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感恩慈怙主法,敬禮岡倉父子傳承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中譯:喇嘛滇津多傑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大會場
時間:2024年1月25日下午5:30

20240125

我們的皈依處、慈怙金剛持、灌頂大司徒仁波切、蘇曼噶旺仁波切、明就仁波切、波卡仁波切為主的不可思議的祖古、堪布等種種善知識,以及所聚集的所有僧眾,向大家問候扎西德勒!

■禮敬主法上師:慈怙金剛持

今天是第38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的最後一天,藉此機會,首先要向主法上師、部主、法王、慈氏怙主金剛持(大司徒仁波切)致上最深的謝意。

◉傳承介紹:名號悠久,遠溯自明朝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大司徒仁波切在藏地是非常重要的上師,大明永樂皇帝賜予他「灌頂圓通妙在國師」的名號,依著這個名號,就有「灌頂」(廣定)名號。

從第五世大寶法王德新謝巴給予授記和賜予寶冠之後,就開始了「司徒」的名號。他的轉世司徒札西巴就,是第六世法王通瓦敦殿所認證。總之,歷代大司徒仁波切,從藏傳佛教歷史來看,是源遠流長的轉世系統。

在岡倉噶瑪巴師徒當中,除了黑紅寶冠的傳承之外,最早的一位轉世祖古,就是歷代大司徒。歷代司徒從第一世到第七世大司徒米滂欽列若滇,都擔任了藏地中部主寺:奧明噶瑪寺的住持,為整個佛教和岡倉噶舉,做出很大貢獻。

其中第八世大司徒,大班智達卻吉穹乃,不僅是岡倉噶舉中的大師,更是繼「雄邦」父子之後,在雪域藏地當中,共同的明處(五明等「學習而生智慧處」)上最有貢獻者。

當時衛藏地區的噶瑪岡倉傳承,受到了政治的迫害,在當中,尤其是第十二世噶瑪巴蔣秋多傑和第八世夏瑪﹒巴謙卻吉敦珠二位,在清皇帝雍正迎請至漢地的途中圓寂,噶瑪噶舉成為可以說是無頭之身一樣。

這時司徒班禪他們奮力扛起岡倉教法的重責大任,在康區德格興建八蚌寺,依他的大慈大悲,直到17世紀後,已然成為康區最主要的噶瑪岡倉寺院。不僅如此,於聲明、詩詞、醫方明、天文曆算、藏文文法等主要五明,都發揚光大,八蚌寺成為傳揚西藏明處的著名重鎮。

◉今世怙主:對佛教、對傳承,有無比恩德

現在住世的慈氏金剛持,名諱是貝瑪敦珠,無論是在聞思修,還是在學問、戒律和實修上,都具備了一切上師的功德。舉例來說,他興建了印度的八蚌寺,而且要照顧西藏的八蚌寺和支分的各個寺院,當中曾經到西藏並認證各個教派的轉世祖古,同時在佛學院、閉關中心和各種明處的教育上,大力提供各種的照顧和協助。

他也在東西方成立許多佛法中心,對於整體佛教和噶瑪岡倉教派,具有無比的恩德。

◉法會主法:展示「見解脫」紅寶冠,教授《慈氏願文》

總而言之,如今實修傳承噶瑪岡倉教派的支柱,可以說是我們的命脈,第十六世法王的四位心子當中,現在住世的有大司徒仁波切和金剛手菩薩的化現:嘉察仁波切,就我個人而言,兩位仁波切在佛法上和世間上都對我有著極大的恩德,特別是在這殊勝的時刻,大司徒仁波切真實來到第38屆祈願法會,是歷史一樣的重要時刻。

他不只是蒞臨法會,同時展示了「見解脫」紅寶冠,教授了《慈氏願文》,並且給予「彌勒佛灌頂」。仁波切身體微恙,仍然不辭勞苦,親臨法會,在大眾當中一一給予加持,真是大恩大德。

尤其現在在大祈願法會,仁波切帶領諸仁波切及僧眾念誦〈普賢行願品〉及〈三昧耶金剛咒〉、《甘珠爾》(藏文大藏經)等,實在是大恩大德,所以在這個殊勝的時刻,我真的打從心底,向仁波切的所行,非常的隨喜,獻上敬意、獻上謝意,謝謝仁波切!

■對岡倉父子,應無分別服事

一般而言,噶瑪岡倉的佛父佛子非常重要,但是我還是必須要說幾句話,從第十三世法王堆督多傑和第八世大司徒確吉炯內的弟子喇嘛賢遍嘉措,做了一份岡倉上師父子的傳記《斷除邪見清淨明鏡》,[闡明]在噶瑪噶舉父子中,佛父子是沒有分別的,並沒有分別是誰寺廟的僧眾這樣的講法,噶瑪巴也對諸法子非常恭敬,如同也是法王一般。

這不是一種世間法的示現而已,在法上面有很重要的意義,起源是岡倉父子有時候作為上師、有時候做為弟子,互為師徒,彼此之間無分別,因為這樣原因,佛父子、上師和弟子是不分父子的。

特別是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傑的五父子,以及第十三世法王堆督多傑所做的祈請文,對於每一世佛父子名號都作了祈請,也讚頌了每一位的佛行事業,我也在第十三世法王堆督多傑所做的祈請文之上,加上第十五世法王卡恰多傑所做的〈蔣貢仁波切祈請文〉,加上去成為祈請文,在《大祈願法會課誦本》中可以看到。

總而言之,實修傳承噶瑪岡倉,從第一世杜松虔巴開始,主要教主是歷代噶瑪巴這不用多說,噶瑪巴是噶舉派噶瑪岡倉主要傳承者,這不需多講。這當中還有夏瑪仁波切、蔣貢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巴沃仁波切等是最主要的弟子,也是主要的「行持事業者」,由法王勸請他們行持事業。

所以我們對於父子們不要有區別,對他們的虔敬心必須無分別。同樣的,服事父子們的僧眾,我們要想:「這都是我們共同的上師,法王的事業特別重要,我們對於總的教法,以及噶瑪岡倉的法教,都要視為上師來服事。」

我們[之所以]要特別稱為「岡倉父子」,剛剛我們講過原因,是因為他們是與其他祖古仁波切特別不一樣,我們必須要有信心、如是稱呼,我們必須要盡量服事這些父子,彼此和諧,共同合作。

◉ 結語

現在,在第38屆祈願法會圓滿日,有30位仁波切、95位堪布、692位比丘、3916位一般僧眾、各中心喇嘛18位、各國僧眾97位、其他寺院4018位僧眾,工作人員主要88位、百位幫忙者、500多位雇員,實際工作人員共有819位,名單上有351位各國法友,還有來自不丹、印度尼泊爾等1941位,灌頂那天有更多人參與,但不見得現在都在現場。

總之,大家在殊勝的金剛座,圓滿了所有善業,現在我們要迴向給所有眾生證得正等正覺果位,刀兵消除,佛法興盛,正法上師蓮足永固,教徒和睦相處,以父母為主一切眾生都得到教法恩惠。希望我們一同發願迴向,謝謝大家!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vN-mxgpWM


願我如您一般,圓滿彌勒大願

授課上師:上師金剛持 慈祜灌頂大司徒仁波切
中譯:喇嘛滇津多傑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大會場
時間:2024年1月15日

20240115

■原典

《慈氏願文》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擊於大法鼓,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密,成就六神通;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密。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密。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密。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密。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密。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密,安住於十地。

——恭錄自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慈氏願文》教授

二,正行

關於這部願文,我們現在進行到第二個科判,也就是「正行」的部分,又分為「依懺悔清淨違緣障礙」,以及「發心」跟「發願圓滿」這三個部分。

依懺悔清淨違緣障礙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3)

首先要講述的是第一個部分「依懺悔清除違緣障礙」。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
首先,偈文裡講到:「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我們過去因為心的關係,而造了身語的業障,所以我現在在佛前來求懺悔。

這邊提到,不管我們身或語造作了什麼善行或者惡業,都是因為先有心的作用,之後才造身語的業,所以心是比較為主的。

《俱舍論》裡也提到:一切世間的業,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心的業,一種是因為心而發生身語所造的業。所以這邊也提到,心是比較重要的,在身語與意的業當中,心或者意是比較重要的。

提到懺悔,經論上有許多敘述,我們時間不夠,無法一一詳述,只能簡略來講。總之因為我們是因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而造了惡業,如果要去談我們的心和意,又有許多討論,簡單來說,這一切的根本,就是我執的心,就是執著有一個我,之後而出生的種種煩惱,因為這些種種煩惱而會去造業。

我們要懺悔「業」,首先要懺悔惡業,也就是不善業;等到惡業清淨了之後,善業也必須要清淨,善業也是要清淨的。不然的話,我們只懺悔惡業、不懺悔善業,只清淨惡業、不清淨善業的話,這也是一種執著,因為這樣的執著,我們也沒有辦法究竟成佛。

然而我們喜歡善業、不喜歡惡業,這也是不錯的,能讓我們因此從事善業、不造惡業,也是不錯。但究竟來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語出《金剛經》),譬如我們搭船過了河,上了岸還把船筏背著,船筏就成了負擔。

所以,我們要「懺悔業障」,主要是要「懺悔我執的心,所造的一切惡業」。我們發菩提心,想要成佛,想要令一切眾生都證得佛陀的果位,首先要令眾生能不造惡業,能造善業,並且了知自己的心就是清淨的如來藏——如果眾生不知道這一點,是很難懺悔的,不是不能,而是很難。

罪業要自己去懺悔,就像食物要自己去吃,如果不自己吃,就算堆滿了像須彌山一樣多的食物,也是無法飽足。如同「自己的食物要自己吃」一樣,「自己所造的惡業,也要自己去懺悔」,《慈氏願文》(第三頌)裡說:「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就是指這個意思。

◉「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接著偈頌講:「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彌勒菩薩過去在諸佛面前懺悔,這是講慈氏彌勒於過去諸佛之前懺悔。懺悔必須具足四種力量,如果具足四種力量懺悔的話,那一切的惡業都得清淨:

1. 依止力:
四種力量的第一個力量是「依止力」,就是依止(佛菩薩等)聖眾,慎重地以聖眾為對境,真實地在聖眾或者是觀想出來的聖眾前作懺悔。

2. 拔除力:
第二個力量是「拔除力」,也就是「對所造之惡業,知其為惡業,因此生起後悔心」,來懺悔業障。

如果對於惡業,你不知道那是惡業,不承認那是惡業,也沒有生起後悔的心而懺悔的話,那這個懺悔就是假的。所以說是「知道惡業是罪過,生起後悔的心」而懺悔,這個是第二個力量。如是有後悔的心而懺悔,罪業就能夠清淨;如果沒有生起後悔的心,這惡業就會繼續的增長。

3. 對治力:
第三種力量是對治力,對治力就是念誦讀誦經典、咒語或者行善,譬如守護生命等,以善業的力量來對治惡業,這就是對治力,第三個力量。

4. 誓不再犯力:
第四個是「誓不再犯力」,就是「發誓不再造」的力量,也就是立下誓言,從現在開始我就不再造這些惡業,如是就是四種力量

這邊偈頌講說:「今對諸佛前」是指第一個依止力,第一個依止力,就包含了後面的三個力量,因而具足四力。

這邊偈頌說「我懺悔」,這個「我」是彌勒菩薩他稱他自己,那我們在念誦的時候,念到這個「我」的時候,就要想是念誦者「我自己」要懺悔。

(二)發心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4)

◉「我已造三業,所集諸功德。」

接下來講「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中譯:這個「身語意」顯然是翻錯的,藏文原文是說:「我已造三業」)

這一頌是講「發心」。當然整篇《慈氏願文》都是在講發心、發願,發道上的願、果上的願,但這一偈特別指「發心」。所以第一句要改為「我已造三業,所集諸功德」,彌勒菩薩他已經累積了三種功德、三種善業,是哪三種?
1.生於人道的善業
2.生於欲界的善業
3.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

1.「生於人道的善業」,是指布施,能累積生於人道的善業;
2.「生於欲界的善業」,是指持戒,能累積生於欲界天的善業;
3.「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是指禪定,能累積生於色界、無色界的善業。

慈氏彌勒依著所造的三種善業而發心,這在《賢劫千佛經》有提到,藏文經集中第一部就是《賢劫千佛經》。

接下來引用經文,經文意思是:許多劫之前,彌勒菩薩當時是一位轉輪聖王,叫做普明王,普明轉輪聖王,當時有佛出世,名為大力佛,迎請佛到王宮,供養佛,並在佛前發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菩提心。當時普明轉輪聖王迎請大力佛到王宮,供養佛,並在佛前發菩提心,他對大力佛生起信心、恭敬心,因此發下這樣的誓願:「我願如您一般成佛,而能度等虛空一切眾生解脫」,這就是他在佛前發下的菩提心。

在賢劫千佛當中,他們發心的時候,彌勒菩薩亦在當中同時發心,因而成為賢劫當中的第五佛,將在未來成佛。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佛,彌勒菩薩將成為賢劫第五佛。

根據經文,在許多劫前,有佛出世,名為寶現佛。當時的轉輪聖王,叫做輪輻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那當時人壽是大概百萬歲,每個人壽命大概百萬歲,轉輪聖王統領了八萬四千小王,生有一千個兒子,這一千個兒子在寶現佛前發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我們前面已經敘述過了。

那當時寶現佛入於明鏡三昧,鏡子的鏡、入於明鏡三昧,從三昧中起,而對著一千個王子授記,授記他們將於未來成佛,那劫是賢劫,成為賢劫千佛。

授記當中,彌勒菩薩是第五位,所以他將成為賢劫的第五佛。距離現在2,500多年前,大概約是兩千五百六七十年左右吧,那當時佛陀還沒成佛,他在兜率天為兜率天子,向兜率天的天人說法,當時他觀照南瞻部洲成佛的五種因緣已經成熟,因此必須要降生於南瞻部洲成佛。他在降生之前,就將兜率天子的寶冠賜予彌勒菩薩,授記彌勒菩薩將繼承他為兜率天子。之後他就降生於南瞻部洲藍毗尼園,成為淨飯王以及摩耶夫人的兒子,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

這就是「佛陀十二行誼」當中的第一個,就是佛在未成佛前在兜率天,而後降生於南瞻部洲的種種情況,他降生之後,彌勒菩薩就繼位成為兜率天的怙主。

「賢劫千佛」就是過去寶現佛入於明鏡三昧的時候,所給予的授記。當時人壽是大概兩三百萬歲左右。本來想要做廣大的敘述,但是因為時間關係,只能做一點簡述。再補述一點,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人壽是100歲,那他是賢劫第四佛。過去賢劫第三佛迦葉佛的時候,人壽是非常長的。那未來彌勒菩薩成佛、成為彌勒佛的時候,人壽是2萬歲,這點也是滿重要的,所以在這邊跟大家講清楚。

◉「願做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接下來要講後「半偈」,就是只有兩句:「願做菩提因,當成無上道」,這邊講的,「菩提因」也就是說成佛的因、成佛的種子。能夠作為菩提因、成佛種子的有兩個:

(1) 累積資糧:
第一個,就是過去所造的一切的福德資糧,這些福德資糧,可以作為成佛的因。

(2) 具足如來藏:
這是第二個成佛的因,就是知道一切眾生,包括我自己,我們的自心,就是佛性,自性就是如來藏、本俱如來藏,因此可以成佛。這是我們成佛的因。

因為我們有「累積資糧」並且「具足如來藏」,因此我們就屬於「佛種性」,一旦我們的佛種性完全覺醒,就能夠成佛。我們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而令我們的佛種性覺醒而成佛。

#成佛之因,盡在《普賢行願品》

這邊講到:「願我的菩提不會窮盡」,這裡面的要點,不就是我們現在念誦《普賢行願品》品》嗎?成佛菩提的因,以及我們成佛所要修持一切,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全部都具足。

如果我們在念誦《普賢行願品》的時候,心中能夠憶念含義,那八萬四千法門都具足在這裡面,八萬四千法門都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的,不在的,一個也沒有!過去的諸佛,因為修持《普賢行願品》而成佛,那我們現在也要修持《普賢行願品》。

我們現在在這佛陀成佛的聖地菩提迦耶,念誦《普賢行願品》,大家念得非常好、念得不徐不疾,而且也已經念了38年了。我們念「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等等,這樣子念誦下來,心中如果能夠「隨文做觀」,去想著字句的意義,那我們未來證得無上菩提所要發的菩提願、所要做的行持,以及所要做的修持,全部都包含在這裡面。

這個半偈所講的義理,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就全部都具足了。

#勸請行善,是上師善知識的責任

我們在參加祈願法會的時候,最好能夠從頭到尾參加。

有些人,像我,就沒有辦法從頭到尾全程的參加,可是各位男女僧眾、僧俗二眾,如果你們能大部分能夠全程的參與,那我們這一次累積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利益,大家就能夠聚集而得。所有參與的人如果能夠從頭到尾,包括僧俗二眾、工作人員,如果你們從頭到尾都有參與的話,那這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你們一定都能夠得到。

而是否真的全部得到,那就關係到各位參與的方式,如果你在念誦的時候,散漫、睡覺,那或者不用心等等,這些都會成為過失,那就沒有辦法得到所有的功德。

如果各位是具足的喜悅的心、用心、很歡喜、很雀躍的來參與法會的修持念誦的話,那你們必定能夠得到這百萬次《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所以我勸請各位,要以歡喜的心、喜悅的心、雀躍的心來念誦,如果你具有這雀躍的心,那你就必定能夠得到這個利益;如果你並不喜悅的話,那可能就沒有辦法得到所有的利益了。

所以我要勸請各位,勸請行善,這個是上師的責任,所以稱為「善知識」。

(三)發願圓滿

接下來是第三項「發願圓滿」,這分成三部分:
1.進入之行為
2.修持之行為
3.成就之行為

1.進入之行為:
首先有殊勝之方便,就是
(1) 累積資糧、清淨業障;
(2) 立下誓言。

(1)累積資糧、清淨業障:
先講「累積資糧」,方法就是七支供養、或稱七支,不同的經文所說略有不同,但大致一樣,平常我們會說「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語出《普賢行願品》),這是一般我們所講的「七支供養」順序,和這首偈頌講的意義是一樣的,但順序有一些不同。

時間到這邊已經快到了,我還是把「第一支」先念一遍,要不然時間不夠。(七支供養)這一支是講到「供養」:

1)第一支:供養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5)

七支的第一支是「供養」,我這邊不先講的話,怕完成不了這個教授。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

這邊講到,向十方一切國土中的諸佛,我們真實的準備供品,或者是以觀想的供品來做供養,如是所累積的一切福德,諸佛皆知曉,因為佛是正遍知、一切智,所以能夠瞭解。

我們要令佛歡喜,真正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益眾生。固然我們向佛獻上供養,就是獻上身語意等,這些都很好,但是最好的是,我們能夠保持良善的心、發菩提心、修持空性跟慈悲雙運,這些是最好的供養。佛是一切智,能夠了瞭解一切,所以我們頂禮一切智。所以能夠「以發菩提心等供佛」,是最好的。

◉「我今盡隨喜」

這邊講到,我們隨喜「承事佛陀的一切功德」,但是這邊隨喜的字眼,並不是在講七支當中的隨喜,只是說供養諸佛這件事情,是值得隨喜的。

2)第二支:懺悔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6)

第二支,是「懺悔業障」,要懺悔的是一切的惡業,這邊一樣是做簡略的訴說。要懺悔的,是我所做、我真實所做的一切的惡業,我皆懺悔。我的心,我身語意所造的業皆懺悔,或者說,我心已造的惡業,不管是身和語已實行或未臻實行的,凡我心所造的,一樣還是懺悔。

3)第三支: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7上)

第三支,是「隨喜」,隨喜就是對他人,包括聖人以及凡夫所造的一切的福德,我皆隨喜,包括一切有漏無漏的福德,我皆隨喜。隨喜主要是隨喜其他人所造的善業,那自己所造的善業當然也要隨喜,我(造了善業)不需要後悔。但是我們在講隨喜的時候,是以他人所造的善業為主要隨喜的對象。

4)第四支:頂禮

我今禮諸佛。(7下)

接下來是「頂禮」,頂禮是頂禮一切佛,我們開頭的時候有講到:「我今皈命禮,十方一切佛」,這邊所講的意義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不需要重複敘述。

5)第五支:迴向

願成無上智。(7下)

第五個是「迴向」,迴向這邊擺在第五個,在中文就是「願成無上智」這一句,就是我們所造的一切的善、一切的福德、一切的發心,都迴向「願成無上智」,將一切有漏的福德,皆轉為無漏的無德,也就是迴向於無上的智慧。現在念誦迴向偈文:「願成無上智」。

6)第六支:請轉法輪
七支供養當中的第六支是「請轉法輪」,在這篇願文裡面,有比較多的偈頌: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8)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9)

菩薩們憐念十方遍虛空所有的有情眾生,菩薩眾先發菩提心,經由累劫累積資糧、清淨業障,行菩薩行而證得初地,乃至於登地成大菩薩,終至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究竟成佛,我祈請眾菩薩,尚未成佛的一切的眾菩薩,地前菩薩、登地大菩薩等,我祈請他們都能夠成就佛道,勸請他們以五種觀照而行持成佛的一切的行為,利益一切的眾生,勸請一切的菩薩成佛。

接下來還是繼續講「請轉法輪」的部分,勸請諸位菩薩能夠證得無上菩提,並且降伏魔軍。這邊講到降伏魔軍,佛陀在2,560多年前在南瞻部洲,示現十二行誼,首先行五種觀照,降生,乃至於成佛,在成佛之前,先行六年的苦行,然後,在我們現在大菩提塔後面的菩提樹下,在菩提樹下禪座,在晚上他降伏了魔軍,而在清晨成佛。

這邊所謂的降魔,是降伏四魔:降伏死魔、蘊魔、煩惱魔、天子魔這四魔、如果現在廣述的話、時間不夠。

這邊所講的,是以真實有形象顯現的魔軍,這邊提到的是有數量龐大的魔軍前來擾亂佛陀,佛陀令魔軍,所謂的降魔,也就是令魔軍徹底的潰散,這個就是降伏魔軍。

這邊是要勸請一切的菩薩能夠成佛,降伏魔軍而能夠利益眾生,降伏魔軍,也就是降伏四魔,令一切的眾生得以離苦得樂,因而能夠利益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降伏四魔,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

如是的利益眾生,降伏魔軍之後,能夠開示成佛的正道,也就是三轉法輪。

除此之外,佛陀還在其他不同的地方,講述許多不同的法教,所以有無量無邊的法教,佛也恆常的講述密乘的法教。這邊祈請菩薩眾能夠成佛、轉法輪。就是勸請說法,轉各種的法輪,這就是「請轉法輪」。

接下來的兩句,是「請轉法輪」的總結,那在這邊,就是對於請轉法輪做一個總結,中文對應的是:

擊於大法鼓,度脫苦眾生。(10下)

經文內有「擊法鼓」的譬喻,這經文的意義,主要就是指,我們在敲擊法鼓,用法鼓來做譬喻,我不曉得現在的鼓如何,以前我們的鼓,還要裝藏等等,鼓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鼓,一個是鼓棒、或叫鼓槌,要以鼓棒去敲鼓,那鼓才能夠發出聲音,這是代表方便跟智慧。

方便跟智慧雙運,而發出空性的聲音,那這就是法音。那法音,傳達的自生不滅的法性,那能夠去除眾生的煩惱,以鼓來作譬喻,所以叫作法鼓。法鼓所發出的法音,能夠讓受痛苦的眾生從惡道,從地獄、惡鬼、畜生等三惡道中解脫。

我們講說「令受苦眾生解脫」,主要是指三惡道眾生從惡道解脫,生到增上生;這邊還包括,令增上生、天人眾生,也能夠脫離輪迴,並發菩提心,乃至於成佛,同時發願能夠擊法鼓,讓一切眾生都得解脫。

7)第七支:請佛住世

接下來是第七支,七支的第七支,也就是請佛住世,這邊講: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10上)

相對應的中文是這一段,也就是勸請一切即將要涅槃的諸佛,不要入於涅槃,能夠繼續說法,並且住世無量俱胝劫。

接下來還是「請佛住世」的偈文,相對應於中文的是: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11上)

以泥巴來譬喻貪欲,這貪欲主要指的是欲界的眾生,欲界的眾生,受貪欲等的繫縛,希望能夠從欲界當中脫離。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他們的業因果,希望他們都能夠從三界的因果當中解脫,而能夠脫離三界。

這邊講「欲」其實是包含了貪、嗔、癡,貪嗔癡這三毒,都包含在內,希望眾生能夠從三毒當中解脫。如果能夠從三毒當中解脫,至少就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或者說是登地菩薩;以菩薩來說,也不是說一定要到登地(才遠離三毒),住於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忍法」當中,就已經可以遠離三毒了。

接下來,這邊中文的翻譯是寫佛:

願佛垂觀察。(11下)

這邊的藏文是寫「兩足尊」,「祈願兩足尊垂觀察」。兩足尊的兩足,就是指兩隻腳的意思,人是兩隻腳的,兩隻腳裡面、二足當中最尊貴的就是佛,像彌勒菩薩未來也是示現人身而成佛的。

賢劫千佛,都是示現人身而成佛的,所以都是兩足尊,兩隻腳裡面最尊貴的。他不是單指兩足的眾生,這邊是以兩足尊代表佛,要度脫的是一切的眾生,不是只有兩足,但是因為賢劫千佛都是身為人身成佛的,有兩隻腳,所以叫做兩足尊。

七佛當中的四佛,是賢劫的第一佛到第四佛,那另外三佛也是賢劫當中的佛,他們都是示現人身,也就是兩隻腳而成佛的,所以稱為兩足尊,所以祈求兩足尊,也就是佛,能夠看顧眾生,能夠憐念眾生,當然這邊不只是向佛祈請,以佛來做代表,也包含了正法以及僧伽。

這邊就是祈請佛不住涅槃、長久住世、憐念眾生、護念眾生、常轉法輪的意思。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12)

這個偈文中,中文的「佛」,藏文是「人中尊」,這跟兩足尊是一樣的意思,經文裡面有很多「尊」之類的名詞,是因為佛的名號非常的多,有時候講「兩足尊」,有時候講「人中尊」,這是一樣的意思,都是指佛。

接下來這個偈文是指:一切的諸佛,對所有的眾生,都具有大慈大悲,如同一個母親,只有一個獨生子,對這個獨生子就會特別的慈悲,希望這個獨生子能夠離苦,能夠得樂,有這樣子的慈悲心。

「獨子」這是修辭上的用法,有些母親擁有100個孩子,像我們講說這個羅刹鬼子母、訶利帝母,我們常常會施放多瑪給訶利帝母、500鬼子母,她有500個兒子,但是她對500個小孩,都一樣非常的慈悲,更何況只有一個兒子的母親。

諸佛對一切的眾生,就像是母親對獨生子一樣的大慈大悲;佛對一切的眾生,不會有偏袒,絕對不會去傷害眾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眾生,也不會嫌惡任何一個眾生,也不會對於眾生起煩惱,或者說,鄙視這些眾生,對一切眾生都不離不棄。

佛對於所有的眾生,都帶領他們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要令一切的眾生能夠得到解脫。能夠守護眾生的是佛,守護的方法是佛法、正法,祈求諸佛能夠持續的利益眾生,而不入於涅槃。

(2) 立下誓言

以上「累積資糧,淨除業障」已經講說完畢,接下來是「立下誓言」,願文中的偈文,相對於中文,有六句、一個半偈: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13)

現在的佛,他正在說法;過去已經成佛並且入涅槃的諸佛,他們如何的說法;還有未來將成佛的未來佛,他們如何的發心、如何的修持、如何的利益眾生——我都隨學著諸佛的行持,如是的發心,我立下誓言,我也要如是成就。

具足波羅密,成就六神通。(14上)

這邊是講要具足六波羅密、成就六神通、六波羅密後面會有廣大的述說。圓滿六波羅密之後,能夠圓滿度脫六道眾生,讓他們暫時能脫離惡趣,究竟能夠圓滿佛的果位,希望我也能如是完成,我立下誓言,我也要如是成就。

以上是講「進入的行為」,接著要講「修持的行為」:

2. 修持之行為

這裡有世俗的智慧和究竟的智慧,又有奢摩他(止禪)所生的智慧,及毗婆舍那(觀禪)所生的智慧。

(1)止所生智:

這邊要先講奢摩他,也就是止,止所生的智慧。

(中譯:這邊中文和藏文的偈頌沒有很對得上)偈頌這邊說:

成就六神通,(14上)
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14下)

這邊指的就修持心如果沒有辦法止息,沒有辦法安止。

中文講的「六神通」,藏文叫做「前知」,這很有趣,就是說我們的心如果比較止靜的時候,那一切都會變得比較清楚;我們心如果沒有辦法安止的話,那不要說解脫,究竟的、現前的一些煩惱痛苦,都沒有辦法停止、都沒有辦法清除。我們這些輪迴當中的眾生,如果能夠修持奢摩他,也就是止的禪修,那當下就能夠讓細微的痛苦、細微的煩惱停止,一些粗重的業、煩惱,也能夠漸漸的清淨。

同時因為我們修持奢摩他,能夠引發六神通。我們說成就者有成就者的徵兆,因為他們成就能夠顯現出神通,這個意思不是講說成就者就一天到晚現神通、到處飛來飛去,不是指這樣子;而是說,他們有一些特別的功能,我們一般人看起來就覺得說這是神通。關於六神通我們昨天已經講述過了,現在不再講。

我們心如果能夠安止,六神通就能夠自然顯現,因為我們心能夠安止,以安止作為基礎,而能夠究竟能夠成就無上正覺的果位。能夠先達到奢摩他的成就,我們離佛陀的果位也就比較近了。

(2)觀所生智:

1)法無我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15)

所謂的不生、不實有、無自性,是藉由能所二執而顯現。譬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法:未來還未發生、所以它並不實有;過去已經過去,現在並沒有顯現,就現在來說它並非實有,現前它並沒有顯現;那當下呢,當下諸法是如幻化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滅了就不實存了,所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語出〈馬勝比丘偈〉),如幻化一樣不實存,現前的法也不實存,它「無住」。

因此識並不實存。外在這些諸法,就是因為能所二執而顯現;而內在的意識,是由業、無明,還有習氣等和合所成的,所以也並不是實有的。因此過去現在未來的諸法,都不成立實有。

(因能執的)識不成立,我們所執(對境)也不成立。如同《俱舍論》裡面所講的,我們去分析諸法,分析到極微塵,會發現微塵也不存在;種種的煩惱,有根本的煩惱、衍生的煩惱等等,也是相互依存的,彼此相依而顯現,所以實際上並不實有,並不存在。

因此我發願要證得如是的空法,就是(去證得)我們認為的實存並不成立,這個就是「法無我」。一切的諸法,皆是因為錯亂而顯現,它的本質,皆是空性,所以願證如是的空法。

這邊講到空法,又有「遍計空」和「依他空」和等等的諸空。佛陀教導再轉無相法輪(二轉法輪)的時候,所說教法,在大藏經裡面有21部,其中最後一部叫做《聖調伏經》,裡面就提到:「依般若之諸法實相,希望證得無餘三界正知,願能夠證得空法。」

2)人無我

接下來,要講的是「人無我」: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16)

這個偈文講到「大仙尊」,先前我們講過了,大仙就是佛,如佛所說,眾生並不成立(不實存),壽者亦不成立(不實存),士夫、補特伽羅也不成立(不實存),無壽者、亦無「遍計之我」,這些都不成立,如果了悟了這樣的法教,就了悟了空性,了悟了法性,這就是「人無我」。

這邊講的士夫、普特伽羅,有16種,比方:我、命、有情、眾生、存在等等,這些都是名相。

這個偈文講到了「人無我」,這邊是講:願證得「人無我」,證得空性,慈氏彌勒菩薩如是發願。

(3)六波羅密

接下來依世俗諦的慈悲,而行持六波羅密,願圓滿六波羅密。

1)布施波羅密

六波羅密當中,首先講到布施波羅密,又分兩種:

➀依一般名相的布施波羅密
➁依不共實質的布施波羅密

➀依一般名相的布施波羅密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17)

名相上的布施,就是「不執著我以及我所」,有些講到「我所有」,我們講就是「我及我所」,這樣子比較好講;以及不執,不執物實有,就是「諸法皆不住」,六波羅密都一樣,都是要依著不住、不實有而行。

我們這邊講的布施,首先必須要「不住而布施」,不然的話,如果要讓自己的財物窮盡、都用完了,或者讓一切眾生全部都飽足了,這樣才叫布施波羅密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圓滿布施波羅密;如果要讓一切眾生飽足,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的話,就沒有過去佛了。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也還沒有飽足啊,那這樣過去佛也沒有圓滿布施波羅密。

所以要圓滿布施波羅密,是要能不執著於能所,就是「能施」、「所施」以及「布施的對境」等等,要從這些的執著,從能所二執當中解脫出來而行布施,要沒有「能施」、「所施」、以及「布施的對境」,如是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也就是要「不住布施」,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布施的不相應法就是吝嗇,也就是要「沒有吝嗇而布施」,圓滿布施波羅密,就是沒有吝嗇的布施,而圓滿布施波羅密,就能夠登地,乃至於圓滿成佛,也就是能夠任運自然的行布施。如果我們還執著三輪、「能、所、業」三輪的布施,那就沒有辦法圓滿布施波羅密。

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引經據典,基本上各位都知道很多了,但是如果我能夠引經據典,有一些各位沒聽過的,一聽到,就會覺得非常的有加持,所以我還是要引一段,如果不引用,連我自己會覺得遺憾。這裡所要引用的是《楞伽經》,在《經集》中的第五卷;《經集》有七部經,《楞伽經》是第二部:

若僅依於心,不了知外境,
安住如來藏,亦超越於心。
若僅超越心,安住於顯相。

這偈文字數很少,但是感覺有很大的加持力,因此我在這邊講出來跟大家分享。

➁依不共實質的布施波羅密

在這之後,是要圓滿布施波羅密,偈文是這樣講的: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密。(18)

這邊就是「了知我們的身以及布施的物質,都不實存、都不是真實的存有」,所以願我所布施的物資,能夠自然、不造作的成就,因為這布施的物質如同幻化,它是幻化的。我們瞭解這一點,發願讓我們的布施能夠圓滿。

就算是(廣大)如同虛空藏一樣的受用物質,也都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要知道,布施的對境,以及所布施的物質,都是幻化。因此我們不貪著於布施的對境,不貪著於布施的物質,不貪於所施者,如是完全不去貪著,而圓滿布施波羅密。

要知道我、就是布施者,以及接受者這些,都是空,並不實存,因此了知這一點而能夠圓滿布施波羅密。所謂的布施波羅密,就是「布施到彼岸」,也就是究竟的布施,讓布施究竟的意思。不只是布施,其他如戒律、安忍、精進、禪定等這些波羅密,都必須要遠離三輪才能夠圓滿,如果還有「能、所、業」這三輪的話,這些波羅密就不可能圓滿,因此要超越三輪才能夠圓滿波羅密。

2)持戒波羅密

接下來是「持戒波羅密」,對應的偈頌,是這四句: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19)

所謂「戒律」,指佛所制的戒律,要詳說的話也是有很多,比如:

➀佛為何制戒:
佛制每一條戒的種種緣起,包括外的別解脫戒、內的菩薩戒、密的密乘戒等等,都有它的緣起,佛陀不是無緣無故就直接制了戒。佛制戒是了解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不知快樂有快樂的因,痛苦有痛苦的因,如果不斷除,再怎麼防止,痛苦還是會發生;如果沒有造快樂的因,再怎麼希望,也不會產生快樂。

➁戒律種類:
--應斷:聲聞戒
戒律主要是要斷除苦、要幫助眾生離苦而制,主要是指「斷除苦」的部分。這邊講的戒律,以聲聞的戒律為主,聲聞的戒律都是「應斷」的部分,就是不應該做什麼行為,這是聲聞的戒律,就是幫助眾生離苦。

--應行:菩薩戒
至於菩薩戒,主要是「應行」的部分。

--斷證已做:密乘戒
密乘戒的部分,是在「應斷已斷、應做已做」,斷證都已經做了之後的戒律,包括14主分、25支分,更微細的七百條、九百條等等都有,相應於煩惱的數目,這是針對是法器的弟子,及具德具格的上師而言的,並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到。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
這邊的持戒波羅密是以聲聞戒為主,包含了大乘戒和密乘戒,這邊發願都能具足。偈頌講到「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律典中)別解脫戒「應斷除」的有六篇,還有「應斷除的學處」等等。

◉「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
守持戒律必須沒有驕慢,中文偈頌在這裡說:「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密」,藏文是說「要沒有驕慢的持守持戒波羅密」,因為持戒會有「執著實有」、「執著殊勝」等(問題),所以應該要沒有驕慢心的來持守戒律,對於「能持守戒律的士夫」、「所持的戒律」以及「持戒」這三者,要離於這三者實有(的執著),願如是快速證得持戒波羅密。

3) 安忍波羅密

接下來進入到安忍波羅密,說到安忍,大家就安忍吧,因為午餐時間到了,各位心想「再不去吃飯,中餐可能會變冷變壞了」,但還是要請大家安忍,還有六個偈,我很快念一念,雖然已經過十分鐘了。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密。(20)

安忍波羅密講到地水火風空五大,這五大是沒有心、沒有念頭的,也就是它們不會有嗔恨心,我們必須對它們安忍,因為安忍的不相應法就是嗔恨,我們應該不起嗔恨而來行安忍波羅密。

4)精進波羅密
接下來精進波羅密有一個偈頌: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密。(21)

精進的意思,就是說這邊講要不局限、往前進、進步、一再的進步、一再的前進,這樣就是精進。精進的不相應法就是懶惰。精進有狹義的精進跟廣義的精進,它對治的就是懶惰。

我們要具足的能力、具足的力量,是往前去精進的力量,又有所謂的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退精進等,這邊就不多做解釋。總之希望大家能夠證得所謂的「不退精進」,而圓滿精進波羅密。

5)禪定波羅密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密。(22)

➀幻化喻定:
修持禪定波羅密,是知道一切的世間法、世俗諦的諸法都如夢如幻,如同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➁健行(首楞嚴)三昧:
了知世俗諦的諸法,都如夢如幻,就不會動搖到我們的禪定,所以如同勇士一般,這邊講「及勇猛精進」,這是一個禪定的名字,那是說如同勇士一樣的能夠精進、持續於禪修。

➂金剛喻定:
接下來第三句說到「金剛等三昧」,這是指究竟的禪定,叫金剛喻定,譬喻的喻,金剛喻定是指究竟的禪定。這邊應該要配合五道十地來解釋,來說明不同的禪定,但我們沒有時間做這些解釋。

總之,希望發願能夠證得禪定波羅密,「能禪修者」、「所禪修的對境」以及「禪修」本身,都不實存,是遠離於三輪、與離遠離能所二執著而禪修,如是而圓滿禪定波羅密,實際上這邊有許多的經文可以引用,這邊就先不引用了。

6)般若波羅密

接下來是第六個般若波羅密,或稱為智波羅密,發願要圓滿智波羅密。這邊有一個偈文,四句話來說明般若波羅密: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密。(23)

這是一定要講述的。講著講著就進入了第六個波羅密,之後還有方便、願、力、慧四個波羅密,加起來,就是十波羅密。

證得般若波羅密,所謂的實相現前、二諦寂靜、心所法都會明瞭,且具足三明,就是了知過去、現在、未來,而入於「三解脫門」。

3.成就之行為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24)

◉「諸佛妙色身」
四句偈的第一句,也就是諸佛所讚許,這指的是「證諸佛的法身」。

◉「光明大威德」
接下來指的是佛的報身以及化身。

◉「菩薩精進行」
不只如此,還包括了登地菩薩。登地菩薩具有種種神通,能夠利益眾生。

◉「願我皆圓滿」
接下來是指說從發菩提心之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者三十大劫等,這些時間而能夠而證得佛果。在這當中,累積資糧、清淨業障,為了證得佛果而精進這些行持,「願我皆圓滿」,就是慈氏彌勒菩薩他發願、他的發心,願這一切佛的三身以及菩薩所行,我都能夠圓滿。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發心,就是「我也要如是地圓滿」,我們出家的男女僧眾,已經出家、已發出離心,為了成佛所行的一切,以及密乘的發願,為了利益眾生、即身成佛,這一切依著《慈氏願文》,願我都能夠圓滿。

三,結行

接下來,是在稍早我們說過的科判當中,最後的這個項目,在當中又再分為四個科判,在一個偈文當中講了四個科判。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密,安住於十地。(25)

1.「勤修如是行」
藏文的第一句(中文在第二句),意思是「希望我先前所講的,願我都能夠去實行」,這是第一句。

2.「彌勒名稱者」
第二句(中文在第一句),這個「彌勒名稱者」,是指慈氏彌勒菩薩經由無量劫而修行,我們現在在這個五濁惡世,願他的名號能夠持續的長住於世間。

即使像現在的五濁惡世,我們如果聽聞慈氏彌勒的名號,能夠效法他的願,以及他的行持,而我們也如是奉行,並且如同慈氏彌勒菩薩未來成為賢劫第五佛,能夠廣大的利益眾生,能夠真實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一樣,願我們也能這樣聽聞、憶念以及持誦慈氏彌勒菩薩的名號咒語。

願我們也能夠生起如同彌勒菩薩一樣的發心,而且如同彌勒菩薩一樣的修行,至於當地的這些士夫、正士們、他們也聽聞彌勒菩薩的名號,也能夠如同進入如同彌勒菩薩所修持的三昧禪定一樣的禪修。

3.4.「具六波羅密,安住於十地」
第三句、第四句這兩句合在一起,就是說希望如同彌勒菩薩一樣,能夠具足六波羅密而安住於十地。因為彌勒菩薩是十地菩薩,所以我們祈願如同彌勒菩薩一樣,安住於十地而能夠圓滿五道十地。

#結語

供養僧眾是有福德的,所以說我們現在來供養僧眾,並且將我們聽聞佛法、聽聞法教的功德利益,迴向給一切眾生都能夠究竟的解脫,我自己也能夠如是的解脫。

接下來還有迴向,還有迴向發願的部分,那我們只能夠等待明天的灌頂以及寶冠法會期間,我們再找時間再繼續講述。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U1wP-9W4g

從認證到受戒,都有法王不可思議的加被

受訪:堪布羅卓東由仁波切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時間:2020年2月8日下午12:30-1: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嘠千旅館(Garchen House)

2020-02-08-Khen-Rinpoche-Interview

■完整的出家戒律,有這三階段

請仁波切開示傳戒準備過程。

仁波切:一般而言,藏傳佛法受戒有幾個階段:

一、皈依戒:
首先第一個是皈依戒。波卡轉世仁波切是於2015年,在菩提迦耶由法王噶瑪巴認證,當時就從法王處接受了皈依戒。

二、居士戒和半出家儀式:
接著,是接受居士戒和半出家儀式。在仁波切受皈依戒後,法王的指示是,希望仁波切和一般在家孩子一樣,暫時可以不用示現出家相,可以蓄髮、穿著便服。因此在2015年認證後的這五年,仁波切就以此方式生活,同時在寺院接受和出家眾一樣的佛學訓練。

最近從法王處得到指示,轉世仁波切今年可以在菩提加耶,從國師嘉察仁波切處接受半出家儀式。並且指示是在噶舉祈願法會期間,十六羅漢繞巡及修持法教興盛儀軌的法會時舉行。

三、出家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接下來的是出家戒,先是沙彌戒,之後到了二十歲,才能受比丘戒。依照法王的指示,此次應先為仁波切舉行半出家儀式,沙彌戒和之後的比丘戒,可以在適當的時機再受。

2.半出家儀式和居士戒的關係是什麼?

仁波切:接受半出家儀式者,首先要先具備圓滿的居士戒,儀式過程中,主要是發起誓言,發願持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一步步朝出家戒的目標前進。一般只是具有居士戒,並不可以示現出家相,不可披穿三法衣;但是接受了半出家儀式者,就可以示現出家相。傳受過程中,主持儀式者,像是這次嘉察仁波切會加持並給予披肩、僧裙、法衣、缽、敷具和濾水袋等等出家眾的器具,同時賜予新的法名。

3. 接受了半出家儀式的人,主要要持守什麼樣的戒律嗎?和出家戒中的沙彌戒、比丘戒有何差別?

仁波切:接受了半出家儀式者,主要持守的戒條,其實就是居士戒的戒條,並沒有新的戒條要持守,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了「從今爾後示現出家相,斷捨在家相」的誓言,因此可以身披袈裟等等,同時斷捨在家俗名,使用新的出家法名。

半出家儀式的內容,其實就是沙彌戒的前行內容,因此除了居士五戒、現出家相、得名等等之外,並沒有另外的戒條要遵守。未來,例如波卡轉世仁波切要正式領受沙彌戒的時候,也是一樣會先有前行這一段誓言等等的內容,然後就會進入正受沙彌戒的戒文,那時才會提到沙彌戒的戒條。有了沙彌戒後,日後就可以進一步領受比丘戒。

4. 不同的戒,大概隔多久才會領受下一個戒?有時間限制嗎?

仁波切:一般來說,要在一天當中,先領受居士戒,再接受半出家儀式,然後領受沙彌戒和比丘戒,也是可以的。當然前提是戒子要滿二十歲,這是比丘戒的年齡限制。但是也可以間隔許多年,再接受下一個戒。

講到受持年紀,居士戒和半出家儀式,並沒有特別的年齡限制。

■在菩提樹下受戒,既公開又秘密

5.受戒是否不能公開?或有部分開許?

仁波切:依照傳統,沙彌戒、比丘戒等出家戒的儀式,是非公開的,僅有戒師、戒子等相關人員可以參加。然而,皈依戒、居士戒和半出家儀式,基本上就沒有那麼嚴格。

此次選擇的儀式場合在菩提迦耶正覺大塔,在世尊成佛的菩提樹下,而這地方又是公開場合,我們也不能禁止其他人入場,因此大家還是會看到這個儀式的進行。但是嘉察仁波切在念誦正行文字,以及波卡仁波切複誦時,二位仁波切都小聲進行,其他在場者無法聽聞、也不知道意思,因此並不算是公開儀式。

同時受戒場合,傳統上需要最少五位比丘,當天主要由嘉察仁波切主持,另外,蘇曼噶旺仁波切、明就仁波切、嘉察仁波切錫金大吉祥寺的閉關房導師和我自己等人,就是協助的角色。

■因累世善習,轉世仁波切強烈想穿僧服

6. 聽說僧服已經準備有一段時間了,而波卡仁波切也迫不急待的想穿上它。可否談談波卡仁波切受戒的心情?

仁波切:波卡轉世仁波切年紀雖輕,但曾數次非常強烈的表達想要受戒出家,也表示非常想盡快穿上僧服。我相信這是緣於前世累積的強烈善習。當我們抵達菩提迦耶後,受戒當天早上,他說:「這將是我此生最後一次穿在家衣服」。

在此之前,波卡仁波切也多次向法王請求剃度,法王請他稍待,等時機適合時會做安排。

因此當他有機會穿上僧服時,他是非常興奮地立刻穿上,而且很快就適應。因此當你們發問時,我的情緒整個湧上來(這時堪布仁波切因感動一時語塞,兩度欲言又止),因為當下那一刻,我強烈感受到這與前世仁波切有關。

■圓滿持守三乘戒律,在前世足跡上弘法利生

7.請問您對波卡轉世仁波切的期許或祝福。

仁波切:當然,我們都有期許,對每個人如此,對仁波切絕對也是如此。對於波卡轉世仁波切,以及像他這樣的人,非常重要的是持守外在的別解脫戒及內在的菩薩戒,而內在的菩薩戒,即是發菩提心和行菩薩道的決心;然後是持守更高的密乘或金剛乘戒的各個層面。

因此,對於一個大成就者來說,我們最希望他圓滿持守三種戒律:
外:律典的別解脫戒;
內:菩薩戒;
密:金剛乘戒。

並且,通過執持和守護這三層戒律,利益佛法和眾生—─亦即為佛法服務,造福眾生。具體來說:我們的期許是,仁波切可以遵循法王噶瑪巴以及所有其他上師的所有心願,當然也希望轉世仁波切可以在前世仁波切的足跡上,繼續大步前行,弘法利生。

■「家人五、六個?」法王噶瑪巴不可思議的認證信!

8. 您五年前第一次見到波卡轉世仁波切時,當時感受為何,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仁波切:第一次見到波卡轉世仁波切時,我感覺非常熟悉,除了外表改變之外,在這小小的身體裡,裝著前一世仁波切的心續。這很明顯是關鍵。

另一個重點是,這是根據法王噶瑪巴的認證信而找到的轉世者,信中提供了所有精確的細節,包括出生地的環境、河流、房屋形狀及家庭的人數,仁波切的出生年份和年齡等,百分之百精確。我們根據此信而找到轉世仁波切。

因此,就此而言,法王噶瑪巴真是太神奇了。我們找到的地方的與信中的地圖完全一致。最重要的是,在親自見到仁波切後,我們的感受也和法王的認證一致,在尋找過程中,我們與法王來回確認,並將所有訊息並列比對,因此找到可以百分之百確信的轉世者。

附帶一提,法王在認證信函的空白處,寫著「家庭人口五或六?」有一個問號,像是不確定一般。後來我們發現:波卡轉世仁波切的出生家庭,父母之外,有兩姊妹,一家共五人;但是,在母親生育之前,就先領養了母方或父方姐妹的女兒,因此,波卡轉世仁波切有兩位親姊妹,一家共五人,但若加上這位養姐,就是六人。

另外,雖和波卡仁波切無關,但也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天噶仁波切的認證,當時法王也寫了類似的注記:「家人四個半」,四個可以理解,但那「半個」是怎麼回事?當搜尋隊伍前往找尋時發現,天噶仁波切家中有父母、姐姐,共四人,但當時媽媽懷孕六個月,剛好算半個。因此,法王不僅看到了外在的家人,連內在的那個也看到了。


慈祜說慈氏,彌勒大願種心田

授課上師:上師金剛持 慈祜灌頂大司徒仁波切
中譯:喇嘛滇津多傑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大會場
時間:2024年1月14日

20240114 1

■原典

《慈氏願文》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若我作少罪,隨心之所生,今對諸佛前,懺悔令除滅。
我今身口意,所集諸功德,願作菩提因,當成無上道。
十方國土中,供養如來者,及佛無上智,我今盡隨喜。
有罪悉懺悔,是福皆隨喜。我今禮諸佛,願成無上智。
十方大菩薩,證於十地者;我今稽首禮,願速證菩提。
得證菩提已,摧伏於魔軍;轉清淨法輪,饒益眾生類。
常願住世間,無量俱胝劫,擊于大法鼓,度脫苦眾生。
我沒於欲泥,貪繩之所繫;種種多纏縛,願佛垂觀察。
眾生雖垢重,諸佛不厭捨;願以大慈悲,度脫生死海。
現在諸世尊,過去未來佛,所行菩薩道,我今願修學。
具足波羅蜜,成就六神通;度脫諸眾生,證於無上道。
了知諸法空,無相無自性,無住無表示,不生亦不滅。
又如大仙尊,善了於無我,無補特伽羅,乃至無壽者。
於諸布施事,不執我我所;為安樂眾生,施與無慳悋。
願我所施物,不假功用生;觀察了知空,具施波羅蜜。
持戒無缺減,得佛淨尸羅;以無所住故,具戒波羅蜜。
忍辱如四大,不生分別心;以無瞋恚故,具忍波羅蜜。
願以身心力,發起大精進,堅固無懈怠,具勤波羅蜜。
以如幻如化,及勇猛精進,金剛等三昧,具禪波羅蜜。
願證三明智,入於三脫門,了三世平等,具慧波羅蜜。
諸佛妙色身,光明大威德,菩薩精進行,願我皆圓滿。
彌勒名稱者,勤修如是行;具六波羅蜜,安住於十地。


——恭錄自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第四十二》

■緣起

首先,我們要以正確的發心,為了要讓等虛空一切的眾生都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因此來聽聞清淨無誤的法教。所要聽聞的法教,就是聖慈氏(彌勒菩薩)的法教。

今天是菩提迦耶噶舉祈願大法會第38屆開始。先前有隆德寺楚布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以及祈願法會的工作人員帶著信件來拜訪我,這個信件,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鄔金欽列多傑的旨意,信的內容就是召請我;如果是以恭敬的語言來說,就是以敬語來說,就是迎請我,前來主持這一次的法會。

在菩提迦耶舉行的噶舉祈願大法會,從1983年正式開始之後,我先前來過了兩次;那之後就一直沒有機會再來參加這樣殊勝的法會,但我也一直隨喜法會的進行。

後來如同各位所知,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前來印度。首先,他也來過菩提迦耶的祈願法會數次。又過了幾年後,他正式接手了祈願法會,開始主持並且有了廣大的佛行事業,如同佛陀再次降臨南瞻部洲一般,有著廣大的事業。

今年的祈願法會,招請我前來主持。本來在八蚌智慧林,我們每年農曆一月的時候,都會念誦10萬次的祈願文,並且供10萬盞燈。數目不見得是正好10萬,因為要看參與的僧眾的次數。總之我們遵照司徒班禪的心意,如是如法的進行。

現在我們在這個殊勝的地方,佛陀成道地菩提迦耶,在這個殊勝的時刻,也就是第38屆噶舉祈願大法會,我們能夠修持殊勝的法教,對我個人來說,我很高興有這個能夠累積福德資糧的機會;同時,也能夠勸請大家能夠行持善法。

這是我首先要講的。那目前所講的,還是比較容易的話語。

■傳承介紹

我們從今天開始進行的是祈願法會的前行,前行有三天,三天的前行之後,再開始正行的法教。

正行的法教,就是所謂的噶舉祈願大法會。所謂的噶舉,在西藏實修傳承八大車乘之一,叫做瑪巴噶舉。這是從印度的成就者帝洛巴、那洛巴,到西藏的大譯師馬爾巴、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尊者如是傳承下來的。傳承下來的教法叫做「噶」,那傳承就是「舉」,所以叫做「噶舉」。

噶舉派的法教有兩大類,一類叫做方便道,一類叫做解脫道;但是這個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而且我們(課程)說從八點開始,現在都快要到九點了,所以說我們就不解釋什麼叫方便道跟解脫道。

這個瑪巴噶舉,又有所謂的四大八小。這八小當中,又分為四對,就是可以說八個傳承,或者說兩個、兩個一組為四對的傳承。也有直貢、達隆等等,那總共有四大八小傳承。這些都是我們在描述馬巴噶舉時候所用的詞語。

我們現在的法會叫做噶舉大祈願法會,這是一個深奧的法教,實修傳承八大車乘當中,稱為噶舉的還有兩大派,我們是其中的瑪巴噶舉。(這個法會)稱為大祈願法會,這個大,指的是廣大、深奧、不可思議,因此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一個法會。

■法會主要修持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正文,也就是《慈氏願文》的解釋。

在場參加這次法會的仁波切喇嘛僧眾們,大部分、大概有90%以上都是來自於岡倉,岡倉噶舉或稱噶瑪噶舉。我們岡倉噶舉當代的教主,就是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他有廣大的佛行事業,弘揚噶瑪噶舉或是岡倉噶舉的法教。關於「岡倉」的來源,我是附帶講說的。如同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這樣子的佛行事業,不可思議的佛行事業,我是不可能辦得到的,很難去達到像他這樣。

我會盡我所能來主持這一次的法會,未來當第十七世噶瑪巴再次降臨祈願法會,又會如同佛降臨一般的來帶領我們。像他這樣子跟佛無二無別的事業威嚴,我是不如他的。

#百萬《普賢》+億次〈三昧耶金剛咒〉

這一次我們主要的目的要累積修誦百萬次的《普賢行願品》。那想來並不是很難,因為我們至少有五、六千個僧眾,那應該是很容易可以達到的。然後我們還要持誦〈三昧耶金剛咒〉一億次,我想這也是很容易的。各位常常會去聚集多人累積比方說1億次的瑪尼咒(六字大明咒),或1億次的百字明咒;同樣的,我們要累積1億次的〈三昧耶金剛咒〉,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同時我們是一起修持,好多數人一起修持,所以並不困難。我認為這〈三昧耶金剛咒〉的修持,這個儀軌要放到我們的日修儀軌裡面。

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是凡夫,我們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我們不可能說完全沒有違犯這些戒律,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違犯或會有一些過失。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我們所犯的過失,必須要去清淨這一些過失。所以如同〈三昧耶金剛咒〉的功德利益意義裡面有講到,如果我們能夠修持三昧耶金剛,那而這些違犯戒律、違反誓言的過失都能夠清淨、消失。所以我們應該要將三昧耶金剛的修持加到我們的日修功課裡面。

同時近來我們岡倉噶舉(有些許障礙),比方說我們的長老創古仁波切,說年紀很大,其實也不算很大,因為在當代人的壽命可以活到很長,然而創古仁波切在先前圓寂了;同時,尊貴的嘉察仁波切前一陣子也身體微恙,有些許病痛。

我就以此向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為主的許多岡倉的大師,請問、祈請,他們也給我回答,並且要求我必須要主持這一次的法會。因此我想,我們可以累積《普賢行願品》以及念〈三昧耶金剛咒〉,同時再念誦一次大藏經,如是累積福德並且清淨業障。

#依法王指示,講說《慈氏願文》

同時這些大師們,特別是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勸請我,必須要講《慈氏願文》,並且給予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的灌頂,並且展示「見即解脫」的紅寶冠。

他們如是教導,我也依教奉行。我本來是想要講授《普賢行願品》。但是這麼多年來,大家已經念誦了無數次的《普賢行願品》,也都接受過了教導,那應該已經很熟悉了。所以我就依著噶瑪巴的指示來講授《慈氏願文》。

■《慈氏願文》教授

以上這是開場白,接著開始進入了講授的正文,《慈氏願文》的正文的教授,我們將在下一座解釋。

#《慈氏願文》前行

現在講《慈氏願文》的緣起,不然的話大家不清楚說這個慈氏的願文是佛所說的,還是菩薩所說等等。

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所教授的法教可以分為三轉法輪,當中的第三轉法輪叫做「善分別輪」。在我們現在要講授的法教,就是屬於三轉法輪當中的法教,是第三轉法輪當中的《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總共有6卷,《慈氏願文》是出自於第六卷,第六卷有14章。整部《大寶積經》總共有49章,第六卷當中有14章。《慈氏願文》是出自於第六卷的第六章,叫做《彌勒菩薩所問會》,它的梵文這邊就先不做敘述好那我就講短一點,經文大約是這樣子: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十千人等。

所在地耆闍崛山,這個山,藏文叫做水怪,造型像是鱷魚,樣子像鱷魚。那當時,與大比僧無量無邊無數眾,佛在此說法。佛陀說法的時候,在場有彌勒菩薩等弟子。

在經裡面,紀錄了佛陀的教敕,阿難尊者向佛請問,以及彌勒菩薩向佛請問的內容。在經中,佛陀向阿難尊者講說彌勒菩薩過去在菩薩摩訶薩時,也就是彌勒菩薩過去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曾經晝夜六時,晝三時、夜三時來修持。佛陀開示,過去彌勒菩薩在修行的時候曾發大願,這就是慈氏、就是彌勒菩薩的願文,從「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一直到最後「願行彌勒教」,佛陀就在這時告訴阿難尊者,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慈氏願文》整篇就講述出來。

如同我們所知,這個《大寶積經》是佛所說的經,《慈氏願文》是經裡面的內容,但是《慈氏願文》的本文是彌勒菩薩所說的。

我們要知道《慈氏願文》它的內容並不是佛所說的,因為這個願文是彌勒菩薩所講的。彌勒菩薩他還沒有成佛,彌勒菩薩現在仍在兜率天。彌勒菩薩所說的論,我們總共有五大論,我們稱為「慈氏五論」。那這慈氏五論並不列在經裡面。因為彌勒菩薩他是菩薩,所以說他所講的是放在論,論裡面,不是放在經裡面。

我們今天要講的《慈氏願文》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不是佛所說的。但是它的出處是佛說,佛所說的《大寶積經》第六卷當中的第六章,是在這個場合當中所講出來的。那我們這一座就講到這邊。時間稍微有點晚,那我們不能夠隨便的就中斷。所以講到這邊。那我們簡單的迴向一下這一座的福德,然後休息之後,然後再開始下一座的講述。

(課間休息,維那師領眾念誦〈二十一度母禮讚文〉)

首先,我們再次發起正確的心態來接受佛陀教法。為了要令等虛空一切的有情,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因此我們要來聽聞。

我們現在要講述的是在《大寶積經》當中佛所說的,佛教佛在大寶積經當中述說了些許菩薩的事業。那我們現在簡略的述說經中的內容:

佛陀就向阿難尊者說:「阿難,慈氏菩薩摩訶薩(就是彌勒菩薩),他有無量的方便易行、易入,容易行容易進入,善巧於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三昧。」慈氏菩薩,也就是彌勒菩薩,他的願、他的行,就在《慈氏願文》當中。這個是佛對阿難尊者所講述的,對著以阿難為首的在場的比丘眾所說。

以上是我們要講述《慈氏願文》的前行。接下來要進入講述《慈氏願文》的正行。

#《慈氏願文》科判

經文當中又有慈氏、也就是彌勒菩薩,如何的發心,以及未來成為賢劫第五佛的授記。這些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會提到。現在我們在進入正行之前,我們講完前行。接下來要講這一篇願文他的科判。

科判,我們分為四個章節:
一,稱名
二,前行
三,正行
四,結行

第一個是稱名,也就是講述名稱。然後是前善、前行,然後正行跟結行。我們也可以說它的正文是三個三個章節:前行、正行跟結行。

首先它的名號,這個願文的名稱,仁波切所說的這個梵文,可以翻譯為《聖慈氏願文之王》。我們進入正行、正文。

#正文講解

首先先是依著頂禮,來做皈依跟發心皈依。皈依佛、僧伽以及正法,也就是這邊的頂禮,依著頂禮來做皈依跟發心。

頂禮分為兩個部分:
一,第一個部分是向佛以及僧伽頂禮;
二,第二個部分是向正法頂禮。

◉「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

我們可以看到願文的第一個偈誦:「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這個偈頌,就是第一個頂禮,也就是頂禮佛陀以及僧伽。

偈文的第一句,就是頂禮一切諸佛。這邊頂禮的諸佛是指十方三世的諸佛,那包括過去世的諸佛、現在世的諸佛跟未來世的諸佛。我以身語意三門恭敬的來頂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頂禮過去諸佛,大家很容易能夠理解。

頂禮現在諸佛,對大家來說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夠頂禮未來世的諸佛?頂禮未來世的諸佛,也就是我們身為大乘的行者發菩提心,這個就是頂禮未來的諸佛。我們發了菩提心,希望未來要希望讓一切的眾生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自己也必須要先證得佛果,因此我的身語意三門無二無別,一意的來修持,行六度萬行。

為了要讓一切眾生成佛,因此我自己要成佛,因此我發願要成佛,那就會成為未來佛。發願要成佛,這個就是「願菩提心」;那發了願之後我依著這個目的來修持,這個就是「行菩提心」。為了成佛而修持,如是,你就是未來佛。我追隨著過去現在諸佛,發心向賢劫諸佛祈請,那這樣子就是「頂禮未來佛」。

在《賢劫千佛經》裡面敘述賢劫千佛每一尊佛的名號,每尊佛的父親母親的名號以及每一尊佛的種姓,他成佛時候的狀況,每一尊佛的眷屬,以及他轉法輪
還有幾轉法輪,以及每一尊佛的壽量,乃至於每一尊佛涅槃之後正法住世的情況,那這些在《賢劫千佛經》當中都有詳細的描述。

這個在大藏經當中有,我們可以去查大藏經。讀到《賢劫千佛經》,要發願成佛,如是來頂禮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

◉「仙人」

藏文偈頌的第二句(中譯在第三、四句):「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這邊的「仙人」,指的是實語者、諦語者、究竟語者,就是他所講的話語是究竟真實無欺的,這個時候指的就是佛。我們在頂禮的時候講的這個「仙人」,指的是「佛仙人」。

◉「具天眼者」

接下來講「具天眼者」,這邊指的是已證得六神通,圓滿的六神通。佛的神通以及功德不可思議,難以描述無可言詮,沒有辦法用言語能夠描述清楚,因為佛的神通功德證量不可思議。像我們這樣子的凡夫,是沒有辦法完全瞭解的。

但是,如果我們只說不可思議,那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不可理解而已。因此我們會講述佛的神通功德:比方說64妙音、不共法等,這是對於我們凡夫而言的。實際上佛的功德難以描述,用言語沒有辦法講述,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就講佛有60妙音、十力、四無畏等等,這是對於我們凡夫而言,如果不這麼樣講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理解,就沒有辦法生起信心,那這樣我們頂禮佛就不是真正的頂禮,就成為了一種習俗而已。

我們頂禮佛陀必須要具足信心。有清淨的信心、信解的信心,以及相信的信心等。清淨的信心就是指我們因為過去世有累積資糧、清淨業障以及發下大願
,所以當我們見到佛住世的時候,能夠自然的生起信心不需要解釋,我們就能夠具足信心而頂禮。如果沒有過去世的業以及願力的話,我們是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做正確的頂禮,頂多就是一刹那、一刻的頂禮。那頂禮完皈依完之後就不具足這信心了,明、後天這信心就沒有了。

那問你如何的皈依、如何的具足資糧,那也說不出來。所以必須要具有過去的業因緣,乃至於有證量、能夠具足清淨的信心而頂禮。

那這邊講的天眼,指的是六神通(之一)。所以接下來要簡單的敘述六神通。如果我們講到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這當中我們提到有六種神通等等;要講述六種神通,但要詳細的講有點困難。

願文第一句「我今皈命禮,十方三世佛。」就是頂禮諸佛,這邊只講頂禮諸佛。第二句「大仙天眼者」,後面還有個「之」,「之」什麼連到第三句,這個「之」的意思是將連貫到第三句。第三句就是諸菩薩眾。所以這邊指的就是佛以及諸菩薩眾。

那到第四句(中譯在第三句)「菩薩聲聞眾」,就講到了聲聞。這邊到第四句的時候才講到聲聞。從第一句的佛,接著講到菩薩以及聲聞,這邊指的就是佛跟所有的僧伽。

(仁波切提醒翻譯說,如果太長的話,那可以給波切一點暗示說太長了)。好,如是我們講述了第一個偈頌概約的意義之後,那接下來再講「六神通」就比較容易了。

◉六神通

(一)天眼通:
六神通第一個是天眼通。天眼通就是對於世間極細的微塵,都能夠完全的能夠觀察,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
相似的就是天耳通,任何微細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很清楚。

(三)他心通:
接下來是他心通。他心通就是知曉他人的心態。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自己的心自己都不清楚了,如何去了知他人的心?我們常常就假裝哦,我知道他人怎麼樣去去指責他人,說你是如何如何想;但實際上我們的連自己的心都不知道,我們如何去知道他人的心?這個他心通,就是指他知道他人的心意。

(四)宿命通:
接下來是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就是對於眾生何時死、如何死、以及何時生、如何生等等,都能夠了知無礙,沒有障礙,這些是屬於宿命通。

(五)神足通(仁波切未說)

(六)漏盡通:
然後是漏盡通;漏盡通指的就是煩惱漏盡,也就是說斷除了我執不再有染著,這就是第六個神通漏盡通。

菩薩是非常接近佛果的。所以佛的這個六神通,那菩薩也有相似的神通。只用天眼通來解釋的話,這是不夠的。那這邊是以天眼來代表。實際上佛陀是具足一切的神通。因為佛具「一切智」,所以一切的神通、一切的功德皆已開發。

◉「菩薩」

登地以上的菩薩也有這六神通。地前的菩薩,比方說加行道的菩薩,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的地前菩薩,他們雖然沒有完整的這六神通,但是想來部分的神通也是具足的。一切的菩薩眾,包括發心菩薩以及道上的菩薩以及證得果位的菩薩,這邊指的是所有的菩薩。

◉「聲聞」

接下來提到「聲聞」,聲聞眾指有四果、四果向共八種果位的聲聞聖眾。

這個四果,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第四果就是阿羅漢。證四果之前,要先證得每一個果位的前行(向),四果再加上四果向,總共有八個果位;總之這邊指的,就是佛跟一切的菩薩聲聞所有的僧伽,是簡略的說明。

◉佛無邊功德

簡略的講到「佛無邊功德」的部分;佛的功德神通,登地菩薩、阿羅漢也具有,但是有差別的。阿羅漢以及菩薩他們雖然也有具足這一些功德以及神通,但是不如佛所具有的神通功德來得廣大。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佛陀的智慧如同虛空一樣,虛空是無量無邊的,那我們現在雙手做一個虛心合掌的姿勢,那這個虛心合掌的中間也有虛空;那虛心合掌當中的虛空,跟整個虛空相比,性質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大小、它的量卻是無法相比的;整個虛空並沒有辦法容受在我們虛心合掌當中。

當然菩薩跟阿羅漢他們的神通功德也是非常廣大的,但是沒有辦法如同佛的神通功德樣的廣大,所以我們講佛的神通功德無量無邊,講佛的不共法、不共功德。佛的神通功德跟菩薩阿羅漢的差別,我們應該要瞭解。

我再舉個例子來說,比方說我們講某某人他非常的善巧方便,他的學問非常的淵博,但是他不懂文法,他五明不懂,那這就說不通了。你如果學問非常的淵博,那基礎的學識一定會具有;如果你不具足根本的學問,那如何會有淵博的學識呢?

所以菩薩跟阿羅漢具足佛陀的部分功德,但沒有不具足佛陀所有的功德;而菩薩阿羅漢所具足的功德,佛陀也必定具有。就好像說,你必須你必定具有基礎的學識,才有可能淵博的學識。因此菩薩阿羅漢所具有的神通功德,佛也必定具有。

◉邊念誦、邊思維、邊禪修

我們現在已經講述完了一個偈文。這邊藏文非常的清楚。那我們慢慢的念誦。一起念誦的時候,去思維這個偈文詞語裡面的意義,思維它的意義而禪修,做所謂的觀察修。

為什麼?因為這個法教我們是要實修的,所以說我們要去在念誦的時候,要明瞭它的意義、思維它的意義而禪修。如同佛所說的這一個願文。它是容易修持,因為它很容易容易懂,並不艱深,所以說我們念誦就能夠了知它的意義,如是念誦而禪修。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彌勒菩薩,他如何的頂禮,如何的皈依,如何的祈請,如何的發願,我們也如是的頂禮皈依、祈請並且發願。請合掌念誦第一句偈文:

(一)頂禮佛與僧伽
我今歸命禮,十方一切佛,菩薩聲聞眾,大仙天眼者。

(二)頂禮法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能得生天上,乃至證涅槃。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是「頂禮法」。這邊頂禮法,就是「頂禮正直的善行」。

◉「遠離惡趣道」

「亦禮菩提心,遠離諸惡道」中所謂的惡趣,指的是「處所惡」,就是所在之處的惡;以及「身惡」,就是所生的「身惡」。

如果我們投生到惡趣,所處的地是惡,所得之身亦是惡。這個果報,如同夢一樣的不實但是痛苦。然而,對於已生於惡趣的眾生來說,這個果報的覺受是,是如同真實一般。

如是惡趣的果報是如何生成的?是誰使然的?並不是有其他人導致我們生到惡趣的。如同寂天菩薩所言,為什麼生到惡趣?為什麼遭受這樣的果報?這些都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自心。

如果我們生在惡趣之處,得到惡趣之身,受到惡趣之苦果,這是因為我們的自心在過去所造的惡業。惡業的果報成熟,因此惡趣現前,因此我們就有這個惡趣之處,惡趣之身,惡趣之痛苦。因此我們為了要斷除生往惡趣的果報,所以要斷除而遠離諸惡趣的因。

◉「能得生天上」(增上生之道)

藏文第一句說「斷除諸惡趣」,第二句說「能得生天上」,這邊的「天上」藏文叫「增上道」,指的是增上生之道。我們之所以投生生到惡趣,是因為我們過去造了惡趣的因;它的異熟果,導致我們生於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惡趣。

增上生,指的是天跟人。在這邊沒有惡趣之苦。也就是生到惡趣、三惡道的因緣已經清淨,所造的業也已經清淨,生到惡趣的煩惱也已經淨除,因此能夠生到增上生,也就是天人的果報。它一樣是像夢幻一樣,但是一個好夢,天人的夢。

如何能夠遠離惡趣而能夠生到天人等這增上生?

在這邊就講說「要示其道」,也就是教導如何遠離惡趣、投生到增上生的道。如同我們生而為人,我們現在已經是生到善趣,但是有時候我們的心卻像是地獄、餓鬼、畜生一樣;或者說我們的行為,像是地獄、餓鬼、畜生一樣。

我們常常說:「他的樣子是人,可是他做的事情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事情。」那我想這個不用多做解釋,我們大家都有這樣子的經驗。我們現在得到了一個善妙的所依,也就是人身,但是我們的心卻是染汙如同畜生一樣。

像我們現在所在的南瞻部洲,也就是這個地球,人與人之間一直在造惡業,一直在創造痛苦,這樣我們就不得不生於惡趣;但是我們非常的幸運,能夠聽聞佛法,依著些許的佛法,我們會想到:這樣做不恰當;或者說,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或者說,我必須要怎麼樣做才好——這樣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造生到惡趣的因,造生到增上生的因。這樣的道理,我們因為學到些許的佛法所以能明白,但是其他人卻不知道,不知道如何去避免投生惡趣,所以這邊特別加以講說。

「能得生天上」也就是指示生往「增上生」的道路,也就是教導我們依著法教能夠遠離惡趣,而能夠生往天人這個增上生。

◉增上生十六法

十六法,這十六法的前十個就是「斷十惡,行十善」。十業,就是十種惡業,我們要去斷除;反過來,就是相反的,要去行十善業。這個就是十六法當中的前十個。

在這十法之上再增加六法:

(一)不飲酒:
那這六法的第一個是不飲酒。為什麼不飲酒?因為我們喝了酒會能夠會改變我們的心態,喝了酒會醉,會發酒瘋,我們的心就會被轉變。所以這個增加了六法的第一個,是不飲酒。

(二)不邪命(不正當工作):
第二個,是斷顛倒的營生。就是我們的這個謀生的手段,謀生的手段要是正確的。

(三)不害他:
第三個,是斷害他心,不再傷害他人。比方說心懷惡念,對他人產生惡念
,口出惡語,身行害他的行為。像這樣的害他行為都必須要斷除。

(四)慈心一切眾:
第四個是慈心一切眾,就是對一切的眾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快樂,如同母親慈愛而孩子一樣,這是第四個,就是慈心一切眾。

(五)恭敬一切眾:
第五個是恭敬一切眾,也就是對於一切眾生我們都不去輕視、不藐視他們。這邊講到為什麼不能夠輕視他人,不要藐視他人?原因有二:

1.眾生皆具如來藏,輕眾生即輕佛
第一個原因就是說一切的眾生,他的精要,他的本質的精華就是如來藏,那不管眾生身為什麼樣子,就算是一個小蟲子都具有如來藏,本質上就是未來佛。因為它具有如來藏,所以它是必定成佛。為什麼?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如此。

所以說,如果我們藐視其他的眾生、輕視或者傷害其他的眾生,這個就跟藐視佛、輕視佛是一樣的。因為我們藐視一切眾生,就是藐視未來佛,這是第一個原因。

2.善心如純金,能光耀自他
那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任何人都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我們要成為一個好人
就不應該去藐視他人、輕視他人;因為我們如果對他人不好,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判定這個人是個壞人。

我們的人的行為可以來判別我們的心;一個會輕視他人、鄙視他人的人。我們就知道說,他就不是好人。要成為一個好人,他一個好人,他會去恭敬他人;所謂的恭敬他人並不是說一直對他人頂禮。有些人不喜歡頂禮。那並不是說要一直去頂禮他人,而是說我們不去看輕他人、不去藐視他人、不去咒駡他人。我們的身跟語都不做這樣子的事情。

那如同佛所說的,《隨念三寶經》上面所講的意義一樣,我們作為一個作為僧伽,我們應該是「處於善」,處於良善,恒常都保持著一個善心,要做利益他人的行為。那我們如果心是良善的,外在的行為也能夠也會表現出是良善的。

比方說有一個例子講,純金能夠閃耀、照亮整個空間。一個人如果心是好的,那他的表現也能夠讓人家可以看到,至少他是不會去傷害他人的。

所以這邊講的恆常的恭敬他人,也就是說不去看輕其他人。你如果能夠不會去鄙視他人,我們自己也過得愉快,他人也會過得愉快。如果當你具有能力的時候,你去欺壓他人,一旦你失去這些能力的時候,你就會處於劣勢了,所以我們講說要恒常的恭敬他人。

(六)布施:
生往增上生的十六法當中的第十六,也就是在十善法之上,加上六法的第六個
就是布施,那我們講到布施的時候,通常想到的就是給予他人食物、財物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布施的心。那布施雖然小,但是如果我們具有布施心,任何微細的事物,我們都能夠布施,這個就是布施心的重要。

布施並不是只有財與食物等等,如果具足了布施心,我們就很容易利益眾生,比方說我們的功德,如果沒有利益他人的話,那這個功德就沒有辦法展現。

就好像你把功德鎖在房間裡面,別人就看不到你的功德了。功德要能夠利他,才功德才能夠顯現。也是如果不去利益他人的話,你這個功德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我們的不止我們的財物、功德,我們的能力,能力都都要依著利益他人的不私心能夠展現,所以我們要恒常保持著不私心,隨時我們都要具足有不自私的心。

比方說像我們的財物,如果沒有用來利他、沒有布施出去的話,那我們累積財物(就會生貪),一旦死亡了,我們的心就會著重在我所累積的財物裡面,這樣就很可能就會成為財物中的小蟲子,成為生在紙鈔當中的小蟲。

布施是極為深奧的,總之我們要保持利他之心,不然雖然具足功德,一旦同時生出我慢,功德就會開始衰損、無用,要成為功德,需要布施心、利他心。同樣如果我們具有能力或修持的咒力等等,也要用此能力去利他,不然這些能力可能傷害他人。

因此我們功德若要展現,必須要有布施之心,有布施之心,才能將己所有來利益他人。這是非常深奧的道理,在此我用簡單話語來解釋。以上就是16種生往增上生的法門。偈頌「能得生天上」講的就是「生往增上生的道路」,就是這樣的意義。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BPtnmc2h4&t=765s

法王開示:共同認證夏瑪,預約岡倉吉祥

開示上師:第17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20年2月8日下午15:00-15:2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20200208 Karmapa

第37屆祈願法會在今日圓滿,在主法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戴上紅色法帽,以銀色八吉祥為此屆法會功德主一一加持後,大會舞臺兩側的主螢幕,登出法王著黑色事業法帽的照片,接著播出法王為此次法會特別錄製的藏文開示,由中文及英文同步翻譯。

法王語音一出,會眾一陣驚呼之後立刻恢復專注的寂靜,在外忙碌的各發心菩薩及僧眾們也急著跑回會場,來不及趕回座位的,就層層聚集在會場兩側,專心聆聽。以下是法王開示全文:

■此次法會,感謝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教導

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以主法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怙主蘇曼噶汪仁波切、怙主明就仁波切和怙主波卡轉世仁波切為主的與會上師祖古們,還有以堪仁波切羅卓東由為主的堪布、阿闍黎們、僧伽大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僧俗大眾,和透過網路觀看直播的具信法友們,首先在此問候大家。

這次第3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初、中、後善一切都順利圓滿,謹祝各位,紮西德勒!

本次祈願法會前行課程由具智成就大德——怙主明就仁波切,以平易近人、深入淺出的方式,給予了三天的禪修指導。之後祈願法會正行,秘密之主——國師嘉察仁波切,開示了噶當派善知識——喀惹貢穹的教言《煉心七十二勸》。這部偈誦體的道次第教法,現已很少人在教授和學習了。這次大眾有幸從國師嘉察仁波切處聽聞到如此犀利之口訣教授,機會難得,應深感歡喜。

■波卡仁波切受近事男戒,是傳承大事

另外,波卡堪仁波切,以及各位與波卡仁波切相關的各方人士,長久以來的心願昨日終於得以圓滿,怙主金剛持波卡轉世仁波切在如此殊勝聖地,在才德賢勝之殊勝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座前善受近事男戒,首次著赤褐法衣。這不僅是噶舉祈願法會中一項重要活動,更是傳承歷史之大事。

今日廣為人知的噶舉祈願法會,由前世怙主卡魯仁波切創始,再由前世怙主金剛持波卡仁波切護持發揚。因此,待轉世仁波切較為年長之時,我希望他能繼承前世之發心,成為守護、主持和發揚噶舉祈願法會的主事者。

■兩大長老圓寂,特別追念供奉

去年(以西曆來說),岡倉噶舉身在海外的巴祐仁波切和堪布卡塔仁波切兩位長老上師相繼圓寂。他們均為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弟子,對傳承有著無比廣大的發心和奉獻。

例如巴祐仁波切,1959年離開藏地之時,克服萬難帶出許多佛教聖物和法器,隨後便全部供養給法王日佩多傑,至今還在駐錫地隆德寺,每逢初十、瑪哈嘎拉等大型法會,這些聖物都是最殊勝的莊嚴。之後,仁波切前往南印度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如父母般照顧寺院和村民。同時,仁波切也是眾所周知的成就「文殊閻摩敵」本尊修持之瑜伽士。雖然仁波切已經圓寂,但就像太陽翌日會東昇般,仁波切的轉世定會乘願再來,我將百分之百負起這個責任,請大家不要擔心。

還有,堪布卡塔仁波切,他因遵照第十六世法王的指示,前往美國三乘法輪寺。幾十年來,就像藏族諺語所說「白天人,晚上狗」一樣,無分晝夜、全身心地投入在中心的發展和關房的建設上,同時去往各地弘揚佛法,指點迷津。仁波切的殊勝佛行事業,甚至超越了許多擁有轉世祖古頭銜的上師。

這次為配合祈願法會「供奉上師」修持,我們特別為祈願能夠圓滿兩位具德上師之心意,做了廣大供養。然而,重點還是不忘上師,至誠祈請;不忘教授,付諸實修;不忘眾生,盡力利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圓滿上師心意,自己才有可能成就佛果,回報眾生大恩。

■祈願法會,就是實踐行菩提心

總之,這次祈願法會能夠圓滿舉行,主要由於國師嘉察仁波切主法,怙主蘇曼噶汪仁波切、怙主明就仁波切等上師祖古,諸位堪布、阿闍黎、善知識們的廣大悲願,和數千僧眾一心祈請、同心向法的加持力,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僧俗大眾齊心發願的緣故,才能得以成辦。如此,縱是不想吉祥也會吉祥,不想如意也會如意,這是自然定律。而且想藉此機會,對於噶舉祈願法會的工作人員和發心菩薩,表達我的謝意。許多人十餘年堅持前來祈願法會,無私地奉獻和付出,十分隨喜,並且感恩各位。

祈願不僅是在口頭上,或念念祈願文而已,而是要不斷實踐並努力去做的。我們大乘佛教時常提到發心、發菩提心,主要指的就是祈願。缺少了發心、祈願,就無法成為菩薩,更不可能成佛。直到成就菩提果位、成就佛道之前,我們都要盡力做到發心和祈願。

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認為在祈願法會中工作和協助就是行菩提心。所以請大家提起精神、鼓起勇氣,繼續努力。

■願大家盡量茹素,迴向疫病平息

這幾日祈願法會中,我們積聚了許多善根,無分大小,現在要結合三時所積一切善根而迴向:迴向佛教興盛,眾生喜樂;迴向猶如雪域「面上目、身中心」之尊者長久住世,心意圓滿;迴向所有教派,包括苯教所有大師們,長久住世,佛行事業廣大;迴向具德達波噶舉殊勝傳承,能夠結合厭離世間之心和虔誠心,弘揚講修和道業,如同夏季的河水一般增盛;直貢、達隆、竹巴、帕戎、耶巴、岡倉等各噶舉傳承間,能夠和諧融洽,誓言清淨,相互讚嘆,所有上師同心同德,所有施主福德增長。

迴向世界各地之疾病、飢荒、動亂、戰爭等災難得以消除。尤其從去年9月直至今年1月持續四個月的澳洲大火,燒毀森林面積等同南韓國家大小,造成數億動物死亡。以及近日漢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至今造成六百多人往生、上萬人感染,世界各地都受到影響,很多人心中惶恐、身處困境。

據說病毒源自獵食野生動物。因此希望各位,根據個人能力,能夠發願茹素一月,茹素一年,或者茹素終生。如果仍需食肉,那麼,只食用畜牧肉品,不要食用野生動物肉。傷害生命的果報,終會回到自己身上,這是無爭的事實。總之,祈願無論整體還是個人、自他的一切心願,都能如法而任運成就。

■靜修期間,撰寫《解脫莊嚴寶論》釋論

藉此機會,簡單說一下自己目前的狀況。我現在可以說是在靜修閉關,健康情況比之前好一點,稍微瘦了一點,心情也很愉快。這次的靜修,主要有兩個目的,希望完成兩件事情:

首先,《解脫莊嚴寶論》這部論著,是岡波巴大師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唯一一部融攝了噶當派和大手印教法的道次第。長久以來,我一直四處探尋這部論的注解,然而,很難完整收集到古本的論注。雖然在蘇曼列些劄央的教言當中發現有此注解,但是沒有對主論本身的文字和義理做解釋,而且全論也不完全。最近又取得巴沃祖拉成瓦整理和撰寫的《解脫莊嚴寶論注》,然而這內容主要是針對論中引用經句偈文的考據和解釋。

另外還有堪仁波切羅卓東由撰寫的《彰顯微言大義》,茲噶堪布欽列多傑的《釋疑》,另外聽說還有一部由某位直貢堪布撰寫的註解,都不是對整部論完整註解。

因此過去幾年當中,噶舉辯經法會期間,我曾邀集各寺院才學之士,對於《解脫莊嚴寶論》進行了多次比對、考據和釋疑的會議。對於這部達波噶舉祖師傳下的甚深教典,在文詞和義理兩方面,做了詳細的研討。我現在靜修時主要的工作,是對於會議的結論進行研究和編輯,希望能撰寫出一部兼顧文詞和義理的論釋。

其實對於撰寫這樣一部釋論,我自己沒有什麼信心,也沒什麼學問,然而才疏學淺如我如果不開始,大概也沒有人會這麼去做。因此靜修的這段期間,就算無法全部撰寫完成,但希望能夠至少完成一半。

■和泰耶多傑尊者會面,預計共同認證夏瑪

第二個目的是,我在外面的這段時間,比較容易和泰耶多傑尊者會面。至今已經會面兩次。第一次見面主要是為了多認識彼此,還有增加互信。第二次會面,主要就是討論夏瑪仁波切的轉世。當時,我們發表了一篇共同撰寫的長壽祈請文。撰寫原因有二個:

首先,夏瑪仁波切圓寂已經五年,因此相信仁波切已經轉世了。為了緣起的善妙,覺得不用再念誦祈請迅速轉世的願文,而是應該念誦長壽祈請文。

第二,希望未來夏瑪仁波切的轉世正確無誤,遠離這種自他之爭,而是共同的認證,這對於整體佛教和個別噶舉教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也代表了泰耶多傑尊者和我,齊心共同認證和找尋的決心。

事實上,我之所以這麼關注夏瑪仁波切的轉世,也是是效法和追隨法王日佩多傑的心意。為什麼這麼說呢?西元18世紀,第十世夏瑪確珠嘉措圓寂。因他生前被判犯下帶領郭卡兵入藏的罪行,因此當時的地區行政單位,就下令禁止了夏瑪仁波切的認證和陞座。之後歷經大約170多年,仁波切的轉世都沒有任何公開的認證。

■認證夏瑪仁波切,是十六世法王重大事蹟

直到第十六世法王1959年到達印度之後,在呈報尊者請求恢復認證後,恢復了夏瑪仁波切的認證和陞座。

無論是現在還在世、或已過世的岡倉噶舉所有高僧大德,可以說都是由十六世法王日佩多傑所認證,因此沒有任何疑慮的,夏瑪仁波切也一樣是由十六世法王所認證,不僅如此,更是十六世法王克服萬難而做的認證,因此我相信其中必定有其特殊的意義。

像我這樣的一位凡夫,也是因為體會到十六世法王在認證事宜上的辛苦和努力,才真正認識到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在遍知蔣揚欽哲旺波所撰寫的《新舊密乘法嗣》一書中曾提到:「佛陀事業恆常、廣布、任運,誰都無法阻擋。」有這樣一句話。

就像大師所說的一樣,當年第十世夏瑪的事業出現了障礙,被禁止了轉世,仁波切在揚巴間的駐錫寺院也變成了格魯的寺院,最後這些障礙都淨除了,夏瑪仁波切的轉世恢復了,揚巴間的寺院也再次成為了噶舉寺院。

同樣,前世夏瑪米滂卻吉羅卓的佛行事業,也發生了各種內外的障礙,然而我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障礙,而是整體岡倉噶舉的一個障礙。我覺得有障礙發生,就要除障,如果不聞不問而任其發生、置之不顧,這樣是絕對不行的。

■心量放大,岡倉噶舉才有未來

我認為,夏瑪仁波切的轉世,會是促成岡倉噶舉和諧的一個關鍵。如果我們在夏瑪仁波切轉世上還有紛爭,未來法王、法子的所有轉世都會有紛爭,最後可能岡倉徹底崩解,多生多世相互為敵,那麼九百年的莊嚴歷史和傳承的力量,可能會完全敗壞,成為了眾人輕視和嘲笑的對象,到最後,可能就再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岡倉噶舉了。

因此,我們現在心量要大,想得要遠,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或許,這只是我一個小人物在說大話吧,然而,這個心願是否能夠達成,現在還不能言之過早,重要的是,需要各位大家的支援和發願。

其他就不多說了。最後,祝福各位新年身體健康,一切如法的心願都能成就,最後也希望很快能夠和各位相會。謝謝!

法王開示語音方落,大會響起熱烈掌聲,掌聲方歇,大會如常舉行法會圓滿的最後程式:戴著紅色法帽、重新回座的嘉察仁波切,念誦〈大祈願文〉及〈冥陽迴向文〉,最後會眾共同揮舞白色哈達,下午4:30,圓滿此次祈願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