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活動《了義炬》課程〈上師相應法〉系列四之三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4294
時間:2017年2月10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上師相應法,重點在信心與淨觀
法王早上8:00邁入會場,在維那師帶領下大眾齊誦〈金剛總持祈請文〉、〈普賢行願品〉後,僧俗四眾代表敬獻請法曼達,開始第34屆祈願法會的《了義炬》〈上師相應法〉第三堂課程:
法王開示:
我們繼續講解《了義炬》〈上師相應法〉內容:
就算沒有從如同噶瑪巴和他的心子這樣眾所週知的上師口中聽聞到佛法,將其他有覺證的上師奉為根本上師,也能獲得加持。這位上師實際上是凡夫也好,是佛陀、菩薩的化身也好,如果我們自己能觀想對方就是佛陀,並且向他祈請的話,諸佛、菩薩、本尊聖眾就會進入這位金剛阿闍黎的身、語、意中來利益眾生。
《廣布吉祥口授》中說:「任何眾生若是藐視未來的金剛持,就等於是藐視我,我將捨棄他們。」又說:「住在上師體內的是我,從其他行者那兒接受供養的是我,他們取悅我,因此清淨了自心的業障。」
若能讓自己的上師歡喜,就是讓一切諸佛歡喜,若對上師作惡,就和對一切諸佛作惡沒有差別。若供養上師,就獲得供養一切諸佛的福德,而且滅除自己的覆障。所有的經典和論典都說,殊勝成就的獲得只取決於上師。
因此,對上師虔敬和供養等行為的利益是無量的。
密續中說:「若人觀修十萬尊,較之專想上師身,其利百千分不及。若人誦咒千億數,較勤祈上師三遍,其力萬分不及一。若劫修圓滿次第,較之心中僅現師,其威萬分不及一。」
《明燈》說:「善男子,盡所有十方佛世尊,所有十方諸佛世尊金剛身、語、意所生之福德蘊聚,阿闍黎一毛孔之福德更勝於彼,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如來智藏故。」
教導大、小乘經論的上師,與教導密乘的續典、口傳、口訣的上師,這兩者除了在影響力上有一些差異之外,在一般的 情況下,一點差別也沒有。
以密乘第一條根本戒的對象來說,所謂是否毀犯了三昧耶誓戒,取決於我們自己,並非取決於對方是否為根本上師。在領受了密咒灌頂之後,所有和自己建立起法緣的上師,即是要持守勿犯根本戒第一條的對象了。所以不論接受了多少顯乘或密乘的法,一旦受法了,就要重視不能積造罪惡。然而,沒有法上聯結的傳承上師們,雖然不是毀犯根本戒的對象,卻也絕不可以對他們做出詆毀等行為。
整體而言,不要觀察眾生的過錯,要修持知母、念恩、慈悲, 特別是不要觀察進入佛門之人的過失,要知道他們就像是在 同一條船上的人一樣,只有想著對方的功德,並且去隨喜和尊敬。尤其不能觀察上師的過錯。
在《信力入印法門經》中說:「辱罵一位菩薩的罪過,大於 搶奪三千世界一切有情之財物,摧毀一切佛塔。不論任何緣由輕視苛罵菩薩,將轉生嚎叫地獄,身長五百由旬,頭、嘴、舌各有五百,有五百支犁挖割每一根舌頭。」
總之,辱罵一位聖者的罪過是無量的,何況是辱罵菩薩,更危險的是辱罵密乘瑜伽士。再者,我們不知道誰是聖者,誰住於內在的瑜伽,因此說除了圓滿的佛陀之外,一介凡夫無法度知另一個凡夫,若是隨便道人長短以及毀謗他人,則會掃掉自己的功德。觀察別人的過失,自然一定也會毀滅自己。所以,只偵查警惕自己的過錯,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對上師沒有信心,對修行人沒有淨觀的人,我們現在都看得到、聽得到,這樣的人會遭遇到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別 人都把他們視為敵人,遇到不安樂的死亡因素,死亡的徵兆不祥,成為人們毀謗的對象;那些對上師虔敬並且對他人較有淨觀的人,自然就會福樂且有名望,人人都會讚歎、尊重、愛戴他,也會遇到好的死亡因素,有好的死亡徵兆等。
噶舉祖師曾說:「視上師為佛,就能獲得佛的加持;視上師為菩薩,就能獲得菩薩的加持;視上師為成就者,就能獲得成就者的加持;看上師只是一位好的凡夫善知識,就獲得相等身分的加持。沒有虔敬,永遠不會得到加持。」
[修持上師瑜伽應有的信念]
一, 並非在根本上師之外另有他佛,上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總集的體性。三寶的功德沒有邊際,而那一切功德都是根本上師的化現。不只如此,現今在各方利益著眾生的聖者們,包括太陽、月亮、滋補良藥、舟船、橋樑,這些都是上師的化現。給予我們灌頂、口傳、教授,以及教導我們書寫、念讀、學習的人,要觀想他們都是上師尊身的體現。總之, 要堅定確信上師是佛。
二、要想:「佛陀、本尊、噶舉傳承祖師們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卻不得見其面,不得聞其聲,就算見到了,他們也不會 做出更勝於上師佛行的事情。過去有無數佛世尊,現今也有住於十方的無量諸佛、菩薩、上師、本尊,但是我連在夢中見到一位的福氣也沒有。可是這位根本上師卻將即身成佛的方法,完全而且沒有錯誤地展示給這樣的我。如此大恩,就算身體性命化為灰燼也無以為報。」
三、我們不應該當上師關懷我們,賜予我們教法和物質時便想起上師,但時間一久便忘記上師。當疾病惡緣發生時,會想起上師,當享受快樂的時候,就不會憶念上師。而是應該 不論在行、住、坐、臥、快樂或痛苦等任何情況發生的時候,一遍遍地心裡只有想著上師。
四、不應該偶爾想起上師,只是嘴上說著:「皈依啊!」然後少少地念誦幾種祈請文就覺得算數了。而是要以全身汗毛 顫動、淚流滿面的渴望,頓時拋開意識,滅卻凡俗的感知,生起無可指認的強烈虔敬覺受。
若能具備以上四點,則是有了能讓加持入心,且能夠豁然生起證悟的標準虔敬。修習上師即是佛,是迅速獲得加持的關鍵。
此外,若修持大手印,應觀想上師就是赤裸裸的法身;要延長壽命,應觀想上師就是無量壽佛以及白度母;若要消除疾病,應觀想上師就是藥師佛。若要消除非人的侵擾,就要觀想上師就是那個對治的本尊。
要視上師與任何續部壇城之主尊沒有差別,所以[稱上師為 ]「壇城怙主」,也就是這個意思。同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上師瑜伽的各種事業法門。
不憶念上師的恩德,是不重視教法的表現,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自心也不會生起功德。但也因為如此,膽大的人會產生認為上師不可能有功德的邪見,膽小的人會產生認為其他的修行者不可能有功德的邪見,於是會毀犯根本墮罪,導致過去所積聚的一切福德被掃除殆盡。
若憶念上師恩德,自然就會生起對上師和法的恭敬,於是一切功德會無須努力地任運而成。經典中說:「若難以生起純正的虔敬,可以透過供養三寶,承侍僧伽,身語做善行等等, 盡量去行善積德,祈願:『透過自己所積聚的福德,能夠生起對上師的特殊虔敬。』透過這樣的發願和修持將能立刻生起虔敬。」
祈願:『透過自己所積聚的福德,能夠生上等的虔敬能有上等的善行,中等的虔敬會有中等的善行,普通的虔敬,善行也會是普通的。那洛巴、梅紀巴、密勒日巴、甲域瓦等人,為了上師而修苦行,僅僅如此便獲得了成就,我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也難以生起無造作的虔敬,因 此要用祈請來引導,漸進地修學。
■自入灌頂:觀想上師放光加持,淨化三昧耶違犯
如同昨天所教授的觀想法,行者可以藉由領受四灌,恢復密乘戒的違犯,「四灌」也有一個名稱為「自入灌頂」,所謂「領受四灌」時,要依序觀想:
一,上師額間放射出象徵「身」的白光,讓弟子得到瓶灌;
二,上師喉間放出象徵「語」的紅光,讓弟子得到秘密灌頂;
三,上師心間放出象徵「意」的藍光,讓弟子獲得智慧灌頂;
四,上師額喉心同時放出白紅藍光,讓弟子得到第四灌頂。
接著觀想上師化光融入你,與你無二無別。
這四灌也等同於灌頂儀軌中的自入儀軌。
《四座上師相應法》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要在四個時間修持「上師相應法」:在早上和下午各兩次,另有「六座上師相應法」,就是一天中有六次。對於初學者而言,在修持上師相應法時,最好時間不要太長而次數要多,是較為容易的,因此有四座或六座上師相應法。
一般在家眾可能很難在一天中修六座或四座,但每日修持一座是必要的。
為何要注重一座法的修持呢?如果毀犯了所領受得菩薩戒或密乘戒時,懺悔期限是在一座法之間,若時間超過一座法後,就很難恢復、還淨,因此在一座法內修持,就能還淨恢復你的戒律。
■觀想上師與釋迦牟尼佛、岡波巴大師、金剛總持、噶瑪巴無二無別
同樣的,《了義炬》〈上師相應法〉觀修的重點,也是你觀想的上師不是單獨個體,而要觀想為「一切諸佛總集,一切壇城聖眾三根本總集」,這是很重要的:
一, 上師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我們觀想上師於頭頂對面虛空中出現時,要觀想其本質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因為世尊是整個佛教的創始者。
二, 上師與岡波巴大師無二無別:其次要觀想根本上師與岡波巴大師無二無別,尤其在做四加行的前行修持時,更要如是觀想,因為岡波巴大師是達波噶舉教主,達波仁波切是佛陀授記的大師,因此要觀想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
三, 上師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再來重點是要觀想上師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本質是上師、外顯為金剛總持,本質也與佛陀無二無別,藉此方式,等於也是和密乘結下法緣。
四, 上師與杜松虔巴無二無別:最後重點是要觀想根本上師和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無二無別,因為杜松虔巴是岡倉噶舉的創立者,之後才有歷代噶瑪巴的轉世。此處觀想的噶瑪巴,可以是你特別有信心的那一位,你觀想上師與噶瑪巴無二無別即可。
說這麼多,觀想上師即是釋迦牟尼佛、諸佛總集等等,這一切上師相應法,觀修用意就是透過各種方式、用盡各種力量,去幫助你生起虔敬之心,這就是上師相應法的重點。
■對你恩德最大、你最感念的上師,就是根本上師
剛剛我們也一直提到「根本上師」,很多人不知道何謂「根本上師」,跑來問我說:「可不可以告訴我,我的根本上師是誰?」請我告訴他們。
針對很多法友的這個問題,我也很難一下回答,他的上師姓名是誰、地址在哪裡等等。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先瞭解何為「根本上師」,若你是一個有信心做佛法思維的行者,你會發現你會有很多指導你佛法、結下了法緣的老師,不一定只有一個,但當中,你會發現特別有證悟、有修持者,這位可能就是你的根本上師。
另一種說法是,在這麼多上師中,你覺得他對你恩德最大、你最感恩他、特別帶領照顧你、和你連結很深者,也可以說是你的根本上師。
因此很多時候,當談到根本上師時,並非是從外相上去取決何為根本上師,而要從心上去看。若感覺「特別有親切感」者,可以說就是根本上師。以過去祖師為例,岡波巴大師最早在噶當派出家學習,當時依止過非常多噶當派善知識,之後最主要依止、跟隨者,為密勒日巴大師。
在當時,相較於噶當派大寺院中、學習大經大論、討論哲學的出家僧眾們,密勒日巴大師是一位瑜伽士,白話就是一位在家居士,是一位非常普通樸素的善知識,大師他非常自在,每天快樂地唱著道歌,白話來說,就是成天到晚都在唱歌,遇到有弟子來,就說唱道歌吧,他並不會為弟子講授中觀道理而是唱道歌。
但當岡波巴大師一聽到密勒日巴名號時,就生起信心,之後跟隨密勒日巴大師四、五個月,密勒日巴大師成為岡波巴大師最重要的一位上師,也成為岡波巴大師的究竟皈依處。
■先自問:「以我現在對佛法的信心,找得到上師嗎?」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是如何尋找上師呢?多半是看外相,我們會先觀察,這位上師寺院大嗎?弟子多嗎?長得如何?對於上師的修為、證悟、學問,我們都不關心,其實換句話說,在找尋根本上師時,都不是非常有道理,因為我們並未從自己的信心著手,而是像購物一樣,從「好看不好看」來尋找上師,這是錯誤的。
根本上師不是向外去找,重點在於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應當先自問:「以現在自己對佛法的信心程度,我找得到上師嗎?」這是首先要觀察的,但一般人都並未從此著手。
因此有點類似「你想買東西卻不帶錢」,這是買不到的;同理,若你找尋上師時並未具備虔誠,那也根本找不到根本上師。
我看到很多法友都很擔心找不到根本上師,從某方面來論,「師資缺乏、找不到好指導者」確實是個會遇到的困難;而從另一角度而言,自己的信心要先建立,若你真的對佛法有真實的虔誠信心,並不需要擔心會找不到根本上師,因為佛菩薩都日夜恆時、迫不及待地想要利益眾生,但若我們不給他們機會,那連諸佛菩薩也沒辦法利益到我們。
■佛菩薩在門外,你卻不開門?
所謂的「機會」,就是「生起信心」。
「信心」如同打開「城門」一般,打開時所有人都可以進來;若將門緊閉,外面的人再怎麼敲門,都是進不來的。沒有信心時等於拒佛菩薩於門外,諸佛菩薩只能在外乾等。反之若有信心,菩薩們是會搶著進門的。因此「上師相應法」很重要的就是「信心」和「淨觀」。
同樣的,如果你無法找到根本上師,也不用擔心,因為《了義炬》中提到在獲得歷代祖師傳承的口傳後,若對哪一位上師信心較大而觀想為根本上師,同樣能獲得加持,因此,可以將你特別有信心的往昔祖師,視為根本上師,同樣會獲得加持。
■尋找根本上師,要感性與理性兼具
剛剛講的,都在強調尋找根本上師時,你要對他有感覺、有強烈信心,這是一個關鍵。但同時也不能失去理智,僅有感性面是不行的,「理性面」就是對上師能做判斷、觀察,不僅是感覺良好或「覺得」很有信心而已。
因此續典中說「觀察上師要12年」,但何為「觀察上師」?不是去看「過錯」,而是看「功德」,換句話說,不是看負面部分,而是正面觀察。不然觀察上師會變成越觀察越負面,這是毫無意義的。
今天下午會完成《了義炬》〈上師相應法〉的教授,明天是《四座上師相應法》課程。
9:30法王結束〈上師相應法〉第三堂課教授,下法座。10:00,維那師帶領大眾共修《四座上師相應法》多次。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