那些只是他人的經驗,不是自己的。因此如果想要真正對治煩惱,就一定勇於面對煩惱,只有知識上的理解是不夠的。

■效法不動佛大願:不對眾生起嗔心

不動佛的心已經全然解脫,不受任何煩惱所影響,然而由於他「不起瞋心煩惱」的特別願心,得名無嗔。瞋心是三毒煩惱當中,比較容易被觀察到的一種煩惱,接下來,我想簡略分享一下對治嗔心的方式。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專注於不動佛法門的研究和學習,同時也將一部保存於漢文佛典的不動佛經《拔濟苦難陀羅尼經》翻譯為藏文。這段時期的學習,讓我和不動佛建立起比較深的一種聯繫和情感。

我之所以會研究不動佛法門,其實和我當時在印度的心境有關。我14歲那年,從藏地到了印度,在印度的期間,生活中遇到很多麻煩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我心煩意亂、變得易怒,常常一件芝麻小事就會生氣,當時心中也知道生氣不好,但還是控制不了。因此當我知道不動佛「不對任何眾生起嗔恨之心」的大願時,我就知道這個法門應該是我要去學習和效法的。

剛開始,我對不動佛還是有種距離感,但是愈了解他的願心之後,也就愈覺得親切,而且深受啟發。我當時動了一念:不動佛的願心是未成佛前都不生起嗔恨之心,那或許我可以先從比較短的時間開始試試看不生氣,例如一天或一週不生氣?

■輕視自己,是最糟的一種懈怠

有些人聽到這些的發願時,可能會覺得不切實際:一個人怎麼可能那麼長時間不生氣呢?但我的想法是,與其花時間去分析可能性,不如起而行去嘗試看看,不做怎麼可能知道呢?事實上,覺得自己做不到,就已經落入了「自輕凌懈怠」之中,佛教認為,輕視自己是最糟糕的一種懈怠。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去迎接挑戰,時間不用很長,成敗也不是重點,你可以設定中午之前不生氣,或者晚餐之前不生氣等等,如果沒有做到沒有關係,再接再厲就好,重點在於迎接挑戰的勇氣。

其實生活平順的日子裡,我們想氣也氣不起來,問題常常是那些突如其來的不悅之事,會讓你心煩意亂,生氣動怒。此時心中就像有兩個人,一人勸你說「就生氣吧」,一人勸你說「不可以生氣」。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對於「生氣」的指示言聽計從,但偶爾我們有些覺知,又覺得不要生氣才對,總之我們的情緒很不穩定,立場也不堅定,有時生氣可以,有時不生氣也可以。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在對治煩惱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堅定自己「不生氣」的承諾和立場。當你清楚目標之後,另一個重點就是不要太嚴肅,我們可以把對治煩惱當成遊戲,要具有嘗試的精神,過程中放輕鬆,不要壓抑,不然反而會使煩惱變得更強。

今天簡略地分享了一些處理負面情緒的觀念和方法,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產生很大的利益是不容易的。傳統上對治煩惱一直被視為極為個人的修行,尤其藏傳佛教來講,想要對治煩惱,弟子需要依止一位上師很長時間,經過不斷請示修持之後,上師給予口訣教導,弟子才會慢慢才知道如何去對治煩惱。

■保持覺知,放鬆對治煩惱

(第二堂課)

大家早安!首先祝福大家有一個愉快的週末假期。

大部分的內容昨天已經講過,對治煩惱的重點就是隨時保有覺知、正念,帶著像是玩遊戲一樣的心情去面對各種情緒。

我們應該把對治煩惱當成是自己的愛好和娛樂,是一件歡喜、放鬆的事情。

過去西藏修行者的娛樂是什麼呢?就是對治煩惱,他們會在一天之中不斷地練習覺知,發現對治成功了,就放一顆白色的小石子,如果不成功,又生起煩惱了,就放一顆黑棋子做個紀錄,就像是下棋一樣,他們每天都帶著愉悅的心情在下一盤內心的棋。

■讓「正念」的自動播放機,提醒自己不生氣的承諾

另外昨天還談到一個重點,就是要堅定,不能夠猶豫不決,不生氣就是不生氣,不然你會有一種無力感。同時,僅僅具有堅定還不夠,因為我們都很健忘,常常一散亂就忘記曾經的承諾,因此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憶念起曾經所發的願。我時常做一個比喻,這種提醒有點像是內心中的自動播放機,不僅有錄下的功能,還能夠在自己煩惱生起時,自動播放出自己曾經不生氣的承諾和提醒。這個自動播放機,就是正念。正念是很重要的,他能夠保護我們在散亂,失去覺知的時候,適時地提醒我們,記起當初的誓言。

目標清楚了,就放手去嘗試,然後每天省思自己是否達到這樣的目標。對治煩惱要有計畫,例如我們設定每天三個小時不生氣,這樣持續練習三個月。你會逐漸培養出覺知的習慣,慢慢的,覺知自己的情緒,就會變成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同時各種負面情緒的問題也會減少。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