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課程: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三天)

法王噶瑪巴第十八屆噶舉冬季辯經大法會開示
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教言(第三天)

課程:《無死甘露妙樹》又稱《百段引導文》
教授:尊勝的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地點:德噶寺大殿
時間:2014年12月1日下午三點半至四點半(印度時間)
藏譯中:倫多祖古

暇滿難得人身是如何難得?暇滿人身遠離三惡趣、八無暇的痛苦,因此激勵獲得暇滿人身者,讓難得人身具足實義,並精進於慈心悲心菩提心之修持,同時闡述依靠暇滿難得人身,而獲得暫時的人天果位,並依此人身來圓滿人生實義,如同頭上著火立即去撲滅般,修持菩提心及其他教法。

以上是人生難得的觀修,接下來是死亡無常觀修之法,在講述外器世間山河大地的無常,以及內有情眾生之無常。

■外器世間及內情眾生,都難逃無常更迭

如晝夜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最初出現七個太陽而產生火劫,後颳起狂風產生風劫及水劫,雖外器世間看似堅固,最終仍難逃無常更迭,更何況我等血肉之軀?故應讓無常觀念時時鞭策自己,從而精進修持佛法。

不論今生承辦事業規模大小,最終也會因為死亡無常之到來而半途而癈,雖然此刻我們仍存活,但無法肯定下一秒還在否世間,也不能確定年輕者必然可以躲過死亡,不論任何人都在無常的定律之中,因此應當下觀想無常,時刻練習死亡。

死亡時我們都得捨棄一切外在財富,鍾愛的人身也要被拋棄,不論成就如何,都要兩手空空撒手人圜。死亡後,屍體或採取火葬、天葬、水葬等,以各型態被銷毀,雖然此刻我們用各式美食、華衣來裝扮保養身軀,但最終當身體被扔至屍陀林時,除惡臭外,毫無他物。以厭惡此身之心來觀想無常。

現下我們雖具有八暇滿實難的之人身寶,既然已獲得,若不趨入善法、不為獲得佛果而精進修持,即使已獲得人身至寶,仍毫無意義。

例如我們抵達寶洲,並得到至為珍貴的珍寶,若隨手放入箱中,此珍寶將對我們毫無作用。當獲得珍貴的如意寶時,就拿錢來說吧,可能更為確切,例如我們有一億元時,如果就這樣將錢放入保險櫃或床下,或放佛龕中供起來,就毫無作用,有錢時就要善加利用,這才是錢的本身意義,否則和沒錢毫無差別。

同理,我們獲得八閒暇十圓滿的人身,但若不善加利用,我們所具的人身就也將毫無意義。八閒暇的暇代表遠離了修法違緣,具足圓滿,代表具足了修法的順緣,既然得到了暇滿,就應該將善法落實到行動中。

比方說,我們的頭髮如果著火時,一定會立即去撲滅,或者像是蛇或青蛙、蜘蛛掉到懷中時,馬上會跳起來把他丟到一邊,要如是不加思索的拋棄的態度,去日夜精進的聞思修,這才是最為殊勝的訣竅。

以外器世間而言,科學家們說,這個宇宙已經有幾億年的歷史,地球大約也已歷經四億年左右,而具有思維和智慧的人類出現了大約幾萬年,與此相比,世間的形成和人類出現約為千倍,這樣的世間也一分一秒毫不停止的改變幻滅,更何況我們人類。

內有情眾生的無常,特別點出「死亡無常」,死期何時至,我們不可得知,即使今天身體健康,也可能明天就死亡,或上午健康下午過世,會有各式各樣壽命的障礙頻頻出現,因此應該在「無閒暇作他務」的心態下去修持佛法。

■ 知道壽命不定,就要優先去做具足實義之事

有些人會想說,首先我先來承辦世間之事,等世間事情辦好後,再去修法,將世間計畫放在佛法修持之前,但我們未必有如此充裕的時間,有可能世間事情都尚未承辦,就過世,所以要先看優先輕重緩急,來辨別先後,否則將小事放前、大事放後,捨大取小的話,就太不划算了。

也有人說「要先好好準備妥當後,再去修持(佛法)」,例如寺院中有總管計畫說,要出版仁波切的傳記,總管也應允,一直都在準備和計劃中周旋,而把出版拖延擱置,往後能否出版仍是未知之數,也有可能書版還未編輯前總管就已過世。

很多人會先將瑣事放在前,埋首於無關緊要之事中,反而將想做的廣大、偉大之事放在後,他們可能還沒有想到過,若大事都還來不及開始,自己就先過世,又該如何呢?因此應該善加思維,今生真正要做的最重要事情為何?何謂具足實義之事?

「等到以後再辦」代表不可能,因為我們除了死亡之外,無法確定任何事。出生就必定死亡,因為出生就已經構成死亡之因緣,例如辯論中誰會獲得冠軍,並不確定,但可確定的是勢必會有人或班級獲得冠軍,同理我們的人生中,唯一可確定之事就只有必定死亡。

雖然知道痛苦之事必將發生,但何時降臨卻是未知之數,有可能就在今天或明天。龍樹菩薩說,呼吸之間能活著,就已經非常神奇,因為很可能這一口呼氣就是人生最後一口氣,若呼吸之間還未死亡,就應該非常珍惜,現下這一刻仍活著,已經非常神奇。

■ 觀想「死亡無常」不是為了恐懼,而是為珍惜現在。

觀想死亡無常的原因,並非是為了對死亡產生恐懼。有人觀修死亡時會惶惶不知所終,但這並非觀修死亡之意義,對於死亡的恐懼,動物也都具備,但現在所講的死亡無常的觀修,是「正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死,因此要珍惜暇滿人身,從而盡可能、盡快趨入並修持正法,已無空閒去顧及他事。」

若一生無特別目標,則何時死亡並不重要,但我們已獲得暇滿人身寶,今生已有重要大事要做、有偉大目標,如果浪費此人身,將會懊悔萬分,雖對死亡產生恐懼,仍未立即投入全力去修持佛法,代表「死亡無常」的觀修並未融入自相續。

法王課程

Powered by mod L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