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堂課

第二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堂課

一切法的精髓,就是「不傷害眾生」

時間:2015年1月19日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
地點: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中文翻譯:倫多祖古

這次解脫莊嚴論的開示會進行至第八品持戒與皈依,今天會針對前幾天待解釋之處,再做講解;明天是聖教興盛法會,後天也是法會,因此明、後天都無課程,至於法會後的課程進度,等大後天再看看。

■後繼者修持《解脫莊嚴寶論》及《勝道寶幔論》,就如同親見岡波巴大師

無比岡波巴大師曾說,未來若有行者覺得無法見到我,而深感灰心或福報不足的話,可去修持《解脫莊嚴寶論》及《勝道寶幔論》,見到這兩部經論,就如同親見我一般,會獲得同等的加持與功德。

這兩部經論在噶舉教派之中非常殊勝,另一原因,是因為無比岡波巴大師是一位顯密合一的教法持有者,岡波巴大師之前,藏地的修持習俗就是:顯教行者僅專注修習顯教,密教行者僅專注修行密教,總是排除另法而僅修一宗,岡波巴大師則兼容並蓄,開創出顯密合一的傳承教法。

岡波巴大師的顯宗傳承是噶當派的三士夫道次第修持法,他於噶當教派出家為僧,因此也在噶當派中進行聞思修;密法部分,岡波巴大師傳承源自於那洛巴尊者傳至密勒日巴尊者處,因此,岡波巴大師一直守持、弘揚著顯密合一教法。

在加行部分,結合噶當派教法,正行部分結合大手印教法,岡波巴大師匯集噶當和大手印教法,「噶手結合」而開創出達波噶舉傳承。大師曾言,「我之所以能夠利益到眾生,都感恩於噶當派教法的恩德」。

從無比那洛巴尊者所傳授之深奧訣竅,若並未輔以噶當派次地的修心之法,是無法傳與大眾的,因為眾生每位根器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對上根器者,可結合噶當派教法傳授相應之法,同理,對於中等及下等都有相對應之教法,因此,無論眾生根器如何,岡波巴大師都有調伏各種根器眾生之修持法門。

■噶當派教法可以調伏各種根器眾生

例如大手印教法是相應於具足大智慧或前世具足宿緣者,若不具大智慧或並未具宿緣者,要傳授給大手印教法,就會有違密法,一般中士夫或下士夫者並不適合接受。

而透過阿底峽尊者所傳之噶當派教法,可以調伏各種眾生,讓下士夫,也就是下等根器者,能透過噶當派教法,逐步進步至中等根器、上等根器等,之後再傳授給大手印教法或那洛六法,使其成為修持大手印之法器。因此,依照噶當派修持之道,岡波巴大師有其特殊傳授方式及特殊密意。

在雪域藏地,主要將噶當派道次第傳承及大手印的合一的傳承持有者,就是達波噶舉傳承及山居格魯派傳承,格魯派傳承中有噶當新舊兩種傳承,也就是在宗喀巴大師之前是舊傳,以後的菩提道次第三士夫的修持法,則是噶當新傳。通過噶當新舊傳承再次讓噶當派教法復興。

宗喀巴大師的密乘修持傳承,有一種格魯派的口耳傳承:「格魯大手印」,這部《格魯大手印》經論中,容納了所有密續訣竅,因此在格魯派中,也有修持大手印的傳承。修持噶當派道次第及大手印合一的傳承者,就是格魯和達波噶舉這兩傳承。

以道次第的修持而言,《解脫莊嚴寶論》是極為重要的經典及修持法門,但如今,我們卻並未有此體悟,因此,真正修持《解脫莊嚴寶論》者數量不盡如意。

達波噶舉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的共同祖師,是岡波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及瑪爾巴大師,這三位噶舉傳承祖師如同萬水之源一樣,是我們教法的泉源,但即使他們傳授眾多殊勝教言,我們卻很少去確實修習,結合其教言修持者少之又少。

噶舉所有傳承的教法,都需以他們的教言做教證和理證,但噶舉延伸的四大八小教派,都專注於各自上師所著的引導文,對於《解脫莊嚴寶論》多僅停於口傳階段,僅放在課堂上,而甚少納入平日修持中,也無人專精地修持這些法教。

因此,從今年開始,在噶舉冬季辯經法會中,特別增加《解脫莊嚴寶論》研討會,希望連續三年,最初議題是由於本書有很多種版本,希望將各種版本文字做比較後,確定最終版本,第二議題為其中引用之佛語或各大成就者善知識之教言,是否精準,第三議題探討《解脫莊嚴寶論》內容是否前後有矛盾之處及疑點。

從今年開始,我們希望藉由此討論會,而更加注重這本殊勝的經論,並加以修持,希望未來更多人對《解脫莊嚴寶論》產生無比興趣,想要專精修持這部殊勝經論。

■希望大家重拾對解脫莊嚴寶論的重視之心,從而認真修持

同理,在谶摩比丘辯經法會上,也是去年開始開設《解脫莊嚴寶論》課程,開課的初衷,並非由於我有很大智慧、或對此經論有很多經驗覺受,並非如此,我具足噶瑪巴名號,是因緣聚合,說是有幸也好,或是不幸也好,不得而知,但既然已得到此名號,若由我去傳授,可能大家會更注重此部經論。

因為大家都注重名聲,只要誰名聲大,說的就都是對的,因此我藉此噶瑪巴聖號,來傳授《解脫莊嚴寶論》,希望引起大家重視。

由我來授課,並非因為我所傳內容和文字深奧,或傳授之法甚為殊勝,有人可能認為「由噶瑪巴在傳授,勢必非常重要」,因此,不論基於何種原因,希望能讓大家生起興趣,課程已經從去年開始,總之希望大家重拾對《解脫莊嚴寶論》的重視之心,從而認真修持。


對皈依戒來說「乃至壽命窮盡」而去立誓受持皈依戒的話,之後就要去修持皈依學處,目的是為制止一切不和諧違緣、讓順緣得到增長。

以皈依學處來說,主要有「斷除」和「成辦」兩種修學方式,依靠這兩種方式,讓自己的戒律不衰敗,並步步高升、得到增長。

譬如現今很多藏人流亡到國外、尋求庇護,很多人會去往美國、歐洲等,當他們申請到庇護後,就要開始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若只是申請庇護而不守法,也得不到綠卡。同理,皈依三寶後,也不僅是停留在皈依上就足夠,若要讓三寶能夠真正救度自己、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就要去守持皈依學處,否則不但沒有累積功德,反而會無故造作很多罪業。

對「皈依學處」,昨天也講過可分為「經教」和「竅訣」兩種學處,或依照夏拉瓦大師之辨別,區分為「共同」和「不共同」學處兩種:

經中闡述的皈依學處為何?就是《五部地論》中的八種學處,或以中文來說在《大般涅槃經》有三種學處,比瑪拉米德然大師傳承教授的〈六支皈依學處〉中的三種學處,阿底峽尊者所著之《道次第》論述中的共同皈依六學處等,可說在經中,講到有二十種皈依學處。

■「共同和不共同皈依學處,觀待於行者之動機」

大善知識夏拉瓦尊者所講「共同」與「不共」兩種學處之中,共同者與竅訣當中所宣說的學處同意,不共學處則與律典中的不共皈依學處相同。共同和不共同皈依學處在於,當你結合發心、發起菩提心後,就共同皈依學處就會昇華成為不共同的皈依學處。

律典中提到,「共同和不共同皈依學處,觀待於行者之動機」,因此,「願心」、「願菩提心」皈依就是不共皈依,以小士夫、中士夫的動機去修學,就成為共同皈依學處。

談到「共同皈依學處」時,最初會講到三寶各自的皈依學處,也就是「斷除及承辦」兩種皈依學處。因此,首先提到,皈依佛後,要如何行持斷除/遮止的皈依學處。

■皈依佛後,不皈依世間神祉

也就是,若皈依佛後,何謂「不應做之事」,稱為「斷除/遮止學處」。首先,皈依佛後,不皈依世間神祉。大善知識夏拉瓦尊者說,雖然將佛寶視為究竟皈依處,但在此基礎上,若仍對其他世間神頂禮供養,就會形成過失。

在導師釋迦牟尼佛時期,有一位非常的大功德主,名為及孤獨長者,有一次前往王舍城時,看到大家熙熙攘攘、各自忙碌著,就上前詢問原因,得知大家正為了迎請釋迦牟尼佛的來臨,而精心準備。

當他第一次聽聞世尊名號時,在那當下,他了結了一切因緣,圓滿一切習氣、生起無比信心,他整晚都睡不著,當時整個王舍成都被佛陀的光芒所籠罩,他看到外面一片光明,心想是否天亮了?因此跑到城門口觀察。

他在門口看到一尊世間神像,因此跪拜於前並做頂禮,結果,在跪拜的那一剎那,他的眼前突然陷入漆黑,再無光明,由此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即使你未將世間神當成究竟皈依處,即使只是頂禮,仍會因此毀壞了殊勝緣起,而產生過失。

■依靠悲心或將世間神視為遣除違緣之道友,就不會產生過患

但是對於世間的神魔,若基於悲心去施捨多瑪,就無過失;同理,若以悲心去供養花或對其燒香,也都無過失。

而在供養善施三分食子(三分多瑪)法會上,會要求行者「跪地合掌」等等,這是續部之中文字,我就想,之所以需要這樣跪地合掌、頂禮世間神,可能是因為將世間神觀想為壇城的眷屬,視為佛陀所化之壇城眷屬,因此跪地去做祈請。

總而言之,依靠悲心為因或依靠特殊因緣,是允許去跪地合掌、向世間神祈禱的,但不能將其視為主要皈依對境,而是僅將其視為暫時或道上遣除違緣之道友,以此觀想去依止,就不會產生任何過患。

仲敦巴大師曾說過「藏人都是供奉鬼」者,例如供奉的東方的瑪吉鵬惹,是鬼;西方的唐拉寧波、是鬼;南方的仰顛庸丹、也是鬼,因此藏人都是供鬼者。夏友巴尊者也說,若將世間神視為今生守持救護者,會破掉皈依戒。

總之,我們要將世間神視為如同放牧的牧人一般,因為牧人平常對綿羊很好,會絭養、餵食、照顧等,但當養到可吃時,就會毫不留情的砍掉羊的頭顱,養豬戶也是如此,剛開始會把豬養的肥肥嘌嘌的,到該吃時,最後也會一刀砍下、毫無感情的吃掉。

藏地也有很多神也是住於地上菩薩,此處指得是一般世間神,要將一般世間神視為放牧人一般,應將其僅視為道上暫時違緣的遣除幫手,而非皈依的究竟皈依處,因為,世間神雖然會暫時幫助我們,但如果稍不留意,稍有怠慢,就會加害於我們。

我們依止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大悲無私的,因此皈依佛陀後,對善法有歡喜心的一切護法,都會隨之前來守護我們,因此我們無須格外供奉世間神。

■皈依法後,要遠離傷害眾生之心

佛教教義也就是「不傷害眾生」,《四百頌》中說:「總之佛法為不害,一切如來所共說」大善知識夏拉瓦說「法相為寂靜」,若傷害眾生,就是不寂靜行為,就會違背佛教教義。譬如藏地畜養很多牲畜,會為牲畜穿孔、割身肉、毆打或綑綁起來,或困於牛圈中,這樣去傷害牲畜,就違背了皈依的「斷除學處」。

總之,並非說佛教徒不能利用、圈養牲畜、不許養牛或其他畜生、不能去擠奶、撿雞蛋等,若這樣規定,也有些不近人情。比如,有時候讓動物在載重物品時,不能讓其超過負重範圍,或以悲心對待、尊重動物眾生,而非以嗔心以待。

格西夏拉瓦尊者也說到,斷除損害眾生之學處是時間長、難守護之學處,並非一兩天而已,要長時間去守護,因此非常難以守持,三戒當中的別解脫戒的戒條中,也有「遠離一切損傷」戒條,菩薩戒中的精髓「悲心」,也是為了對治「傷害一切眾生」之法。

總而言之,三戒之中沒有不包括「不傷害眾生」之戒條,「不傷害眾生」是一切法的精髓,很難持守,所以,我們要善加守持皈依法的學處:「不傷害眾生」。

■「皈依僧後,不與惡友同行」

「皈依僧後,不與惡友同行」:皈依僧後,不結交惡友,格西博多瓦說,現今很多僧人會說「我們這邊、他們那邊」,當他這句話說出口時,就已經脫離了佛教。

譬如佛教有不同傳承教派,例如藏地有噶舉、薩迦、寧瑪、格魯等四大教派,都是不同傳承,若儘是說「我屬於哪一種傳承」,並未破壞皈依戒,但若因為自己屬於某教派,而去詆毀貶抑其他教派,就會破壞皈依學處。

若與「惡友」同行,就會破壞皈依學處,這裡的同行不是在指和他一起走路,而是指與他的言行、心態一致時,就是「結交惡友」,就會因此破壞皈依學處。

■「貪執自宗、詆毀其他教派者」,就是「惡友」

總之,「惡友」是要看心態的好壞,而非直指外道,不能單純區分「只要佛教徒就不是惡友,是外道就是惡友」,因為有時,與外道接觸反而讓自己會變得更好,與佛教徒接觸反而帶壞自己。

「外道」的定義並不是說心態不好,而是「落於執邊、執著於一邊的頑固者」,而「貪執自宗、詆毀其他教派者」,就是「惡友」,雖然徒有佛教徒名稱,自己雖身處佛門之中,若有此惡念心態,就與惡友毫無差別,我們不應與之同行。

總之,噶當派諸位善知識大德說,對於佛教內部的那些具有偏私貪瞋之心者,我想他們應該從頭再來求受皈依,因為他們皈依戒早已不復存在,對於這樣的人,心中也應該已無慈悲心。

即使他的學養淵博,辯才無礙,能將兔角說成牛角、或將兔角說成真實之物、如同活生生可看到一般,都對自他毫無利益,對於持此偏執貪瞋心態之人,就算他是自己父母、親朋、家人、上師,都不應與之同行,而應遠離。

在此有一個故事,有人詢問博多瓦大師說,「藏地盛行苯教,與之相交,是否會有結交惡友過失?」大師回答說,與苯教徒交友,不會有過失,投靠部落的領袖可能會有過失。比此更厲害者,去依止那些講法的頑固老僧人的話,一定會有此過失。

所以,很多過失都是從佛教內部產生,此處提到之「不應結交同行」不是心存不善之念、要去跟他爭吵打架,而是要以善巧方便,不讓其惡行染污到自己,正如「近墨者黑」,不要讓自己也沾染到污點。

■「爭執」是釋迦牟尼佛教義毀滅之因,要謹慎面對

這點極為重要,經典中有提及,飲光佛(迦葉佛)的教法會在懶惰中消亡,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則會在僧人的爭執中滅亡,這種「爭執」並非外在勢力的爭戰,而是僧團內部不合所致,足見「爭執」是佛教毀滅之根本原因,應該要謹慎面對。

有人會不加思索的詆毀其他宗教、在毫無思維前胡言亂語,希望大家以後要謹慎面對、三思而後行,還未講前,要先善加思維,即使要去想一百遍也都好,去好好想想「我這樣說,是否會成為毀壞佛教因緣?」如果會,最好就閉上嘴。

■各教派間,不應存偏執自宗與詆毀他宗之心

即便是大乘、小乘之間、各教派之間,都不應存有詆毀之心,即使你不能對他們生起淨觀,也不要去偏執自身教派,而去詆毀其他教派和其他乘。

雪域藏地有很多不同教派,我們平常看到好像覺得並非一體、各自分立、有不同傳承,有此想法,但佛教各教派名稱,其實也僅是字面上不同,真正含意並無差異。

例如成就者在創寺取名時,會以地名或名號來取教派名稱,僅是名稱上不同,在含意上毫無差別,雖然各教派都會宣講各自教派殊勝之處,但僅是分開而言是如此,總體而言,都是一體的。

譬如在灌文殊菩薩頂時,會說「對於智慧而言,是最為高深之本尊」,說文殊灌頂可以讓我們智慧增長;或舉行觀世音菩薩灌頂時,會說「觀音悲心最為殊勝,要想生起悲心,一定要灌觀音頂」等。

如果分開而言各有殊勝之處,若並列一起,能分辨誰高誰低?敢說文殊菩薩沒有悲心,或說觀音菩薩沒有智慧嗎?無人敢說,分開時可分說其殊勝之處,但含意是相同的。

我在此想講個故事,雖已經超時,但我覺得不得不講。不是只是超過一點,而是超過很多時間了。

這一個寓言是說,有一位賣兵器者在市集擺攤,他舉起盾說,「此盾極為堅固,足以阻擋世間任何兵器」,接著,他舉起一個矛,說「不論世間何等堅硬之物,此矛都可將其穿透」。旁觀者就問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那賣兵器者無言以對。

分開來講非常有道理,合在一起就行不通,故稱「自相矛盾」,教義也有點異曲同工之意,各教派分開來可宣揚其功德,合在一起,就別再贊自毀它了。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導師相同,修持相同,總體相同,都在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觀修的慈悲心和空性也是相同的,僅是名詞不同,真正意義都相同。

我們講話時,不可能講什麼都要一字不漏的全盤複述,每人都有自己說話方式,也例如藏人有不同鼻子或眼睛,有的是高鼻梁,有的是塌鼻子,有的是圓圓的,不能因為長相不同,就否認說他不是藏人,同樣的,各教派間雖字面表達不同,但教義是相同的。

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是非常吉祥日子。因此,今天下午三點將舉行瑪哈嘎拉法會。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