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以不動佛懺罪法門,願故人生淨土再來利他

開示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3月3日下午2:00至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303

感念恩德,知恩報恩,是佛弟子敬惜善緣的美好傳統。

法王噶瑪巴今天在祈願法會第六天下午第一座法的特別開示中,就指示以修誦懺罪暨不動佛法門的經典,迴向亡者,並特別迴向給三位對法王有恩德,法王特別懷念的故人、老朋友,願以諸佛加持力和亡者自身善願力,願他們投生淨土,也願他們迅速回來團聚,再如今生一般,修持佛正法,行持利他事業。以下是法王開示:

今天是祈願第六天下午,為了亡者我們會念誦《三蘊經》,也稱為〈三十五佛懺悔文〉,也會念誦《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不動佛國經》等經典。在今天迴向功德給亡者的儀式上,要請各位特別迴向給幾個人:

一,迴向於我有恩的倫珠先生

內然家族的倫珠先生,我們會在螢幕上播放他的照片,他是屬於八蚌智慧林的同仁,他和他的雙胞胎兄弟蔣采先生,跟隨承事慈氏大司徒仁波切,事實上他們家族歷代都跟八蚌傳承很有淵源。他們二位更是大力護持八蚌智慧林的事業,是承事上師的重要人物。

我剛從藏地到印度的時候,當時還剛到邊境,內然家族的蔣采就到邊境接我,對我有很大的恩德。就祈願法會的事業來說,他們二兄弟也具有很大的恩德,總是充滿熱忱。尤其倫珠在盛夏最熱,每個人都想離開的時候,願意留下來,處理祈願會場擴建和廚房的興建等等事情。辭世的時候,他也還在處理著祈願法會的事業,因此他的驟逝,我們特別的難過。

所以我想今天藉此機會,祈請皈依處僧伽大眾為他迴向。對我個人來說,他真的是一個對於上師有著全然信心的人,對上師所說的一定全力達成,從未有過任何二心或懷疑。因此,我相信他生生世世,一定會受到具德上師的慈悲攝受,不離正法的吉祥加持。

二,迴向正法護持者:孫春華女士

還有台灣的妙融法師的母親,孫春華女士;她的名字太久沒說了,都快忘了。我從小就認識她,她對佛法有著很深的信仰,並且做了很多護持佛法的事情,是一個天生自然就樂於廣大行善的人,她在去年往生了。希望如她的願,投生極樂淨土,受到阿彌陀佛等十方諸佛的慈悲加持,未來再次為了眾生的利益,乘願再來,當一個菩薩。

三,迴向童年的恩人:加耶和初嘎

還有在我小時候,還沒有被認證為噶瑪巴的時候,我們家隔壁住了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名為加耶和初嘎。她們兩人是在家自修的出家人,從小她們就特別照顧我,而且對我非常恭敬,由於對我太恭敬,別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對我那麼有信心,連我的家人都說:「那對母女為什麼要對他這麼恭敬呢?」她們總是給我好吃的食物,對我很有信心。我從小只要有時間,就喜歡到她們家去吃吃喝喝,所以她們二位對我是很有恩德的。

那位母親加耶很早之前就往生了,女兒初嘎,也往生快一年了;她們二位算是我生命當中,關係最深的人,因為從小就照顧我,當然成為噶瑪巴之後,就有遍滿天地的人照顧我,但想想在那之前,真正對我最照顧的,大概就是她們母女兩位了。希望大家祈願祝福她們生生世世不離正法。

祈願法會,主要也因為生亡二者的祈福超薦供養而順利舉辦,所以祈願他們圓滿,祈願他們都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快樂,這樣的祈願是很重要的。

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發自內心,帶著菩提心而發願,同時以具備三輪體空的心而祈願和迴向,這樣就一定能夠圓滿他們的心願。

以國師嘉察仁波切暨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和一切僧俗大眾,希望各位齊心發願迴向:祈願一切和我們有緣的眾生,以父母、老師等等為主的一切眾生,都能夠遠離中陰的恐懼,順利證得遍知的佛果。

(法王開示後,維那師奉指示,帶領大眾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淨罪陀羅尼〉、《拔濟苦難陀羅尼經》等懺罪暨不動佛法門經文,迴向給冥陽二眾弟子,願皆還淨安樂,往生者往生淨土,來生不離正法,再來做一個菩薩。)


願作一滴清淨之水,匯入法王慈悲事業大海

開示上師:法王噶瑪巴暨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3月1日下午4:00-5: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301

下午3:00,總共來自12國的499位噶舉之友和300位祈願法會發心菩薩,集合在德噶寺前的大草坪上,依序進入大殿,等待第35屆祈願法會主法上師:嘉察仁波切的接見。

嘉察仁波切於4:00,大步邁入大殿,甫坐定、以眼神環顧、加持全場後,隨即開始開示,仁波切說:

何等幸運,我們參與了諸佛的利他事業

首先謝謝你們這次來參加第35屆噶舉祈願法會。我們很難得身逢賢劫千佛成佛的殊勝時節,值遇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教法住世的世代,尤其是有幸親身參與第六尊佛獅子吼佛,也就是噶瑪巴的佛行事業,真的非常幸運。其實祈願法會的傳統,是歷代噶瑪巴代代相承的,尤其第七世噶瑪巴確札嘉措時,是整個祈願法會最興盛的時期。

當時有很多人參與祈願法會,有記載顯示,名為「日貢巴」的藏王,也在大臣的陪同下參加祈願法會。可以想見當時的規模是很盛大的,當然和現代交通、科技發達的全球性聚會不能相比,現在各方人士都很容易來參加,當時僅有藏人參加。

而今在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帶領下,我們在印度菩提迦耶的祈願法會,已經變成參加者遍及六大洲的國際性法會,祈願法會之所以如此出名、廣傳,少不了各位的護持與發心,不論財務、參與或是在各組工作上奉獻,都是由於大家的努力,才能讓祈願法會如此盛大。

我們可以在佛陀和往昔祖師的眾多教言中看到,如果我們能短暫地、即使僅僅是剎那間,去承事一位佛陀的事業,利益都是廣大無邊的。

為什麼僅僅是奉獻、服務一剎那,就可以獲得如此無量的功德?因為這一秒貢獻,不僅讓法王噶瑪巴歡喜,更讓無量諸佛都歡喜了,因此功德是非常大的。另外的原因是

因為佛行事業就是利益無量眾生,若能投入躋身佛菩薩的慈悲事業中,即使僅僅是一剎那,你都是在利益無量眾生。

而且我們這樣僅僅一剎那奉獻的功德,其所生力量、駐留時間也是無數無量的,因為佛菩薩的願力,直到輪迴未空前,諸佛菩薩的誓願都不會完盡,因此我們的善業也會隨佛菩薩的事業,而不斷增長、延續。

由於我們在做的就是護持佛陀的利生事業,因此也會受到龍天護法,例如二臂瑪哈嘎拉、吉祥天女等的眷顧。因此《二臂瑪哈嘎拉》儀軌中有護法聖眾的承諾及發願,只要是護持佛法者,不論是施主或發心菩薩們,他們都會加以守護。

我們現在服務奉獻於第十七世噶瑪巴的利他事業,這樣的奉獻服務,其實也是在承事第一世到第十六世噶瑪巴,同時也是在承事第十八到第究竟的第二十一世噶瑪巴。其實你在做的,是在承事所有的噶瑪巴。

因此我再次謝謝各位、謹代表噶舉傳承,謝謝各位!

心在法在,願大家在善行中心滿意足

在仁波切開示完後,仁波切座位兩邊的投影螢幕上,現出法王的影像,原來法王也一如這幾天課程,以善巧方式,給予各國發心菩薩和噶舉之友開示。以下是法王開示:

所有參與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的發心菩薩和噶舉之友們,大家好!

這次我無法來到現場參加法會,雖然身在遠處,我的心卻和大家在一起,而且這四天以來,為各位講解波多瓦大師的《修心絮語》,也結下很好法緣,因此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次沒有見到我而有些遺憾;但就法而言,相信大家也心滿意足了吧!

祈願法會在噶舉傳承淵遠流長,到了第七世法王開創嘎千大法會,可說是到了歷史上的全盛時期。而現在的噶舉祈願法會,是在前一世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大力承擔之下開始的。我來到印度之後慢慢開始接手,但真正擔負起責任是這十年之間,這段期間之內,我感覺到在僧伽大眾和廣大信眾等支持和參與之下,噶舉祈願法會才能成為世界性活動,參與者越來越多,有不同語言、民族都共同參與,歷代噶瑪巴曾有一個祈願文說:「祈願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語言的人,都能聚在一起歡喜的祈願」,現在這已真正發生在我們眼前,

尤其現在世界各地環境遭到破壞,社會政治氛圍緊張、有些地方多年來戰亂不已,災難飢荒地震水災等層出不窮,在此時,我們更要提升自己善的力量,這就是祈願法會目的。我們來到這裡,就是要提升我們內心善的力量,讓自己心中善的希望、祈願、信心,都能夠不要衰減而能增長,這也是因為大家這股善念,讓噶舉大祈願法會能舉辦至今,這次大家來到祈願法會,相信都有些收穫,尤其發心菩薩無分晝夜服務付出,我要再次感謝!

嘉察仁波切是噶舉傳承四大法子之一,也是第十六世法王的心子之一,這次代表我為大家上課,有因緣聽聞仁波切課程,真的是非常有福氣的一件事,正值藏曆、農曆新年,也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大家前來參加這次的祈願法會,相信心中的善都已逐漸開啟出來,在做供養三寶、照顧貧窮者的各種善行,但更重要是往後日子裡,回到各自地方後,能繼續各自修持、開展各自善的願力,讓自利利他都能圓滿,這就是我對大家的祝福,謝謝大家!

20180301_Audience Of Guru Sevakas And Monlam Members

五道十地,從當下這一步開始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2月28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228

祈願法會正行第三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由於印度即將進入瘋狂灑彩粉的HOLI節連續假期,上課前,大會廣播特別提醒大家這幾天可以帶著披肩或舊外套,來保護法會期間居士的一身素白。

隨後,在迎請隊伍號角聲中,同樣地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增仁波切奉持著法王等身高法照,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等請法的前行唱頌。

之後在接近十分鐘的全場稟息等待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請轉法輪〉,現場響起法王淳厚的祈請文念誦聲,隨即法王的影相,出現在壇城兩側大布幕上,會場也立即報以掌聲。法王在祈請傳承祖師加持之後,開始《修心絮語》第三天課程的講授。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第三堂課,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與會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和各寺院的僧伽大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具信大眾們。

好上師,要能幫你解脫輪迴

這次講解的是善知識波多瓦所撰寫的《修心絮語》,接續昨天講解到的部分:

現在就是找尋善妙上師的時刻。有的人說:「到那些上師跟前也沒什麼用處,還不如自己盲修瞎練好。」很多人的確是這個樣子,[這樣是不行的。]要能親近到一位好的上師,需要積聚無量的資糧,現在不努力尋找上師,自己盲修瞎煉怎麼會有用?如果能夠親近到一位好的上師,上師的加持就能幫助自己生起禪定,依此證悟心性的話,就能夠成佛。但有的人還是認為不被批評比起成佛更加重要。

精於謀略和野心強大的人,很難修行。修行在於信心、精進和智慧。齊聚在一位善知識跟前的唯一動機,應該就是為了心向佛法,不是為了比較誰最有謀略、野心,也不是比較誰最狡猾。

[有些人以為]善知識慈悲賜予甚深教法不算什麼,要給予一些財物東西才是慈悲。現在人們會嘲笑那些找尋上師和口訣的人,覺得借你兩次貸款的人還比較慈悲,別人甚至唆使你說:「你去那邊才有利可圖,趕快去吧!這期間,我來幫你看房子。」這都是錯誤的。

這裡比較難以逐字解釋,因為噶當祖師的教言當中有很多各地的方言,文法上也有不同,因此有些比較難以解釋,所以這次主要是給予意義上的解釋。

這裡比喻現在有一個債主,和他比較親近的朋友會怎麼跟他說呢?他們會說:「你去討債,這期間,我幫你們看房子。」但是卻沒有聽到有人說:「喔,你去尋找解脫輪迴的方法,我會幫助你。」這是一個錯誤的情況。幫助他人完成今生俗事的人很多,但幫助他人完成來世大事的人卻很少,事實上,比起今生,來世是更多更長久的,今生只是暫時的。很少人真正明瞭來世究竟安樂的重要性。

平心靜氣,面對必然來臨的死亡

「終將失去一切榮華富貴而獨自死亡」的說法,從來就不是一個或真或假的傳說故事,而是在當下實際的經驗裡就能知道,多少人眼睜睜地望著一切逝去而獨自死亡。然而那些自作聰明、膽大妄為、妄想未來的人們,卻絲毫沒有察覺。就連那些八十歲的老人,還在做著此生的規劃。這些性格懦弱,只著眼於暫時快樂的人們,真的是太膚淺了。如果說[不做點積蓄]老了不會幸福,如果汲汲營營於此生,來世會比現在更不快樂。

總而言之,無論今生有多幸福,最終都要捨下,死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這樣的事,必定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死亡,它不是一個傳說,對於傳說,我們有時還得判定是真是假,然而死亡是一定的,是真實的,這是眼前就看得到的事情,每個生命最終都會死亡,有的跟我們同輩的人死了,有的比我們年少的也死了,也有很多年長的人死了。這是直接都經驗得到的事情,不是幾百、幾千年前的什麼傳說故事。

但是,很多人為了今生的利益,就算成為了轉輪聖王,也就是成為人世間最有權勢的人,卻還是覺得不夠富有,還是不懂得知足。如果懂得知足,就算是一個露宿街頭的乞丐遊民,或者行動不便的人,也還是可以活得很好。

即使自己再有錢有勢,最終死亡的時候,都像是從酥油中抽出毛髮一樣,除了獨自邁向死亡,什麼財富都帶不走。對於這個道理,就連聰明人也不真正懂得。一個精於權謀的人也無法領會。一個有世間經驗的長者,也很難在心中生起「喔,我即將邁向死亡」的急迫感。不說其他人了,就連一個重病的人,例如得到癌症的人,也還是不想面對死亡,而是努力求活,沒有生起即將死亡的急迫感。

很多人為了避免老的時候會很辛苦,因此想要趁年輕的時候努力賺錢,這是沒有意義的作為。年輕的時候沒時間好好享受,是因為要為老年辛苦準備;而老了之後也不開心,因為生病等等因素而痛苦,只能等著死亡;這樣的情況,到了來世也不會變好,還是一樣痛苦。所以如果年輕時就只為了今生而努力,來世是不會快樂的。具有這樣的領悟是很重要的。如果擔心老了之後的痛苦,而在年輕時努力;同樣的道理,為了來世的痛苦,就應該在今生開始準備。

臨終時候,你有把握安心自在嗎?

有的人說:「不要討論死亡。」然而,如果不討論死亡的話,就會一直抱著「我不會死亡」的想法,然後滿腦子都是「今天要做這個,明天要做那個,明年要做這個,老了要做那個」等等的今生想法。所有修行者都會做著和上述相反的事情:不要討論不死亡,這樣才算是為死亡做準備。

死時要能心安。那時一切今生的榮華富貴都得放下,因此一個修行人的逆緣,就是世間的榮華富貴。現在你羨慕世間人,他們反而羨慕你。不與世間人同流合污,就是不羨慕世間人,就是背離世間人。

有的人認為不要討論那麼多死亡,現在活得好好的,講那麼多死亡的事情,只是嚇唬人而已,沒什麼意義。活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地做人生規劃,至少要做二三十年的人生規劃。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反而要做到的是:不要討論不死亡,換句話說,口頭上不應該說「我不會死」,而是隨時都要想:「我會死,不知什麼時候會死,什麼因緣造成死亡也不一定。」這樣才對於死亡有所幫助,是在為了死亡做準備。

以前岡波巴大師,和他的弟子帕莫竹巴和杜松虔巴等等,在對於大眾的開示中也一再地提到:「當我們睡在今生的最後一張床上,吃過最後一餐,喝最後一口水,到了那個時候,自己一定要有把握能夠面對。」如果臨終的時候不能安心自在,那麼一生的修持真的是白費了。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口上不要總是說「我不會死」,而是要說「我會死亡」,要帶著這種認知而修持。

心向於法,就是有福氣的人

單身不是重點,需要的是背離世間八法。心向於法就是有福。有福氣,不代表你就受人尊敬,穿著華麗。一個心向於法的人,就算是得了痲瘋病、眼盲、缺手斷腳、衣不蔽體,都是一個有福的人。現在大家都把會累積財富的男女當成體面的人,但我看到很多人在汲汲營營中死去。動物也會累積財富:老鼠會把人參果藏起來,蜜蜂會釀蜜,地鼠會做草堆,鳥類也懂得築起舒適的鳥巢,比起這樣[累積財富],不如廣行佈施,就像《聖集經》中說:「行佈施,就不會投生餓鬼,投生其他道的時候,也不會貧窮。」比起對於老年規劃的讚嘆,我們更應該投入心力在長遠耕耘如法的修持。

由於上面的原因,我們出家人,如果只是做到保持單身不結婚是不夠的。這一段話很有意義,噶瑪恰美在《山居法》中提到,我們藏人是「一戒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出家戒當中提到四種「他勝罪」,也就是四種根本罪:不淨行、不予取、殺生、妄說上人法。但是恰美仁波切說,藏人只持守一個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藏人認為只要不碰異性就足夠了。但事實如此嗎?並不是的。

過去也有施咒殺人的例子,甚至還炫耀地寫在自己的傳記當中。身為出家人,卻施咒殺人,這在藏地卻沒有覺得不對,但事實上這就是殺生。再說到「妄說上人法」,這種罪也很容易犯,當自己稍微受到多一點人的恭敬,事業做大一點之後,就會開始說自己看得到佛菩薩,看得到鬼神,根本沒有了悟空性卻妄說自己證得了空性,沒神通卻假裝有神通,這是滿普遍的現象。這就是犯了「妄說上人法」的罪,戒律也就毀犯了。但在藏地好像不在乎,連傳戒的戒師都搞不清楚這是犯戒了。還有「不予取」,就是偷盜,也是一樣不可犯的。所以藏地認為一戒就夠了,以為「只要不碰異性,不違犯非淨行戒,就是清淨出家人」的認知是錯誤的。依照佛制戒律來說,這是不正確的。

一般來說,如果對於律典有些瞭解,就會知道持戒其實並不困難。因為佛陀是一個具有大悲的人,他不是一個專制蠻橫的人,我們看到在律典中說:如果你真的無法持守某條戒律,那個時候你可以捨戒,這樣捨戒是有利益的。事實上比起受戒,捨戒相對是容易的。受戒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但捨戒你只要對一個具德的人說你要捨戒就可以了。這樣捨戒的話,未來他才有再次受戒的機會,經典中說,這樣未來再次受戒才會清淨。不然,自己無法持戒,但又不好意思捨戒,最後實在受不了犯戒的話就不好了。這對自己不好,未來也很難再次清淨領受戒律。

這樣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不然很多人誤以為持戒好像是被迫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並不是的。總之就像這裡提到的,只是保持單身不結婚是不夠的,出家重要的是「捨棄對於今生的貪著,生起出離心」,只是單身不結婚不代表就是出家人。

扶親滅敵的這種作為,動物也會的。上面提到很多比喻,例如老鼠也會囤積食物,在我們家鄉,秋收的時候,我們可以在老鼠的洞裡,發現很多很好的人參果,每一顆都大大的,他們把最好的都囤積起來。老一輩的人會說,不要去打擾破壞,老鼠也是很辛苦才囤積的,不能把那些人參果拿走。這是在說動物也懂得積聚財富,也會打造自己的房子囤積東西,也懂得如何消除敵人。所以談到扶親滅敵,積聚財富,這沒什麼了不起,因為動物也做得到。

紙上談兵,不如現在直接上路

「領會佛法」,意思是「精通成佛的方法」,只會字面上的解釋是不夠的,比起知道路線該怎麼走,不如親自上路來得好。如果當下不開始修行,總是覺得要準備好才開始,但是準備是永遠沒完沒了的,而生命也就在這樣[無止盡]的準備中逝去。

一般來說,知道佛法和領會佛法是有些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例如真的了解戒律的人,就會去持戒,先要知道才有可能領會,如果根本不知道,沒有聽聞過,也不可能真正領會。

然而有些人知道了佛法,但卻沒有領會佛法。所以什麼才是所謂的領會佛法呢?就是「精通成佛的方法」,因此,只是字面上知道如何解釋佛法是不夠的。就像是比起知道各種路線該怎麼走,不如親自上路來得好。意思是比起在那邊口沫橫飛的解釋路線,不如真正啟程上路。這是比喻現在很多人把五道十地說得頭頭是道,但有幾個人是真的在修持呢?好像沒有。所以沒什麼人證得道地,甚至連小資糧道都沒有進入。

因此,只是知道或者解釋五道十地的理論是不夠的,真正重要的是去實踐,實際地行走在五道十地上,而且要現在就開始,噶當派的祖師們說:「今日就要開始修持。」所有佛法都是今天要修的,不能拖延到來日再修。如果覺得先得準備好,以後再修,但我們要知道準備是沒完沒了的,如果一直準備,可能一生就在準備當中結束了。所以修行是當下就要開始的,只是嘴上會說是不夠的,還要領會佛法,領會了佛法,才能真正付諸實踐,有了實踐,才真正踏上了五道十地,才真正邁向菩提的道路。

光說不練,嘴上的佛法澆不熄五毒

有人說密乘和戒律相互違背,這是誤解。如果在密乘之上有任何不如法的話,那就不是戒律了,如果違犯了戒律,就是非密法的徵兆。為了秋收,有時要灑水,有時要翻土,總之一切心力都要花在上面,才可能得到豐收。

博學的格西,話通常也很多。剛開始他們並不是因為害怕死亡而修持佛法,他們聞思的目的,是為了在今生不被他人詆毀,受人尊敬,想要得到法師、長老、比丘或格西的名號。懂了一點佛法之後,又想當上寺院總管或執事,得到他人的奉承。受了比丘戒之後,佯裝成持戒清淨的人,希望他人稱自己為修行人。學了一些經論,得到了一些口訣,也裝模作樣地修持了一會兒,總之這一切的目的,就是想盡辦法得到眾人之首的位子,並想要被大眾喧嘩地稱讚為「不可思議的格西」。這樣的格西終究沒有出離輪迴的因緣。一個通曉佛法但無法對治五毒的法師有什麼用?無藥可治的疾病,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呢?

有人說密乘和戒律相互違背,修持密乘的人就不能修持戒律,修持戒律的人,就不能修持密乘。這是一種誤解。事實上,如果不如法地修持密法,這就已經違背戒律了;如果違背了戒律,就已經不是密乘行者了。總之,無論是密乘或戒律,就像是種田,偶爾需要灑水、犁田,要用盡一切心力地去耕耘,才可能有好的收成。這個比喻是說,無論是密乘或者戒律的修持,都要全力用在對治煩惱之上。總而言之,沒有一個法門能夠在不捨棄今生的情況下而成就,沒有一法能夠不斷除煩惱而成就。密法沒有說不用斷除煩惱,律典當中也從未說過一個不用斷除煩惱,不用捨棄今生貪著的法門。

有些博學的善知識或者堪布,通常很愛說話。這些愛說教的格西,其實一開始的動機就有問題,他們進入佛門,並不是因為害怕死亡,出離輪迴而修,而是為了想要在今生不被他人詆毀,想要得到尊敬,或者得到法師、長老、比丘或格西的名號而修。完成了聞思學習之後,又想要當上寺院的總管、堪布,或者位高權重的執事,得到他人的恭敬、奉承。接著受了比丘戒、近圓戒之後,佯裝成戒律清淨的人,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讚,說他是「修行人」。接著學得了一些口訣,又裝模作樣地修持了一會兒,幾年或者幾個月的時間,躲在某個偏僻的山區,假裝去閉個關,回來之後大模大樣地坐在上首,一心想著得到眾人的圍繞和讚嘆。這樣的人,這樣的格西或者堪布,是不可能有出離輪迴得到解脫的機會的。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消除、對治痛苦,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再有學問,再會說法,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佛法是對治煩惱疾病的藥方,如果藥方沒有療效,那就真的無藥可治了。尤其自心的煩惱疾病,如果沒有藉由佛法的藥方善加對治的話,它只會愈來愈加重,最後會變得完全失控,誰都難以調伏了。

裝模作樣,逃不過閻羅王的照妖鏡

總之,要讓佛法利益到自心,除此之外,名聲根本不重要,如果來生投生到惡道,名聲在那裡也根本沒有用處。同樣裝模作樣的清淨持戒,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沒人能夠逃得過閻羅王的照妖鏡的,或許今生能夠騙得了一些人,但閻羅王的那面鏡子,據說能夠清晰地照映出這個人的一切善惡因果,因此誰也騙不了閻羅王的。

善知識是什麼意思呢?是指能夠提醒他人不要造惡的人。但是現在很多所謂的成就者、上師、堪布、善知識,卻帶著只顧自宗自派的狹隘之心,造作各種惡業,結果只是在幫助他人造惡。真正在利益他人止惡行善的人已經很少了。四處都是邪師歪道,指引善道的正直善知識是非常稀少的。

不知足、不發自內心深信因果的人,再好的管理和作為也是沒有用處的。來世投生惡道的話,這些作為又能向誰吹噓呢?不放下對於輪迴和慾望的執著,徒有持戒清淨的樣子有什麼用?誰能欺騙閻羅王的業力鏡子呢?一點也不具

備菩提心、利他的善心,內心充滿八法私心的格西有什麼用呢?[未來]領受惡報的苦果時,又能求助於誰呢?然而你卻不想放棄追逐今生[世俗]的妙欲和成功,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你沒有在自他心續中生起佛法,也沒有將心思放在眼前和改變心性而產生的。我們應該要像常啼菩薩一樣,除了成佛,心無旁騖。

以此生為主而附帶地修持佛法是沒用的,但這樣說也沒人聽得進去。不憶念死亡,所做都是對於今生最有利益的事情。當自己的[世俗]想法不被上師認同時,甚至連上師的話都可以置之不理;當覺得對自己今生有利益的時候,又一副很有信心、對上師很恭敬的樣子——[對於這種人,]我是深感厭惡的。

如果一個人的心中,有著強烈的自他分別之心,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人一定沒有菩提心。這個沒有菩提心的人,也絕對不可能成佛,是沒有希望成佛的。因此,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堪布或者善知識,如果帶著強烈自他的分別,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業力因果造惡,這種行為都是不對的。

這回,換上師觀想弟子在面前…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明天是課程最後一天。這次的課程,一方面來說,我講的時候,前面除了攝影人員之外,誰都沒有,因此我是睜著大眼,對著一個死死的攝影機在講話,這和以前現場對著大眾講話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但我還是盡力觀想各位就在這裡,但也不能一直在觀想,因為我還是要上課,上課還是要專注在內容上,不能分心還在觀想。所以在上課前我會觀想各位就在眼前,這樣和你們就比較有親切感,不會覺得是在對著攝影機講話,而是真的在對你們講話。

就各位的角度來說,你們也不要想是看著一個大螢幕中的人講話,而是要覺得真的就在我的面前聽課,那麼我們就能建立起比較深刻的關係。

總之,透過這些內容的講解,也不一定馬上能夠做到,但即使只是聽過一次,多少都會有所觸動,會認識到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問題,好像都在講自己的問題一樣。如果有這樣的領悟是很好的。

只是講過一次,聽過一次,不代表就懂得了多少,而是要在心中反覆地思維,努力改變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當自己有所改變了,我們才可能比較深刻地了解何謂佛法。不然只是口上念念六字大明咒,手中撥撥念珠,也不一定有用。希望各位謹記在心。

這次祈願法會期間,不像往年有一些特別活動,但是那洛六法的「布衣繞行」、「十六羅漢托缽」和「抬繞大藏經」等活動還是照常舉行。在上次會議期間,談到十六羅漢和侍從的人選,跟去年一樣,是從噶舉佛學院當中,依照身高身形做挑選,所以去年有經驗的人,要儘早安排人選。同樣的「抬繞大藏經」的活動也要好好舉辦,今年從台灣特別印製了一套比較小的《麗江大藏經》,供大家閱讀。還有「布衣繞行」的活動,今年不知道有多少位閉過三年關的喇嘛參加,但重點不在人數多寡,而是希望各位和往年一樣,能好好修持那洛六法,並在最後一天舉行布衣繞行,過去第七世噶瑪巴確札嘉措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傳統,佛學院僧眾辯經,閉關行者會身著布衣繞行。我希望這是每年都固定舉辦的活動,因此請大家謹記在心。

20180228_Monlam Day3_Teaching On Potowa`s Long Soliloquy4-3


「觀死無常」專業戶,逆耳忠言願利修行人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3月1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301_Monlam Day4_Teaching On Potowa`s Long Soliloquy4-4

祈願法會正行第三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在迎請隊伍號角聲中,同樣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淨仁波切奉持著法王等身高法照,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等請法的前行唱頌。

今天是課程圓滿日,獻供曼達的隊伍比前一日更長,明就仁波切母親也在其中,在獻曼達隊伍的第二位,上台向法王獻供。法王在念誦傳承祈請文之後,開始了今天為期四天的《修心絮語》課程圓滿日開示,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第35屆祈願法會的正行第四天,也是波多瓦大師所寫的《修心絮語》第四天的課程。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各寺院的僧眾,和世界各地的具信法友們。我們接著昨天的部分往下講:

重要的事說三次:放下!放下!放下!

其實任何人僅僅是修持「暇滿人身極難得」這一句就夠了,但卻無人領會。很多修行人想要的其實不是佛法,而是人間的福報而已,這是極為錯誤的觀念,但卻毫無警覺。真是值得憐憫。

如果不消除對於此生的執著,你會因為擔心老年後的痛苦而吝於佈施;持守戒律,需要做到無欲,但也會因為害怕年老的痛苦而引生出貪欲。因此,不斷除此生的貪欲,資糧也就無法圓滿。

因此這句話我要重複說三次:「斷捨此生貪執極為重要。」萬法的重點就在這裡,一切輪涅的分際也需要從這裡開始,究竟安樂的基礎也需要從這裡建立,一切過患也從這裡斬斷,一切喜樂的基礎從此建立。斷除今生的妄念是最重要的,不斷除是不可能有任何機會的。這是造成一切痛苦的原因,因此要盡一切力量去斷除。

《入菩薩行論》說:「暇滿人身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上面這段告訴我們,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僅僅是「暇滿人身極難得」這一句就夠了,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這一句話的重要性了。平常我們教授「轉心四思維」的時候,都會提到死亡無常、輪迴過患,但是許多人輕視前行法,覺得那只是基礎的法門而已,不是很重要,如果有人講解大手印、大圓滿才比較重要。

有一句話說:「前行法比正行更深奧。」如果沒有穩固的前行基礎,正行法也很難對於自心有比較大的利益。在噶當祖師的教言中提到:「死亡無常想未生,密集金剛非深法。若生死亡無常想,三句皈依亦深奧。」意思是,如果內心沒有生起前行死亡無常,即使是甚深如「密集金剛法」,對這樣的人也不算是深奧的法,這不是說法本身不深奧,而是站在行者的角度來說,這個法門對於他來說是否有幫助,是否深奧。因此如果一個行者沒有前行,沒有思維無常死亡的基礎,就算是深奧的法門,也很難對他起到太大的利益。如果一個行者內心生起了死亡無常的念想,那麼三句皈依文對他來說,也就是深奧的法門,對他會產生利益。

你修的是人間福報,或出世間解脫道?

這裡提到很多人只想人間福報,並不是真正意樂修行佛法。這裡的福報是說人間的福報,是指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就是中文說的「福報」(法王以中文說),這種追求人間福報的意樂和追求佛法的意樂是相互違背的。因為一個追求的是此生,一個追求的是來世。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心中帶有追求今生榮華富貴的強烈貪著,他也很難真正做到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積資淨障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資糧分為兩種,也就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首先福德資糧要能圓滿,智慧資糧才得以圓滿。福德資糧要如何圓滿呢?首先要捨棄世間八法,也就是捨棄對於世間榮華富貴的貪著。只要消除了這樣的貪著,那麼這個人就能夠自在無礙地學習十種波羅蜜。因此內文中說,就是因為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是如此重要,因此要說三次:「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捨棄對於此生的貪著。」

總而言之,萬法的重點就在這裡,一切輪涅的分際也在這裡,世間福報和出世間修持的差別也在這裡,究竟安樂的基礎也需要從這裡建立。如果幸運的話,一切過患也因此被斬斷,一切喜樂的基礎從此建立。所以波多瓦大師深思熟慮之後說:「如果不捨棄此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如果捨棄了此生,就會看破世間的各種作為,例如世間的榮華富貴,不會再有貪著。因此自然而然會對於為了來世的修持而生起歡喜心,因此這裡一再強調捨棄此生的重要性。

如法修行,必定感動人天佛菩薩

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對財物沒有多少貪著,對親友也比較平淡,對於工作和事情也不會太執著,甚至有些冷淡。但是學了佛之後,卻將世間法當成了主要的目標,變得挑剔、吝嗇,本身沒什麼能力,卻愛說三道四,空口說白話,而且詛咒他人,不然就是成為四處通風報信的人。對於財富愈來愈精打細算,訂定無人能夠達成的過高標準。修的是佛法,想的卻是致富,做的都是不該做的事情。這都是因為沒有憶念死亡而造成的。

若能如法修行,所有的敵人也會對你生起憐憫之心。你也能夠抓得住親朋好友的心,諸佛菩薩也會加持你,而且能夠圓滿一切上師善知識的心意。自己的一切願望都將受到本尊護法聖眾的眷顧,一切心想都將圓滿如意。因此,使心向法至為關鍵。你必須要知道如何將一切經論都用於修此一心。

例如有兩兄弟,一個進入佛門出家修行,一個在家做世間工作,結果那個出家在寺院的哥哥,反而精通各種世間俗務,到哪兒都看得到他的身影,總是忙於世間送往迎來的各種瑣事,例如這個東西可以給、那個不可以給,那個人該送禮、這個人不該送等等。然後到處說三道四,像個信差一樣到處通風報信,他反而比那個在家的弟弟還更世故,還更投入世間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沒有憶念死亡。所以如果沒有憶念死亡,徒有修行人的樣子,最後可能會變得比俗人還俗氣。

總而言之,如果自己好好修行,就連對你恨之入骨的人,都有可能會對你改觀,會覺得你真的是一個修行人,是一個好人,對你生起好感。例如密勒日巴大師,就以修行感化親人。尊者曾奉母命放咒殺害早年曾傷害他們的伯父等等許多親人,但是最後,因為他的修行,也感化了曾經很討厭他的姑姑,來到尊者跟前聽法。

同樣的,如果自己好好修行,親戚朋友也會被攝受感化。一般來說,我們很難藉由世間法讓別人滿足,但是透過自己好好地修持,卻是可以滿足他人的。只要老實修行,佛菩薩也會加持,自己的上師、善知識也會感到滿意,龍天護法也會護持自己,圓滿成就各種事業。

但很多人不知道修持的重要性和修行所帶來的利益,結果變得徒有修行人的虛名,忙於各種世間俗事,貪著此生,也沒有真正相信佛法。

總而言之,就像「岡波巴四法」提到的「願心向法」,當一個人生起「死亡無常」的念想,或者捨棄了此生,心就能向法。這裡有一個關鍵;平時我們會講三士夫的道次第,下士夫指的是意樂、嚮往來世人天果報,畏懼三惡道痛苦的人。所以

至少他是一個一心寄託於來世的人。有了這樣的觀念,才算是修行人。所以關鍵在於,是不是一個修行人,要看他內心,是不是把遠離此生的貪著,而把心思放在來世。

死亡無常,是波多瓦大師的專長

總而言之,就是要死而無憾。當疾病纏身,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時,卻哭喊著:「我不能這樣就死了,當初我應該更努力修持才是,我這老頭如果這次能夠不死,一定會老實修行的。」那也已經太遲了。因此,這時就算生起如火一般強烈的熱情也沒有任何用處了。輪迴的我們,具有成佛的機會,而此短暫的一生終有完結的一天,因此,一定要放下今生,老實修行。

總而言之,我們的修持要做到死而無憾,要覺得自己的一生有意義,不然,當疾病纏身,知道自己必死無疑的時候,才後悔當初不夠努力,再說要好好修持的話,但這都已經太遲了。所以把握當下是很重要的,現在無論是要修持成佛,還是要完成世間輪迴的事情也好,在我們現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把握時間努力,尤其要好好把握修行的機會,不要浪費生命,要讓一生過得有意義。

我們看到在波多瓦大師的教言當中,一再地會提到「死亡無常」,也是因為大師自己就一直把這個當成他重要的修持法門。所以可以這樣說吧,死亡無常就是波多瓦大師的專長、專業。所以他非常清楚觀修死亡無常會生起怎麼樣的經驗和感受。所以他將自己的經驗跟我們分享。如果我們能夠依照他所說的修持,一定也能夠得到和他一樣的感受。

觀修無常,每一秒都是一個新機會

很多人以為觀修無常是很消極的事情,就是一直活在一種「我會死,活不久了」的恐懼當中。死亡無常的觀修並不是這樣的。觀修無常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我們一定會死,而且死期不定,死亡的因緣也有不同,因此,只要現在還有一口氣在,就要把握機會好好地努力。因此觀修無常不是消極的,而是幫助我們培養積極進取的心。所以觀修死亡不是讓你害怕死亡,不然,其實動物也有對於死亡的恐懼之心。

一切有為法剎那都在變化著,我們的生命也是瞬息不停地在遷流著,因此每分每秒,每日每月,都是一次嶄新的機會,觀修無常,幫助我們看到並且把握這些機會。換個角度來說,我們可能曾經犯了一些錯誤,或者做過一些悔不當初的事情,觀修無常給予我們一種智慧,一種嶄新的認知,幫助我們看清那些都已經過去,而因為無常,每個下一秒,都是一次嶄新的機會,可能重新開始。這就是觀修無常帶給我們的利益。

因此波多瓦大師一再提醒觀修死亡無常的重要性。他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觀修死亡無常的可能性。聽完之後,我們至少應該嘗試去做做看,這樣才對得起他如慈父一般對我們的耳提面命、諄諄教誨,才不枉費了他的用心。

其他什麼都幫不上忙,只好在這裡自言自語。如果不是真心話,就請[龍天護法]懲罰我。

自我警醒,只怕「觀死無常」沒人要聽

以上算是講完了波多瓦大師的《修心絮語》。一方面來說,波多瓦大師認為《修心絮語》很重要,絮語的意思是自言自語,這部著作是他對自己說的話,是波多瓦大師一種向內的反省、對自己的鼓勵和提醒。但另一方面來說,他也覺得有點無奈,覺得可能沒什麼人會想要聽,因為大家都貪著此生,沒有人想要關心來生,所以他無可奈何地只好取名為「絮語」,因為實在沒有人好好看待死亡無常的思維,所以其實從書名,也看得出大師他的無奈和傷感。

我以前看過在祥喇嘛的教言當中也收錄了這部《修心絮語》,但作者寫的是祥喇嘛。一般來說普遍認為是波多瓦大師寫的,但是祥喇嘛教言中卻寫說是他所寫的,這點未來需要再研究,並不是很清楚。

雖然考證很重要,但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無論作者是誰,一定是一位大德所說,所謂「依法不依人」,內容只要符合佛法,包含佛法的精髓,而且能夠直指問題,指出癥結點並予以對治的教言,無論作者是誰,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都是很有意義的。

課程圓滿,祈願佛教不衰、眾生安樂

這次第35屆祈願法會,雖然我身在遠方,還是透過現代科技,而能夠講完這部教言,和大家結下甚深的法緣,我感到非常高興。尤其這個課程,已經三四年時間了,今年能夠圓滿,我感到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圓滿了自己的責任。

希望以這次課程的福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得到究竟的安樂。祈願佛教不衰,更加興盛。祈願所有持教大師,尤其是如意寶尊者長壽住世,心意圓滿。祈願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大師長壽住世,心意和合。尤其祈願無比達波噶舉的教法興盛,特別是杜松虔巴創建的實修傳承噶瑪岡倉教法廣大弘揚,長久住世,僧團心意和合,戒律清淨。尤其迴向和我有緣的眾生,不僅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喜樂,也因為讓諸佛菩薩歡喜,而能得到究竟遍知佛果。希望僧伽大眾也一起迴向發願。

過幾天祈願法會的最後一天,我會給予一些開示。到時候會再說,這次就不多說了。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再次感恩嘉察仁波切以三天時間,給予甚深《了義大手印祈願文》的教學,我發自內心的再次謝謝他。也要感謝明就仁波切以三天給與禪修教學,我們噶舉是以實修為主的教派,仁波切自己就是實修最好的榜樣,不僅自己做到,也到世界各地教學,鼓勵更多的人實修,也藉此機會謝謝他。

最後祈願這一屆祈願法會,能夠前善、中善、後善,一切圓滿成就。謝謝大家。

(法王開示結束後,現場在維那師所帶領的〈三十七供獻曼達〉唱頌聲中,由祈願法會執行長喇嘛確札等代表大眾敬獻圓滿酬謝曼達。接著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願文〉。隨後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戴金黃寶冠,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之後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祈願成就真言〉、〈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暨〈迴向文〉,圓滿了正行四天的《修心絮語》課程)

真正善巧有膽識?那就一心證菩提!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2月27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227

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準時在9:00開始,由於昨天法王已開始《修心絮語》課程第一天的講授,因此今日大眾都在充滿期待中,等待法王開示再次登場。

在熟悉的迎請隊伍前導下,由竹奔德千仁波切和安增仁波切奉持的法王等身高法照,被安奉上法座,大眾頂禮三拜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作〈皈依發心〉、〈獻曼達〉、〈菩薩戒傳承祈請文〉、〈請轉法輪〉等請法的前行唱頌之後,法王的影相在大眾期待中出現在壇城兩側大布幕上。法王在祈請傳承祖師加持之後,開始《修心絮語》第二天課程的講授。以下是法王開示內容:

今天是祈願法會正行課程的第二天。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上師、祖古,以及僧伽大眾和具信的在家男女信眾們,吉祥如意!

改變頑強心續,才是清淨聞思修

因此,如果有很好的方法從今天開始步上成佛之道的話,這才是所謂的精通謀略、有膽識的人,同時這才是所謂的一個「準備妥當」的人。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智者,這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一個妙賢尊者。這也就是快速成佛的唯一方法。這就是俱舍,也就是經論,也就是律典。這就是聞思修。匯聚了一切難行的苦行和力量,就能夠成就佛果。從律典到密集金剛的一切經典、續典,都是眾生修行的法門,都是佛陀觀待不同時節因緣而說的。

依照波多瓦大師的看法,所謂的「有膽識、精通謀略、善巧」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指在「成就菩提」上的膽識和善巧。一個能言善道、滿頭白髮的人,並一定是所謂的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指懂得善惡取捨之道,而且付諸實踐的人。如果能夠這樣做到,也就是持戒清淨者,也就是妙賢尊者,意思是一個好人。俱舍、經論、律典所講的內容也就是這些。能夠這樣做到的人,就是在做聞思修,如果表相上看起來是在學習、思維和修持,但自己的頑強心續卻一點也沒有什麼改變的話,這樣算是正確清淨的聞思修嗎?不算的。

總而言之,正法中所說的一切都離不開修行,每一個法門都是應該修持和實踐的。這一切的佛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雖然有三士夫次第的法門,但究竟來說,沒有一法不是究竟成佛的方法。因此從基礎的戒律開始,到時輪金剛的內容,這裡是提到密集金剛,意思是一樣的,總之一切佛陀開示的法教,都是一個行者應該放在心上修持的方法,不會有哪些法門應該修、有哪些不用修持的情況。一切佛法都是修行的法門,無一例外。因此如果想要成佛,不了解萬法是不可能達成的。

然而現在很多人,一個簡短的開示,學習一部小經小論,就覺得滿足。如果這樣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那麼辛苦三次轉法輪了不是嗎?因此,如果只要給予一個簡短的開示就足夠的話,佛陀也不用費心傳授八萬四千法門了不是嗎?相反的,就是因為簡短的開示不夠,因此佛陀才要講說八萬四千法門。

一般來說,想要成就菩提佛果,就要具備渴求的心,不要有「夠了」的想法。覺得自己不用再學,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心態。這種渴求的心態,不僅是成佛重要的心態,比喻來說,就像是一個鐵匠,當他製作一個茶碗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個工具也是不夠的,工具是需要很多的。同樣在成佛上,不能有「一個口訣就已足夠」的輕忽心態,不要有像是「蛇脫皮」一樣的心態,蛇只要時間到了,就會需要換皮,把舊的皮整個脫掉,這是比喻,不要有這種像是蛇脫皮那般容易的輕忽心態。

佛法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口訣

因此,對於聞法要永不知足,同樣在佛法的實踐上也要永不知足,帶著這樣的心態而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宗喀巴大師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博學的論師曾經請問說:「噶當巴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請問「噶當巴」這個詞要如何解釋?這位論師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大師回答說:「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修行的口訣,這就是噶當派的意思。」這位博學者聽完之後很高興地說:「大師,您今天的回答,給予我很大的啟發。」

總之,所謂的噶當派,意思就是「佛法當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續的修持。」因此,我們在聞思修上要永不知足,行善上也要永不知足,這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一個是不需要的法門。萬法一味。《般若八千頌》告訴我們:「如果分別自他,輕視他法的話,將會落入地獄。」不要隨便批評其他人,因為萬法的修持在於心,因此對方的心思如何我們無法得知。在一個世俗人的眼光看來,對方好像都在做世俗的事情,但他可能完全沒有私心,而是一心在做著利益眾生的事情。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利益眾生,但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相對來說]也有些人看似自利,卻是真正在利益他人。如果你說「沒有人能夠做到毫無私慾的」,這是你的心有問題。

一般來說,什麼是清淨修持佛法?如果有「我是屬於這個團體、傳承」的分別執著而自讚毀他的話,這別說是清淨的修行了,甚至連修行都談不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都是無常的,剎那剎那不會停留,離死亡愈來愈近。死亡之後,一定會陷入輪迴的痛苦當中,如果不想辦法出離的話,輪迴就會無止盡的延續下去。這是一定的。因此現在就是應該修持遍知佛果的時候。

沒有真實四無量心,想成佛是自欺欺人

如果是真的想要成就解脫遍知佛的果位,應該怎麼做呢?首先需要具備一念真實的發心:「我要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成就佛果。」也就是生起願菩提心。生起願菩

提心之後,不能就停留在發願,一定要付諸於實踐,直到真正付諸實踐的那一刻,行菩提心才真正生起。如果行菩提心不生起,可以說我們就沒有成佛的可能。因此,這一念利益眾生而成佛的發心,是所有修持的基礎。要讓願菩提心在心中真實生起,是需要因緣條件的,無因無緣是不會發生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在心中要生起「和眾生無有遠近、是一體感」的四無量心。

如果生起了四無量心,會是怎麼樣一種情況呢?這個人就不可能再有自私自利,傷害他人的心態。波多瓦大師認為,現在大概沒有什麼人真正生起四無量心。一般來說,外道也有四無量心的修持,他們的心續中也可能具有四無量心。因此,如果不具有四無量心,也就無法證得世間的初禪、二禪,更遑論證得佛果。現在很多人連四無量心都不具備,卻口口聲聲地說要成佛,這種自欺欺人的情況,實在是很可憐。

佛教正在崩裂,如白雲即將消散

佛陀也曾經授記說:「外道無法摧毀佛教,而會因為佛弟子強烈的煩惱紛爭而毀滅。」這主要是在說僧團的不和合。也就是佛弟子相互之間的分裂,例如說我的佛法才是如法,你的佛法不如法,我的佛法是清淨的,你的佛法不是清淨的。佛教會因為這樣的分裂而毀滅。因此我們一定要謹慎小心。

現在佛教正處於一種逐漸分裂的階段,就像群聚的白雲即將消散一樣,曾經一度佛教是緊密結合的。在這種時候,我們更要小心,如果無法成為一個持守弘揚佛教的人,至少不要成為拖累、毀壞佛教的人。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一個毀壞佛教的人呢?一方面來說,那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身處網路科技的時代,以前我們口頭上對於朋友的話語,現在都出現在社交平台上,到處傳來傳去,有的人批評某些大師,或者批評某個教派。有時自己也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平時可能也沒那麼執著,但看多了,也變得很有人我、教派之分。然後四處和人爭吵,慢慢就變成毀壞佛教的人了。因此大家要謹慎小心。

先管好自己,別忙著自讚毀他

總之,波多瓦大師在這裡也提醒我們,不要隨便批評他人。佛法在修的,就是調整我們在面對各種境界時的心態和觀念,因此我們是以什麼樣的見解和行為去做回應是關鍵。對方的心境,對方的修行程度,我們無法知曉,但如果自己是一個世間俗人,就會覺得對方也是世間俗人,因為我們受到了自己世俗習性的影響,因此所見皆是世俗。很多時候不能只看表象,因為有可能對方只是表面上是一個

世間俗人,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完全無私奉獻的人。所以我們的觀感並不可靠,不要太輕易相信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都被自己的主觀判斷誤導。可能乍看之下有問題,但實際上沒有問題。

我們從過去祖師的故事當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當時那洛巴大師見到的帝洛巴大師,就是一個在生烤活魚的人。同樣,我們在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當中也看到,馬爾巴大師看似一個很殘酷的人,竟然那麼殘酷的對待對他如此有信心、完全寄託於他的密勒日巴。如果馬爾巴活在現代,我想他的所作所為早就傳遍各個社交謀體,被大眾批評到死了。因此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太快地評斷自己表面看到的問題,而應該謹慎地去做觀察。

少找藉口,誰說有存款才能修行?

有的人說:「看在為了好好修持佛法這事兒的份上,是該有些積蓄才對。如果自己沒有積蓄,就需看人臉色做事;自己有些積蓄的話,就不需要看人臉色。這些儲蓄就是修持佛法的助緣。」這都是沒有思維死亡,對法沒有確信的話。如果沒有好好在心上思維憶念死亡,修持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如果真正憶念了死亡,是會感到惶恐不安[而急欲修持佛法]的,怎麼還有心思儲蓄呢?

有人說想要好好修行,就應該要有點積蓄,經濟條件要好。不然是無法修行的,因為你就必須看施主的臉色而活。如果自己經濟能夠自足,就不需要看人臉色。所以這些人認為:穩定的經濟條件是修行的助緣,不是逆緣。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種說法不對。這會變得沒有穩定的經濟條件,就不會想到佛法或修持佛法。如果一個人沒有積蓄而無法修行,那這個人很有可能變得一輩子到老都在造惡,因為這些人處心積慮地想要積聚財富,隨著他的財富和權勢的增加,他不僅沒有在做任何佛教相關的事業,而是不斷地在造惡。

尤其現在很多人以為,一座寺院是不是在弘揚佛法,或者是否在行持佛教的事業,就是寺院要蓋得愈大愈好,或者裡面供奉的佛像一定要是很特別的,比起其他寺院,不僅更大,而且用的材質更好,裝飾的珍寶是用公斤秤重的,這些人在誇說的時候,更滿是炫耀的口吻。難道這就是在做佛教的事業嗎?不一定的。

真正清淨的佛教事業是什麼呢?是指自己盡力修持出離輪迴,並且盡力利益他人得到安樂,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事業。要如何盡力地出離輪迴呢?就是應該盡力去聽聞、思維和修持佛法。聞思修是真正佛教的事業。不在聞思修上努力,而愚昧地去比較寺院的大小或者財富的多寡,這都是錯誤的行為。

囤積成性,放不下還裝瀟灑

有的人說:「還活著的時候,[這些囤積的食物]我吃,死了以後誰要拿去都可以。」有這[種說法]就是我所謂的「貪著此生的人」。那些仗著囤積了一些東西而不需看人臉色的人,絕對不會比現在修得更好。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就像是]購買一個巨大的寶石,需要拿出一些自己的寶石、物品做抵押或變賣一樣。總之,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

有的人會說:「我現在做一些積蓄,活著的時候自己可以用,修行時也可以用,或者弟子們也會需要用到錢,買些吃的穿的,總之活著的時候盡量使用,死了之後也不用管那麼多,誰拿走都可以,反正一切都放下、布施出去了。」但波多瓦大師認為,這是很糟糕的說話,完全不正確。因為會這樣說的人,就證明他根本是個世間俗人。會這麼去做的人,就是個世間俗人。他們完全不去想來世,一心想的只有生前如何和弟子們積蓄、受用這些財富,世間人不都是這麼在做著嗎?如果這不是世間人,還有其他所謂的世間人嗎?

一個心繫來生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今生的這些俗事。

「死了以後誰拿去都可以」,但誰不是這樣呢?本來這些財富也帶不走,不可能帶到中陰去。這種說法只是唬人而已,根本不是真的放下。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就會如何如何去做。」為什麼他們在明知自己一定會死的情況下,還要口口聲聲說如果我不死的話呢?這也證明了那些人根本放不下今生。所以他們會說:「如果我還活著的話,明年我就要做什麼什麼,後年就要做什麼什麼。」規劃著各種長遠的計劃。這其實是在欺騙自己。明

知自己很快會死,一定會死,何時死不知道,但還是裝著沒這回事,哄著自己說:「我明年要做這個,後年要做那個。」到時候是否還活著,誰都說不定的。所以這些人真的很奇妙,他們心中一方面懷有「不確定明年是否還活著」的想法,但同時又做著「明年一定不會死亡」的打算,這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

文中提到:「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再小的困難都應該勇於接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在說現在很多人,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很小的困難都不願意忍受。但是為了成就惡道的果位,再多的財富、土地也可以供養出去,願意忍受各種的痛苦,可以衣不蔽體,可以食不果腹,可以不眠不休,不顧寒熱地努力去達成。

所以內文說:「重點不在佛法的知識有多廣博,也不在於口訣有多甚深」,對於這些人什麼才有幫助呢?「而是在於親近一位好的上師,[了悟]自心法身。」佛法知識再多,口訣再深奧都沒有用,唯一有用的,是一位好的、具德的上師。原因在於,例如一個擁有很多商品的商人,他為了保護財產,會養一隻看門狗,如果小偷來了,看門狗就會吠叫提醒,這是比喻說,一個好的上師,當他發現弟子生起了不如法的心態時,就會提醒他這是不正確的心態,就能馬上即刻地消除弟子的惡念。

煩惱消融於空性?少空口說白話!

但現在很多人說:「如果生起了煩惱,也不用那麼急著、馬上用對治法去消除他,反正煩惱自然就會消融於空性中。煩惱本從空性中生起,怎麼來的就讓他怎麼去就好了。」這是天大的謊言,如果你有能夠安住於空性的能力,就不可能會生起貪著世間名利的妄念。從一個醉心名利的人口中說出的「安住空性、煩惱消融」的說法,全都是騙人的。自己沒有任何修持,口口聲聲高深的佛法用詞,這一切都只是浮誇無實的大話,一點正法的功德都沒有,都是假話。

我們任何一個人,尤其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人,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要反觀自心,修行要踏實。學佛不是自作多情地在那邊做白日夢,而是切實地向內觀察自心,這樣才真正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程度為何。所有修行人的責任,就是觀察自心。這是最重要的。

昨天也提到過,透過觀察而能夠發現問題癥結,然後就能對症下藥。希望大家都把這點放在心上。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會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噶瑪巴不在,我就不來?」

我這次無法親臨會場,但我覺得身體的距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於心,所以我心中是覺得和大家在一起的。

這次前來與會的僧俗大眾,各位雖然知道我無法出席,但還是都來參加了,這真的很讓人歡喜。我常常在想,什麼才是修行。很多人都把焦點放在我的身上,他們說:「喔,噶瑪巴來了嗎?喔,他沒來,那我也不來了。」這種想法某方面來說不錯,但某方面來說也是不太好的。因為修行是個人的修為,不是為了顧及世俗的人情世故。修行的目的是要讓內心得到改變、利益,因此這完全是自己的責任,是自己要做到的,跟其他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這次看到很多人前來參加,我感到很高興。

祈願法會不是我個人表演的舞台,最開始由怙主卡盧仁波切和波卡仁波切在印度開始。從歷史上來看,第七世法王噶瑪巴確札嘉措啟建了嘎千大祈願法會。所以祈願法會是一個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事業。要讓祈願的傳統得以延續,不僅是外在的法事活動、儀軌念誦,更重要的是要具備那一念承擔祈願的心。

不要把祖師傳記,當神話小說看

我們翻開《大祈願課誦本》,看到過去菩薩、祖師們的願力,真的會給自己一種鼓舞的力量,他們為了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母眾生,發了多少的悲願,歷經了多少辛苦,我們讀到之後,雖然自己煩惱深重,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但似乎會得到一種勇氣,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起來,有所作為。這就是我所說的承擔的力量,這種願力才是讓祈願法會得以延續下去的動力。也因為這種勇氣,有一天我們才真的可以變得和諸佛菩薩一樣,圓滿祈願。

菩薩的意思就是勇者,具備勇氣的人。為什麼他是一個勇者呢?是因為他發心利益無量的眾生,這並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才可能做到。我們都有一點經驗,生活當中只是為了幫助一個人,可能就累得半死,這還只是幫助他得到世間暫時的利益而已,更不用說成就暫時和究竟成佛的利益,如果沒有廣大的發心和承擔力,更不可能達成。

這種承擔力要如何發起呢?無因無緣不可能發生,我們主要應該學習效法過去菩薩的發心,還有多去閱讀過去祖師的傳記,不要把它當成神話小說去看,而是跟我們一樣是人,經歷了生死,是活生生的一個人,這樣閱讀就會生起一種勇氣:

「嗯,他也跟我一樣是人,如果自己努力的話,就算不能完全一樣,但也可能差不多。」希望大家都能發起這樣的承擔願力,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

(法王講課結束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菩提道次第祈願文〉,之後由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戴上金紅寶冠,念誦〈大祈願文〉暨〈冥陽迴向文〉,之後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十方諸佛菩薩祈願文〉,完成祈願法會正行第二天第二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