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一堂課

時間:2017年3月6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20170306-1

比丘尼僧團的興盛,是佛陀的希望

3月6日第四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開幕,9所噶舉佛學院的560位尼師、來自台灣、韓國、越南、大陸的尼眾,以及世界各地居士,參加為期13天的教學、辯論與法會。

■ 開幕時,法王先預告今年兩大活動

首先,法王噶瑪巴揭示今年的兩項重大活動:

一、尼眾辯經比賽:在本屆法會中,將首度以比賽的方式來進行辯經。與會的9所尼眾佛學院中,將有7所會加比賽。這次特別邀請三位格西瑪(女眾佛學博士)來擔任裁判,她們是歷經多年密集的佛學訓練,最近才由達賴喇嘛尊者頒發格西瑪學位的尼師。這次邀請她們來擔任裁判,一來是尊重格西瑪的制度,對於她們表示敬意,再來是希望透過她們的榜樣,能夠對尼眾有所啟發。

二、傳授沙彌尼戒:一直以來我們希望建立比丘尼僧團,而傳授比丘尼戒律之前,需要一些如沙彌尼戒、學法女戒等基本條件。因此,今年我們從台灣西海岸南投的南林尼僧苑,延請法藏部傳統的女眾法師,前來傳授沙彌尼戒。

法王並表示,今年由南林尼僧苑比丘尼給予沙彌尼戒後,預定於圓滿持守沙彌尼戒一年後,授予學法女戒,最後階段,是在圓滿持守學法女戒兩個冬季或兩個夏季後,授予比丘尼具足戒,這樣一步步按照次第進行,基礎才會紮實。而正式授戒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會安排在3月12日清晨於正覺大塔。

■「發菩提心」的傳規與內容

接著法王回到去年教授的《解脫莊嚴寶論》課程上,今年從第九章開始教授。法王表示,「發菩提心」有兩種傳規:第一種由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論師,與中觀論有關;第二種是由聖彌勒、無著大師傳至金洲尊者等發菩提心儀軌,與唯識論有關。

(法王念誦《解脫莊嚴寶論》第九章課文:)

下面講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式:此中心要點是要自己唱言發菩提心之誓語三次。
《集學處》云:
“尊者文殊於往昔時,曾為國君,名虛空王,其於龍音王佛前曾經發菩提心,並同時受菩薩戒。我今亦效法於彼(於三寶前)發菩提心並受菩薩戒律。
偈曰:

“輪迴無始終,其間時無量,
以此無量時,行善利眾生,
此行難限量,今於佛前誓,
發勝菩提心。”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三遍。此外,如果依《入菩薩行論》中之發心攝頌也是一樣的。偈曰:
“如過去諸佛,初發菩提心,
入菩薩學處,次第善安住,
如是利群生,發大菩提心,
我亦隨驥尾,入菩薩學處,
次第而修學。”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三遍。

如果不想同時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那麼只要隨己意念其中一項就夠了。
以上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軌竟。

發菩提心儀軌之結尾,應該向三寶謝恩及供養。自己應該思想“我做了一件大事啊!”因而生起廣大的歡喜和雀躍心。

偈曰:
“如是具慧者,受菩提心已,
應發廣大意,歡喜並雀躍,
讚揚其功德。”

以上是寂天論師派所傳之發菩提心儀軌之前行,正行和結尾。

法王開示說,《解脫莊嚴寶論》的解說方式,與《菩提道燈論》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不在上師面前受持菩提心戒」是在「無法找到具德上師」時的權宜方式。但我們不也應將「受持願菩提心」的儀式與儀軌,變得過於方便與容易,而是應該謹慎的在具德上師覲前,求受菩提心戒。而在沒有上師的情況下,才由自己去受戒。

■求受菩提心戒前,至少需練習菩提心七天

法王解釋正文,曾有一位名為虛空王的國王,多年不斷供養龍音王佛,但每次在迴向時,他都把功德迴向獲得聲聞、緣覺或阿羅漢果位。於是,天人便前來勸誡他將善業能迴向成就真正的佛果,而非僅是聲聞果位,當時虛空王因此發起菩提心,迴向成就菩提佛果位。那時國王是依照一部名為〈妙音剎土〉之經文,念誦其中文字,因此也有這樣「當上師不在面前時,仍自己念誦儀軌,而得受菩提心戒」的歷史故事。

因此,在受菩提心戒時,不論上師有否在場,我們要做的就是修持菩提心,去發起「真正想要生起菩提心」的意願,不光只是文字上去念誦,而是從內心深處去生起菩提心,這是我們要去做到的。

事實上,當我們在求受菩提心戒時,至少必須以一週時間,去鍛鍊、練習菩提心,譬如說「七重因果」、或「自他交換」等不同的菩提心練習,如此通過至少一週的練習,才可說是稍微達到「受持菩提心戒」的標準。當然不是說一週內就可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但至少可以讓心中增加菩提心的習氣。

我們不應只從文字上去認識「菩提心」,因此,往昔如同波多瓦大師就曾教導過「七重因果」的練習,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切眾生如同母親;由於如母,方能知恩;由於知恩,方願報恩,由而能生起大慈及大悲之心。在生起大慈大悲之心後,才能生起殊勝發心,才能生起菩提心。

因此,如同噶當派大師涅楚巴(Netsulpa)所說的,真正能夠圓滿自他二利者,只有佛陀,在輪迴中我們自己都在受苦,如何利益他人?聲聞緣覺者或許能自利,但仍無法利他,真正能夠圓滿自利利他者,唯有佛陀,而這樣的佛果位是依菩提心才能達成,而「菩提心」需要緣「大悲心」而生,「大悲心」依於「大慈心」,「大慈心」是依於「報恩」,「報恩」則源於「知恩」。

(法王繼續念誦《解脫莊嚴寶論》)

下面當討論由聖彌勒、無著傳至金洲尊者一系之發菩提心儀軌。此儀軌中分兩部:一是發起願菩提心,一是受持菩薩戒。

一、發起願菩提心之儀軌中,亦有前行、正行和結尾之階次。前行是指祈禱、積資和特別皈依等三項準備。
發起願菩提心之前行
(一)祈禱之準備 這是說欲發菩提心的弟子應往具有資格的善知識前去頂禮(和祈求),善知識也應對此弟子予以口授,使他對輪迴生起厭離心,對眾生發起慈悲心,對佛陀發起欣樂心,對三寶發起誠摯的信心和對上師發起尊重心。然後弟子就應隨著上師念誦下面的祈禱文:

“就好像過去諸佛圓滿無上正覺等最初發菩提心時一樣,及地上諸大菩薩等最初發無上菩提心時一樣,我名某某,現在也祈禱上師助我發起圓滿無上大菩提之心。”這樣念誦三遍。

(二)積資糧的準備 這是說首先要對上師和三寶頂禮,然後就以佈置好了的實物和心意所變現的供品等供養法師和三寶。(菩提心戒有一個非常不共的特點,那就是:)沙彌戒要從阿闍黎前獲,比丘戒要從比丘處獲得,可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都是由積聚福慧二種資糧而獲得的。

如果自己是一個富有之人,那麼用少數的供施是不成的,必須要興廣大的供養和布施才能獲得菩提心戒。從前許多富有的菩薩都是興廣大供施的,為了發菩提心,有些菩薩竟供養了百萬座廟宇的,《賢劫經》云:

“於往昔劫中,如來名聞施,
為閻浮王時,於日頂佛前,
供養百萬寺,初發菩提心。”

如果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那麼只要用一點供物也就可以了。過去許多貧窮的菩薩,在發菩提心時,只供養了一點點小東西,例如以一根草燃燈作為供養,也一樣完成了發菩提心。頌曰:

“往昔有如來,明曰光明城,
其法住世時,此無量光佛,
曾以草結燈,而為作供養,
初發菩提心……”

所以自己縱然十分貧窮也不用沮喪,只要頂禮三次也可以合格了。過去許多貧窮的菩薩,合掌三次而發菩提心的亦屢見不鮮。頌曰:
“如來功德鬘,最初發心時,
於濟旦佛前,恭敬而合掌,
頂禮凡三次,而發菩提心。”

(三)皈依的準備 這一項前面已經講過,現不復贅。

發菩提心儀軌之正行
上師首先應對弟子作如下之開示:

“只要有虛空的地方就有眾生,有眾生的地方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惡業,有惡業就有痛苦,而這些受苦的眾生皆曾是我的生身父母,於我恩重義深,他們現在都沉淪在無底的大海中,歷受無邊的痛苦,無依無怙,十分辛苦,十分苦惱。如果他們能夠脫離一切苦痛,獲得安樂,那是多麼好呢?這樣去思惟,很快的就能夠生起慈悲心來的。

繼續思惟,就會覺得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實在沒有能力去利益眾生,要想利濟眾生,只有自己成就了圓滿佛位才能辦到。只有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的佛陀,才能夠真正的利濟眾生。所以我要立志去證得那圓滿的大覺佛位。”

然後弟子隨著上師念誦下面之祈禱發願文三次:

“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請護念我啊!請上師護念我啊!我的名字叫做某某。仿效過去諸佛圓滿證覺及地上諸大菩薩他們在初發心時,所發的誓願一樣。現在我也願意以自己所有的功德,來激發大菩提心之生起。我對他人所作的種種布施,對律己所持守的戒律,對修行所生起的功德善根,以及勸導、隨喜他人行善等一切功德,我皆迴向於大菩提心之生起。

從現在起一直到未證菩提之間,未獲救的眾生我皆令其獲救,未解脫的眾生我皆令其解脫,未蘇息者我皆令其蘇息,未獲涅槃者我皆令其獲證涅槃,為了這些緣故,我今鄭重發大菩提心。”

上文“未獲救的眾生”特別是指深陷在極苦大海之中的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有情而言,我今誓願拯救其苦難,置彼等於安樂之人天上趣中。“未解脫的眾生”是指天道和人道的眾生,他們雖然有快樂的成分,但仍為煩惱之鐵鍊所縛,不能解脫。

“令之解脫”是說使他們掙脫煩惱之鎖鏈,導使趨入至善的佛道。“令得蘇息”的意思是說,聲聞和緣覺乘的人,本來是沒有一點大乘氣息的,現在我要令他們發菩提心和吸取大乘的見、行氣息,使之證得十地之位。“未得究竟涅槃我令得之”的意思是說,小乘行人尚未證得(究竟之)無住涅槃,我要使他們次第證入五道十地,乃至佛位而獲證取究竟之無住涅槃。發誓要證取佛果的原因,是為了要達成上述的種種目的。

■ 比丘尼僧團的興盛,是佛陀的願望

我們佛法導師釋迦牟尼佛為讓佛法能駐世,一生共說法四十九年,雖然至今已過兩千六百年,佛法仍流傳於世間,並不間斷的利益到各種眾生、為各種眾生帶來利樂、安樂。佛陀將人生精華時間奉獻於弘揚佛法,主持佛教,其中也包含整個女眾僧團的三學、三戒的學習。

我們如何得知女眾三學學習,是包含於佛陀的教導與攝受中呢?我們可於〈勝教文〉中得知,此出自於〈月藏經〉中,目前已無藏文版本的〈月藏經〉,但阿底峽尊者於《經集論》中,曾引用〈勝教文〉,並註解「出自於〈月藏經〉」。

〈月藏經〉的〈勝教文〉中有一句偈頌:「願我的眷屬都能興盛」,此句話在藏文中並未清楚標註,但在紀元第六世紀翻譯的漢文佛經中,可很清楚的看出「眷屬」是翻為「四眾」。因此,「我的眷屬」意指「四眾」,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及在家男女眾。

因此「願我眷屬都能增長」由此可得知,比丘尼僧團的興盛與發揚,也可說是佛陀的心意、心願,以白話來說,那就是佛陀的希望。

法王指出,有些藏傳佛教團體或中心會說,女性出家會傷害佛教,同樣的言論也圍繞在「恢復比丘尼戒」的議題上,但若果真如此,當初佛陀就不會希望比丘尼僧團興盛,因此我們應以更寬廣的心態去探討此事。

最後,法王建議,辯論是為了讓佛法入心,因此尼眾在辯論時,不應摻雜世俗的情緒與執著,而應保持心境平和。法王並期許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於初、中及後都能圓滿完善。之後,會眾共同念誦〈了義大手印願文〉。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