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第一寶藏如來藏,在最近也最遠的自心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4日上午8:00至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首先請大家生起「為利等虛空一切眾生證得遍知佛果,因此前來聽聞教法」的菩提心。我們這次講解的內容,是第三世法王噶瑪巴讓炯多傑著作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保任守護「證悟」,不要貪著「覺受」

在浩繁的大手印教本當中,這部著作言簡意賅,並且是以與眾不同的祈願文形式,來講解大手印法門。昨天我們談到分別「覺受」與「證悟」的不同,重點在於你要保任、守護你的證悟,不要貪著覺受,能這樣做到的話,修持和證悟就會有所進展。

■ 健行三昧,無畏摧伏一切煩惱

修持大手印的時候,都會生起許多覺受,這時依止一位有經驗的上師,並在他的指導之下繼續修持。持續修持之後,證悟就會逐漸開啟,修持穩定到達一個時間點時,行者從此不再被覺受所影響,這被稱為大手印禪修的「離戲」階段。這時行者已然徹觀法性真諦,就算有煩惱生起,也會被修持之力所摧破,因此不再有任何生起煩惱的恐懼,這也被稱為「健行三昧」1。

傳統上用獅子來做比喻,牠對任何其他猛獸,例如豺狼虎豹等等都毫不畏懼,以此來比喻大手印能夠摧伏何煩惱,絲毫無有畏懼。這也被稱為「如幻三昧」,此時照見萬法如夢如幻,毫無任何實有的執著,不會經驗到苦而感到傷心,也不會因為經驗到樂而生起貪著,此時對於行者而言,苦樂毫無差別。

■ 平常心,沒有要斷的、也不需對治法

貪善覺受執著自解脫,惡念妄想淨歸法界中,
平常心中無取捨得失,祈願證悟離戲法性諦。(21)

之前談到覺受最主要有三種:樂、明以及無念。偈文第一句「貪善覺受執著自解脫」的「自解脫」一詞,代表不需任何對治法,各種執著自然解脫,就如同波浪自然消融於大海一般。

偈文第二句「惡念妄想淨歸法界中」,之前談到妄念有分粗重和細微等等,這一切念頭生起的當下,就自然淨歸於法界,無需刻意做任何對治。

噶舉派稱心的實相為「平常心」。就像當我們說某某人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他沒有因為冠上響亮的頭銜而變得比較尊貴,也沒有因為身患疾病而變得比較低下,他沒有受到任何好壞情況的影響而改變。同樣在對待自心的時候,我們只要讓它安住在它本來的原貌--實相當中就好,不需吹捧,也不用貶抑它,這就是保有平常心的意思。了悟大手印的成就者,也從未試著改變平常心而讓它變得更好,一個不喜佛法者或者一個惡人,他的平常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不好。

例如密勒日巴這樣一位大成就者,他心續的本質--平常心,證悟之後和他未證悟前一樣,並沒有變得更好。我們還未了悟、得到成就的心性實相,和馬爾巴、密勒日巴等等大成就者們的心性實相,是毫無差別的,甚至和佛陀心續中的法身,也毫無差別。唯一的差別是佛陀和成就者們,已經淨除了各種覆障,心性實相得以全然開顯,我們則不然,我們還活在顛倒錯亂之中。

因此這裡提到對待平常心時,不需斷捨任何「所斷」(應該斷除的對境),也無需採取任何「對治法」,所以說「無取捨」。例如煩惱這樣的所斷,其實是無法被斷除的,因為一切煩惱如夢如幻,根本無有可斷之處;同樣,也不需採取、添加什麼對治法,因為一切煩惱、妄念的本質即是平常心。密續儀軌當中也提到「五毒煩惱即五智」,五毒煩惱的本質即是五種智慧。

■ 道果無二,果位自然展現為道法

此處所謂無取捨得失的「得」,意思是佛果和成就的達成,並不是得到什麼新的果位,而是你開展了本俱的平常心,如此而已。因此依大手印傳統來說,「道」與「果」是無二的。

何謂「道法」?就是幫助我們消除煩惱障礙的對治法;那何謂「果」?是指各種覆障清淨之後,實相得以完全開展。換句話說,所淨的核心就是平常心,能淨的道法的核心也是平常心,這裡的「道法」,指的即是智慧和三摩地,藉由慧和定來淨除、對治這些覆障或煩惱。而心性實相大手印也就是智慧波羅蜜,也就是三摩地,其實心性實相本來無有動搖,這樣的本質就是三摩地,因此當我們說「我在修持三摩地」的時候,這並非意味著要新增加或得到什麼,只是讓本自俱有的三摩地本質開顯出來。

同樣,緣眾生的悲心和對佛法的信心,也是平常心、心性實相的本質,因此我們才會對於未悟的眾生生起悲心,並且對於能夠開導迷惑眾生的佛法生起信心。當行者了悟心性實相之後,這些本俱的特質就會逐漸開展出來。

一個過去生中造作了極大的罪業,例如殺害了許多人的惡人,他們未來之所以還是能夠懺悔、淨除罪業,並且積聚善業,這都是因為他們本俱的心性實相的能力而能成辦。

總而言之,行者若能做到「道果無二」的修持,果位自然即成道用。換句話說,行者無需任何道法、對治法,而是果位本身展現為所修的道法。所修是大手印,果位也是大手印,這即是「道果無二」。

你的如來藏,開顯了幾分?

輪迴涅槃的認知,和基於此認知上的一切作為,都是依於如來藏而起。凡夫未悟此理,因此顛倒錯亂地輪迴。眾生的愚癡在於「視有為無」,例如我們本有如來藏,眾生卻以為沒有;同時愚癡地「視無為有」,例如本來無我,卻誤認有我。由於這樣的顛倒錯亂,而造作殺生、欺騙等各種惡業。這都由於眾生未悟如來藏而導致。

現今世界上可見有大量抓鳥、捕魚等活動,但這些動物的本質也不離大手印、如來藏。為何會有人因為殺生落入地獄中?就是因為未悟自己內心具備如來藏本質,也不瞭解其他動物同樣具備如來藏、大手印本質。

■眾生、菩薩、佛,只是如來藏開顯程度不同

總而言之,眾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是依於如來藏;相對而言,無量眾生之所以會墮入地獄等等惡道,也是因為不認識如來藏與大手印而落入的。菩薩是指「了悟部分如來藏的行者」,由於觀見到部分的實相,因此菩薩能夠以布施、持戒、忍辱、運用智慧為眾生說法等等行誼來利益眾生。而圓滿的佛陀,圓滿、完整地觀見如來藏、大手印,因而示現出十二種行誼。

因此,我們修持大手印的行者要瞭解到:凡夫、菩薩或是圓滿佛陀等等,雖然各被貼上不同名稱,但他們的基礎,都是如來藏、大手印──

一,眾生:眾生不明瞭一切客塵煩惱,都如夢如幻,並非真實存在。事實上,被稱為「眾生」的一切有情,他們的基礎,就是這些煩惱背後的如來藏、大手印,這也是為什麼在密續的本尊觀修當中,會觀想一切眾生都是本尊。對於噶舉派行者而言,一聽到、想到「眾生」時,不是眼睛所見的外相眾生,而是「如來藏」。這樣的觀念不僅有助於觀修,而對於菩提心的生起也會很有幫助。

二,菩薩:同樣的,所謂的「菩薩」,不是外相上的文殊、觀音等形象,而是如來藏、大手印一半清淨、一半還未清淨,換句話說,只開顯出一半的實相。

三,佛:提到「佛陀」時,我們知道指的就是「法身」,也就是圓滿開顯的如來藏、大手印。當然我們說佛陀也有色身,但那僅是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

總之,佛學名相不是一般的世俗名稱,這些名相背後都是有其深意的,掌握了這個要點,行者在義理的領會和實際的修持上,都會得到助益。因此對於佛陀所講說的顯密典籍當中的不同佛學名相,都要帶著這樣的觀念去聞思,那麼你就會領會佛法;但是如果帶著世俗的眼光,以為是世間的名詞術語而學習佛法的話,你是無法領會佛法深意的。

■ 如來藏沒有保鮮期,不會變好或變壞

不論是如來藏全然未開顯的眾生,或者是部分清淨的菩薩,全然開顯的佛陀,如來藏都不會有任何改變。眾生歷經例如地獄、餓鬼道等等惡道的無量痛苦,但無論他在經歷何種痛苦,其實相如來藏並未有任何增損,因為如來藏是實相,痛苦只是如夢的假相,假相是無法動搖實相的。

如來藏永遠不會過期壞掉,世界上再堅硬的事物都有壞滅的時候,因為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剎那法,剎那剎那地形成,也剎那剎那地在壞滅。而如來藏、大手印並非因緣和合法,因此沒有變異。如來藏是沒有時間的,事實上,時間只存在於錯亂的顯相當中,因此經典在闡述甚深義理時,會說那是「無時之時」。

■ 安住如來藏,佛菩薩利他無疲厭

一位菩薩之所以能利益眾生,是因為他開顯了內心不變的如來藏。

現在位於尼泊爾的聖地之一(南無布達),是佛陀過去生中曾經捨身餵虎的地方,他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殊勝的布施,就是因為了悟了大手印。當時過去生的佛陀安住於如來藏、大手印的正觀當中,老虎完全無法傷害到這樣的正觀,因為佛陀安住於自性而遠離一切恐懼與痛苦。老虎飲血噬肉,對佛陀來說,一切僅如夢幻,就如同當我們知道槍林彈雨只是一場電影的時候,對那樣的畫面就不會感到恐懼。

過去密勒日巴尊者不吃不喝很長一段時間,骨瘦如柴,但他並不覺得辛苦,因為他能正觀一切痛苦如夢似幻,大手印實相是不會餓到也不會變瘦的,密勒日巴的自性就是大手印,因此他就是安住於大手印的正觀。總而言之,大菩薩們能做廣大利益眾生之事,都是由於堅固不動的如來藏。因此諸佛在輪迴未空之前,會善巧方便地變幻出無量色身來利益眾生。

例如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娑婆世間,示現十二種行誼,最後示現涅槃。之後又示現成菩薩,發菩提心、行持六度,最終又示現成佛,然後涅槃,之後又示現為依止某位上師的弟子等等,直到輪迴未空之前,他的色身變幻無盡。這一切都是因為不動的如來藏的力量。如果不是因為正觀大手印或如來藏,一個人無論再怎麼努力,終將無法達成如此廣大利益眾生的成就,他利益眾生的力量終有用盡的一天。由於法身不是剎那的生滅法,因此不會耗盡,利益眾生其實如夢如幻,佛菩薩不會感到辛苦。

■ 遠離作意勤修,還是要勤修

此偈最後一句發願:「祈願證悟離戲法性諦」。這樣的深意,佛陀在《大法鼓經》中也有闡述,佛陀說:凡夫的心和佛陀的菩提無有任何差別。同樣在《月燈三昧經》中佛陀從不同角度說道:「色及色性及以如來等無有二。若能如是見諸法者,是名行法無礙。」2對於佛菩薩而言,當他們見到任何色法,譬如看到一個人、一個動物,或者房子、石頭時,正觀到的即是實相如來藏。然而凡夫由於無始以來的顛倒執著,我們見到這些事物時,卻無法觀見實相。

同樣佛陀也曾說「不要試著尋覓菩提,也不要試著除去煩惱。」換句話說,佛果不是向外去求,而是當眾生向內了悟了自心實相,那麼佛的菩提就開顯出來。同樣,也不需刻意去斷除煩惱,只要悟到了煩惱的實相,煩惱即得斷除。

在一些佛經當中,會看到佛陀嚴厲地提到落入常、斷邊的過患,並且提醒弟子要對此戒慎恐懼。但是也看到佛陀在一些經典中提及「無需畏懼常斷邊」,這意指無需斷除常邊或斷邊,因為只要了悟常斷二邊的本質,當下也就斬斷了各種邊執。因此會說所有菩提佛果的功德都是無有差別的,就像是太陽和太陽光無有差別一樣,無法找到沒有太陽光芒的太陽。佛陀的菩提果位,就是智慧波羅蜜;而眾生心的實相,也是智慧波羅蜜,就是大手印,而大手印就是一切眾生心的本質。按照大手印傳承而言,為何我們仍在錯亂、在輪迴?就是因為我們不知如何安住在實相當中。

修持大手印法門,不是在努力外加一些什麼修持,這裡唯一要努力的,只是消除錯亂而已,因為一切問題都歸咎於我們的顛倒錯亂。如果行者懂得如何消除錯亂,就能安住在本然的實相當中,大手印的傳統稱此修持為「遠離勤修之勤修」,意思是不是要勤修達成多一些什麼,而是減少、消除錯亂。

接下來,對於以上所說的道理,有經驗的大手印行者,就自然安住於實相當中。如果是初學者,就試著這麼去修持,種下一個善的習氣種子。

■ 把聞法習氣,種到阿賴耶智中

習氣種子主要是種在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當中,而我們每天剎那剎那都在種下無數的習氣種子,例如早上起來盥洗,這個習氣種子就種在阿賴耶識當中。接著早餐喝

茶,也在阿賴耶識種下種子,總之一切剎那當中所見之色,都種在阿賴耶識當中,一切剎那當中所生的念頭,也都不斷地在阿賴耶識中種下習氣。

然而我們對於佛法生起信心,或者聽聞、隨喜大手印法門,這一切也會種下習氣,但不是種入阿賴耶識,而是種入阿賴耶識的自性,就是阿賴耶智當中。

這和一般習氣的種下方式有所不同,阿賴耶識積聚的是各式各樣的習氣,然而所謂在阿賴耶智或者大手印實相當中種下習氣種子,不是在累積新造作的習氣,它被稱為「種下聞法的習氣」,意思是透過佛法的聽聞,而讓潛能開顯出來。例如今天聽聞了佛法、生起了信心,自心實相就會因此展露一些,然後又持守戒律,自心實相也又開展一點,如此這般地每天持續一點一點地禪修、持戒,這所有的善行,都在幫助本俱的實相逐漸開顯出來。這樣開展實相的過程被稱為「種下聞法的習氣」。

這種聽聞佛法的習氣,例如聽聞到過去沒有聽過的甚深教法,這樣的習氣是很有力量的。尤其當你聽聞到的當下,如果又能依之實修的話,這又再次加深聞法的習氣。接著我們禪修兩三分鐘,懂得禪修的人就如是禪修,不懂得如何禪修的人,也可以試著去禪修,這也會幫助你加深習氣。

(禪修)

■ 該怕的不是外境,是自己的心

我們世間凡夫都會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擔心外在有什麼事物會傷害到自己,讓自己很痛苦,因此會想盡辦法想不被傷害,總之我們害怕的都是外在的事物。

然而一個修行者,尤其修持噶舉大手印的行者,他們知道其實無需害怕外在的事物,事實上害怕也沒有用,真正應該要害怕的是自己的心,因為一旦心沒有安住於實相,而是渙散顛倒的話,那麼又會落入輪迴受苦,這才是最需要害怕的事情。

世間凡夫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認為那才是快樂,或者嚮往出名、有權有勢等等。然而事實上,感官的享樂沒有任何意義,雖然會得到一些短暫的快樂,但是隨著年紀漸增,這一切快樂的真相,也就是痛苦的本質就會顯露出來。就如同電池的電,是一點一點累積充飽,也因此在逐漸使用之後,就會用完一般,世俗的快樂也有耗盡的一天,隨之就開始痛苦了。因此這種快樂是一點也不牢靠的。

唯有安住在自心本性、大手印實相,才能帶來究竟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完盡,也不會剎那變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種快樂不是從外在添加、累積而得來的,所以自然也不會剎那剎那地消失不見。這樣的快樂才是穩定的,是值得信賴的。總之身為大手印的行者,你所害怕的和所信賴的,需要跟一般世俗人的不同。

了悟如來藏,自然湧生悲心

接下來談到的是,悲心與大手印無二的修持祈願:

一切眾生本性恆為佛,未悟如是故轉輪迴中,
祈願心中生難忍大悲,憫念苦痛無邊眾含識。(22)

一般而言,善心分為慈心、悲心兩種。悲心的意思是希望眾生遠離痛苦,慈心是希望眾生得到快樂,這兩者有所不同。當我們修持發心或觀修時,首先修持的是悲心,因為有了悲心,慈心會自然生起。佛法中不僅提及悲心及慈心,也談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悲心當中。

剛開始修持悲心的時候,首先生起的是世俗帶有分別的悲心,如同母親照顧孩子一般。然而事實上,一個母親之所以自然對於孩子生起悲心,是因為母親心中的如來藏本俱著悲心,因此,我們真正觀修開啟的悲心,是我們如來藏本俱的悲心,這是最重要的。如來藏的悲心不會受到影響而改變,它不像是世俗的悲心,偶爾會被遺忘或失去。

■ 我們也能像密勒日巴,完全開顯如來藏

當我們在修持自心實相大手印時,不僅會了悟到自己的實相為何,同時也會了悟到一切眾生的心的實相即是如此,這是同時發生的。續典中提及一句話說:「觀修一切眾生。」行者因為了悟到實相遍及一切眾生心續的自性,因此當他在禪修自心實相時,就是在「觀修一切眾生」的自性。

眾生心的自性雖然沒有任何差別,但是由於眾生各自的覆障不同,因此每個人還是要各自努力。密勒日巴尊者曾說:「未來噶舉的弟子,如果無法像我一樣精進的修持也沒有關係,因為我的實修,將能夠幫助弟子們的修持輕易達成。」我們弟子之所以可以得到這樣的利益,就是因為我們的實相和尊者的實相是一樣的。所以密勒日巴尊者也說:「未來了悟大手印的人,將無有間斷的出現。」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尊者在修持自心實相時,也就是正觀修持眾生的實相,因此可以透過尊者修持的力量,幫助我們未來不用那麼辛苦。然而眾生各自有著不同的覆障,這就需要依靠各自修持的力量而斷除,但是尊者的力量也在背後利益著我們,就像之前所說,因為實相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如何斷除煩惱覆障呢?就是依靠尊者斷除覆障的力量,加上自己實修的力量而斷除。

事實上,我們不僅得到密勒日巴尊者的力量,還有馬爾巴大師實修的力量、岡波巴大師實修的力量,和歷代噶瑪巴的修持力量,在眾緣和合之下,我們的大手印修持才得以順利。

■ 從世俗悲心,次第開展如來藏悲心

自性實相的悲心,恆常遍及一切眾生;而妄念所成的世俗悲心,卻是時有時無的。就算是不淨階段的凡夫眾生,在其如來藏的自性當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悲心,只是它受到暫時的瞋心煩惱所遮蔽,因此顛倒錯亂地在作用著。

「一切眾生的本性恆常是佛,但是卻顛倒落入輪迴當中,實在可悲。」我們首先以這樣概念思維的世俗悲心為起首,然後慢慢安住到勝義實相的悲心。初學者如果不先生起概念性的悲心,是無法知曉何謂實相的悲心。這種實相的悲心也稱為「無所緣的悲心」,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悲心。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是「空悲藏」,意思是空性本質當中具有的悲心,也可以稱為「自生本俱悲」。

這樣的悲心要如何生起呢?就是安住於實相時,悲心本質就會開顯出來。

■ 沒有悲心而修忿怒尊,可能投生為厲鬼

大乘的修持,從最初的皈依發心,到觀修、持咒、禪定,一直到最後的迴向,這一切都不離悲心。甚至觀修忿怒本尊時,也要以悲心而修。

經典中說,如果沒有悲心而觀修忿怒尊,例如帶著我慢、嗔心而觀修的話,來生將會投生為鬼類或羅剎。過去藏地有些行者,由於不具備無所緣的悲心,而是帶著煩惱、嗔恨、我慢而觀修忿怒尊,因而投生為厲鬼,據說這個厲鬼的模樣,就和他生前觀修的本尊長得一樣。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這一座法講到這裡。

 


阻斷業風輪迴路,禪修覺受自然生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上午10:00至 11: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大手印的修持,主要有「止」和「觀」兩種方式,次第上來說,先從修「止」入手,接著進入到「觀」,最後進入到最殊勝的修持--止觀雙運。

止的禪修,讓妄念寂止於實相

首先要講的是「止」的修持,偈言是:

粗細妄念波濤自平寂,平緩心河漸流漸停止,
祈願遠離掉舉昏沈泥,寂止大海不動得穩定。(16)

一,妄念濤湧階段:

所謂「粗的妄念」是指凡夫一般會具有的貪心、嗔心或者對於事物的貪執等。開始修行之後,同時還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平常沒有察覺到的「細微妄念」。很多人都是在開始禪修之後,才驚訝地發覺到,自己原來有這麼多細微的妄念。

如同之前所談到,行者需要具有智慧與方便而修持,而在持續地修持與保任之後,行者不需要刻意阻斷妄念,這時候各種生起的粗分妄念,會自然而然地歇息於實相當中而平息。

行者首先會察覺到,自己粗分妄念持續不斷地生起。當妄念能夠逐漸自然歇息於實相當中時,偶而還是會有一兩個不淨的妄念生起,但大部分的妄念都能平息下來;當修行持續進展,偶爾會有一兩個無法歇息的妄念會生起,大部分的妄念都能歇息於心性大手印的實相當中。這是粗分妄念的修持方式,另有細微妄念的禪修方式,方式稍有不同。這些內容在廣本的禪修教本中都有解釋,各位可以參閱。

妄念生起時,不要覺得它不好,只要直觀妄念的本質即可。大手印教言當中有這麼一個比喻:就像木柴愈多火勢愈旺一樣,妄念愈多,愈能夠幫助行者的禪修增長。因此不要覺得妄念不好,噶舉祖師們也說:「要感恩妄念。因為妄念是禪修的助緣,對禪修是有幫助的。」

現在很多人對於佛陀說的「無分別念」有所誤解,以為禪修時不可以有任何念頭生起,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噶舉祖師以自己實修的經驗告訴我們的口訣是:「無分別念,不是阻斷妄念,而是體認出妄念的本質即是實相。」

二,心河平緩階段:

一切妄念都從阿賴耶識出生。佛陀說道:一切世俗輪迴的不淨錯亂,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而阿賴耶識的本質--大手印、如來藏,則是輪涅一切萬法的根基,這被稱為阿賴耶智。因此,第二句「平緩心河漸流漸停止」是說阿賴耶識逐漸安住到實相,也就是阿賴耶智、如來藏中。

第三句提到禪修的障礙:「掉舉」和「昏沈」。昏沈是指處在一種糊塗、迷惘的狀態,以致無法行持善法。有時煩惱過多,也會導致昏沈。另有一種是行為造成的昏沈,例如吃得過飽或者穿太多。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疾病導致的精神渙散,以至於昏沈而無法修持、行善。

初學者需要透過對治法來消除昏沈,譬如將視線抬高、朝上方看,或者觀想大日如來等白色明亮的本尊,幫助提起精神。禪修經驗較好的行者,只需直觀昏沈的本質,認出實相即可,不需要其他的對治法門。然而比昏沈還嚴重一點的,就是完全昏睡過去,這是需要對治的。

還有一種禪定的障礙是「掉舉」,意即心中掛著某件執著的事情放不下,心中東想西想,一會兒想到要去哪兒玩樂,一會兒又想去哪裡逛逛,一會兒又想做些什麼事情,總之完全靜不下來。此時的對治法,是將心專注在顏色較深的本尊,例如不動佛等等藍色或者黑色的本尊。同時眼睛不要朝上看,視線稍微放低。有修行的人,就和之前說的一樣,不需要任何對治法,只要直觀掉舉的自性,掉舉就能自然安住到心性實相當中。

三,心海不動階段:

當行者遠離了掉舉和昏沈的障礙之後,生起昏掉等等障礙的不淨阿賴耶識,就會不動而穩定。一般來說,當行者繼續修持大手印的止觀禪修,不清淨的阿賴耶識就會越來越薄弱。偈文的最後一句,用大海做比喻:海上的波浪,是指各種妄念,不動的大海,是指阿賴耶識。

接下來,我們同樣做一分鐘禪修,有經驗的人可以依照剛剛所說「直觀本質而安住」,沒有經驗的人也試著靜下來禪修。

(大眾禪修)

此處提到禪修時的「泥沼」,也就是障礙,其實不只掉舉和昏沈兩種,在註解本當中還提到有更多的泥沼,以後大家可以多去閱讀了解。

觀的禪修,重在見到心之實相

接下來講到大手印的「觀」的修持。其要點不在於心的「寂止」,而在於「觀見實相」。每位行者的情況不同,有的人適合由止入手,有的人適合由觀入手,行者自己也要觀察自己適合哪一種,並依此而入手修持。上師也要觀察弟子而給予相應的指導,就像佛陀給予教學的時候,會依照弟子根基而給予不同乘法的指導一樣,大手印禪修的帶領也是如此。

眾生的妄心都是錯亂的,但每個眾生妄心錯亂的狀況又各有不同,因此上師需要觀察弟子的情況而給予個別的指導。一位具有修持覺受和證悟的上師,能夠清楚知道弟子的問題並準確地給予指導。另外一種說法是,即使上師自身並不具備高深的覺受和證悟,但若依照教本,次第地給予一般性的禪修指導,弟子也會受益。

再再觀照無所觀之心,即能如實勝見無見義,
懷疑是非自然斷除者,唯願自悟無誤自本面。(17)

佛經中常會將心的實相形容為「無所觀」、「無所見」、「無所聞」,或是「無所修」、「無所經驗」、「無所得」等等。雖然心的實相無所觀見,但是如果能夠無造作地安住於自心,即能勝見心的實相,因此第二句說「如實勝見無見義」。

過去上師在指引弟子心性時,弟子一開始觀見到心性時,會見到的是「心性的倒影」。弟子這時雖然沒有真正觀見到心性,但教本上也說,這樣觀見到的心的倒影,就跟經論所形容的一樣:「無所觀」、「無所見」,同時卻又是「明光」,因此弟子會誤以為自己已經了悟了心性。隨著弟子不斷的精進禪修,證悟力得到開展,那時才是真正見到了心性實相,也才知道:喔,以前一開始見到的只是「心性的倒影」這時弟子就進入了「見道位」。

依照大手印禪修次第來說,在行者達到「見道位」之前,對於心性實相只是局部的認識,這個時候是「大資糧道」的階段。當修持持續開展,行者心中的妄念自然地開顯、體現為實相,就進入到「加行道」。講到「加行道」時,按照經論有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階位,大手印教學傳統上,有時會提到這四種階位,有時也不提。隨著繼續修持,就會進入「見道」,這時才真實了悟實相。

岡波巴大師傳記當中記載,當他跟隨密勒日巴尊者學習禪修時,以為自己已經了悟心性。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之後,他了悟到了離戲,這時他才明白之前對於心性的了悟並不全面。我們從過去許多成就者的傳記都可看到類似的記載。

這裡的重點在於「勝見」,殊勝的觀見,而非寂止。具備了勝見時,會確認心性實相就是如此,不再有任何「這是不是實相」的懷疑或妄念。然而就算達到了如此的境界,認識到了心性,這時還是會有非常細微的懷疑。一直要到心性實相完全開展之後,懷疑才會完全根除。第四句祈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無誤地了悟自心本來面目。

顯相是心、心即空性,二執自解脫

接著這個偈文,是以上一個偈子提到的勝觀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精修:

觀察境時無境唯見心,觀察心時無心體本空,
觀此二時二執自解脫,祈願證悟明光心實相。(18)

一,顯相是心:

生活當中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對境,如果直觀它們的本質,會知道這一切都只是心的顯相,並不實有存在。所謂「顯相是心」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一顯為多」的解釋比較容易了解。舉例而言,在祈願法會的這個會場當中,現在有幾千人齊聚一堂,雖然祈願會場只有一個,然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上,顯現出的祈願會場的相貌卻都是不同的。

由於每個人的心都是相異的,因此在每一個相異的心上顯現出的樣子都不會相同。例如前面這根柱子,現場幾千人都能看到,而顯現在每個人心上的柱子相貌都是不同的。如果這根柱子只有一種相,那就代表只有一個心,而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心,如果這根柱子只有一種相,那就變成不是幾千人在此處,而是僅有一個人了,這是不合理的。因此一切都是心之所現,換句話說,就是「顯相是心」。我們安住一分鐘,思維這一點。

(大眾安住)

當眼識在看事物的時候,例如一根柱子,因為每個人的心是相異的,因此會經驗到的柱子也都不同。但如果我看到的、你看到的和第三者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那就變成我們三個人的心是一樣的,而且我們還共用著同一顆眼球,這是完全不合理的。以上「一顯為多」的說法可見於無著菩薩的著作,同樣在大手印禪修教本當中也多有引用。

第一句提到「無境」,意思是外境並不實存,一切都是心。每個眾生心上顯現的相貌都不相同,但是因為很相似,誤以為是同一個東西。

另外在一些大手印禪修教本中談到,孩童、年輕人和老人所感知到的色相都不一樣。對於孩童來說,柱子、圍牆、電燈等等所見之物都是玩具,對於年輕人而言,

見到這些東西卻是工作、責任之事,老人看到的又都是很辛苦的東西。因此觀察看看,一個孩童、年輕人和老人同樣在觀看某一樣東西時,會是相同的經驗嗎?我們以半分鐘對這一點作觀察思維。

(大眾安住)

觀察境的方式很多,這裡講到的「一顯為多」的方法比較容易理解。

二,心是空性:

第二句「觀察心時無心體本空」,向內看自己的心,看看心是什麼樣子的?是大或小、美或醜?無論如何去觀察,都找不到心。其實心是很奇特的:說它「非小」,有時卻可小到進入微塵;說它「非大」,當你想到星星、月亮或太陽時,心又可以馬上可以到達那邊,心變得非常廣大。從距離上來說,我們距離月亮、太陽是非常遙遠的,但心卻可以一想就到,非常的快速。然而無論如何觀察自心,心是無法被找到的,所以說「無心體本空」。

三,二執自解:

無論是「境」和「心」都非實存,所執的「境」和能執的「心」都不實存,因此第三句「觀此二時二執自解脫」。佛陀稱此「遠離二執之心」為「心性明光」,奇特之處在於「它隨時都在覺知,但卻遍尋不到」。佛陀在證悟的那一刻,圓滿體現了遍知一切萬法的心性明光。凡夫未悟之時,其實此心性明光也一直顯現著,片刻未曾停歇。一個初學大手印的行者,如果具有如此的認知,就算尚未完全開顯此心,也已算是大手印行者。

止觀雙運,掌握一切萬法實相

超越作意此即大手印,亦即遠離諸邊大中觀,
復能總攝故名大圓滿,願得知一盡解一切義。(19)

這個偈文接著談到止觀雙運。

「作意」是指各種「是空」、「是明」、「是大」、「是小」的認知。我們現在的妄念、顯相都是錯亂,遠離了實相,因為都是帶有能所二執的意念造作而成。事實上,實相真理本然如是,從來不需依靠作意而生,這樣超越作意的實相就稱為「大手印」。印是印章,意指淨穢一切萬法的本質都不離此印,也就是心性實相,因此稱為大印。

就像之前提到過,由於心性實相遠離各種有無、是非之邊見,甚至不在中間,因為連「中間」也落入了一個方位,因此稱為「大中觀」。同時它也可以稱為「大圓滿」,因為心性實相包含一切,圓滿涵攝聲聞、緣覺、小乘、大乘、密續等等一切萬法。

第四句提到「知一盡解一切義」,知道了一法,就能通曉一切法門,意思是只要了悟心性實相這一法,即得通曉一切法義。上根器弟子即是如此,他們了悟心性實相大手印,也就了悟萬法。然而現今少有上根器弟子,因此中下根器的行者,就算了解了大手印,還是無法通曉一切法義。雖然大手印實相本身具有通曉一切法義的力量,但是現代人,也就是中下根器的行者,因為沒有斷除覆障,因此無法馬上盡解一切義。此處祈願自己及一切眾生,能夠「知一盡解一切義」。

業風被禪修打亂了,覺受就生起了

無耽大樂持續不間斷,無相明光遠離眾遮蔽,
超越心思無念任運成,祈願無勤覺受不間斷。(20)

接下來是有關禪修時的「覺受」和「證悟」的祈願。

「覺受」與「證悟」不同,「覺受」是在禪修時會出現的各種奇特顯相和經驗,例如覺得自己「得到證悟」、「得到成就」等等感覺。如果執著這些覺受,禪定之力就會衰減,因此有經驗的上師這時候會告訴弟子:「你這只是覺受,不是證悟,因此不要執著。」藉此幫助弟子斷除對於覺受的執著。

在比較詳細的大手印禪修教本當中,談到更多斷除貪執覺受的方法。當你實際禪修生起了某種覺受時,可以去參閱了解。

不僅是大手印法門,任何佛教法門的修持,重點都是不要貪執。佛陀初轉法輪時,就教導弟子要遠離一切貪執,例如告誡比丘們不要貪執法衣和缽。曾經有位比丘,因為貪著自己的缽,結果來世投生為蛇。身為佛弟子,一切貪執都應斷除,甚至對於佛的法身也不能夠貪執;我們應該修持法身,但要不帶任何貪執而修。

一,不執「大樂」覺受

為什麼修持之後會生起各種覺受呢?無始以來,我們因為無明而輪迴,心續當中充滿了各種煩惱,當一個行者開始修持之後,生起煩惱、妄念的根本無明受到了對治,力量大大減弱,因此那些本來依止無明為家的各種煩惱、妄念就開始到處亂竄,此時覺受就出現了。就像是原本的道路崩壞,車子只好繞道行駛,有的急著迴轉,有的想要馬上繞道而行,大家橫衝直撞,結果交通大亂。

行者在修持甚深大手印法門時,無明煩惱得到了對治而改變,原本隨著無明、煩惱運行的業風,無法依循原本的煩惱之道而行,開始變得混亂,各種覺受也應運而起。例如有些行者晚上會做一些非常混亂或者恐怖的惡夢,經典說:「這即是業風、煩惱被阻斷的徵兆。」過去如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大師、噶瑪巴杜松虔巴等等噶舉祖師,都有過這樣的覺受,現代一些修行者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以上第一句「無耽大樂持續不間斷」談到的大樂覺受,只是各種覺受當中的一種。

二,不執「明光」覺受

接著第二句無相明光遠離眾遮蔽談到,不要執著心性的實相光明,意思是不要有「這是光明」或「這是大手印」的執念。在《現觀莊嚴論》的〈一切智品〉當中提到:「執佛等微細。」意思是對於佛陀、十力、四無所畏的貪執,是屬於比較微細的錯亂和貪執,這些微細的執著也應斷除。密勒日巴尊者的一些弟子,對於覺受生起了貪著,或者對於心性實相生起誤以為真的大貪執,當時尊者就一再告誡弟子這樣的貪執是錯誤的,一定要加以對治、斷除,這在尊者的傳記和道歌當中都有記載。

三,不執「無念」覺受

再下一句「超越心思無念任運成」提到,一切心思皆為錯亂,皆由無明所生,帶有能所二執,這是我們要超越的。超越心思、自明自證的本智,才是真正遠離了二執的戲論。這一句的重點是:唯有自明自證的本智才能明瞭大手印,帶有二執的世俗心思是做不到的。

這裡提到的「無念」,不是刻意讓自己沒有念頭,或者阻斷念頭的生起;能夠自然安住在妄念的體性之中,即是「無念」。

四,生起覺受,中斷修持應懺悔

第四句說「祈願無勤覺受不間斷」,之前談到不要貪執覺受,因為貪執覺受會壓制證悟的生起,行者如果沒有貪執的話,覺受反而能夠成為禪修的助緣,增長禪定的力量。所以這裡提到不需斷除覺受,而是祈願覺受能夠不間斷地生起。

當行者生起大手印的覺受和證悟之後,就要無有間斷地去保任修持。如果幾天、幾月完全沒有想到禪修,渙散在俗世的各種紛亂上的話,這樣是有罪過的。行者生起了大手印的體悟,接著卻放任不管,就如同你請到一尊佛像,卻不好好供養照顧,而讓佛像落滿灰塵甚至歪倒在地上一樣。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沒有保任修持,散亂在俗世的時候,就要馬上念誦〈三十五佛懺〉、金剛薩埵百字明咒,藉此懺悔、還淨。

一般來說若你是密乘弟子,金剛薩埵的修持和百字明咒的念誦,是每天都不能中斷的。依照法王噶瑪巴的指示,身為噶舉弟子,應該念誦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其中的〈空行淨障文〉,也就是觀想各色智慧空行放光清淨罪障的那一段,傳統上會說念誦〈空行淨障文〉等同於念誦百字明咒,因此,如果每天能夠不間斷地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也是可以的。

我們現在修持大手印的行者都有因為渙散而中斷修持的問題,我自己偶爾也是如此,因此無論如何,每天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或做金剛薩埵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莫貪覺受,認出並安住於本覺

貪善覺受執著自解脫,惡念妄想淨歸法界中,
平常心中無取捨得失,祈願證悟離戲法性諦。(21)

之前談到不要貪著覺受,因為對於覺受的貪執,將會導致你投生到欲界、色界等天界的果報。如果貪執強烈,加上沒有好好保任修持,最壞的情況就是會從天界下墮,繼續在輪迴之中流轉。

這部祈願文當中,只是象徵性地提到禪修時會出現的一般覺受,然而因為不同的根器、身心條件等等差異,每個人也會經驗到一些只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個別覺受。這時不僅需要有經驗的上師帶領,自己也要隨時注意,不要貪著這些覺受。

不要貪著覺受的方式很多,這裡是透過祈願的方式,幫助提醒我們不要貪執覺受。總歸而言,禪修時無論生起什麼覺受,都不要貪著,唯一要做的就是認出覺受的本質,讓覺受成為禪修的助緣。

最理想的修持大手印,就是日夜精進不散亂地修持,不然至少每天要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好好修持大手印。不間斷地禪修,最終會幫助行者達到一種很好的狀態,就是覺受、證悟的無別。

一些初學大手印的人以為,開顯大手印,意味著會經歷到一些特殊的景象,例如出現光芒、體驗空靈或者見到殊勝莊嚴的景象。其實經驗大手印一點也不特別,那只是體會到自己的心性實相,僅此而已,然而這種經驗通常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傳統在教導大手印時,為了避免誤導弟子,因此開始時並不會使用「大樂」、「明光」、「無念」等等特殊的用詞,而是使用比較普通的用詞,例如「明」、「覺」、「本然」、「鬆坦」、「不造作」等等,藉此幫助弟子保持謙卑而禪修。隨著弟子的修持逐漸穩定,各種覺受和體悟生起之後,才會使用特殊的名稱,這樣比較不會造成問題。

座墊上有身,身體裡有心

禪修引導暨複講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下午4:00-5: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20180223

■身念住+受念住:身受合一、心氣合一

第二堂開始,我們首先一起禪修「身念住」及「受念住」。

請依七支座法坐直,閉上眼睛。

傳承祖師說:「座墊上有身體,身體裡有心。」要這麼以身念住的方法來練習。讓身體和感受合為一,讓心和氣合一。這就是教導。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頭頂上。覺知頭頂的感受。

接著把注意力放在臉部,覺知面部的感受。

接下來把心放在後腦枃和脖子後面。

接下來把你的心放在身體中央,比如肚子和後背。

再把心放在胸口。

再把心帶到肚子上。

接下來把心帶到左右手。

再把心帶到雙腳上。

接下來把心帶到全身,從頭頂到腳底,輕輕覺知你的全身。

再接下來,覺知到身體的任何感受,熱的感受,喜悅的感受,中性的感受,

比如麻麻的,或找不到任何感受。去覺知這些感受。

接著,不論心裡有任何感受,不論是煩惱痛苦,都去覺知它,

當你以這麼做,就可以轉化一切成為禪修的助緣和輔助。

現在睜開眼睛,讓心自然放鬆安住著。

■禪修兩種結果:覺受與體證

我們今天從第一堂到現在第二堂,針對「身念住」和「受念住」,練習了兩次,你覺得哪一次比較好,覺得第一次好請舉手?覺得這一堂比較好請舉手?

覺得好或不好,都是禪修覺受。禪修覺受就像大海波濤不停在改變,昨天、今天不停在改變著。就像嘉察國師早上所說,禪修之後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覺受,一種是體證,覺受屬於是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者;而所謂體證,是屬於登地成就者,體證是離戲赤裸的,那時就沒有起伏的覺受,因為一直處在禪修中,那時覺受就沒有任何起伏了。

■大手印三要點之二:不散亂

在「不散亂、無修、不造作」這三個大手印修持要點之中,我們之前講解了「無修」。有人會說:那「無修」有什麼用呢?我之前也沒有修呀,我出生就這樣呀。答案是:因為光是「無修」沒有用,還需要「不散亂」。不散亂就是保持正念和覺知,就像牧羊人可以把羊放到山裡,讓羊跑來跑去,但他會知道羊到哪裡去了;也像間諜,知道被他監視的人做好事或做壞事,但不會去管他。

所以就好像在做身念住和受念住,不論生起什麼都是可以的,生起了煩惱或苦樂,或生起很大的嗔心像火在燒一樣:「這個人老是欺負我,給我等著瞧」,這時不需要改變顯相,只要把覺知放在這樣的感受上。就像早上嘉察國師教導說:禪修生起掉舉時,念頭很多時,就把覺知放在念頭上,這樣一切念頭、一切顯相,都會成為禪修。

只要你能去看去覺知,就不會被煩惱所控制。只要沒去看著它,就會和它合而為一,就像一條河,不看著河水就會掉進河裡,被念頭情緒所控制。當你可以看到河水,表示你不在河裡,一旦看著河水表示在河水之外,還可以好好看著它怎麼從山上流下來,怎麼轉彎;就像你看電視,就不在電視裡。但你光是看著就好了,不必壓抑,不必抑制心裡的念頭情緒,就像不必阻止河水流動一樣。有時光是想不生氣、想不煩惱是沒用的,唯有靠覺知練習,來調伏自己才行。比如說我們昨天「不想餃子」的練習中,越不准想餃子就越想起餃子,就是同樣的道理。

■大手印三要點之三:不造作

無修和不散亂,接下來要做什麼?就是什麼都不要做,就是「不造作」。無論是很喜悅、清明、無概念,或者是生起昏沈、掉舉,黑濛濛、亂糟糟,都讓它是本來的樣子,只要覺知,不用修整。

■疼痛禪修

接著我要教一個特別的禪修,就是痛苦禪修。它很好用哦。比如說腰痛,現在很多人一定覺得頭痛、腰痛、腿痛、覺得很熱呼吸不過來,有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嗎?如果有請舉手。有人沒有痛苦嗎?這很麻煩哦,痛苦禪修就是要有痛苦當對境,沒有痛苦怎麼辦?就像聲音禪修要製造聲音,但我有辦法幫你生起痛苦的感受,就是找根棒子,開玩笑的,就是按著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一開始輕輕按著就好,太用力一開始可能禪修不了。

好,現在我們就來練習痛苦禪修。

請大家坐直。

先做一下身念住和受念住的禪修,從頭到腳掃描覺知一下,

我不一一引導,你們自己掃描覺知。

現在特別針對不舒服的感受,讓心特別去注意它;

如果沒有不舒服,就製造一點疼痛。

現在把眼睛睜開,讓心自然安住一會兒。

針對疼痛禪修,你去看著疼痛,可能有四種體驗:

一,疼痛不見了:有多少人這樣?這很好,對境不見了但沒有散亂,你有覺知,但沒有對境了,就直接安住在「找不住痛」的狀態上。

二,疼痛跑來跑去:有這種狀況的請舉手?這也很好。覺知跟疼痛到處跑,表示疼痛的確變成禪俢的輔助。

三,可以清楚看著痛:是這樣的請舉手?很好,這表示疼痛成為禪修所緣境了。

四,更痛了:禪修結果取決於每個人不同性格,如果不適合,可以換種方法。如果做了疼痛禪修,結果是更痛了,你可能對痛有長期經驗,對這個禪修有期待和恐懼,如果更痛也可以不要做疼痛的練習。

你覺得以後可以用這種方法禪修的請舉手?這表示你可以轉化疼痛成朋友了,恭喜!(仁波切拍手)這樣 漸漸的,你就可以轉化顯相成友伴了。

■身語意三種人,禪修感受各不同

我們之前說過,禪修的本質和精華,就是一直保持「知道」,但這種「知道」怎麼展現,也取決於不同性格的人。我們之前說有三種修行人:一種是顏色形狀的人,第二種是語言型的人,第三種人是心意型的人,簡單的說就是身語意三種類型:

一,身體型的人:容易想到顏色形狀,比如做呼吸禪修時,心中可能出現形象,想到呼吸氣息以什麼形狀被你吸進、呼出。

二,語言型的人:心裡會出現很多話語:比如「我現在要呼出去了」、「我現在要吸進來了」。

三,心意型的人:心裡純粹是感受,比如感覺鼻頭有氣息出入,覺得涼涼的。

這三種人對同一種禪修的感受都不同,聚在一起討論禪修可能會發生爭論。其實都沒錯,只要認識到適合自己的狀況就可以了。

■睡意禪修

現在又要讓大家做一個選擇。我們說一切煩惱、情緒、妄念都可以成為禪修。現在你們從早坐到現在,應該有兩個困難,一個是很累,一個是很昏沈想睡,現在你們希望利用目前遇到的這些困境禪修呢?還是多講一點什麼是覺知?請舉手,看來選禪修的多。

你們現在覺得累嗎?覺得想睡?這個禪修如果沒有睡意就修不了了。

當我們快要睡著,心會模糊不清晰,好像在霧中走路,全身覺得糊糊漲漲的,就像入睡前那種昏沈的感受,如果能一直保持覺知這麼入睡,整段睡眠都可以成為禪修。這當然不容易,但一再練習熟悉的話,有一天如果幸運的話,覺知被睡眠抓住,你的睡眠就是禪修了。

先自然安住著,不需要有什麼對境。

現在閉上眼睛,不管是有睡意的感受,不清晰、昏沈或是無聊等,

不散亂的覺知這些感受。

當我們去看睡意時,如果睡意不見了,就保持在這種清楚的狀態也可以。

如果睡意的感受一直在那裡也很好,就一直看著睡意的感受。

如果你覺得快要睡著了也可以,就去看著快要睡著的感受。

現在把眼睛睜開,讓心自然安住一會兒。

好,可以了。總的來說,禪修的精華就是覺知,至於喜悅、輕安、無概念的感受,就統稱為「輕柔的覺受」;另一種「粗重的覺受」,則是指昏沈、掉舉等的覺受,乃至生起了妄念、情緒、煩惱等粗重覺受。不管哪一種,重點是保持覺知,心中有一個清楚的知道。就是這樣。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雪域安樂祈願文
迴向


真正的靜處,在座墊上、在自心裡

20180223A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Teaching3-2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上午8:30至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在〈金剛總持祈請文〉、〈皈依發心〉、〈三十七供獻曼達〉及〈請轉法輪〉念誦後,嘉察仁波切念誦一段吉祥願文,接著開始第二天、第三堂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教授:

首先請生起菩提心,也就是發起「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成就佛果」的心,來聽聞這次的課程。

大印正行,確定見修行三要

這次講解的內容,是第三世噶瑪巴撰寫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昨天我們講解了「大乘總的祈願」,也談到「修持大手印的原因」。我們心性本具實相大手印,然而因為煩惱習氣的障蔽,因此需要透過大手印的修持來淨除,障蔽清淨之後,即能得到四身的果位。總之,昨天我們談論過「修持大手印的原因」和「修持大手印而得勝義果位」之後,今天接下來是談到「修持大手印正行」的祈願。這個偈文是:

斬斷增益淨依即定見,無逸保任見解即修要,
精熟修義即為最勝行,唯願於見修行得決定。(8)

昨天談到「離常斷邊」的根本基礎「二諦」的道理,今天談到心性基礎實相上,見解上的要點是「斷除增益」,再談到修持的方法,同時談到生活上行持的要點──針對「見修行」這三點,有簡略和詳細的解說。以下偈文是簡略的解說。

一,見地:斬斷「以無為有」的增益

第一句「增益」意思是「本來沒有的,卻以為有」,意思是在心性大手印之上,「執著我是存在的」,或者「誤以為大手印是實有的東西或補特伽羅(人我)」,這些誤解都應斷除。

這裡附帶也引申出「以有為無」的毀謗也應該斷除,比如「以為實相大手印是沒有的」這樣的毀謗也應該斷除。對於我們凡夫眾生而言,「無」和「有」的執著都應斷除,都些都是錯亂。因此龍樹菩薩等論師,會遮破有無二邊,有無二邊的執著遮止了,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因果等等正理就會顯現。

這一句的重點在於告訴我們,修持大手印時,行者必須對於「斬斷增益」的見解很有把握。所謂很有把握,意思是對於這個道理生起確信,並且感到歡喜和滿意。

二,禪修:不散亂於妄念,也不阻斷妄念

大手印的修持,要透過不散逸來保任,因此第二句說「無逸保任見解即修要」,行者不要渙散於妄念而錯亂,但同時也不需要阻斷念頭的生起。岡波巴大師說:「不應阻斷念頭的生起,如果阻斷念起,將成黑暗一片,這是一件比無明還要糟糕的情況。」無論生起妄念或者任何外在色、聲等等顯相現起時,只要保持一個要點,就是不要散亂,這就是大手印「修持的要點」。這裡提到的不散亂要點,在《了義海》和《月光大手印》有更詳盡的說明。

三,行持:一切行持,都為開展內心修持

大手印行持的要點,就是精熟、開展禪修,因此第三句提到「精熟修義即最勝行要」,行者要運用特殊的行持,不斷地開展修持,續典當中談到許多能令修持精熟的行持,諸如著衣、搖鈴、奏手鼓、持誦不同咒語等,目的都是幫助行者的禪定得到增長。因此,表面上穿什麼服裝、持什麼咒語不是重點,重點是增進內在的修持,如果某種行持能夠精熟、增長行者的修持,那就是最殊勝的行持。

像是祈願法會現場,我們出家眾持守比丘戒,身披三法衣,這樣的行持也是增長內心禪定的一個方便法。所以經典當中提到,六度當中的「持戒度」和「忍辱度」,是屬於「禪定度」的支分。另外,寺院當中的法器使用,例如使用鐃鈸、吹奏嗩吶,或者唱頌儀軌等,也是為了增長禪定。另外像是在寺院舉辦的金剛舞,也是為了幫助行者精熟他的修持而作的行持,這是密續當中談到的一種行持。

因此,平時生活當中,為了幫助大手印行者保持不渙散,內心的修持得以精熟和

開展,因此需要具備各種殊勝的行持。這一段是「略說」,接下來是「廣說」的部分,首先談到「以智慧斬斷增益」。

一切現象,都是心的幻化

這裡也分有廣、略二種解說,首先是簡略的解說,偈言是:

一切諸法皆為心幻化,是心無有心性本空寂,
真空無礙妙顯一切法,願善觀察自斷增益根。(9)

眾生為何會落入輪迴的錯亂當中?根本原因是「凡夫執著外在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並執以為我」。為斷除執著,佛陀宣說各種次第的見解:

一, 說一切有部:

首先為了破除眾生對於外在事物的粗分實執,佛陀開示了聲聞說一切有部「萬法以最細微的微塵而存在」的見解,也就是承認極細無方分(不可再細分)微塵的存在,藉此破除眾生粗分的執著。

二, 經部:

接著為了破除眾生「認為微塵實有」的執著,佛陀開示經部的見解:「一切在心上顯現的時候,外在事物是以隱蔽分的方式存在,因此自心經驗到的只是心的顯相而已。」

三, 唯識:

接著佛陀開示唯識的見解,認為外境完全不存在,一切唯心。

四,中觀:

接著如果觀察此心,會發現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並不真實存在,這就是中觀空性的見解。

自證自明,卻誤以「心」為「我」

有關「修持的開展」簡要的部分是關於自心,偈頌如下:

本來無有自相誤為境,無明惑力誤自證為我,
二取執力輾轉三有界,祈願無明源流自斷除。(10)

一切萬法顯相皆是心的幻化,然而因為我們心上具有無明的習氣,這種習氣是一種錯亂,它總是不停地在變動著。由於無明的擾動,就出現了對於「能執的自己」和「所執的對境」的兩種執著。因此以為一切外境和內心是毫不相干的,是真實存在的。

無明造成的錯亂,就是誤把自心的「自證自明」當成「自我」。自證自明的意思是它可以自己知道自己,甚至也知道是如何錯亂的;但是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自證的本質是空,誤以為它是「我」。因為執著有我,也就執著有他,因為自他的二執,逐漸衍生出「對於自我的貪著」和對於「他人的嗔心」等等煩惱。接著又出生更多的煩惱,諸如我慢、嫉妒、見解、疑惑等等。由於這些煩惱而造業,也就讓我們經驗到這些本質為三苦的各種輪迴業相。

凡夫眾生不知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愚癡地以為世間的苦樂是由外在的天神或有力量的人所賜予的,例如讓某某天神高興了,就會得到快樂,而讓祂生氣了,就會造成自己的痛苦。也有的人認為世間的苦樂是具有特殊能力的地神、火神或風神所造成的。

然而佛陀告訴我們,輪迴苦樂的根源都是我們的心,因此我們可以說,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唯心」的。一切唯心的道理是很深奧的,並不容易理解。一般來說,要從阿賴耶識講起,這些內容在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甚深內義》中,都有清楚解釋。

往內找心,心非「有」亦非「無」

以上是講「相由心生」,接下來是講「心無自性」,偈言是:

諸佛亦不見故此非有,有寂二共依故此非無,
此不相違即雙運中道,願證如是離邊心法性。(11)

一切輪迴的幻相皆由自心所現,而心的自性亦不實存,因此偈言說「非有」。為什麼說心「非有」呢?因為「諸佛亦不見」。佛是遍知,不會有他看不見或不知曉的,而且不像我們凡夫有時清楚、有時糊塗,佛陀恆常都是遍知的,且剎那間就能遍曉一切。

在修持大手印時,必須要觀察心在哪裡,一點一點去找尋心,從形狀上去看,它是大或小,它是美或醜等等。這個心到底為何物?是色相還是聲音,或者是某種香味、味道或者觸感等等?需要逐步去向內觀察、觀看你的心。同時要去觀察,心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有生有滅的一個東西嗎?教典裡說,當你這樣向內觀察,發現找不到心的時候,就代表心中具有修持了。

有的人以為心是一種色相,或以為心是一種聲音,這都不正確,此時需要繼續地禪修,逐漸消除這樣的錯誤認知。

有的人會以為心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也不正確。為何說心是「非無」呢?就如此處所說,因為三有輪迴一切萬法都是對於這個實相的無明所生,所以心是「非無」。

由於我們對於自心實相的無明而錯亂,因為錯亂而造業,因為造業而產生輪迴,也就是十二緣起的輪迴。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整個輪迴幻相的發生,都是因為我們未悟自心的實相,我們所經驗的各種痛苦,也是因為不知心性是什麼,因而錯亂造業而產生的。換句話說,輪迴也好,痛苦也好,這種種不好的部分都是因為不了解心的實相而產生;同樣各種的好,各種寂靜、解脫的道和果,也是因為了解自心實相而產生的。

行者因為知道心性實相的存在,依此而成的持戒才能圓滿,福德資糧才得以積聚。聲聞、緣覺行者因為對於心性實相有少部分的了悟,因此證得阿羅漢果。同樣,大乘的資糧道、見道、加行道等等五道,也是因為心性實相而生。當心性實相完全開展,即是佛陀的法身等等四身。

因此心性實相是「非有」亦「非無」的,一般人會覺得這樣的說法不是互相違背嗎?我們都以為不是有就是無,不是無就是有,但其實這並沒有任何不妥。心性實相並非實有或者恆常:因為心是怎麼觀察都找不到的,因此說是「非有」;然而心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由此實相所生,因此說「非無」。所以第三句說這就是「雙運中道」,所謂「中道」就是不落任何一邊,經典稱之為「極無所住中觀」。接下來第四句說,祈願自他一切眾生都能證得這樣的「離邊心法性」。

觀心本性,心非「是」亦非「非」

以上是斷除「有無邊」,接著是遮止「是非邊」,心性實相也不落入「是」和「不是」兩邊。偈言是:

所謂如是指認不可得,所謂非爾遮斷亦不得,
超越思議法性真無為,祈願決定勝義真實際。(12)

關於心性實相,佛陀善巧地給予了很多名稱,諸如「空性」、「勝義」、「俱生」等等。佛陀知道如果用不同名稱來講說,能夠幫助眾生領會,不然眾生是無法明瞭何謂心性實相,因此說佛陀是善巧的。

有了不同的名稱,我們就能順著字面的意思去思維它的含意,然而當含意了然於胸時,會知道自心實相完全超越名稱,名稱根本無法形容此實相,所以說「指認不可得」。密勒日巴尊者也在道歌中說:「心的實相沒有任何名稱,也無法被講說、指認或者解釋。」行者要如此了悟心性。總之,藉由種種文字名稱,最終幫助我們了解無可命名之理。

第二句說「遮斷亦不得」,意思是說心性實相無法透過邏輯思辨的遮斷而了悟。我執、實執等等錯亂可以透過邏輯思辨而加以破除,因為這些都是錯亂。但心性實相本來即無錯亂,是究竟勝義,所以說「遮斷亦不得」。

第三句說「超越思議」,凡夫的思議之心皆因無明而生,因此無法了悟何謂心性實相。勝義實相需要藉由無明的對治法--明覺的本智,去破除無明而了悟。

最後一句說「祈願決定勝義真實際」,希望自他一切眾生都決定了悟心性實相--「勝義真實際」。

一般來說,想要藉由邏輯分析破除「我」或事物實存的執著而觀見實相,是比較困難的。然而首先知道何謂勝義,也就是直接領悟到實相的話,如此悟後起修就會比較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會有「遮破」和「立入」兩種方式,「遮破」比較難,而「立入」比較容易,原因在於遮破需要知曉何謂錯亂無明,將之破除,然而立入並不需要遮破無明,只要證入實相即可。這就是修持的竅訣所在。

對此「勝義真實際」,佛陀在初轉、二轉、三轉法輪中的說法都有不同,而在密續當中也有不同的說法。而大手印的廣大教言,即是總攝一切教義的精華。

自心法性,涵攝輪涅一切法

未悟此理漂輪迴汪洋,證悟此理即佛無他求,
一切皆爾無一非爾理,願解法性阿賴耶隱患。(13)

這個偈頌主要在說:空性和世俗緣起是雙運的。由於不了解心性實相,所以在輪迴當中飄泊,這在之前講過很多了。佛陀的教法有時講起來很冗長,但有時一兩句話,就把整個佛法都講完了,例如,佛和眾生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覺悟」,如此而已;未悟心性即眾生,了悟心性即佛陀,兩句話即可道盡一切佛法。

事實上,無論是輪迴中的五毒煩惱或者造作惡業的害心,這一切的自性即是自心實相大手印。而當我們進入佛法的修持後,我們修持真諦實相,修持心性實相,能修之心性和所修之法義,也即是實相大手印。

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的各種示現,也是實相大手印的事業展現。祖師帝洛巴、那洛巴、密勒日巴、馬爾巴等等不可思議的神通示現,也都是大手印的事業展現;我們現在示現出家相,著三法衣坐於禪修墊上,也是大手印的事業化現。「法界性之外,一法亦無有。」換句話說,法界實相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所謂的淨穢之法。這就是第三句所說的:「一切皆爾,無一非爾理」,輪涅一切皆是實相大手印,無論是善妙的涅槃或者不好的惡業煩惱,無一不是實相大手印。

「願解法性阿賴耶隱患」,一般來說「阿賴耶」、「含藏」是一切輪涅萬法的基礎,有很多解釋,這裡「阿賴耶」是指「如來藏」,也就是輪涅的基礎。

能悟能惑,都是這一顆心

顯現者心本空亦此心,此心能悟此心亦能惑,
能生能滅皆此心所為,祈願心中增益盡斷除。(14)

如同之前已談過,一切顯現皆為心的變幻。一切本無的空性本身,也是心的變化,領悟到此心本空的離戲空性,即是領悟到心的實相,所以說「顯現者本空亦此心」。

接著第二句「此心能悟此心亦能惑」說,能夠領悟的是此心,各種錯亂迷惑本質也不離大手印。

接著談到說「能生能滅皆此心所為」,生滅一切顯相,無論是生命的始末,事物的起落或者念頭的生滅,這一切皆是心的暫時顯現。實相是沒有生滅的,出生的顯相現起時不離實相,死亡的顯相出現時也不離實相,這一切顯相只是暫時的錯亂而已。

「祈願心中增益盡斷除」,一切現起於心中的「以無為有」的增益造作,要知道都是心,增益者、增益本身都是心。

實修大印,依靜處斷世俗紛擾

以上談到很多「斷除增益」的方法,增益斷除之後,就要進入修持。偈言是:

不受刻意造作所染污,未遭世俗紛擾風動搖,
祈願精熟保任無造作,本來自安心體之修行。(15)

行者在修持大手印時,首先要斷除「世俗紛擾」。「世俗紛擾」指的是各種為了獲得世俗暫時享樂的起心動念和身體、語言上的行為。例如為了變得有錢、有名聲等等自私自利的努力。

斷除世俗紛擾之後,要到靜處去修持,靜處是指修持禪定不受干擾的地方,通常是指簡樸之處,不會勾起貪欲之所,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就到深山崖洞修持,這樣的地方貪欲不容易生起。而在座的各位僧眾,都是住在寺院,自然減少對於家人或者財產的貪著,如果已經離貪,當然住在家中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重點是「不貪執」。

接著要坐在一個如法的禪修墊上。身體挺直,金剛跏趺坐,保持禪修時身體的要點。接著禪修的內容就是之前偈文所說的,總而言之,心要住於自然「不造作」,同時不散亂地保任在自心實相當中。這時無論生起任何念頭,都不用刻意去阻斷,念頭生起時,不對其生起貪執,這就是修持。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修持大印時,當斷造作意。」意思是在做大手印的禪修時,要斷除造作、刻意的修持。

禪修引導:安住在自心明空

接下來我們要短座修持大手印,懂得大手印修持的人,修持一分鐘,不熟悉大手印修持的人,稍微保持不造作的安坐一分鐘,也會有幫助,這也算是禪修。接下來禪修一分鐘:

心在哪裡?其實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就是「空」。

雖然找不到心,心卻不是黑矇矇什麼都沒有,

我們清晰地能夠覺知一切,這就是「明」。

我們就安住在自心「明空」的本質中。

如何保任,持續安住在無造作?

這裡要補充說明,我們前面說到要遠離的世俗紛纋,是指那些自私自利的追求世俗享樂的各種作為,然而,如果行者能夠在經驗這些世俗紛擾時保持覺知,安住在其自性當中的話,這些世俗紛擾也會成為禪修。生活當中,難免會生起很多世俗的念頭,如果能在生起念頭時保持覺知,不跟隨念頭而渙散的話,這即是做到了斷除世俗紛擾,換句話說,世俗無法動搖到你。

總而言之,你不應該如同俗人一般地追逐享樂,但也不應該強壓各種念頭,這樣會身心都會生病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散亂地安住在這一切經驗的自性當中即可,無需刻意追逐或者阻斷任何事物,禪修即是這般容易。因此過去噶舉祖師曾說:「雪域藏地雖然有著各種佛教見解和教派,然而精通禪修的,唯有噶舉派。」

這方面,下午明就仁波切會給予大家禪修的指導。大家要好好聽聞、修持。

文中提到的「本來自安」,意思即是自然不造作,不要刻意地想要改變什麼。這樣修持的過程當中,需要依靠有經驗的上師指導,得到指導之後,弟子回去練習,練習之後,再去請教上師。如果上師沒有經驗,可能就無法給予適當的幫助,弟子會不知道如何安住於「本來自安」的「心體」當中,因此說要「精熟」。

弟子持續地禪修,同時具備善巧和智慧:

一,智慧的禪修:就是文中所說的,嫻熟於無造作地保任本來自安之心體;

二,善巧的禪修:是指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等上師相應法門來開展禪定。或者念修「金剛薩埵」儀軌,修持「二臂瑪哈嘠拉」儀軌,對護法作供養、囑咐事業。一些密續典籍中也提到「薈供」是開展修持的殊勝方法。

總而言之,行者要具備智慧和善巧,不渙散地持續修持大手印。如果內心已經領悟了大手印,接著的重點就是要持之以恆地練習,如果斷斷續續,例如修了一陣子,結果很多天、甚至幾個月都不再練習、思維禪修的話,禪修將無法進展,甚至會退步的。

(二十一度母讚)

身念住,讓一切感受成修持

禪修引導暨複講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3日下午2:00-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20180223P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Review&Meditation3-2

金剛總持祈請文

三十七供獻曼達

請轉法輪

請生起菩提心來聽聞教導,今天講解的前行,會接續昨天講的「皈依」之後講「發心」,接著做禪修引導。發心,就是發起慈心、悲心、菩提心。

前行:發心

今天我要簡要的說說慈悲、菩提心。

首先先說要怎麼生起慈悲心?口訣教導有「知母、念恩」等「七重因果教授」的方法,還有「自他平等」的方法,還有「視他人比自己更重要」的方法,慈悲心生起的方法有很多種。

■從自己開始

慈悲的修持,首先要回到自已身上,看看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我們都想要快樂,二十四小時都汲汲營營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比如現在有點熱,我們流點汗,就覺得自己快呼吸不上來要死了,一冷就覺得自己要冷死了,別人一個白眼就難受得吃不下睡不著。又好比如說身體動一下,也是為了離苦得樂,比如坐久了伸伸腳,覺得舒服一點,但又怕被糾察師看到被處罰,任何身體一點微微的動作,都表示自己想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因此心中就有我我我,內心有時想哭有時想笑,隨時覺得冷了、熱了,內心就像

小孩一樣。你認識自己心中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因此也可以了解別人也一樣想要離苦得樂,這種想讓別人得到快樂的心就是慈心,想要讓別人遠離痛苦的心就是悲心。

然而,我們雖然想要離苦得樂,卻不知要怎麼做,對待快樂的因像仇人一樣推得遠遠,想要快樂卻追逐痛苦,就像用鍾子打自己的頭,在做的都是苦因,想要的和所做都是顛倒了,於是無止盡的流轉輪迴中。

■擴及喜歡的人

修持慈悲,首先要用一個容易的對象,比如父母、親友,或你喜歡的人,現代人也可以用寵物,也可以用乞丐等可憐的對象,想他們和我一樣都是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現在我們一起來做練習,你們要準備一個容易生起慈悲心的對象,你們有嗎?小時候,我想的對象是我的奶奶,我一開始慈悲練習的對象就是我奶奶,她個子小小的,整天笑咪咪的,我很喜歡她,所以我以她為對象作練習。

■再擴及一切有情

從喜歡的對象,到一般對象,接著再擴及一切有情。

我們一起來作慈心悲心菩提心的禪修練習。

身體放輕鬆,手可以交疊,也可以放在膝蓋上。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可以數數也可以不數,總之把心放在呼吸上。

1.喜愛的人:

現在心中想起一個容易生起慈悲的對象。這樣一個對象,也和我一樣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努力,都是為了離苦得樂,但因為不知道方法,因此造作惡業,而在輪迴流轉。現在我們在心裡祝福這樣的對象:

願你具有快樂和快樂的因,

願你遠離痛苦和痛苦的因。

這樣你就對這個你喜愛的對象生起了慈心和悲心。

2.一切有情:

漸漸的,我們要把這個對象放大,直到擴大到遍虛空一切有情眾,對他們都生起慈心和悲心,這樣就是無量的慈心和悲心。

我們了解等虛空一切有情雖然想離苦得樂,然而想要快樂卻製造痛苦,因為無明而生起煩惱,因為煩惱而造作惡業,而在輪迴流轉不已。

他們要如何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遠離一切痛苦?唯有成佛,因此今天我就要祈願讓一切等虛空的無量眾生都成就佛道。

現在讓心自然安住,不用放在任何對境上,只要讓心自然放鬆著。

剛才做的練習,就是生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練習。

想要「讓眾生都成就佛道」的心,就是菩提心。但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讓眾生成就佛道,我們自己都還在痛苦流轉、沒辦法成佛,怎麼讓別人成佛?但還是要這麼發願。比如各位僧眾來這麼熱的地方參加祈願法會,如果有不好的動機,心想「也許可以得到很多供養」或「來了會比別人更厲害」,這就是不好的想法。當你能為了一切有情的解脫而來參加法會,就是生起了菩提心。即使只有剎那生起菩提心,你的人生都有意義了。

另外補充「皈依」,能想上師和佛無二無別,就做皈依也做了上師相應法。

到這裡皈依發心就講完了。

正行:禪修

接下來是正行。禪修的正行是無所緣和勝觀,這現在你們不一定能做到,至少要做到不散亂。昨天我們介紹了止,今天我們會多講一些。

首先要問問題,我不問堪布們,要問在座的你們。在惡緣障礙生起時,在困境時,還能做禪修的,比如用昨天教的呼吸或默念的方法做禪修的,請舉手(部分學生舉手),很好。

■禪修的身體要點

接著要講身體姿勢。昨天講到,身要簡單來說有兩要點:坐直和放鬆。廣泛完整來說,有七支座法,七支座法又分「方便道」和「解脫道」的方法:

一,腿:方便道指的是那洛六法的七支座法,要像仁波切示範這樣,兩腿雙盤,雙手打直、全身要緊豎起來。解脫道可以不雙盤,可以單盤散盤都行。

二,手:方便道兩手要豎直在身側;解脫道則手可以結定印,也可以是休息式,結定印時手是一般右上左下,可以換手,也可以放膝蓋,叫「休息的姿勢」,也可以叫「觸地印」。

三,脊椎:第三個要點是要坐直,太直會後仰,太彎又會睡著,保持中道的正直就可以,只要能幫助你坐直,要放任何道具或支撐物都可以。

四,肩膀:放輕鬆,不要太聳起來,兩手臂也不要貼著。

五,脖子:放鬆,略微下收。

六,嘴:自然放著,可以微微張開。

七,眼:一開始可以閉眼,有經驗後張開是比較好的,眼請可以略微往上、往下或往前看都是可以的,可以自然眨眼沒關係。

經論上有個說法,如果想檢查坐姿是否正直,可以拿一個水果放在眉心位置,然後放手讓水果鬆落,如果水果掉結定印的手上,就是坐直,當然啦如果你肚子太大就落不到。還有如果你像藏人喜歡這樣坐歪歪的,水果也落不到手上,有些人就是喜歡坐歪歪的。

■身念住:鍛鍊身體的覺知

接著,我們有兩個選擇,要先了解「覺知」是什麼?或先練習「身念住」?第一

個是見地,第二個就是禪修。想先學見地的請舉手?想先修持請舉手?看來想先禪修的比較多,現在這麼熱,先禪修的確很適合。

我們說到四念住,就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這四個念住的修持都有止和觀兩個面向,止的禪修只要覺察,觀的禪修則要加上觀察和思維,要想到無常、苦、空和無我,每個念住都有這兩個面向。昨天說到覺知就是知道,就是有正念。今天我們再來認識「心」的定義,就是「明而覺」,知道這個定義並且保持,就成為修持。

因此為了鍛鍊身體的覺知,所以需要一些對境來幫忙認出,比如聲音,一方面你聽著聲音,一方面你知道你在聽著聲音。今天則要結合身念住和受念住來禪修。

現在請舉手,覺得熱的請舉手?覺得涼的請舉手?「手很熱知道它很熱」這就是受念住。現在手合起來,有一種觸感,不必太用力,微微覺察就可以了。現在搓搓手,外面很熱,手也有熱感,把手打開,好像有種麻麻的感受,把心放在這種感受上。任何舒服、不舒服或沒有感受,也都可以去覺知它。現在手放腿上,持禪定印。今天是做受念住的好時候,因為熱嘛,把心受在熱的感受上。

請坐直,閉上眼睛。

把心放頭頂,看頭頂有什麼感受,

但不必緊繃全身的肌肉,沒有感受就覺知沒有感受。

好,現在把注意力放在臉上,額頭、臉頰、耳朵,舒服不舒服都可以感受它。

現在把覺知放後腦枃和脖子,同樣不要緊繃,只是輕輕去覺知它的感受。

把覺知放到背部,上背和下背,看是不舒服或舒服,

不要緊繃肌肉和關節,只是去覺知。

現在把覺知放到胸口,去注意胸口的感受。

接下來把覺知放到肚子上,

不必緊繃肌肉,只是去注意肚子的感受,沒有感受就注意沒有感受。

現在把覺知放到雙手,把心和覺知專注在感受上。

接下來,把覺知帶到雙腿,任何感受都可覺知它。

現在把覺知放到全身,讓全身都放鬆,

現在我們都有熱的感受,就去覺知熱的感受。

如果身體沒有辦法放鬆也可以,覺得身體又緊又鬆、不緊不鬆,只要保持知道,錯和沒錯都可以,有感受沒感受都可以。

禪修的精華就是覺知,只要保持覺知就是不散亂,只要不散亂,任何狀況只要知道就可以,就沒有做錯的問題。覺知就好像天空,有時有雲有風有冰雹,有時出現彩虹,有時颳起暴風雨,但這都不會讓覺知變更好或更壞。不管是好感受、壞感受或中性的感受,無論你覺得緊繃或放鬆,都不會改變覺知。

現在請張開眼睛,讓心自然安住一會兒。

當你熱得很難受時,如果能把覺知放在熱的感受上,這個熱的感受,就成為禪修。

■大手印三要點之一:無修

今天早上,嘉察國師針對大手印的見地和修持,做了簡要的指引,並作了甚深的說明,這些教導非常不可思議,非常難得,大家要放在心上。

就如《了義大手印祈願文》其中一個偈頌所說;

不受刻意造作所染污,未遭世俗紛擾風動搖,
祈願精熟保任無造作,本來自安心體之修行。

大手印禪修有三重點:不散亂、無修、不造作。

偈頌第一句「不受刻意造作所染污」就在講「無修」,禪修時只要去看當下心中生起的狀態,不需要作什麼觀想,什麼「一切化為空」、「從空中生起本尊」等等都不需要,有時你想到本尊的手就忘了臉,想到臉就忘了身體,有人說這根本不是生起次第,是消滅次第。這裡我們就是心中生起什麼就看什麼,不用刻意造作什麼。

當然有時我們也可以在心中觀想一尊佛像,這樣做止的禪修,心中的佛像它歪了就歪了,不必去調整它。重點是覺知它就可以了。

■不造作覺受,也不執著

另外今天早上嘉察國師也提到有了禪修經驗後,可能會生起樂、明、無念等覺受,這些都是「輕柔的覺受」,這是相對於昏沈、掉舉、情緒、煩惱等「粗重的覺受」而言,重點是不去執著它,不去作修整造作。就如偈頌所說:

無耽大樂持續不間斷,無相明光遠離眾遮蔽,
難思無念任運自然成,祈願無勤覺受不間斷。

禪修時,有人會刻意造作喜悅、輕安、放鬆的感覺,故意去追求那種樂的覺受,反而造成手腳緊繃。很多西方人對禪修有個錯誤印象,以為一定要很喜悅很清明,禪修時一定要笑咪咪。東方人就反過來,可能是太注重專注,一付六根都要收攝的樣子,繃著一張臉,旁邊有人講話,還會要人家:「別吵,我在禪修呢。」

雖然大手印禪修要「無修」,我們在接下來休息半個鐘頭中,喝個茶,喝茶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在無修當中,只是帶著覺知,放鬆的喝茶。

(休息時間,維那師念頌〈二十一度母禮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