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時間:2017年2月11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211

虔敬傳承經典之作,讓加持入心的秘密

《金剛總持祈請文》、獻請法曼達後,法王開始為期一天、第一堂的《四座上師相應法》開示。

法王開示:

今天要給與的是《四座上師相應法》教授,在座如果有前天並未接受勝樂金剛灌頂者,你仍可以聽聞,但如果想要修持此法的話,你一定要得到過無上瑜伽部本尊的灌頂,例如勝樂金剛的灌頂後才可以修持。

我們也以貝葉經形式印製出藏文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會念藏文的人可以依此念誦。

《四座上師相應法》主要內容是由第八世法王噶瑪巴所寫,但其中也有部分文字出自於第八世法王的弟子。進行《四座上師相應法》講解前,我想先簡略地談一下跟此法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噶瑪巴名號、黑寶冠以及「噶瑪巴千諾」的源由。

■何謂「噶舉傳承的四大八小」?

岡波巴師侄兩人的弟子眾多,其中有四位主要傳承衣缽、執持教法的弟子。這四位持教弟子開啟了噶舉的四大教派。我們現在聽到「噶舉四大八小」名詞,許多人認為是由19世紀的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始用。

在此之前,17、18世紀的達隆噶舉教派就曾出現個名詞,著名的《達隆教派源流》的作者,達隆昂望南傑在其所著作的《達隆噶舉禮供文集》中收錄了一篇〈供茶文〉,當中就提到「岡波巴的弟子開創了噶舉四大八小傳承」等等。

同樣蔣貢康楚之前的竹巴噶舉的康楚法王確吉尼瑪,在其自傳中也提到「噶舉四大」這樣的用詞,並說明是如巴絨噶舉、蔡巴噶舉、帕竹噶舉、噶瑪岡倉等。

一般來說「噶舉四大八小」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整體噶舉教派而言,一種是針對噶瑪岡倉本身有「四大八小」之分。第一種上面已經講過了。

至於第二種說法,噶瑪岡倉當中的「四大八小」是什麼意思呢?在噶美堪布仁欽達傑在其所著的〈金剛總持祈請文〉釋論中,針對「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直達蔡巴具德竹巴等」,引用一位祖師之言解釋道:這裡的四大八小,是指杜松虔巴弟子所開創的「四大八小」教派。

總之我覺得所謂「四大八小」的用詞,並非代表噶舉各傳承有大小、口訣有深淺差別,而是依教派創立的歷史先後而定名的。其實藏族文化中就有這樣的習慣,用大小來形容長幼,例如在藏地著名的《格薩爾王傳》當中,「林格薩爾」的家族就有大中小家族,長兄所傳的稱為大,么弟所傳的稱為小。因此可知,直接由岡波巴和其侄子傳下的弟子就是「四大」,由岡波巴大師嫡系弟子再傳所傳下的就是「八小」。

■何謂「岡倉噶舉」、「噶瑪噶舉」?

總之岡倉噶舉屬於四大之一,是由岡波巴大師的直傳弟子——噶瑪巴杜松虔巴所創,名稱為「岡倉噶舉」,有時也稱為「噶瑪噶舉」,指的是一樣的。但是一般而言,「岡倉噶舉」名詞較早出現,之後才出現「噶瑪噶舉」一詞。

為什麼稱為岡倉呢?岡倉有兩個音節,「岡」與「倉」,「岡」是指岡波乃朗這個地方,這裡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三大所依中的身所依之處,屬於三個駐錫地的下部駐錫地,也是他實修閉關、證悟大手印之處。「倉」是聚集群居之義,岡波乃朗這個地方,一開始人煙稀少,後來愈來愈多的弟子們跟隨杜松虔巴,如同鳥群在此築巢而居一樣;而噶瑪噶舉的意思是「噶瑪巴的噶舉」,所以稱為噶瑪噶舉。

■「噶瑪巴」名號的意義與來源

接下來講解「噶瑪巴」名號。何時開始有此「噶瑪巴」名號、原因為何?西藏文獻中談到,「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興建噶瑪拉定寺而得名,雖然文獻中如是記載,但其實噶瑪拉定寺,這所位於山中的小寺,是由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所建,這段歷史見於讓炯多傑的自傳中。因此西藏文獻的說法並不正確。另一說法,來自於巴沃仁波切所著的藏傳佛教歷史書《賢者喜宴》一書,其中記載「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16歲出家時,曾得過一個淨觀:諸佛菩薩賜予黑寶冠,並給予他噶瑪巴的稱號,意為「三世一切諸佛事業者」。

其實藏傳佛教上師常常有許多名號,出家前、出家後、大眾的尊稱,還有壇城密名等等。由於杜松虔巴那個時候,大眾並不知道噶瑪巴這個名稱,只知道他叫做杜松虔巴,因此我覺得「噶瑪巴」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別名的說法,是較為合理的。

同時「噶瑪巴」也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密名,如同《賢者喜宴》中記載,是他在淨觀中得到的秘密名號,接著成為噶瑪巴希第二世法王噶瑪巴的普遍名號,所以噶瑪巴希被稱為「噶瑪巴」,也就源自於第一世杜松虔巴秘密名號,而「前一世秘密名號,成為下一世普遍名號」也成為噶瑪巴傳承的特殊傳統。

第三世噶瑪巴的名字「讓炯多傑」就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有些人不瞭解這點而有誤會,但在第二世法王有很多部名為「無量大海」的著作,例如《成就無量大海》、《量學無量大海》、《問答無量大海》等,在這幾部著作的最後署名都是「讓炯多傑」,因此很多人誤認這些為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所著,但其實這裡的「讓炯多傑」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後來成為了第三世法王的普遍名號。同樣的,第三世法王的秘密名號為若佩多傑,這也成為了第四世法王的普遍名號。

如同第三世法王為讓炯多傑,我們如何得知其秘密名稱為若佩多傑?第三世法王曾在他的著作《甚深內義》一書中提到:「這部分內容可以參照我的另外一部著作《壇城光明》。」《壇城光明》這本著作很珍貴,最近我們才得到這本書,看到最後有一段小字,作者署名為「讓炯若佩多傑」,由此可知,若佩多傑是他的秘密名號,後來就成為第四世噶瑪巴公開的名字。

總之,「噶瑪巴」之名遍為人知,是從第二世開始,第一世時大家都稱他為杜松虔巴,證明之一,就是噶瑪巴希自己曾說:「我就是那普遍稱名(大家都知道)的噶瑪巴。」

第二個證明,是第八世法王噶瑪巴在他的著作《瑜伽續大疏》中提到:「達波噶舉中有兩位通曉顯密的大師,一位是布頓大師,另一位是讓炯多傑。」接著解釋這位讓炯多傑時提到:「讓炯多傑是噶瑪巴第二世、持黑寶冠者第三世。」其他還有許多文獻證明,這裡就不多說了。

■何謂「持黑寶冠者」?

接續談到「持黑寶冠者」為何?

「持黑寶冠者」的源流,就和噶瑪巴名號稍有不同,從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就有。因為在噶瑪巴希的自傳當中提到:「杜松虔巴戴上了從未有人戴過的綢緞的黑寶冠。」另外在著名的佛教史著作當中,例如《賢者喜宴》中提到:「杜松虔巴戴黑寶冠的源流,應該是當他在岡波乃朗閉關時,親見頭戴黑寶冠的薩惹哈大師,因此效法而開始頭戴黑寶冠。

「黑寶冠」顧名思義,一般會以為是黑色,但其實官方用詞應該是「深藍色」。因此前幾天給予勝樂金剛灌頂的瓶灌時,其中一項稱為寶冠灌頂,這當中給予的是五方佛灌頂,五方佛都有各自顏色的寶冠,其中不動佛的寶冠是深藍色,寶生佛是黃色,大日如來是白色等等。「噶瑪巴」是一切諸佛的心金剛不動佛部的化身,因此寶冠的顏色應當和不動佛的一樣,是深藍色的。同樣歷代噶瑪巴名號當中都有「多傑」,即是代表「心金剛不動佛部」之意。

之後由中國的皇帝,例如明朝永樂皇帝,就曾供養他的上師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一頂鑲滿珍寶的黑寶冠。但最早從杜松虔巴開始,就已有黑寶冠。

再來談到「黑寶冠法會」源起於何時?這並沒有一定的說法,從歷史上來看,有一種說法是從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開始黑寶冠法會。黑寶冠法會上戴的有兩種寶冠,一頂名為「藏林耶夏」,另一頂名為「通瓦敦殿」(見即具義),前一頂是比較出名的,是明朝一位皇帝供養給第六世噶瑪巴的。至於後面一頂是誰供養的,歷史上並沒有清楚的記載。

■「噶瑪巴千諾」心咒的起源?

關於「噶瑪巴千諾」這個心咒是從何而起?

過去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受永樂皇帝邀請前往南京,使藏傳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密乘教法和漢地結上法緣。之後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諸佛菩薩妙相名號經咒》,其中收錄很多尊佛菩薩、本尊和祖師的畫像、名號、咒語等,是用藏、中、梵文等語言寫成。當時德新謝巴的畫像也收錄其中,畫像下面是他的名字,再下面是他的心咒,寫的是「唵嘛呢叭彌吽」,並不是「噶瑪巴千諾」。

為何噶瑪巴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從一般「噶瑪巴是觀音菩薩化身」的角度來講,這似乎理所當然,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從另一關連性來看,噶瑪巴和六字大明咒是有特殊因緣的,因為相傳藏民拿著瑪尼輪轉經修持的傳統,是由噶瑪巴希所建立,在第七世班禪喇嘛所著的《手轉瑪尼輪利益》書中,就提及此傳統的開創者是噶瑪巴希。

至於「噶瑪巴千諾」是何時開始,在歷史上已不可考,應該是從民間自然流傳開來的。其實「千諾」這種用語在藏族文化中很常見,有祈求保佑、護佑的意思;有點像是英文的「my god」類似,應該是從基督出現之後開始的用語,但也很難說其起源於何時、由誰開始,「噶瑪巴千諾」大約也是如此,大眾向噶瑪巴祈請、請他保佑,覺得得到利益後,漸漸成為「真言」,也就是「真實語」、有力量的語言。

■《四座上師相應法》法源簡介

規劃祈願法會法務的堪布噶旺於法會開始前,曾簡介《四座上師相應法》表示,對金剛乘而言,上師是我們頂戴的加持之源,而弟子得受加持的關鍵是具有虔敬心,因此弟子如果未來想在修持上有所增長,善巧方法是「上師相應法」,四大教派都會祈請上師,噶舉派對上師的祈請尤其深刻和注重,因此噶舉派又稱「虔敬傳承」。

噶瑪岡倉的傳承之主是法王噶瑪巴,透過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和法王結下深刻因緣。這是一個特別的法,所有的法及「三根本」也都包含於其中了。「三根本」是「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其中「上師」即噶瑪巴,「本尊」即金剛亥母與勝樂金剛,「空行」即七空行(其中的「黑空行」為吉祥天母),「護法」即黑袍護法瑪哈戛拉。

而在噶舉傳承的「上師相應法」中尤為重要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是來自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但這個法本不是一氣呵成做成,是不同場合的開示,由夏瑪巴袞秋衍拉等幾位不同弟子彙整而成,有些會加註解,有些沒有,體例稍有不同。

針對此次課程而出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論釋,是第十七世法王彙編的,包含五部分:
一, 是第五世夏瑪巴袞秋衍拉著,主要講大手印禪修;
二, 是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傑著,講授那洛六法;
三, 是恰美仁波切著,主要是講對上師的禪修;
四, 是蔣貢仁波切的弟子仁千達傑所著,講授如何「持氣」;
五, 是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針對「四座上師相應法」的一篇祈請文,(又稱〈有緣即足祈請文〉)。

《四座上師相應法》對噶舉傳承很重要,以往「嘠千大營地」時期,一天會修四次:早上、午飯前、下午、晚上一次,糾察師會四處巡視是否修法,不如法則會懲罰。《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自修,也可以為他修,個人可以此修持積資淨障,也可為別人修,如有人往生時修「彌陀天法」,有時會加入《四座上師相應法》。

編按:《四座上師相應法》第二堂課,只有受過灌頂的人可以聽聞、閱讀,因此內容不會刊登在網站上!

20170211AM_Teaching on four Session1 Guru Yoga


時間:2017年2月11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211

虔敬傳承經典之作,讓加持入心的秘密

《金剛總持祈請文》、獻請法曼達後,法王開始為期一天、第一堂的《四座上師相應法》開示。

法王開示:

今天要給與的是《四座上師相應法》教授,在座如果有前天並未接受勝樂金剛灌頂者,你仍可以聽聞,但如果想要修持此法的話,你一定要得到過無上瑜伽部本尊的灌頂,例如勝樂金剛的灌頂後才可以修持。

我們也以貝葉經形式印製出藏文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會念藏文的人可以依此念誦。

《四座上師相應法》主要內容是由第八世法王噶瑪巴所寫,但其中也有部分文字出自於第八世法王的弟子。進行《四座上師相應法》講解前,我想先簡略地談一下跟此法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噶瑪巴名號、黑寶冠以及「噶瑪巴千諾」的源由。

■何謂「噶舉傳承的四大八小」?

岡波巴師侄兩人的弟子眾多,其中有四位主要傳承衣缽、執持教法的弟子。這四位持教弟子開啟了噶舉的四大教派。我們現在聽到「噶舉四大八小」名詞,許多人認為是由19世紀的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始用。

在此之前,17、18世紀的達隆噶舉教派就曾出現個名詞,著名的《達隆教派源流》的作者,達隆昂望南傑在其所著作的《達隆噶舉禮供文集》中收錄了一篇〈供茶文〉,當中就提到「岡波巴的弟子開創了噶舉四大八小傳承」等等。

同樣蔣貢康楚之前的竹巴噶舉的康楚法王確吉尼瑪,在其自傳中也提到「噶舉四大」這樣的用詞,並說明是如巴絨噶舉、蔡巴噶舉、帕竹噶舉、噶瑪岡倉等。

一般來說「噶舉四大八小」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整體噶舉教派而言,一種是針對噶瑪岡倉本身有「四大八小」之分。第一種上面已經講過了。

至於第二種說法,噶瑪岡倉當中的「四大八小」是什麼意思呢?在噶美堪布仁欽達傑在其所著的〈金剛總持祈請文〉釋論中,針對「四大八小傳承持有者,直達蔡巴具德竹巴等」,引用一位祖師之言解釋道:這裡的四大八小,是指杜松虔巴弟子所開創的「四大八小」教派。

總之我覺得所謂「四大八小」的用詞,並非代表噶舉各傳承有大小、口訣有深淺差別,而是依教派創立的歷史先後而定名的。其實藏族文化中就有這樣的習慣,用大小來形容長幼,例如在藏地著名的《格薩爾王傳》當中,「林格薩爾」的家族就有大中小家族,長兄所傳的稱為大,么弟所傳的稱為小。因此可知,直接由岡波巴和其侄子傳下的弟子就是「四大」,由岡波巴大師嫡系弟子再傳所傳下的就是「八小」。

■何謂「岡倉噶舉」、「噶瑪噶舉」?

總之岡倉噶舉屬於四大之一,是由岡波巴大師的直傳弟子——噶瑪巴杜松虔巴所創,名稱為「岡倉噶舉」,有時也稱為「噶瑪噶舉」,指的是一樣的。但是一般而言,「岡倉噶舉」名詞較早出現,之後才出現「噶瑪噶舉」一詞。

為什麼稱為岡倉呢?岡倉有兩個音節,「岡」與「倉」,「岡」是指岡波乃朗這個地方,這裡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三大所依中的身所依之處,屬於三個駐錫地的下部駐錫地,也是他實修閉關、證悟大手印之處。「倉」是聚集群居之義,岡波乃朗這個地方,一開始人煙稀少,後來愈來愈多的弟子們跟隨杜松虔巴,如同鳥群在此築巢而居一樣;而噶瑪噶舉的意思是「噶瑪巴的噶舉」,所以稱為噶瑪噶舉。

■「噶瑪巴」名號的意義與來源

接下來講解「噶瑪巴」名號。何時開始有此「噶瑪巴」名號、原因為何?西藏文獻中談到,「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興建噶瑪拉定寺而得名,雖然文獻中如是記載,但其實噶瑪拉定寺,這所位於山中的小寺,是由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所建,這段歷史見於讓炯多傑的自傳中。因此西藏文獻的說法並不正確。另一說法,來自於巴沃仁波切所著的藏傳佛教歷史書《賢者喜宴》一書,其中記載「噶瑪巴」名號來自於杜松虔巴16歲出家時,曾得過一個淨觀:諸佛菩薩賜予黑寶冠,並給予他噶瑪巴的稱號,意為「三世一切諸佛事業者」。

其實藏傳佛教上師常常有許多名號,出家前、出家後、大眾的尊稱,還有壇城密名等等。由於杜松虔巴那個時候,大眾並不知道噶瑪巴這個名稱,只知道他叫做杜松虔巴,因此我覺得「噶瑪巴」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別名的說法,是較為合理的。

同時「噶瑪巴」也是杜松虔巴的一個密名,如同《賢者喜宴》中記載,是他在淨觀中得到的秘密名號,接著成為噶瑪巴希第二世法王噶瑪巴的普遍名號,所以噶瑪巴希被稱為「噶瑪巴」,也就源自於第一世杜松虔巴秘密名號,而「前一世秘密名號,成為下一世普遍名號」也成為噶瑪巴傳承的特殊傳統。

第三世噶瑪巴的名字「讓炯多傑」就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有些人不瞭解這點而有誤會,但在第二世法王有很多部名為「無量大海」的著作,例如《成就無量大海》、《量學無量大海》、《問答無量大海》等,在這幾部著作的最後署名都是「讓炯多傑」,因此很多人誤認這些為第三世法王讓炯多傑所著,但其實這裡的「讓炯多傑」是第二世法王的秘密名號,後來成為了第三世法王的普遍名號。同樣的,第三世法王的秘密名號為若佩多傑,這也成為了第四世法王的普遍名號。

如同第三世法王為讓炯多傑,我們如何得知其秘密名稱為若佩多傑?第三世法王曾在他的著作《甚深內義》一書中提到:「這部分內容可以參照我的另外一部著作《壇城光明》。」《壇城光明》這本著作很珍貴,最近我們才得到這本書,看到最後有一段小字,作者署名為「讓炯若佩多傑」,由此可知,若佩多傑是他的秘密名號,後來就成為第四世噶瑪巴公開的名字。

總之,「噶瑪巴」之名遍為人知,是從第二世開始,第一世時大家都稱他為杜松虔巴,證明之一,就是噶瑪巴希自己曾說:「我就是那普遍稱名(大家都知道)的噶瑪巴。」

第二個證明,是第八世法王噶瑪巴在他的著作《瑜伽續大疏》中提到:「達波噶舉中有兩位通曉顯密的大師,一位是布頓大師,另一位是讓炯多傑。」接著解釋這位讓炯多傑時提到:「讓炯多傑是噶瑪巴第二世、持黑寶冠者第三世。」其他還有許多文獻證明,這裡就不多說了。

■何謂「持黑寶冠者」?

接續談到「持黑寶冠者」為何?

「持黑寶冠者」的源流,就和噶瑪巴名號稍有不同,從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就有。因為在噶瑪巴希的自傳當中提到:「杜松虔巴戴上了從未有人戴過的綢緞的黑寶冠。」另外在著名的佛教史著作當中,例如《賢者喜宴》中提到:「杜松虔巴戴黑寶冠的源流,應該是當他在岡波乃朗閉關時,親見頭戴黑寶冠的薩惹哈大師,因此效法而開始頭戴黑寶冠。

「黑寶冠」顧名思義,一般會以為是黑色,但其實官方用詞應該是「深藍色」。因此前幾天給予勝樂金剛灌頂的瓶灌時,其中一項稱為寶冠灌頂,這當中給予的是五方佛灌頂,五方佛都有各自顏色的寶冠,其中不動佛的寶冠是深藍色,寶生佛是黃色,大日如來是白色等等。「噶瑪巴」是一切諸佛的心金剛不動佛部的化身,因此寶冠的顏色應當和不動佛的一樣,是深藍色的。同樣歷代噶瑪巴名號當中都有「多傑」,即是代表「心金剛不動佛部」之意。

之後由中國的皇帝,例如明朝永樂皇帝,就曾供養他的上師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一頂鑲滿珍寶的黑寶冠。但最早從杜松虔巴開始,就已有黑寶冠。

再來談到「黑寶冠法會」源起於何時?這並沒有一定的說法,從歷史上來看,有一種說法是從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開始黑寶冠法會。黑寶冠法會上戴的有兩種寶冠,一頂名為「藏林耶夏」,另一頂名為「通瓦敦殿」(見即具義),前一頂是比較出名的,是明朝一位皇帝供養給第六世噶瑪巴的。至於後面一頂是誰供養的,歷史上並沒有清楚的記載。

■「噶瑪巴千諾」心咒的起源?

關於「噶瑪巴千諾」這個心咒是從何而起?

過去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受永樂皇帝邀請前往南京,使藏傳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當中的密乘教法和漢地結上法緣。之後出版了一本書,名為《諸佛菩薩妙相名號經咒》,其中收錄很多尊佛菩薩、本尊和祖師的畫像、名號、咒語等,是用藏、中、梵文等語言寫成。當時德新謝巴的畫像也收錄其中,畫像下面是他的名字,再下面是他的心咒,寫的是「唵嘛呢叭彌吽」,並不是「噶瑪巴千諾」。

為何噶瑪巴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從一般「噶瑪巴是觀音菩薩化身」的角度來講,這似乎理所當然,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從另一關連性來看,噶瑪巴和六字大明咒是有特殊因緣的,因為相傳藏民拿著瑪尼輪轉經修持的傳統,是由噶瑪巴希所建立,在第七世班禪喇嘛所著的《手轉瑪尼輪利益》書中,就提及此傳統的開創者是噶瑪巴希。

至於「噶瑪巴千諾」是何時開始,在歷史上已不可考,應該是從民間自然流傳開來的。其實「千諾」這種用語在藏族文化中很常見,有祈求保佑、護佑的意思;有點像是英文的「my god」類似,應該是從基督出現之後開始的用語,但也很難說其起源於何時、由誰開始,「噶瑪巴千諾」大約也是如此,大眾向噶瑪巴祈請、請他保佑,覺得得到利益後,漸漸成為「真言」,也就是「真實語」、有力量的語言。

■《四座上師相應法》法源簡介

規劃祈願法會法務的堪布噶旺於法會開始前,曾簡介《四座上師相應法》表示,對金剛乘而言,上師是我們頂戴的加持之源,而弟子得受加持的關鍵是具有虔敬心,因此弟子如果未來想在修持上有所增長,善巧方法是「上師相應法」,四大教派都會祈請上師,噶舉派對上師的祈請尤其深刻和注重,因此噶舉派又稱「虔敬傳承」。

噶瑪岡倉的傳承之主是法王噶瑪巴,透過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和法王結下深刻因緣。這是一個特別的法,所有的法及「三根本」也都包含於其中了。「三根本」是「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其中「上師」即噶瑪巴,「本尊」即金剛亥母與勝樂金剛,「空行」即七空行(其中的「黑空行」為吉祥天母),「護法」即黑袍護法瑪哈戛拉。

而在噶舉傳承的「上師相應法」中尤為重要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是來自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但這個法本不是一氣呵成做成,是不同場合的開示,由夏瑪巴袞秋衍拉等幾位不同弟子彙整而成,有些會加註解,有些沒有,體例稍有不同。

針對此次課程而出版的《四座上師相應法》論釋,是第十七世法王彙編的,包含五部分:
一, 是第五世夏瑪巴袞秋衍拉著,主要講大手印禪修;
二, 是第九世噶瑪巴旺秋多傑著,講授那洛六法;
三, 是恰美仁波切著,主要是講對上師的禪修;
四, 是蔣貢仁波切的弟子仁千達傑所著,講授如何「持氣」;
五, 是第十五世噶瑪巴卡恰多傑針對「四座上師相應法」的一篇祈請文,(又稱〈有緣即足祈請文〉)。

《四座上師相應法》對噶舉傳承很重要,以往「嘠千大營地」時期,一天會修四次:早上、午飯前、下午、晚上一次,糾察師會四處巡視是否修法,不如法則會懲罰。《四座上師相應法》可以自修,也可以為他修,個人可以此修持積資淨障,也可為別人修,如有人往生時修「彌陀天法」,有時會加入《四座上師相應法》。

編按:《四座上師相應法》第二堂課,只有受過灌頂的人可以聽聞、閱讀,因此內容不會刊登在網站上!

20170211AM_Teaching on four Session1 Guru Yoga

時間:2017年2月10日下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210-1

勤修正法,師徒緣份才能生生世世

下午2:00,大祈願會場準時響起「噶瑪巴千諾」的歌聲,在維那師帶領下,沈靜而舒緩的流盪在上萬大眾之間,為法王第四座即將圓滿的〈上師相應法〉教學,預先呈上虔敬的聞法氛圍。

2:10,法王陞法座。維那師帶領大眾唱誦〈金剛總持祈請文〉。接著是獻供團體對法王獻上請法曼達,接著大眾唱〈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我們繼續早上的教授(《了義炬》P.199):
達成虔敬之道的四個部分
一、就像是桑傑耶謝見到文殊菩薩是一個有妻子家室的人
時,由於產生了沒有信心的妄念,以至於障礙到自己獲得殊
勝成就的例子一樣,看到上師有過失的樣子,要反省那是因
為自己的心不清淨。佛陀怎麼會有過失呢?無論上師做什
麼,就讓他做吧!

就算見到上師做不淨行和說謊話等等行為,要想著這些都是
調伏弟子的無上方便法門。毫不懷疑上師能透過這樣的方式
令很多有情眾生成熟解脫,這是比其他那些持戒清淨的人還
要殊勝上百、上千倍的,這不是在做欺騙狡詐的行為,而是
沒有錯誤的聖妙行為。

尤其,當上師責罵我們時,要想那是在消除我們的惡業,當
上師責打我們的時候,要想著這是在驅趕我的魔障,特別是
要想:「上師對我的慈愛有如世間的父親對孩子一樣,不是
虛假的朋友,而且恩德浩大。」
上師表現出好像不開心的樣子或是不注意我們的樣子時,要
想到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不清淨,是在幫助我們淨除業
障。侍奉上師的身、語、意等讓上師歡喜的方法,都要努力
去做。總之,第一點是不去思維上師的過錯。

二、噶舉祖師曾說:「具德上師仁千寶,所做一切皆善妙,
一切作為皆功德。縱行殺人屠夫業,此皆愜意亦善妙,定是
慈憫眾有情。縱示邪淫破戒相,能增功德生功德,悲智雙運
之表徵。縱以妄語欺他人,乃以種種方便語,引眾生至解脫
道。縱行劫掠偷盜事,亦使他財成資糧,息止眾人之匱乏。
如此意義之上師,辱罵即是威猛咒,必除惡緣與障礙。設若
責打即加持,一切成就由此生,令虔敬者心歡喜。」就像這
樣,要知道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德。

三、在修持對上師虔敬時,不去顧慮是否今生讓上師歡喜,
不去期望是否能夠得殊勝成就。不管上師是否慈悲攝受,不
管是否獲得成就,自己所能做的,除了虔敬沒有其他。要決
心斷除期望和疑懼。

四、世間上有品德的人,是如何為自己的主管在裡裡外外和
中間盡心盡力,而這樣做,還只是為了此生幾月、幾年的利
益。而我們的上師,是直到我們證悟菩提以前的寄託與希
望。此生、來世以及中間這些時候,無論生起什麼祥瑞的大
小功德,都是上師的恩德。自己要能獲得任何法上的功德,
都取決於上師。因此,一切身、語、意的作為,都要是為著
侍奉上師。甚至只是祈願上師長壽且事業廣大,也要永遠不
離柔順敬慕的心。

若能按照以上的四種想法去依止上師,自心不可能不成熟解
脫。

[應用的方法]
在應用上有兩點:一、要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二、要完成
上師的任何心意。這兩點就包含了一切。

用身體去禮拜、繞佛、書寫、縫補、跑腿,乃至提水、打掃。
用言語去祈請、讚頌,向他人講說上師的功德,說出合上師
心意的問答,言詞謙恭,使用敬語,毫無隱瞞地實話實說。

不論在人前人後,都不說半點毀謗的話語。心意中只有虔敬
和淨觀,一剎那也不讓邪見生起,假使因為惡業的引發等原
因,導致我們心裡不舒服,立刻就要用正念覺察,讓身、語
的表現在一開始就不致發生。

如果因為過去的惡業,不小心違反上師的心意,就算捨棄身
體和財富也要懺悔彌補,努力修持百字明咒、酬懺儀式等懺
悔法門。對於違背上師心意的人,不可以和他們心意相投,
共進食物,甚至說話時,都不能生起想與之親近的想法。就
算我們自己並沒有真的辱罵上師,如果和譏毀我們上師的人
親近,也和辱罵了上師沒有差別。

在資財方面,應該要將自己珍愛的物品,以及所有上師喜歡
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匱乏地供養給上師。但是,我們卻是將
貴重且精緻的東西,以及幼馬、牛犢等有用的資材留著自己
用,將所有自己不適用的東西拿去供養上師,而且還吹噓東
西很好。

哪個灌頂法門甚深就要哪個,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不高興,
上師已經傳授了教法和口訣,卻不知感恩,以怨報德,還說
什麼:「我已經勉為其難地來求法,來聽法了喔!」這種自
以為施予恩惠的話。

不知道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供養侍奉上師,卻向上師邀
功,自滿且高調炫耀的話,還不如一開始就自己一個人好好
待著。

所以透過生起不顛倒的虔敬,令心續得到加持的徵兆,有如
經典所說,在實際覺受、夢境中都會出現。特別會有的清淨
殊勝的徵兆是:八法的展現已然消散,放下今生,心識明空
赤裸剝盡,豁然生起證悟。是否能生起正行修持,即是取決
於此。所以,不要急躁地追求高深的止觀修持,要在自心上
圓滿某些功德的基礎。

以上完成了〈上師相應法〉的內容。

雖然之後有「正行」的內容,但教授的正行主要是《了義海》,《了義炬》這裡的正行內容可以說是《了義海》的一些要義,我想就不多說了,我們講到「前行」這裡就可以了,所以「四加行」的部分就講完了。

以上講到了很多跟上師相關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想要修持密法、堪能成為法器的弟子所說的提醒,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麼做,事實上一般人也很難做到,因此只有密法的具格弟子才要這樣去依止上師。

■ 達成「虔敬之道」的四個方法

接下來「達成虔敬之道」有四個部分:
一,不要想上師過失;
二,要視上師所做都是功德;
三,要決心斷除期望和恐懼;
四,永遠不離柔順和敬慕之心。

一,「不要想上師過失」:
雖說不要觀察上師的過失,但我們一開始尋找上師時是要觀察上師的,而實際觀察的時候也會發覺和經典記載的不一樣,你可能會發現,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位完全清淨的上師,他會有一些功德,也有一些過患。如果你堅持要找一位百分之百清淨的上師是找不到的,如果你要依照經典上對於「完全清淨上師」的標準去找尋上師的話,你是找不到上師的。

就像世間找一個伴侶,如果標準訂太高,要求太完美,這樣是找不到的,有些法友就會來找我抱怨說都找不到伴侶,最終只能和自己相處。依止上師也好,或是世俗上找尋伴侶也是一樣,在看對方的功德、好處時,同時也要學習接受對方不好的那一面,有些夫妻之間或伴侶,就是只要求功德、不接受過患,因此吵翻天,問題都出在這裡。

還有,依止上師的目的和原因也要想清楚,就像蜜蜂,目標永遠很清楚,只想採集花蜜,不會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採回來。這裡花指的是上師,花蜜指的是上師心續中的功德特質,例如悲心、智慧等等。因此,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得證和上師一樣的功德特質。換句話說,花的顏色、形狀一點都不重要,重點是它有沒有花蜜。

這是「達成虔敬之道」四個方法的第一個。

上師示現凡夫的樣子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無法直接依止佛與菩薩,上師示現成一個人的樣子,我們反而比較容易親近和溝通。以上是就消極面的角度來說,「不要去看上師的過錯」。

二,「要視上師所做都是功德」:
第二點是從積極面來說,要看上師的功德。

上師所做一切,都是給我們功課,不要浪費師徒之間的關係,要把握師徒的因緣,把一切都當成自己修持進步的機會。很重要的是,師徒之間要建立起堅定不移的信任,不受任何外緣影響。我們有時也可以在世間中看到那種朋友、伴侶之間的信任,就像是鑽石一樣,任何因緣都無法將它摧破。

三,「要決心斷除期望和疑懼」:
有時我們對上師、對師徒關係的期望過高,心態又很急切,像個急功近利的商人一樣。我們應該知道,虔敬心是自己的事情,是身為弟子的責任,不應該輕易受到外在因緣的影響——例如上師對我們的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

同時,對於上師的虔誠不是一生的事情,而是生生世世都要具備虔誠而依止上師,某方面來說,這是一件沒什麼希望的事情,因為生生世世是很長的,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更要具有一種沒有希望的希望,唯有帶著這樣的心,才有可能從期望和疑懼的綑綁中解脫出來。

四,「永遠不離柔順和敬慕的心」。
以上是「達成虔敬之道」的四種方法。

■ 讓上師歡喜的兩種行持

接下來是有兩種弟子應做的行持:
一是要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
二是要完成上師的任何心意。
一切的行持都包含在這兩者當中。

師徒的關係是佛法的關係,不是世間法的關係,這裡的命令指的是上師在佛法上給予的口訣指導,做到時就建立了佛法上的師徒關係,這時候「師徒」才真正名符其實。總之,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主要的意思是要如法實踐上師所教導的佛法。

很多人沒有依照上師所教導的去做修持,只想一直待在上師身邊,跟著到處跑,然而,很難說跟在上師身邊,就能建立起師徒的關係。因為師徒關係是生生世世的,如果你不修持,來生投胎到哪裡都不知道,怎麼還可能生生世世依止呢?因此唯有好好修持上師所教的正法,才能讓師徒關係生生世世維持下去。

接下來會給予《四座上師相應法》口傳,因為聽說有些法友明天就將離開菩提迦耶,無法參加明天《四座上師相應法》的教授,所以這裡先給口傳。

(法王口傳《四座上師相應法》)

■ 第九世法王《四座釋論》,首次面世

《四座上師相應法》主誦已完成十多國語言的翻譯,本來藏英中法本都要印製給現場法友使用,但印刷上出了狀況,本來要印一千本,只來了一百本。但明天上課要用,大家可以先到「正法電子書」網站去下載。

這次法會我們同時也出版《四座上師相應法》釋論合集本,裡面很難得收錄了幾位師大德的釋論,其中一篇是第九世法王旺秋多傑的註解,以前只聽說過,沒有人看過,只在恰美仁波切《山居法》裡提到過;還有第五世夏瑪仁波切的釋論,也一併收錄在裡面。(這時法王忽然用中文說:「好像中文本剛剛到」,現場華人法友聞言響起一片掌聲。)

剛才介紹這個電子書網站裡,書還沒有很多,但《四座上師相應法》的主頌和釋論都收錄在裡面了,未來會放《大祈願課誦本》,還有各種實修的儀軌,都會放在裡面讓大家下載。格式是所有作業系統和載具都可以開啟的,不管是蘋果或微軟的電腦,或者安卓作業系統的手機都可以打開。

但有些載具不一定能呈現聲音,比如《四座上師相應法》我有從頭到尾的錄音,只要開啟就可以同步聽到,有些法友說想要學藏文,這樣聽著也可以學到一些藏文。不過修持時也可以用各自語言念誦,不必一定要讀藏文,你可以讀中文或英文,但如果你想讀藏文當然也是可以的。

明天會給予《四座上師相應法》教學,沒有法本的人可以下載法本到手機裡。這次法會可以帶手機進來,不可以拍照,但可以下載法本上課使用。這裡我也要說清楚,這次是我讓大家帶手機的,這是我提議的,所以你們如果違規拍照或打電話的話,那麼下次祈願法會工作組開會大家都會怪我,就沒人會再接受我的提議了,所以大家切勿違規使用手機啊。還有五分鐘才下課,我就把你們放生吧。

3:30,法王下法座離場。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度母讚文〉。

4:00,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

20170210-PM-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活動《了義炬》課程〈上師相應法〉系列四(圓滿)


時間:2017年2月10日下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210-1

勤修正法,師徒緣份才能生生世世

下午2:00,大祈願會場準時響起「噶瑪巴千諾」的歌聲,在維那師帶領下,沈靜而舒緩的流盪在上萬大眾之間,為法王第四座即將圓滿的〈上師相應法〉教學,預先呈上虔敬的聞法氛圍。

2:10,法王陞法座。維那師帶領大眾唱誦〈金剛總持祈請文〉。接著是獻供團體對法王獻上請法曼達,接著大眾唱〈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我們繼續早上的教授(《了義炬》P.199):
達成虔敬之道的四個部分
一、就像是桑傑耶謝見到文殊菩薩是一個有妻子家室的人
時,由於產生了沒有信心的妄念,以至於障礙到自己獲得殊
勝成就的例子一樣,看到上師有過失的樣子,要反省那是因
為自己的心不清淨。佛陀怎麼會有過失呢?無論上師做什
麼,就讓他做吧!

就算見到上師做不淨行和說謊話等等行為,要想著這些都是
調伏弟子的無上方便法門。毫不懷疑上師能透過這樣的方式
令很多有情眾生成熟解脫,這是比其他那些持戒清淨的人還
要殊勝上百、上千倍的,這不是在做欺騙狡詐的行為,而是
沒有錯誤的聖妙行為。

尤其,當上師責罵我們時,要想那是在消除我們的惡業,當
上師責打我們的時候,要想著這是在驅趕我的魔障,特別是
要想:「上師對我的慈愛有如世間的父親對孩子一樣,不是
虛假的朋友,而且恩德浩大。」
上師表現出好像不開心的樣子或是不注意我們的樣子時,要
想到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不清淨,是在幫助我們淨除業
障。侍奉上師的身、語、意等讓上師歡喜的方法,都要努力
去做。總之,第一點是不去思維上師的過錯。

二、噶舉祖師曾說:「具德上師仁千寶,所做一切皆善妙,
一切作為皆功德。縱行殺人屠夫業,此皆愜意亦善妙,定是
慈憫眾有情。縱示邪淫破戒相,能增功德生功德,悲智雙運
之表徵。縱以妄語欺他人,乃以種種方便語,引眾生至解脫
道。縱行劫掠偷盜事,亦使他財成資糧,息止眾人之匱乏。
如此意義之上師,辱罵即是威猛咒,必除惡緣與障礙。設若
責打即加持,一切成就由此生,令虔敬者心歡喜。」就像這
樣,要知道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功德。

三、在修持對上師虔敬時,不去顧慮是否今生讓上師歡喜,
不去期望是否能夠得殊勝成就。不管上師是否慈悲攝受,不
管是否獲得成就,自己所能做的,除了虔敬沒有其他。要決
心斷除期望和疑懼。

四、世間上有品德的人,是如何為自己的主管在裡裡外外和
中間盡心盡力,而這樣做,還只是為了此生幾月、幾年的利
益。而我們的上師,是直到我們證悟菩提以前的寄託與希
望。此生、來世以及中間這些時候,無論生起什麼祥瑞的大
小功德,都是上師的恩德。自己要能獲得任何法上的功德,
都取決於上師。因此,一切身、語、意的作為,都要是為著
侍奉上師。甚至只是祈願上師長壽且事業廣大,也要永遠不
離柔順敬慕的心。

若能按照以上的四種想法去依止上師,自心不可能不成熟解
脫。

[應用的方法]
在應用上有兩點:一、要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二、要完成
上師的任何心意。這兩點就包含了一切。

用身體去禮拜、繞佛、書寫、縫補、跑腿,乃至提水、打掃。
用言語去祈請、讚頌,向他人講說上師的功德,說出合上師
心意的問答,言詞謙恭,使用敬語,毫無隱瞞地實話實說。

不論在人前人後,都不說半點毀謗的話語。心意中只有虔敬
和淨觀,一剎那也不讓邪見生起,假使因為惡業的引發等原
因,導致我們心裡不舒服,立刻就要用正念覺察,讓身、語
的表現在一開始就不致發生。

如果因為過去的惡業,不小心違反上師的心意,就算捨棄身
體和財富也要懺悔彌補,努力修持百字明咒、酬懺儀式等懺
悔法門。對於違背上師心意的人,不可以和他們心意相投,
共進食物,甚至說話時,都不能生起想與之親近的想法。就
算我們自己並沒有真的辱罵上師,如果和譏毀我們上師的人
親近,也和辱罵了上師沒有差別。

在資財方面,應該要將自己珍愛的物品,以及所有上師喜歡
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匱乏地供養給上師。但是,我們卻是將
貴重且精緻的東西,以及幼馬、牛犢等有用的資材留著自己
用,將所有自己不適用的東西拿去供養上師,而且還吹噓東
西很好。

哪個灌頂法門甚深就要哪個,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不高興,
上師已經傳授了教法和口訣,卻不知感恩,以怨報德,還說
什麼:「我已經勉為其難地來求法,來聽法了喔!」這種自
以為施予恩惠的話。

不知道其實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供養侍奉上師,卻向上師邀
功,自滿且高調炫耀的話,還不如一開始就自己一個人好好
待著。

所以透過生起不顛倒的虔敬,令心續得到加持的徵兆,有如
經典所說,在實際覺受、夢境中都會出現。特別會有的清淨
殊勝的徵兆是:八法的展現已然消散,放下今生,心識明空
赤裸剝盡,豁然生起證悟。是否能生起正行修持,即是取決
於此。所以,不要急躁地追求高深的止觀修持,要在自心上
圓滿某些功德的基礎。

以上完成了〈上師相應法〉的內容。

雖然之後有「正行」的內容,但教授的正行主要是《了義海》,《了義炬》這裡的正行內容可以說是《了義海》的一些要義,我想就不多說了,我們講到「前行」這裡就可以了,所以「四加行」的部分就講完了。

以上講到了很多跟上師相關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想要修持密法、堪能成為法器的弟子所說的提醒,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麼做,事實上一般人也很難做到,因此只有密法的具格弟子才要這樣去依止上師。

■ 達成「虔敬之道」的四個方法

接下來「達成虔敬之道」有四個部分:
一,不要想上師過失;
二,要視上師所做都是功德;
三,要決心斷除期望和恐懼;
四,永遠不離柔順和敬慕之心。

一,「不要想上師過失」:
雖說不要觀察上師的過失,但我們一開始尋找上師時是要觀察上師的,而實際觀察的時候也會發覺和經典記載的不一樣,你可能會發現,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位完全清淨的上師,他會有一些功德,也有一些過患。如果你堅持要找一位百分之百清淨的上師是找不到的,如果你要依照經典上對於「完全清淨上師」的標準去找尋上師的話,你是找不到上師的。

就像世間找一個伴侶,如果標準訂太高,要求太完美,這樣是找不到的,有些法友就會來找我抱怨說都找不到伴侶,最終只能和自己相處。依止上師也好,或是世俗上找尋伴侶也是一樣,在看對方的功德、好處時,同時也要學習接受對方不好的那一面,有些夫妻之間或伴侶,就是只要求功德、不接受過患,因此吵翻天,問題都出在這裡。

還有,依止上師的目的和原因也要想清楚,就像蜜蜂,目標永遠很清楚,只想採集花蜜,不會把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採回來。這裡花指的是上師,花蜜指的是上師心續中的功德特質,例如悲心、智慧等等。因此,依止上師的目的,就是要學習、得證和上師一樣的功德特質。換句話說,花的顏色、形狀一點都不重要,重點是它有沒有花蜜。

這是「達成虔敬之道」四個方法的第一個。

上師示現凡夫的樣子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無法直接依止佛與菩薩,上師示現成一個人的樣子,我們反而比較容易親近和溝通。以上是就消極面的角度來說,「不要去看上師的過錯」。

二,「要視上師所做都是功德」:
第二點是從積極面來說,要看上師的功德。

上師所做一切,都是給我們功課,不要浪費師徒之間的關係,要把握師徒的因緣,把一切都當成自己修持進步的機會。很重要的是,師徒之間要建立起堅定不移的信任,不受任何外緣影響。我們有時也可以在世間中看到那種朋友、伴侶之間的信任,就像是鑽石一樣,任何因緣都無法將它摧破。

三,「要決心斷除期望和疑懼」:
有時我們對上師、對師徒關係的期望過高,心態又很急切,像個急功近利的商人一樣。我們應該知道,虔敬心是自己的事情,是身為弟子的責任,不應該輕易受到外在因緣的影響——例如上師對我們的態度不同而有所改變。

同時,對於上師的虔誠不是一生的事情,而是生生世世都要具備虔誠而依止上師,某方面來說,這是一件沒什麼希望的事情,因為生生世世是很長的,然而,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更要具有一種沒有希望的希望,唯有帶著這樣的心,才有可能從期望和疑懼的綑綁中解脫出來。

四,「永遠不離柔順和敬慕的心」。
以上是「達成虔敬之道」的四種方法。

■ 讓上師歡喜的兩種行持

接下來是有兩種弟子應做的行持:
一是要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
二是要完成上師的任何心意。
一切的行持都包含在這兩者當中。

師徒的關係是佛法的關係,不是世間法的關係,這裡的命令指的是上師在佛法上給予的口訣指導,做到時就建立了佛法上的師徒關係,這時候「師徒」才真正名符其實。總之,做到上師的任何命令,主要的意思是要如法實踐上師所教導的佛法。

很多人沒有依照上師所教導的去做修持,只想一直待在上師身邊,跟著到處跑,然而,很難說跟在上師身邊,就能建立起師徒的關係。因為師徒關係是生生世世的,如果你不修持,來生投胎到哪裡都不知道,怎麼還可能生生世世依止呢?因此唯有好好修持上師所教的正法,才能讓師徒關係生生世世維持下去。

接下來會給予《四座上師相應法》口傳,因為聽說有些法友明天就將離開菩提迦耶,無法參加明天《四座上師相應法》的教授,所以這裡先給口傳。

(法王口傳《四座上師相應法》)

■ 第九世法王《四座釋論》,首次面世

《四座上師相應法》主誦已完成十多國語言的翻譯,本來藏英中法本都要印製給現場法友使用,但印刷上出了狀況,本來要印一千本,只來了一百本。但明天上課要用,大家可以先到「正法電子書」網站去下載。

這次法會我們同時也出版《四座上師相應法》釋論合集本,裡面很難得收錄了幾位師大德的釋論,其中一篇是第九世法王旺秋多傑的註解,以前只聽說過,沒有人看過,只在恰美仁波切《山居法》裡提到過;還有第五世夏瑪仁波切的釋論,也一併收錄在裡面。(這時法王忽然用中文說:「好像中文本剛剛到」,現場華人法友聞言響起一片掌聲。)

剛才介紹這個電子書網站裡,書還沒有很多,但《四座上師相應法》的主頌和釋論都收錄在裡面了,未來會放《大祈願課誦本》,還有各種實修的儀軌,都會放在裡面讓大家下載。格式是所有作業系統和載具都可以開啟的,不管是蘋果或微軟的電腦,或者安卓作業系統的手機都可以打開。

但有些載具不一定能呈現聲音,比如《四座上師相應法》我有從頭到尾的錄音,只要開啟就可以同步聽到,有些法友說想要學藏文,這樣聽著也可以學到一些藏文。不過修持時也可以用各自語言念誦,不必一定要讀藏文,你可以讀中文或英文,但如果你想讀藏文當然也是可以的。

明天會給予《四座上師相應法》教學,沒有法本的人可以下載法本到手機裡。這次法會可以帶手機進來,不可以拍照,但可以下載法本上課使用。這裡我也要說清楚,這次是我讓大家帶手機的,這是我提議的,所以你們如果違規拍照或打電話的話,那麼下次祈願法會工作組開會大家都會怪我,就沒人會再接受我的提議了,所以大家切勿違規使用手機啊。還有五分鐘才下課,我就把你們放生吧。

3:30,法王下法座離場。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度母讚文〉。

4:00,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四座上師相應法》。

20170210-PM-第34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前行活動《了義炬》課程〈上師相應法〉系列四(圓滿)

時間:2017年2月10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噶舉大祈願會場

20170210

上師相應法,重點在信心與淨觀

法王早上8:00邁入會場,在維那師帶領下大眾齊誦〈金剛總持祈請文〉、〈普賢行願品〉後,僧俗四眾代表敬獻請法曼達,開始第34屆祈願法會的《了義炬》〈上師相應法〉第三堂課程:

法王開示:
我們繼續講解《了義炬》〈上師相應法〉內容:

就算沒有從如同噶瑪巴和他的心子這樣眾所週知的上師口中聽聞到佛法,將其他有覺證的上師奉為根本上師,也能獲得加持。這位上師實際上是凡夫也好,是佛陀、菩薩的化身也好,如果我們自己能觀想對方就是佛陀,並且向他祈請的話,諸佛、菩薩、本尊聖眾就會進入這位金剛阿闍黎的身、語、意中來利益眾生。

《廣布吉祥口授》中說:「任何眾生若是藐視未來的金剛持,就等於是藐視我,我將捨棄他們。」又說:「住在上師體內的是我,從其他行者那兒接受供養的是我,他們取悅我,因此清淨了自心的業障。」

若能讓自己的上師歡喜,就是讓一切諸佛歡喜,若對上師作惡,就和對一切諸佛作惡沒有差別。若供養上師,就獲得供養一切諸佛的福德,而且滅除自己的覆障。所有的經典和論典都說,殊勝成就的獲得只取決於上師。

因此,對上師虔敬和供養等行為的利益是無量的。

密續中說:「若人觀修十萬尊,較之專想上師身,其利百千分不及。若人誦咒千億數,較勤祈上師三遍,其力萬分不及一。若劫修圓滿次第,較之心中僅現師,其威萬分不及一。」

《明燈》說:「善男子,盡所有十方佛世尊,所有十方諸佛世尊金剛身、語、意所生之福德蘊聚,阿闍黎一毛孔之福德更勝於彼,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如來智藏故。」

教導大、小乘經論的上師,與教導密乘的續典、口傳、口訣的上師,這兩者除了在影響力上有一些差異之外,在一般的 情況下,一點差別也沒有。

以密乘第一條根本戒的對象來說,所謂是否毀犯了三昧耶誓戒,取決於我們自己,並非取決於對方是否為根本上師。在領受了密咒灌頂之後,所有和自己建立起法緣的上師,即是要持守勿犯根本戒第一條的對象了。所以不論接受了多少顯乘或密乘的法,一旦受法了,就要重視不能積造罪惡。然而,沒有法上聯結的傳承上師們,雖然不是毀犯根本戒的對象,卻也絕不可以對他們做出詆毀等行為。

整體而言,不要觀察眾生的過錯,要修持知母、念恩、慈悲, 特別是不要觀察進入佛門之人的過失,要知道他們就像是在 同一條船上的人一樣,只有想著對方的功德,並且去隨喜和尊敬。尤其不能觀察上師的過錯。

在《信力入印法門經》中說:「辱罵一位菩薩的罪過,大於 搶奪三千世界一切有情之財物,摧毀一切佛塔。不論任何緣由輕視苛罵菩薩,將轉生嚎叫地獄,身長五百由旬,頭、嘴、舌各有五百,有五百支犁挖割每一根舌頭。」

總之,辱罵一位聖者的罪過是無量的,何況是辱罵菩薩,更危險的是辱罵密乘瑜伽士。再者,我們不知道誰是聖者,誰住於內在的瑜伽,因此說除了圓滿的佛陀之外,一介凡夫無法度知另一個凡夫,若是隨便道人長短以及毀謗他人,則會掃掉自己的功德。觀察別人的過失,自然一定也會毀滅自己。所以,只偵查警惕自己的過錯,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對上師沒有信心,對修行人沒有淨觀的人,我們現在都看得到、聽得到,這樣的人會遭遇到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別 人都把他們視為敵人,遇到不安樂的死亡因素,死亡的徵兆不祥,成為人們毀謗的對象;那些對上師虔敬並且對他人較有淨觀的人,自然就會福樂且有名望,人人都會讚歎、尊重、愛戴他,也會遇到好的死亡因素,有好的死亡徵兆等。

噶舉祖師曾說:「視上師為佛,就能獲得佛的加持;視上師為菩薩,就能獲得菩薩的加持;視上師為成就者,就能獲得成就者的加持;看上師只是一位好的凡夫善知識,就獲得相等身分的加持。沒有虔敬,永遠不會得到加持。」

[修持上師瑜伽應有的信念]

一, 並非在根本上師之外另有他佛,上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 佛總集的體性。三寶的功德沒有邊際,而那一切功德都是根本上師的化現。不只如此,現今在各方利益著眾生的聖者們,包括太陽、月亮、滋補良藥、舟船、橋樑,這些都是上師的化現。給予我們灌頂、口傳、教授,以及教導我們書寫、念讀、學習的人,要觀想他們都是上師尊身的體現。總之, 要堅定確信上師是佛。

二、要想:「佛陀、本尊、噶舉傳承祖師們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卻不得見其面,不得聞其聲,就算見到了,他們也不會 做出更勝於上師佛行的事情。過去有無數佛世尊,現今也有住於十方的無量諸佛、菩薩、上師、本尊,但是我連在夢中見到一位的福氣也沒有。可是這位根本上師卻將即身成佛的方法,完全而且沒有錯誤地展示給這樣的我。如此大恩,就算身體性命化為灰燼也無以為報。」

三、我們不應該當上師關懷我們,賜予我們教法和物質時便想起上師,但時間一久便忘記上師。當疾病惡緣發生時,會想起上師,當享受快樂的時候,就不會憶念上師。而是應該 不論在行、住、坐、臥、快樂或痛苦等任何情況發生的時候,一遍遍地心裡只有想著上師。

四、不應該偶爾想起上師,只是嘴上說著:「皈依啊!」然後少少地念誦幾種祈請文就覺得算數了。而是要以全身汗毛 顫動、淚流滿面的渴望,頓時拋開意識,滅卻凡俗的感知,生起無可指認的強烈虔敬覺受。

若能具備以上四點,則是有了能讓加持入心,且能夠豁然生起證悟的標準虔敬。修習上師即是佛,是迅速獲得加持的關鍵。

此外,若修持大手印,應觀想上師就是赤裸裸的法身;要延長壽命,應觀想上師就是無量壽佛以及白度母;若要消除疾病,應觀想上師就是藥師佛。若要消除非人的侵擾,就要觀想上師就是那個對治的本尊。

要視上師與任何續部壇城之主尊沒有差別,所以[稱上師為 ]「壇城怙主」,也就是這個意思。同理,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上師瑜伽的各種事業法門。

不憶念上師的恩德,是不重視教法的表現,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的,自心也不會生起功德。但也因為如此,膽大的人會產生認為上師不可能有功德的邪見,膽小的人會產生認為其他的修行者不可能有功德的邪見,於是會毀犯根本墮罪,導致過去所積聚的一切福德被掃除殆盡。

若憶念上師恩德,自然就會生起對上師和法的恭敬,於是一切功德會無須努力地任運而成。經典中說:「若難以生起純正的虔敬,可以透過供養三寶,承侍僧伽,身語做善行等等, 盡量去行善積德,祈願:『透過自己所積聚的福德,能夠生起對上師的特殊虔敬。』透過這樣的發願和修持將能立刻生起虔敬。」

祈願:『透過自己所積聚的福德,能夠生上等的虔敬能有上等的善行,中等的虔敬會有中等的善行,普通的虔敬,善行也會是普通的。那洛巴、梅紀巴、密勒日巴、甲域瓦等人,為了上師而修苦行,僅僅如此便獲得了成就,我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也難以生起無造作的虔敬,因 此要用祈請來引導,漸進地修學

■自入灌頂:觀想上師放光加持,淨化三昧耶違犯

如同昨天所教授的觀想法,行者可以藉由領受四灌,恢復密乘戒的違犯,「四灌」也有一個名稱為「自入灌頂」,所謂「領受四灌」時,要依序觀想:

一,上師額間放射出象徵「身」的白光,讓弟子得到瓶灌;
二,上師喉間放出象徵「語」的紅光,讓弟子得到秘密灌頂;
三,上師心間放出象徵「意」的藍光,讓弟子獲得智慧灌頂;
四,上師額喉心同時放出白紅藍光,讓弟子得到第四灌頂。
接著觀想上師化光融入你,與你無二無別。

這四灌也等同於灌頂儀軌中的自入儀軌。

《四座上師相應法》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要在四個時間修持「上師相應法」:在早上和下午各兩次,另有「六座上師相應法」,就是一天中有六次。對於初學者而言,在修持上師相應法時,最好時間不要太長而次數要多,是較為容易的,因此有四座或六座上師相應法。

一般在家眾可能很難在一天中修六座或四座,但每日修持一座是必要的。

為何要注重一座法的修持呢?如果毀犯了所領受得菩薩戒或密乘戒時,懺悔期限是在一座法之間,若時間超過一座法後,就很難恢復、還淨,因此在一座法內修持,就能還淨恢復你的戒律。

■觀想上師與釋迦牟尼佛、岡波巴大師、金剛總持、噶瑪巴無二無別

同樣的,《了義炬》〈上師相應法〉觀修的重點,也是你觀想的上師不是單獨個體,而要觀想為「一切諸佛總集,一切壇城聖眾三根本總集」,這是很重要的:

一, 上師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我們觀想上師於頭頂對面虛空中出現時,要觀想其本質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因為世尊是整個佛教的創始者。

二, 上師與岡波巴大師無二無別:其次要觀想根本上師與岡波巴大師無二無別,尤其在做四加行的前行修持時,更要如是觀想,因為岡波巴大師是達波噶舉教主,達波仁波切是佛陀授記的大師,因此要觀想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

三, 上師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再來重點是要觀想上師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本質是上師、外顯為金剛總持,本質也與佛陀無二無別,藉此方式,等於也是和密乘結下法緣。

四, 上師與杜松虔巴無二無別:最後重點是要觀想根本上師和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無二無別,因為杜松虔巴是岡倉噶舉的創立者,之後才有歷代噶瑪巴的轉世。此處觀想的噶瑪巴,可以是你特別有信心的那一位,你觀想上師與噶瑪巴無二無別即可。

說這麼多,觀想上師即是釋迦牟尼佛、諸佛總集等等,這一切上師相應法,觀修用意就是透過各種方式、用盡各種力量,去幫助你生起虔敬之心,這就是上師相應法的重點。

■對你恩德最大、你最感念的上師,就是根本上師

剛剛我們也一直提到「根本上師」,很多人不知道何謂「根本上師」,跑來問我說:「可不可以告訴我,我的根本上師是誰?」請我告訴他們。

針對很多法友的這個問題,我也很難一下回答,他的上師姓名是誰、地址在哪裡等等。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先瞭解何為「根本上師」,若你是一個有信心做佛法思維的行者,你會發現你會有很多指導你佛法、結下了法緣的老師,不一定只有一個,但當中,你會發現特別有證悟、有修持者,這位可能就是你的根本上師。

另一種說法是,在這麼多上師中,你覺得他對你恩德最大、你最感恩他、特別帶領照顧你、和你連結很深者,也可以說是你的根本上師。

因此很多時候,當談到根本上師時,並非是從外相上去取決何為根本上師,而要從心上去看。若感覺「特別有親切感」者,可以說就是根本上師。以過去祖師為例,岡波巴大師最早在噶當派出家學習,當時依止過非常多噶當派善知識,之後最主要依止、跟隨者,為密勒日巴大師。

在當時,相較於噶當派大寺院中、學習大經大論、討論哲學的出家僧眾們,密勒日巴大師是一位瑜伽士,白話就是一位在家居士,是一位非常普通樸素的善知識,大師他非常自在,每天快樂地唱著道歌,白話來說,就是成天到晚都在唱歌,遇到有弟子來,就說唱道歌吧,他並不會為弟子講授中觀道理而是唱道歌。

但當岡波巴大師一聽到密勒日巴名號時,就生起信心,之後跟隨密勒日巴大師四、五個月,密勒日巴大師成為岡波巴大師最重要的一位上師,也成為岡波巴大師的究竟皈依處。

■先自問:「以我現在對佛法的信心,找得到上師嗎?」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是如何尋找上師呢?多半是看外相,我們會先觀察,這位上師寺院大嗎?弟子多嗎?長得如何?對於上師的修為、證悟、學問,我們都不關心,其實換句話說,在找尋根本上師時,都不是非常有道理,因為我們並未從自己的信心著手,而是像購物一樣,從「好看不好看」來尋找上師,這是錯誤的。

根本上師不是向外去找,重點在於自己有沒有信心,我們應當先自問:「以現在自己對佛法的信心程度,我找得到上師嗎?」這是首先要觀察的,但一般人都並未從此著手。

因此有點類似「你想買東西卻不帶錢」,這是買不到的;同理,若你找尋上師時並未具備虔誠,那也根本找不到根本上師。

我看到很多法友都很擔心找不到根本上師,從某方面來論,「師資缺乏、找不到好指導者」確實是個會遇到的困難;而從另一角度而言,自己的信心要先建立,若你真的對佛法有真實的虔誠信心,並不需要擔心會找不到根本上師,因為佛菩薩都日夜恆時、迫不及待地想要利益眾生,但若我們不給他們機會,那連諸佛菩薩也沒辦法利益到我們。

■佛菩薩在門外,你卻不開門?

所謂的「機會」,就是「生起信心」。

「信心」如同打開「城門」一般,打開時所有人都可以進來;若將門緊閉,外面的人再怎麼敲門,都是進不來的。沒有信心時等於拒佛菩薩於門外,諸佛菩薩只能在外乾等。反之若有信心,菩薩們是會搶著進門的。因此「上師相應法」很重要的就是「信心」和「淨觀」。

同樣的,如果你無法找到根本上師,也不用擔心,因為《了義炬》中提到在獲得歷代祖師傳承的口傳後,若對哪一位上師信心較大而觀想為根本上師,同樣能獲得加持,因此,可以將你特別有信心的往昔祖師,視為根本上師,同樣會獲得加持。

■尋找根本上師,要感性與理性兼具

剛剛講的,都在強調尋找根本上師時,你要對他有感覺、有強烈信心,這是一個關鍵。但同時也不能失去理智,僅有感性面是不行的,「理性面」就是對上師能做判斷、觀察,不僅是感覺良好或「覺得」很有信心而已。

因此續典中說「觀察上師要12年」,但何為「觀察上師」?不是去看「過錯」,而是看「功德」,換句話說,不是看負面部分,而是正面觀察。不然觀察上師會變成越觀察越負面,這是毫無意義的。

今天下午會完成《了義炬》〈上師相應法〉的教授,明天是《四座上師相應法》課程。

9:30法王結束〈上師相應法〉第三堂課教授,下法座。10:00,維那師帶領大眾共修《四座上師相應法》多次。

20170210AM_Torch of True Meaning Session3 Guru Yo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