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天涯共此時,法王萬里傳訊說修心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時間:2018年2月26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20180226

今天是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清晨6:00整,國師嘉察仁波切陞法座,為在場四眾弟子傳授〈大乘布薩律儀〉,就是漢傳的「八關齋戒」,傳戒聲中,天光一絲一絲亮起,菩提迦耶氣溫也一度一度往上跳到攝氏36度,為期七天的祈願法會正行「熱騰騰」地揭開了序幕。

第二座法在早上9:00整開始,當熟悉的迎請隊伍樂聲響起,眾人看到竹奔德千仁波切及安增仁波切共同奉持的,是幾乎等身高的法王法照時,頓湧驚喜與想念的眼淚,並反射性的深深鞠躬。萬事盡求善美的法王,除了繼續第三年的《修心絮語》教學外,也會在法會第六、第七天,「法王特別開示」時,再度給予教導與叮囑。

皈依發心後,依然是三十七獻曼達,今年祈願法會主要功德主——香港噶舉祈願辦事處和諸多善信施主代表也依序到台前,向法王法照獻上身語意、功德、事業的供養及哈達,在威嚴法照的注視下,交織著感恩與思念的哈達逐漸堆疊如小山,台下會眾觀想手間供養出大千世界,在聖地菩提迦耶,體會著此娑婆世界中,成就者大悲化身功德遍在的如夢似幻本質。

當法王念誦說法前祈請文的影像播出時,會場先響起幾聲驚嘆與略帶遲疑的掌聲,接著一片響亮鼓掌。當法王問候大家新年快樂時,大家也熱烈鼓掌回應。以下是今天法王講授《修心絮語》的開示內容:

慈悲不缺席,法王教言與大眾同在

今天,是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開始。首先,要問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為主的與會上師、祖古,堪布、善知識和各寺院的僧伽大眾,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具信法友們,問候大家藏曆地犬年新年快樂。祝大家新年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這次第35屆祈願法會,本來我試著要前來參加,但是最後沒能成行。但是法會的行程和準備工作,我都和以前一樣給予指導和主持會議。而在祈願法會前行課程期間,我也一直透過視訊觀看,並且不時地給予一些指導。

本來還有一點擔心,但是看到視訊後,看到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的課程非常圓滿,一定對於大家在修心上有很大的助益和啟發,很多人都跟我這樣反應。因此首先要感謝兩位仁波切。

法會正行期間,一兩年前我開始給予波多瓦大師的《修心絮語》課程。由於是我開始的,所以也應該由我把它教完。雖然我遠在美國,但現代科技發達,還是能夠直接給予教學,因此祈願法會四天正行的課程,很幸運地我還是能夠繼續完成教學。以我個人來說,並不具備任何學識、持戒、賢善的功德,這並不是自謙的話,事實就是如此。

我有幸得到噶瑪巴名號的加持,這是很幸運的一件事情;但另一方面來說,以我身為一個「人」的角度而言,需要坐在這樣一個法王噶瑪巴的法座上,承擔起這樣偌大的責任,也是滿不幸的一件事情。無論如何,因為有了這樣的名號,可以跟很多人結下法緣;這完全不是因為自己很有德行,而是歷代噶瑪巴的大悲加持,讓我有機會利益很多人種下解脫的善種子。因此我覺得是在歷代噶瑪巴和噶舉祖師的加持之下,給予各位教學的。

噶當派口訣,針對修心「對症下藥」

各位也是一樣,無論聽聞任何法教,尤其是噶當派的教言,更是對症下藥的口訣,就像藏族俗語說的「準確地在穴位上針炙」一樣,比喻能夠針對問題做有效的處理,是非常殊勝的口訣。因此各位在聽聞的時候,要能夠身口意三門不散亂地聽聞。接著《修心絮語》課程延續去年教到的地方:

由於心行兩者是並進的,所以當你一心繫念的是此生世俗,那麼外顯行為的徵兆也都是此生的計較;如果具有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的話,所做的行持,也就會是想盡辦法出離輪迴和盡力地利他。我們應該依教奉行,言行一致。

自己的行持不如法,卻對他人開示佛法,這就像得了痲瘋病的人,卻跟別人說自己有修持「大鵬金翅鳥成就法」一樣,是沒有人會聽信的。

總的來說,現在很多人的動機,都是輪迴、世間的動機,那麼藉由這樣的動機,他的行為也都會變成是在達成世間八法。如果動機是為了求得涅槃,或者說遍知的佛果,那麼行為上也自然而然都是盡力出離輪迴、證得涅槃的作為。總而言之,所謂的「行者」,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就是「如法行持的人」,也就是「佛法怎麼說,就那麼去做」的人。然後將自己所修持的,告訴其他的人。不然,自己不以身作則,言行不一致,但是卻跟其他人說佛法是怎麼怎麼說的,這樣對他人是不會有什麼幫助的。或許他人聽聞之後,樣子上會修一修佛法,例如為弟子講解幾部論之後,弟子聽了可能會得到一點道理上的幫助,有一點改變和不同的感覺生起,但是這個弟子會不會因此而捨棄對於此世的貪著,或者能夠真正修持佛法而降伏自心的煩惱呢?不會的。

日子久了,學生不僅沒有任何修持和進步,甚至開始四處抱怨佛法沒有效用,批評自己依止的上師沒什麼功德,這是慢慢一定會出現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問題出在上師身上,這是說法上師的問題。這就像竹巴昆列大師曾經說的:「有些上師滿口慈悲,但他自己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上師只是口上說說,心續當中沒有一點修持,所說所做相互違背,因此弟子當然不會生起信心的。這裡舉的例子是什麼呢?是以「大鵬金翅鳥成就法」為例子。過去痲瘋病在藏地是很嚴重的傳染病,只要得到了,就必須馬上被隔離。藏人相信痲瘋病是一種龍族的病,而對治「龍病」的方法,就是「大鵬金翅鳥法門」,傳統上會接受的「馬頭明王」、「金剛手菩薩」和「大鵬金翅鳥」三尊的灌頂,其中就有大鵬金翅鳥的修持。但是,如果自己得了痲瘋病,又對別人傳授此法,別人會相信嗎?別人可能會說:「如果你要傳授這個法門,首先你得治好自己的痲瘋病不是嗎?然後我再相信你。不然自己得病還傳授這個法門,我不會聽信的。」所以一個上師言行不一致,弟子是不會相信的。

下定決心求解脫,才是好行者

出生高貴、富有、有膽識、精謀略、有辦法、專業穩重的人,不僅會受到善知識的器重,也會受到親戚朋友的尊敬。但對於那些具有信心,或者因為害怕死亡而希求佛法的人們,卻說他們是固執、沒用的人。

現代來說,只要長得好看一點,不要長得太難看,還要富有,有膽識、精謀略、有辦法的人,會受到假的上師、不具德的上師或善知識所器重。上師很尊重他們,他的師兄弟也會說他很厲害,方方面面地給予讚嘆。但是那些對於三寶有信心的人,發自內心畏懼死亡而心繫佛法的弟子,那些不具德的上師卻認為這個弟子很傻、很笨,是沒什麼用的人,他的師兄弟、法友們也會覺得他是瘋子。

世間強者,常和證悟背道而馳

這些人的親人、朋友、堪布、阿闍黎、喇嘛、法友等,也都認為他們沒什麼用,不僅如此,還百般輕視地想要遠離這種人。富有、有膽識、精謀略、有靠山,這些跟成就菩提都是相違的。有些格西看不起那些老實修行,保持謙卑,視此生利益、名聲、財富、欲望等等如仇敵、如過患的人,認為他們一點用處都沒有,覺得有財富、蠻橫、有背景的人才是有用的人——這樣的善知識,都不是真實的善知識。

這樣的弟子,也就是真正對三寶有信心,發自內心畏懼死亡的人,假的善知識和上師會說:「喔,這個弟子只是裝模作樣而已,只是一個沒用的人而已。」他的親人、朋友不僅不會支持他,甚至還輕視詆毀他,想方設法地想要離他遠一點。相反的,上面提到那些出生高貴、有財富、有手段、有謀略的弟子,卻會受到尊重。事實上,財富、手段、謀略,和成就菩提是相違背的,對於一個一心想要證得菩提果位的人來說,那些根本不重要,對於他們而言,那些都是世間法,那些汲汲營營想著世間名利的人,才會想要耍手段,想要變得富有、有權勢。一個捨棄今生的人,完全不會想要努力成為一個精於世間謀略的人,因此和成就菩提是相違背的。

總之,如果一個上師認為「一心一意修持,視一切世間法如仇敵、過患,能夠捨棄今生」的弟子是沒用的,而那些出生高貴、有財富、精謀略的弟子才是重要的,有這樣的觀念的上師,就不是具德的上師。

好上師,要幫學生找出病根下對藥

如果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善知識,就如經典所說:「無視供養地為眾生開示佛法。」我們應該把這樣如法的行持放在心上。一個好的僧人,他會畏懼死亡,精進修持,不會貪著此生,具有智慧,相信佛法。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要從輪迴出離,成就圓滿的佛果。對佛陀有信心的人,就會希求佛法。而那些有膽識、幹練、精謀略的人,離佛道是愈來愈遠的。

如果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或上師,就會像是佛陀講解上師的功德時說:「無視供養地為眾生開示佛法。」一樣,無論有沒有人供養他,只要是具格的弟子,就會以大悲攝受他,為弟子開示。換句話說,只要是一個踏實修行的弟子,上師都會慈悲地給予指導,願意帶領他的。如果想要正確好好地修持佛法,要怎麼做呢?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去處理問題。

首先要知道問題,例如病人,先要接受診斷,找到病症,然後對症下藥。同樣的,如果想要好好地修持佛法,首先要先發覺問題,然後視問題如病,接著盡力去對治。波多瓦大師認為,一個好的修行人應該是怎麼樣的呢?這裡是寫說「一個好的僧人」,但無論是僧人也好,修行人也好,意思是一樣的,要成為一個好的修行人也不一定要成為僧人。

無論如何,一個好的修行人是什麼樣子的呢?他是一個「畏懼死亡,精進修持,不浪費生命」的人,他不會貪著此生,對於三寶有著真實的信心,因為如果沒有信心,也就不會想要修持。這樣的一個修行者,離成佛是很近的。而之前說的那種有謀略手段的人,離成佛卻是很遠的。本來那些人心中也並不想成佛,一心只求眼前的利益,他們對成佛毫無興趣,也沒什麼感覺,因此這種人離成佛是非常遙遠的。

所謂有膽識、精謀略的人,以前來說,是指那些很會打官司的人,以前打官司,不像現在是去找律師或法官,而是要找一個能言善道的人,吵架的時候,要找這樣一個會吵、敢吵的人,家庭不和的時候,也是找這樣一個精於調解紛爭的人處理,世間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所謂有膽識、精謀略的人。但波多瓦大師認為,從佛法的角度而言,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有膽識、精謀略,真正有膽識、精謀略的人,是那些知道輪迴沒有任何快樂可言,完全不在乎世俗名利,而一心向佛,不管世間法的人。除此之外,世間的能言善道、會不會打官司,根本不是重點。

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往年課程之後會有五分鐘的禪修,但是這一次在前行課程的時候,國師嘉察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已經給予過許多禪修的教導,所以我想這裡就無需再做講解。接著,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法王講課結束後,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菩提道次第祈願文〉等願文,圓滿了充滿驚喜的第一天第二座法正行課程教導。)


時間:2018年2月25日上午10:00至11:2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行政辦公室二樓
會議主席: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2018.02.25 HHK Teleconference with Working Team

在科技幫助下,即使相隔千里,今年的《修心絮語》課程,此刻人在西方的法王噶瑪巴,仍會親自給予教學!

同時,今年法會也會有幾項新措施:首次請三位尼眾維那師加入祈願法會,與僧眾維那師共同帶領法會課誦;同時法王譜寫新調的〈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普賢行願品〉、〈雪域安樂願文〉等願文新旋律,也會在法會首度正式唱頌發表。

第35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即將登場的前夕2月25日上午,法會主壇城已在緊鑼密鼓佈置中,法王與祈願法會工作組約70位成員,舉行超過一小時的視訊會議,會議結束時,美國紐約時間已接近半夜2:30。明天起的祈願法會,不僅法王仍會親自教導《修心絮語》,同時在法會倒數第二天(3月3日)和圓滿日(3月4日),也會安排「法王特別開示」。

在今天視訊會議中,法王首先稱許今年課程舉辦得即為順利,他說,他全程聆聽嘉察仁波切的課,而明就仁波切下午的課程,由於美國時間已晚(美東時間清晨三點半),因此他只有聽第一堂。這次聽很多人說兩位仁波切講解精闢、效果很好,他感到很高興。

法王說,之前舉行會議當中曾說,今年主要方向,是繼續維持噶舉祈願法會的傳統,並且由大家承擔起舉辦法會的責任,盡力做到最好。

法王接著逐步討論法會每一座的流程。第一天早上由嘉察仁波切主持大乘布薩律儀,之後就是願文念誦;今年會特別請尼眾維那師加入,因為去年錄音時,發現女聲加入後,有一種平衡,很好聽,因此今天有此安排,同時也是尼眾維那非常好的學習機會。法王說,希望副維那一職,能安排更多人練習,未來都有機會被邀請到其他國家去,尤其今年六月達朗基金會在美國主辦祈願法會,會請嘉察仁波切主法,他們也希望請尼師維那參加,因此尼眾維那們要多加油。

由於天氣極為炎熱,法王也在執事們的請示之下,指示將下午的法會時間,從1:30延後至下午2:00,下午供茶也從熱奶茶改為水,同時,僧尼二眾也不用身披大氅,前六日也不用安排比丘坐在舞台兩側階梯等等。

法王並說,包括〈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普賢行願品〉及〈雪域安樂願文〉等三首祈願文,這次會採用法王去年陸續編譜好的新調,尤其是〈普賢行願品〉的新調子,念起來可快可慢,更適合法會使用。

法王最後感性地鼓勵大家說,這次在國外待了六個月之久,他將會在祈願法會圓滿日的「法王特別開示」中,向與會大眾解釋主要原因,法王說,其實今年也是一個新的經驗,祈願法會不是法王一個人唱獨角戲,不管法王在不在現場主法,祈願法會都要為利他而動起來。

法王說,噶舉祈願法會最初是由怙主卡盧仁波切、波卡仁波切開始主辦,召集僧眾為世界和平、眾生安樂而祈願。祈願法會在噶舉傳承淵遠流長,嘎千祈願法會從第七世法王噶瑪巴就開始舉辦,這個歷史應該代代相傳下去,每個寺院,僧眾都要有所承擔,不是只有法王一個人來負責。

法王說,以往每天都會到祈願法會現場,這次想要看看大家如何承擔,希望給大家一次經驗,不要讓人覺得「法王不來,法會就辦不下去了」,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而是應該將此祈願的傳統代代相傳,希望大家謹記在心。

住動覺,大手印止的精華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4日下午4:00-5: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這堂課一開始,我們先一起做禪修,從「身念住」及「受念住」禪修開始:

■禪修引導

1.身念住、受念住:

請把身體坐直,閉上眼睛,

首先把心帶到頭頂,漸次往下掃描全身。

從頭頂,覺察到臉部,再到背部,

再從上腹部到下腹部,從胸口到腹部,

再從右手到左手,再到雙腳,從右腳到左腳,

現在覺察全身。

無論有感受、沒感受,舒適的感受也好、不舒適的感受也好,

都去覺知它。

2.無所緣禪修:

慢慢把眼睛睜開,讓心自然安住。

讓心休息在無所緣之中,

不需要做禪修,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不散亂安住著。

念頭來了也可以,念頭走了也可以。

有時你會忘了做禪修、散亂了,

但你知道自己忘了,這也是可以的。

(仁波切敲磬)

到這裡,我們就介紹完了「無所緣禪修」或「無相禪修」。

以上就是心的「住」(安住)的部分,它可以自然安放著,不需要對境。比如說聽聲音等等禪修都需要對境,但「無所緣禪修」就只是一直保持不散亂,就只是自己這麼待著,這非常容易是吧?容不容易呢?什麼都不用做,不需要刻意成立什麼或消除什麼,或去觀想本尊,只要自然放著。

但它的困難,就是它太容易了,因為太容易反而變困難了。就是因為太容易,所以你無法相信,你會覺得:「不是就這樣吧?這麼輕鬆坐著,不算是禪修吧?」

還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它和我們太近了,所以我們就看不它,就好像你把書放太近反而看不到字。心性清明的本質,是任何時候都有的,但你不知道你自己就有,還想造作出什麼,因此我們說「太靠近了,所以看不到」。

二,動:讓念頭成禪修助緣

當我們這麼坐著禪修時,平常最難的是心中妄念紛飛,我們的心一刻也停不下來。

一坐下來念頭就特別多,會東想西想,會這樣嗎?會這樣的請舉手,這是很好的,為什麼禪修時妄念多反而是好的?因為這表示你禪修的助緣、友伴是更多的。

就像昨天我們可以用炎熱、疲累、厭煩甚至疼痛來做禪修,同樣的,我們可以直接用念頭做禪修,心不散亂的看著念頭、覺知念頭,於是念頭就成為禪修的輔助。

所以現在我要講的就是「用念頭做禪修」。所謂念頭就是各種想法、東想西想的,你現在有念頭嗎?當然啦,我們都有念頭。那念頭生起要怎麼做呢,要阻止它、抑制它嗎?不用;如果不阻止的話,要做什麼呢?當它來的時候,只要看著它,讓它成為禪修的對象。

就像我們之前做止的禪修時,做呼吸的禪修,是把注意力專注在氣息上,於是呼吸就成為禪修的對象。同樣的道理,現在就要把心放在念頭上,念頭會來會去、它總是在變動著的,你要做的就是知道這一切的變動。就像之前說到的,要像牧羊人或間諜一樣,就只是去看著它,比如你想到涼粉了,想到這個、那個了,你都知道,不用抑制、也不用製造。念頭就像念珠(仁波切拿起念珠示範),這樣一個接一個來著,亂七八糟東想西想著,平常這個心好像也不是這樣,但一要禪修就變這樣,這個不好、這個好、我應該去這兒、我不應該去這兒,一個接一個生起念頭。

所謂「念頭禪修」,就是去看著念頭。我現在大拇指捏著念珠,就好像心去看著念頭的狀態。大拇指就好像我們的覺知,覺知看著每一個念頭;而念頭就像念珠,實際上是自己會轉的,不像這裡是我們替它轉動(仁波切手撥念珠轉動著)。好,我們一起做練習。

■念頭禪修

身體坐直,保持七支坐法的姿勢。

首先不要閉眼睛,把你的心自然安住著,安住在無所緣中。

現在請看著念頭。

就好像之前看著呼吸,或聽著聲音一樣,只是這裡對象換成念頭。

就這麼看著它,讓心不散亂的,這麼直直看著念頭。

不論有多少念頭都沒關係,念頭會改變也沒關係,就這麼看著它的變化。

現在不需要再看念頭了,只要讓心自然安放著。

■念頭禪修的結果

好。覺得怎麼樣?當我們做這樣的練習,會有兩種體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秘密,我也在想要不要告訴大家這個秘密,還是說吧,這兩種經驗是:

一, 看不到:

第一個狀況是:當你去看念頭,念頭就不見了。

平常禪修時妄念紛飛,什麼都會想起來:但當你看著它的時候,念頭忽然變得靜悄悄的,不知道跑哪兒去了,有這樣情形嗎?這很好,這表示心回到「住」的狀態。

你一看它就消失了,有一兩秒時間念頭消失了,你什麼都沒有想,找不到什麼念頭,你也沒有散亂,雖然沒有散亂但也找不到什麼對境,這很好,這時你就直接安住在這樣狀態上,這不會很久,很快下一個念頭就來了,你去看著它,它又跑掉了。

這裡有個比喻,就好像等公車,等著等著,忽然一輛公車來了,你很高興的跟它招手,但等你要上車時它就跑了,就好像你一直在等著念頭,好不容易念頭來了,你要看它,它就跑掉了。然後你就想「啊,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接著想「那我應該看著『沒有念頭』的想法」,就這麼轉著。

二, 看得到:

現在還不用去看著那個看念頭的「觀看者」,那是觀禪才要做的,那個觀看者就是覺知。這裡現在只要去看著念頭。

看念頭有第二種狀況是:你可以看著念頭。

一個、兩個、三個都看得很清楚,你知道是什麼樣的念頭,你也能夠和念頭同在,舉個例子,就像看電視、看電影一樣,銀幕上各種各樣的影相,有人在打架、有人在玩,各種各樣的情節都會發生著,而你都看得很清楚。能夠這樣去看著念頭,有這樣經驗的請舉手,這樣的人不太多,多數的人都是一看念頭就不見了。這也是因為不同性格差別的原因。當你能看到念頭,那非常好,表示妄念就成為你不散亂的所緣對境,只要你能看著念頭,就不會受念頭影響和控制。

之前有個郊遊的例子記得嗎?還有河水的例子:「看得到河流,就表示不在河水當中」,不會掉到河裡去。只要你能看見河流,那這條河不管它是奔騰如瀑布、或是平緩如河流,又不管是泥濘或是清澈,這就無所謂了,都對你沒有影響──因為你不在其中。但當你掉進去了,比如你掉進瀑布一般的河流,那可能就有生命的危險了,即使只掉進泥濘奔騰的河裡,也夠你難受。

平常我們就覺得妄念有好的、不好的,有善惡的差別,而對我們有利害的影響。然而在大手印禪修時,你只是去看著它,不對它做什麼,不造作什麼,只要看著情緒煩惱,於是不管念頭是善是惡,都不會對我們有任何影響。

剛才說了,看念頭只會有兩個狀況:看得到念頭或看不到念頭,看得到和看不到是相反的,但只要你去看,就只會有這兩種狀況發生。如果你看不到念頭,這非常好,你做到了最好的禪修之一,你的心自然進入安住中了,很好;如果看得到,也很好,你也做到最好的禪修之一,你讓念頭成為了禪修、成為了修持。能這樣,禪修就變得很容易了。

三,覺:只要有覺知,一切都是禪修

既然連妄念都不是障礙,那禪修還有障礙嗎?其實禪修是沒有障礙的,就像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傳統上會說有昏沈和掉舉等障礙,那些看起來似乎是禪修障礙的情境,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去看著各種狀況,直接看著它,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不管我們生起什麼煩惱,包括貪嗔癡慢疑,或者生起信心、虔敬心,又或者是各種造作的心,從禪修角度來看,我們都只要直接看著它,看著這些生起的念頭,不論昏沈、掉舉、高低這些情況發生,你就這麼直直的看著。當你這麼做時,煩惱就會漸漸少;而它的另一面,相應於本具如來藏的功德就會開顯出來。

1.散亂,是唯一的障礙

但禪修還是有一個障礙的,它是什麼?

懷疑嗎?懷疑會成禪修障礙嗎?為什麼疑心不會成為禪修的障礙?比如說你覺

得「哎呀,好頭大都搞不懂」,當你知道「自己頭大了」就看到它了,所以這對大手印根本不是障礙。又或者是昏濛濛的感覺像喝醉,是障礙嗎?為什麼它不是障礙呢?同樣的,當你覺得昏濛濛的,你也可以看著它,這也成為禪修,昏濛濛也可以成為禪修的輔助。

那現在還有什麼障礙呢?還是有一個的。唯一的障礙就是:你忘了去看,對吧?這就是散亂,散亂是禪修唯一的障礙。這裡只有散亂和不散亂的差別,沒有禪修好和不好的差別,禪修質量好壞是沒有差別的。

不論你生起喜樂、清明或無念的覺受,它們也不過是「輕柔的覺受」而已;即使你覺得昏沈、掉舉或灰濛濛,那也是覺受,它們也只是「粗重的覺受」而已。所以散不散亂才是關鍵。即使你生起了樂、明、無念,那也只是禪修的覺受而已,而不是禪修的精華、禪修的根本。

2.不散亂,就是禪修正行

就像我們每天在念的〈金剛總持祈請文〉說:

「教云無逸即是修正行,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
住於任運無整之行者,修行遠離妄心祈加持!」

不散亂,才是修持真正的正行,就是要保持不散亂;但要在什麼之上不散亂呢,不散亂於什麼呢?這裡講到「隨顯即悟」,要對心中生起的一切,好的、壞的、善的、惡的,對任何念頭都不需要造作,只要去看著它,這就是「任運無整」,不需要消滅或抑制壞的念頭,增長或製造好的念頭。

「體性自如如」的意思,就是「它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安住著,它是神就是神,是鬼就是鬼,不需要對它做什麼,念頭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安住著,不需要去修什麼,唯一要做就是保持不散亂,只是這麼看著它,不用修持,不用造作什麼。

不散亂就是覺知,更簡短的說就是「覺」。這就是前面所說「住動覺」的第三個狀態,只要有覺,不散亂,心在「住」的狀態是禪修,心在「動」的狀態也是禪修,一切都取決於有沒有覺知;要不然這麼癡癡待著、這麼坐著也不會是禪修,起各種念頭也不會是禪修,我們出生以來心中就不停有各種念頭,是否成禪修,主要取決於有沒有覺。

大手印就介紹到這裡,我們講到了「住動覺」,但我們只講到止的禪修,還沒講到觀的禪修。

■當「住動覺」合為一,心性自然現前

然而,如果我們能一開始發起菩提心、生起虔敬心,向上師祈請;中間練習大手印的「住動覺」;最後作迴向──如果我們能持續這樣好好練習,就可能見到心性,我們的心性很可能在某一個時刻,自然而然的讓你見到。

你可能會問:那我們如何能見到心性呢?當然這是很關鍵的部分,所以一定要放在心上。當你能夠「隨顯即悟體性自如如」,就是「無論生起什麼,你就看著它」;或者「沒有生起什麼,你也是看著它」──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一直保持這份「知道」、這份「覺」,慢慢的這份覺知就會融入「住」和「動」之中,本來說有「住動覺」三個狀態,於是這樣就只剩兩個了,覺融入住和融入動之中,剩「覺知住」和「覺知動」兩種狀態;再這麼持續修下去,最後兩個狀態會變一個,住和動合為一體,沒有差別,一切成為覺知的波浪、覺知的顯現或遊戲,你也沒有了能修、所修,能取、所取的對境,一切都消融了。

很多人如果不知道這種情形,會以為自己失去禪修,不知道怎麼辦,會以為自己退步,無法做修持。但只要你除了認識心性,也能知道這三個不同的狀態及過程,一切過去所學、所聽聞的都有意義了,都明白了,這就是真正見到了心性。

■真正見到心性,就入「小品離戲」

大手印修持有四個開展過程,叫「大手印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還有無修,這個時候你可以算是進入「小品離戲」了,這個時候你算真正認識了心性,心中也會有極大的確信。

因為法王指示,我和大家對禪修次第做了分享,如果我們能持續修持,所有的證悟體受是一定會發生的,所有教典中所記載的地與道的步驟與過程,都不再只是故事和傳說,那是只要你真正修行,就可以從自身中發現的珍寶,那些體驗、證悟、解脫,你以前可能懷疑過它們都不是我們的,但只要你努力,那是必然成熟的果實。尤其噶舉傳承是個加持的傳承,口訣從未失去,甚深相續的傳承從未中斷,只要你努力修持,我們不只能得到今生的喜樂,也能得到來生的解脫和成就,我們的人生會因此而真正有意義。

到這裡,我就介紹完了「住動覺」這三個狀態。

■三種覺知

接著介紹我們課程一開始就說的「覺知」,因為時間不多了,我簡短介紹一下。

一,一般覺知:

基本上,所謂念(正念)或覺(覺知),是心所、心理狀態中的一種,和能所二執,和希求、恐懼等等是相關的。

二,禪修覺知:

在大手印的引導中,要去練習、鍛煉這個「念」,也就是覺知正念,覺是不散亂,我們有很多方法,比如看呼吸、聽聲音或心中默念,都是在鍛煉這個覺或念,我們不用去做任何破與立,也沒有執取,也沒有希望與恐懼,不管對境是什麼,純粹只是要鍛煉這個念或覺,因此沒有帶著太多希求和恐懼等等。

這樣訓練出來的正念,是禪定的念和覺,雖然還是有主體、客體的差別,有能、所的差別,還是有戲論,但和平常那種心理狀態、那種念和覺,已經是天地之差了。第二個「覺」,是指禪修的覺知,這是可以鍛煉的。

三,心性覺知:

第三個是心性的覺知,當你認出了心性,就好像覺知認出了覺知它自己,它的本質是什麼呢?早上國師嘉察仁波切說,就是明空不二的心,這部分我們沒辦法多說,這要有體驗才能認出來。

總之當你認出心性的覺知,也就是認證出了心,它是完全空的,它是離戲的,它 是超越了上下中邊的,它是超越了生住滅和有無二邊的,這心的本質你認證到了。你仍然能看到、聽到、體驗到,你的心非常清楚;雖然很清楚,但你也指不出是什麼,道不出是什麼,抓不住是什麼。你雖然什麼都看不到,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一種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在那裡,但指不出是什麼,道不出是什麼。

於是我們說,這就是如來藏,就是明空不二的心。這份明空不二的心,現在有,你起念頭的時候也有,你困惑的時候也有著,其實它明明白白就在眼前,但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因為它太靠近了所以你看不見,因為它太容易了所以你不相信,因為各種二執的執著,所以在輪迴中流轉著、遊蕩著,一旦你知道了認識了這個心性,我們說那就是自覺的覺知、法性的覺知,無造作的覺知,這些名詞你都可以說。

以上介紹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覺知:一般覺知,這是一般時候的心理狀態,一般的念和覺;第二是「禪修覺知」;第三是「心性的覺知」。我們的心會有這三種不同的境界。

■「上師相應法」修持

現在做最後一次禪修練習。現在祈請上師,我們一起做一次簡短的「上師相應法」:

觀想前方有著上師。

尤其我們是噶瑪噶舉弟子,

有特別不共的傳承上師法王噶瑪巴,是傳承的頂髻莊嚴,

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救怙。

有些上師即便不具成就的證悟功德,我們仍要想他如佛一般,

但法王不是這樣,他就是佛陀轉為人身來利益大家,

因此不用刻意想法王如佛,而是認識到「他就是佛」。

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一切眾生都是佛,

因為各種迷惑而流轉輪迴。

這時你可以想他是金剛持的樣子,

是一切諸佛的體性,是一切護法、空行、本尊的總集。

一起持誦「噶瑪巴千諾」。

接著觀想上師金剛持化光融入我們自身,

師心我心融合為一無二無別。

接著無論心中生起什麼,有念頭、沒念頭,只要任其自然。

好。

■圓滿迴向祈願

最後要作迴向。祈願迴向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廻向,是三輪體空的迴向,這是證悟空性的迴向。

但因為我們還沒辦法做到,所以做中等迴向,就是「隨學迴向」,要想著前方有諸佛菩薩,作為我們迴向的證人,就像諸佛菩薩所做的迴向那樣,我也要這樣迴向,我們迴向一切功德善根給六道一切有情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果、成就佛道。這叫迴向菩提,直到證菩提,都要這樣迴向。

我們也可以把祈願和迴向結合在一起,一開始,我們要發願,我是為了一切有情成就佛道,以這樣的動機而來做這個修持,最後也要把一切善根迴向眾生,迴向眾生成就佛道。尤其是迴向法王噶瑪巴長壽健康,事業廣遍十方;一切傳承,包括噶舉及各大教派正法上師長壽住世,事業廣大;迴向世界和平,沒有自然和人為的災難,一切眾生都證得菩提佛果。

(課程圓滿)


如來藏悲心,猶如白蓮不受輪迴染

授課上師:國師嘉察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4日上午10:00至12: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延續上一堂課講到的,我們因為修持悲心自性的大手印,在輪迴未空前,你利益眾生的行持都不會受到輪迴過患所染污。傳統上,會用蓮花來做比喻,蓮花生長在水中,但它無法生長在乾淨的水中,而是要生於淤泥當中,但它不受淤泥所染。實相的悲心,因此它是離戲,所以不會受到輪迴過患所染污;帶有分別的悲心,卻會受到染污,因為它帶有執著,執著會招致染污。

因此,我們說觀音示現的形象,是手捻蓮花,象徵他具備如來藏的悲心,同時在輪迴中利益眾生時,是如同蓮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的。在一部佛經當中提到觀修空性的重要性,如果能夠觀修空性,就算為了利益一個眾生而下地獄,也不會被惡道所染污。

接下來觀修兩分鐘「無所緣大悲」,懂的人就如是觀修,不懂的也嘗試練習。

(大眾禪修兩分鐘)

■悲空雙運,讓不執著的大悲無礙生起

接著偈文是:
難忍大悲妙勢無礙力,悲念爾時空義赤裸現,
唯願晝夜不歇續修持,無謬無誤雙運殊勝道。(23)

第一句「難忍大悲妙勢無礙力」
:大乘佛法中,常會提到一個用詞:自心明光,這一句的大悲,就是指「明光」。「明光」表示清淨了客塵,由於自己的暫時煩惱,
眾生的客塵煩惱生起的原因並無相異之處,因此生起「想要幫助眾生清淨客塵之心,這即是悲心。大手印傳統當中,有一個不共的用詞叫「妙勢」,意即從自心實相、本能中所展現出的各種樣貌,這一切樣貌和自心無二無別,而眾生各種顯現出來的樣貌,也是大手印的妙勢,因此我們也應該努力幫助眾生體悟這一點。

第二句「悲念爾時空義赤裸現」:這樣的大悲之念生起時,要觀修其本質也是離戲空性的;不然如果對於這樣的悲心生起了貪執,就會成為修道的障礙。這樣就是大手印悲空無二的修持。

第三句「唯願晝夜不歇續修持」:希望自他一切眾生能晝夜不歇的去做修持。

第四句「無謬無誤雙運殊勝道」:修持這樣悲空無二的無謬無誤的道法。

這種修持是不會落入寂滅或輪迴任何一邊的,因為具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所以不落有邊(輪迴邊),不會受到輪迴的染污。而實相的本質即是悲心,所以也落入寂滅邊,而會利益眾生。

佛陀說法時,對於悲心較少者,因為他們一開始無法修持大悲,因此只對他們宣說寂滅的修持,然而最終還是會引導他們進入大悲之道,幫助他們心生大悲。

噶舉派而言,起初就會先修大悲心。雖然有些人剛進入法道時難以生起悲心,但是透過善巧方便帶領,也能夠幫助他們生起悲心。如同佛陀對於某些缺乏福緣、法緣者,或甚至魚和蟲,都能以善巧方便之道帶領牠們進入教法。

■本尊身相、莊嚴與宮殿,皆是大悲心化現

當悲心修持越來越殊勝時,見到的色法和聽到的音聲,也都會成為悲心的自性。例如初學者在觀修觀音菩薩的時候,會覺得所觀想的色法,例如觀音菩薩的四個手臂等等身形,和悲心是相異的。但當修持增益殊勝時,就能了悟本尊的色身和悲心是無別的。由於行者了悟到色心無二,因此觀音的白色身相及周身莊嚴、首飾珍寶等,都是悲心的自性。同時行者也會瞭解到觀音菩薩的莊嚴宮殿,也是顯空無二,這裡的顯是指本尊宮殿,空指的就是心,所以說,宮殿的樑柱、門扉,也都不離悲心。在一些密續的儀軌中會提到「身土無二」,這裡的身是指法身,也就是悲心,土是指本尊的淨土、壇城、宮殿等等。因此本尊身、悲心,和淨土、壇城是無二無別的。

接著花兩分鐘,觀修身心無二、本尊身與淨土無二。

(大眾禪修)

■「未來若有難以調伏眾,願我示現忿怒相而降伏之」

在金剛手菩薩的儀軌中提到:「心為慈心,身為憤怒。」也就是說身相示現為忿怒相,但心是慈心。為何要外顯為忿怒相?因為寂靜相無法調伏鬼神羅剎,羅剎鬼神不喜歡寂靜相本尊,而較為喜歡與他們容貌相似的羅剎鬼神,因此金剛手菩薩出於善巧方便,化現為他們喜歡的忿怒相,來引導他們,讓他們聽聞佛法、得到利益。

往昔佛陀本生傳曾有一故事說,佛陀示現為羅剎鬼,因為他知道某些大惡人在某地群聚,因此他以羅剎鬼形象來到這群人前,和他們說,「你們不准造惡,如果敢造惡,我就把你們全都一個一個吃了!」嚇得他們完全不敢造惡,由於佛陀的加持攝受力,他們來世沒有落到地獄道,而都投生到天界。

如此瞭解之後,我們就知道忿怒尊並非因為嗔恨心驅使,而示現為此形象,而是源於大悲心的功德。因此例如二臂瑪哈嘎拉等等都是同樣道理。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因為當你供養或修持瑪哈嘎拉等忿怒尊時,帶有正確觀念,才會有所助益,不然很容易生起邪見。

因此有時當我們自觀為忿怒本尊而做修持時,最主要的發願是:若在未來有難以調伏的眾生時,我願以此忿怒相來利益他們。傳統上來說,做忿怒尊觀修時,都要生起菩提心,但由於利益、調伏的對象有所不同,因此生起菩提心的方式上也會稍有不同。

■成熟、清淨、圓滿,三大果位功德為利他

下一句是

禪修大手印果位的祈願:
禪修所生五眼與六通,成熟眾生淨修成佛剎,
修持佛德等願咸圓滿,祈願圓、熟、清淨等正覺。(24)

一,「成熟」的功德
修持會帶來眾多的成果,這裡提到了五眼、六通。

■五眼

所謂「五眼」,一般而言,在菩薩階段也會有五眼六通,這與佛陀階段的五眼六通有點差別,首先講解一下菩薩階位時的五眼六通:
(1) 肉眼:首先是「肉眼」
(2) ,這是指肉眼的一種特殊能力,可以看得更遠,甚至可以穿透看到地下。經典中說,菩薩道的肉眼不僅能見到此世間,更能見到遠處的無量世間,且當他們觀見到無際的世間時,就彷若在眼前一般的清晰。
(3) 天眼:接著具備「天眼」
(4) ,也就是觀知每個眾生過去從何而來,未來又將投生何處的能力。過去密勒日巴大師傳記中也記載,密勒尊者也有如此能力。同時天眼還能見到「中陰眾生」
(5) ,過去典籍可看到,某些上師可以和中陰的眾生說話、講法利益他們。
(6) 慧眼:接下來為「慧眼」,也就是清楚了知一切空性、無我、如來藏的義理。
(7) 法眼:再來為「法眼」,也就是能夠了知眾生因果,例如知道某個病人是何因緣而生病,或者某人開心快樂,也知道是何因緣如此。

同時法眼也能看清眾生不同根器,知道有些人適合修持密法,有些人適合顯乘,有些人可能只適合修持止禪為佳等等。也因此,可以說出適合眾生的法教,分別給予止、觀、忿怒尊、寂靜尊等不同教導。

不應機、不適合根器的教法是無法帶來利益的,譬如對於只有止禪根器的行者,如果講說太深的教法,對他是起不到作用的。過去佛陀、大成就們都會觀機施教,對大乘種姓者說大乘法,對聲聞種姓者說聲聞法等,但現代多是看眾生喜好、興趣為何,而給予相應的法教。往昔灌頂傳統是要看弟子根器來給予,現代則是看弟子的意樂、興趣而給予。總而言之,法眼不僅觀知眾生根器、種性,也知曉眾生意樂為何。

(8) 佛眼:佛眼是照見萬法皆是菩提自性。菩薩和佛都具有五眼,差別是菩薩的五眼仍有所限制,不夠圓滿。

■六通

接下來講「六通」:
(1) 神境通(又稱神足通):如同往昔馬爾巴、密勒日巴、噶瑪巴希等大成就者,都會示現證悟大手印後的各種神通變幻,這是第一種。
(2) 天眼通:這和剛剛談到的五眼中的天眼一樣,能夠觀照到眾生未來投生到哪裡,異熟果是什麼等等。不同處在於,天眼只能照見到清淨的對境。天眼通則無論是清淨或不清淨的對境,都能照見。
(3) 天耳通: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不只這個世界,還包括他方世界的各種聲音,例如現在科學家能夠聽到木星的聲音。菩薩的天耳通還有限制,然而佛陀的天耳通能知曉一切。
(4) 他心通: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為何。菩薩的他心通還有一些覆障,因此有所限制,而佛陀則全都可知曉。
(5) 宿命通:知道自己和一切眾生的過去生為何。菩薩與佛的差別,在於所知道的多寡,菩薩仍是有限制的。密勒日巴、噶瑪巴希等大成就者斷證功德與佛等同,因此應該都能了知所有眾生的宿命。佛陀在本生傳中不僅說出自己過去多生多世的故事,也提到其他眾生包括目犍連、舍利弗等過去生故事,代表他能瞭解無量的過去,這是宿命通。
(6) 漏盡通:知道哪種煩惱可以斷除,一般而言,聲聞、緣覺、阿羅漢等都有漏盡通,但也是有限制的,佛陀的漏盡通是更為圓滿、全面的。馬爾巴曾經對密勒日巴說:「你已經清淨大部分罪業,但仍有部分煩惱未清淨。」能這樣說,這代表他已有漏盡通,密勒日巴、岡波巴、噶瑪巴等大師,也都具有這種能力而利益眾生。以前五通而言,世間天神也有這部分的能力,但他們是缺乏漏盡通的。世間天神也具備前述五通,但五通相對很微小,無法與聲聞、緣覺、菩薩相比。還有一種說法是,佛陀的智慧,完整包含了五眼六通,因此沒有再有區分,而五眼六通的分別是在修道階段才有的差別。

■「成熟」徵兆1:於法、於上師「恆常歡喜」

透過上述五眼六通,而能成熟利益眾生。「成熟」的意思,就像白話說的「這食物熟了,可吃了」,相對而言,成熟時,吃了對身體是不好的。

因此我們看到佛陀初轉法輪時,聞法的五比丘和許多阿羅漢,過去生中,他們身為魚鳥的時候,佛陀就不斷透過布施、忍辱等等方式和他們結緣、利益他們,佛陀知道未來有一天,他們的機緣一定會成熟,覆障會消除,並會證得果位,就像果實成熟一樣。那個時候,他們只要一聽到佛陀說法就證得果位,不用一兩天、甚至不用一兩個小時,那是因為往昔的「養成、成熟」已經達到某個階段,因此一接觸到教法時就能領悟了。

在成熟他人前,首先自己要先成熟,換句話說,自己要透過大手印的修持而養成[心的成熟度],而自己先具備某些「成熟」徵兆,比如「恆常歡喜」,對於依止上師、聽聞佛法、修持佛法等都十分歡喜,而且不會退失,不會因為突然遇到逆緣或障礙,就退失道心,若能常保這種不退失的歡喜心,就是你已經成熟的一個徵兆。

■「成熟」徵兆2:深信四種不可思議

佛陀曾經開示過「四種不可思議」。深信四種不可思議即是「成熟」的徵兆,例如:
(1) 佛智不可思議:連大聲聞舍利弗,或者大菩薩如觀音菩薩等,也無法瞭解佛陀的智慧,只能夠透過信心,深信佛陀具有甚深、廣大的智慧。
(2) 業果不可思議:只有佛陀能夠知曉什麼業力會導致什麼結果,聲聞、菩薩無法像佛陀知道完整的業果,只能相信業果是不可思議的,這樣的一種相信,也是一種成熟徵兆。這裡不一一多說,總之對於四種不可思議的深信,就是成熟的徵兆。

■「成熟」徵兆3:寂靜而具有悲心

再一個成熟的徵兆,是自己徹底寂靜、斷除煩惱,意思是不再會因為某些惡緣或情況,而讓自己的寂靜受到動搖,能夠持續保持在寂靜、斷煩惱之中。

此外,具足悲心,也是成熟的一種徵兆。一般人的悲心是初時具備,但後來覺得太困難太累,就會放棄,這代表悲心尚未成熟。悲心成熟的意思是,你願意為了幫助他人消除一點點的痛苦,自己承受如同地獄一般的痛苦。

■「成熟」徵兆4:通曉佛理而信心堅固

再來一種成熟徵兆,是對於佛理通曉而具備完全不動搖的信心,比如你透過學習中觀的大緣起因、離一異因,和量學的現量、比量而對甚深佛法生起信心,對這些理論都有定解,不會輕易被外道的道理所撼動。

有些人可能跟隨一位精通中觀的堪布學習很久,之後接觸到某位比這位堪布說得更好的外道、邪師之後,就改變了信仰。往昔有一些故事說,有人一剛開始在佛教老師那邊學習中觀或量學,之後也成為一位博學者,但是某天接觸到外道更加深奧的理論之後,又改變了信仰,這可以說他還沒有通曉佛理,理路還未成熟。

我們都應該要具備這樣的佛法理路的成熟,所以要學習中觀及量論。不同的「成熟徵兆」共有九種,在佛經當中都有個別談到,然而在《莊嚴經論》中彙整為這九種。

■先自成熟,後令他成熟

自身成熟後,接著要成熟眾生。幫助眾生成熟,有以下五種方式:
(一)「遠離煩惱」的成熟:首先幫助眾生遠離煩惱,往昔眾生因為煩惱而備受痛苦,我們以善巧方便,幫助他們能夠遠離煩惱。
(二)「圓滿」
的成熟:我們以布施、持戒等等善巧方便,幫助眾生依其根器,達到圓滿的果位,例如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果位。
(三)「證悟」
的成熟:你證悟到無我,也幫助眾生證悟無我;你證悟大手印,也幫助眾生證悟大手印。這種成熟利益眾生並非短期之事,而是任何時刻、持續不斷成熟、利益眾生。
(四)「增進」
的成熟:不僅幫助他達到阿羅漢果位,更幫助他增進、達到大乘果位,或本來是進入大乘加行道,幫助他進入見道,不僅是進入到見道初地,更不斷成熟、達到二地、三地等等。
(五)「特殊」的成熟:無法透過以上遠離、證悟等方式而成熟的話,就以「特殊」的成熟,也就是給予密乘灌頂而利益眾生。這是特別快速的成熟方式,是顯乘沒有提及的,只在密乘特有的利益眾生之法。這種透過灌頂的成熟是無困難、難度較低,也不需要如同顯乘般需要很長時間,傳授者來說比較容易,接受成熟利益者來說也可快速得到利益。

密續中也有許多幫助眾生成熟之法,譬如食用加持物,或聽聞咒語而得到成熟,例如放生時,在水中施放加持物、持誦咒語,幫助水族成熟,得到利益。

二,「清淨」的功德

接下來談到第二句後半「淨修成佛剎」,「佛剎」也是要去淨修的,也就是透過修持,讓器世間成為清淨,意思是佛教得到興盛,眾生也能修證佛果。

而且你淨修的不僅限於此世間,也同樣地無量世間轉為清淨,就如同〈普賢行願品〉中所提:「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如海般廣大的國土都得以清淨、如海般眾多的眾生也得以解脫、成熟等等。

清淨佛剎能力,隨修行者在初地、二地等不同階段,也會有所差別,直到成佛之時,這種清淨佛剎的力量就會是圓滿、不可思議的,例如佛陀在靈鷲山說法,雖然靈鷲山僅是小小山峰,但記載卻是佛陀端坐在比此世間還廣大的珍寶所成之大地上,無量眾生,例如天人、人類等在此聽法,卻毫無緊迫擁擠之感,每一個眾生都覺得自己是在佛陀跟前,而無有遠近之感。同時,也因為這種清淨佛剎力量,聽法者不會有口渴、日曬炎熱等等問題。

密續法門中,也有提及淨修佛剎的方式,例如做本尊觀修時,要觀想外在器世間都成為本尊壇城,內在有情眾生都成為本尊等。

給予密乘的大灌頂時也是相同,要觀想[所在的]處所是壇城,所有眾生都是本尊等等,這也是清淨佛剎的方式之一。

三,「圓滿」的功德

接下來談到第三句「修持佛德等願咸圓滿」,佛陀為幫助眾生修持佛的功德等等願望都能圓滿。甚至記載到,佛陀的每一次呼吸,都在利益眾生。修心教法中有透過呼吸領受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喜樂的教法「施受法」,就是為了修成「圓滿」的功德而修。甚至佛陀在接受托缽供養時,每一口飯都是為利益眾生而受用。同樣地,佛陀周身散發無量光芒,每一道光芒都在利益著眾生。

密勒日巴、噶瑪巴希等大成就者也有一些類似佛陀的功德。例如噶瑪巴希曾說:不論白天醒著或者晚上睡著的任何時刻,無時無刻都在利益眾生。事實上,歷代噶瑪巴的示現也是如此。

以上談到了佛陀的無量利眾功德,需要透過無量的祈願才能達成。因此這裡提到要廣大的發願。

第四句說到「祈願圓、熟、清淨等正覺」。剛剛所說圓滿、清淨、成熟等三種方式,相對而言,聲聞、菩薩仍有所限制,佛陀的圓滿、成熟及清淨力量,則是圓滿的。

■從阿賴耶智發願,願上師、傳承久住,願眾生皆成就

接下來是大手印祈願文的結語偈文:
十方諸佛菩薩大悲力,一切鮮白善業聚集力,
祈願我等一切有情眾,清淨發願如理皆成就。(25)

我等祈願的成就,是因為祈願匯聚了一切諸佛的大願而能如理成就。

十方諸佛無量無邊,無論是現在住世的諸佛,或者即將新成佛的諸佛,都是無量的。經典說世間是無量的,而每一分鐘的剎那,也是無量的。而在每一剎那中,無量的世間都有一人成佛。因此,我們只是在此一天,有神通的人,就能觀見無量世間中已有無量的諸佛成就。

同樣經典也說,在每剎那中,有無量眾生得證菩薩八地、九地、十地,或者成就阿羅漢果位,同時也有無量密續大手印修持者得到成就,因此成就者數量也是無量。

依靠諸佛菩薩、聖者的大悲力,加上自身清淨鮮白的善業聚集力,祈願現在在座幾千人的祈願,和其他世間也有許多眾生所發的清淨善願,希望這一切善願都能成就。

當下成就的發願,是從「阿賴耶智」發起。「阿賴耶智」或可稱為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的本質與實相,阿賴耶智的本質即為善,相對於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修持,是在之後才能生出結果的,而阿賴耶智的善,超越了因果前後的發生,而是本俱存在的一種善,也因為此本智的善,因此我們的祈願都能成就。

從證悟阿賴耶智、本俱佛性的角度來發願,各種解脫、行善的力量會更大,這才是甚深的發願。在噶瑪巴希教言中提到噶舉的一段祈願文:「賴耶發心壇城中,祈願一切有情眾,」意思就是說從阿賴耶智、本俱善中的發願或迴向,它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因此當我們祈請上師長壽、佛教興盛時,若是能從阿賴耶智、如來藏、本質善去做祈願的話,才會是真正有力量的祈願。

今天到此為止,在法王噶瑪巴指示下,我已經給予各位《了義大手印祈願文》的簡略講解,最後希望將這幾天上課、聽聞佛法的功德,迴向法王噶瑪巴尊者長壽,祈願法王儘速回到隆德寺,祈願佛教興盛、法王事業廣大、利益無量的眾生。(圓滿)

 

只是放鬆,品味有大手印味道的止

20180224PM_Aspiration of Mahamudra Review&Meditation3-3

複講暨禪修引導上師:詠給.明就仁波切
時間:2018年2月24日下午2:00-3: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金剛總持祈請文

三十七供獻曼達

請轉法輪

課程一開始,首先要發起菩提心,就像我們昨天課程所說,我們今天在這裡能聞法、禪俢,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等空一切如母有情眾生。一切如母有情從一開始本來都就具有佛性如來藏,對這個一切眾生都具有的如來藏,不需要去做增減、取捨、破立,它是赤裸、鮮明、如如的存在我們心性中,人人都有,不只是人,連小狗、小鳥、小蟲等等所有三界輪迴的一切六道眾生都有,現成都有著這個珍貴的心性如來藏。

然而,一切眾生對自己本具這如來藏並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就是「無明」,因為無明而生起煩惱,因為煩惱而造作業力,業力就造成業果,業果成熟就產生了三界輪迴而流轉三界輪迴。雖然三界輪迴的痛苦是如夢一般,但六道眾生因為無明,不知本來沒有痛苦存在,反而造作出痛苦,於是在三界之中遭受各種痛苦,這是多麼可憐啊!

於是我們要發願,我要讓等虛空的一切有情眾生,了悟自心如來藏,成就佛道,從這種如幻的痛苦中解脫,為了這樣的目的,所以我要來這裡聞法修持。這就是所謂發起菩提心。

■菩提心禪修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花一兩分鐘來思維、禪修菩提心:

大家請以七支坐法坐好。

現在我們心中要這麼想想著:

今天我在這裡聽聞佛法修持,就是要讓等虛空的六道如母有情,

都能認證心中本自具有的如來藏,

由於眾生不知道自己具有佛性如來藏,而流轉在輪迴當中,

因此今日我要讓一切眾生都登至佛果,

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今天要在這裡聞佛法、修持禪修,

首先在心中這麼想著。

現在請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做止的禪修。

首先做呼吸的禪修,把心放在出入息上。

接下來慢慢的我們一起來修持「身念住」和「受念住」。

首先把心帶到頭頂,放鬆頭頂所有肌肉,看著頭頂上任何的感受。

只要知道有什麼感受就可以了,不用抑制也不用製造,什麼都不用做。

現在把心從頭頂帶到臉上,讓臉放鬆,並且看著臉部的各種感受,

現在把心帶到後腦杓及背部。

再讓心到上背及下背,整片的覺察感受。

現在把心帶到胸口,看著胸口的感受。

現在把心帶到胃部及肚子。

現在把心帶到左手臂、右手臂,兩隻手,還有每隻手指頭。

再來把心帶到左腿、右腿,到雙腳腳底。

現在把心帶到全身,如果覺得熱,就看著那個熱的感受,

覺得累的話,就看著累的感受。

覺得想要睡著了,就看著那想睡的感受。

又或者看著心中的情緒、煩惱,

比如有點不高興、不舒服、擔心或者有點苦悶的感受。

只要你去看,就不會被它掌控

就像昨天說的,你能看見河水時,就不在河水當中。

現在慢慢張開眼睛,讓你的心自然的這麼坐一會兒,安住一會兒。

好,今天禪修做得怎麼樣?覺得昨天禪修好,還是今天好?看起來好像每天越來越進步了,好像這樣修一個星期下來大家都會成就的。

■三種大手印

法王指示,今天要特別針對大手印作一些解說。

基本上大手印有三種:

一,經乘大手印,

二,密咒大手印,

三,心髓大手印。

大手印,字面的意思,昨天國師嘉察仁波切說到:手印,就像是一種印章或印璽,總歸來說,就是一切萬法都不出大手印,大手印包含一切萬法,一切世間、出世間,輪迴、涅槃的萬法,都包含在大手印當中。

一, 經乘大手印:就是佛語的大手印,主要出自《三摩地王經》,這是大手印佛語經典上的依據;另外還有《寶性論》,是大手印在論典上的依據。

二, 密咒大手印:主要依據密咒中各種方便道,比如說各種本尊修持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尤其在這裡主要是指圓滿次第,以氣脈、明點的修持,而轉化凡夫身為金剛之身;藉此以生起大樂般若本智,且了知大樂本智其本質即是自性空性。對於由方便而生起大樂來說,比如透過灌頂裡的四灌意義灌,而生起俱生的智慧,這就是密咒大手印。「那洛六法」主要做的,也就是一種密咒大手印的修持。

三, 心髓大手印:指的是上師口訣的引導,將我們本然的平常心、本來的平常識,直接指引出來。在這裡,不必像經乘大手印那樣,需要許多思維分析;也不需要像密咒大手印,依靠灌頂或氣脈明點等各種方法上的修持,才能認識到大手印。在這裡需要的是對上師的虔敬心,還要發起菩提心,主要透過上師的指引,而直接認證出心的本質。這樣的修持就稱為心髓大手印。

大手印總體來說,主要表達的是什麼呢?就像國師嘉察仁波切今早所說的,我們都具有如來藏,認出自心本具如來藏的方法,就是大手印的口訣。簡略來說,就是認不認識的差別,只要認出自心本性,就是解脫,就是佛果,就是遍知的果位;不認識就是無明,由於無明而輪迴。

只有認識出與認不出的差別之外,我們無需去造作什麼、修整什麼、成就什麼,捨棄什麼、阻止什麼,什麼都不用做。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如來藏,是我們從來就任運本有的。就像《寶性論》中所說:「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這是本自任運的,是本來離垢的,是此刻當下就有的。

就像我們現在在思考,即便在思考的時後,也是在如來藏中思考著。比如說「好熱呀」、「這天氣是越來越熱了呀」這些想法,也是在如來藏之中這麼想著。同樣的,不論生起什麼樣的各種貪嗔癡慢嫉的煩惱,也是在如來藏之中生起的煩惱,而信心、虔敬也來自於如來藏。因此,輪迴的基礎是如來藏,涅槃的基礎也是如

來藏。但是如來藏的本質,卻不會因為在輪迴而變得糟糕,也不會因為成佛而變得更美好。

就像《了義大手印祈願文》所講到的:

「不了此義輪轉輪迴海,了達此義佛陀無他矣,一切此是此非皆無有,法性含藏之義願了知。」

所謂「此是」這個「此」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心能夠知道、能明白、能感受的一種本質。一種能想起、能思考、能覺得歡喜、能覺得痛苦,這樣一種平常之心,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如來藏。

若能認識出這個心的本質如來藏,這就是佛。若認不出這心的本質如來藏,就只能遊蕩在輪迴。

■三種方法,幫你認出如來藏

那要用什麼方法認出如來藏呢?嘉察仁波切說有三個方法:

一,止的禪修;

二,觀的禪修;

三,止觀雙運的禪修。

一,止:所謂止的禪修,是「由修而得到見地」;先由練習禪定開始,心性漸漸得到展現、得到開顯,這是由修得到見地,由禪修而入見地。

二,觀:是透過找心的口訣,上師讓我們去找心,透過各種分析找尋的訣竅方法,慢慢的由見地上認識了心性,然後無散亂地保持安住在對心性的認識中,這是由見地而得到禪修,由見而入修。

三,止觀雙運:是修一些止、也修持觀,讓止和觀結合在一起,兩者並行去做。

■帶著大手印味道的止禪

前兩天我們做了一些禪修的練習,你們覺得以上這三種,第一種是由修而入見,第二種是由見而入修,或第三種見修是一體的──你們覺得自己是哪一種?要舉手。

各位覺得前兩天所說的,是由修而入見呢,還是由見而入修呢?看起來多數人舉手認為是「由修而入見」。答對了。

前幾天我們一開始先做了禪修,並沒有介紹說明見地,這樣的教導方式,危險比較小,即便在教導大眾上也是可行的。但是心性指引的主要修持,是不能在大眾前宣講的,這是很嚴格的過程,學生需要先完成四加行的修持,練習止修等等準備,不然是不能對其宣講大手印心性的指引教導。所以今天是不能說的,一般來說,也沒有「在大眾面前講說心性引導」的傳統,除非各位已經先有次第的去做修持。

然而為什麼不能直接就對大眾指引心性呢?因為即便這樣做也是沒有好處的,大手印是需要配合著體驗來進行教導,所以並非是一般認知上能學到的知識,也不是突然的就被某種神力所能指引到的。我們必須透過自身的次第修持體驗,待時機成熟之時,就如早上嘉察仁波切所說的「成熟」,也就是內心的時機到了,並配合上適當的指引引導,於是就能認證出心性。

前兩天給的禪修教導是止的禪修,是任何人都可以修的,是不分大乘小乘的,也是屬於大手印裡一種普遍共通的禪修,雖然是止的禪修,但已經是帶著大手印的味道和大手印的部分在其中。

■修止,也要「無散,無修,無造作」

為什麼說「止的禪修,有帶著大手印的味道和內涵」呢?

因為我們昨天提到「無散,無修,無造作」這三個要點,在這三個要點之上做止的禪修,不需要做任何成阻或破立,怎麼說呢,任何念頭生起,不論它是善的、惡的、無記的(中性的),或者好的、壞的、猛烈的,或是昏暗不明、清朗朗亦或是樂陶陶,無論發生什麼,這一切都不出覺知,這一切的發生,也不會改變覺知,一旦知道了就是覺知;不知道時,知道這個「不知道」也是覺知;覺得頭大了,知道這個「頭大了」也是覺知──因此不論生起什麼,都是從心中生起的,而這個心,又是遍滿著覺知,於是這完全符合《寶性論》中說的「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

當我們這麼一再一再地去修持之後,慢慢地就能認識到心性,也就是說自然的認證出心性。但是在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口訣,這個口訣就是「住動覺」,如果能把握著「住動覺」來修持的話,就能自然認證出心性。

這麼修持時,在方便法上,更要帶著大悲心與對上師的虔敬,最後一定要迴向,

最基本的這樣去修持的話,就能認出心性。

能這麼完整地去修,就必定能夠成就。一旦能認識自心本性,解脫就會從內心深處生起。於是不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即便病也好、死也好,無論到哪裡都安然,不論在做什麼也都安適;否則,無論你這一生在世俗上多麼努力,就像早上嘉察仁波切所說,不管你多麼努力追求財富、名聲與權勢,你心裡仍然會有種不滿足、不如意、不安全等等的不對勁、不舒服的感受。

■住動覺,乍見心性的三扇窗

接下來又要讓你們有個選擇,我們的課一直都有好多選擇哦。你們想先了解認不認識的差別嗎?就是《了義大手印祈願文》裡說的「未悟此理流轉輪迴海,了達此義佛陀無他矣」;還是想先聽「住動覺」這三個狀態的介紹?大家舉手,看來是「住動覺」獲勝了。

一, 住:所謂「住」就是安住,就是自然安放著心,心是什麼樣就怎樣的自然放著。

二,動:所謂「動」就是心中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想到吃、想到住、想到過去、想到未來,各種繽紛的妄念想法。我們的心平常就有這兩種狀態,一種就是沒什麼念頭,有點呆呆鈍鈍的,一種就是有著各式各樣的想法和感受。

三,覺:第三種狀態叫「覺」,這個覺或覺知是什麼,從體驗上來說,就是「知道」,知道心在安住的狀態,安住就成了禪修;若知道心是在各種動的狀態,於是動也成為禪修。因此,只要有「覺」,於是「住」時能成為禪修,「動」時也能成為禪修。

一,讓「住」成禪修

現在說說如何讓「住」成為禪修,平常說這是體性的禪修,或說是無所緣、無相的禪修。這也分成兩部分:

(一) 只是放鬆:

只是讓心放輕鬆而已,不用做什麼禪修,各位都懂得怎麼放鬆嗎?這很容易,我們每天都在放鬆著,尤其這幾天下課五點半的時候就是這個狀態,一下課回到竂房,把法衣往床上一扔,人往床上一躺,大喘一口氣,那就是放鬆呀。這很容易吧。尤其是祈願法會最後一天,那真是無比的放鬆,雖然我們都很期待祈願法會,但祈願法會還真是滿累人的。

又或者做大禮拜,做一百拜就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喝口水,整個人癱坐在墊子

上,那時也很放鬆。又或者很餓的時候,開飯時盛到飯吃到菜,一整天都沒怎麼吃,覺得有點慌,心想什麼時候才能吃到飯,終於到了開飯時間,你看到愛吃的菜,盛了一大碗,吃完洗完碗筷,整個人非常滿足放鬆。像這種時刻很多,比如考試考完,跑步跑完坐下來,還有工作一直做不完做不完,終於做完了,也會覺得非常舒適放鬆。

還有,深呼吸之後,也會覺得比較放鬆。有些人心情不好心裡不舒服時,也會深呼吸讓自己放鬆。所以現在我們一起深呼吸,一二三呼出去,怎麼樣,有沒有比較放鬆?

這是第一步驟,只是讓心這麼放輕鬆,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禪修,第一步就只需要這麼放輕鬆,或者你知道怎麼禪修,這個時候也不要做禪修,只需要放輕鬆。我們一起來練習「只是放鬆」,不是在做禪修哦,你們先看我怎麼做:

先深深吸一口氣,閉氣十秒,再呼出去(仁波切示範「哈」吐出去!) ,

慢慢讓氣在外面待一會兒,然後再吸進去,

接著再自然呼吸。

這麼重複做幾次。

你們不用像我一樣捏著鼻子,我捏著鼻子,只是讓你們知道我在憋氣。吸進去的時候,憋十秒,呼出去時讓身體放鬆,心也放鬆,接著自然的吸氣。接著自然呼吸,再深吸深呼,這樣做三次。

首先身體坐直。

吸氣,憋住。

呼出去!

放鬆坐一會兒,正常呼吸,像平常一樣。

身體放鬆,心也放鬆,不需要做禪修,

因為沒有在做禪修,

所以妄念來了也可以,去了也可以。

再來一次。吸氣,憋住。

呼出去!

正常呼吸。

放鬆的坐一會兒。

一起做最後一次,

一二三,一起吸氣,憋住。

呼出去!

放鬆,現在正常呼吸。

繼續放鬆的坐一會兒。

好,各位覺得怎麼樣?這樣做三次練習,覺得確實有放鬆嗎?(多數人舉手)覺得沒辦法放鬆的請舉手,沒關係,知道自己沒辦法放鬆,這樣也就可以了。第一個步驟講完了,大家也生起了一些體會。

(二)無所緣禪修:

第二個步驟叫無所緣禪修,或無相禪修,或叫體性的禪修,這是很重要的。它很重要,可說是止的禪修裡最關鍵的,我不確定今天該不該說,認為該說的請舉手?大家都要我說哦,因為太重要了,我本來感到小氣不想說,但看到大家抱了這麼大希望……(大眾鼓掌),我都還沒說呢。

第二個方法,無相禪修到底是什麼?其實這個禪修的練習,我們已經做完了,我們剛剛不是一起放鬆的坐了一會兒嗎?其實那就是無相禪修,就是無所緣體性禪修,我剛剛跟大家說,只要心輕輕鬆鬆放著,不要做禪修,這只是第一個步驟只

是放鬆,其實剛才那樣做已經做完了。

因為對於大手印來說,是沒什麼可修的,所以:「無修,就是最殊勝的修」,也就是什麼都不用做,只是讓心自然放著,「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放著。但這麼放一會兒之後你就會散亂了,突然回過神,想到「我本來在禪修怎麼忘了」。

我們說不禪修,只是自然的放著,但也要不散亂。我們要做的,只是不散亂的這麼輕鬆放著。心它有一個特質,就是它本來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它可以聽到、可以看到、可以感受到,你不用阻止抑制這一切,你沒有昏倒失去意識,同時你也沒有「我要做這種修持、那種修持」的想法,不散亂同時也不刻意做什麼修持,剛剛放鬆時,是不是就是這樣呢?我們再做一次練習:

現在只是讓心自然放著,不用再做深呼吸了,

把身體坐直,

讓心「是什麼樣,就什麼樣」的鬆鬆放著。

■不用禪修,只要不散亂

好,如何呢?覺得這個做得比較好的舉手?覺得之前「只是放鬆」做得好的舉手?

多數人覺得前次比較好,是因為那時心中沒有太多希懼的心,那時我說「只是放鬆,不用禪修」,你會覺得「放鬆我也會呀」,沒有什麼太多期待和恐懼的念頭,以為只是放鬆,不是禪修。

但後面這次我講了這是「無所緣禪修」、「無相的禪修」,講了要「不散亂,但也要無修」等等,你會開始想我有沒有做錯,我怎麼知道這就是無相禪修、無所緣禪修?我怎麼確定?或者覺得只是這樣坐著,也沒什麼特別,這樣無相禪修、無所緣禪修也太平常了吧?不是應該要有喜悅、空空的、清明的感受嗎?心裡有了很多想法。

其實本來就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重要是只要不散亂就可以了。所謂散亂是什麼意思?可能你坐在噶舉祈願法會會場,你身體坐在這兒,但你的心可能跑到餐廳去,甚至還點好了餃子,餃子都上來了,你正打算吃下去……,這就是散亂掉了。只要你保持意願坐著,只要你還試著放鬆,仍然試著努力去做,那就表示你沒有散亂掉。

接下來休息一會兒,休息時也可以做禪修,

放鬆,安住一會兒。等一下回來我要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