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修心八頌〉第一堂課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6214
第31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修心八頌〉第一堂課
時間:2014年1月11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隨時想到,眾生比錢還重要!
錢只能給你暫時利益,卻無法讓你長久安樂;但眾生卻能讓你生起悲心,
那是成佛的起點…
今天開始是第31屆祈願法會的課程,由噶當派大善知識朗日堂巴所著的〈修心八頌〉,這次我會簡略做一個介紹。
平時祈願法會有8天,這次只有5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前幾天舉辦蓮師初十法會,最後一天的金剛舞需在藏曆10日結束,所以此次祈願法會天數減少,成為只有5天。
在昨天下了場大雨,相信大家一路早上過來時,可能有些困難,因為路上泥濘很多,祈願法會大會也會盡量為大家安排,今天早上我就有個想法,還好今年我們搬到這會場(祈願大會場),不然若在正覺大塔舉行,今天就會無法順利進行,明天如何也是未知數,若下雨的話不知如何安排,因此,很幸運可以在此舉辦,為大家減少了一些困難,可以有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在此修持。
(大眾鼓掌)
■心繫眾生苦,「黑臉」大師一生只笑過一次
關於朗日堂巴大師傳記,明天會仔細講解。他有一個綽號,稱為「黑臉」,聽說他一生只笑過一次,是很嚴肅的。也因此現在藏族年輕一代,有時會開玩笑批評說「你看!藏傳佛教就是太給人壓力,就像朗日堂巴格西,連笑都不會笑了。佛教給人的都是苦啊!」會有這樣比喻。
同樣也有人說我:「你怎麼都不太笑,總是很嚴肅,是不會笑還是怎麼的?」請你們不用擔心,我在你們看不到的地方,都有在笑的。小時候照片臉上笑容很多,但隨著年紀增長、責任增大,臉上笑容就比較少了。
朗日堂巴大師為什麼表情總是如此嚴肅?因為他不會想其他,總是專注於眾生的苦,非常嚴肅、認真的面對著眾生的苦,因此他臉上反映出來比較嚴肅的相貌。
其實我們每人都想要離開痛苦,都不喜歡而想去消除痛苦,但此處他顯示的嚴肅的表情,是一種帶有悲心、有關愛的苦相。因為他內心具備有熱忱、有悲心,希望讓眾生的苦都消除,若有人心中具備此等熱忱與悲心,就會有很大的勇氣去面對很大痛苦,而能承擔。
■更多的苦,會讓具悲心者更勇敢
因此若具備這樣關愛之心或熱忱者,當他經驗各種痛苦時,其實「苦」不會傷害他或讓他灰心,更多的苦反而會讓他更加勇敢、讓他的悲心功德更加增長。
也因此,我們看到朗日堂巴示現的嚴肅表情,並不是因為他心中充滿困惑、焦慮,相反的,他心中充滿了熱忱、悲心、勇氣,且不散亂在其他事情上,專注認真在利益眾生上。
接下來就是〈修心八頌〉,我們要在兩天之內將它講完,首先是第一個偈文:
■眾生珍貴,勝過如意寶
1.願我以聖如意寶 饒益他眾之意樂
八偈文中前七個,是透過各種道理和比喻,讓我們瞭解「他人比我們更珍貴」,第八個是在瞭解「他人比自我珍貴」之理後,試著讓這一念心不再被各種執著、障礙所束縛。
首先前七個偈文分中,為兩個部分,第一個告訴我們「為何他人比我們殊勝」的原因,第二點是透過知道這一點,來修持「自他交換」法門。
因此第一部分提到「為什麼其他眾生比我們更加珍貴?」。來解釋這一句話,一個修心行者要具備什麼想法?他要想說,這世界上一切有情、一切有苦樂的眾生,其實比「如意寶」還要重要。「如意寶」指的是世界上最珍貴之物,但眾生卻比如意寶還要更珍貴。
為什麼用「如意寶」來做比喻?「如意寶」是在印度的傳說中會提及的珍寶,是在海中、很難尋得的,因此必須潛入海中,才能找到這樣的如意寶。如意寶的功能、力量,就是只要對它說出心願,都會滿願,但這樣能圓滿的願望也僅限於今生的暫時願望,譬如說食物、衣服、財物等等,不能給予究竟遍知的佛果,對究竟的願望,是如意寶無法滿足的。
這如意寶是過去在印度、西藏傳說中的珍寶,我想想,這「如意寶」如果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錢」吧?不是說要向錢去祈求滿願,而是若是有錢的話,大部分世間暫時的衣食、名利、權力等,都是可以得到的。
■沒有眾生,我們也成不了佛!
雖然說錢具有「得到一切」的功能,但也可以說有錢,什麼都得不到,因為透過錢,你無法得到快樂、平靜、關愛,當然也無法得到究竟解脫的佛果。因此錢只能給予你暫時利益,但是無法藉由錢來得到長久安樂的。
這樣你對「如意寶」有所瞭解,是很重要的,不然在此偈文當中「眾生比如意寶還重要」,但卻根本不知道「如意寶」是什麼,那你是不會有感覺的。也可以換著想說,眾生比「錢」還珍貴,因為我們對錢比較有感覺,因此,我們應該知道:眾生比無量財寶、萬千財產都還要重要珍貴。
因此要成就佛的遍知果位,就要具備大乘道的修持,而整個大乘菩薩法門的修持,根本就是「大悲心」。
龍樹菩薩曾說,成就佛果的基本是來自於「以眾生為對境、為所緣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法,因此「悲心」如此重要,而「悲心」是因為「眾生」才能產生,因此悲心很重要、眾生更重要。
最開始要生起菩提心珍寶,我們絕對要具備的根本就是具備大悲心,在生起菩提心後,中間會修持菩薩六度或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萬行,因此要記得具備菩提心,也就是要以菩提心來行菩薩萬行。
同樣,不僅究竟佛果要依靠眾生,若我們想要獲得今生暫時天人果位,也需具備「不傷害眾生」的戒律,因此可知道眾生是如此重要,不論是得到暫時人天果位或究竟的佛的果位,都需要依靠眾生而得,因此要想說「眾生比如意寶還要珍貴」。
■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
就像是《入菩薩行論》中所言:「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編註:活生生的佛、也就是眾生,是培植福德資糧最殊勝的福田)。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成佛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敬佛和尊敬眾生的原因是相同的。
如同剛剛所談,我們要對佛陀禮敬供養,才可能成就佛果;同樣的,對眾生要能「無害」,才可能成就圓滿佛果。「佛」和「眾生」沒有不同,怎能只尊敬佛陀而不尊敬眾生呢?因為兩者都是幫助我們成就圓滿佛果的因,因此「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哪有這樣說法呢?
尤其我們在21世紀,可以看到當今社會上,每個生命之間、他人和自己之間的關係是更加緊密,可說整個世界越來越小,尤其形容現在是資訊網路世界,人和人生命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更緊密不可分的,每人都應該對此都非常深刻的一種認知。
因此我們必須要不斷提醒自己,瞭解到我們和其他生命的緊密關係,不然我們平時很容易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跟其他生命有很大差別」,我是完全是獨立個體,他人在其他地方,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在辯經時會說:「自、他」像是兩支牛角,完全無關。但我們看看生活中其他狀況,就會認識到完全不是這回事,人和人之間是非常緊密的。
■「獨立自主的『我』」在哪裡?
因此我們在這裡真的要想想,是否真正如此?是否有真正獨立自主存在的「我」呢?這是我們要觀察的。
→身體是「我」嗎?
譬如說「我」在哪裡?很容易說指著自己身體說,這是「我」,但想想,這身體是「我」嗎?其實也不是,是身體也是從父母而出生,我們以為獨立自主的身體,其實是「依他」。
→我的東西真是「我的」嗎?
接著再想,我們有衣服及很多穿戴物品,這些東西都是「我的」嗎、都是獨立自主的嗎?並不是的,這些不是買來,就是他人給的,因此也是「依他」,沒有人是出生就穿著衣服的。
當我們喝茶或吃餅時,也是他人給予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衣服、食物等這些我們認為是「我的」、以為完全不需要依靠他人的東西,其實都是需要「依他」的。但因為太執著「我」時,就覺得「不需要依靠他人」。
→「我」到底在哪裡?
我們應該看看「『我』到底在哪裡?」分析看看,其實99%都是「依他」的,另外1%是「心識」,你可能想「這就是『我』吧?」但其實我們平時並不會太關注到「心識」,而會將更多關注置放於外在物品上。
這樣觀察後,就會知道外在以為是「我的」物品,其實都是「依他」的,並沒有真正的「自」或「我」存在。因此我們可以說,「我」都是要依靠他人的,或以為屬於自己的,其實都是屬於他人。
做個比喻來說,我的父親名為噶瑪敦珠,母親名為洛嘎,他們就好像是工廠,我好像是產品,就好像工廠創造出產品一樣,這產品照理說屬於這個工廠。還好我比較幸運,一般工廠產出產品時,會有認證標籤,還好我沒有被我爸媽蓋上標籤,我還自由一點。
■每一口呼吸,都與其他生命息息相關
我們會以為「我」是獨立自主的「我」,但並不是的,我們都是屬於、或都是與某人有關連的。
因此重點在於,「他人是更加重要的,他人與我們是不可分的」。且由於我們的苦樂都是依靠他人而產生。去認知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想著眾生,就算你不是帶著菩提心去想眾生,就算為了自利,也應該要瞭解到「他人和自己如此緊密」,而去想到他人。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所有東西,譬如衣服、食物,都是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甚至我們現在正在呼吸的每一口氣,都是與其他生命息息相關、依靠他人才得到的。因此任何時候,跟周圍事物和人接觸時,都要帶著關愛和感恩之心,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這裡〈願我以聖如意寶〉之偈文,就提到說,不僅是我們的衣食依靠他人,就連最究竟的佛果的快樂,也是依靠眾生才能得到,因此要時時刻刻珍愛眾生對輪迴一切有情,都要帶著珍愛之心。
■「自他平等」禪修
課程講解偈文就到這裡,現在做五分鐘禪修,主要內容是「自他平等」。
這裡所謂「自他平等禪修」,就像自己不想得到痛苦、想要得到快樂一樣,就算最微小的昆蟲,也會為了得到快樂去做很多事情,因此可以知道眾生都是平等的,因此對於每個生命都應該尊重,並試著幫每個生命去離開痛苦,要帶著隨喜的心,對此來修為「自他平等」,對此來做五分鐘禪修。
(法王引導大眾禪修五分鐘)
接下來我們要先要跟著投影唸誦〈修心願文〉,這是由蔣貢仁波切所撰寫,以多種內容來讓行者觀想「自他交換」的願文。
(大眾念誦〈修心願文〉)
接下來願文是由第七世噶瑪巴所撰寫,希望僧團和合的祈願文。因此,希望僧眾心意和合專一地為生亡二者祈福和迴向。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