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五堂課
- 分類:課程開示
- 點擊數:7598
時間:2017年3月15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發起菩提心,就是善法之本
法王接續《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品的教授:
第二、思惟發菩提心之功德,就不會退失菩提心者:
《菩提道燈論》云:
“菩提心功德,應觀華嚴經,
如彌勒菩薩,廣為宣說者。”
發菩提心之功德經中曾說,有二百三十種之多。這些功德簡言之可攝為四種。經云:
“善男子!菩提心者一切佛法之種子也。如多聞天子能除遣一切貧困,……。”
這一類的教示是說明菩提心能夠達成自利之功德,其他如菩提心能為一切眾生作皈作救作依等,則是菩提心利他之功德。經中之譬喻說:菩提心如矛,能破煩惱賊。
菩提心如斧,能斬斷樹之根莖等,則是說菩提心能斷除一切苦逆及邪惡。菩提心又喻如善妙寶瓶,能夠成滿一切心願,像如意寶珠能滿足一切所欲……這些都是由菩提心乃能成就順緣和善法之功德。
因此菩提心的功德有四:第一、就是自利,第二、利他,第三、消除違逆,第四能夠成就善聖,有這四種功德。
時常思惟這些利益,自然會對德用眾多之菩提心發生珍重和愛護之情,尊重持守不會退失了。(所以說,大乘行人應當時常思惟菩提心之利益)最少在修每座法時,應該要思惟一次。
因此,我們要時常思維菩提心的功德,這樣我們菩提心才不會退失、會恆時增長,每座法時都應當思維一次。不失菩提心的第一個學處,就是不捨眾生,第二就是時常思維菩提心之功德。
■「菩提心」本身就是善法,因此應心生歡喜
所謂「思維菩提心」時,很重要的是並非要去思維究竟的佛果,而是要去思維,發菩提心的本身,本質就是善的,所以我們要因此心生歡喜。換句話說,此處重點並非在「得到結果」面向上去思維菩提心,否則在未得到佛果前是無法生起歡喜心的,而是要知道,「發起菩提心」本身就是一種善法,我們對於「生起菩提心」本身,就算無法馬上得到佛果,也應生起歡喜心。
現代人會希望「馬上得到佛果」,可以說相對較為短視近利,難以忍耐,無法等待,想要馬上看到;但我們要知道,在「思維菩提心的利益」時,並非是如此的。
接著,講到生起菩提心第三個學處:
第三、積聚福德和智慧資糧,為生起菩提心之方便者:
《菩提道燈論》云:
“福德智慧二資糧,圓滿佛位之因也。”
福德資糧是指十法行,四攝法等(菩薩之)修行方便;智慧資糧是指作此等法行時,能體驗到三輪體空(無作者、受者和行法)之智慧真諦。如果在福德和智慧兩方面努力,就能夠增長菩提心之力能。
因此(大乘行人)應該隨時隨地的在這方面去努力。就最低的限度來說,念一句真言(或佛號)也算是積聚二種資糧了。因此在每一座時,最少都應該修持一次。
其頌偈或可如下:
“今日我所積福德,以及智慧二資糧,
迴向利益諸群生,菩薩如是常修觀。”
■努力積聚福慧二資糧者,就是菩薩
修持菩提心時,也要努力修持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因此經中講到,所謂菩薩就是努力積聚兩種資糧者。如果菩薩積聚福德資糧,就具備方便道,若積聚智慧資糧,則能圓滿智慧波羅密,所以說菩薩就是積聚福智二種資糧者。
此處「資糧」是指各種順緣或相順應的因緣條件,也可說是「能夠成就佛果的各式順緣」。而在各種順緣中,可區分為兩種力量:「方便」與「智慧」。
若將這兩種力量再細分,那麼六度波羅密就都包含在其中。一位菩薩就是要做到六度波羅密,而六度波羅密的歸納與分類法眾多,其中可分為:前五度為方便,最後一度屬於智慧資糧。因此,智慧與方便這兩種資糧,就是我們成就遍知佛果的主要順緣。
如《入中論》當中的偈頌:雁能飛越大海,是因為有雙翅,以此來比喻福德和智慧資糧猶如大雁的雙翅,可以飛越大海。同樣地,具備智慧與方便資糧時,才能飛越佛陀的功德海,抵達正遍知的彼岸。例如聲聞和獨覺雖然能了悟空性,但並未具備方便,因此菩提心難以在心中生起。因此,我們修持時,必須福德與智慧並進。
總歸來說,要生起菩提心,或讓菩提心更有力量,就要積聚二種資糧,否則菩提心難以增長,甚至會退失。因此,第三個學處教導的,是如何增長菩提心的力道。
此處比喻到,耕種時,要先灌溉、耕田、施肥;這世界對肥料的成份相當關注。為了耕種,首先要花很多力氣去引水灌溉,同理而言,修持菩提心時,最主要工作就是積聚福德二種資糧。
(休息半小時)
接下來講到發菩提心的第四個學處——常發菩提心:
但回到之前的主題:修持二資糧是有方法的,例如在一個獻曼達或一個頂禮上,就足以積聚六度資糧,因此「知道如何積聚資糧」是很重要的。因此,此處說「就最低的限度來說,念一句真言(或佛號)也算是積聚二種資糧了。」
一個菩薩會去積聚廣大資糧,是因為他重視利他學處;為了要利益眾生,需要廣大方便及智慧,因此菩薩會廣大的去修持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第四、時常練習菩提心,為使其增長之方便者:
《菩提道燈論》云:
“發了願菩提心以後,就應該努力的用種種方便,令菩提心增長。”
此處應知有三種差別:
一、因菩提心,
二、願菩提心,
三、行菩提心。
因菩提心是要時常對眾生起慈悲之心,最少每座修觀一次。願菩提心的修觀,是要心中思念:“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誓取佛位……”這需要晝夜各修三次。
發菩提心的誦文很多很廣,最簡單的可念誦尊者(阿底峽)所撰寫的:
“佛陀正法與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之善行及功德,迴向眾生願成佛。”
行菩提心的修觀,是要一面練習利他之心,一面練習清淨自己之心。前者是觀想把自身所作的一切善業功德,和種種資財受用等,都迴向於利益眾生;後者是要使自己的身心淨化,(將此善根)迴向於持戒清淨,使罪業和煩惱(逐漸)減少。
此處「時常練習菩提心」也是增長菩提心方法,因此要時常去練習。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及發菩提心儀軌中,都有提到如何一再去修持菩提心。
《解脫莊嚴寶論》中提到,練習菩提心要知道三種差別:
一、因菩提心:在生起菩提心之前,要先生起菩提心之因
二、願菩提心:能在心中生起及修持願菩提心時,就可以進入「行菩提心」
三、行菩提心:行持菩薩行誼,其中有兩個層面:
A. 利他的心
B. 清淨自己的心
這裡有一個比喻,就如同一位母親只有一位獨子,因為摯愛其子,但孩子被偷走了,因此他行住坐臥都只會想著「要怎麼找回孩子?」,因此發菩提心時,要想到三界輪迴的眾生都在受苦,因此行住坐臥都想著要救護眾生、為眾生擔憂。
這裡並不是看你做何種儀軌,重點也不在於儀軌長短,而是在於心中是否能真正生起菩提心,或有所觸動、感動。因此,我們至少要不分晝夜地去練習生起菩提心。這就是第四種學處。
在論及「行菩提心」時,又有兩層次:
A. 利他的心:觀想將所有資財受用都迴向給眾生
B. 清淨自己的心
■利他之心的修持,是將身語意都用於行善法及迴向利他
直貢噶舉法王的祈願文(見附註.1)提及:「願我身體、語言、心意能利益到一切眾生」(見註解1)。總之,不斷的去鍛鍊、淨化心,這是很重要的。
來見我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很多人會和我說,看到眾生苦難,希望能幫助和利益眾生,但覺得自己沒什麼力量,因此希望具備足夠力量來利益眾生,希望我加持他更有權勢、更有錢,好讓他能利益眾生。
但這些人可能要先看看我是不是有錢和有權,連我自己都沒有的,怎麼可能給別人呢?事實上也不可能讓每人都有錢有權,有錢也不一定能利益眾生,很多有錢人是吝嗇的,有權者也未必能利益到眾生,因為他們可能都忙於自利。
是否能利益到他人的重點,在於自己是否迴向身語意去利益眾生。當你能夠如是思維時,不論有錢沒錢都能利益眾生。因此,重點是將將身語意,都用於力行善法及利他上,這才是我們要去努力的。
講到利他訓練時,要知道自己的身語意就是用來利他的僕人、工具、使者,要讓自己身語意能做到此等承擔與責任,成為利他的友伴。若能做到這程度,才能去進行六度波羅密的修持,否則若你無法讓身語意聽話,則身語意的慣習仍會傾向於只顧著自己、保護自己的。因此,最初要訓練自己的身口意去從事利他行為。
■清淨自己之心的修持,在於恆常觀察自己的心念和動機
我們在做利他的行為時,有時看似在利他,但心中已經腐壞,並未真正利益他人,僅是一種表象,這可能是因為動機是不善或雜染,因此表面看似利他,但並未真正利益。因此,要恆常觀察、檢查自己心念、動機,是否仍保持真實與純粹。
■行利他事業時,要恆時觀察動機是否如初
之前提到直貢法王之《供奉上師祈願文》中說 ,願我的身語意能利益一切眾生,願我心中不生起貪、瞋、癡、我慢、嫉妒、毀謗、執著等等煩惱。(見附註1)。從這段願文就可以表達出,我們的動機、心意是否清淨,是非常重要的。(法王再次提醒參與傳戒的尼眾儘速去用餐,法王並開一個玩笑:「願我的肚子可以利益眾生」。)
《解脫莊嚴寶論》中建議我們迴向罪業煩惱逐漸減少,其中很注重持戒。我們也有持戒文,我也在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紀念會上,寫過一個上師相應法,其中講到於三乘戒法都能清淨的祈願文。我們應當將戒條放在心上,有時我們會忘記,如果隨時謹記在心,會讓我們對「犯罪」和「生起煩惱」更為謹慎。
四種黑法、五項白法部分,我們明天再說。明天是本屆課程的圓滿日,希望能完成《解脫莊嚴寶論》第十品的教學。
昨天有稍微針對三月十二日(神變月初十五)《尼眾教法興盛儀軌》來做解釋。三月十二日那天我們除法會外,同時也舉辦沙彌尼戒的傳戒儀式,當時我們在大塔,人很多,沒機會將心中所想完整表達,因此今天我要簡短陳述一下:
■西藏歷史上已有女眾出家之記載
藏傳佛教歷史記載,赤松德贊國王時,就已有最初出家的歷史,當時有七人,被稱為七賢士、七比丘(也有稱為六人等,但多半稱為七比丘),當時也有印度、中國來的僧人來到桑耶寺,但藏人自己出家的,當時並沒有。而「七賢士」時期就已經有男眾及女眾的出家記載。
對於尼眾僧團歷史源流或盛衰過程,於歷史中並不清楚,但從《王者文獻》(Documents of the Kings)和《薩迦族譜》(The Sakya Familial Lineage)看,確實有尼眾僧團及比丘尼。過去歷史說太多也浪費時間,目前沒有完整戒法傳承的比丘尼僧團,而我們當然也可試問一個問題:「一定要有比丘尼僧團嗎?」
從戒律典籍來看,教團興盛與否必須包含不同類別者,以女眾而言,必須包括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夷、學法女等。但沙彌尼戒、優婆夷戒等都需要由比丘尼來給予,目前因為沒有比丘尼,因此都由比丘來授與,而這是否符合戒法,是值得討論的。
僅是比丘來傳授戒律,也是可行的。例如最著重戒律的噶當派,主要修持律典、戒學,典籍中也提及若無比丘尼時,是可以由比丘來傳戒的,佛陀經典中也有類似記載。
■「女眾戒律」上,朝更圓滿方向努力
但現代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已經成為地球村,人人互連互動,勢必各種情況都已與過去不同。過去藏地沒有比丘尼,可能覺得全世界都沒有比丘尼,但目前世界各地都有比丘尼復興的狀況,雖然說傳承不同,我們是「說一切有部」傳承,但在現在這個聲息相聞的時代,我們必須慎重考慮到比丘尼僧團做為皈依處、寄託希望處的迫切性。
事實上,我們比丘尼戒律可由比丘來傳授,目前也一直都是這樣:由比丘僧團單一來進行,因此也不是不可以的。而我覺得,這樣繼續進行圓滿的話,也還好,但我們仍可朝向更圓滿的方向努力。
因此,這次邀請了漢傳圓滿比丘尼傳承的尼眾戒師,從優婆夷戒、沙彌尼戒從頭開始為藏傳沙彌尼傳戒,希望往後尼眾僧團更加完整和圓滿,這也是我個人的希望。
■目標是「建立完整的女眾僧團」
這就是我們努力的原因,有人會認為我們現在重新傳戒,是受到外國女性的推動與催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目標其實就是要去「建立完整的女性僧團」。
以戒法來看,女性所有戒律需要由比丘尼僧團給予,不然女性不同層次的戒律是否真正符合標準,是難以定論的。因此必須先建立比丘尼僧團。
從戒學、律學角度來看,有比丘尼僧團的好處是極多的,整個佛教是歸納於戒、定、慧三學之中,戒學是其中之首,而藏傳佛教女眾戒學不完整。為了讓佛教教法興盛,因此我們做這些傳戒課程,這是希望大家知道的。
今天可能大家覺得佛堂比較暗,這是因為昨晚二樓有一個燈掉下來,因此昨晚徹夜把燈都拆下來了,可能因為大家努力聞法,連燈都吃驚的掉下來了,如果不換的話,可能有人要去和閻羅王報到了,我們等於用命和昏暗去換這幾天課程的。
附註1.:
法王開示所提的祈願文,由聖者直貢巴(直貢法王)所寫,收於《噶舉大祈願法會課誦本》〈第十章 依據經乘供奉上師〉供奉上師儀軌 第609頁,法王唸誦部分,原文為:
「願此善根。以身利益一切眾生。
語利益一切眾生。 意利益一切眾生。
願煩惱貪欲之心不生。瞋恨之念不起。
愚癡之意不至。我慢。忌妒。欲求。敬奉。聲譽。名望。
法王課程
- ▼ 2017 (21)
- ► 2016 (27)
- ► 2015 (20)
- ► 2014 (44)
- ► 2013 (17)
- ► 2012 (24)
- ► 2010 (13)
- ► 2009 (12)
- ► 2008 (7)
- ► 2007 (16)
- ► 2006 (35)
- ► 2005 (10)
- ► 2004 (15)
- ► 2003 (3)
- ► 2002 (3)
- ► 2001 (1)
- ► 2000 (3)
- ► 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