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四堂課(圓滿)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四堂課(圓滿)

時間:2014年1月4日下午2:00-4:30
           2014年1月6日上午8:00-10:00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只要悲心還在,世界就有希望!

我們以為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地震、水災等災難,其實悲心消失才是最大的悲劇。

(大眾頂禮法王三拜,唱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七支供養)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首先跟大家說午安。
接續早上「皈依」的內容,接著講「發心」。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89-97)

[ 發心]
皈依之後是發起菩提心:
一般而言,即便心能向法,但法是否能入道,就要取決於心
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再者,做任何的大、小善業,若是能成
為成佛的方法,可以說就是法入道了,如果懷著菩提心,不
用說是善行了,連日常生活的普通作為,都會成為成佛的方
法。佛經中說:「想要圓滿成就正等覺,不需要學習很多法
門,只要學一個法就好。那一個法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以及勝義菩提心兩種。這兩種菩提
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想要扼要地講說是很困難的,在
安住修的這個階段也不需要說太多,若想要深入瞭解,可以
去學習《噶當六書》16等書籍。總歸來說,世俗菩提心的本
質是悲心,勝義菩提心的本質是了悟實相的智慧,這兩種菩
提心也是相輔相成的。
______________
註16 噶當六書:噶當派的主要實修典籍,包括《本生經》、《集法句經》、
《菩薩地》、《大乘莊嚴經論》、《入菩薩行論》、《集菩薩學論》。

就像帕當巴大師所說:「魚會到有水的地方,不會到乾枯的
地方。沒有生起悲心就不會生起證悟。」依於世俗菩提心,
才能不顛倒地了悟勝義實相,那時將會對沒有了悟實相的眾
生,自然地生起無造作的悲心,並會盡力運用身、語、意三
門去利益他人。
首先,所謂有沒有帶著菩提心,指的就是世俗菩提心。所
以,一開始要有能夠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方法。在世俗菩提心
中,又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都要藉由儀
軌而生起。
有些上根器的人,在佛像聖物前,由衷地念誦三遍受持菩提
心戒的文句,就能生起菩提心。一般的人,則要從戒律傳承
沒有中斷的善知識尊前領受菩薩戒。
總歸而言,最好的情況,是晝夜六時都能懺戒,中等的是在
四座修法的前後懺戒,最差的也必須要日夜修兩次懺戒。
此外,願菩提心的修持是一再觀修「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
志求遍知一切的佛果」,這就好像是想要前往某地一樣。
 [ 要想著:]「為了成就遍知的佛果,我要修持俱生大手印的
教導。」然後真正去實踐奉行承諾過要做的善行,這就是行
菩提心,就好像是已經走在路途上一樣。
這裡,在還沒有收攝皈依境之前,要念三遍〈菩提願文〉17
,在殊勝的皈依境面前想著:「過去的諸佛菩薩發起了願菩
提心後,修學行菩提心的學處。我要向他們效仿看齊,為了
利益如父、如母的一切有情眾生,要發起菩提心,並且次第
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學處。」對自己能這樣的去發心感到歡
喜,他人也會讚歎。由衷地祈願,最後觀想皈依境化為光芒
融入自身。
平時在重新受菩提心戒的時候,可觀想在自己前方天空,蓮
花月墊獅子寶座上,有本師釋迦牟尼佛,旁邊圍繞著八大菩
薩以及十六羅漢等菩薩聖眾和聲聞僧伽眾。在聖眾前領受菩
薩戒,之後處在無所緣的禪修中。
17 即「直至菩提藏,皈命諸佛前⋯⋯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 願菩提心的學處]
一切法的行為與修持都是發心的學處,因此它是非常廣泛
的。歸納起來,以願菩提心的學處來說,「捨棄眾生」以及
「生起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這兩種心態會完全毀犯菩薩
戒,所以在領受菩薩戒之後,最重要的是斷除這兩種想法。
[ 捨棄眾生]
不論眾生的數量多寡,好像都跟自己有仇一樣,心裡想著:
「就算有機會能幫助你,我也不幹!」這些想法多是帶著瞋
恨與嫉妒的心態,這樣心胸狹隘和瞋怒他人,就是犯下了捨
棄眾生的墮罪。
[ 生起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
同樣地,認為當個世間凡夫還比較好,所以不做任何自利或
利他的事;認為成佛很困難,所以覺得發不發心都一樣;認
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利益眾生,所以著意在自利上,當個自了
漢,只有聲聞的發心;認為菩提心沒有那麼大的利益,所以
輕忽菩薩戒等等,這些都是不合乎菩提心的想法。
若不能完全對治以上兩種錯誤思想,就會毀犯菩薩戒。為了
一開始就不要發生這種情況,所以要持續地保持正念。一旦
做不了主,失控了,就要趕緊去懺戒。
總之,無論任何時候,即便是對傷害我們的仇人、非人,都
不要失去想要對方成佛的熱忱意願。即使毀犯了聲聞四根本
重戒這樣大的罪行,也無法摧毀菩提心,現在趁著菩提心能
夠直接利益我們的時候,要盡力去修持,就算做不到,也要
保持著「菩提心是有長遠利益」的思想。
[ 不忘記菩提心的因]
要捨棄生生世世會遺忘菩提心的因素──四個黑法,並且要
學習不忘記菩提心的因素──四個白法。

今年可能只能講到皈依發心的部分,第二個加行應該講不到了,因此可能要請金剛薩埵等一等,等到明年才能講了。但明年說法者還在不在,就不知道了,如果在財能講。

■發願承擔眾生苦,即是大乘

以上講很多發心的方式,岡波切巴大師講說了「願心向法,願法向道,願道斷惑,願惑顯智」的四法,這裡包含「三士夫」的完整道次第。

遍智貝瑪嘠波說:岡波巴大師為了講說三士夫道次第而撰寫《寶鬘集》,為了講說上士夫道次第,也就是大乘行者的修道次第而撰寫了《解脫莊嚴寶論》。而寶鬘集的主要內容就是「岡波巴四法」,其中講述的是三士夫的道次第。「願心向法」是下士夫的修持,「願法向道」是上士夫的修持。法是否向道,這個道指的是大乘之道,就是能夠帶領我們到達究竟的佛遍知的果位的道。

內外道(佛教與非佛教)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皈依」,大小乘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發心」,依發心大小的不同而有大小乘之分,一個法本身到底屬於大乘或小乘,其實並不是從法本身去判斷,重點是取決於修持此法的人,他本身的發心是甚麼,它本身的承擔力有多大。以前有一個人問他的上師說:「大日如來法是大乘或小乘呢?」,上師答:「那要看發心,大乘發心的人修持即是大乘儀軌,小乘發心的人修持即是小乘儀軌,像你我來修,就什麼都不是,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有時候我們會因為這個法是大乘法或密乘法,而覺得自己也變了不起了,其實很難說某一個法是大乘或小乘,要看修持這個法的人發心如何,他能夠作怎樣的承擔,重點不是「法是不是大乘」,而是「人是不是大乘」。因為「乘」有「承擔」的意思,就像大象能承擔的重物,交給驢或馬是不行的。大乘的發心是「承擔眾生痛苦」的大願。但我們常常不是看自己是不是具備大乘的發心、能不能承擔眾生苦,只在乎這個法是不是有名,是不是大乘特殊的法,這樣是不行的。

當我們想發菩提心、領受菩薩戒,按照律典來說,當行者心中生起想要領受的心,而外在又有和合的因緣,你就可以得受這個戒。而大乘的菩薩戒,重要的是發心,如果沒有發心,就算上師想要給你這個戒,菩薩戒是沒辦從外在得到的,最重要的是你內在有沒有生起一念「為了利益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我願精進修持,成就遍知的佛果位」,如果沒有真正從內在發起這樣熱騰騰的菩提心,是很難真正得到世俗菩提心戒的。

■悲心消失,是最可怕的事情

講到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一般來說方法是很多的,根據噶當派的說法,要生起菩提心,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思維「七重因果教授」,一是修持「自他交換法」。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這種大悲心不是在那裡等著希望眾生出離痛苦,而是有一種積極主動的熱忱,想著:「我要幫助眾生離開各種痛苦。」要有這種穩固熱誠的發心。

對於二乘行者、就是聲聞緣覺等行者有沒有悲心,在論典上和不同智者都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就算二乘行者有大悲心,但積極主動、熱忱承擔眾生苦的這種大悲心是沒有的。

可能有些人有些疑問,覺得悲心好是很好,但它似乎沒什麼實際作用;這是不對的想法,因為大悲心不就是一念善心而已,在我們一生當中,或者在世界上,大悲心都是必須的。放眼望去,今天世界上很多人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醫療,生活在疾病、戰爭、四大不調的極大恐懼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懷和幫助,如果我們願意去關懷付出,他們是有機會從這種困境和痛苦中解脫的。

因此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悲心消失了。我們以為最可怕的是地震、水災、流感等,因為這些會危害到眾多有情的性命,但其實悲心的消失才會是最可怕的。

悲心的消失是慢慢發生的,它一點一點崩壞、消失,慢慢的人與人不再互相關心,如果那一天來臨,世界就會成為一個沒有溫度的冰冷世界。如果我們還有愛心、悲心,發生再大的災難,還有愛和關懷,就還有恢復的希望,不只是人,其他的眾生也不用再受苦了,因為有情會互相照顧,這樣痛苦的苦海就會乾枯了。

■你的悲心,營養不良?

有人也許會問:悲心既然這麼好,那為什麼我們卻生不起悲心呢?是我們從小就沒有這種善種子嗎?還是這種悲心的種子被火燒盡了、已經焦壞無法再生了?

其實每個生命一出生自然就有這種關愛他人、保護他人、利益他人的本能,科學家說我們腦子本來就有這個區塊。這是一個好消息,聽起來的確人歡喜,但壞消息是,這種悲心的門卻被關上了,就像電關掉、燈滅了一樣。我們要觀察:我們是怎麼關上了我們的悲心之門,什麼時候關上了我們的悲心之門?為什麼我們本具的悲心沒有開展、被掩蓋到不見了呢?可能從小開始,我們用「漠不關心」、「這不干我的事」、「我何必管閒事」的心態慢慢慢慢關上了心中的悲心之門,真的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了。

悲心是俱生的力量和功德,但我們沒有讓它生起來,卻讓它滅卻了,為什麼呢?我們從小的悲心是很微弱的、是還沒有發育完成、沒有善巧方便的悲心,因此很容易受到挫折,這時會覺得悲心沒用,因為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失望,覺得它真麻煩,對於悲心慢慢沒有任何歡喜之心。由於我們的悲心還未成熟,而且和自利之心混雜時,就很容易受到挫折。如何才能讓未成熟的悲心成熟、善巧,讓它更有力、更成熟呢?就要讓障礙它成熟的因素消除,這是我們要思維的。我們並不是去刻意增長一個我們不具備的心,而是悲心是我們本具的,我們應該想盡辦法讓它生起增長。

就好像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會成長,會知道身體的歲數,同樣我們也應該問問自己悲心的年齡是幾歲了。譬如我二十八、九歲了,但我的悲心應該只有五、六歲吧,其實還沒有長成為一個有力量的年輕人。因此,我們應該看看自己本具的悲心,現在發展的如何?幾歲了?有多少力量了?能夠承擔多少?然而我們的悲心,現在就像一個營養不良的小孩,因為我們從未好好給它吃喝,這樣下去,它怎麼會長得好呢?如果我們一直不給悲心營養,它就會一直營養不良。因此,我們要給悲心營養,讓它茁壯成為一個發育良好,具備力量,眾人見到就歡喜的的菩薩、大丈夫,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休息半小時)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97-102)
[ 四個黑法與相對應的白法]
一、為了欺騙上師和值得敬奉的對象而故意說謊,不論是否
騙到了,不論說多少謊言,都是一樣的,就算是開玩笑
也不能說一點微細的謊言。
二、雖然必須讓別人對於他自己做錯的事感到後悔,但是讓
別人對於不該後悔的善行生起後悔之心的話,不論對方
是否真的感到絲毫後悔,我們都已經產生了過失。所以
我們要盡力讓一切眾生去做與三乘,尤其是與大乘有關
的善行,讓一切眾生都祈願證得殊勝菩提。
三、任何一個眾生,就算只是曾經念過發菩提心的文句,不
論是誰,他都算是菩薩。對於這樣的眾生,不論當面或
背後,連說一點有如髮梢[ 大小] 的壞話都不行,更不


用說不能辱罵普通的眾生,應該要去讚歎眾生才是。
四、經典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和佛陀一樣是積聚功德、
淨除罪障的對象。不論在身、語、意哪一方面,都不能
為了自利而對他人狡詐、諂誑、欺瞞,甚至拿秤子去欺
騙他人18。我們要承擔起讓一切眾生此生來世獲得利樂
幸福的利他之行,或者至少在言語上,要像父子一般地
說正直的話語。
總之,「所有利益和勝利都歸於他人,所有吃虧和損失都自
己承擔」這一句包含了一切。菩提心戒,主要都是看心態思
想,不論身、語上的行為如何,任何時候都要守護自心。讓
菩提心越來越增長的因素,就是學習廣為積聚二資糧。
在《大方等大集經》中說:「菩薩有十事:一、以信心為根
本來依止善知識。二、勇猛、精進、無偏頗地尋求正法。三、
帶著強烈的意樂努力行善,絕不放棄。四、謹慎做事,避免
浪費的行為與事務。五、成熟眾生道業,且不貪著此善業。
六、不惜身體性命持守正法。七、在積聚福德資糧上,總是
都覺得不夠。八、努力培養智慧資糧。九、永遠不離真實義。
十、善巧地尋求任何可行的辦法。」對以上十項要盡量努力。

行菩提心的學處
光是播種就期待豐收是不夠的,還要努力耕耘。同樣地,光
是有要成佛的想法也是不行的,還要竭盡所能地去實踐各種
大小的菩提行,好好學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
及智慧等六度波羅蜜。總之,就像「沒有什麼是菩薩不學的」
所說的,要修持所有的善根,隨喜別人的成就。
[ 四無量心]
[ 慈心:] 想讓一切眾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並且令眾生
做到獲得快樂的良善因素,這是慈心。
[ 悲心:] 想讓眾生遠離眼前的痛苦,並且斷除造成未來痛
苦的不善因素,這是悲心。
[ 喜心:] 對於他人身心的喜樂心生隨喜,這是喜心。
[ 捨心:] 我和如母的任何一個眾生,沒有誰重要或誰不重
要的差別,都是平等的,而這個眾生和一切眾生也沒有親疏
的分別,所以不去貪著一人,也不去瞋恨一人,一切都是一
味的,這就是平等捨。
若能沒有冤親以及介於此二者之間的人的分別,對遍滿盡虛
空際的無量眾生都可以這樣去觀修,這就是四無量心的修
持。進入大乘瑜伽之後,需要修持的重心就是這四無量心,
也是法的精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指古代的商人故意調整秤子,以騙取多餘的錢。

明天早上的《三寶總集》灌頂前,我會先給「菩薩戒」,雖然我會傳戒,但能否得戒,還是要看各自的發心。

一生之中我們會有一些特別重要的日子,例如我們的生日,或如18歲或20歲的成年禮,畢業典禮或結婚紀念日等。發菩提心更是一件大事,能為我們今生的生命帶來重大的利益,而且不僅今生而已,發菩提心那天,更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大日子,值得好好慶祝。然而我們常不該慶祝的慶祝,該慶祝的卻忘了。在聖地菩提迦葉,又在大家一心向善的殊勝因緣下,我相信生起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廣大的。

■如果父母又老又病,我們又被關…

就像之前提到,悲心非常重要。悲心就是關心眾生的痛苦,當我們談到悲心時,會說到悲心的對象,對喜歡的人我們比較容易生起悲心,對不喜歡的人就很難。甚至當討厭的人遭遇不幸,還會幸災樂禍的說:「這個大壞蛋活該,護法真是有力量,三寶真是有加持呀。」

所以想要修持悲心,首先是讓自己對「每一個人」都生起歡喜心。但光是這一點就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都有很大的分別心,對喜歡的人很容易生起悲心,對陌生人就有點難,對討厭的人就太難了。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無分別的對待每一個人,歡喜地去尊重每一個生命。

我們可以試著理性地來看這件事,我們要問:對於親人、朋友,為什麼會特別覺得親切?原因可能是因為對方有恩於我,所以會一看到就覺得親切。同樣的這個原因,其實可以適用於所有眾生,因為從生生世世的角度來想,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對我們有恩,我們也應該對所有對我們有恩的眾生生起親切的感覺。

就像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說「困於我執鐵網內」,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有一個五蘊和合的「我」,因為有「我」,就有「我的」父母、「我的」親友,有了「我」和「我的」,我們就被捆綁在「我執」的牢籠、鐵網中了,其實仔細看看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狹隘封閉的自我世界裡,只貪愛牢籠中的「我的」親友,對牢籠外的人漠不關心,被限制在狹小的鐵網中,還自以為不錯呢。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想坐牢嗎?」當然沒有人願意,但如果你告訴他:「其實你已經在牢裡了!」他會不會嚇一跳呢?我們現在就像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已經被關很久了,我們都是囚犯,而且是很老的囚犯,我們的心被我執的枷鎖而被困在輪迴的牢籠關很久了,我們要能生起一念出離的心,想辦法讓自己從輪迴的牢獄中獲得自由,試著跟別人見見面、談談話,讓自己有機會到另一個世界去,和他人交流,想從這個我執的牢籠中出來,和別人交流,認識他人,進而關懷他人。

我們可以設想有一個家庭,父母年邁重病在家,而唯一的孩子因為犯罪被關在監獄裡。父母因為擔心而讓病情更加嚴重。三界眾生就像那又老又病的父母,我們就像被關的獨子,我們要想辦法趕快從牢裡逃出來,救護照顧年老重病、無依無靠的父母。菩提心的生起就是這樣,我們要盡量想辦法盡快從我執的枷鎖、輪迴的牢籠中解脫出來,得到自由,才有能力救護如父母般在受苦的三界一切眾生。

(迴向)
(發菩提心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6日上午蓮師《密集金剛》灌頂圓滿後,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103-113,〈第一,皈依與發心〉口傳圓滿)

 [ 七重因果教授]
此處,噶當派的口訣是透過思維因果的關係之後,讓慈悲等
四無量心在心中生起:
一、 我第一要務是成就佛道。
二、 生起成就佛道的因素──菩提心。
三、 生起菩提心的因素──悲心。
四、 生起悲心的因素──慈心。
五、 慈心的因素是知恩而報恩。
六、 知恩的心來自認識到一切眾生如父、如母。
七、 知道眾生如父母後,首先思維今生母親的恩德。
如此思維而觀修慈心。同樣地,也擴大至有生命的所有眾生
做觀修。
為了希望被別人視為好修行人,希望得到衣食、名聲等等,
希望自己比別人好而假裝有菩提心;裝模作樣,給自己冠上
了證悟者、成就者的名稱,以上是毀壞自他的根本,這時就
要用思維人身難得以及無常的道理來對治。
[ 自他交換法]
雖然有一點善行和法行,但之後只是迴向得到人、天的快
樂,就是違背了菩提心。所以,這時應該要思維輪迴過患以
及業、因、果。
如果只有自利的想法而沒有利他之心,就會毀壞一切的根
本,因此要作自他交換的修持。這點是尤其重要的。
自己和一切眾生想要獲得快樂的心是一樣的,不喜歡痛苦的
心是一樣的,法性本無自性的狀態也是一樣的。由於我們自
己只有一個人,眾生卻有很多,所以我和眾生不只是平等一
樣的,而是眾生比我們還更重要。因此,不要只有知識上的
瞭解,要在心上把握且堅定地想著:「自己成佛之後,必定
要讓一切眾生都成佛。」為了更能發揮修持的效力,要做到
不要太過珍愛自己,要把任何一個眾生看作遠比自己還要珍
貴,為了讓他人獲得快樂,就算自己承受著劇烈的痛苦也歡
喜願意,讓自己的心意或行為都只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點點善行,都是對自己有好處才去做,就
算囑託別人做的事,也是對囑託者自己本身有好處。所以,
再也不要這樣了,這怎麼算是佛法的行為呢?應該在行、
住、坐、臥一切時候,只帶著利益他人的心。

當自己遇到被疾病、非人迫害,被流言蜚語中傷,煩惱越來
越強等等的時候,要想著將眾生不希望遇到的一切狀況,都
收集堆積到自己身上。在苦難的時候,要知道這是過去的業
力,心裡不要悲苦,反而要將他人的痛苦也承擔起來。當自
己快樂的時候,要將壽命、財富、權勢等等往善的方面去使
用,不要懈怠懶惰,要讓自己的身、語盡力行善並且祈願一
切眾生獲得福樂。
總之,不論做什麼都不要自私自利,要以對治我執的程度,
來衡量自己的佛法修持。
在向內吸氣的同時,想著一切眾生的痛苦、一切罪障,都聚
攏成黑色,從鼻孔處吸入進到心間,將自己從無始以來所積
聚的善業以及一切快樂,從鼻孔以白色[ 的樣貌] 呼出去,
分享給到每一位眾生,想著所有眾生都成佛,並因此感到歡
喜。
嘴上要時常念誦:「喜樂的時候,願善業迴向眾生,願利樂
遍滿整個虛空。痛苦的時候,願我代替眾生苦,願痛苦的海
水竭盡乾枯。」

臨死的時候,就算已經做不了其他的修持,也要能夠配合著
呼吸,修持一座施受法。
身體的病痛、心裡的苦楚、爭吵訴訟、吃虧損失,任何不喜
歡的事情發生,都不要去怨恨他人。要想著:「都怪自己太
珍愛自己。」將所有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所有仇人、親人,
以及介於這兩者間的人,都是修心的對象,是淨除罪障的友
伴,要想到:「一切眾生都對我有著大恩。」
不要為了讓別人以為自己沒有我執,而說些什麼或是做些什
麼,所有一言一行都要遵照戒律而乾乾淨淨。不要說別人的
壞話,就算見到別人的過錯,也要知道那是自己不清淨的投
射,不要揭發別人,以粗言惡語或用兇惡的咒術來對付非
人,該自己去做的困難工作不推卸給別人,不把自己的罪責
誣賴到別人身上。
與自己這方不合的若是失敗了就很高興,仇人死了心裡就想
著:「真好!」別人生病時,還想著要對方來服侍我們,這
是想都不能想的。
我們應該不論身體是好、是壞,或者別人是否唾罵中傷,就
只是修持菩提心,並且對仇人和障礙等難以生起悲心的對
象,更專注地去觀修慈悲。
不要對法沒有確信,時而修持、時而不修,修持佛法是自己
的事,不要吃一點苦,就誇大地賣弄炫耀。別人對我們作出
揭發、羞辱、毆打、瞋恨等行為時,不要去回應,只要繼續
修持悲心,對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要表現出高興或不高興的樣
子。如果不能忍受一點對自己的微小傷害,也一點都不能利
益到他人,那就表示忘失了菩提心的道理。自他交換是非常
善巧、了不起的方法,要紮實徹底地去修持。
僅只是發起菩提心,就能淨除無量的罪障,讓善業無盡增
長。僅只是一剎那生起菩提心的福德,也比用鋪滿有如恆河
沙數珍寶的國土,一一供養一切諸佛的功德還要更大。發菩
提心的利益當然是無量無邊,因為它是萬法的精華。
六度波羅蜜等一切菩薩的行持,完全是從悲心而生起的,所
以不要說:「我已經修了幾個月、幾天了。」或者只是說著:
「某一個受苦的眾生好可憐呀!」應該要無分別地對所有的
有情眾生,去練習生起永恆普遍的大悲之心。
 [ 需做到的兩種戒律]
一、為了成熟自心,自己要修學一切善的方面,這是積聚善
法的戒律。
二、為了成熟眾生,要對眾生做適合對方的善行,這是利益
眾生的戒律。
以上這兩個戒律,包含了所有菩薩戒。
佛經說:「對於這兩條戒律,明明能夠依其所宜地去做到,
但是卻不做的話,就是毀犯了菩薩戒。」所以無論對任何的
善根、善行,遇到了就該去完成,並且鼓勵別人也去行善。
有些人認為善法只要修一種就可以,執著無法忍受逆境的模
糊體驗,這種過失是因為缺乏聽聞和閱讀佛經以及聖賢的傳
記而發生的。

 


(本報導所引《了義炬》內容,出自「了義寶藏」系列第一集《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譯者:妙融法師。)

 

 

歷年祈願法會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