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大手印了義炬》第一堂課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第一堂課

時間:12月31日上午8:30分至11:00
地點:菩提迦耶大祈願舞台區

信心有多大,功德就有多大

真實的信心,不是盲信,不是人云亦云就相信,而是經過聞思修而生起的正信。

2012年最後一天,陽光普照,在「噶瑪巴千諾」的唱頌聲中,法王噶瑪巴步上噶舉大祈願舞台,向佛陀聖像行三頂禮後,在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的手印聖像,及第十六世法王聖像前的法座坐定,開始第30屆祈願法會後的課程,為在場萬名僧俗四眾弟子,講說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所著的《四加行》釋論:《大手印了義炬》。

法王開示:

今天開始的第30屆祈願法會課程,是在法會之外特別安排的課程。往年會安排在祈願法會之前,今年因為時間安排上的變動,變成在祈願法會之後。這幾天,會講解《了義炬》,在課程開始前,我要向怙主仁波切們、還有前來的祖古、堪布、善知識們,還有所有僧眾及外國具信的在家法友,問候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最主要是配合「歷代蔣貢康楚仁波切慶典」憶念活動,因此安排了由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所寫的《大手印了義炬》課程。昨天晚上慶典的一系列活動圓滿結束,因此感覺特別累,本想今天沒有辦法給予課程,昨晚還特別請示嘉察仁波切可否來為大眾授課,請他講解大手印前行的概括利益,但今天早上起來發覺身體還可以,而且也想到這麼多法友是為聽我講課而特別前來,那還是自己來講課吧。但今天還是感覺比較累,因此可能講得不那麼好,但無論如何我會盡力講說的。

《了義炬》是講解噶舉大手印前行的註解本,決定给予這次課程時,我本來就想不可能全部講完,四個不共加行,大概只能講解前兩個加行「皈依大禮拜」和「金剛薩埵」,連這兩個加行因為時間關係也不一定能講完。

在之前祈願法會上,我曾給予馬爾巴傳承的「金剛薩埵」灌頂,對於想要修持這個法門的許多法友,尤其是想要修持噶舉派這個法門的行者來講,能得到這個灌頂算是一個部分的圓滿,我想在座法友多數也都得到了這個灌頂。

蔣貢仁波切首次授課圓滿,深心歡喜

昨天整天舉辦了紀念歷代蔣貢仁波切的活動,昨天早上是正行,下午也由第四世蔣貢仁波切給予課程,當時我也在旁邊聽課,覺得很難得,也覺得自己真是幸運。仁波切真的講得非常好,聽完感覺:「我真的是放心了。」

有時候真不知道自己前世造了什麼業,所以今生障礙、逆緣總是很多,有時甚至會疑惑說,到底自己是否能為佛教、為眾生做一些事情呢?因為障礙是這麼多;但昨天聽聞仁波切上課後,覺得非常安心,有仁波切這樣一位上師、正士夫在,我們真的可以安心且有所依靠。

不要過度,從做得到的修持開始

修行到底要怎麼樣開始呢?

我們從基礎佛法開始說,從「到底應該如何開始修行」這個基礎上開始講,然後再慢慢進入到《了義炬》這個論典。

首先我們要知道怎樣修持,這是很重要的。但講到修行的方法,有一個困難點在於:如果我們完全按照經典當中所說的去做,那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稱做修行人,因為我們都沒有真正這樣去修持。當然不如法去做也是不行的,所以我想折衷之道,就是從佛陀開示的經典,就是從佛語、佛經當中去看佛陀怎麼說,然後按照各自情況、各自的理解,再看要如何開始修持,這樣會比較好。

如果你是想開始修持的人,很重要的是要看看自己情況、以自己能力範圍內來修持,記得一點:不要過度。律典當中也說,佛陀不會要求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因為佛陀具足悲心,不會要求我們去做能力以外的修持。

我們很難一下子百分之百做到如同經典、佛語所說一樣,這是不可能的;但要慢慢、慢慢朝向經論、佛說去做,直到能夠完全如法行持,這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真正按部就班、依照自己能力、依照自己情況,慢慢去調整、去做到。

在此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修行不要太有壓力,不然很多人覺得:「佛經裡面這麼說,但我自己怎麼做不到?那我是不是修行人呢?」然後就會感覺很傷心、很灰心或自責,這都是不需要的。修持的開始不需要有壓力,先看怎麼去做,依照自己情況,慢慢一步一步去修。

修行必須有行動,再調整

以上講到「看自己情況做,然後去調整」,許多人反而以此為藉口,才聽到一個新觀念、或新法門,就說我做不到,連試都不試,這是不行的。所謂「看自己能力,再決定做不做得到」,是你必須先去嘗試。修行是你必須去行動、去嘗試的。譬如某個法門你嘗試去修後,做不到,才放下,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說做不到,甚至試都沒去試,這是不行的。

修行首先要知道某個法門,瞭解到它的意義後,然後試著去修持。其實整個佛法包含兩個部分、面向:第一個是觀念上、知識上或理解上的,譬如對於這法門的利益,首先觀念上要有清楚的瞭解,這是很重要的。再來第二個,就是有了這樣的觀念之後,要試著實際行動。這兩個都很重要,第一個是觀念上的培養、或修持觀念的建立,這是很重要的;之後更重要的是:要去練習、去嘗試。首先我們要看看這兩點是否具備了。

有信心,才是清淨真實的修持

現在很多人想到修行時,就想到「大禮拜」或是持誦咒語,不是說「修行就是要去嘗試」嗎,他也很努力精進去做,這樣就自認是一個修行人,也介紹別人說要這樣去做,譬如禮拜、繞塔、朝聖,才是在修行。

這到底是不是「修行」?這是,但這是不是「清淨真實的修持」呢?那就不一定了。也許有人會說:禮拜繞塔不是修持嗎?難道這樣沒有利益嗎?

剛剛這一段不是說「繞塔、禮拜、持咒」不是修持,不是這意思,或說這樣沒有功德,不是的;重點就是:我們是不是帶著信心去做,是不是真正具備虔誠信心的去繞塔、持咒、禮拜、朝聖呢?首先我們必須反省,向內自問,是否具備這種信心去做這樣的修持。

當然可能你一聽就會說,當然囉,我當然是具備信心去做這些修持。這時應該想想:光是嘴巴說說,當然是很容易的,但真正要做到,就不容易了。我這樣說是有原因的。為什麼說這不是很容易的呢?因為所謂對三寶有信心,並不是口頭講講、閉著眼睛一付很虔誠的樣子,就代表相信三寶。

信心是什麼?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相信。而這種信心,也不會沒有因、沒有緣而突然發生的。這種信心的生起,只有很少數的人真的可能是因為過去世的善緣、福緣,讓他在今生突然生起很大信心;但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慢慢去培養,然後信心才生起。譬如剛開始先親近一些善知識、上師,接著去聽聞思維修持的方法和道理,接著自己去實踐、去修持,慢慢地在過程中,對三寶的信心才會真正生起。

依聞思修而生起,才是正信

在整個修行之後我們會得到一些成果,以次第來講有兩種:一種是人天果報,另一種是圓滿的佛果,是更深入修持之後會得到的。要成就這兩種果報,我們心中需要具備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智慧。我們真的需要在心中具備真實、虔誠的信心,才有可能得到這樣福報。這兩種當中,虔誠心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盲信,也不是人云亦云的隨便聽聽就生起的一種信心,而是真正知道原因而生起的、虔誠的正信。

這樣的信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依靠具德上師,跟隨他聽聞得到很多口訣、教導,接著必須把教法真正放在自己心上,去思維、修持,這樣慢慢培養起來的信心,就是一種正信。因為在這過程中,你真正相信到因果是什麼,且真正知道很多事情的原因或萬法的實相,透過知道原因和因果而生起的信心,就是一種正信。所以所有修行者一開始就要努力去培養的,就是信心,是我們一開始就要去做的。

信心,是我們第一個要具備、培養的,接著要慢慢導引出一種觀察力,這是很重要的。什麼叫做「觀察」?這是一種反省、反思,對自己的一種觀察分析,就是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修持?」、「我修持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這是我們必須不斷去觀察的。修行是有規劃、按部就班的一種作為與行持,並不是隨隨便便的。

譬如說「我知道這樣做會得到這樣結果、不這樣做就不會有這樣結果」等等,這也是因為你先對因果有瞭解後,慢慢生起的觀察。即使是一般生意或事業,也會有很多規劃,你也會有很清楚的目標,知道要到達那個目標,要有步驟地去做。修行也是這樣,首先我們培養信心後,接著要觀察自己、問自己,去瞭解修持目標是什麼,按部就班去做、去圓滿。

這一段都在講說信心。當你具備信心、確信、或佛法用詞叫做「勝解」,一種完全的確信後,你就不會再跟著別人說法起舞,完全清楚知道自己修持的方式和目標,你對佛法會真正有一種確信。

那麼這種確信要如何才能生起?就是剛剛所說,要不斷問自己、觀察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當中有許多必須具足的原因,譬如對佛法的正知正見,都必須去培養,不斷放在心上,不斷反思,去想這樣做的目的和道理是什麼,之後會生起確信和勝解信心,就是指對於某位上師善知識所說的話、口訣,你真的覺得是對的,因為你去實踐過,這時就是一種確信了。當你有這樣的確信之後,就不會總是盲從、別人一說你就去做,或基於某種傳統而必須去做,並不是這樣。你是完全知道因果的意義而去做,生起信心而去做、而去修持。

功德的大小,在於信心的大小

或許經過這樣一段思維後,回到剛剛問題:「你的修持到底是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這時候你可能回答說:「嗯,我要想一想,我是否真正具備確信,而且是因為瞭解佛法、瞭解因果所生起的確信,而去修持。」你可能會稍微延遲一下才回答。

不然許多人一被問到:「你是不是有信心?」可能很多人,尤其一些藏族會說:「我當然有信心囉,如果我沒有信心,誰會有信心呢?」或者會這樣講:「如果我不是佛教徒,世間還有佛教徒嗎?」

透過這樣思維,會了解信心是有很深意義的,是需要瞭解原因後慢慢培養出來的。對於這樣的問題,就會靜下心來三思,之後才會從心深處得到答案。如果我們沒有具備這樣的信心、確信,而去做許多修持,有沒有功德呢?也是有的,但這功德是比較微小的,可能只是身體上的功德,譬如繞塔、禮拜,無法具備如同佛經當中所說百分之百的功德。

佛陀說:「功德的大小,在於信心的大小。」有些人對於三寶、對於某些上師有信心,只是因為「我很喜歡他」,這是不對的;要對正法有瞭解後,這種信心才是正確的。因此現在許多人覺得自己對三寶有信心,對某位上師有信心,但實際上只是因為「我很喜歡這人」,這種信心並不是正信。

當真實的信心一具備,你的所有行持都是如法的,就不會不如法了。這種信心,唯有透過你將所有聽聞到的法教、法門,真正用在心上、去實修,才能真正生起。

一開始,要先依止一位善知識

這就回到修行開始的幾個步驟,對於修行者來說,首先要依靠一位善知識、跟隨他,聽聞到法教,接著必須真正實踐法教內容,才有可能真正生起信心。也有人認為:「我不用依靠老師,自己繞繞塔、持持咒,不就好了嗎?」這是不行的。你一定要先依靠善知識,聽聞口訣、教導,無論多少,都要聽聞、都要加以修持和實踐。

接下來再談到修行的時間。有些人認為一天當中的修行,是每天早上起來後幾小時的唸誦、睡前幾小時或幾分鐘的功課,就是所謂修行,其他時間都不是,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而是一天24小時,我們都應該用聽聞到的佛法教導,來降服煩惱;一天24小時,都應該用親近上師聽聞到的口訣,試著調伏自己的心。

所以因此一個人若覺得他不需要依靠一位老師,或不需要聞、思、修,就想進步,這是很困難的。其實最重要、最好的口訣或是修行方式,就是按照次第,譬如說三士道的修持,先思維「暇滿人身難得」,然後一步一步,學習到如何依止善知識,之後就會慢慢真正有進步的。

不然很多人會以為繞繞塔、持持咒,就可以進步,那是很難的。或有些人以為持咒多少遍,就可圓滿資糧道、加行道、見道、證得空性,那是不可能的。修行不是在於外在持咒的次數,或身體或語言等外在的行為,重點都在於我們的心,是否在心上真正去修持,這才是重點。

「共加行」圓滿,修「不共加行」才有利益

可能有人會疑惑的說:既然心上修持才重要,次數不是重點,為什麼還要做這麼多遍「四加行呢」?加起來將近五十萬遍修持,這不都是次數累積嗎?不都是前行法當中要做的嗎?很多人會有這樣疑惑。這裡回答是: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共加行」不圓滿,那麼修持這些所謂「不共加行」,也不會太有利益。

共加行首先思維「暇滿人身難得」,第二思維「死亡無常」。為何要做這兩個共同的前行修持?目的是幫助我們放下、斷除對於今生的貪戀和執著,讓我們的心能夠先希求、專注於來世。

接著我們再進入到共加行的後兩者:思維「因果真實不虛」及「輪迴的本質是痛苦」,來幫助我們進一步斷除對人天果報的需求或貪戀之心,進而連對來世的希求都放下,了解「唯有得到究竟的解脫佛果,才是最真實的」。

這就是「四共前行」,幫助我們斷除此生和來生的貪著,讓我們能生起真正要解脫的心。有這樣「四共加行」的修持後,再進入金剛乘的修持,譬如幾十萬遍的皈依大禮拜、百字明咒等,這四不共加行才會有意義。因此首先若你不對暇滿難得、輪迴是苦、無常等道理有所思維,而直接進入到「四不共加行」的話,我們心是很難有所進步的,修持也是很難有所進展的。

有些人要修持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修行時,就會去閉關,但如果你在閉關時,對法沒有堅定信心,而只是不斷的記次數,為了累積次數而閉關,這樣你是很難調伏自心的。

調伏自心,就是修行

什麼叫做能夠「調伏自心」?意思就是當煩惱生起時,你不跟隨你的煩惱走,也就是說不被煩惱所控制住,就是調伏自心的意思。因此如果生起煩惱時馬上覺知到,然後找到方法對治的話,就是在調伏自心,也就代表你懂得何謂修持了。

另一方面,找到了對治的方法,然後你就要安住在這種善心當中,或一種善的覺知當中,去保持或增長這種覺知、或者這種善的發心,這種都是在調伏自心。首先是生起煩惱時能夠覺知它、對治它,接著就要安住在善的覺知中,繼續培養、增長這種對治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可以看到整個修持的關鍵都在於心上,心的工作是很繁忙、很多的。如果說「我要做四加行,那我去閉關吧」,但都沒有在心上用功,生起煩惱也好、不生起煩惱也好,都不管自己的心,反而專注外在行為上,這樣是不行的。

譬如說現在大禮拜用的木板做得越來越滑,大禮拜時滑得非常快,時間也很快就過了,總有一天就出關了,這時的出關會有意義嗎?可能沒有。閉關修持後的成果,要看到的是:心有沒有改變一點了?就「修行考試」來說,是否真的及格了?例如以前的情緒很強烈,現在比較少了,對心的掌握、對煩惱的調伏也變好了,這就是閉關的功德;當你看到自己的心有所改變、覺知有所增長,這就是閉關的利益。尤其以「四加行」修持而言,這都是一個重點,因此如果沒有調伏自心、沒有抓到要點,那身體的禮拜或持咒都沒有真正意義。

改變自己,從心開始

今天早上跟大家分享的內容,簡要而言再說一次:

第一點,生起確信,強烈的想改變自己:

首先要思維「什麼是修行?」接著要生起確信來修持。修行不是「因為別人這麼做,所以我也這麼做」的一件事情,修行、學佛不是因為大家都在修這個法,所以我也去修,大家都去某個地方所以我也去,不再是這樣,對學佛首先有正確認識,因為這是你透過自己去觀察、去試驗,知道這方法有沒有用,這方法是好或壞、善還是惡、有利或有弊,瞭解之後,認真對待你自己,調伏自心。

你要調伏自心時,是無法依靠模仿而得到的,唯有靠自己認真實踐才有可能得到,畢竟修行是自己的事情。這是整個修行我們首先要去面對的重點,唯有去認真瞭解,才有可能認識到。首先你要有很強烈的心想去改變,去調伏難以調伏的心,有了這種真心之後,唯有透過自己去實踐才能改變。

第二點,起心動念,就是實修的起點:

要知道心的力量真的很大,當然身體的行為、語言也可以累積很多的善,但重點是在於心,你隨時的起心動念都是具備力量的,要試著讓心思維善的事物,這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抓到要點,任何時間都從起心動念修起,那很自然其他的善也會水到渠成,譬如身的善、語的善等,也自然會積聚發生。

我們常常談到改變、改變,但「改變」並不只是指外在,當然外在很容易改變,塗一塗會讓臉白一些,衣服穿好一點,是會有些改變;但外在再怎麼改變,不從心改變起,還是沒意義。就好像有些人心裡其實不認同或者有著負面想法,卻假裝地說「可以呀」。身體的改變沒用,語言的改變沒用,重點是心要有所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這裡講一個故事,曾經有個小官有個隨從,有次這個小官想照鏡子,結果一看鏡子就說:「哇,這是誰,怎麼長得這麼醜?」就要把鏡子丟掉,這時侍從也傻、說溜嘴了:「你看一次就想吐了,我可是天天看呢!」就像這個故事一樣,我們有時就像是這個官員一樣,以為把鏡子丟掉就沒事了,但其實臉是長在自己臉上,不是長在鏡子上;再怎麼試著丟掉外在的東西,也無法丟掉心中的惡或不善。

第三點,從心開始,改變自己:

許多人可能心中充滿煩惱,不去面對、不去對治,只是一味假裝、壓抑,其實這是沒有用的。可能以為別人不知道、看不到、感覺不到,所以壓著、裝著,這是沒有用的。你看很多修行者或者一些很善良的人,不用刻意去裝,本來心就很開闊、很平靜,因此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忍;但很多時候很多人修行修得很苦,這是因為刻意去壓抑,這樣反而不是如法的修持了。

希望大家知道:修行的重點是改變自己的心,所有的改變都是從心開始,不是外在的改變。不然只是會說自己學佛、學佛,說自己是佛弟子,但若沒有抓到要點,只會說嘴,只是自己欺騙自己。現在欺騙自己,不要到死的那一刻都還在騙自己,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要去觀察、好好問問自己:「我為何要學佛?」「我有沒有想要從內心改變自己?」。

(最後由維那師領唱〈求生淨土祈願文〉、上師長壽祈請文,在「噶瑪巴千諾」的歌聲中,結束第一座課程。)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