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活動《了義炬》課程〈上師相應法〉系列四之二

時間:2017年2月9日下午2:00-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大會場

20170209-1

生起虔敬+安住心性=虔敬大印合一修

〈金剛總持祈請文〉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首先接著早上的〈上師相應法〉內容,繼續作口傳(《了義炬》P179):

[ 以上師加持為道]
在這裡應有的理解是:修持密咒金剛乘,尤其是修持任何圓
滿次第的口訣時,都必須要以上師的加持為道路。在尚未得
加持之前,心中無法生起純正的法道。經典中說:「一個能
持守誓戒的弟子,若能對一位具德的金剛阿闍黎生起由衷的
堅定信心,就算沒有別的法門,也能獲得共通與殊勝的成
就。」若對上師沒有虔敬,就算在本尊四部密續的念修上達
到了標準,也根本不能獲得殊勝成就。在共通的成就上,必
須要仰賴長壽、財富、權勢等,卻有些部分仍然無法成就,
就算成就了一些,也是要歷經過巨大的艱難才能成就。這就
是[ 所謂] 的「非深道」。

若能毫不顛倒地在心中生起虔敬,便能消除法道上的障礙,
發揮修持效力,能夠不需要倚賴其他的方法,就能達成一切
共通與殊勝的成就,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稱為「甚深道上師瑜
伽」的原因。

無論是阿闍黎和弟子,都需要斷除的嚴重過患是:沒有慈悲
心,容易發怒,惡意怨恨深重,我慢驕傲,貪戀錢財和親屬,
不約束身語行為,自我吹噓等。

尤其是在世俗人中,講說氣脈、手印、咒語、事業、甚深
圓滿次第的要點,並且揚言這是別人所沒有的教導,將秘密
的甚深見地和行持在市集群眾中傳播。行為放蕩,口說高
見,貪求三寶財物,諂取狡詐,講授沒有傳承的灌頂和口訣,
耽於酒色,這種不知教示無顛倒的法道,卻講說著自己編造
的不如法道理,對這種受到邪魔加持的阿闍黎,任何時候都
要捨棄。

弟子沒有信心,不守三昧耶誓戒,喜新厭舊,阿諛逢迎,三
心二意等等,對於這樣的弟子,除非能夠漸進地調伏其心
性,不然在一開始時就不要有密切的關係。

關於上師的定義,在經典和續典中都有廣泛的說明。一位上
師要有不壞的信心與誓戒,能完成修念而且懂得應用,不會
過度貪著世間八法,對於要向別人說的法,自己多少都要修
持過。身為一個弟子,起碼要有堅固的信心、能夠持守誓戒,
以及不結交惡友。

以上所說的師徒特質,是指在求法、求灌頂之前要去觀察
的。一旦結上了法和灌頂的關係,就算上師完全毀犯了四根
本戒,你仍然只能把他當做虔敬的對象,不可以做出退失信
心,辱罵斥責,審視觀察等行為。[正如] 偈言所說:「僅
聞一句偈,若不敬上師,百世轉生狗,再生為賤民。」

[想找] 完全沒有過患、具足所有功德的上師,以時節因緣
來說是找不到的,假設可能偶爾會遇到一、兩位這樣的上
師,但是如果自己的感知不清淨,反而會將對方的功德看作
是過患,就像有很多如同提婆達多看佛陀世尊有過患一樣的
例子。

近來的人,大多數都是具有造作惡業的共同緣分,因此會將
過患看成功德,將功德看成過患,就算一點也沒有如法的功
德而且表裡不一,也會把他看成是聖者等等,要真正知道如
何觀察都很困難。尤其是在開示大手印法道這方面,就像是
有什麼圖紋的模具,就能做出什麼樣的擦擦一樣,若沒有一
位證悟的上師,弟子心中也無法生起究竟的證悟。

因此,若已經從岡波巴、杜松虔巴、祥采巴、戈倉巴等大師
處獲得傳承的口傳,就看你對哪一位大師信心較大,將其奉
為根本上師而祈請,這樣做的話,就能獲得加持,這是大師
們許下的承諾。

特別是無比達波拉傑[岡波巴大師],佛陀曾經授記他將弘
揚大手印。因此,嚮往修學大手印的人,重要的關鍵就在於
要信任岡波巴大師,並且必須觀想自己的根本上師和岡波巴
大師無二無別。比如在噶瑪巴和他的心子尊前獲得加持的傳
承,並且將他們視為根本上師的話,僅是這樣,就已經很足
夠,也不再需要去觀察其德性了。

噶舉之所以不需要依賴其他傳承,是因為過去出現的一切祖
師,都是被授記的大士聖者,能將證悟[大手印] 的真實本
智從一位傳授至另一位,他們都是有能力加持他人心續的聖
者。

法王開示:
首先要講解一下,要做十萬遍的「四不共加行」的「上師相應法」,和《四座上師相應法》有什麼不同?

從兩者相同的部分來看,它們都是「上師相應法」。在我們噶瑪岡倉傳承,有很多「上師相應法」,有廣軌、有簡軌,但最重要的就是《四座上師相應法》。至於它為什麼最重要,會在之後講解《四座上師相應法》的兩堂課中講解。

■《四座上師相應法》,總攝一切本尊法

至於我早上說,得到勝樂金剛灌頂之後可以修的是《四座上師相應法》。但如果你是其他教派弟子,想修持各自教派的「上師相應法」也是可以的。無論你選擇哪一個版本,不管是長軌或短軌,總之都要選一個「上師相應法」,並且不間斷地修持。就像我在「勝樂金剛」灌頂說過的:僅僅是得到灌頂是不行的,就像種下一個種子,不加以灌溉是會壞死的;得到灌頂之後,重要的是要去修持。

我們現在講解的是《了義炬》,是岡倉噶舉傳承講解「四加行」的一個法本,我們講到其中第四個部分〈上師相應法〉。

■ 觀想上師:本質是上師,外相是金剛總持

(P.171)接著講到「觀想上師」的部分,要觀想在我們頭頂或前方虛空中,出現一個八隻獅子抬著的寶座,上面有蓮花日輪,呈現金剛總相的上師,就像法本談到的,本質是上師,相貌是金剛總持,是佛的相貌,這樣觀想,最主要是幫助我們憶念「上師即是佛」。

■ 如果遇見佛陀,你認得出來嗎?

一聽到「上師即佛」,我們接著的問題可能是:「那佛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最早期的佛像,是西元一世紀左右留下的,但佛陀釋迦牟尼佛是西元前五世紀的人,其間相距有五、六百年,所以很難看到一尊佛像就說那是佛。其實就算我們是佛陀那個時代的人,即使遇到佛陀,可能也很難認得出佛陀是誰。

歷史上,佛陀來到菩提迦耶之前,是在尼連禪河畔修了六年苦行,身體乾枯得像一根木柴,後來牧羊女蘇迦塔向佛陀供養了乳糜,但當時紀載的是「牧羊女供養了樹神」,可見當時牧羊女是把骨瘦如柴的佛陀看作是樹神,並沒有把他當成佛。

經典記載,佛陀是在黎明時分,大約是凌晨三四點的時候成佛。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那時應該什麼人都沒有,在一棵稱為菩提樹的樹下,一個人在那邊禪修,這是很平常、自然、寂靜的一幅景象。這幅景象我們現在都可以看見不是嗎?在印度,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一個人在一棵樹下坐著,所以我想如果我們當時見到佛陀,應該也認不出來。

■ 佛不是神話,上師更不是

我們有時會把佛陀神格化,將佛陀的故事當成不可思議的神話一般看待,這樣說多了,反而會讓自己對於佛陀沒有什麼親切感了。因此觀想上師如佛,並不是把上師神格化,事實上,那樣一位神話般的上師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且,以我們自己的福德因緣來看,佛陀大概就是一位具德上師的樣子了。因此,透過這樣的想法建立起佛陀和上師的關聯性,不要把他們當成不同的兩者,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拉近和佛的距離,同時也拉近和具德上師的距離。

所以觀想根本上師示現金剛總持的樣子,他的周圍有傳承祖師排列呈柱形,周圍有直貢、竹巴、達龍噶舉等各傳承法脈傳承上師環繞著,同時還有大圓滿、六法、道果、息解、修心、噶當等傳承上師如雲聚一般圍繞在周圍。圍繞還有本尊、空行、護法等。如果你想不了那麼多,也可以只觀想「本質為上師、外形為金剛總持」的上師一尊,這樣也是可以。這裡很重要的是,要觀想上師是「一切聖眾的總集」。

■上師與本尊、諸佛菩薩,本質無二無別

過去竹巴昆列大師說:「近來有些人胡亂引用《密集金剛續》裡『盡捨諸供養,行供養上師』這句話而胡作非為。」字面上來看,意思好像是在說你不用供養其他任何本尊,只要供養上師就可以。很多人僅看字面的意思,不懂得真正的含義,誤以為不必供養本尊,也就是那些有很多手、很多臉,住在例如尸陀林裡的本尊,像是勝樂金剛、喜金剛、大幻化網等,他們都不是上師,所以不必供養;或者身穿黃色法衣、頭上有頂髻的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上師,也不用供養;還有菩薩們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等,也不是上師,所以也不用作供養。這些本尊、佛、菩薩都排除了之後,那還剩下誰呢?就只剩下上師,接下來如果自己的上師是出家眾,在頭頂上觀想的,就可能是一位身穿黃色法衣、圓圓胖胖的人;如果上師是在家的咒師,就觀想是一位頭髮盤得高高的、樣子醉醺醺的人。這樣的觀想都不是真正觀想上師,都只是妄念的造作。然後怎麼供養呢?就是殺害眾生,拿其血肉作獻祭,還用會讓所有人發瘋的酒作供養。」

接著,竹巴昆列大師解釋說:「那句話的真正意思是:當你供養勝樂金剛時,要觀想他與上師無二無別;供養喜金剛時,也要觀想與上師無二無別──這樣就等於在對上師作供養。」所以觀想上師,重點是要觀想「與諸佛菩薩本質無二無別的上師」,沒有和上師相異的另外的佛菩薩、本尊。要知道他們的本質沒有不同,只是所現的相貌不同而已。所以修持「上師相應法」的時候,不是觀想一個和其他諸佛菩薩一點關聯都沒有的某個獨立的上師,要了解「上師即是一切佛菩薩和壇城本尊聖眾的總集」。

帶著這樣的理解作觀想之後,接著就是以虔誠的信心祈請。

我們觀想上師在面前虛空中出現,這一段不必觀想迎請智慧尊融入誓言尊,只要想上師真的在前方出現就可以,然後念誦〈七支供養文〉累積資糧,接著念誦大手印傳承祖師的祈請文,長短都可以,長版的祈請文在傳統的四加行儀軌中有,但也可以念誦短版的〈金剛總持祈請文〉,這個祈請文早期被稱為「多帝瑪」,是取第一個句子「金剛總持帝洛那洛巴」當中的「金」[藏文發音為多]和「帝」兩字而得名。

接著是計數的部分,早期的傳統是念誦〈四身祈請文〉來計數,之後有另一個傳統,就是念誦杜松虔巴所說的「六句金剛語」來計次,兩者都可以。然而在我所編撰的四加行短軌《四不共加行合集課誦略儀》中,計次的部分是要念誦〈四身祈請文〉。

■真正的「祈請」

談到祈請的時候,我覺得不提一下竹巴昆列大師的說法也不行,但是在說之前,我先解釋一下。平時我們都有念誦〈遙呼上師虔請文〉的習慣不是嗎?這是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所著的祈請文,那是一部非常好的祈請文。然而許多人在念誦的時候,會先看看身旁有沒有人,有人就小聲念,為什麼這樣呢?因為當中的句子都像是在講弟子自己的問題和過患,所以會很不好意思。總之,裡面大多是許多自我批判的痛苦用語,例如「像我如此惡業深重的人」等等。

一方面來說,知道承認自己的錯誤,能夠這樣反省是好的。然而竹巴昆列大師說:「現在很多人喜歡說自己在祈請上師,卻總是在批評自己,這些人也不見得真的對上師有信心,而是以為愈批評自己,就算是愈用心向上師祈請。」這些人所說的自我批評是什麼呢?竹巴昆列大師接著說:「那些人總是喜歡說:『上師,請加持我呀!我面朝哪裡,那裡就不吉祥,我坐在哪裡,那裡的草就長不出來啊!真是諸事不順呀!』」所以他們的自我批評,其實是這樣不停地抱怨。

大師解釋說:「其實這樣並不能夠算是祈請,什麼是祈請呢?祈請是要觀想一切的眾生,並帶著具恩上師即是諸佛菩薩總集的認知,然後發自內心地祈請,這樣的祈請,會引發虔敬心,接著就在這樣虔敬之心的本質,也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當中安住。如此結合虔敬和大手印的修持,才是修持的精要。因此自我批評不是重點。」

■觀修領受灌頂,還淨破戒墮罪

接下來,是「領受灌頂」,由於密乘的戒律很容易違犯,因此要透過「自入」,也就是進入本尊壇城領受灌頂而還淨、恢復戒律是很重要的。但「自入」是比較複雜的儀軌觀修的次第,平時並不容易修持,所以這裡透過「上師相應法」的領受灌頂,就比較方便修持,作用也等同於「自入」,可以藉此恢復違背的密乘戒律。

尤其恢復的時間是有限制的,所以為什麼要一日四座修持都要修《四座上師相應法》,也就是早上、下午各兩座,因為戒律恢復還淨的期限,是不能超過一座法的時間,超過時間的話,戒律就無法恢復了。

3:30,法王下法座,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二十一度母禮讚文〉(P.307)

4:05,《四座上師相應法》共修開始,維那師帶領大眾修持三次。
接著念誦〈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雪域安樂願文〉、〈吉祥文〉

20170209PM_Torch of True Meaning Session2Guru Yoga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