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教授三戒律課程-第五天

法王噶瑪巴教授三戒律課程-第五天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時間:2009年12月9日
報導:Lhundup Damcho
攝影:Tashi Paljor

如何處理戒律之間的抵觸

    延續昨日討論各學派對三戒律之觀點的辯論風格,法王在今天課程的一開始,就評論道﹕對自己與其它學派的論點有個清楚的瞭解極為重要。有些時候,許多人在描述各派的論點時,迷糊不清,而把自己與其它學派的論點混淆在一起。過去偉大的論師在著作重要論釋時,會先駁斥其它學派的論點,然後再建立自己的論點,透過這樣次第的陳述,讓讀者清楚地看到其論點背後的邏輯推理。

    法王觀察到,當他們在駁斥其它學派的論點時,所使用的語言可能相當地嚴厲。但若我們因為這些強烈的用辭而感到不舒服時,我們必須謹記這些論述的目的為何。例如,當讀到第八世大寶法王在論釋中,毫不留情地抨擊其它學派的部份時,我們應當瞭解,他如此做的目的,是為了斷除謬誤的見解,而非找他人的麻煩。偉大的學者瑜珈士們經常採用這種激烈的辯論方式,他們使用嚴厲的用辭,只是為了能傳佈法教,以利益一切有情的眾生。因為眾生的態度與根器迥異,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度化,所以佛法不但應該且必須提供不同的見解。

    法王另外又舉了一個宗喀巴大師的例子來說明此點。宗喀巴大師是格魯派的創始者,他曾經抨擊薩迦派的寺院戒律已然傾毀,而導致薩迦派學者果讓巴(Gorampa) 以及夏迦秋登(Shakya Chogden)與宗喀巴大師及其追隨者之間激烈的辯論。如果認為這些辯論的動機是為競相比美,或是為輕慢其它宗派的話,那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這些偉大的上師具有極高的證悟,是不為煩惱所染污的。事實上,宗喀巴大師的批評,激發了對律典的重新研究與修持。法王說,由這樣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激烈的辯論,挹注佛法新的生命力,對佛法的歷久彌新與在西藏的流佈大有助益。因此,對引發辯論與參與辯論的人,我們應心存敬意。

    法王接著回到對三戒律的討論。法王指出,受持居士戒與出家戒,即是在延續與維護佛陀的法教。正如一座好的房子有四個柱子,佛法也是倚靠著優婆塞(受居士戒的男性)、優婆夷(受居士戒的女性)、比丘(受足出家戒的男性)、與比丘尼(受足出家戒的女性)四眾的護持。在佛陀的居士弟子當中,優婆塞與優婆夷被視為最上乘的弟子﹔而在出家眾中,比丘與比丘尼則是最上乘的弟子。當四柱具足時,房子也就穩固了﹔同樣地,當四眾弟子都具足時,佛法也就能綿延興盛。因此,法王強調,四眾弟子缺一不可。法王補充道,這個主題在辯經法會安排的律藏研討會中,將會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接著,法王針對居士弟子,講述了在家弟子如何透過領受居士戒,來加深學佛的決心。領受居士戒不僅具有世俗的利益,同時也可說是領受來自佛陀的戒律、護持傳承佛法的根基。法王介紹了一百種不同的居士戒,小至在一段時間內受一種戒,大至終身受戒,永斷十惡。透過如此多樣的選擇,法王說道,我們可以看到佛法提供許多修行的機會,讓眾生依照自身的能力,來領受適合的戒律,在修行道上循序漸進。

    法王進一步講到戒律間相抵觸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利益眾生,我們的菩薩戒要求我們行某些會違犯別解脫戒的行為,這時,較高的戒律有優先考慮的順序。在從頭到尾的討論中,法王不斷地強調,我們仍然要盡最大的努力維護所有領受的戒律,只有在戒律之間有直接抵觸的情況下,才能訴諸於此解決方案。同時,法王指出,若有比丘為了要維護較高的戒律,而必須行使會讓在家眾對佛法起邪見的行為時,這個比丘必須先捨棄較低的戒律,然後,以一個在家而非出家眾的身份進行他的行為。

    法王開示道,一般而言,我們在行使菩薩戒時,比起行使別解脫戒,有較多的彈性。原因之一是,菩薩戒的受持是生生世世,直至成佛之日﹔而別解脫戒的受期,直至此生命終之時。此外,別解脫戒約束的,主要是我們身體與語言﹔而菩薩戒所約束的,則是我們的自心。比起約束自心而言,約束身體與語言是容易多了。因此,為了讓我們有領受與持守菩薩戒直至成佛之日的勇氣,菩薩戒便有著更多方便的善巧與彈性。雖然如此,為了降伏身體與語言上的惡業,我們仍然是要在此生嚴格地持守別解脫戒。

    法王解釋道,在任何情況下,為了維護菩薩戒而違犯別解脫戒的開許,只適用於真正的菩薩,因為真正的菩薩才真正知道如何做對眾生最有利益。凡夫之徒如我輩,不過是恰好受了菩薩戒,並不是真正的菩薩,是不夠格行使這項開許的。法王順勢描繪了菩薩所具備的功德特質。首先,菩薩絕不受煩惱所擾,在難忍大悲心的驅使下,所有的行為都是利益眾生的行為。只要對眾生有益、能滿眾生的願,菩薩也會如躍身入湖一般地,歡喜地投入最痛苦的地獄當中。菩薩以全副的身心維護所受的種種戒律,按照戒律的規範去利益眾生。菩薩度眾具備多種的善巧方便。在進行菩薩行時,菩薩能夠預測眾生會有如何的回應。菩薩對如何能利益每一個人的方法瞭若指掌,不會做出利益少數但損害多數人的行為。法王補充,成為一個菩薩需要有絕大的勇氣,也就是課程的經文中所指稱的名副其實的「英雄」。

    法王在課程的最後,唸誦了一首密勒日巴的道歌,歌詞中強調,修持佛法時瞭解如何取捨極為重要。法王指出,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知道,透過修行,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否則,我們可能花上二十年的時間研究佛法,但是在實際修行需要做取捨時,卻不知所措。這就好比是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想著、談論著食物,但當我們進到餐廳裡時,看著菜單卻不知道要點什麼菜。法王強調,修持佛法的最終目的是清淨自心。我們內在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應該像一個演員穿上戲服一般地,將佛法的修持當做是套在身上的表相,而應該是確確實實地用功於自心的轉化。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