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噶舉大祈願法會.食物供施站

「只要還有能力,絕不再讓人挨餓!」

時間:2014年12月28日至2015年1月5日
地點: 全印度比丘中心

 

1月3日下午,法王噶瑪巴巡視完義診建築後,突然轉身,大步邁向2分鐘路程之外的全印度比丘中心(All India Bikkhu Center),那是提供當地民眾免費餐食的食物供施站(soup kitchen),與祈願法會義診合辦已邁入第三年。

已經過了午餐時間,靜謐的廣場旁簡單的小廚房內,幾位義工正在洗滌碗盤,幾位義工則在為晚來的一位年輕媽媽和她四個孩子,端上熱湯、橘子和印度餅,他們埋首工作,如此專注,對於法王的來到,幾乎不曾察覺。

法王輕輕巡視一遍,和他們微笑打招呼後,停在廚房前的大橫幅看板前,橫幅上,是去年過世的阿貢仁波切法照,及「迴向 阿貢仁波切早日再來」的一行英文字。法王站在原地,招呼食物供施站的負責人、來自英國的敏.哈瑞思(Vin Harris),以及噶舉大祈願法會執行長喇嘛確札,一起在阿貢仁波切滿臉微笑的法照前,合影。

這個食物供施站的構想,最早來自於阿貢仁波切。跟隨阿貢仁波切超過40年的弟子敏.哈瑞思回憶,仁波切曾和他說,將近60年前,仁波切及創古仁波切一行人從西藏流亡到印度時,某次藏身於高山山洞中躲避追查,幾天幾夜下來,大家都餓得痛苦難當。

「身為轉世祖古,寺院中有很多黃金,但其實我們最需要的是糧食」,阿貢仁波切回顧當年說,當下他沈痛發誓,「往後只要我有一點點能力,絕對不再讓別人挨餓!」這就是「食物供施站」的緣起。

之後,阿貢仁波切逐步在西藏、尼泊爾、印度、北非等較窮困地區,開啟食物供施站,而在歐洲、美洲等先進城市,也為街友提供熱騰騰食物。數十年下來,藉由照顧當地乞食者及弱勢幼童,以及後續延伸建立的孩童及婦女庇護工廠,已經讓加德滿都等地乞食的流浪兒及婦女,都學得完整教育及謀生技能。

十年前,幾位蘇格蘭中心的弟子,開始在菩提迦耶金剛座附近的大乘旅館(Mahayana Hotel)前開站,為當地居民提供熱食。5年前,法王姐姐恩珠巴宗前來詢問說,法王當年(25歲)有壽命障礙,可否加入支持,並擴大舉行?

而當年在他們要從歐洲來印度前,阿貢仁波切才剛叮囑過,「要擴大舉行(make it bigger)」,一切合作的連結因此任運而成,當年移師到可容納萬人的時輪廣場舉行。3年前,阿貢仁波切再次叮囑說,「(當地民眾)有食物了,還要有藥才好」,因此食物供施站不僅提供當地居民飲食,也讓遠處舟車勞頓前來看診者,能有一頓溫飽。

今年食物供施選在義診團正對面舉行,大草坪是每天400到600位的民眾用餐處,旁邊有一個簡單廚房,廚房上方的橫幅告示,是阿貢仁波切的法照,以及「迴向 阿貢仁波切 早日轉世再來」的文字,簡單一行,道盡弟子的思念,照片上的仁波切笑得開懷,注視著廚房和草坪之間忙進忙出的各國志工。

每天中午,提供的是當地人喜愛的印度扁豆湯、印度餅、米飯、咖哩及橘子,用的是能夠買得到的最好食材。「連續幾天下來,看到孩子們越來越放鬆、越來越有活力,覺得很欣慰」,義工們說。

本來整個廚房僅有6位阿貢仁波切的弟子們,及兩位前往支援的德噶寺廚師在承辦。各國法友來到印度後,對於舉目所見的病苦及窮困,皆備感煎熬,很希望有機會幫些什麼,因此利用祈願法會午休空檔來幫忙的志工們,逐日增加,僅需交換一個微笑,就分頭開始工作。

前來的民眾依照抵達時間,安排梯次,依序成排坐在溫煦的草地上,志工們逐一彎腰提供食物,「這不是施與受的關係,是平等交流的連結」,眼神交會、相互微笑,從彼此眼中,看到相同的佛性閃閃發光,志工說,「這就是我們的日常修持。」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