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謝謝所緣境,帶自心鬆鬆回當下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2日下午4:00-5: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20180222-2-1000

今天第二堂課一開始,我們再一起做禪修。

一,聲音禪修:

做禪修時,身姿有詳細和簡要兩種,詳細的有七支座法,簡要的是脊椎打直、全身四肢都放鬆。現在一起做禪修:

請坐直,並閉上眼睛。
請聽著聲音。讓身體和心都放鬆,
只要知道著聲音就可以了。

(仁波切敲磬多次)

你專注聽聲音的時間不會太長,只有一兩秒,
短時間是沒問題的,要做的是一再一再聽著。

(仁波切敲磬多次)

現在你耳朵聽著任何聲音都可以,
摩托車聲,咳嗽聲,講話聲,
只要保持不散亂地聽著聲音就可以了。
你可以從一個聲音轉移到另一個聲音,
重點是你要知道自己在聽聲音,
從人的咳嗽聲到鳥叫聲,重點是知道,
所聽的聲音改變是沒關係的。

當我們禪修時,會有各種念頭生起,你會想起餃子或豆片湯,或者「好熱啊,這個課什麼時候才會結束」,種種念頭都會生起,只要你沒忘了聽聲音,都還是在禪修,這些念頭都可以隨它去,不用去管那些念頭。

現在不用再刻意聽聲音,把你的心放鬆著,這麼自然的坐一會兒。

覺知它,隨它去,不管它

當你把心放在聲音上,心裡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妄念生起呢?比如聽著摩托車聲時,可能一會兒心裡會有摩托車來來去去的景象,或接著想到家鄉,或想到在自己床上伸長了兩隻腳,或到自己喜歡的餐廳吃著涼粉,忽然發覺「咦,我怎麼在這裡?」如果這樣,就是散亂了。可能你連自己怎麼去的都不知道,即使你身體挺得直直的,人是坐在菩提迦耶作禪修,但心早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當我們心在聽聲音,只要還能聽聲音,即使心中生起各種念頭,即使生起念頭,心裡跑到餐軈去點各種白色黃色涼粉或尼泊爾食物,不用抑制它,也不用跟隨它,要做的就是「不管它」,一再一再的回來聽聲音。

如果故意不想,會怎樣?

接下來我們要換個方法,要選個食物想,你要決定一種食物。選餃子的請舉手?選豆片湯的請舉手?看來餃子獲勝。現在你不可以想餃子,要這麼坐五分鐘,你一點都不能想餃子,只要你一想餃子,你的禪修就毀了。

首先先聽聲音。(仁波切敲磬多次)

等一下我會喊一二三,就不能想餃子。如果有任何一秒想起餃子,表示你的禪修就白做了,各種顏色的餃子都不能想,連「不要想餃子」的想法都不能有,你這麼想就表示你在想餃子。

一二三!

張開眼睛,讓心輕鬆的坐一會兒。

怎麼樣?這個禪修做得好嗎?還是害你想起了更多餃子?

不必追求「無念」,不散亂就好

關於以上這個狀況,這裡有個比喻,比如明天我們要去郊遊,你準備了各式各樣好吃的餅和水果等等,心想最好能整天都待在那裡;但第二天到了那裡,忽然來了四個警察,表示有事情發生,要你不可以離開,這時你可能一分鐘都待不了,只想著要走。

同樣的道理,很多人不了解禪修的意義,以為禪修就是不能有念頭,很緊繃的禪修,耳朵也豎起來,強迫的要求自己不能有念頭。其實沒有念頭只是禪修的一種覺受而已。禪修有三種覺受:無念,就是沒有什麼妄念想法;喜樂,就是歡歡喜喜地感受;和清明,就是心理很明朗清晰──這些都只是禪修的覺受,而不是禪修的本質。禪修的本質精華是什麼呢?知道的可以回答,是什麼?覺知。覺知又是什麼呢?就是一種「知道」。只要「知道」保持著,心中生起什麼都是可以的。

只要覺知,任何生起「就這麼放著」

所以有句話說:「沒有任何一法(現象)不能成為禪修的所緣,只要是實成有法,就必定是禪修的所緣」。所以「教云毋逸即是修正行,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就像〈金剛總持祈請文〉所說:「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就是心中生生起什麼妄念,善的念頭、惡的念頭、無記的念頭,「隨顯」就是無論生起什麼,都要「如如」,也就是赤裸無造作的,讓妄念就是妄念,好的妄念生起隨它去,中性的妄念生起也隨它去,不好的妄念生起也隨它去。「住於任運無整之行者」,是不用去成立什麼善,也不用去抑制什麼惡,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放著。只是直接安住著,直接地去看著,覺知著。若能這麼安住,就無需要修什麼,所以說「修行遠離妄心祈加持」。所以噶舉傳承不共的修持要點講到:不散亂,無修,無造作。以上這幾句可以說包含了這完整的三要點。

當我們這樣修時,就是所謂的「妄念成禪修,顯相成道路,煩惱成友伴」。這也如譯師馬爾巴說的「咒語加持了毒藥」,這類「五毒自解脫」的口訣也一樣,對煩惱不用做任何取捨、修整、破立,直接安住在煩惱上,煩惱也成為禪修的所緣,於是說,這就是自解脫。

這種「毒藥轉為良藥」的狀態就是,不用捨棄煩惱,直接讓煩惱成為道路,這就是口訣。其實這類口訣的正行,是要到觀的時候才會講到,也就是認出心性的話,自然妄念成法身,顯相成道路,了悟到了「輪涅不二」的見地。

但是,現在我所講的部分是止禪,在止禪的時候,要建立好的基礎。因此在止禪的時候,不會真正達到自解脫,但是卻已經能發生相應於觀的一些體驗覺受,比如說「妄念成禪修,顯相成禪修」,這在止禪上就會發生。

能夠這樣去修持的話,就能直接經驗到解脫,就如經典中提到的如來藏、佛陀身與智的功德等等,就不再只是故事,只要我們慢慢去修,就能實際的發生在我們自身的體驗上。

禪修的結果是由內在獲得解脫,以及由內在生起喜樂,不論到哪都快樂,不論去哪都喜悅,這就是真正在體驗上達到了解脫,但多數人一開始達不到這樣的狀態,很困難,多數的情況是,禪修了一會兒之後,就妄念紛飛,妄念更多,於是想:糟了,以前沒有禪修時,心裡還沒想那麼多,現在一禪修,怎麼妄想變得更多了呢,變得更糟糕了」,其實這是生起了禪修最初的覺受「如瀑布般的覺受」,這是很好的,是很好的癥兆。禪修時,心中生起很多妄念的話,不要灰心失望,不要想比以前更糟了,其實要認識到,這是生起了「如瀑布般的覺受」了。

二,呼吸禪修

關於禪修方法,用聲音來禪修我們已講過。修行人有很多類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形相顏色型,一種文字或話語型,一是感受型,禪修方法不會適合所有人,所以我們要教更多方法,以適合更多不同個性的人。接著我們再教兩種方法,一種是咒語默念的禪修,一種是呼吸的禪修。想要哪一個先?默念或呼吸,請舉手。看來呼吸比較多。

接下來要看一分鐘內我們會有幾次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這不算禪修,只是看自己呼吸,等下我敲磬就可以開始數呼吸次數,再敲磬就停止。

把身體坐直,閉上眼睛,把全身從脖子到腰到腿都放輕鬆。
先做聲音禪修。(仁波切敲磬)
接著開始數呼吸。(仁波切敲磬開始,一分鐘後敲磬結束)

接著睜開眼睛,輕鬆坐著。

你做了幾次?七次以上舉手,十次以上舉手,二十次以上舉手,三十次以上舉手。

剛剛做的是禪修嗎?你覺得剛才做的就是禪修的請舉手,對了!剛才就是禪修。一開始你可以算七次休息一會兒,漸漸增加到二十一次,通常一開始你算到四五次就散亂掉了,想到涼粉,但慢慢練習次數會漸漸增加。

剛才兩個方法,你覺得哪個方法容易?聲音或呼吸?(現場舉手表示喜歡呼吸禪修比較多)你喜歡哪個,就用哪個方法。

三,默念禪修

第三個方法叫「默念禪修」,我們心裡默念「噶瑪巴千諾」。「噶瑪巴」表示三世諸佛事業,這是噶瑪岡倉傳承猶如頂髻般的莊嚴,能持誦這個名號是很重要的。默念時不用觀想身形身相, 念的時候嘴巴和舌頭是不能動的。這裡是不要用嘴念的,這就變祈請了,就需要觀想了。用心去默念本身就是禪修。有時嘴上在持咒,但心早就跑很遠了,心裡想著生意不知做得怎樣了。這個練習可以睜開眼也可以閉眼。

僧伽們,現在首先讓身體放鬆,
放鬆你的肩膀和背,胸口、腿部和肚子都放鬆,
接著心裡念「噶瑪巴千諾」、「噶瑪巴千諾」,
不要動你的嘴也不要動舌頭。

好,現在讓你的心放輕鬆的自然坐一會兒。

今天我們教的三個方法,如果你覺得「默念禪修」最容易的請舉手?這表示不同性格有不同的選擇。

經驗教導,所以一定要練習

接著我們會給大家一些回家的功課。這些禪修教是經驗的教導,不是學問的教導,所以回家要練習,不管你住在哪裡,回家要做五分鐘、十分鐘或二十分鐘的練習,一開始做皈依發心,最後做迴向。為了確定你回家做功課了,明天我會考試。

剛才都是座上的禪修,還有些禪修是座間可以練習的,比如任何吃東西時、走路時,或者生氣時,都可以用呼吸或默念的禪修;或者嫉妒時,覺得「他本來比我差,現在卻比我好,要找個機會把拉下來」,也可以這麼做,或者擔心、不舒服、睡不著時,也可以用今天教這些方法這樣做禪修。

(最後,在維那師帶領現場大眾唱頌《了義大手印祈願》和迴向聲中,結束複講暨禪修引導第二堂課)

20180223P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Review&Meditation3-2

禪修墊上,經驗自己鮮活的當下心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2日下午2:00-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20180222P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Review&Meditation 3-1

如果問,噶舉教法有什麼最明顯的特徵?藏傳教界眾所周知,就是實修!

重實修,重了悟,這是噶舉大手印黃金珠鬘傳承,祖祖輩輩像傳家寶一樣的命脈榮光。為此,傳承持有者法王噶瑪巴,對今年祈願法會前行課程,有一個清楚的願景和指示,就是「以課程為主,以實修為要務」。

因此主題上,法王指示要講授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所著的經典《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這部以祈願文形式傳授的大手印實修口訣,就是具體的噶舉傳家寶。在傳法上師上,法王特別敦請教證雙融的國師嘉察仁波切,以六堂課逐句講解整部願文;並委請當世最著名的大禪師之一明就仁波切,擔任複講暨禪修引導──這個大手印教學的黃金陣容,以結合聞思修的方式,讓這部經典願文的心髓,鮮活地流入聽聞者的心田,以經論講解和經驗引導,種下實修的種子,願如祖師帝洛巴所說:大手印的豐美稼禾,在弟子眾心中成熟。

以禪修教學名動東西方,具信弟子無數的明就仁波切,這回奉法王諭示,在噶瑪噶舉年度大聚會的祈願法會期間做禪修引導,頗有銜命「在祖庭,傳重寶」的味道。仁波切在大祈願法會會場,以藏文,為以噶舉寺院的僧眾為主的四眾弟子,主要做禪修引導,並做《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要義複講。仁波切將以三天六堂課,帶領大眾認識禪修的精髓、原理和方法,見樹見林地認識禪修,更要當場品嘗地體驗禪修。

當高溫30 度的金剛座下午,來自幾十國數千名的弟子,人人脊椎挺直、全身放鬆,依著仁波切引導,一次又一次體驗覺知、經驗自己的心,寂靜中全場有種感動,「這就是實修傳承的味道啊!」

在〈金剛總持祈請文〉、〈普賢行願品〉七支供養文、〈獻曼達〉、〈請轉法輪〉之後,仁波切開始三天六堂課的禪修引導暨複講。以下是仁波切開示:

為令等虛空無邊如母有情眾生,獲得永恆喜樂,登入無上正等佛四身四智的體性金剛總持果位,為此目的,我將聽聞佛法且如理修持,以如是動機在心中發起菩提心。由於三世諸佛的總集,我等怙主尊勝法王噶瑪巴指示,要我在這幾天做些禪修的教導,所以今天、明天兩天主要會做一般性的禪修指導,最後一天會講解大手印。

今天早上,來到人間的秘密主國師嘉察仁波切,言簡意賅的用引證、邏輯、口訣等形式,對《了義大手印祈願文》中的大手印義理基道果做了完整介紹,我其實不用再多做講解;加上我並不博學也無修證,所以這幾天只能用說大白話的方式,不負法王的指派,向各位簡要的做分享。

前行:皈依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其中顯密經續義理廣大不可思議,修持要總攝精要來實修,我們卻又無法了知一切萬法,怎麼辦呢?但以口訣來說,卻可以在座墊上,以一句口訣總攝一切萬法精要來修持。一切萬法,簡單來說,都可以分為前行、正行和結行三部分。這很容易吧。佛陀所宣說的正法寶,廣泛來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精要來說只有這三個要點,這不是很容易嗎?

這三個要點之中,前行就是皈依發心;正行就是無所緣,也就是無我的智慧;結行是迴向。這堂課「前行」部分,我們要先講「皈依」,明天再講「發心」。

關於「皈依」,可就對象、時間和種類等等方面來了解,但首先要了解皈依的意義,皈依的意思就是「依靠」,對「佛是導師,法是道路,僧是友伴」這三點,要有所確信。

我們祈請佛,佛會來嗎、佛知道嗎?

首先講到佛,佛陀和我們一樣,原來也是凡夫,就如同國師嘉察仁波切上午所開示,我們和佛一樣,都具有佛性如來藏,我們本來就擁有如同佛一般的大悲、大智、大力,但是就如同經論所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我們雖然有佛性如來藏,但被無明的暫時垢染所遮障而造業,而不斷流轉輪迴。

佛主要的功德是大悲、大智和大力,智是了知遍一切萬法的真理實相,比如我們在法會中一開始,都要迎請諸佛菩薩,並做七支供養,這時只要相信佛菩薩就在前方,即使想不清楚,只要憶念佛陀,佛陀就在前方,你心中想什麼,佛陀都是知道的,比如你現在也許會想:「好熱啊,口好渴」,佛陀也是知道的。有人以為佛陀要祈請祂才會知道,不祈請祂就不知道;有人以為不能在晚上祈請,會吵到佛陀休息;有人以為要大聲祈請,佛陀才會聽得清楚;有人以為佛陀只加持好人,不加持壞人,以為佛陀的加持是有好壞選擇的。

其實不論日夜遠近,不論祈請不祈請,只要憶念佛陀,相信佛陀就在前方,祂百分之百都在。

雖然佛具有這樣大智的功德,但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會想要眷顧我們,不會想救度我們出離輪迴。但如果佛陀有了大智,也有大悲,卻沒有大力,也沒有法幫助我們,就像一個母親沒有手也沒有腳,看到孩子掉到水裡也無能為力。

佛有悲智力,為什麼我們還受苦?

即使佛陀具有這樣大智、大悲、大力的功德,但好像還是有個問題,你們心裡也許也都會這樣想,也許我應該代表大家向佛陀請問一下。這個問題是什麼呢?現在我代表大家,問出這個我們心裡都可能有的問題:

「佛陀啊,既然您有大智知道我們的痛苦,也有大悲心願意幫助我們,也有大力量可以幫助我們,但我每天都有這麼多痛苦,您就不能直接幫我們消除嗎?比如現在帳篷裡好熱,您就不能讓菩提迦耶清涼一點嗎?還有這世界上有好多地震和戰爭等自然與人為的災難,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多貪嗔癡的痛苦,難道您不能像路邊撿起一塊石頭一樣,把我們扔到淨土去嗎?」

我想答案大家都知道,不能!為什麼?一句話:「業果不虛」,大家都有共業和別業,這是佛陀也不能改變的。佛陀教導很多可以改變自心的方法,但最後也說業果是不能轉變的。

業果不虛,為什麼我們還要皈依?

到這裡,我們可能有第二個問題:「既然業果不能轉變,那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和祈請?」因為當我們有大信心去祈請,就得到大加持;以中等信心去祈請,就得到中等的加持;以下等的信心去祈請,就得到小的加持。只要你一直不忘皈依發心,一直不忘祈願,就會種下善業和根,就百分百能成就善果,消除惡業。

皈依就是要確信「佛是導師,法是道路,僧是友伴」,對這個意義要了解並深切憶持。今天時間不多,「皈依」就講到這裡。

正行:禪修

接下來講正行禪修,最好是無所緣、證悟到空性,至少也要做到不散亂,不散亂也是禪修的精華,所以〈金剛總持祈請文〉說:「無逸即是修正行」。

等一下有兩個選擇,你們要舉手,不用不好意思,舉手也是很好的運動。這兩個選擇,一個是先介紹性講解禪修,解釋禪修本質什麼等等,另一個是直接來做禪修。想介紹先來的舉手?想先做體驗式禪修的舉手?多數出家眾都要先聽介紹,多數在家眾都想要先做禪修,這裡僧眾多,所以僧眾說了算。

有覺知,就是「禪修」

所謂禪修,就是要有覺知、正念,就是「知道」,知道我在想什麼、做什麼、感受什麼?這就是覺知。現在覺得熱的請舉手?大多數人都舉手,當你知道你很熱,這就是覺知,很容易對嗎?

現在請大家都舉起手,你知道自己正舉著手嗎?當你知道自己舉著手時,就是覺知。現在感覺你的手,有風吹過就會有點涼涼的感覺,你知道自己的感受,這就是「受念住」。現在一直舉著的手覺得有點酸、有點重、有點難受了吧?感覺有三種:樂、有無記、有苦,知道自己是哪一種感受,就是「受念住」。現在放下手,覺得舒服了吧?知道自己的手有舒服的感受,就是「受念住」。

走的時候知道自己在走,吃東西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吃,喝東西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喝,想事情的時候知道自己在想,任何行住坐臥都有正念和正知,這就是禪修。接下來要給各位一個測驗,不必不好意思,直接說,也沒有不及格的問題,不用擔心。這個考試主要要問三個問題:

你了解正念或覺知了嗎?覺得自己了解的,請舉手。

你覺得你對正念覺知還是不清楚、不知道或不懂的?請舉手。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覺知,如果這樣請舉手。這樣也很好。

事實上這三個回答都是很好的。這三個回答都表示你懂得覺知:

──當你舉手說懂,你知道「你知道」,這樣你當然認識了什麼是覺知。

──當你舉手表示你不懂什麼是正念覺知,這也表示你懂正念覺知了,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不知道」。

──當你舉手表示自己很困惑、很頭大,搞不清楚自己知不知道,這還是表示你知道什麼是正念覺知,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你很困惑、很頭大、不確定」。

知道、不知道、不確定,不管你是以上哪一種,都不改變覺知。就像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這份基本的覺知,是清淨和無染的,要去禪修保持這份清淨無染。」只要能禪修,認出這份覺知,不管任何情境、狀況生起,都可以讓它成為覺知生起的助伴和所緣。

以聲音為所緣,幫你認出覺知

接下來我們一起練習覺知。覺知一天24小時都和我們在一起,但練習的時候,我們要先運用一個所緣境,讓自己認出覺知,今天我們用的所緣是聲音。這有兩個層次:

第一種是如何聆聽,不是要去禪修或修持,只是去聽;

第二種才是禪修。

(仁波切敲磬)

現在聽得到磬聲嗎?聽得到請舉手,看起來大家都知道怎麼去聽聲音了。第二種是做聲音禪修。那要我說怎麼做「聲音禪修」嗎?要的請舉手。事實上「聲音禪修」我已經講完了,體會到為什麼嗎?剛剛我在敲磬時,問大家聽到了沒,你們都舉手,表示你們「知道自己聽到聲音」,這就是「聲音禪修」,很簡單對吧?

你的耳朵聽到聲音,你的心知道耳朵聽到了聲音。讓你的耳朵和你的心在一起,這就是聲音禪修。

好,現在我們一起來練習:

 身體坐直,全身放鬆,想閉眼的可以閉眼。

 就這麼聽著聲音。

(仁波切敲磬多次)

好。接下來休息,喝完茶之後再進行下一堂課。

(維那師帶領唱頌〈二十一度母讚〉,大眾喝茶)

(休息三十分鐘,第二堂課4:00開始)

噶舉傳家寶,國師宣說大手印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2日上午8:30至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222A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3-1

藏曆及農曆新年初七,是習俗中的「人勝節」(「人」的生日),在古早傳說中人類邁向新生的清晨,第35屆祈願法會的前行活動《了義大手印祈願文》第一天課程,在聖地菩提迦耶登場。

這是從2001年起十七年以來,第十七世大寶法王首度因到西方弘法而未能主法,諭示由國師嘉察仁波切及明就仁波切擔當主法暨複講和指導禪修等重責,並在法會行前會議上,指示本屆祈願法會應以課程為主,務必以引導大眾聞思修,復興實修傳承的實修宗風為要務,因此特別殷重對兩位仁波切委以傳法重託。

今天早上,在仿若初夏的燦爛陽光下,來自噶舉各寺院的僧伽大眾,及依照往年慣例身著白衣的在家居士們,再度團聚於祈願法會的金色大佛佛像前。

從早上八點起,在十一國翻譯的協助下,大眾安住聆聽,第十二世嘉察仁波切陞法座,開示噶瑪噶舉傳承內眾人琅琅上口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學習淨罪積資、修持心性,以邁向究竟的安樂之道。

與會大眾在前行皈依發心、唱頌〈金剛總持祈請文〉、〈獻曼達〉、〈請轉法輪〉等請法儀式後,由嘉察仁波切開始今天課程,以下是仁波切開示全文:

以祈願文形式,說宗門實修口訣

先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前來聽聞這次課程。這次依照法王噶瑪巴指示,會簡略講解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所寫的《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這部第三世法王所作的祈願文,將噶舉派四大八小,尤其是實修傳承噶瑪噶舉的修持方式,以祈願文方式開示出來。

南無咕嚕

首先第一句是梵文,意思是「頂禮上師」。依照噶舉傳承教法,要證得大手印三摩地,主要是依靠上師恩德,因此無論做任何善行修持,首先會對於傳承祖師、上師,或對你最有大恩的上師做祈請。

接下來祈願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向所有上師、本尊等皈依處做祈請:

一切上師壇上本尊天,十方三世諸佛佛子眾,
謹祈為我證明所發願,咸皆順利如理而成就。(1)

第一個偈文,是提到我們向噶舉傳承的上師眾,從金剛總持開始,到帝洛巴、那洛巴、梅紀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噶瑪巴杜松虔巴等。同時也包括噶舉派的菩薩戒、別解脫戒等等傳承上師。

接下來是壇城之上的各個本尊,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等等四部續典提到的壇城本尊。

十方有無量的世界,就有無量諸佛,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東方現喜淨土當中有不動佛、西方極樂淨土中有阿彌陀佛等等。

三世諸佛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等等佛,例如過去有燃燈佛等等,從無始以來,有無量的佛,每一尊佛之前都還有前一尊佛,因此沒有哪一尊是「初始的佛」,而未來只要輪迴不空、眾生未盡,也就會有無量的佛出世,例如未來有第五尊佛彌勒佛,和第六尊佛獅子吼佛等等。

再來提到「佛子」,包含以下幾種含義:

菩薩:他們是由佛語所出生,受到諸佛心意加持的佛子,例如十地菩薩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等;還有登入初地、二地等等菩薩,如恆河沙數無量無邊。

聲聞緣覺:另一種佛子,也是由佛陀語言所出生的,如聲聞、緣覺眾等,也同樣是無量無邊的。

現在,這所有聖眾都知道我的心,為我證明所發的願都能如理成就。如同《佛陀本生傳》故事中提及,佛陀過去生中為菩薩,發願未來要利益無量眾生成就佛果,當他這樣發願的時候,十方諸佛都會為他所發的願做見證,並加持他的祈願都能如理而成就。

三輪無染,祈願「佛法總體」圓滿

我等無量一切有情聚,加行意樂清淨雪山中,
流出三輪無垢善根河,唯願歸入勝者四身海。(2)

接著進入祈願正文部分,首先是整體佛法的一個祈願,有一個偈文,這並不是特別針對大手印的祈願。此偈用比喻來祈願:雪山的冰雪融化,雪水匯歸成河,流經藏地,再流入恆河,融匯入大海之中。

今天我們為大手印法門而祈願,可能自己無法如法地發願,但如法發願者是極為眾多的,不僅在此世界,也有許多其他地方有著許多如法發願的人,例如《佛陀本生傳》也記載,不僅是人類能如法發願,還有兔子、熊等等動物也做得到。

此處將清淨的意樂比喻為雪山,所發的善願比喻為河水。善願、善根如同河流一般,最後流歸佛陀四身的大海,這裡將佛果比喻為大海。

此處「三輪無垢」之意,是說在祈願時,不要有「我執」或「實執」(「執著為實有」的執著),因為這些都是屬於某種「愚癡」,當陷入這種情況時,所發的願就無法變得廣大無量,如同被障礙包覆住一般,這並非正確的發願。

因此我們在發願時,記得要要三輪體空地發願,意思是沒有我執、實執地去祈願。這樣的發願,才是有力量的。祈願本身就是空性,但因為緣起萬有,因此這個願還是可以被發起和成就的。

善樂無盡,祈願「修持佛法所依」圓滿

其次,自己和他人修持佛法時,要有很好的所依,因此其次要發的是「修持佛法所依能圓滿」之願,偈文是:

祈願未能如是成就前,生生世世不聞罪惡聲,
及以苦痛哀鳴皆寂靜,享用善樂吉祥汪洋聚。(3)

我們要發願:在尚未成就佛陀果位前,我們都能順利做修持,能具備一切幫助我們修持佛法的順緣。同時也要發願,希望我們生生世世投生為人,父母都是修行人,投生為佛法興盛處,家族種姓具備智慧、心性善良等。

有些地方有造惡的傳統文化或信仰,我們也要發願不要投生於那樣的地方。有時我們雖然投生在沒有罪惡的地方,但也要發願自己不要有嗔恨、嫉妒等惡心,因為罪惡是來自於我們的瞋心、嫉妒和傲慢。

更好的情況,是此處文中提到的「不聞罪惡聲」,像是東方不動佛的現喜淨土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等等,是連罪惡的名聲都不存在的,那邊沒有人會造惡,心中沒有任何造惡的惡念種子。如果是在我們這個世間,就算他人還是會造惡,但要發願至少自己不要造惡,不要有惡念。

「苦痛哀鳴皆寂靜」,意指除了「沒有痛苦」外,最好連「痛苦」這樣名詞都未曾聽聞,例如在西方極樂世界中,不要說沒有大苦,連細微的生老病死之苦都付之闕如。我們身處的人世間仍有細微生老病死之苦,但是我們要發願不要有修行中斷的痛苦,例如因為生病或者身心障礙所造成的中斷修持的痛苦。

下一句是祈願具備「善樂」。這裡的樂並不是世間的感官享樂,世間衣食等等五欲的快樂往往是造成未來痛苦之因,因此並非要發願去具備這樣的世間喜樂。

舉例而言,飲食只是幫助生存、暫時幫助你得到快樂之因,但若暴飲暴食,又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成為痛苦之因,因此這只是世間享樂而已。又例如晚上的睡眠也很快樂,但也只是一種暫時的快樂,難以長久,如果睡太多又會成為痛苦之因,可能導致膽病或寒濕等等病痛。

因此,即使只有些微痛苦之因,仍會造成痛苦,若多了就會更加痛苦,因此,只要「因」上是苦,就不會帶來快樂的「果」。世間的享樂都是苦因,所以再多的享樂都無法帶來任何好的結果。因此此處所說的樂是善樂,並不是世間的享樂,而是成就正法的樂,例如修持正法順緣具足,身心狀態良好等等,如是善樂不僅帶來暫時快樂,也能帶來究竟快樂。

念一次六字大明咒,就有念誦一次的善果,念一億次就有一億次的善業之果,這就是「善樂」和「世間喜樂」的差異,世間喜樂愈多反而會導致更多的痛苦,但佛法的善樂,例如一次禮拜、億次禮拜,結得都是善果,只是多寡的差別而已;做一點禪修,或長時間禪修,也都會帶來善果,例如密勒日巴尊者禪修至骨瘦如柴,但得到即身成佛的果位,因此修持是不論次數多寡,都會帶來善果的。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修持,善樂會帶來善果,帶來暫時和究竟成就,這就是我們要發的願。

具信勤智,祈願「了悟大手印」

得勝暇滿具足信勤慧,依止善師承口訣精華,
如理修持願皆無障礙,生生世世實踐正法寶。(4)

接著要發願,願我們能得到暇滿人身,能持續有閒暇修持佛法,不會被俗事所綑綁,或者身不由己地造惡。

有些人投生在有佛的地方,也出了家,但基於過去生中的惡習,導致無法對佛法生起信心,也不好好修行,總是違犯戒律和誓言,最後只能將他趕走,我們要祈願不要出現這種心續的不閒暇狀況。有些人雖然頭腦不錯,行止也合宜,但是無論學習多少佛學知識和道理,卻始終無法領悟佛法的究竟深義,這也是一種無暇的狀況,所以要發願希望也不要有這樣的狀況。

或者有些人受到惡友的影響,本來好好的,變得不想修持佛法,這也是一種無暇的狀態。還有些人雖然是個很好的修行人,但是卻一直受到魔障的侵擾,或許現代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過去在藏地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因此要祈願,希望自己任何時候都能具備暇滿人身、對佛法有信心、當地有上師在傳法、有提供修持的寺院等等,這些修持順緣都能具備。

接著提到我們要具備「信心」、「精進」和「智慧」三者。我們常會說自己具有些許信心、精進、智慧,但問題在於「不穩固」,這樣也會產生問題,例如有些人對法有些信心,但不甚穩固,久而久之信心漸漸退失,直至對上師和佛法都失去信心,這也可歸為一種修行障礙。

佛陀也在佛經中反覆強調,「信心」極為重要,當你信心越強時,佛法越能在你心中生起、安住,因此一開始都要試著去培養信心。

剛剛談到「信、勤、慧」的「信心」,接下來談「勤」,就是「勤奮、精進」,這也和以上所說信心一般,著重於「穩固」,不能一曝十寒,「精進」能幫助你持續堅持下去,例如修持禪修,會讓你的心越來越穩固、最終帶來好成果,例如佛陀時代許多得到果位的阿羅漢,例如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都是日夜不停地修持,毫無閒暇散心雜話,密勒日巴尊者更是以大精進而得佛果,我覺得尤其在此時代,我們更要具有堅定的精進。

接下來談到「智慧」,不僅要具備通曉佛法的智慧,更要具備了悟甚深大手印法的智慧。智慧分為很多種,有的人在語言、文法上很聰慧,但是卻沒有甚深的智慧,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了悟大手印。還有一種修行人的情形則剛好相反,他們可能缺乏世智辯聰,但具備了了悟自心實相的甚深智慧。

我們看到過去噶舉修持歷史上,有很多成就者可能是文盲,他們不具備任何世間知識,但因為親見、依止噶舉傳承殊勝的上師,從上師處聽聞了甚深口訣,並透過修持,了悟了大手印,例如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等,都有許多這樣的弟子,他們可能都是文盲,不具備「廣博」的知識,卻具備了了悟大手印的「甚深」智慧。

其實比較重要的是要具備如此了悟大手印的甚深智慧,因為具備這樣的智慧後,就能任運得到其他世間的廣博智慧,例如當人登上高位時,護衛、官員等等自然都會出現來協助他,因此相較於世間智慧,善妙的甚深智慧是更為重要的。

「依止善師承口訣精華」的口訣精華,指的是幫助你於內心生起禪定的口訣。「如理修持願皆無障礙」,意思是說,得到這樣的大手印口訣精華之後,能夠沒有障礙地如理修持,此處的「障礙」,是指各種外在的魔障或內心的煩惱妄念的障礙。「生生世世實踐正法寶」,我們不僅發願今生如是做到,也要發願生生世世都能如此修持,不僅是祈願自己能做到,任何想要從事大手印修持者,都能如是實踐正法寶。

(中場休息30分鐘,維那師帶領念誦〈二十一度母讚〉後,大眾飲茶,第二堂於10:30開始)

—————

註:《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藏譯中:羅卓仁謙


如何開掘自心,如來藏才會出土?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2日上午10:00至11: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願以三慧,了悟心性大手印

接下來是發願生起了悟大手印等正法智慧的祈願,文中提到聽聞、思維和修持的智慧。

善聞教理解脫無明障,善思口訣毀滅疑惑闇,
善修光芒如理明實相,唯願三慧光明漸增長。(5)

一,聞所成慧:

聞思修所成三種智慧中,第一個「聞所成慧」是指我們無始以來,因為無明愚癡而在輪迴中受苦。而愚癡有很多種,有粗重的,也有細微的,其中,要如何斷除粗重愚癡呢?要透過聽聞佛法來斷除,而如何聽聞?

1. 聞「教」:「善聞教理」第一個要聽聞「教理」的「教」,也就是「佛語」。此處佛語包括大乘、小乘法和顯經、密續等等一切佛陀所說過的教言。其中,和大手印相關的佛語,是指佛陀開示的《三摩地王經》(亦稱《月燈三昧經》)等等甚深經典。

以我們的智慧很難瞭解所有佛陀教言,過去的龍樹和無著菩薩等,他們以大智慧瞭解佛語,寫下了很多註解佛語的論典。我們透過學習這些論典,就可以很容易地瞭解佛語的含意。尤其我們要去學習、瞭解的,是闡述大手印密意的《寶性論》等等論典。

2. 聞「理」:除了學習佛語之外,也要學習「教理」的「理」,指的是理路,各種理路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佛陀教言的含意,因此我們要學習正確的理路。就如同現今科學家透過各種理路、分析瞭解物理的特性,我們也同樣要具備如是的理路,用以瞭解佛語。

所謂「佛法理路」,譬如說:「為何萬法是空性?」道理是什麼?「為何眾生一切心的實相都有如來藏?」等等,這些理路都是我們要去學習的。同樣還有所謂因果定律,關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以及對於過去生及來世的輪迴法則,也是我們要瞭解的。

同樣為什麼「修持佛法可讓我們得到遍知佛陀的果位」,這也有其道理與原因,以上所談到的這些理路,都是我們應當去學習、思維的,藉由這樣的學習辯析,我們的智慧就會日益穩固、清晰。

第一句偈頌說到:「善聞教理解脫無明障」,善聞教理就可以幫我們從無明、無知的障礙中解脫,事實上,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很多,譬如世俗和勝義的諸多知識,然而這每一個知識,都有相對的覆障,因此需要透過聽聞教理,一點一點地消除這些無知、無明的障礙,聽聞到一個,就消除一個覆障,聽聞愈多就消除愈多的無明障礙,聽聞的智慧就得以開顯。

二,思所成慧:

第二句「善思口訣毀滅疑惑闇」,談到還有另外一種主要領悟大手印和如來藏的障礙,就是疑惑,也就是對於究竟義理的懷疑。

因此闡述如來藏的《寶性論》,全部都是在斷除、消除各種對於「如來藏」的不相信和疑惑。消除疑惑的方式,就是「口訣」,「口訣」能夠幫助行者輕易地消除疑惑、瞭解深義。

以世間白話來比喻,就像是有些人能言善道,容易把很繁雜的事情,說得讓人容易明白和理解。「口訣」就是以用很精簡的話,來幫助行者瞭解甚深困難的義理。此處的口訣,主要跟隨上師而學習得到,或者祖師留下的大手印口訣教典如《了義海》、《月光大手印》等等,透過學習、思維口訣,來消除內心的疑惑。

三,修所成慧:

消除疑惑的黑闇而了悟實相之後,就要進入到修持,修所成慧是所有智慧中最為殊勝者。第三句偈頌:「善修光芒如理明實相」,此處將修所成慧比喻為太陽的光芒,透過不斷的修持,智慧逐漸開展,就可如理正確地明瞭解實相的道理為何。

佛陀教導我們,「實相」是自悟自明的,意思是實相必須透過自身的修持才能瞭解。透過佛陀的大悲加持和上師教導指引的恩德,幫助我們消除各種瞭悟實相的疑惑障礙,並透過漸次的修持後,就能逐步地瞭悟實相。

就如同《寶性論》中「被烏雲遮蔽的太陽」的比喻,佛陀教語如同風一般,可以吹散我們各種疑惑的烏雲,進而讓了悟實相的智慧光芒開顯。所謂「了悟大手印」,或者「在心續中生起大手印」,並非是說我們原本沒有,後來新得到了什麼,而是說無始以來我們本具如來藏,透過佛陀大悲事業和上師的加持,我們逐漸消除迷惑,而讓這本具的智慧展現出來。因此這裡的「生起」,是開顯出來的意思。

最後一句說「唯願三慧光明漸增長」,是發願聽聞、思維和實修的智慧能夠增長、開顯出來。

■離相對邊,願修二利雙運道

離常斷邊二諦即根理,離增損邊二聚勝道力,
成就遠離有寂二利果,願值如是無謬無誤法。(6)

一,離常斷邊

這一個偈文第一句先提到要斷除常邊和有邊。世間愚癡眾生不是執著恆常,就是執著斷滅,因此生起無量的錯亂而輪迴。恆常和斷滅的執著大致分為三種:粗重的、細微的和極細微的。

1. 粗重的常斷邊:

首先粗重的恆常執著,指的是「執著我是恆常的」。意思是以為現在的我和小時候的我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或者,認為有一個外在實有的天神,向祂祈請供養之後,因為祂不變、恆常的大能而讓自己投生到天道。這也是一種粗略的恆常的執著。

粗略的斷執,指的是認為沒有前世或來世,僅只這麼一生的生命,因此盡量享受人生就好,不用想太多,也不用為了來生做些什麼。還有一種斷滅的執著,就是「眼睛看不到就不存在」的執著,例如看不到的佛菩薩或三惡道中的地獄、餓鬼等等都不真實存在,這也是一種斷滅的執著。

2. 細微的常斷邊:

接著是細微的常斷邊的執著。細微的常執,例如誤解佛陀所說的「空性」等勝義諦道理,是恆常、實有的。另外有一些人誤解勝義實相是什麼都沒有,所謂的空性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大手印、如來藏也沒什麼了不起,反正都是空無,這是細微的斷滅執著。

還有一些人,雖然身為佛教徒,但對佛教理論有很大的誤解,認為「反正都是空性,造一點惡也無妨」。或者認為造一點惡、生一點煩惱也無妨,因為只要向天神、護法祈請、供養,就可以消除罪業,這也是一種很嚴重的邪見。

3. 常斷邊,怎麼斷?

我們需要斷除這種斷邊和常邊,《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等等論典,有助我們斷除此處所講的常邊和斷邊。佛陀「萬法實相非有非無、遠離言說」的說法是正確的,而「如來藏、大手印實相無始以來本自具足」的開示也沒有錯,我們應該要雙運地了悟這兩種說法。當一切有無的戲論盡皆消融之後,法身的功德和大手印的功德就會從中自然現起。

生活中一切無常的顯相,例如我們能夠見到的山河大地、房子和各類眾生,其本質都是離戲空性,但因為緣起而有所顯現。因為萬法實相性空,遠離戲論,所以大手印的功德就會現起;如果一切萬法不是遠離戲論,而是實有的話,各種功德也不可能出生,因為戲論本身就是錯亂的,錯亂不可能生起功德。

二,離增損邊

1. 「增益邊」是什麼?

當我們在見解上斷除了恆常和斷滅的執著之後,接著我們修道上就要遠離增益和毀損的執著。此處「增益」的藏文原意是指裝飾羽毛,對於鳥類來說,羽毛是天生的,但我們人類會把羽毛拔下來,做為箭羽,或者在衣服、帽子、房子上作為裝飾,因此以「增益」來形容「我們本來沒有的裝飾之物」。

增益的情況,在佛教的部派當中也是有的,例如有的部派認為極細微的微塵是存在的,有的認為心是實有存在的,這些都是增益,都是以無為有的一種妄念。如果帶著增益這樣的妄念進入道上的修持,無論是供養、禮拜等等修持,都會把這一切當成真實存在,不管事物的本質為空性,所以雖然要積聚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但結果是只貪著積聚福德積糧,不做任何勝義的修持,這就是落入的增益邊。

如果沒有遠離增益邊,換句話說,沒有了悟實相而做觀修、積聚資糧,或做本尊修持觀想、努力持咒語、念誦很多儀軌等,認為「觀修空性不重要,我只要努力觀想莊嚴的本尊、努力持誦咒語,多念儀軌、修法就好」,但其實因為他不懂萬法實相,沒有遠離增益邊,因此他的修持都不會圓滿的。

2. 「減損邊」是什麼?

剛剛談到「增益邊」,現在談到「減損邊」,也可以說是「詆毀邊」,指的是太執著空性,把一切重點都放在空性,認為其他例如供養、積聚資糧、觀修等一切世俗部分,都是不重要的,這樣去詆毀世俗邊,也是不宜的,因此不要因執著實有而增益勝義,也不要執著空性而詆毀世俗。因此說要遠離增損邊,圓融地修持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三,遠離有寂

「二諦即根理」,在根本、基礎上談到世俗諦、勝義諦,這二諦是圓融的,因為是勝義空性,所以可以生起世俗萬法顯相,而世俗一切顯相的自性就是空性,因此勝義諦和世俗諦不是相違背的,是圓融的。

1. 了悟勝義,世俗自在

在確立正見的時候,我們也需要依靠世俗諦而了悟勝義諦,就如同我們可以透過火取暖,紅顏色的火和它的溫度是分不開的,這就是世俗諦本身的力量所在,具有幫助我們了悟勝義諦的能力。另一角度而言,透過勝義諦也可以讓世俗諦得自在,因為世俗的本質就是勝義,我們看到往昔密勒日巴等大成就者們,因「證悟空性」而有許多「世俗自在」的神奇示現,諸如飛在天上、在石上留下腳印等等。

舉一個密勒日巴有名的神通例子,過去藏地有一個名為「無熱池」的大湖,密勒日巴大師坐在湖上,弟子見到他身形和湖一樣大,但他沒有變大、湖也沒有變小,這就是世俗得到自在的例子。

或者如同第二世噶瑪巴希到漢地時,曾受到皇帝懲罰,被施以火刑,但不僅是衣服,他連一根汗毛都沒被傷害,在火中坐得舒舒服服的,這就是了悟勝義諦而世俗諦得自在的意思,因為勝義諦就是世俗諦的本質。當我們在修持時,要知道世俗、勝義無高低好壞之分,要平等做修持。

2. 修福資糧,增慧資糧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在見解上有些不同,以噶舉派見解來說,如同密勒日巴大師所說:「若悟顯空無分別,即為通曉正見義。」世俗顯相和勝義空性是無別的,這就是噶舉世俗、勝義雙運無別的見解。世俗顯相就如同倒影一般,雖不真實但能清晰顯現。

當我們在做修持時,當你在積聚世俗福德資糧,譬如持咒、禮拜、觀修,你做得越多,勝義實相就會愈顯明;由於了悟勝義實相,它也能夠幫助福德資糧的增長。

因此,我們的正見要建立在「依靠世俗了悟勝義」,「依靠勝義而領悟世俗」之上。因此佛經當中提到眾多的世俗內容,是因為勝義諦是如此甚深;如果沒有甚深勝義諦,世俗諦也無法如此廣博。

3. 以二資糧,得二利果

因此,依靠具備二聚雙運的殊勝修道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自他二利雙運的結果。這裡提到的「成果」,是遠離三有邊和寂滅邊。所謂「三有的快樂」是指修持世間禪定而得到的喜樂,例如有些修持者透過這種世間禪定,而長時間留於喜樂中,這就是落入「三有邊」。然而不論多久,世間禪定的樂最終還是會衰敗,之後就會落入低下道中。

另一種是落入寂滅邊,這種發心的特質就是只想到自己遠離輪迴、只發願自己得到解脫。因為帶著這種只為自己的動機,他的修持帶來的結果,就是得到聲聞、緣覺的果位,這些都是不圓滿的發心而導致不圓滿的結果,不圓滿是因為他只做到自利,而無任何的利他。

依照了義大乘的教法而言,我們不僅要斷除「三有輪迴」邊,也要遠離「寂滅」邊。就像祖師說:「因慧不落三有邊,因悲不住寂靜邊。」由於證悟無我的智慧,因此斷除三有邊,對於三有輪迴不再迷惑;因為緣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因此不落入寂滅邊,因為你瞭解到,自己為何會苦的原因,和眾生為何會苦的原因是相同的,如果覺得自己的錯亂應該消除,同理也就應該幫助眾生消除他們的錯亂,如果覺得自己的苦應該消除,同理也應該幫助眾生消除他們的痛苦,因為自他痛苦的原因是相同的。有了這樣的領悟之後,就會生起大悲心,幫助你不落入只顧自己解脫的寂滅邊。

我們首先需要生起大乘菩提心,進而透過修持而得到究竟的佛果,我們應該具備〈普賢行願品〉「眾生無盡,我願無盡」的祈願和發心,因此,就算自己藉由修行,斷除了一切所斷、覆障,得到究竟果位,但是只要還有一個眾生還深陷輪迴之中,你都將以色身不斷地利益眾生。

雖然釋迦牟尼佛入滅已將近三千年,但是佛陀的色身是不滅的,雖然在此世間示現涅槃,但只要還有眾生在輪迴,他的色身就會繼續在其他世界延續下去、普渡眾生。

我們這次相聚在祈願法會上,一同來祈願,很重要的一個願,就是要如同佛陀一般地利益眾生,只要眾生不盡,我們利生的事業也不會完盡,要發起如此的弘願。我們會說佛陀是「二身圓融」,法身、色身雙運,法身斷除一切覆障、色身利益一切眾生,因此只要法身存在、色身終將不滅。

以上首先談到,正見應該建立在二諦是雙運的觀念之上。接著提到修道應該建立在二聚雙運之上,也就是無有偏廢地修持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最後透過這樣雙運的修持,就能幫助我們成就遠離有寂二邊的二身果位,也就是法身和色身的果位。這樣的正見、修道和果位是無有任何謬誤的,所以發願「願值如是無謬無誤法」。

■淨除遮障,願自心如來藏現前

以上是對於佛法整體的祈願。接下來是特別對於大手印法門的祈願:

偈文是:

淨依明空雙運心性上,金剛瑜伽大手印妙能,
淨化所淨顛倒眾客塵,淨果無垢法身願顯現。(7)

一,淨依:明空雙運的心性

首先談到「淨依」,也就是「一切覆障得以清淨的所依、基礎」是什麼?例如若知道某處地下埋有寶藏,那麼只要努力挖掘最終就會得到這個寶物;「地底寶物」比喻的就是如來藏、大手印,如果我們努力不懈地修持,自心寶藏終究能被我們挖掘出來。相反的,如果是一塊什麼都沒有的貧瘠土地,再怎麼經年累月挖下去也不會有任何收穫。因此如果眾生不具有大手印、如來藏的自心實相,那麼不論再怎麼努力修持、清淨覆障,都是徒勞無功的。

《寶性論》當中透過九種比喻來說明眾生皆有如來藏的道理,這部論典依據的是佛陀所說的《大方廣如來藏經》,這部佛經當中的第一個比喻是「萎華中佛」,這是用萎敗的蓮花中有佛像,第二比喻是「蜂腹蜜」,蜜蜂肚子裡有蜜,第三個比喻「皮殼中實」指稻穀中有米,第四個比喻「糞中金」指不淨物內有寶藏,共有九個比喻。

此處告訴我們雖然被各種客塵煩惱,和不了知萬法實相的所知障所障蔽,但我們都本具大印和如來藏。這樣的心性是明空雙運的,本質為空、遠離一切有無的戲論。

1. 明的面向:「戲論」就是一種錯亂,當這一切戲論被完全清淨時,能夠了知一切的明,也就是心的自性、智慧的自性就會展現出來。由於完全斷除了一切錯亂、戲論,自他的分別執著也完全清淨,這時候遠離自他二執的「無所緣大悲」就會生起,這樣的大悲是如來藏中本具的功德特質。以上是對於「明」的解釋。

2. 空的面向:接下來明空的「空」,就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當一切錯誤的戲論被斷除後,能夠正確了悟萬法的智慧,也就是「明」就會展現出來。再一種對於「空」的解釋是,對於自己的貪和對於他人的嗔都是錯誤的戲論,當這樣的戲論被空掉時,自他平等的大悲的「明」就會展現。這樣無有錯亂的心是本具的,實相中本然具足的。

3. 明空雙運:《寶性論》中將悲心比喻為水,就像是水的自性——濕潤和水本身是分不開的,同樣大悲和如來藏是無法分開的,大悲是如來藏中本然具足的。同樣「明」,也就是智慧,是如來藏本具的,就像是如意寶的光芒一樣,就算如意寶被埋藏在地下,這個光芒也從未和它分離過。這樣的心性就稱為「明空雙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在講解大手印的時候,會用「明空雙運」、「樂」或者「常」來說明什麼是大手印,重點是不要執著這些名相,執著名相只會讓我們更看不到其中的真實含義。

二,能淨:金剛瑜伽

這樣的明空雙運上,仍有許多覆障、客塵需要淨除,因此要透過大手印瑜伽才能將它淨化。大手印瑜伽也被稱為「金剛瑜伽」,「金剛」有「無能摧壞、無有完盡」之義,因此,此處是發願要以金剛瑜伽淨化各種覆障。

我們都應該了悟大手印,但眾生的情況各異,對有些人而言比較困難,有些人則很容易。 由於大手印瑜伽是消除無明等等覆障的方法,因此如果首先不先消除一點覆障,是無法在真正了悟大手印的,因此需要透過許多對治法,例如四共與四不共加行——皈依大禮拜、

金剛薩埵念修等等。前行修持方法為數眾多,端視每人的狀態和時間,而有不同實踐的方式。

大手印法門和世間的學問不同。一般來說,學習如何畫畫、建造房子或者車子,因為這些學問本身並不是消除覆障、煩惱的對治法,因此你不需要先淨除覆障就能學會,但大手印之道本身就是覆障的對治法,所以如果一開始不先消除一點覆障的話,是無法生起大手印的。

三,所淨:顛倒客塵

前世廣大積聚資糧的轉世祖古、上師,他們的覆障雖然比較輕,但還是需要透過大手印加行的修持,幫助他減少覆障,然後才能了悟大手印,更不要說那些在輪迴中流轉很久的凡夫眾生,更是一定要好好修持大手印加行,才有可能了悟大手印。當然每個人的狀態不同,在加行的實踐上有廣有略。做完加行的修持之後,就要次第透過止和觀的指引,幫助我們了悟心性。

大手印瑜伽在之後的偈文中會有更多的解釋。這個偈文接著提到:「所淨顛倒眾客塵」。就如同被塵土覆蓋在地下的寶藏,需要透過雙手或者各種工具去挖掘、淨除,才有可能顯現得出來,這些方法、工具就是瑜伽法門,來幫助你做淨化,而那些覆蓋在寶藏上面的塵土,就是我們的各種客塵煩惱。為何說各種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灰塵是「客」,是「暫時」的呢?因為它們並沒有任何實質,隨時都可以被改變或消除,並非穩定或者恆常。此處「塵」有「不淨」的意思。這裡是說透過大手印瑜伽淨除各種粗細的客塵。

淨除的方式上,首先你需要接受一位有經驗的上師的引導,一步步告訴你何時應該消除何種覆障,告訴你現在已經修到什麼地步等等,如同有一位有經驗的嚮導指引方向一般,帶領你去一步步地修持大手印。

四,淨果:無垢法身

接著偈文提到:「淨果無垢法身願顯現」,清淨的結果,也就是法身,它本來就遠離一切垢染,心性實相本自清淨無染,這裡是祈願這樣的法身果位能夠顯現出來。法身包括了報身和化身,因此法身的開顯,也讓報身和無量的化身得以顯現出來。平時我們修行時,會做一些本尊觀修,觀想自己的身體就是本尊,目的就是因為要見到佛的色身有許多覆障,為了清淨這些覆障,因此要觀修本尊。佛的色身有各種不同的形象,有的是紅色,有的是藍色或者白色,有的是一面二臂,有的是一面多臂等等,這是因為從如來藏會現起各種的色身形相,當一個行者淨除各種障礙色身形相生起的覆障時,就能自在展現各種形相利益眾生。

有時我們觀修寂靜尊,有時是觀持有各種武器的忿怒尊,本尊為何要示現忿怒相?是因要調伏較難調伏的眾生,而有此示現,然而外顯相為忿怒,本質卻是具備悲心;還有一種是內在本具慈心,外在顯現為忿怒相,這裡具備悲心和慈心是稍有不同的。

至於法身的觀修方式上,在不同的密續儀軌當中,雖然提到法身的本質是相同的,但觀修方式卻有許多的差異。然而佛陀也說,大手印法門涵攝一切顯密的修持,這也是為什麼大手印是各種法門中最為殊勝者,也是眾人一心嚮往修持的原因。

這堂課講到此,接下來要唱誦《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雪域安樂願文〉

〈迴向〉

時間:2017年3月2日晚間7:30 至 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302-2

以音樂契入實相,了悟宇宙真理

這次受邀至點燈祈願法會演出的知名音樂人尼汀.索尼(Nitin Sawhney)是位印裔英國人,他曾受英國水星音樂獎(Mercury Music Prize)提名,是英倫電音融合領域最有才能的製作人和創作人,同時也是演員、作家和編劇。

他年輕時學習西塔琴和塔布拉鼓,音樂風格以印度曲調為基底,再融入電子、英倫、爵士、緩拍電子音樂(trip-hop)等元素,音樂理念以反種族主義和反戰為主。從音樂出發,他也積極推廣藝術文化事務,至今已為超過四十部電影譜寫配樂,及擔任影展評審,同時也與太陽馬戲團、英籍亞裔現代舞家阿喀朗.汗(Akram Khancn)、英國倫敦交響樂團合作。

這次尼汀.索尼應法王噶瑪巴之邀,在點燈祈願法會上演奏「落日」(Sunset)和「河流的脈動」(River Pulse)兩首曲目。「河流的脈動」是他寫過唯一一首有關佛教的歌曲:「在創作它時,我心中有的畫面和想法是: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河流的脈動引發他的覺悟。在所有的演出提案中,法王選了這一首,但他絕對不知道,我寫的這首曲子完全跟佛陀的證悟有關。法王選擇了這首樂曲的事實,是讓我想來這裡的主要原因,我心想:『好吧,這本來就是該發生的。』」

「我們何其有幸能夠演奏音樂,能夠在此為法王噶瑪巴演出,更是三生有幸。然而,當我們忘失這點時,我們就忘失了自己。」於採排後接受訪談時,他提到,他曾經訪問過南非總理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並深深欽佩他的德行,但為所謂「靈性導師」演奏,這是第一次。

「我喜歡法王噶瑪巴的放鬆,喜歡他的謙虛,以及他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感。他一點都不驕傲,這點很了不起。」

法王曾說,要把佛教帶入21世紀,尼汀.索尼表示:「這很有道理。精神修持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們彼此的交談、彼此的尊重、如何看待宇宙、如何展現慈悲,以及在我們的思維和感受之中。因此,我認為法王噶瑪巴的說法極為明智。」

尼汀.索尼專訪全文如下:

【問】先請你談談自己的童年。你的作品中有一股靈性,不知是否跟你的家庭和家教有關?

【答】我母親具有很強烈的古印度教背景,而且對古印度教的哲學有興趣。她的種性是婆羅門,以前每週二經常會跟我們一起祈禱。她教我很多吠陀經(Vedas)的內容,甚至教我數學和瑜伽。她會跟我們講《吠陀經》、《奥義書》(Upanishads)、《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思想。我對這些傳統哲學一直都有興趣,我們家族在這方面有強烈的背景。

【問】這對你目前的創作有影響嗎?

【答】有,影響很大。有趣的是,今晚我們要演出的第二首樂曲——「河流的脈動」(River Pulse),是我唯一寫過跟佛教有關的樂曲。在創作它時,我心中有的畫面和想法是: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河流的脈動引發他的覺悟。在所有的演出提案中,法王選了這一首,但他絕對不知道,我寫的這首完全跟佛陀的證悟有關。法王選擇了這首樂曲的事實,是讓我想來這裡的主要原因,我心想:「好吧,這本來就是該發生的。」

事實上,跟這件事有關的故事還有很多。就在來菩提迦耶前,我待在一所瑜伽中心一段時間,讓自己在心理上和靈性上有所準備。我在那裡練習了一些阿育吠陀(ayurveda)和瑜伽,接觸了印度的各種古典音樂,甚至還讀了一本跟佛陀有關的書。

就我的童年來說,我覺得我的父母教給我印度教對他們的意義。就某些方面來說,我覺得宗教很難,因為有時宗教會障礙靈性,兩者之間可能會有衝突。然而,我的父母教導我的印度教,並沒有在這兩者之間造成衝突。因此,對於靈性及其本體的觀念,我非常能平心以待。

【問】因為他們的方式比較是經驗性的嗎?

【答】對,我認為是這樣。同時,對我來說,音樂向來是發現大量真理的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方法。我認為音樂是宇宙的聲音。在我的感知中,「嗡」(OM)是第一個被發出的聲音,那是非常有力量的,當我們在演奏「河流的脈動」,甚至是「日落」時,我認為「嗡」就在當中展現出它自己。我們有所謂「在一個調子上演奏」的觀念,事實上,這個調子就是暗指恆常在我們周圍的「嗡」,而演奏一定要從那個起點開始。

這就像是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Pandit Ravi Shankar)說的:「你是個容器,要盛滿宇宙的感受和聲音。」宇宙透過你,你只是個讓宇宙有所展現的媒介。我真的欣賞這個看法。

我也對「契入你自己」觀念有興趣。身為一個音樂家,你必須為自己的吉它調音;當你跟其他人一起演奏時,你必須契入他們。在去到一個新的國度或地方時,我覺得你也必須契入那個環境。你也許能夠契入你自己,但你也必須契入你置身的地方、契入你周圍的人。

我其實不太苟同於道德觀念中的好和壞、善和惡,因為這太過二分論斷了。如果與周圍的環境不契合,我們的感覺就不對、事情就不順利。但如果你能契入你自己、契入你的周遭的話,那麼一切就會非常流暢、順利。

【問】佛教中,有所謂的絕對和相對不可分。你可以從相對進入絕對,而透過運作中的慈悲,絕對也可以體現為相對。

【答】你講的沒錯,那是慈悲的運作。若要有慈悲心,你就必須先契入自己。慈悲不可能出自一個不自在的人——沒安全感、擔憂又焦慮的人。

這就像音樂一樣。演奏音樂時,如果音符不同調,你自動就會停止演奏,因為感覺不順。我猜這就跟人運作的方式一樣。

【問】聲音有趣的地方還有它存在的狀態。它既不是如這張桌子般的實體,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介於這兩者之間。

【答】有趣的是你會這麼說。有一位名為哈代(G. H. Hardy)的數學家曾說:「唯一真正的實相是數學,因為數學永遠不會變。」如你所說的,這桌子看似堅實,但事實上,原子核只佔每個原子直徑的十萬分之一,而大部分的質量集中在那裡。因此,我們周圍所看到的一切,其實主要是空的。

音樂也是這樣。愛因斯坦說,他是透過音樂的直覺,才有了相對論的靈感;相對論其實是他所對宇宙的了悟。他對宇宙的這種了悟,是透過對音樂的感受而來的。因此,我認為,音樂是宇宙一個非常有力量的聲音。

【問】音樂也用在所有的靈性傳統中,如念誦、吟唱等,還有我們自己的聲音或樂器所發出的振動,可以減輕我們對身體的堅實感受,讓我們更容易契入光體身。

【答】我同意。我認為真的是這樣。在演奏音樂時,你平常的自我會被轉化為是宇宙的一個延伸,而不只是一個孤立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跟其他音樂家合作演出,因為我們是一起跟宇宙的旋律交流。

【問】也會有一種向外流入觀眾的感覺嗎?

【答】真的會這樣。我覺得音樂演奏者彼此之間,以及音樂演奏者和觀眾之間是有電流的,有種會散播的感受。如果舞台上的演出者之間感覺投合,而且一切順利的話,那種感覺就會毫不費力的散播開,用不著刻意;你就只是感覺著它,所有的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這是一種具有感染力的感覺,而不是一種演出來的感覺。

【問】你有一張名為《壹零》(OneZero)的專輯,非常有禪味,而且你的美學是極簡抽象派,這跟印度教的富麗大異其趣。

【答】我們也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印度教最初是口耳相傳,但寺院的裝飾,或是印度教的美學,近來大有天主教教堂的味道。這就像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與天主教教會決裂時說:「誠信即能稱義。」1517年時,他在威登堡(Wittenberg)的教堂,張貼關於羅馬教皇贖罪卷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某種程度而言,新教教會(Protestantism)在一開始,是要完全脫離天主教教會所展現的富麗和奢華。

對於任何過度展現奢華的東西,我也有同樣的感覺,我自然而然會遠離它;從一種毫不費力的感受中所產生的純淨表達,反而讓我更有興趣。你不需要用很多的裝飾,或是刻意去美化任何東西,因為凡是優雅的,自然就是美麗的。在你所演奏的音樂中,或你人生所做的任何事情中,它的運作當有一種優雅感,如此一來便不費力。

【問】在佛教中,有繁冗和非繁冗的修法。空性被描述為是非繁冗的,所以它沒有許多的概念上的衍生,它就只是非常清純,它是什麼就是什麼。

【答】對,絕對如此。這就是重點,任何事情我都會儘量從空性下手。在開始錄製一首樂曲時——其實在著手任何事情之前,我喜歡慢慢來,就只是處在當下,而且不慌不忙,因為音樂應該來自於當下,而不是來自對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恐慌。一恐慌就危險了,當你聽見恐慌時,就是我的音樂不順的時候。對我來說,音樂都應該來自於聽來漸進與溫和的地方;就算它帶著很大的能量,那能量也是來自某個優雅之處。

【問】你靜坐嗎?

【答】我做很多透過音樂的靜坐,我每天也做瑜伽。我的瑜伽通常是一些呼吸的技巧,而且在開始做瑜伽之前,我會有10到15分鐘的禁語和靜坐。

【問】帕坦伽利( Patanjali)的《瑜伽經》中有許多殊勝的修心技巧,這些跟佛教很像。

【答】有趣的是,帕坦伽利談到很多現代人無法接受的想法,例如飛翔或飄浮,但我認為那是一種象徵,它代表解脫自我、解脫對自己的期望,或是解脫你心理上自設的侷限。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條件背景,或是對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感到不安,但重要的是找到你自己的價值。

不安滋生恐懼,恐懼滋生對權力的需求,這種例子我看了很多,我認為這就是世界上某些人的現況。這很可怕,因為你可以看見一個人竟然可以有這麼多的不安,還有那出自不安的恐懼。因為恐慌,所以有控制他人的需求。這種循環製造出這麼多的仇恨。所以,我認為,在著手任何事情之前,重要的是先讓自己平靜和心安。

【問】《心經》中有句話總是吸引我,它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如果心可以契入內在的清淨或空性,人就不會有恐懼。

【答】佛陀因解脫痛苦而獲得證悟,他超脫了我們困於其中的痛苦循環。

【問】而那痛苦來自這些負面的情緒。

【答】沒錯。我認為這點也是音樂的美妙之一。在演奏音樂時,如果你的狀態對的話,就算時間短暫,你能超越所有這些恐懼、擔憂和焦躁,真正契入某個更大、更廣的東西。極為珍貴的正是這樣的時刻。

我有一首名為「預言」(Prophesy)的樂曲,它不是我們今天演奏的曲目之一。我創作它的初衷,是為了禮敬我所在的土地。它跟聆聽蟲鳴和周圍的聲音有關,然後它以蘇菲的方式加速,逐漸演進為一首樂曲,就像是旋轉中的回教苦行僧所做的一般,他們愈轉愈快,樂曲的演進也是如此。

音樂有著慶祝宇宙力量的意味。在演奏音樂時,有時感覺在充電。你會感覺一股流經自己的宇宙精神力的注入,自己的電力愈來愈充足。這真的很奇妙。

【問】旋轉中,是否會有旋轉接管、你不復存在的時候?

【答】創作「預言」時就是如此,因為這是一首以同樣方式加速的樂曲。你可以看著自己的手和其他的一切正在合力演出,我覺知到在演奏鍵盤樂器的阿瑞夫(Aref),當我們合作演出時,我們幾乎就是一體,因為我們都與同樣的東西通連。這是個美妙的感覺。

【問】持咒時也像是這樣。你在心中觀想一個種子字,它的旁邊有咒語圍繞。一開始,你要先熟悉這個練習,觀想它的形狀、顏色和運動。慢慢的,這咒語開始加速,然後自己旋轉起來。

【答】確實如此。這很有力量。

【問】如果進行順利的話,你覺得它是否能傳達給他人?

【答】我覺得會。如我前面所說的,當你們之間的感覺對時,自動的——不一定是被傳達的,它就會感染這周遭的空間,就像是益生菌的正面影響。這種感染不只是一種交流,因為交流是線性的;感染是散播性的,音樂帶來的感覺散播在氛圍中,它可以是在人與人之間,也可以是在空間當中。音樂在空間裡創造出一種感覺、一種電力。

【問】你也熱衷於音樂教育,這是你關注世界的活動之一嗎?

【答】我喜歡做許多跟小孩、大學生和社區民眾有關的事情。對我來說,這可能也夾帶一點自私的成份,因為從教導年輕人、與年輕人合作當中,我學到很多東西。你會記得第一次接觸某個東西時是什麼滋味,還有它所帶來的興奮感。我在教歌手卡拉(Kara)吠陀經的數學和心算,例如如何在腦中進行百數乘法的運算。這是她從未做過的,她現在非常興奮的一直在練習,而且還要我考她。這種感覺不錯,它會讓你心想:「哦,哇!我自己第一次學時,也是這種感覺。」

它會提醒你,讓你不會變得自滿,不會把一切視為是理所當然。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們何其有幸能夠演奏音樂,能夠在此為法王噶瑪巴演出,更是三生有幸。然而,當我們忘失這點時,我們就忘失了自己。

【問】你是否曾為一位精神導師演出過?

【答】沒有,但發生在我身上最棒的事情是:我訪問過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我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然而,我想不出我曾為任何其他的精神導師演出過。

【問】那這就是你的第一次囉。

【答】嗯,可能吧。我感覺在這裡非常自然,也非常好。我喜歡法王噶瑪巴的放鬆,喜歡他的謙虛,以及他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感。他一點都不驕傲,這點很了不起,因為他可以驕傲,但他並沒有,我很高興看見這點。

【問】有一次,有人問法王噶瑪巴他的使命是什麼?他回答:「將佛法帶入21世紀。」

【答】嗯,我瞭解,我完全瞭解。在《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這本書中有段引言:「佛法不止可以在花瓣裡找到,也可以在電腦螢幕裡找到。」這段引言很棒,但它並非是泛神論思想,而比較像是「靈性是內在,其餘一切是幻相」,認為一物比另一物更具靈性的想法簡直是瘋狂。

「將佛法帶入21世紀」我覺得很有道理。人被傳統所淹沒,有時還會以為這就是精神修持之所在,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精神修持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們彼此的交談、彼此的尊重、如何看待宇宙、如何展現慈悲,以及在我們的思維和感受之中。因此,我認為法王噶瑪巴的說法極為明智。

【問】佛果或證悟的定義之一,即是在上座禪修和在世間行事時完全無別,兩者等同。法王噶瑪巴在紐約法座的人員在規劃一棟新的建築時,他們請示法王,他希望自己的房間在哪裡:一個選擇是在建築物安靜的一邊,面向美麗、壯闊的山巒,眺望遠方的湖泊;另一個選擇是面向停車場。結果,法王選擇面向停車場的房間,這樣他可以看見人來人往。

【答】這選擇很有道理。

【問】你提到你來這裡乃是因為一連串的巧合。可以談談這些巧合嗎?

【答】16歲那年,我寫了這首佛陀坐在菩提樹下的樂曲。當時,我去看一齣伽西亞.洛卡(Garcia Lorca)的舞台劇,劇名為《耶瑪》(Yerma),他們也有旁遮普語(Punjabi)的翻譯。我覺得這劇棒極了,我對它的感受非常強烈。之後,我去見這齣劇的導演妮藍.曼欣.秋瑞(Neelam Mansingh Chowdhry),我對她說:

「如果你要我為你的劇團做任何事情,無論是演奏音樂、寫曲,甚至是掃地。總之,不管是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做。」

我還問她:「你工作的地方在哪裡?」

「我們工作的地方在印度」她回答。

「或許有一天我會去那裡。」

「非常歡迎。」

三個月後,我決定要去印度找她,但那是在90年代初期,我完全無法獲知她的行蹤。所以,我去到印度,住在我舅舅位於德里附近古爾岡(Gurgaon)的家中。

我問舅舅:「你知道這個人嗎?她叫妮藍.曼欣.秋瑞,是個偉大的導演。」

「我完全不知道怎麼找這個人,但你住在昌迪迦( Chandigarh)的舅舅可能會知道。我明天早上6點要去那裡,你想跟我去嗎?」

「當然。」

於是,隔天我們站在火車的月台上,我還記得抬頭看見一隻猴子的輪廓,牠的背後是初升的太陽。然後,我聽見身邊有個聲音:「尼汀。」我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正是妮藍.曼欣.秋瑞。

「你好嗎?」她問。

「我很好,我很驚訝你還記得我。」

「對,我記得你。我們曾經談得很投機。」

「嗯,我來這裡是為了找你。」

「嗯,我們正要去昌迪迦,我住那裡。你也要去那裡是嗎?」她好像並不訝異。

「對,我舅舅也會跟去。」

「你們何不加入我們?」

於是,接下來的兩個禮拜,我都待在她的圓形露天劇場,但之後,我又失去了她的音訊。

15年之後,我在跟印度電影導演蒂帕.梅塔(Deepa Mehta)談話時,她問我願不願意為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午夜之子》(Midnight’s Children)作曲,我回答我很樂意。在我們兩個小時討論的尾聲,她說:「還有一件事情:我真的很想介紹一個朋友給你認識,你們一定合得來。」

在她還沒來得及說其他的話時,我便問:「是妮藍.曼欣.秋瑞嗎?」一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說。

「對!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你怎麼知道的?」

「我也不知道。」我回答。然後,我們繼續聊了一下。

之後,我轉述這個故事給一位名叫維爾.辛(Veer Singh)朋友聽,他就是邀請我前往一所之前提到的瑜伽中心的朋友。他說:「太神奇了,妮藍是我姨媽。你提到的圓形露天劇場,它一半的所有權是我祖母的。」維爾也邀請過達賴喇嘛住在他的瑜伽中心,而我在這所瑜伽中心的房間裡,有一本達賴喇嘛的佛書,所以我在那裡時還翻閱了那本書。我跟維爾說,我要來菩提迦耶,而維爾知道很多關於法王噶瑪巴和佛教的事情。

我來這裡的這段經歷很神奇,這很有意思。它很有清淨的效果,甚至可說是簡直在排毒。然而,這也很奇怪,因為這一路把我帶來菩提迦耶的有趣道路,感覺老早前就開始了。

雖然我在音樂上有過許多瘋狂的巧合,然而這個巧合感覺跟今天我與法王噶瑪巴同在菩提迦耶有關。有趣的是,雖然他不知道「河流的脈動」是關於坐在菩提樹下的佛陀,然而他卻挑選了這首樂曲做為我的演出。

(「河流的脈動」一曲於影片1: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