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複講暨禪修引導第六堂(六之六)

住動覺,大手印止的精華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4日下午4:00-5: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這堂課一開始,我們先一起做禪修,從「身念住」及「受念住」禪修開始:

■禪修引導

1.身念住、受念住:

請把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首先把心帶到頭頂,漸次往下掃描全身。

從頭頂,覺察到臉部,再到背部,

再從上腹部到下腹部,從胸口到腹部,

再從右手到左手,再到雙腳,從右腳到左腳,

現在覺察全身。

無論有感受、沒感受,舒適的感受也好、不舒適的感受也好,

都去覺知它。

2.無所緣禪修:

慢慢把眼睛睜開,讓心自然安住。

讓心休息在無所緣之中,

不需要做禪修,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不散亂安住著。

念頭來了也可以,念頭走了也可以。

有時你會忘了做禪修、散亂了,

但你知道自己忘了,這也是可以的。

(仁波切敲磬)

到這裡,我們就介紹完了「無所緣禪修」或「無相禪修」。

以上就是心的「住」(安住)的部分,它可以自然安放著,不需要對境。比如說聽聲音等等禪修都需要對境,但「無所緣禪修」就只是一直保持不散亂,就只是自己這麼待著,這非常容易是吧?容不容易呢?什麼都不用做,不需要刻意成立什麼或消除什麼,或去觀想本尊,只要自然放著。

但它的困難,就是它太容易了,因為太容易反而變困難了。就是因為太容易,所以你無法相信,你會覺得:「不是就這樣吧?這麼輕鬆坐著,不算是禪修吧?」

還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它和我們太近了,所以我們就看不它,就好像你把書放太近反而看不到字。心性清明的本質,是任何時候都有的,但你不知道你自己就有,還想造作出什麼,因此我們說「太靠近了,所以看不到」。

二,動:讓念頭成禪修助緣

當我們這麼坐著禪修時,平常最難的是心中妄念紛飛,我們的心一刻也停不下來。

一坐下來念頭就特別多,會東想西想,會這樣嗎?會這樣的請舉手,這是很好的,為什麼禪修時妄念多反而是好的?因為這表示你禪修的助緣、友伴是更多的。

就像昨天我們可以用炎熱、疲累、厭煩甚至疼痛來做禪修,同樣的,我們可以直接用念頭做禪修,心不散亂的看著念頭、覺知念頭,於是念頭就成為禪修的輔助。

所以現在我要講的就是「用念頭做禪修」。所謂念頭就是各種想法、東想西想的,你現在有念頭嗎?當然啦,我們都有念頭。那念頭生起要怎麼做呢,要阻止它、抑制它嗎?不用;如果不阻止的話,要做什麼呢?當它來的時候,只要看著它,讓它成為禪修的對象。

就像我們之前做止的禪修時,做呼吸的禪修,是把注意力專注在氣息上,於是呼吸就成為禪修的對象。同樣的道理,現在就要把心放在念頭上,念頭會來會去、它總是在變動著的,你要做的就是知道這一切的變動。就像之前說到的,要像牧羊人或間諜一樣,就只是去看著它,比如你想到涼粉了,想到這個、那個了,你都知道,不用抑制、也不用製造。念頭就像念珠(仁波切拿起念珠示範),這樣一個接一個來著,亂七八糟東想西想著,平常這個心好像也不是這樣,但一要禪修就變這樣,這個不好、這個好、我應該去這兒、我不應該去這兒,一個接一個生起念頭。

所謂「念頭禪修」,就是去看著念頭。我現在大拇指捏著念珠,就好像心去看著念頭的狀態。大拇指就好像我們的覺知,覺知看著每一個念頭;而念頭就像念珠,實際上是自己會轉的,不像這裡是我們替它轉動(仁波切手撥念珠轉動著)。好,我們一起做練習。

■念頭禪修

身體坐直,保持七支坐法的姿勢。

首先不要閉眼睛,把你的心自然安住著,安住在無所緣中。

現在請看著念頭。

就好像之前看著呼吸,或聽著聲音一樣,只是這裡對象換成念頭。

就這麼看著它,讓心不散亂的,這麼直直看著念頭。

不論有多少念頭都沒關係,念頭會改變也沒關係,就這麼看著它的變化。

現在不需要再看念頭了,只要讓心自然安放著。

■念頭禪修的結果

好。覺得怎麼樣?當我們做這樣的練習,會有兩種體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秘密,我也在想要不要告訴大家這個秘密,還是說吧,這兩種經驗是:

一, 看不到:

第一個狀況是:當你去看念頭,念頭就不見了。

平常禪修時妄念紛飛,什麼都會想起來:但當你看著它的時候,念頭忽然變得靜悄悄的,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有這樣情形嗎?這很好,這表示心回到「住」的狀態。

你一看它就消失了,有一兩秒時間念頭消失了,你什麼都沒有想,找不到什麼念頭,你也沒有散亂,雖然沒有散亂但也找不到什麼對境,這很好,這時你就直接安住在這樣狀態上,這不會很久,很快下一個念頭就來了,你去看著它,它又跑掉了。

這裡有個比喻,就好像等公車,等著等著,忽然一輛公車來了,你很高興的跟它招手,但等你要上車時它就跑了,就好像你一直在等著念頭,好不容易念頭來了,你要看它,它就跑掉了。然後你就想「啊,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接著想「那我應該看著『沒有念頭』的想法」,就這麼轉著。

二, 看得到:

現在還不用去看著那個看念頭的「觀看者」,那是觀禪才要做的,那個觀看者就是覺知。這裡現在只要去看著念頭。

看念頭有第二種狀況是:你可以看著念頭。

一個、兩個、三個都看得很清楚,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念頭,你也能夠和念頭同在,舉個例子,就像看電視、看電影一樣,銀幕上各種各樣的影相,有人在打架、有人在玩,各種各樣的情節都會發生著,而你都看得很清楚。能夠這樣去看著念頭,有這樣經驗的請舉手,這樣的人不太多,多數的人都是一看念頭就不見了。這也是因為不同性格差別的原因。當你能看到念頭,那非常好,表示妄念就成為你不散亂的所緣對境,只要你能看著念頭,就不會受念頭影響和控制。

之前有個郊遊的例子記得嗎?還有河水的例子:「看得到河流,就表示不在河水當中」,不會掉到河裡去。只要你能看見河流,那這條河不管它是奔騰如瀑布、或是平緩如河流,又不管是泥濘或是清澈,這就無所謂了,都對你沒有影響──因為你不在其中。但當你掉進去了,比如你掉進瀑布一般的河流,那可能就有生命的危險了,即使只掉進泥濘奔騰的河裡,也夠你難受。

平常我們就覺得妄念有好的、不好的,有善惡的差別,而對我們有利害的影響。然而在大手印禪修時,你只是去看著它,不對它做什麼,不造作什麼,只要看著情緒煩惱,於是不管念頭是善是惡,都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影響。

剛才說了,看念頭只會有兩個狀況:看得到念頭或看不到念頭,看得到和看不到是相反的,但只要你去看,就只會有這兩種狀況發生。如果你看不到念頭,這非常好,你做到了最好的禪修之一,你的心自然進入安住中了,很好;如果看得到,也很好,你也做到最好的禪修之一,你讓念頭成為了禪修、成為了修持。能這樣,禪修就變得很容易了。

三,覺:只要有覺知,一切都是禪修

既然連妄念都不是障礙,那禪修還有障礙嗎?其實禪修是沒有障礙的,就像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傳統上會說有昏沈和掉舉等障礙,那些看起來似乎是禪修障礙的情境,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去看著各種狀況,直接看著它,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不管我們生起什麼煩惱,包括貪嗔癡慢疑,或者生起信心、虔敬心,又或者是各種造作的心,從禪修角度來看,我們都只要直接看著它,看著這些生起的念頭,不論昏沈、掉舉、高低這些情況發生,你就這麼直直的看著。當你這麼做時,煩惱就會漸漸少;而它的另一面,相應於本具如來藏的功德就會開顯出來。

1.散亂,是唯一的障礙

但禪修還是有一個障礙的,它是什麼?

懷疑嗎?懷疑會成禪修障礙嗎?為什麼疑心不會成為禪修的障礙?比如說你覺

得「哎呀,好頭大都搞不懂」,當你知道「自己頭大了」就看到它了,所以這對大手印根本不是障礙。又或者是昏濛濛的感覺像喝醉,是障礙嗎?為什麼它不是障礙呢?同樣的,當你覺得昏濛濛的,你也可以看著它,這也成為禪修,昏濛濛也可以成為禪修的輔助。

那現在還有什麼障礙呢?還是有一個的。唯一的障礙就是:你忘了去看,對吧?這就是散亂,散亂是禪修唯一的障礙。這裡只有散亂和不散亂的差別,沒有禪修好和不好的差別,禪修質量好壞是沒有差別的。

不論你生起喜樂、清明或無念的覺受,它們也不過是「輕柔的覺受」而已;即使你覺得昏沈、掉舉或灰濛濛,那也是覺受,它們也只是「粗重的覺受」而已。所以散不散亂才是關鍵。即使你生起了樂、明、無念,那也只是禪修的覺受而已,而不是禪修的精華、禪修的根本。

2.不散亂,就是禪修正行

就像我們每天在念的〈金剛總持祈請文〉說:

「教云無逸即是修正行,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
住於任運無整之行者,修行遠離妄心祈加持!」

不散亂,才是修持真正的正行,就是要保持不散亂;但要在什麼之上不散亂呢,不散亂於什麼呢?這裡講到「隨顯即悟」,要對心中生起的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對任何念頭都不需要造作,只要去看著它,這就是「任運無整」,不需要消滅或抑制壞的念頭,增長或製造好的念頭。

「體性自如如」的意思,就是「它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安住著,它是神就是神,是鬼就是鬼,不需要對它做什麼,念頭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安住著,不需要去修什麼,唯一要做就是保持不散亂,只是這麼看著它,不用修持,不用造作什麼。

不散亂就是覺知,更簡短的說就是「覺」。這就是前面所說「住動覺」的第三個狀態,只要有覺,不散亂,心在「住」的狀態是禪修,心在「動」的狀態也是禪修,一切都取決於有沒有覺知;要不然這麼癡癡待著、這麼坐著也不會是禪修,起各種念頭也不會是禪修,我們出生以來心中就不停有各種念頭,是否成禪修,主要取決於有沒有覺。

大手印就介紹到這裡,我們講到了「住動覺」,但我們只講到止的禪修,還沒講到觀的禪修。

■當「住動覺」合為一,心性自然現前

然而,如果我們能一開始發起菩提心、生起虔敬心,向上師祈請;中間練習大手印的「住動覺」;最後作迴向──如果我們能持續這樣好好練習,就可能見到心性,我們的心性很可能在某一個時刻,自然而然的讓你見到。

你可能會問:那我們如何能見到心性呢?當然這是很關鍵的部分,所以一定要放在心上。當你能夠「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就是「無論生起什麼,你就看著它」;或者「沒有生起什麼,你也是看著它」──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一直保持這份「知道」、這份「覺」,慢慢的這份覺知就會融入「住」和「動」之中,本來說有「住動覺」三個狀態,於是這樣就只剩兩個了,覺融入住和融入動之中,剩「覺知住」和「覺知動」兩種狀態;再這麼持續修下去,最後兩個狀態會變一個,住和動合為一體,沒有差別,一切成為覺知的波浪、覺知的顯現或遊戲,你也沒有了能修、所修,能取、所取的對境,一切都消融了。

很多人如果不知道這種情形,會以為自己失去禪修,不知道怎麼辦,會以為自己退步,無法做修持。但只要你除了認識心性,也能知道這三個不同的狀態及過程,一切過去所學、所聽聞的都有意義了,都明白了,這就是真正見到了心性。

■真正見到心性,就入「小品離戲」

大手印修持有四個開展過程,叫「大手印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還有無修,這個時候你可以算是進入「小品離戲」了,這個時候你算真正認識了心性,心中也會有極大的確信。

因為法王指示,我和大家對禪修次第做了分享,如果我們能持續修持,所有的證悟體受是一定會發生的,所有教典中所記載的地與道的步驟與過程,都不再只是故事和傳說,那是只要你真正修行,就可以從自身中發現的珍寶,那些體驗、證悟、解脫,你以前可能懷疑過它們都不是我們的,但只要你努力,那是必然成熟的果實。尤其噶舉傳承是個加持的傳承,口訣從未失去,甚深相續的傳承從未中斷,只要你努力修持,我們不只能得到今生的喜樂,也能得到來生的解脫和成就,我們的人生會因此而真正有意義。

到這裡,我就介紹完了「住動覺」這三個狀態。

■三種覺知

接著介紹我們課程一開始就說的「覺知」,因為時間不多了,我簡短介紹一下。

一,一般覺知:

基本上,所謂念(正念)或覺(覺知),是心所、心理狀態中的一種,和能所二執,和希求、恐懼等等是相關的。

二,禪修覺知:

在大手印的引導中,要去練習、鍛煉這個「念」,也就是覺知正念,覺是不散亂,我們有很多方法,比如看呼吸、聽聲音或心中默念,都是在鍛煉這個覺或念,我們不用去做任何破與立,也沒有執取,也沒有希望與恐懼,不管對境是什麼,純粹只是要鍛煉這個念或覺,因此沒有帶著太多希求和恐懼等等。

這樣訓練出來的正念,是禪定的念和覺,雖然還是有主體、客體的差別,有能、所的差別,還是有戲論,但和平常那種心理狀態、那種念和覺,已經是天地之差了。第二個「覺」,是指禪修的覺知,這是可以鍛煉的。

三,心性覺知:

第三個是心性的覺知,當你認出了心性,就好像覺知認出了覺知它自己,它的本質是什麼呢?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就是明空不二的心,這部分我們沒辦法多說,這要有體驗才能認出來。

總之當你認出心性的覺知,也就是認證出了心,它是完全空的,它是離戲的,它 是超越了上下中邊的,它是超越了生住滅和有無二邊的,這心的本質你認證到了。你仍然能看到、聽到、體驗到,你的心非常清楚;雖然很清楚,但你也指不出是什麼,道不出是什麼,抓不住是什麼。你雖然什麼都看不到,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一種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在那裡,但指不出是什麼,道不出是什麼。

於是我們說,這就是如來藏,就是明空不二的心。這份明空不二的心,現在有,你起念頭的時候也有,你困惑的時候也有著,其實它明明白白就在眼前,但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因為它太靠近了所以你看不見,因為它太容易了所以你不相信,因為各種二執的執著,所以在輪迴中流轉著、遊蕩著,一旦你知道了認識了這個心性,我們說那就是自覺的覺知、法性的覺知,無造作的覺知,這些名詞你都可以說。

以上介紹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覺知:一般覺知,這是一般時候的心理狀態,一般的念和覺;第二是「禪修覺知」;第三是「心性的覺知」。我們的心會有這三種不同的境界。

■「上師相應法」修持

現在做最後一次禪修練習。現在祈請上師,我們一起做一次簡短的「上師相應法」:

觀想前方有著上師。

尤其我們是噶瑪噶舉弟子,

有特別不共的傳承上師法王噶瑪巴,是傳承的頂髻莊嚴,

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救怙。

有些上師即便不具成就的證悟功德,我們仍要想他如佛一般,

但法王不是這樣,他就是佛陀轉為人身來利益大家,

因此不用刻意想法王如佛,而是認識到「他就是佛」。

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一切眾生都是佛,

因為各種迷惑而流轉輪迴。

這時你可以想他是金剛持的樣子,

是一切諸佛的體性,是一切護法、空行、本尊的總集。

一起持誦「噶瑪巴千諾」。

接著觀想上師金剛持化光融入我們自身,

師心我心融合為一無二無別。

接著無論心中生起什麼,有念頭、沒念頭,只要任其自然。

好。

■圓滿迴向祈願

最後要作迴向。祈願迴向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廻向,是三輪體空的迴向,這是證悟空性的迴向。

但因為我們還沒辦法做到,所以做中等迴向,就是「隨學迴向」,要想著前方有諸佛菩薩,作為我們迴向的證人,就像諸佛菩薩所做的迴向那樣,我也要這樣迴向,我們迴向一切功德善根給六道一切有情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果、成就佛道。這叫迴向菩提,直到證菩提,都要這樣迴向。

我們也可以把祈願和迴向結合在一起,一開始,我們要發願,我是為了一切有情成就佛道,以這樣的動機而來做這個修持,最後也要把一切善根迴向眾生,迴向眾生成就佛道。尤其是迴向法王噶瑪巴長壽健康,事業廣遍十方;一切傳承,包括噶舉及各大教派正法上師長壽住世,事業廣大;迴向世界和平,沒有自然和人為的災難,一切眾生都證得菩提佛果。

(課程圓滿)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