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西雅圖:見空起大悲

時間:2015年5月9日
地點:美國 華盛頓州 西雅圖

 

在長達兩個月的美國行中,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於今晚發表此行最後一場的公開演說,為如史詩般浩蕩的弘法活動畫下圓滿句點。演說中,法王重申力行慈悲的重要,並次第闡述空性和慈悲的關連。今晚的開示是「號召慈悲行」(A Call to Compassionate Action)兩場活動的第二場,主辦單位為卓千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主持的那爛陀菩提佛學中心(Nalandabodhi),泰勒.杜爾(Tyler Dewar)在會中擔任英文翻譯。

一開場,法王建議幾項有助於增長慈悲的條件:從小就讓孩子接觸慈悲的價值觀,然後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孩子展現慈悲的機會。

法王談到,他在此行中接觸到各種社會運動的領袖,看見他們將佛教禪修的工具和慈悲用在世間的活動,而許多人也因為逐漸認識到它的好處,而開始禪修和慈悲的修持:「然而,對空性的瞭解可以是我們禪修慈悲的根本理由。」

法王指出,大家傾向於將空性誤解為頑空,這其實是斷滅論的一種形式,而我們應該以更正向的態度來看待空性。法王接著介紹空性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礎:

「空性可以被視為是本俱的可能性空間,而我們所有人對之都能有所體會。空性免於任何偏執,它是我們本有的自由空間。由於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性,因此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顯現或生起。依此而言,空性是萬法的起源。再者,空性的意思比較不是萬法消亡的地方,而更是萬法生起的源頭。」

法王接著從佛教哲理上說明空性與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從天地乾坤,一直到原子的組合,法王指出唯有透過錯綜的因緣和合,萬法才得以生起:

「如果每件事物都是倚靠自己獨立而存在,完全不倚靠他物的話,那麼新的事物將無法產生。」這顯示萬法缺乏自己獨立的自性,因此我們可以說萬法相互依存,或是空無任何獨立的體性。依此,空性和相互依存是看待同一根本實相的兩種方式。

然而,法王指出,若是自滿於義理上的空性見解,那麼我們便錯失重點:

「重要的是,我們要持續探索空性如何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帶來利益,尤其是它如何幫助我們修持慈悲。」

法王接著將焦點放在我們頑固的自我感上。這個我們認為可以獨立於他而存在的自我,是修持慈悲的最大障礙。藉由將空性的見解運用於生活經驗中,我們得以將這個障礙剷除。

在摧毀此二元感的重大工程的一開始,我們只需要觀察「我是誰」的無數面向,從我們的身體,一直到我們所謂的自我,這所有的一切都有賴於我們所謂的「他人」。

法王接著警誡:「當我們說在這種方式下『自我』並不存在,或是『自我』的本質為空性時,意思是說『自我』並非以我們所想像的方式而存在,而不是說完全沒有『自我』這樣的東西。這是一個關鍵點。總之,瞭解空性便是瞭解『我是誰』的全貌。」

法王接著將空性帶入之前所談到的力行慈悲:「我認為培養慈悲的第一步便是:瞭解『我是誰』的完整實相。接著我們可以採取第二步:利益他人,悲憫他人。如果在實行第二步時,我們不瞭解空性,或不明白『我是誰』,那麼就難以真正做到第二步所講的慈悲。」

法王比喻,一把極為鋒利的劍能夠斬斷金屬,而對空性以及我們必須倚賴他人而存在的瞭解,就像是這把利劍一樣:「如果我們把空性之劍,或是相互依存之劍磨的非常銳利,那麼我們就能夠完全切斷、摧破我們身陷其中的我執和自私的鐵網。」

法王指出,由於自我中心和我執,我們在周遭築起的紮實圍牆,好比是把自己關在其中的牢獄。法王敦促會眾,在這把空性的利劍上,更要增添慈悲的力量。法王笑言,但因為舉起我們的劍以切斷我們的枷鎖要費很大的力氣,最好還是把利劍換成是電鋸,然後電鋸可以接上慈悲猛厲的高電壓。

當開示漸入尾聲時,法王為會眾描繪慈悲的行動主義者的典型——他不僅是心慈悲,而且是行慈悲的這麼一個人。而對空性和相互依存的瞭解可以做為一條暢通的大道,帶領我們前往身體力行慈悲的目標。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試著想像完全沒有慈悲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看見缺乏慈悲的後果,而瞭解缺乏慈悲的極度危險,也能夠激勵我們走上通往力行慈悲的道路:

「一般而言,我們說的和做的之間差距太大。我個人的看法是:重要的是要不自滿於嘴上說說或腦筋動動而已,我們還必須盡力把我們的認知好好的用在心上,將它融入我們的經驗和修持。」

於此,法王展開結語,對於有機會在美國訪問兩個月表示感謝,並留給會眾此行最後的諄諄教誨:「抓緊機會培養慈悲。」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