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八天)

法王噶瑪巴第十八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八天)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4年12月10日
藏譯中:倫多祖古

■將一切所緣轉為道用

■《解脫莊嚴寶論》口傳,信心與依止善知識:

今天繼續《解脫莊嚴寶論》之口傳:接下來唸誦部分為信心部分:
這裡講到遇快樂不能移、兇惡不能移、恐懼不能移及愚痴不能移等,遇到這四種違緣時,信心要堅定不移。

<<聖十法經>>云:「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如種被火燒、不能生苗芽」。

<<華嚴經>>云:「信心微小諸眾生,難知菩提微妙法。」
因此生起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莊嚴經>>云:佛說「阿難!應生信心!此乃如來之祈請!」
因此,所謂信心為何?信心分為三類:及勝解信、欲樂信及清淨信。其中

◆勝解信:
是依照對境業果與苦諦、集諦而生起,彼亦即誠信善業之果引生欲界的安樂,誠信不善業之果引生欲界的痛苦,誠信不動業引升上二界的安樂。誠信所謂集諦,及業與煩惱造作故,所謂苦諦,及感得有漏的五蘊。

◆欲樂信:
是指見到比無上菩提的殊勝後,為獲得彼而恭敬學道。

◆清淨信:
是依於對境三寶而生起,即於能宣講道之佛寶、成為道之法寶和成為修道助伴之僧寶以清淨信恭敬信受。
<<具捨論>>云:信心者何云?即於業果聖諦和三寶之現前勝解信、欲樂信和清淨信。
<<寶縵論>>亦云:誰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彼謂具信者,定聖妙法器。
其中

◆不以欲望而越法:
即不因貪欲而捨棄正法,譬如他人說,賜與你食物、珍寶、美女和國政等大獎賞而捨法,亦不捨棄。

◆不以嗔恚而越法:
即不因嗔恚方面捨棄正法,譬如他人以前曾對你做過極大損害,仍然要有任一極大損害,亦不捨棄正法。

◆不以怖畏而越法:
即不因恐怖方面而捨法譬如有人說,「你如果不捨棄正法,就派三百名勇士,每天割你五兩身肉」,亦不捨棄正法。

◆不以愚痴而越法:
即不因無知方面而捨法,譬如有人說,業不真實,果不真實,三寶不真實,你從事於法何用?捨法吧!亦不捨棄正法。

具有如是四種彼即是具信者,是堪為修持決定勝的妙法器。如是若有彼等信心則功德利益無量,即:乃勝士夫之發心、斷除諸無瑕、諸根明利、戒律無缺、消除煩惱、遠離魔境,獲解脫道,廣集善業,見眾多佛、蒙佛加持、出生彼等等不可思議的功德。

此亦如<<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云:信于佛佛法,能信佛子行,信無上菩提,諸大士發心。

又若具有信心,諸佛世尊也會蒞臨其近前宣說正法。

<<佛說大乘菩薩正法經>>云:如是住信菩薩,諸佛世尊知是諸佛法之法器,即詣彼前,如實宣說菩薩之道。如是所謂人身寶,身體具有暇滿二者、心具有三種信心,這即是修證無上菩提所依之樸特伽羅。

接下來講明善知識:成佛之源善知識,這裡提到「善知識」的定義及必須依止善知識的三種理由,即教證、理證和譬喻:

助緣即是善知識,如是雖然具足了圓滿的所依,但如果沒有助緣之善知識的策勵,由於以前數數串行惡行和習氣增盛之力故,將難以趨入菩提道。因此應依止善知識。

攝頌:理由已極其類別,分別各自之法相,依止方便與功德,五攝宣說善知識。

其中首先需要依止善知識的理由有三種:
即教證、理證和譬喻:

♦教證:<<聖般若攝頌>>云:賢善弟子應恭敬上師,恆時依止諸智者上師,何以故?由此出生智者之功德。

<<般若八千頌>>云:如是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故,應先於諸善知識親近依止供養奉侍。

♦理證:
有法:欲證得遍知果位的樸特伽羅
立宗:你必須要依止善知識
因:自己不知積資淨障故
同品喻:如三世諸佛
異品喻:如緣覺佛。

宣說其義:我們要獲得圓滿佛果,就需要積極一切福德和智慧所攝資糧,彼積集方法要依止善知識故,需要斷除一切煩惱和所知所攝之障,彼斷除方法要依賴善知識故。

這裡具體闡釋上師如同渡河時之船師。

♦譬喻:善知識由於行於陌生路途時的嚮導,或猶如前往危險地域時的護送者,或猶如度越大河時的船夫。

宣說第一個譬喻:行於陌生路途時如果沒有嚮導,就會有迷路、誤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若與嚮導結伴,就不會有迷路、誤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而不虛耗一步的抵達目的地。

如是趨入菩提道而前往圓滿佛地,如果沒有嚮導般的大乘知識,就會有迷於外道之道、誤入聲聞歧途或漂泊於緣覺道之虞,若與如嚮導般的大乘知識結伴,將無有迷路、誤入歧途或漂泊之虞而抵達遍知之城。

<<德生傳>>云:善知識者,能令入波羅蜜多之道故猶如嚮導。

宣說第二個譬喻:在危險的地域有盜匪、猛獸等種種的傷害,若前往彼處時沒有護送者,就會有身命和受用出現意外之虞。若與強大的護送者結伴,將無有意外安然抵達。

如是,趨入菩提道後,積集福德與智慧資糧並前往遍知之城,若沒有如護送者般的善知識,、則如盜匪般的內外分別、煩惱與外在魔眾、導協等,將有劫掠善法財寶和斬斷善趣命根之虞。

此亦如云:「此煩惱匪眾,得逞劫奪善,亦斷善趣命。」如未遠離如護送者之善知識,則不會失壞善法財寶,也不會斷絕善趣命根而抵達遍知之城。

<<德生傳>>亦云:菩薩之一切福德皆為善知識所守護。

<<不動優婆夷本事品>>云:諸善知識護送我等前往遍知處故,猶如護送者。

宣說第三個譬喻:在渡越大河時,若無有船夫,即便登上舟筏也不能抵達彼岸而將沒於水中或被水沖走。如果有船夫,以彼精勤則可以達彼岸。

如是在越過輪迴大海時,如果沒有如船夫般的善知識,即便登上正法舟筏而行,也將沒於輪迴或被輪迴之流沖走。此亦如云:若無執槳者,船不至彼岸,雖圓妙功德,無師無解脫。

因此若依止如船夫般的善知識,就將抵達輪迴大海彼岸之涅槃陸地。此亦如<<聖華樹莊嚴經>>云:善知識於輪迴大河中做救度故,猶如船夫。

因此,應當依止猶如嚮導、護送者和船夫般之善知識。

接下來解釋善知識的四種分類:屬於普通眾生之善知識,及屬於地上菩薩之善知識、屬於化身佛善知識,及第四種報身佛善知識。

善知識有四種:凡夫善知識、住地上菩薩善知識、化身佛善知識、報身佛善知識。這些也要與自己的階位相結合,當自己是初業者時,無有依止佛陀或住在地上菩薩諸善知識之能力故,應依止凡夫善知識。

當自己的業障基本上得到清淨時,就可以依止住地上菩薩善知識,當自己處於善品資糧道以上時,就可以依止化身佛善知識。當自己住於地上位時,就可以依止報身佛善知識了。

如是四者之中何者恩德最大呢?我等最初住於業於煩惱的暗室中時,上位的諸善知識尊顏亦不能得見,遑論依止,由值遇凡夫善知識,以彼語言明燈照亮道路後,將可值遇上位的諸善知識,因此其中恩德最大者即是凡夫善知識。

這裡一一闡釋佛陀善知識及地上菩薩善知識之定義:

■宣說彼四種善知識的法相:

佛陀:由斷除二障故即是斷圓滿,由證得二智故即是智圓滿。諸住地上菩薩,從一地至十地之間有種種斷和智,特別是住八地以上的菩薩,具有十種純熟攝受他眾的自在力,即命自在、如是心、資具、業、受生、解、願、神力、智和法自在。

其中:
◊命自在:即可以隨意住世,
◊心自在:即能隨己所願入於平等三摩地,
◊資具自在:即可以為諸有情降下無量資具珍寶雨,
◊業自在:即可以將諸界、地、眾生、生處其餘分位感受業轉作其餘,
◊受生自在:即可以住於禪定中不退轉,能於欲界受生,於彼處受生後,比之過患亦不能沾染。
◊解自在:則可以隨勝轉變地大和水大等。
◊願自在:即可以隨所欲樂而發圓滿自他二利之願,並且現前成就。
◊神力自在:即可以因眾生發願故而示現無量的神變
◊智自在:即可以究竟通達法、義、言詞和辯才等,
◊法自在:即可以於任何眾生前,以其餘或諸餘名身、句身和文身安立經等法已,一時以同一音聲演法而令相應各自言語之心皆得滿足。

凡夫善知識的法相,可以具備八種功德,也可以具備四種或兩種功德。

◊其中第一種,如<<菩薩地>>云:若具足彼八相,應知極為圓滿具足一切相之樸薩善知識,云何為八?即具足菩薩律儀、廣聞菩薩法藏、具有證悟、具足悲心、無有畏懼、具足安忍、意無疲厭、善於言詞。

◊第二種,如<<莊嚴經論>>云:廣大及斷疑,持顯二性,如是之菩薩,謂說法圓滿。由多聞故而廣大宣講,由智慧大故而斷除他人的疑惑,由作善丈夫業故而堪持詞句,並開顯染污和清淨兩種法相之真實。

◊第三種,如<<入行論>>云: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即精通大乘法義和具足菩薩律儀。

■依止善知識三法

接下來闡述依止善知識之法:

得到這樣的善知識後,依止的方法有三:

◊由恭敬承侍而如何依止
◊由虔敬信受而如何依止
◊由修行與勤勉之門而如何依止。
◊初分者二:由恭敬而如何依止者,即要做頂禮、迅速起立、鞠躬、轉繞、以眷戀心適時而語,以無厭足心一再瞻仰等等。譬如商主之子善財如何依止善知識一般。

<<聖華樹莊嚴經>>亦云:瞻仰善知識,應無有厭足。彼何以故?諸善知識者,乃難以得見、難以出現,難以值遇故!

由承侍而如何依止者,即以與法相隨順的食品、衣物、臥具、坐墊、醫藥、珍寶等,亦不顧身命地去承侍善知識,譬如常啼菩薩如何依止善知識一般。

<<德生傳>>亦云:佛菩提由承侍善知識而獲得。

◊以虔誠信受而依止,即於善知識作佛想,對所宣教言無有違背、生起仰慕、恭敬和淨信,譬如大學者那洛巴如何依止善知識一般。

<<般若經>>亦云:應於善知識勤勉地生起恭敬、珍視和淨信。

◊此外,對於善知識方便善巧的行為亦應如是,譬如火王的傳記一般。由修行和勤勉之門而如何依止者,即于彼善知識之法由聞思修三門而修行、勤勉而為,這將令善知識極為歡喜。此亦如<<莊嚴經論>>云:依所教修習,彼令心歡喜。若善知識歡喜則將獲得佛果。

<<德生傳>>亦云:由善知識歡喜故則可獲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識求法時,也要具足加行、正行和結行的方式而請求。復次加行,即有菩提心而請求;正行,即于自己生起病人想,於法生起藥想,於善知識生起醫生想,於勤勉修行生起療病想而請求。結行,即應斷除如同覆器、漏器或毒器的過患。

依止善知識之利益,德生傳亦云:善男子,善知識清淨攝受之菩薩,不會墮於惡趣,善知識圓滿守護之菩薩,不落惡友之手,善知識圓滿護佑之菩薩,不會於大乘法中退轉,善知識清淨攝受之菩薩,將超越異生地。

<<般若經>>亦云:善知識圓滿授受之菩薩摩訶薩,能速疾證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提到那洛巴大師是如何依止大師,其中引用到《入法界品》及《莊嚴經論》,以此頌詞來闡述依止上師或善知識之法。以上就是善知識部分。

因此這次解脫莊嚴寶論討論會,從最初籌備也是從頭至善知識部分,但也有可能有些變動、主題減少些等,因為這次希望能完整討論解脫莊嚴寶論,可能會耽擱較長時間,因此不確定是否能討論到善知識主題。

總之希望這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希望不要匆促討論,就算未能討論完,明年也可以繼續。

這次研討會中,每所佛學院推出九名學生,也就是每班頂尖學生,他們歷時兩個月時間,齊聚在達蘭撒拉的上密院,來共同研討,除了岡波巴大師的教言外,對帕莫竹巴大師、杜松虔巴大師等,以及岡波巴大師弟子等教言也都有做研討。

《解脫莊嚴寶論》中有許多譬喻,彼此結合,引用頌文以及目前藏地甘珠爾或丹珠爾大藏經部分中是否有此部分頌詞等,是引用於哪一段、哪一頁等等,都有去做探究。而在藏文大藏經中未能找到的部分,也從漢文大藏經中找尋。

之後邀請哲蚌寺等三大寺、六個學院的頂尖格西,也共同受邀來到上密院,來作詳細的分析研究。因此之前我有和他們說過,這次研討會不像往年,例如以往有一次的研討會主題是戒律,有一次是三戒,有一次是中觀,而這次是最盛大的,因此將此次主題訂為「解脫莊嚴寶論」。

聽說這些研討的學生之前也借此名義,也去晉見了達賴法王,因此我也和他們說,「你們已經讓這個研討會的消息廣為人之了,如果之後不順利的話,會很丟臉喔」,總之,我覺得他們有做充分準備,也不大擔心了。

在研討會時,剛好與不動佛的火供時間重疊,因為要舉行一萬次火供,要清晨四點即起,可能時間有點衝突,我不能一直待在研討會場中,但各位堪布、各位噶舉派善知識及各教派佛學博士都會齊聚此研討會,希望不要像其他研討會開頭順利,但以爭吵作為結束。我對你們有信心,是基於佛陀和眾生的事業而做研討會,因此我對你們及研討會的順利也都有信心。

希望明天能為大家簡單講解四座上師瑜伽引導文,(十二月)十一日時就是《百段引導文》的圓滿日,其他沒有什麼要多說,今天為了善好緣起,因此在密續課程中,和各位祖古堪布有做密法的討論,希望依此善好緣起,各堪布及各佛學院畢業生,希望大家專注於密續修持。

■密乘特色,就是將三乘總集於一的去修持

因為總體而言,對於藏傳佛教特別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心戒及密乘金剛戒等一系列從小乘至密乘所有宗派,是我們的特殊之處,也是格外困難之處。因為三乘修持並非由三士夫分別去修,而是將三乘修法,總集於一士夫去修持,這是藏傳佛教的特點也是特別困難之處。

為什麼呢?因為「三乘修持」的主要含意,是「去護持三戒」,而在守持三戒時,有時會感覺各戒律的戒條有點相違背,若不懂得善巧結合的話,就覺得守持別解脫戒時,違背了菩薩戒,守持菩薩戒時會違背密乘戒,因此要善加結合。

而其中最重要是密乘修法,在密乘修法之中,從瑪爾巴大師傳承下來、各各如海般匯聚的續部傳承很多,但現今我們能見者僅存留幾本,總之對於僅有這幾本,希望大家不僅不令其衰敗、更並令其繁榮興盛,對於噶舉派或藏傳佛教密乘及續部訣竅引導,都是我們的精髓,我們一定要去護持,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注重,重視密法續部。

因為今天從兩點鐘開始講課,現在有一些不舒服,因此今天在此打住就好。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