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課程.「四念住禪修」第三堂課

心念住:認出覺知,持續守護

主講上師: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0年1月28日下午2:00-3:0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20200128-3

午安,早上說過各位要討論的主題,還記得嗎?剛剛休息時間有討論的請舉手?(少數人舉手)好像沒有太多人。還有,前一堂課也請大家做修持功課,就是專注在呼吸,有利用午休來做呼吸禪修的請舉手?

平常我們心容易散亂、忘記,修持時有見修行,這三者要合而為一是很重要的。

「見」就是對於什麼是念,如何修止,如何修持觀呼吸的止等等,「修」就是真正在心上鍛鍊,呼吸上安住,「行」就是一天生活中配合去做,尤其將生活中五毒煩惱轉為修行助緣,就是行。因此我們說,見修行三者不分,是很重要的。

我們下午到晚上還有機會練習,大家要去禪修,明天要考試喔。接下來要再給各位機會討論,這很重要,各位實在太忙可能沒時間討論,接下來請討論一下。

心念住禪修

■禪修的本質,就是覺知

禪修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念。

那什麼叫做念?就是一種覺知,一種知道,對吧?早上講過,我們的心就是一種知道、覺知,一切見聞、覺知,都知道者,那就是你的心。

你們是否隨時都有這種「能知道的心」呢?(許多人舉手)

有的。如果你隨時都有這種「能知道的心」的話,那是否代表隨時都在禪修呢?

如果覺得自己有一直都在禪修,請舉手(有少數人舉手),這是真的嗎?如果一直在禪修,現在都成佛了,就不需要這裡來學習、還聽得不太懂,就沒有這種困難了。

其實你沒有「一直」在禪修。

所以,我的問題是:「念」是一種知道,而這種知道,我們隨時都有,但又沒有隨時在禪修──這感覺是一種兩相違背的情況,雖然有隨時能知的能力,卻沒有在禪修,為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再討論的問題,現在五分鐘討論,請開始,一樣左右前後、兩三人一組來討論這問題。

(現場分組討論五分鐘)

■雖有「能知道的心」,卻沒禪修,為什麼?

就像早上一樣討論,有沒有要分享的?請舉手。

學生一:剛剛我們討論分享到,雖然我們有這樣「知道」的本然能力,但被像是烏雲一樣的煩惱蓋住,因此雖然有覺知,雖然心的本質是明而覺,卻無法一直在禪修。

學生二:剛剛問題是:「我們都有能知道的心,但是否一直在禪修?」我個人淺見是:這並不會成為禪修,雖然我們隨時有「能知道的心」卻不知道,沒認出覺知,因此無法成為禪修。如同〈了義大手印祈願文〉中說:「眾生自性雖恆為佛陀,不了悟故無盡輪迴轉」,一般眾生本性雖為佛,但因為不知道這點,因此在輪迴中流轉,我們不知道本具佛性,現在雖然隨時有覺或念,但因不知道,所以並未成為禪修。謝謝!

學生三:所謂「念住」、保持「能知道的心」,是不是需要一種延續性?光是「知道」是不是算念住?這我們就不知道了。就如同在經典中提到,我們心的本質雖然是自性光明,但好像無法持續的安住於其上,因此無法知道。感謝仁波切給予這樣的機會。

學生四:我們和朋友討論後覺得,我們雖然有覺知,但算不算是在禪修,最主要取決於這個「知道」是否「專注於一境」上。我們現在無法禪修,最主要因為無法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在吃飯、走路時,雖然有一種「能知道的心」,但卻沒有專注於一個所緣境上,因此無法成為禪修。

學生五:平常「能知道的心」是一種知道,您這裡提到的「念」,是否有一種「長時間安住於一個所緣境上」的意義?譬如〈遙呼上師祈請文〉中提到:究竟本質為善妙清淨,如果能在其上修持,就是最殊勝的正念覺知。

學生六:有覺知,是不是算禪修,要看能否「守護」。譬如以放羊來說,首先要把羊趕到山上,接著要有覺知去看著羊在做什麼。無論說是「能知道的心」、自覺、覺知、正念或佛性,我們要能「守護」是很重要的,能夠守護,才是禪修。

學生七(仁波切:你是最後一位):您說禪修本質是一種覺知、能知道的心,但這樣的「知道」,也有「無法成為禪修」的情況。我們討論後覺得:我們的覺知,必須是一種「不造作」;但我們平日的覺知,都是想要改變什麼,因此無法成為禪修。

學生八(仁波切:他剛才已經站起來了,所以讓他講):我們有些問題想請問仁波切:早上我們就算打瞌睡、睡著之後,還是有著覺知,經典中提到「沒有粗分心識運作」有五種情況,例如深度睡眠、昏倒之後等,或許那些時刻仁波切所說的細微心識還在覺知著,這種時候還是有所謂「能知道的心」嗎?

據我們了解,最微細的心識是如來藏,這是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損害的本質,一切都由其中出現。我們平常有這樣明而覺的心,卻不是常在禪修,僅僅有此「能知道的心」,但並沒有認出,就不算禪修。

■問題出在:有覺知,沒認出!

仁波切:謝謝你們的答案,你們所說的答案都很好,最主要要了解:我們雖然隨時都有這種「知道」,但我們不認識這個「知道」,因此問題不在於「有或沒有」這個知道,而是在於「有沒有認出」它;我們隨時都有這個明而覺,但卻沒有認識出它。因此,就不算是「念住」,不算是禪修。然而現在「心念住」禪修,就是要認識出明而覺的心之本質,並持續守護它。

例如觀呼吸時,氣息進來,知道它進來,這樣有著「知道」的練習,就包含正念、覺知和智慧,這樣持續練習,就會漸漸對任何事物的本質越來越清晰,心就會自在,能夠收放自如,慢慢的就會得到身體的輕安、心的輕安。

■認出本具寶藏,別做富有的窮人

去年拿手錶做過比喻。手錶功能為何?是看時間。各位知道世界上最好手錶是什麼?鑲嵌鑽石或是黃金做的嗎?如果我帶著這樣的手錶,但不知道這是手錶,以為是手環,這樣的話,即使你帶著全世界最好的手錶,但不知道這是手錶,那手錶能告訴你時間嗎?不能,手錶對你就沒有用了。

因此,《寶性論》中有「如來藏九喻」:「萎花中佛蜂腹蜜,皮殼中實糞中金,地中寶藏種中芽,破朽衣中聖者像。貧醜女懷輪王胎,泥模中藏真金像,有情所具如來藏,時為煩惱染成障」,如同貧困人家地下的財寶,不知道家有財寶,就會窮困一輩子。

這有個真實故事。以前在印度孟買,有一家人很窮困,住在塌掉一半的房內,為了小孩受教育交學費,而將地賣給房地產公司,房地產公司為了要蓋房所以挖地,結果一挖挖到幾千年前的珍寶首飾,要蓋房錢就夠了,不曉得有幾千萬。這家窮人住了一輩子,說實在應該是有錢人,但問題是他們不知道地下有財寶,因此一生貧困。

密咒金剛乘中教導,我們的心中雖然都本然具備著身口意功德、各種斷證功德,但我們卻因為無明而不認識。因此,雖然眾生本質是佛,但因為不知道本質,因為無明生煩惱而造各種業,所以在輪迴中受各種苦。

■知道就好,不用去除什麼、不必得到什麼

我們可以把各種止的禪修,運用於各種對境。

要知道心念住,首先要知道何為「能知道的心」。這裡我們透過呼吸,專注在呼吸來練習你的「知道」。這樣一種修持,其實在任何對境都可以運用,不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只要你保持覺知,任何對境都不用斷除。要刻意消除什麼是很困難的,要刻意造作什麼也很困難,不用這麼做。其實禪修是很容易的,只要抓到重點就好。

有些人會覺得「禪修就是不可以胡思亂想」,強迫自己專注於一境上、強迫去專注,結果全身緊繃、耳朵也豎直,自己讓自己緊繃,這就是一種顛倒禪修,這樣的禪修會讓你妄念會變得更多,不好。因此「能知道的心」就是我們禪修的基礎,安住在「能知道的心」上,不需要刻意消除或得到什麼,都不用。

再考試一下,怎麼回答都通過,不用擔心不通過:覺得自己大概知道什麼是「念」的,請舉手?不大知道的請舉手?不確定的請舉手?大家都很聰明,謝謝你們!這三個問題不是都相違背嗎?怎會都通過?

第一種狀況:如果你覺得已經知道,這是覺知,通過。

第二種狀況:如果你不知道也通過,這是為什麼?因為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就不會舉手,因此你舉手就表示:你知道「你不知道」,這就是覺知,一種念。

第三種狀況:你知道「你在懷疑、不確定」,這也是一種覺知。

這種知道,就口訣傳承來講都是覺知,一種能知道的覺知,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東西了。

■習慣本有的功德,就是禪修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提到:「顯相是心空性亦是心,了悟是心迷妄亦自心」,因此現在我們一切好壞念頭,都出於我們的心,從心中顯現,又融入到心中,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一切色聲香味觸,及輪迴一切對境的法,是誰能知道?也是心識能知道,對吧?

所知萬法的定義為何?就是「心所現」,也是回到心,因此認出我們現在具有的「能知的心」,這就是所謂禪修。

能知本質就像是大海,妄念像是波浪;或者我們的心像是天空,念頭就如同空中的雲一般,美麗的雲、灰黑的雲、彩虹橫空、或者夾雜閃電等等,不論颳風下雨或電閃雷鳴,虛空都不會受影響,就如密勒日巴大師所說:一切從空中出現,又再融入空中。

因此「知道禪修境」是一種習慣,你要習慣你本有的功德,就是禪修。

禪修的本質就是所謂「念」、「覺」,具有「念」、「覺」,還要認出並守護,才是「念住」。藏傳佛教主要強調心念住,所以剛剛對「何為念住、何為不散亂」等等做了些解釋。

觀無常

藉由這樣的念住,慢慢去觀察對境本質、事物的真實情況,會進入到「觀」。

比如藉由觀呼吸,看到呼吸的無常本質,會看到呼吸是自然的無常剎那變換,從你鼻孔吸進來,到頭部、到全身,剎那變成濁氣,你不需要去造作什麼,只要看到本來情況,就是「觀」的開示,這與小乘佛法中「無常」的內容是一樣的。

一,緣時間,觀無常

接下來,我給大家兩種選擇:一種先緣呼吸觀無常,第二種先講無常,請舉手,後者好像比較多。

無常就是剎那改變,舉例來說我們每天都在變老,去年到今年我們老了些,我老了些,各位也是,對藏族說老還好,但有些地方聽到老會不太開心,這不是重點。

實際情況是我們每天都剎那剎那在老去,從去年到今年,從昨天到今天,從早上到現在,我們不斷老去,離死亡越來越近,一秒都沒有停留。不僅是自己變老,菩提迦耶金剛座都在變換,宇宙成住壞空都在剎那改變,所謂「時間」也停留不住,就如同水流一般不會停的。

舉例來說,「去年」已經過去,「未來」還未發生,花如果還未出生也不是花,過去花也已經枯萎不是花了,花是指現在、當下,去年的花已經謝了,未來的花還沒有綻開,現在還剩什麼?

大家認為有「今年」嗎?必須要有不是嗎?覺得有今年的請舉手?認為沒有今年的請舉手?

仔細觀察時會發覺,其實所謂的「今年」也沒有真的存在,因為要成為一年,必須要有十二個月,藏曆有時會有十三個月,現在有完整的十二個月嗎?沒有,一月大部分已經過去了,所以「一年」不成立。但我們沒觀察時,會覺得有「今年」這樣的想法。一月現在是1月28日,28天過去了,還有11個月還沒有來,所以「今年」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那不要說年月日,說「時」好了,現在幾點?是不是快3:00?都沒人敢舉手?一小時必須要有60分鐘,現在已經54分了是不是?好,認為有當下這一分鐘有的請舉手?再看這一分鐘是完整的一分鐘嗎?一分鐘要有60秒,當下不可能全部秒數都有,前面已經沒有、後面還沒發生,一看頂多40秒而已,事實上這40秒也在改變、變動著。

秒之下還有毫秒,依小乘的說法,一秒有64分。舉另外一例來說,一剎那,或者換句話說一秒,像是64頁的書,用槌子敲一根針,一敲,剎那間64張紙就被穿過去了,這一敲需不需要時間?要,雖然是一秒就穿過,但每一頁穿過的時間點都不同,還是可以細分為第一頁穿過、第二頁穿過的時間點,第二頁時第一頁已經穿過,但第三頁還未到。

因此聲聞乘中會談到「無時分剎那」,其實可以再細分下去,但聲聞乘中不再細分,因為繼續細分,會落入斷見,因此放入「無時分」的最細微狀況,能再分者,就歸類在世俗諦當中。

二,緣呼吸,觀無常

接著我們藉由觀呼吸,練習覺知無常,現在專注在呼吸上,感受這種呼吸的無常性:

請身體坐直、眼睛閉起來、放輕鬆。
專注在呼吸上,
不散亂的覺知著呼吸剎那、剎那的無常、改變。

好,今天課程到此,請將這次聽聞、思維、討論的功德,迴向給眾生得到圓滿成就佛果,就如同往昔諸佛如何迴向,我亦如是迴向,請合掌,迴向一切善。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