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煉心七十二勸》第三堂課

明天修、明年修?再拖只好來生修!

主講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20年2月4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20200204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而來聽聞,就是「我今天聽聞這個教法,是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證得無上遍知的佛果」這樣的發心。

現在講是由喀惹貢穹大師所寫的《煉心七十二勸》,這部論有初善、中善和後善三部分,我們已經講完了初善,現在繼續講中善:

■別裝了,五欲深處有個你!

13.於諸妙欲境,尚未徹心厭,卻偽德高相,莫騙世人吧!

這裡提到「妙欲境」,我們都是欲界眾生,對於五種妙欲,也就是對色聲香味觸等都會心生貪著。

就像昨天說到的「今生名與福,來世臨終法」,這兩者是不可能都要的,你必須在「今生名與福」和「來世臨終法」之間,抉擇一個,我們應該選擇「臨終法」,也就是為了來世的正法學習是最重要的,一旦確認「來世正法的學習最重要」,則對今生欲界中的各種妙欲,是無常、是苦、是沒有真實義的,要生起正確認識,因此而生起厭離之心。

然而我們常沈溺於五妙欲,沈淪於色聲香味觸之中,心不察覺,又沒用對治法對治,對五妙欲完全沒生起想出離的心,像個俗人一樣。這樣一個對輪迴如此貪著、對妙欲完全沈溺的眾生,卻偽裝出德高望重、戒律清淨的樣子,就是第三句說的「卻偽德高相」。接著說「莫騙世人吧」,這裡的「世人」,是指對佛法沒依止、對修持沒經驗、沒依止老師、也沒持律戒(包括居士戒或出家戒)的一般人,叫世人。不要以這樣的偽行、就是偽裝出來的樣子欺騙世人吧。

■請小心,別用我慢讀佛經!

14.佛所宣經密,尚未生定解,卻執名言句,莫增我慢吧!

佛陀所說顯經密續,我們可能讀也讀過,思維也思維過,但卻沒有真的生起定解、確信。可能只懂字面意思,但對內容意義沒有真正認識,對於佛經含義沒有生起定解,「卻執名言句」,卻以為我懂了、我了解文句上在說什麼,「莫增我慢吧」,不要生起這種執著名言字句的我慢,這種我慢會障礙對佛法的信心和恭敬心。

對治的方法是什麼呢?這時可以多去讀佛的本生傳記。如果覺得自己很懂字句,有著名言的我慢,這時也可以多觀無常觀,有助於真正精進於實際的修持。

對治我慢的方式,除了以上「讀本生傳」和「觀無常」二種,也要多思維我慢的過患,也就是要多責備自己的我慢之心,繼續這樣傲慢,只會墮入惡道,甚至成為惡道中的小蟲。

這裡在說,首先要認識、發現內心的問題,斷除它,再將內心的功德開顯出來。

15.無始顛倒念,無法一瞬除,莫要早早盼,漸進心益吧!

很多人才學幾個月的佛法,就以為自己不同了、很厲害了,大概快成就了吧。不要太早有這種奢求,「莫要早早盼」。因為無始以來無明煩惱顛倒累積非常深重,不可能一修持馬上就消除。無始以來顛倒妄念非常多,佛經中佛陀說,眾生執著有我、執著恆常等,這只是先簡略提出主要的顛倒念,比如說我執,或執著無常為恆常等,這當中又有很多細微的顛倒念,甚至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顛倒念。所以要漸進的修持,煩惱覆障才會漸次消除,覺受證悟才會逐漸增長。

這裡「漸進心益」,是指功德證悟會逐漸開展,煩惱會漸次消除。同樣的,要成智者,不是翻幾頁經論,就覺得自己是個智者,而是去要消化它、思考它、實修它,和教導你的堪布、上師討論它,這樣漸次深入,才能真正了解經論。

■強出頭?別為競爭而學佛!

16.學習是為競,為師是為名,闊論為顯才,量否如法吧!

「學習是為競」,很多人學佛的真正動機,其實是為了和別人競爭,要比別人有學問。應該是要為了利益眾生、弘揚佛教而學習,這才是正確動機,而不是為了競爭而學。

「為師是為名」,還有很多人都想成老師,無論是教學或灌頂,但動機是為了出名,這也是不對的。

接著第三句「闊論為顯才」,很多人喜歡高談闊論,這只是我慢,只是想炫學,賣弄自己的學問和才華,這是不對的。這個殊勝的佛法,如果我們只把它當成炫耀學問才華的手段,拿來和別人競爭,這樣是很不如法的。這就是「量否如法吧」。

17.自心未體悟,道他也無益,而應心懷愧,莫謀法財吧!

止和觀的修持法門,首先要自己修持過,有了經驗、體驗,再傳授給他人,這樣即使能用的字詞不多,也不會甚深的術語,但因為有實修經驗,就能真正利益到弟子;相對的,如果只是說得好聽,字詞用得高深巧妙,但缺乏實修經驗,這樣對弟子是沒用的。因此自心沒有體悟,對別人是沒有好處的,「而應心懷愧」,終有一天會發現,這樣教學真是件慚愧的事!所以「莫謀法財啊」,別把佛法當成求名求利的工具啊。

18.出離心未生,念念圖八法,卻佯出離貌,莫要哀號吧!

有些表裡不一的行者,夸夸其談、滿口宣說:「快出離輪迴啊,不要貪圖世間欲樂!」,但自己出離心未生,念念都想著世間八法。這些裝模作樣的行者這麼說,只是為了得到世間名聞利養。不要這樣假裝、哀嚎吧!自己沒有出離心,卻勸告別人要有出離心。

■別拖了,要修就在當下心上修!

19.言多實信少,碌碌漸終老,學切成就緩,慚愧自省吧!

第一句「言多實信少」,是指有時有些人嘴上說得很有信心,說自己相信佛法,但內心深處並不真的相信。

接著:「碌碌漸終老」,是說嘴裡說要修持,但總是寄望著明天或明年,「也許明天再修吧」,「或者明年再修吧」,這樣庸庸碌碌的就老了,老得沒有氣力修持。不要等未來,未來是靠不住的,能依靠的唯有現在自己這顆心,當下就在心上修吧!總是期盼著未來的某一天再修,等著等著就老了,這就是「碌碌漸終老」。

接著「學切成就緩」,很多人在學習時因為求好心切,或者太心急了,也未觀察自己程度,一開始就學高深的教法,但無法消化,這樣成就反而是緩慢的。接著又不如法的好好學習,學了又做不到,成就就變得很緩慢。如果有以上所說「言多實信少,碌碌漸終老,學切成就緩」這樣三種問題,要慚愧自省。

20.如火本是熱,眾生自有過,莫思他人錯,斷省己過吧!

有時我們總是想要找他人的錯,總覺得是別人的問題,覺得他嗔心那麼重、那麼自我,不要這樣總是想別人的錯,而是要斷省已過。

事實上,我們對眾生的過錯不應該不高興,眾生本來就會有過錯;就像火的本質是熱與能燒,不用抱怨,火的本質就是這樣;也不用抱怨水怎麼這麼濕,水的本質即是如此。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被嗔心所驅使,自然就會傷害他人,因為嗔心的本質就是傷害。

同樣的,貪心、我慢的本質就是只為自己的自私,因為這二者本質即是如此。同時這種煩惱也只是暫時的,就像火熱且能燒的本質,都是暫時因緣和合而出現,水的本質也是這樣。同樣的,眾生貪嗔癡三毒煩惱,也是暫時出現的情況,從眾生本質來看,都是善的、好的,當煩惱的因緣不具足時,他又會回到本來的平靜和善。所以不要總是想著他人過錯,只是徒增自己煩惱,造作惡業而已,「莫思他人錯,斷省已過吧」。

21.開顯大乘師,縱有不雅行,然其意難測,莫念師過吧!

接著談上師的行為。大乘的善知識,或密乘的成就者,為了利益眾生,有時外在會示現不雅的行為,有時菩薩也會作這樣的示現,對於成就者心意,我們有時很難知道的;然而,我們的心意諸佛菩薩都是知道的,所以「莫念師過吧」。

■想什麼?諸佛菩薩都知道!

22.汝種種所想,佛心無礙顯,莫生諸惡心,蒙羞本尊吧!

我們各種心念、惡心在佛前都清晰顯現,佛心是知曉一切萬法的,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動佛,都可以清晰知曉我們的心念,諸佛菩薩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所以隨時要對自己的心念有所警惕。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修行人每天都要念〈三十五佛懺悔文〉和金剛薩埵作懺悔。如果生起惡心,也會令本尊蒙羞,讓他們不開心,不管你修的是文殊菩薩或阿彌陀佛,都會讓本尊蒙羞。這也是為什麼所有本尊觀修儀軌都有懺悔支,理由在此。「莫生諸惡心」,一發覺自己生起惡心,當下就要作懺悔,並發誓不再犯。

接著講到自己行為要謹慎,不管在人前或獨處時,都要謹慎。

23.如盲前有目,佛菩薩慧眼,恆無礙明察,莫竊行惡吧!

就像一個盲人造作許多惡行,說許多惡語,卻以為沒人看到;事實上要知道面前一直有明眼人看著你。這「明眼人」指的是本尊或佛菩薩,一直以智慧之眼看著我們,所以不要偷偷行惡行、做壞事。

24.凡夫難滿足,熟識便掩瑜,有錯更加斥,獨自修行吧!

凡夫很難取悅、很難令他感到滿足,總是有粗重的煩惱,所以看不見他人的好,看不到別人在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六度,也看不見別人的修持,感受不到他人的覺受和證悟,看不到他人的慈悲。凡夫甚至會把別人的好看成惡,比如別人明明在行持六度,卻將之視為不好,這都是煩惱、顛倒見所造成。

凡夫熟識之後就看不見你的好,「熟識便掩瑜」,甚至把好的看作不好,不好的更嚴重,「有錯更加斥」,所以不如捨棄他們,獨自修行去吧,如同密勒日巴和本論作者喀惹貢穹大師一樣。

■別當真,再親也是生命過客!

25.今生父母嗣,遠近親如賓,聚散一處寢,實非親故吧!

這一段在說,對親人朋友不要生起太大貪著,你們只是暫時共處一堂的賓客,不管是父母親友,近親遠戚,密友知交或普通朋友,都只是今生暫時相聚一堂的賓客,不用太貪著。今生一切關係只是暫時的,主僕親友等都是暫時的。

以現代比喻來說,我們搭飛機之前,同機旅客多數互相都沒見過,上機之後,長則幾十小時,短則數十分鐘,會相處在一起,也許左右還會打打招呼、說說話,但下機之後可能不再見面。就像這樣,今生很親的親人朋友,來生可能不再見面,所以今生「聚散一處寢」的親友,其實是非親非故的,沒有真實恆常的親友存在,所以不要有這樣的錯誤顛倒念!

26.赤身空拳死,貧亦樣樣留,莫積枉業財,誠心安貧吧!

這是說你以為今生擁有很多,有房子、有土地、有錢財,其實「擁有」是一種顛倒見,事實上沒有什麼可被你擁有。所以要誠心安貧,要接受貧窮的情況。「赤身空拳死」,不管生前多有錢、多有權,死後一塊錢、一張紙鈔都帶不走。

第二句「貧亦樣樣留」,不只富人什麼都帶不走,窮人也一樣,死後什麼都要留下,所以「莫積枉業財」,不要為了積聚財富而造業,誠心安貧吧。

27.余造之樓舍,不得享久住,莫建無謂設,遊臨蘭若吧!

這段在說有人富有就蓋大房子,再怎樣就住那幾年,最後還是會死而留下來,今天世界上有許多供人參觀的地方,不就是過去他所努力聚積營造的華屋嗎?

所以「莫建無謂設,遊臨蘭若吧」,沒意義的華屋就別蓋了,蘭若是指寺院,本意是指到無人的山間清靜地去修行,就像過去祖師、成就者,如密勒日巴、岡波巴沒有建寺,就是在山洞中一塊大石頭上修行。現代人這樣可能會生病,所以現在來理解這段,可以解讀成:不用蓋豪華修行地,簡單樸素的地方就可以了。

事實上過去疾病也比較少,如密勒日巴和岡波巴的時代,沒什麼傳染病,也比較少大自然災害,就連蚊子都比較少。

28.單身卻成家,無須卻得子,奈何去乞討,莫妄娶妻吧!

本來單身卻成了家,又沒什麼意義的生了孩子,結果無可奈何的,為了養家活口,讓自己像個乞丐一樣,所以「莫妄娶妻吧」!

娶妻是站在男性行者角度來說,就女性修行者而言,就是不要老是想要嫁給誰,最後只會帶來本來不必要的痛苦。

29.離欲之聖者,無需秉業印,若染貪欲會,反致惡道吧!

過去成就者為了利生會有娶妻的情況,「秉業印」是指娶妻。從修行人的離欲角度來說,也是不需要事業印的,如果帶著貪欲和業印相遇,反而會因貪慾而落入惡道。

30.非法行之因,不良範不看,應以悲憫待,隨循覺者吧!

周圍有很多人沈溺在不如法行為,沈溺在五妙欲色聲香味觸之中,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用起嗔心,也不要起貪心,而應起悲憫之心,應該效法的是覺者,像密勒日巴、岡波巴、杜松虔巴等成就者。

31.惡友設法捨,於諸德才備,厭世善知識,盡去依止吧!

剛剛談到沈溺五妙欲的惡友,要很善巧、很有方法的捨棄、遠離他們,而不是帶著嗔心去責罵。應依止的是具足出離心的德才兼備之士,對於厭離世間的善知識,要盡力去依止。

■要靠誰?真實救怙三寶三根本!

32.本尊上師寶,猶如摩尼珠,敬心得加持,深生虔敬吧!

這裡說,對上師、本尊有要虔敬心,才能得到加持。

33.引汝正道之,導師善知識,所授之口訣,立修之本吧!

上師善知識傳授的口訣,是引領我們進入正道的根本,要好好實修它。

34.佛所宣經藏,為遠無知惑,善煉研習慧,年少而學吧!

佛所宣說經律論三藏,是為了幫助我們遠離無知的迷惑,所以要趁年輕好好學習這樣的智慧吧。

35.師若不攝受,猶如破底瓶,有漏心健忘,勤念所聞吧!

這裡提到,依止上師聽聞法教,但因為自己煩惱,而容易忘失所聽聞的教法,「猶如破底瓶」,就像一支瓶子底破掉了,裡面不管裝什麼都容易漏掉,「有漏心健忘」,聽過學過,總是記不起來,就是因為煩惱。所以不只聽聞,還要「勤念所聞」,要常常憶念所學的內容,好好加以思維。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