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三堂課
- 分類:噶舉祈願
- 點擊數:5926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三堂課
時間:2014年1月4日上午8: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讓自己成為完整的法器
聽聞佛法時,要避免三種逆緣,就是三種聽法的過錯,還要具備六種順緣。
(大眾頂禮法王三拜,唱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七支供養)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今天是前行課程的第二天,首先向各位說聲早安。
當我們講說佛法或聽聞佛法時,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聽聞,要如何講說,還有,在聽聞或講說時有什麼共同需要注意的事,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當我們說到聽聞佛法時,其中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什麼是聽聞法教的功德利益?要如何去想聞法的功德呢?也就是我們在得到暇滿的人身之後,在死神尚未找上我們時,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聽聞、思維甚深的佛法,這代表我們一定能夠證得無上的菩提果位,是沒有任何疑惑的,所以要生起這樣的歡喜心與信心來聽聞。
■聽聞佛法的利益
「噶當六書」的《集法句經》,是一部能幫助我們生起信心的典籍,當中提到:「聽聞而能知諸法,聽聞而能遮諸惡,聽聞而能證涅槃。」第一句提到,聽聞佛法,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法義,知道什麼應該取捨,這是聽聞佛法一般性的利益。
之後二句,是從所斷面及所證面來告訴我們,聽聞佛法的利益是什麼。從聽聞佛法的所證面來說,這說明了戒定慧三增上學的利益。聽聞律典的時候,講說的主要是戒律,這能夠幫助我們生起「戒」。經典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定」,可以幫助我們聞思後生起定。那麼透過論典時,講述的重點是智慧,所以能夠透過聽聞論典幫助我們生起「慧」。
從所斷面來講,能夠幫助我們消除各種染汙煩惱。《佛本生傳》中提到:「就算為了求得一句法義,都要廣大地布施自己的頭目手足。」由此可知,佛法是極為珍貴難得,並且具有很大利益的。
■禮敬說法者,代表對法的尊重
再來,第二個就是,對於法及說法者必須生起恭敬之心,《佛本生傳》中提到:「坐於低下位,調伏的殊勝即能生起。」聽法的時候,我們需要具備熱忱歡喜之心,而且隨時要保持正念而不散亂,避免漏聽任何一個字。同樣對於說法者,我們也要帶著一念心,視他如佛、菩薩一般,並且幫他準備一個高的法座,讓他在高的法座上說法,向他做禮拜,向他獻供曼達等,這一切的作為都代表法的重要,也代表我們對法的尊重之心。
雖然在「八關齋戒」及其他戒法當中,都提到一個戒條:「不坐臥高廣大床」,意思是不可坐臥在貴重的,和超過一個手肘高度的座位之上。但是如果他身為一個說法者,無論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是可以允許坐在這樣高廣的法座上的,這都是象徵對於法的尊重。因為說法者心中的法和他本身是無法分離的,因此我們為了求得這個法,敬重這個法的同時,也要尊重說法者,因此就必須為他準備這樣的法座。
■聽聞佛法的三種過患
接著,在聽聞佛法時,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確地來聽聞,這時候要避免三種器皿般的過失,就是三種聽法的逆緣,同時還要具備六種想的順緣來聽聞。譬如佛陀在經典當中,不斷提醒弟子:「汝今諦聽,極善思惟,善思念之。」這都是要告訴聽法者,要斷除像三種容器般的過錯。
一,覆器:
首先第一個「諦聽」,也就是說要好好聽聞。這裡的「好好聽聞」,意思是對法有興趣、有熱誠、歡喜的來聽聞,這樣的心態,幫助我們消除如同覆器(容器倒過來)一般的過錯。聽聞佛法時要有強烈的渴求之心,就是要像一個非常飢餓的人,非常渴求食物般地來聽聞。
二,垢器:
第二個「極善思惟」,意思是能夠正確地明辨取捨,由此斷除了垢器(容器汙穢)的過失。
三,漏器:
最後一個是「善思念之」,意思是不輕忽、浪費跟隨上師所聽聞到的法教,隨時憶持那些教言,念茲在茲,這樣可以避免「漏器」(器皿底部有破洞)的過失。
以上就是三種器皿般的過失。我再詳細解說一次,首先「覆器」是形容像倒過來的容器。這裡說倒過來的容器的意思,就是水啊、各種飲料都無法倒進去一樣。如果一個人坐在這樣一個法會的現場,但是沒有專注聽聞的話,就像倒過來的容器,一點法甘露都無法進入心裡。這裡講的不是傳法者的過錯,而是聽聞者弟子們要注意的部分。
「漏器」是形容像容器有破洞時的過錯。有破洞的容器,無論添加任何東西,是一滴也無法留住。所以很多人在聽法時,身體在現場,也很專注地在聽,但是卻沒有試著記住這些教法,這樣的情況就會變成全部的內容都忘掉了。因此之後想要去修持時,會發現一點也想不起來。這個也是我們要避免的一種過失。
第三種是「垢器」或有毒的容器一般的過失。一個容器如果是骯髒的、有毒的話,這時任何放進去的東西,也都會被染污而不能食用。像很多人身體在這個法會現場聽聞,同時也很專注地聽,也能憶持,或甚至也跟別人分享,但如果我們帶著三毒煩惱,總之是一顆不清淨的心,負面的心態來聽聞的話,不僅對於自心沒有幫助,甚至會傷害到自他,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所以第三種聽聞佛法,就是要有一個清靜的動機,避免像是容器被有毒的東西染污一般的過患。
透過了解了以上幾種比喻,還有所要闡述的意義之後,就知道聽法的時候會有這三種過失,要將它斷除。接著,就要想如何來對治它,這是很重要的。對治的方法如下:
一,以專注對治「覆器」的過患:
這時候對治的方法,就是要專注地聽聞,耳朵仔細地聽,心也不散亂。
二,以憶持對治「漏器」的過患:
這時候不僅是要專注,而且試著去記住、憶持這樣的教法。
許多外國人,無論東方或西方的弟子們都會有這樣的習慣,就是說法者一說完後,馬上就記錄在筆記本上,我覺得這非常好。但光是寫下來、記在本子上還不夠,這裡所謂「憶持」的重點是,你的每一筆、每一劃在記錄時,你的心也要將這每一字、每一句的口訣或法義,都寫到心裡面去,你要真正憶持它,才是重要的。否則寫在紙上,也不是天天都帶著筆記本在身邊,尤其當你遇到危急的情況時,你沒法說:「等一下,讓我拿出來看一看,再看怎麼辦。」是沒有這樣的時間的。大家能夠記下來是件好事,但同時心也要能夠憶持它,讓這個法入心,那麼當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做取捨決定的情況時,才能用得上。
三,以好動機對治「垢器」或「毒器」的過患:
意思是要避免自己帶著貪心、瞋心或愚癡的心去聽聞佛法。
以上我們了解了聞法時的三種違緣是什麼,也知道了對治的方法。相對來說,第一個比較容易去對治,第二個稍微難一些,第三個就更難了。總之,我們知道之後,就去思維它,並且盡力去斷除這樣的過失。雖然很難一開始就馬上斷除這三種過失,但是就隨自己的力量,盡力去試著斷除。
我們很難把上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記在心裡,這是很困難的。就算你只記住一兩個文義,但你心中想:「雖然我只能記住這一兩個句子或法義,但當我面臨死亡的時候,我要能夠記起來而作修持。」如果你能這樣想的話,這個利益也是非常的大。
尤其每一次當你要開始聽法之前,都要先提起一個有力的心念,告訴自己:「我今天要好好聽聞教法,而且在這座法當中,我要試著去記住當中的重點。」所以你隨時都要保持正念跟覺知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然後在每天聽完一座法之後,不要馬上就想散亂地去跟別人講話,你應該靜下來,不斷地回想一下這位上師在這堂課中到底講了些什麼內容,試著去回憶它。如果你發現哪一段好像不太清楚或者忘了,這時你可以再問其他人,就會了解第一天原來講了些什麼。接著,第二天又會聽到新的內容,同樣也在課程結束之後,好好回憶今天講了什麼。總之,這樣第一天、第二天慢慢地不斷訓練,你就會養成憶持的習慣,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就記起教法的內容了。
■六種想法
這六種想法,能夠避免有垢容器一般的過患,所以接下來也會講一下這些內容。
一,生起「自己是病人」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要想像和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病人。平常我們一談到生病,就會聯想到頭痛、腳痛或者感冒等等。但是如果和輪迴的大苦,或者所有眾生的苦痛相比較,那些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病痛。
藏醫典籍中提到,疾病主要分為風疾、膽熱、涎病和三者綜合等四種。而最主要生病的病因,可以分為長因與短因。以長遠的因來講,就是自己的三毒煩惱,這心中的貪瞋癡三毒,可以說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因。
雖然透過藥品、食物,或者一些作息、運動,能夠幫助我們暫時消除病痛,但病根其實還留在那裏。因此,真正想要長遠從病苦中出離的話,就必須從長遠的因,也就是對治三毒煩惱下手了。只要根本煩惱還未盡除之前,我們可以說都在生病。就像噶當派祖師形容,我們就像是「無法康復的病人,無有出期的囚犯」一樣。
世間上任何的疾病、病痛,一段時間後都可能會治癒,但就算真的沒辦法治癒的,也會有終結、死亡的一天。但是,像輪迴這樣的一場大病,是無始以來就一直不斷地輪轉,要死不活地糾纏著我們。
二,生起「說法者是醫生」的想法:
在生起自己是無法康復的病人一般的想法後,接著就好像遇到一位良醫時,我們絕對會依照他所說的按時服藥,同樣,我們遇到一位具德上師的時候,我們會非常歡喜,而且不管他怎麼說,我們都會歡喜地依教奉行。
三,生起「法教像良藥」的想法:
這就好像我們光是有好的醫生還不夠,我們必須按照他所說的,按時去服藥。同樣地,我們接受了教法之後,我們也要真正如實去行持,這是很重要的。
四,生起「修持像是治療」的想法:
就像是得了重病的人,如果只是幾天或幾個星期服藥、治療是不夠的,而要直到康復為止,都要持續接受治療一樣,修行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情,上師所教示的許多取捨的要點,要像是毫無斷續的水流一樣地去修持它。
五,生起「傳法者就像如來菩薩」的想法:
由於傳法者具有如來菩薩等等無謬的教示,因此要想著傳法者就如同佛菩薩一般,並且帶著感恩的心而恭敬。
六,生起「願正法良藥久住世」的想法:
正法是消除一切痛苦,還有痛苦的原因,也就是消除痛苦和煩惱最好的方法,因此發願正法良藥能夠長久住世,消除眾生所有的痛苦,而使眾生的福樂增長,佛教長久興盛。
針對這六種想法,可以配合不同的情況去想,舉例來說,上師在說法的時候,對於說法的上師要具備這六想。同樣在講到暇滿的教法時,對於暇滿人身難得這樣的教法,也要具備六項來思維。舉例來說,由於自己虛擲浪費暇滿的人身,因此自己就像是病人一般。講說能夠讓我們的暇滿人身具義口訣的說法者,就如同醫生一般。暇滿的法,要想成是藥。
總之,以上的內容包含了所有我們在聽聞佛法時要注意的事項了。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我覺得,不只是在佛法上面的講說需要注意,需要具備這樣斷除三種如同覆器一般的過失,以及具備六項思維,在一般的學校中的學生,也應該具備這樣的了解,當然在佛學院中也需要具備的,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聞法方式,這是很重要、也具備利益的一件事情。
■三寶的意義
一般在給予皈依的時候,我會把它分為一般的皈依,還有皈依戒兩種。一般的皈依,是依止三寶。就是在特別困難時,我們會想到上師啊,您知道我。三寶啊,您聽到我呀。這個跟有沒有領受戒律是無關的。第二種,是指領受了皈依戒。這是在第一種依止之上,還有一個我要持守皈依的戒條,並且在未證菩提前,不捨棄這樣的戒法。
而這個皈依境裡會有三寶,這三寶的數字是不多也不少,剛好有三個。過去有個故事,是出自薩迦班智達。這個故事講到有一天有個小偷跑到一戶人家偷東西,被主人發現之後,就拿著棍子要打他,而且一邊打一邊要他念誦三皈依文,打完後也就放了他。後來這個小偷心中就想著,佛陀真是慈悲啊,真是有智慧啊,還好他只制定了三皈依,如果有四皈依,我可能就被打死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每念一遍皈依佛,就被打一下,還好只挨了三棍。如果再多一個皈依,就被打死了。總之,這個故事是說,皈依三寶就是有三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固定的數字,不多也不少。
一,佛:消除昏闇,開顯光明
首先,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思是覺者。但是在梵文當中有一種說法叫做buddhu,就是笨蛋。你可以看到buddha與buddhu,只有一個音的差別,就是母音「u」的差別。所以有一種說法是,就算是笨蛋,也有佛性,但就差一個音而已。總之,佛代表兩種意思。第一個是消除昏闇,第二個是開顯光明。
佛在藏文中,有兩個音節,叫桑傑,分別代表剛剛的兩種意義。桑的意思,就是消除各種的逆緣,包括二障與習氣都消除。傑的意思,就是證得各種的順緣,包括圓滿二種資糧及開顯智慧的光明。在藏文中,這兩種意思,無法把它單獨變成兩個字,如果變成桑巴及傑巴的話,這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這兩個意思需要合在一起說,就稱為桑傑。
二,法:改變習性,調柔自心
再來,法的梵文是dharma(達瑪),意思是護持。
在這裡的護持,從消除逆緣的角度而說,意思是透過清淨地修持皈依等法門,而能救護我們從三惡道等等逆緣當中出離,從成就順緣的角度來說,佛法能護持我們如法地行持取捨,注重業因果,如法地圓滿兩種資糧。在藏文中,法稱為「卻」,有改變的意思,包括讓我們歪曲的心變直,粗重的心調柔,讓我們本來煩惱的心,變成是慈悲。這「卻」就是法,有改變的意思。
三,僧:正確清淨,如寶聚集
僧伽,在梵文中稱為桑嘎。首先第一字「桑」,代表的是正確清淨。嘎,代表的是寶藏,它代表僧人具備了例如三增上學等等功德,因此如寶藏一般。
在藏文來說,僧伽稱為給敦。給,指的是各種的善。敦的意思是聚合在一起,常常說有六種和合,譬如說目標和合,戒律和合、清淨等等。因此僧人的特點,就是指一群人的目標都是善,這代表他們的心意和合及戒律清淨。
這裡提到的心意和合,是在律典當中是一直被強調的部分,無論僧團當中的任何作業,都強調和合。當然現在民主的國家,是以服從多數為主,少數的力量就會變得比較弱,但是在律典當中卻不是這麼說,律典中提到,例如四眾僧伽討論時,所有的人的心意都要和合,如有一人不認同,都不能通過某項決定,所以,和合是僧團建立的根本。
三皈依
接下來要給予三皈依。這是只針對在家眾,而不是對於出家眾。過去得到皈依戒的人,也可以不用再領受了。最開始前要三拜,但之前大家已經三拜過了。所以要受戒的弟子,現在要合掌跪下來,就是右膝著地合掌。
然後,請跟著念皈依戒:
戒師鑑知我。
我某甲,從今日起,盡形壽——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
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在得到皈依之後,還要實踐皈依的學處。學處的實踐,包括了消除逆緣,具備順緣等等,這包括了遮止三學處、成就三學處和同分三學處等。
一,皈依後,三種不該做的事
遮止三學處的第一個,皈依佛之後,不皈依外道、天神。皈依法之後,不傷害其他生命。皈依僧之後,不結交惡友。
• 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
那麼在皈依佛之後,不皈依外道、天神,這裡最主要的意思是,我們在皈依佛之後,不該帶著像對某個電影明星或歌手那樣,如同粉絲的心去皈依佛。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皈依。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皈依世間神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解脫,而是為了眼前的事,譬如自己的生意,或者為了消除疾病,或者變得有名等等小事情。皈依佛的目的完全不是這樣,皈依佛是為了解脫。如果目的是為了生意、疾病、健康、有名,那還不如去皈依世間天神比較好。所以我們要清楚皈依佛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解脫。為什麼皈依佛,因為佛陀他已經證悟,獲得解脫,他還告訴我們解脫的方法。在這裡,皈依佛之後,不皈依外道天神的目的,並不是說世間天神不好,而是因為皈依佛與皈依世間天神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佛的目的是為了要得到解脫,皈依世間天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世間的短暫利益而已。這是我們要分清楚的。
•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接著,不傷害眾生,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不傷害眾生,甚至在心中意念上的傷害也不應該有的。平時我們說造惡的時候,會提到兩個詞,就是「不善業」及「不善道」這兩種。什麼叫做不善業,它指的就是直接傷害到眾生,也就是透過身體的行為,包括殺、盜、淫等等身體的三種惡業,還有語言的四種惡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等,透過這些來傷害他人。不善道是指惡的行為。是不善業的來源,指的就是我們自心上的三種惡,也就是貪心、瞋心,還有邪見等等。上面身語意十種惡業都是我們應該要斷除的。雖然說心是屬於惡道,就是指那些惡的泉源,雖然它並沒有直接傷害到他人,但是這也是我們要注意的。很多時候,雖然身體上、語言上沒有傷害他人,但如果心中的惡心不斷地生起的話,就算現在沒有傷害別人的心,但之後遇到可能的緣,這種惡心就又出現了。所以真正皈依法之後不傷害眾生,不只是身體上、語言上不傷害眾生,更重要的是,要去看看自己的貪心、瞋心、邪見等,而且也要將它斷除。
• 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皈依僧之後,要不結交惡友。在這裡何謂惡友,先要知道什麼叫做善友。其實善友叫做善知識,或者我們叫做老師也可以。老師在藏文中稱為「給間」,給的意思就是善,間就是比較有經驗的、長老的、資深的。換句話說,「給間」在藏文中的意思,就是在於善的方面是資深的,是更加了解的人。
所以我們常說依止僧人,是依止一位在善的方面資歷比較多的人。我們不會說老師是知惡者嘛。所以他是一個知善的人,了解善的人。依止一位善友(即皈依僧)與依止一位惡友,這兩者是相違背的。在講到惡友時,英文有一個詞是滿好的形容,叫做extreme,中文可以說是極端份子。換句話說,這裡的惡友,指的是非常極端的人,他的分別心非常強烈,具備很大的煩惱,且情緒極端暴烈。我們如果常跟他在一起,很難不受到影響。所以這裡要皈依僧,就是依止清淨的善友。我們依止善知識之後,不要去依止惡友,這是很重要的。
二,皈依後,三種該做的事
這三種該做的要點是:
(一) 自皈依佛,應生信心:
我們可能知道或講說了很多不管是大乘角度,或其他宗派角度的三寶,而且可能都滾瓜爛熟了。但是如果對於三寶還是沒有信心,換句話說,實際行為上無法做到恭敬的話,那也是沒有用的。當所說的和所實踐行持的無法相融,是很奇怪的。按照蔣貢仁波切說,道理可以說很多,但是在皈依之後,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信心,這是我們要不斷去做到的。為了達到具備信心的目的,因此要禮供具信的所依,也就是佛像等等。
(二) 自皈依法,於一切佛經不輕慢:
同時,也要恭敬法,雖然法沒有形象,但是對於任何佛經的字母及字詞,都不能踐踏或踏過等等。
• 自皈依僧,於一切僧伽皆禮敬:
對於所有僧人,雖然他們不見得都是聖僧,但是也要恭敬,藉此盡力培養信心。不然太多的道理、論述,卻連一點信心都沒有的話,那是不行的。
香巴噶舉的莫就巴大師曾說:「大悲觀音衪白就白,淨尊母衪紅就紅,嘿金剛祂藍就藍,我呢,在哪兒都不離上師的顯相,所以,一生成佛是隨時能得來的。」
從這段話,就能知道他是真的有修持的人,而那些滿嘴大道理,例如詳細地解釋為什麼這個本尊是這個顏色,那個本尊是那個顏色,就證明是法跟人相違背的人,沒有真正在做修持。事實上,聽聞到的理論和各種解釋,是要對你的修持有所幫助,而透過修持也能幫助你的理論,聞思修是合而為一的。不然人跟法相距太遠是不行的。
三,皈依後,共同應做的修持
最後,「同分的三學處」指的是什麼呢?這是一個共同的學處,隨時都要供養三寶,早晚都要念誦皈依文,要跟隨具德上師盡力學習佛法,並且付諸實修,盡力讓自心跟法合而為一。
(念誦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所著〈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迴向)
歷年祈願法會
- ► 2024 (3)
- ► 2020 (17)
- ► 2019 (7)
- ► 2018 (22)
- ► 2017 (20)
- ► 2016 (44)
- ► 2015 (12)
- ► 2014 (54)
- ► 2013 (1)
- ► 2012 (36)
- ► 2010 (15)
- ► 2009 (24)
- ► 2008 (2)
- ► 2007 (17)
- ► 2006 (2)
- ► 2004 (4)
- ► 2003 (1)
-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