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勝道寶鬘集》釋論(第二天)

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勝道寶鬘集》釋論‧第三堂課

日期:2010/06/19
地點:印度 上密院
原著:岡波巴大師
中譯:堪布丹傑
聽寫:馮復華

從自心上師,生起清淨信心
真正的信心分為三種:清淨的信心、嚮往的信心和相信的信心。

這是《勝道寶鬘》課程的第二天,原本計畫這次能夠講完,但是似乎有些困難;我會盡力講解,講多少是多少了。

兩千五百年前,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人間,創建佛教;不久後印度出現了一位龍樹菩薩,大力弘揚大乘教法。之後佛教從印度,逐漸向外弘傳到亞洲各個地方。

藏傳佛教

約七、八世紀,印度的三藏中譯註典籍陸續被翻譯成藏文,西藏的佛教逐漸成形;由於藏傳佛教完整包含了大乘、小乘和金剛乘的教法,因此佛陀完整的三乘教法就在藏地弘傳開來。

西藏贊普(國王)時代,也就是前弘期的藏傳佛教,並沒有教派之分。到了後弘期時,藏王從印度邀請了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建立起噶當派教法,這時除了已經有的舊 譯寧瑪派,其他各教派也陸續成立,例薩迦、噶舉、格魯等。雖然教派名稱不同,但是每一個教派都是由印度佛教一脈相傳下來,本源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有時因為各派上師的住錫地和儀規或稱號的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教派,但是,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雪域西藏的藏傳佛教,各方面來說都是豐富、圓滿的,相傳至今廣為弘傳,已經走出了藏地,儼然成為世界佛教當中重要的一個支派。這可以說是過去的護教國王、譯師和班智達們的恩德,加上藏地各派祖師們的大悲加持之下,才有可能讓佛法弘傳至今,並且讓這麼多人接觸。

這次的課程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個簡單的事件:很多人聚集一起,也有許多人發心籌辦這個活動;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溯過往時,就會知道都是過去祖師們的恩德,才讓我們今天有此因緣相聚,講課和聽聞佛法。

因此,不要忘記祖師的恩德,我們應該帶著感恩的心聽法,這樣一定能在心中 種下善的習氣,法喜充滿;如果心中缺乏感動、感恩的心,我們講課、聽聞的只會是乾巴巴的文字。我們應該回憶過去祖師的恩德,想想過去弘揚佛教的歷史,並且 帶著恭敬、專一的心來聽聞,這樣聽起來就會有不同的感覺,每字每句都會是豐潤、有味道的。

五、引導自己趨入佛道的賢德上師,在未證菩提之前就離開他,實在可惜。

當依止到一位具備德行,並且帶領我們進入佛道的上師時,我們都會希望如同《金剛總持祈請文》的偈文:
世世不離清淨上師尊,
受用殊勝吉祥之法教,
五道十地功德悉圓滿,
願速證得金剛持果位。

在自己未證菩提前不要離開這位上師。

所謂「上師」,不僅是外在樣貌的一位「人」的善知識而已,最主要指的是我們自性顯現的上師,也就是自心的上師。什麼是自心的上師呢?也就是那一個知道取 捨,具備信心的自心。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世事無常,外在的上師,有一天會示現圓寂而離開我們;只要我們將上師的口訣法教常保心中,成為善惡取捨的準 則,那麼這位引導我們走上解脫之道的自心上師,是永遠不會和我們分開的。

我們常說師徒關係很重要,到底要如何建立正確的師徒關係呢?就是將上師的教法放在心中,如法地去修持,只要能夠依靠心中的上師繼續修持,師徒的關聯就不會喪失。

六、解脫的大船為戒律與三昧耶,如果因為煩惱與放逸而將它摧毀,實在可惜。

七、由上師的恩德而獲得的證悟,如果虛擲在紛擾紅塵裡,實在可惜。

八、諸成就者的深奧口訣,把它當作商品一樣地出賣給那些無緣的俗人,實在可惜。

九、六道的眾生皆是有恩於我們的父母,以怨惱心棄之不顧,實在可惜。

十、青年時期茁壯的身語意,如果平白地空過,實在可惜。

以上是十項可惜的事。我們可以好好想想,之前這十項可惜的事,自己是否有犯過?如果有違犯,要認知:過去的無法挽回,後悔也沒用,這時應該積極地往前看,把握當下每一個嶄新的機會。

二、十項必須的事

接下來是第二組「十項必須的事」,這是指我們在修習佛法時,一定要具備的順緣或條件:

一、必須自知本分,而不亂計畫的原則。

這句主要的意思是,我們常常會制定一些人生的規劃,在執行的過程中, 因為世事無常,偶爾會遇到挫折,人生也起起伏伏。當我們遭遇這些逆境時,如果沒有把握住原則是不行的,我們應該堅定自己的人品、把握自己的原則繼續走下去,這是很重要的。

一件事情開始之前,要切實周全地考慮清楚是否該做。決定要做之後,就應該以此準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能夠堅持,事情才有可能實現,你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一個遇到困難就改變方向,或者半途而廢的人,會被視為沒有主見的人,這是不太好的。曾經有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廢墟時,發現了一塊大如山羊 頭的黃金,他開心極了,就把它扛了起來,想要帶回家去。但是因為黃金太重,他走著走著就累了,手也很痛,只好停下來休息。

這時候,一位牧羊人從他前面經過。這位牧羊人很有趣,因為他倒騎在一頭驢子上,輕鬆愉快地吹著笛子,一派逍遙自在的樣子,沒主見的這個人心想:「這個人真 幸福,不像我扛著這麼重的東西,真是累死了……。」突然,他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不如我用黃金來交換他的驢子和笛子,這樣就會跟他一樣幸福了!」他趕緊跑 過去攔下牧羊人說:「驢子和笛子可不可以給我呀? 我用這塊黃金跟你交換。」「怎麼可能,這麼一大塊黃金。」牧羊人剛開始不相信,但後來交易還是達成了,牧羊人給了笛子和驢子之後,就把黃金拿走了。
這位沒有主見的人,得到了驢子和笛子之後,首先他試著倒騎驢子好幾次,但是因為沒有經驗,摔了個鼻青臉腫。好不容易爬上驢子之後,他想起牧羊人美妙的笛 聲,拿起手中的笛子猛力地吹,他從未吹過笛子,所以怎麼吹都沒聲音,甚至發出了刺耳的聲音。就這樣折騰了老半天,這個人身心疲憊,飢渴不已。

當他正傷心難過時,看到前面蹲著一個乞丐,一個幸福的乞丐倚著一根拐杖,並快樂地吃著碗中美味的糌粑。這個沒有主見的人又開始動念:「我真倒楣,騎在驢上 屁股痛,吹笛子也吹到餓得半死;我應該跟乞丐做個交換。」他沒力地走到乞丐面前說:「我可不可以跟你做個買賣,用驢子和笛子交換你的柺杖和碗如何?」

乞丐抬頭看著他說:「我才不要!碗和柺杖可是我的命根子。怎麼能給你?」兩人來回爭執很久,最後終於交易達成, 這次沒主見的人學聰明了,他知道之前會那麼慘,就是因為沒有好好詢問牧羊人怎麼騎驢和吹笛。所以他就拿著碗跟棍子去請問乞丐如何乞討的方法。

「這還不容易?」乞丐說。「你找到一個有錢人家,到他門口,然後大喊:『施主好心喔,這個良辰吉日裡,賞我口飯吃吧! 』然後就會有人出來,給你食物了。」他想並不困難,就很高興地去找戶有錢人家了。

這個人一路尋找,終於找到一戶很有錢的人家,他興奮地在門口大喊:「今天真是好日子喔!善心的施主趕快賞些飯吃吧!」沒想到,那戶人家剛有人往生,正在做超薦佛事。屋裡的人聽到外面有人大喊良辰吉日,心想是哪個可惡的傢伙,跑出來把他打個半死。

這時候,旁邊經過一個善心人士,給了他一小塊酥油,並且告誡他說:「你怎麼能這樣喊呀?這家才剛死了人,這樣喊當然會惹人生氣。我教你,你之後到別人家去要喊:『今天這個不吉祥的日子喔, 沒有人比我更慘囉, 請賞口飯吃。』這樣你才討得到飯。」沒主見的人一聽有道理,隔天找到一戶有錢人家,就在門口哭喪著臉大喊;沒想到那戶人家正在舉辦婚禮,大家聽到這觸霉頭的話,也出來把他打了個半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飄忽不定,心智不堅。這就是「自知本分,並不亂計畫原則」的意思。

二、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而奉行上師的教言。

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一般人的信心在嘴上,我瑜伽士的信心在心中。」一般人容易因為眼前的利益而生起信心,例如許多藏族就有這樣的問題,他們一看到那些年紀較老、頭髮一圈一圈盤在頭頂、長得很像大成就者的人,就會虔誠地口唸: 「皈依呀, 皈依。」因為外表而盲目地相信這個人,以為他有什麼特殊的法力。尤其當自己特別心有所求的時候,就更覺得對方厲害。總而言之,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外表而生起信心,這種信心稱為貪著的信心,或者隨聲附和的信心,並不是真正的信心。

真正的信心分為三種:清淨的信心,嚮往的信心和相信的信心。

第一種信心叫做歡喜清淨的信心,是指因為見到或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後,消除了疑惑、不信的污濁,而展現出來的如同淨水一般的信心,經典中比喻如同「具貪 者見到所貪物」一樣,就像是想要得到某個東西的人,真正看到或得到了那個東西時,心中會有的那種歡喜、清淨的心情,就是清淨的信心。

第二種信心是嚮往希求的信心,也可稱為想要解脫的信心。這包括了:

第一想從惡道出離的信心,也就是捨棄對此生的貪著,為了來生出離惡道而努力修持皈依和業果;

第二嚮往出離輪迴的心,意即捨棄對於輪迴樂的貪執,精進於三學的修持,而從輪迴中解脫;

第三捨棄自利的心態,生起利他的發心,修持六度法門,藉此能從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或二邊(輪迴與涅槃)得到解脫。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心中也 堅定地想要達成,這種心,就是嚮往的信心,經典比喻如同「口渴者找尋水源」一樣,意思是非常口渴的人,會盡力地去尋找水源。

第三種是相信的信心,意思是相信佛陀所開示的善惡因果道理真實不虛,比喻如同「孩子相信母親」一般的信心,就像一個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投回母親的懷抱。

兩個根本

在大部分的道次地,尤其是宗喀巴大師的道次地中提到「兩個根本」。一個是修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第二個是依止善知識的根本:修煉信心。因此以上提的三種信心,就是依止上師的根本,也是整個修道的根本,它是非常重要的。

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你看上師是佛,看上師是一切諸佛的總集,這就是清淨的信心;如同相信佛陀所說的真實語或者自身真實經驗一樣地,完全相信世間、出世間的 一切善法,都是由於上師的恩德而產生,這就是相信的信心;當你強烈嚮往上師的果位,也就是上師的智慧、悲心和力量,並且依照上師的教言如法地努力修持,這 就是嚮往的信心;我們依止上師時,應該要把握這三個要點。

有些教本提到,對於初學者來說,清淨的信心最重要,清淨有澄淨的意思,就像將濁水中的汙垢去掉一樣,我們剛開始依止上師時,可能會看到許多負面、不好的事,這時我們應該去除掉這些負面的想法,多去看清淨、正面的事情。
不僅如此,更要從各種角度去看上師的功德面。從各方面的意思是什麼呢?就像佛陀時代的善心比丘,他看到了佛陀的功德,但他只看到佛陀身體的功德,例如相好 莊嚴、具備光明等等,他就再看不到佛陀其他的功德,甚至其他看到的都是佛陀的負面,因此生起了傲慢心,覺得佛陀跟他也沒什麼差別。因一個初學者,要試著從 各方面去看上師、善知識的功德,這是很重要的,這叫做清淨的信心,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具備的,謝謝大家。



 

第四堂課

找上師,有三要
首先要看清上師真面目,第二要心服口服,第三要信得過上師。

二、十項必須的事

第二、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而奉行上師的教言。
第三、必須知道人的功過,而正確選擇上師。
第四、必須具備智慧和信心,小心理解賢德上師的心意。

以上幾句都提到「上師」,因此我想針對上師這部分,說一些話。

第二、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而奉行上師的教言。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長環境的修持者,在找尋和依止上師的時候,時常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困難;同時,上師在給予教學時,由於求法者根器、發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也需要具備更多的善巧方便。

以我自己為例,在和不同環境和文化背景的法友們分享佛法的時候,總希望能夠符合大家的心意,講出大家需要的法教。但這樣做並不容易,例如有些針對藏族的說 法方式和內容,因為藏族已經對佛法有信心,所以聽得進去;但是西方人聽起來好像是在命令你做這個、做那個而難以接受;有時為西方人講法的時候,會說這個怎 麼樣、那個如何、我的感覺怎麼樣、你的感覺是什麼?藏族會覺得這樣不像在說法,像是心得分享。這時會讓我想起竹巴袞列大師曾說:
「說直了,讓人生氣;說真了,使人尷尬;說深了,別人不懂;不說話,又被別人當成傻子。」如果你講得太直接,例如你看到一個人舉止傲慢,你就直接跟他說:「你太傲慢囉!」

對方一定會生氣的。因此這時候,要懂得善巧方便,可能要繞個彎講:「不同情況之下確實會有這樣情緒,別再讓自己痛苦了。」其實講白了,就是要提醒這個傲慢的人要謙虛,如果講得太直就會傷到他。

講得太真實,有時會滿尷尬的。例如藏族講法時強調謙虛,會說:「我沒什麼學問」、「我也沒什麼修持」,或者乾脆說:「我啥都不行」,或者像是寂天菩薩在 《入菩薩行論》中說:「我寫這部論典其實也沒有要利益他人的想法(豈敢言利他)」。現代人聽到會當真的,會想:「喔!你沒學問又沒修持,什麼都不行,那我 也不用去依止你了。」其實,有時候說真話,連自己都會不好意思的。

第三種說深了別人不懂,有時對佛法深思熟慮、做各種觀察之後的體驗,自己覺得真是太妙了,想要分享給別人,但別人根本聽不懂。

第四種完全不說話,別人又把你當傻子。所以像是這次課程,挺不容易,看看在座的各位,一部分是外國人,一部分是藏族;平常我在講法時,對外國人和對藏族的 講法和內容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又有外國人又有喇嘛,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還有更麻煩的是,有時候一次講太多還會被翻譯瞪,或許現在竹巴袞列大師要加上第五 點:說太多,翻譯會生氣。
第三、必須知道人的功過,而正確選擇上師。

「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龍樹菩薩在《龍樹親友書》中關於芒果的比喻,有些芒果外面熟了,裡面打開卻是生的;有的外在看起來是生的,不能吃,其實 裡面是熟的;還有的情況是外在和內在都是生的或都是熟的。有時一個惡人,因為他善於裝模作樣,讓我們誤以為他很好、沒什麼問題;有些人內在善良,外表看來 卻不討喜,例如馬爾巴大師,他的性格很特別,傳記中記載,他給予了他最具備虔信的弟子──密勒日巴尊者極大的苦行和考驗,外在看來像是在折磨密勒日巴一 樣,但其實是對尊者的善巧方便。

凡人是無法輕易分辨他人的功過的,藏族有句諺語說:「若非乍看能了知,三天相處才能知。」意思是,僅僅是透過外貌、名聲或自己的好惡,而輕率地去評判一個人,是不可能看清一個人的功過的,我們必須透過深刻的相處和接觸才能真正認識對方。

多年前開始,我就一直思考著如何依止上師這個問題,因為法友們來找我,都會急切地詢問我這個問題,要我指出上師在何處?在東邊?南邊?西邊?北邊?好像要我馬上把上師帶到他們的面前一樣。

我們時常會談論「上師」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具德的上師」? 我們翻閱顯密的典籍,會發現許多上師不同的定義,有很廣的、中等的和簡略的。有時經典告訴我們:最好是依止上等的上師;但如果找不到,退而求其次,可以依 止二等或三等的上師。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如果找不到百分之百的具德上師,那麼就可以依止百分之五十的上師,或百分之二十的上師。總之,經典中對於上師的定 義,非常的多。

然而我們不是在研究上師,而是要依止上師。所以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我要怎麼依止?依止的方法是什麼?我是否具備能夠依止具德上師的條件,這才是最重要的。這裡有三點是弟子找上師時應該具備的:首先要看到上師的真面目,第二是要心服口服,第三是要信得過上師。

第一,要能看到上師的真面目:
看到他的本質, 俗語說:「黃銅和黃金易混淆。」遠望黃銅可能以為是黃金,走進一看才知不是。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外在示現的假象,卻沒有看到上師的真面目。一位不具德的上 師,可以裝模作樣成一個看起來有德行的上師,而一位具德的上師,也可能示現成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德行的普通人。過去很多成就者是漁夫、獵人,示現成一個普通 人,沒有看到上師的真面目時,就會分不清楚這是獵人、漁夫、普通人,還是真正的上師。所以第一點要看到上師的真面目。

第二,要對上師心服口服:
上師的功德、德行要比你高尚,同時上師要能為你釋疑解惑,如此你的身、口、意將會自然地對他生起信心,心服口服。

藏傳佛教裡有功夫喇嘛(可不是功夫熊貓),聽說他們互相交朋友前,要先打一架,打到心服口服後, 才會成為朋友。我不是要大家跟上師打架,而是希望各位要好好觀察上師,並且經過各種測驗、考驗上師的過程,直到自己心服口服之後,自然你的身口意就會信仰、皈依他。這時你就不再是一般的信仰,因為你已經經歷過心服口服的過程,這時才能說得出「上師是我的頂嚴」。

第三點最重要,就是信得過:
只是嘴巴上說說「上師真慈悲呀!我皈依您呀!」是不夠的,如果有人要你把心中的隱私或秘密,對上師說出來,你會說嗎?我們要好好想想這一點。其實什麼是上 師?上師就是我們最親密、最信得過的朋友。對於一個信得過的朋友,我們不是應該坦誠以對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口頭上說說上師很慈悲、很有智慧,但心中 想的是:「如果跟上師說了我的祕密,上師會不會出賣我?會不會跟別人說?」心中存有疑慮, 就不是真正的信賴。

信賴是根本,缺乏信賴地去依止上師,你將得不到任何利益。上師是指引我們今生、來生喜悅之道的人,如果缺乏對於上師的信任,你就不會按照上師說的方法去做,也就無法在今生、來生得到快樂,這是特別要注意的。

以上三點很重要:第一個如何依止上師就是看到上師真面目,第二個真的要心服口服,第三個真的要信得過。

上師和依止上師其實並不複雜。上師的藏文稱為喇嘛,翻譯成中文即是上師、或是GURU。這個名稱不僅是藏傳佛教裡面有,在印度的佛教典籍中也看得到。但是在過分的渲染和過多的解釋之下,喇嘛這個名詞被濫用,甚至有些西方學者把藏傳佛教說成「喇嘛教」, 結果是大家對於「喇嘛」這個字更不了解,對於如何依止一位上師也更加迷惑。

總而言之,尋找上師不是在尋找一個「好人」,而是在尋找一位「知己」,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走在修持的道路上,或者說心靈修持旅程之上,我們需要一位能夠指引方向、陪伴著你的好朋友,這就是找上師。

這並不複雜,找上師就是在找朋友,找一個真正是你能夠交心、能夠信賴得過的知己,就這麼簡單,大家可以放輕鬆了。不然現在一聽要找上師,就會開始緊張、迷惑,以為要找那種會在天上飛或鑽到地裡的那種上師。

上師就是「善知識」,「知識」就是朋友的意思,然而佛法的朋友還要加一個「善」,意指是一個善良的朋友。上師、善知識不是一般世間的親友,而是在佛法修持上的一位善良的知己。

當你了解上師的意思之後,如何找上師也會變得簡單,其實你們都知道方法的,因為這就像問你們要怎麼交朋友一樣,你會走在路上隨便看到一個人就說:你是我朋友,我們來交個朋友嗎? 不會這樣子吧!你會花時間認識他,與他相處,互相了解之後,才會和他交朋友,其實找上師就是這樣。

第四、必須具備智慧和信心,小心理解賢德上師的心意。

「智慧」不是知識或學問。藏文中說智慧是「些若」,「些」是認知,「若」是最好的,因此智慧的意思是「最好的認知」。什麼是最好的認知、真正的智慧呢?就是明辨善惡取捨的道理,懂得什麼是善而去行持、懂得什麼對我們有傷害而予以斷除,這就是此處所指的智慧。

智慧可分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然而僅僅是表面上的聞、思、修,不一定能夠帶來真正的智慧。如何讓聞、思、修的智慧成為真正的智慧呢?透過聽聞佛法認識煩惱, 透過思維佛法而降服煩惱, 透過實際修持而根除煩惱。我們明瞭煩惱會傷害我們,煩惱是我們應該斷除和對治的,慈悲等善法則是我們應該修持的;具有如此善惡取捨的認知之後,聞、思、修才能帶來真正的智慧。

智慧很重要,有了明辨善惡取捨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上師的教法和心意,這時候上師的教法才能真正利益到弟子。

我們身處資訊、知識爆炸,物質科技進步的時代,有時候我們應該停下腳步想一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最開始只是很單純為了建築工程而使用的炸藥,為什麼 變成了傷害生命的炸彈?我們擁有聰明才智,也有許多知識,但是會不會用錯了地方?用在了我們根本不需要的地方呢?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了。

聰明不一定是智慧,有學問的人也不一定是智者,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故事。歐洲一個小鎮的十字路口旁,住著一位老太太,沒有人喜歡她,因為她囉嗦又愛管閒事,而且借東西永遠不還。

一天老太太又要借東西,她來到隔壁鄰居強生先生的家,敲門說:「我今天要出城,你的驢子可不可以借我?」強生一看是老太太就說:「驢子不在。」老太太說:「奇怪,我昨天才看到驢子在你家跑來跑去呀!」強生說:「不是這樣的,今天早上我弟弟趕著驢子去城裡拿東西了。」

這時,房子內傳來驢子叫聲。老太太一聽氣了:「你真是壞人,怎麼能欺騙你的鄰居呢?」強生先生聰明無比,回答說:「妳才壞呢,妳竟然相信驢話也不相信我這個鄰居的人話?」

強生先生是個聰明人,現在科技發達,有知識的人也多了,然而有的時候,聰明不會減少煩惱,反而更增長煩惱。

總之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了,如果再不反省,總有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會被我們毀滅的。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