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解脫莊嚴寶論》第四堂課

觀修一切眾生如母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藏譯中:堪布丹傑
時間:2016年1月17日上午
地點:菩提迦耶 德噶寺

昨天有談到觀修世俗菩提心,透過整體輪迴的眾生,觀修世俗菩提心的部分,今天要講的是觀想一切眾生如母的這個部分。在這裡觀想或念想一切眾生是我們的母親,也就是知母的這個練習。其實這個觀修不一定是要把眾生想成是如同我們的父親或母親,重點是在培養我們的感恩之心,並且因為感恩眾生而對他們生起關愛之情,這個修持的重點是在這裡。

這裡的父母親只是一種代表,或是其中的一種觀想的方式而已。首先,對於相信有輪迴的人來說,我們會相信自己多生多世都曾投生在六道當中,而每一次的投生,同時會有父親與母親,因此無量的眾生都曾作過我們的父母親。這是對於相信輪迴的人來講,可以這樣去觀想。

對於不相信輪迴的人來說,我們可以從現在這個時代的整個狀況來看: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是更加緊密了。尤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物質科技發達、資訊豐富的時代當中,網路等等科技的發展,拉近了我們彼此的距離。有的時候仔細想一想,我們當下能夠這樣活著,是需要很多的因緣,因此光是活著這件事,就非常的難得,我們都依靠了很多其他的生命或事物,因此我們要很感謝他們。

看看我們吃的食物,或是身體穿的衣服,有時候靜下來想一想,它真是得來不易,而且也真的都是別人的恩德。舉例來說,現在身上的衣服,也是透過工廠裡很多人,經過他們的手製作後,我們現在才可以穿在身上,身體才得以保暖。換句話說,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許多我們不認識的人所提供的。因此,我們之所以能存活,真的是他人的恩德。

所以,我們實際的情況值得我們靜下來好好想一想、值得深思。而我們實際的情況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跟一切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而且是互助互惠的。雖然我們都會覺得我是我,他是他,好像彼此都是各自獨立、毫不相關的個體,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的。生命與生命之間互為因緣,息息相關。換句話說,我現在正經驗的許多痛苦和快樂,也是跟他人息息相關;而他人經驗著的痛苦和快樂,也跟我脫離不了關係。

當我們了解到這個實際的狀況,也就是知道原來我們跟一切的生命是互相依靠,而且是脫不了關係時,我們自然會生起一種同理心,自然而然也會開始關心他人的苦,想要幫助他人。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理智上我們都知道:「對啊!我們是息息相關的」,但是卻沒有實際行動,可能因為有一些畏懼、有一些退縮,總之就是不敢承擔這種利他的行動。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我覺得這都在於我們的悲心不夠。當悲心不夠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勇氣,不敢去承擔。

悲心和同情心是完全不同的。同情心帶著比較強烈的自他分別,比如說有一個比我痛苦的對境在那邊,它是帶著比較強的這種分別而生起的心。然而悲心卻不是這樣子的,悲心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和一切生命是一體的。當然外相上是有差別的,對境還是苦的,自己相對上來說是好的,外相上來說是這樣。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在內心深處知道,自他是一體的。當你有很強烈的這種同體感時,這個就叫做悲心。

現代的科學家也發現,人都有悲心,也都有悲心的潛能。當然這裡科學家所說的這種悲心,不見得符合佛教大論當中對於悲心的定義。總之,我們說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種悲心的潛能,但是可悲的是悲心被封閉住了,它沒有被好好的培養,沒有被善加的利用,就好像一盞燈被蒙蔽住,光芒無法展露出來。舉個例子,就好像人天生有說話的能力,有一些例子是小孩子在深山裡,完全沒有人可以跟他說話互動,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就像動物一般沒有說話的能力。由此可見周圍的環境有多重要了。所以,悲心應該從小就開始練習,這不一定是說環境要多溫暖,多麼充滿悲心,其實只是語言上多說悲心的話語,這本身就會很好。從小就受到悲心耳濡目染的孩子,長大之後自然會比較溫暖、具有悲心。

這點的重點還是要練習,要試著去培養和開發自己悲心的潛能、悲心的種子,否則就跟沒有悲心的種子是一樣的,正如之前語言例子中的情況一樣。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楚布寺時,年長的僧人都會跟我說一些第十六世法王的故事。他們會說:「第十六世法王很喜歡動物,因此你也要很喜歡動物。」好像在跟我說,如果我不喜歡動物的話,那我大概就不是第十六世的轉世。無論如何,當時第十六世法王養了幾隻鸚鵡,其中好像有一隻黑色的鸚鵡會唸「噶瑪巴千諾」等等。所以,楚布寺的僧人也要我教會寺裡的幾隻鸚鵡,而我也就很努力教這幾隻鸚鵡唸「噶瑪巴千諾」,我還教他們「嗡瑪尼貝美哞」,甚至給他們核桃吃,但大概是教太多,太勉強了,結果牠們越來越糟,後來說得一蹋糊塗。

無論如何,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悲心的種子,重點是你要去訓練、培養它,悲心才有可能開發出來。我們都有這樣的機會,可不要浪費它了。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