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讖摩比丘尼春季辯經課程_第二天第一堂課開示

助人解縛生信,才是「解脫行傳」

開示: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時間:2021年2月16日

20210216

昨天講過了「噶瑪巴」名號的由來,還有「黑寶冠」相關的內容,今天開始講解《妙行傳》。

版本源流

第五世夏瑪袞秋衍拉編撰的法王米覺多傑的教言目錄當中,噶瑪巴米覺多傑自傳部分,有十三部是示予無分弟子的普羅大眾的傳記,五、六部是神通變幻示予清淨弟子的傳記。然而,未收錄在這個目錄當中的傳記也是有的,像是桑傑巴珠就在〈妙行傳疏〉當中寫到:「阿咕阿差編輯的傳記,自在成就者,岡波堪布、釋迦桑波撰寫的傳記,喇嘛奔義撰寫的傳記。」這裡提到的三部傳記,除了第一部之外,後面兩部並未收錄在目錄當中。此次教授的內容,是目錄當中的「噶瑪巴米覺多傑之傳記.妙行.法王自傳」,和《無比》自讚這兩部。《無比》自讚之後比較廣為人知,在司徒班千遍知確吉炯內編輯的《岡倉法行》當中就有收錄,還有主要由米覺多傑編撰的《噶舉道歌海》當中,也有《無比》自讚,所以大家大概都知道這部讚文。

我們小時候都要背經,這篇《無比》自讚文辭艱澀特別難背,楚布寺很多年長僧人都說:沒有比背誦《無比》自讚更慘的,因為大家背不下來,總是會被老師用棍子打,但或許是因為這樣,大家記憶較深的也是這一部。

但是從文義兩個方面來看,各傳記當中最完整且內容最豐富的,就是《妙行》自傳。我們這次的版本,是創古智慧金剛佛學院所出版,當時我跟他們說這部自傳很好,所以要他們印製,同時為了這次課程,他們也分送給許多寺院。同時,這次「正法電子書」編輯製作的版本,即是依據瓦拉那西創古智慧金剛佛學院的版本。此版本最早是源自於哲蚌十處經堂所保存的米覺多傑教言集中的「嘎」函。

哲蚌寺是西藏著名的三大寺之一,寺中保存了標有藏文字母「企」標誌的許多古老經書。這些經書大部分是在固始汗的時候,他摧毀了工布孜拉崗——也就是噶瑪巴黑寶庫的所在地——然後將當中的寶物、經書從工布搬運到了拉薩。這部分歷史在第五世觀音尊者的自傳當中有提到。

回憶21年前在楚布寺,首次拜讀八世法王教言

1999年我曾到廣州、浙江、福建參觀,最後到了北京,當時中央統戰部為接待我們住了幾天。當時我身邊的一些侍者和親戚,就和他們請求說,希望允許噶瑪巴前往印度,去一趟隆德寺。因為隆德寺當中,有第十六世法王帶去的很多重要法器、物品,請求允許噶瑪巴能夠去取回那些東西。當時他們可能太過執意地這樣反應和請求,統戰部的一個人就來找我說:「你能不能跟他們溝通一下,不要那麼固執,要去印度,雙方政府也得說好才行,沒辦法馬上就說去就去的。我就說好我來想辦法。於是,我召集了大家,以及中央統戰部的一些人士一起,我對他們說:「如果有機會能取得黑寶冠和聖物是很好,但沒取到也沒什麼關係,據說那頂寶冠是過去中國皇帝給的,或是中央政府再給一個也可以。反而我真正想要的,是我知道在布達拉宮、諾布林卡、哲蚌寺,有許多噶舉的古老經書,如果能夠允許我們閱讀和印製這些地方所收藏的經書就太好了。」當時中央統戰部的人聽了很高興,也都鬆了一口氣,立即回覆說:「沒問題。我們會馬上交代那邊來處理的。」

我回到住處時,身邊的侍者都很失望對我抱怨說:「您將我們這幾天的努力,好像都丟到水裡了。」但事實上,我心中所想的是:他們反正不可能讓我去到印度的,即使中央政府讓我去了,但印度政府那裡仍不確定,我覺得閱讀經書更重要,所以藉此機會提出想要閱讀寺院收藏的噶舉經書。

總之,當我回到西藏之後,西藏自治區大概也收到中央政府的交代了,所以自治區的統戰部的朋友們,也東奔西跑給予了協助,從布達拉宮、諾布林卡、哲蚌十處經堂等處,收集到一百多部噶舉的古老經書。當中辛苦負責的,是楚布寺的堪布洛雅等人。例如有一部尺寸很大的經函,是第四世夏瑪的教言集(金體版),我們要將它掃描保存。然而當時拉薩的設備不佳,每次只能掃描半頁,之後再將兩個半頁以膠水黏合起來。

其中許多經函以包經布包裹著,將近三百年沒有打開,紅色封泥也仍完整。堪布洛雅是康巴人,膽子很大,他竟然真的將十幾部珍本經書搬回楚布寺。至今我仍記得那一天的情景:我站在寢室外的樓梯上,持香迎請——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為他人持香。接著,我們將全部經書都供置在房間中央的桌子上,我們將幾張桌子併排,上面鋪有綢緞。

那時,我身旁是老喇嘛竹囊,他遞給我其中的一部經函,是米覺多傑的教言集,以牛皮的綁經帶綁著,但打開時,經帶一節一節斷開。接著打開包經布,包經布上佈滿灰塵,手指輕輕一碰,大量灰塵就掉落下來。從這樣的外觀,推測裡面的經書大概也朽爛了。結果打開一看,經書保存得相當好,甚至紙頁還透出光芒。這些全部是手抄本。當時我們全都驚訝不已,不由自主發出讚嘆之聲,心想:古時候的人真是精進呀!從那時起,我便有機會拜讀米覺多傑和其他噶瑪巴的教言集,非常的開心。

在得到這些經書之前,我經常會去位於我的寢室對面的一間圖書館,隨意拿出一本經書來閱讀。雖然裡面藏書不少,但是歷代噶瑪巴的經書當中,只有第十三世和第十五世噶瑪巴的教言集。所以,這兩套經書,我自己讀了許多次,也和他人一起讀過多次。尤其我記得在第十三世噶瑪巴的教言中,有許多故事使我印象深刻:像是他為一隻被他命名為「主聚丹增」的小鳥說法,還有一次他教導一隻老鼠禪修的時候,老鼠沒辦法盤腿,他就用茅草編織了一條禪修帶,幫助牠盤腿。

我真的很喜歡閱讀這些經書;總之,這是我的一些回憶,想到當時,我雖然具有噶瑪巴的名號,但也無法閱讀到許多噶舉派的經書,一般的僧人或在家人更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經書。現在經書隨手可得,各位在佛學院學習的僧人是很有福氣的。希望你們不要浪費、糟蹋這個機會,好好學習。我們以前想要讀書,但是沒有經書讓我們閱讀。

書名解釋

這部自傳的名稱,在第五世夏瑪編撰的目錄當中,和我們這次使用的版本的題名,稍微有些不同。我們現在使用這本的題名是「噶瑪巴米覺多傑自傳」。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題名,不是正式的名稱,因為米覺多傑親自撰述的自傳有許多部,這樣的名稱只是一種通稱,無法當作《妙行》這部傳記特有的題名。因此,我們應該依據目錄當中的題名,也就是《妙行》自傳。這是比較正確的題名,而且從題名就能清楚知道內容在說什麼。

這裡,我想簡單解釋一下噶瑪巴米覺多傑這個稱謂名號。首先「噶瑪」這個詞的意涵與根據,昨天已介紹。「噶瑪」不是藏語,而是梵語,意思是「業」或「事業」;「巴」是人稱詞。合起來說,就是「作業者」或「事業者」。許多藏人不知道這是梵文,以為是藏文,所以他們寫給我的信或供養上的署名,會拼寫成意思是「星星」、「白糖」或者「白色」的「噶瑪」的用詞。我無法一一跟他們說明,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大部分藏傳上師的名號都是藏文,怎麼會有梵文?所以他們是有可能因此拼錯。

「米覺多傑」是第八世噶瑪巴的通用名諱,他的全名其實是:「吉祥法成稱究竟勝超十方米覺多傑嘎威央」。西藏許多上師的名諱都非常長。曾經有個笑話,在唸這些上師的名諱時,要先深呼吸一口氣,才可能一口氣將它唸完,唸完他們的名字之後,可能氣都喘不過來。有時我們會稱佛陀為「如來、應供、正等覺…」等等,這十個名號意思是代表佛的功德。同理,我們形容上師的許多功德時,無法僅以一個名稱表達,所以會許多不同的名稱來說明,有時造成他們的全名很長。

米覺多傑還有以下的別名:央間嘎哇、央間桑波、央間薩瑪、央間協巴、確竹桑波、確竹札巴、確吉札巴、噶瑪巴洛卓羌等等。米覺多傑本人曾經寫下一部對自己名諱的解釋,並由巴沃祖拉稱瓦註解。今天限於時間而不細講。

解脫行傳,專指自利利他的「成就者傳記」

在西藏,我們對於祖師一生的行誼,不會稱為「洛居」(傳記),而會特別稱為「囊他」(解脫行傳)。要瞭解這麼說的原因,就先要知道「囊他」(解脫行傳)的意思。這個詞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梵文發音是「Vimoksha」,意思是解脫、脫離。依照蔣貢康楚羅卓泰耶的一部自傳當中指出,依照三種士夫的分類而言,可以有三類的解脫:下士夫的解脫,是指具有相信業果的清淨勝解信,而從惡道中解脫;中士夫的解脫,是指具有出離整個輪迴的清淨心,而從輪迴大海中解脫;上士夫的解脫,是指具有利他的至誠清淨之心,而從輪迴和涅槃二邊解脫;這些內容在說的,都是如何解脫的歷史和經驗。

總之「囊他」(解脫行傳)在說的,就是自己如何從痛苦和痛苦的成因當中解脫,同時幫助他人的心從束縛中得到解脫的過程,這是一種殊勝的傳記,所以特別稱之為「囊他」(解脫行傳)。

聖勇(馬鳴)菩薩在《菩薩本生鬘論》中說:「由意寂靜故,獲得清淨法,世間相常住,無盡無修作,彼世間眾生,聞相應功德,起決定信解,住如來密藏。」就像這裡說,傳記可以幫助生起決定信解,住如來密藏等等這樣的功德。竹巴噶舉的嘉華昆嘎巴究說:「『囊他』(解脫行傳)的本意是,藉由能詮的文字和所詮的內容,幫助閱讀、聽聞的弟子們,得到解脫,證得遍知。」

所以,我們在講解祖師的傳記時,要明白為什麼講解,以及講解的目的;講說者也好,聽聞者也好,都應該要明白,然後盡量生起清淨信、意樂信或勝解信等等任何一種信心。如果生起了信心,可以說如來藏的力量就開顯出來了,或者說種下了解脫的種子。

信心如手,沒手進寶山也沒用

平時我們讀誦佛經時,開頭都會讀到「如是我聞」這幾個字。其中「如是」一詞的解釋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解釋,就是這個詞,說明了信心的重要性。這個意思是,當我們知道和相信這些內容是佛陀親口說的,就會生起信心,因而進入佛門;沒有信心,就不會想要入門。

大譯師循努娑自漢文翻譯為藏文的龍樹菩薩著作《大智度論》當中(這部《大智度論》沒有藏文版本,如果完全翻譯為藏文,約有五、六函之多)引用了一段經文:「『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這裡比喻信心猶如手,我們沒有手就算進入寶山,什麼都取不到,同樣地,如果我們對佛法沒信心,進入佛法的寶山也就什麼也得不到,更不可能做任何修行。

第二段說道:「佛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信,是進入佛門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同一部論中還說道:「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佛法的內容極為深奧廣博,我們現在無法明白箇中道理,但是如果具備了信心,相信佛所說的內容,進入了佛門,那麼就能逐漸明白甚深廣博的佛法。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因果、來世會如何,我們無法預知,只能相信佛陀所說:如果有行布施、持戒….等等的因,未來就會有好的果,只能相信佛所說的。

論中還提到佛陀成佛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說法,當時梵天王來到人間請求佛陀初轉法輪。第一次請求時,佛陀以佛陀正法甚深難得,世人難以理解而回拒。梵天王再第二次請求說法,此時佛陀心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諸佛,皆為了度化眾生而說法,我也應該這麼去做。這樣想了之後,便接受了梵天王等諸天的請求而說法。並對梵天王說了這個偈文:「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於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說。」論中對於偈文的解釋是:「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獨說信人。」

為什麼佛陀只說有信心的人得歡喜呢?「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世俗人是沒辦法了解:唯具有信心,才可能進入佛法。最開始只有信心能幫助你進入佛法,而不是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等。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對於初學者而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開頭很重要,中間的過程、直到最後,都是非常的重要,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泉源。現在許多人說推理、分析比較重要,以為透過一些看似很有邏輯的道理,便能夠通曉廣博深奧的佛理,這種說法未免就有些傲慢了,有了信心才可能步上修行,沒有信心不可能開始。

何謂「讓人生信」的內容?

能夠讓人生起信心的內容,主要是一位修行人在心續上的修持,以及他的斷證功德,這些內容才會讓人生起信心,而非他的身世、家族多顯赫,他有多少財富,或者他的寺院、僧團多廣大,或者他的名聲多大、弟子眾多,如果是看重這些,根本就不能稱為「囊他」(解脫行傳)。真正的「囊他」所指的功德,是一位修行人對於世間的貪執有多小,他具有智者的智慧、修行者的覺受和證悟,以及弘揚佛教和利益眾生等等這樣的功德。然而現在人注重的都是外在的物質,而不是內在的修為;將真正的修行人說成是軟弱、固執、落伍的人,卻將那些口無遮攔、我行我素者,說成是成功、厲害的人。

第六世夏瑪巴嘎汪卻吉旺秋曾說:「我認為雖然有很多人自稱是修行人,但是我對外在的行為、內在的體證,和其所產生的功德三者不一致的人,是沒有任何信任的。」這段是說許多人都自詡為修行人,但是看到他內心思維和外在行為等等,如果都一致,我就會相信他。接著又說:「現代幾乎沒有深悉學理的智者、終生持戒的法師或謙遜山居的禪師,反而有很多人,自稱自己已得成就,而要普渡眾生。」另外還說道:「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只能依循自己的情況來修行,雖然假裝自己棄世、有成、有神通,可以得到世俗愚人的敬養;當然,敬養與功德若能兼具,當然是最好的,但若是二中擇一,則勢必應追求功德。」

我曾聽過一則故事,不知是否屬實,但還滿好笑的。故事中說,許多祖古去拜見觀音尊者請求剃度、加持等等,觀音尊者問其中一位祖古:「你前一世有什麼『大』(殊勝)的功德?」祖古身邊的許多侍者都是康巴人,尊者的其他話沒聽得很懂,只聽懂了「大」這個字,這些康巴人回答:「有,有,可大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位祖古的前一世身形很大、體重很重,甚至連馬都快馱不動。觀音尊者說:「不是不是,我問的是有什麼斷證的殊勝功德?」結果侍者回答不出來。

雖然是個笑話,但有時想一想,如果有人問我們說,上師有什麼殊勝的、大的功德的時候,我們也不見得說得出來,我們的回答也可能就是會說他有很多寺院、很多弟子,但卻說不出他的慈悲、智慧,或者他的修為。

(本文為口譯聽打初稿,未來將再提供定稿。)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