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開示:感受

感受

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
200
2
地點:印度 上密院

佛陀三轉法輪,展現甚深廣大之法教。其目的在教導眾生如何馴服我們一般在概念上所稱之『心』。因此,佛教之修行旨在以馴心為主。

修行之初,我們應當將自心與法教有所關連。欲達於此,需歡喜法教,精進修持;並具有敏銳的智慧與不捨眾生之心。除此之外,再加上上師的加持等等,所有這些,將幫助我們纍積修行道上的福慧資糧。

法教的獨特性在於它能克服我們因無明而從心中所生起的有害思想。一旦我們能修到一心不亂,我們的心即能與法教結合, 而法教的力量亦將深植心中,它的利益是無與倫比的。最近層出不窮的事件,已使得人們經驗到許多強烈的困擾感受。因此,我認為有必要開示一些有關這方面的教 法, 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我們已生於世間,故我們都有感受,感受的生起,是因外界某一事物所引發,並在我們心中留下經驗與概念。傳統上,感受可分為三類-----快樂、痛苦與捨受,而捨受之意是既非快樂,也非痛苦的感受。一切人都會生起這三種感受,其他的眾生(指輪迴中其他五道眾生)亦復如是。

我選擇開示『感受』的理由,是因為如果我們若僅依自身的感受行事,將會使得我們的行為過份。當感受到快樂時,情緒不 但強大,甚至讓我們難以掌控。當感受到痛苦時,它亦可能是既深又長。我們的一生當然需要快樂的事物,但須適可而止。而能讓我們身心平衡的,則是我們的心。 假如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不加以節制的話,終將問題叢生。我曾聽說(但不知道這是否屬實。)有人曾因樂極而亡。不過我個人並無此經驗,因此無法對這種感受說些 甚麼。但對於痛苦,我卻多少有些瞭解。

痛苦的感受會自然從心中生起,而我們所應做的則是調整心態使之平衡。假如我們的心中充滿著哀傷與苦痛,那是不正常 的。它會使我們的心量萎縮受限,甚至有些人會因心中過度的痛苦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我認為一個人對事物有過度強烈的反應,是錯誤的。期盼能得到某些強 烈的感受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輪迴的本質即是痛苦。但我們沒有理由事先就讓痛苦盤據在心,而是應專注在什麼事物能帶給我們快樂。今日世界,人們的 決定常隨著感覺而定,但感覺卻是無常易變的。感覺由心中生起,但想法卻又隨時在變。舉例而言,人們常常因為巧遇一位上師而印象深刻,因此心中就想:『啊! 我對他的感受真好,我一定要讓他當我的上師。』換言之,我們亦可能遇到另一位上師,但感受並不是很好。然後心中會想:『他一定不是一位好上師!』我們常以 貌取人,並依各種不同感受的經驗做出不同的評價,而非對情況作理性的分析。我們常依感覺行事,而感覺卻又是瞬息萬變。我們的生活步調多變,使得我們的經驗 變得不穩定、不成熟與不自在。感覺是重要的,但如果我們以此為中心,那麼將自找麻煩。我們所追尋的是一條清淨、甚深之道,如此才能夠帶給我們真正的利益。

勿執著快樂,亦勿因痛苦而沮喪,我們所追求的,是一條安定持久之道。假如我們只一昧追求好的感受,一旦到達頂峰,我們的心將迷失在其中,這時候,我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呢?我們將被抽離出真理之道,並將自身置於傷害之中。

從快樂中延伸出來,或從哀傷中投射出來的感受,一旦進入心中,將難以完全將它們從心中抹除。故發生痛苦時,我們應耐 心、堅忍以對,並堅持走在我們已決定的道路上。當快樂的感受生起,並迷惑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靠近去看一看,它到底會將我們帶向何方?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 思的。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生活的方向,在這條自己選擇的路上,也將會遭遇到各式的問題與痛苦。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困難,我 們都應回首看看我們已完成的成就,並下定決心繼續向我們希望的目的前進。如此,將能夠幫助我們保持穩定。我們愈能持之以恆,愈能發展出堅忍之心向我們的目 標前進。在到達終點、完成我們的目標之前,毋須在意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否則我們所追尋的目標終將沒有完成的一天。

以上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但我並不堅持每一個人都需和我一樣。因為你自己的期望纔是重要的。但假如我們能在快樂喜 悅的修行道上前進,它將比世上所有的財富還要珍貴。我們的希望是重要的,不過我們也應檢視一下它未來的結果是什麼?它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同時我們也應認真 地想想我們現在的處境,並且自問:『我將如何善巧地處理生活中的事物?』不是跟著希望走,也非盲目衝動。我們可以在我們生活的道路上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個 人是重要的,我們的生命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人能成為我們,或替換我們。無論未來的生命是否存在,都無法復制出我們現在的人身。我們現在的人身是珍貴的,更 應智慧地善加利用。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