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在舊金山:開示煩惱的對治

時間:2015年3月19日
地點:美國 加州 舊金山

 

週四清晨上班族通勤的尖峰時間,舊金山第19大道法王演講會場外的人行道上,歡樂的氣氛洋溢,久未謀面的朋友彼此擁抱,期待著即將與法王共度的時光。八點鐘,大眾開始進場,走道間熱絡寒暄的法友中顯要薈萃,足以寫成一部「美國加州佛教名人錄」。

主辦單位教傳利生遍在佛學中心(Kagyu Droden Kunchab)的工作人員仍奔命於講台最後的打點;噶瑪巴基金會(the Karmapa Foundation)網路直播小組忙於測試設備,讓不克出席的法友也能共襄盛舉,並且收聽中文和西班牙文的同步翻譯;教傳利生遍在佛學中心的創辦人暨常住喇嘛洛竹(Lama Lodru)一邊沈穩地招呼賓客,一邊回答工作人員完工前的連串問題。

在抵達會場登上法座後,法王笑言,主辦單位邀請他演講,但沒給特定的題目,只告訴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且無論法王講什麼,他們都會很開心。

法王在史丹佛大學時,所見盡是人山人海的大學生,但現在放眼望去,多是髮鬢灰白的長者。法王表示,他注意到在座有許多過去第十六世法王的學生,而既然會場有這麼多資深的佛教徒,他決定給予一些實修的開示。

法王認為,每天騰出一些時間進行正式的上座修持,這確實非常重要:

「正式的上座修持,就像是一天當中為自己充電的時間。從早到晚我們有許多要做的事情,有時心會變得相當浮躁。因此,每天騰出一些時間,只是專注地放鬆自己的身心,這樣非常有助於平息和調伏我們的心。」

「然而,我們的修持不應該只是為了放鬆。」法王提醒:「讓自心放鬆和平靜當然是其中的要素之一,但我們需要達成的目標卻更為崇高。修持是為了更加善巧地面對自己的煩惱,訓練自己運用方法來對治煩惱。」

法王指出,近來禪坐和靈修有時會變相為商業活動。我們週末可能會去靈修渡假中心,打打坐,做做瑜伽,放鬆一下,來個「心靈按摩」,讓自己精神煥發,心情愉快。

「但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一定會讓我們感到愉快。事實上,有時修持佛法會讓我們難過不舒服,因為它涉及密集而強烈的修心訓練。」

「這不容易」法王提醒:「因為佛法的修持意味著以新的習慣來取代舊的習氣。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去除具破壞性的情緒和煩惱,培養慈悲的習慣。修持將我們的性格予以轉化,而這可能會很困難。」

「如果我們的性格中具傷害性的瑕疵,那麼從修行角度來說,這些就是要去轉化的。」法王指出:「例如,如果性格中多瞋恨或嫉妒,那麼這些都必須加以轉化。改變我們的心,就能改變性格;改變我們的性格,就能改變人生。」

法王說明,如果能善巧地面對煩惱,就有可能將它轉為道用:「通常是我們被煩惱所控制,而不是我們控制煩惱。如果是完全被煩惱所控制,那麼就很難利用煩惱來修行。為了能夠轉煩惱為道用,我們必須對煩惱具有某些控制力,但這必須循序漸進,很難一開始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法王描述面對煩惱的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法王指出又可稱為「外在階段」,是藉由聞思修以獲得對治煩惱的方法或法門。第二個階段是「內在階段」,轉變發生於更深層的內在,這時我們認出自心中的煩惱,並直接予以對治:

「我們的修持是要讓自心和煩惱之間產生一些距離,這非常重要」法王指示:「如果修持了老半天,最後自心和煩惱還是一點距離也沒有,這就代表我們的修持其實沒有契入這個要訣。」

「我們必須對煩惱生起厭離心,生起想要離開它的欲望。沒有厭離心的話,就連只是著重於禪修的外在形式的第一個階段,我們都很難及格過關,更別提達成遠離煩惱的究竟禪修目的了。」

法王闡釋,當煩惱的力量開始減弱,慈心和悲心等功德特質便愈容易取代煩惱而變得興盛:「慈悲不只是瞭解他人痛苦的心,或是對他人的同情心。慈悲是了悟他人的痛苦其實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的這種心。慈悲是為眾生承擔難忍之愛的一顆心。」

結尾中,法王回顧,自己經歷漫長旅途,最後終於來到這裡:

「我離開西藏已經超過15年了。離開西藏前,我在桌上留了一張紙條,說明我離開的原因。我是這麼寫的,我離開西藏主要是因為得不到會見許多國外的朋友和信眾的機會。當時我心想,去到自由的國家聖域印度,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見到自己在全世界的朋友。現在,我真正覺得自己愈來愈接近這個15年前的夢想。我深深相信這點。」

帶著這樣的展望,法王結束演講,接著前往主辦單位教傳利生遍在佛學中心的所在地。

年度新聞

Powered by mod LCA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