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生生世世,發願作眾生的僕人

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6年2月22日 中午11:30-12:30
地點:印度德噶寺大殿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一個大法會,總有許多小人物,沒有光芒、沒有掌聲地安靜付出,為「法的聚合」而歡喜的作一顆顆小螺絲釘,讓法會順暢地運作下去──他們就是每天在法會穿梭來往的辛苦義工,法會稱他們為「發心菩薩」。

因為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發心菩薩參與,才能撐起一個萬人參與的法會,今年共分為19組,正式登記的菩薩約有566位,比前一年多了100多位。

接見發心菩薩這天,待大家列隊進入德噶寺大殿後,中午12:05法王從大殿東單門口進來,走得很快,將隨行的兩位英文中文翻譯落到後面。今天的法座不是法王每次常坐的高度,比平常低了許多,他不是高坐俯瞰,而是平身與菩薩們聊聊天。

■ 沈澱數百年來歷代噶瑪巴的悲心與願力

以下是法王的開示:

首先要問候所有這次第33屆的發心菩薩們,大家好!

「噶舉大祈願法會」越來越盛大,活動也越來越多,雖然今年場地也特別擴建,但也沒起到什麼作用,因為人來得更多了───而這表示,有更多的人一起祈願,對佛法更有興趣,這真的很好;也因此,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們發心菩薩的協助跟幫忙,在這裡要謝謝你們。

我們現在法會越來越盛大,像今年參與的人來自四十多國家,最主要都是因為過去歷代噶瑪巴的大悲跟願力才能發生。舉例來說,最早是第七世法王噶瑪巴創立了「嘠千祈願法會」,他的悲心跟願力在〈嘠千吉祥願文〉中也看得很清楚。他當時就說,來自不同地方、講著不同語言的人們,要歡喜地相聚在這樣的法會中。所以你看到的「噶舉大祈願法會」不是憑空造做出來的活動,而是沈澱了歷代幾百年噶瑪巴的悲心跟願力,才可能發生的事情。

■ 願生生世世再來做眾生的僕人
在過去第十世噶瑪巴之前的法會,都稱為《嘠千大祈願法會》,當時記載,為了照顧僧眾,法王噶瑪巴都親自為僧眾提水,大家知道在西藏,水是得之不易的,都在很遠的地方,但法王噶瑪巴親力親為,為了要服侍僧眾而自己去提水。這次大家這麼多天的努力,為了僧眾跟法會而奉獻跟付出,而我也有機會跟你們一服侍僧眾跟法會,因此也感到很高興。

常常,我都不敢說自己是噶瑪巴,甚至不敢以普通僧人自居。常常,我都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僕人、一個眾生的侍者。這幾天能夠跟你們一起當眾生的僕人,我真的非常高興,很希望未來我們可以一起再來當眾生的僕人,再來照顧眾生,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帶著這樣的願力,生生世世,我們都不要忘記要利益廣大眾生,謝謝你們。

■「謝謝你們自己,那是你們自己的福報。」

儘管沒有太多時間,法王依然堅持一個一個贈予發心菩薩們禮物,這是一條念珠跟《麗江大藏經》的紀念卡片。在講話及見菩薩時,法王的眼神堅定地巡視每一雙菩薩的眼睛,手贈紀念品時並念誦祈願文加持。半小時後,法王從東單門退出,有幾位發心菩薩走出門口後哭個不停。

多位發心菩薩在法王接見後前來向發心菩薩組組長慶喜法師道謝,謝謝法師給予機會,法師總是這樣回答:「謝謝你們自己,那是你們自己的福報。」

「發心菩薩」是祈願法會人數較多、較大的工作組之一,每一天的法會,從場地佈置、遞麵包、倒茶水、排拜墊、洗缽、煮食、行堂等等工作,都是美好的發心和大量的勞動堆積起來的行持。「發心菩薩」因為任務不同而每年在組織上略有更動,組員分為網路上公開招募,或由各小組組長自己找來。

今年「發心菩薩」在地域上比較特別的是,因為之前法王的姐姐到不丹參訪,接引了這次特別的因緣,共有30位不丹的在家居士來當「司茶組」的發心菩薩。

■ 發心菩薩剪影:很高興跟大家一起做僕人

1. 73歲的老菩薩,打菜好像在佛國
有一位73歲的老菩薩,今年是第三年當發心菩薩,她說第一次來法會時好像回到親生父母的家,而在「行堂組」打菜也好像有「身在佛國」的感覺。法王對發心菩薩的開示讓她聽了老淚縱橫,連說「明年還有一口氣在的話,就會再來」。

其實他們是全家總動員,共有四位發心菩薩,兩個才11和13歲的孫子,也來聖地當第三年發心菩薩了。老菩薩說:「他們是很有福報才能當上的。像我們這把年紀,要當發心菩薩常沒人要,還好法會要我們,讓我們有為佛法、為上師做點事的機會。我在家裡常祈求法王,讓我們這樣的老人家也有機會服務,一定要給我們機會──這樣的心願果然圓滿了,真是感謝啊。」

2. 做義工,是「融入對境,禪修自心」的好時光
而跟老菩薩不同的是,第一次來法會、也是第一次加入的林。朋友邀請時,她因為剛參加完美國KTD的閉關,法喜充滿毫無顧慮就答應一起來。這次行程對她有多層意義,其實當發心菩薩是「融入對境、禪修自心」的好機會,「我個人在做每件事情時,都讓自己努力融入氛圍,盡量不要起分別心、煩惱心;但因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習性,有時難免起一點煩惱時,就告訴自己大家都是因為法王的願力而來,不可以這個樣子。」事相上,則是配合大家做事的方法,學習更快速有利的完成方式。

林說,做事的當下,也是禪修自心的美好時光:「我一直在練習什麼叫『當下』,我的心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訓練自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每天早上行堂後,下午就可以到法會上課,那時林就盡量收攝自己的念頭,專心在課程。

3. 柔軟、無我,練習「做眾生的僕人」
祈願法會是個善願的磁場,地無分東西、人無分老幼地匯聚在同一個壇城,為法而來,學習付出心力和勞力──但團體生活、人際互動,對很多發心菩薩,都是一項考驗。

已經第十年來法會當發心菩薩的一位組長,有感而發的說,譬如說什麼才算「乾淨」?如何才算把事情「做好」?大家心裡那把尺都不同。大家通常都要犧牲自己的法會時間,早上的開示無法聆聽、灌頂可能接不到、別人用餐時洗缽組洗著洗不完的缽直到下午,排拜墊起得早、回得晚、還需要大量體力……這些辛苦和趣味,那一組的人點滴在心,但外人都很難想像,還好因為發心的力量,在學習柔軟、無我的當下,就算感冒也還是能做得來,大家都盡量學習做到法王所說的「做眾生的僕人」。

這位組長說:「每次很感謝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做,雖然看到噶瑪巴的時間很少,但是就會覺得很幸運。」


義診下鄉,醫生護士服務到家

時間:2016年2月15日至22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旅遊中心 & 祈願會場

 

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義診第一天,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結束記者會後,旋風式提前抵達剛剛開張的義診會場,先巡視正在看診的三間病房、和連續幾年前來的醫生歡喜的打招呼、到發藥房大櫃子間仔細端詳藥品,為準備看病的小女孩掛上哈達,並審視了義診處門口的初步篩選流程。

接著法王大步跨過街,來到正對面的食物供施站(soup kitchen),先查看一下鍋碗瓢盆及葉製食盤、探望正在備菜的義工及印度工人、練習切了三片番茄,並邀請印度籍的寺院住持、醫療團隊人員及食物供施站義工團隊,在寫著「紀念阿貢仁波切」的海報下,拍了團體照。

■ 服務他人,就像是在服務自己

今年在菩提迦耶旅遊中心(Tourist Complex)的定點義診有四天,外加三天到鄰近村莊的下鄉義診(mobile camp),因為即使定點義診處距鄰近鄉村僅十幾分鐘車程、約6、7公里,但對一般當地村民而言,若攜兒帶眷又一天來回,車費其實已是一筆大額支出。因此為增加看診意願,今年醫療團隊主動攜帶醫療設備、藥品及食物下鄉進行義診和供食。「法王一直提醒說,當我們在服務他人時,要做得真心誠意,就像是在服務自己一樣。」義診團隊負責人強秋(Changchup) 及拉巴.次凌(Lhakpa Tsering)表示,因此每年義診,他們都挖空心思進行改善。

今年義診特別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不僅使用的是具有品牌的最好藥品,醫療人員也都是通過驗證的專業人士。所有想要加入義診團的醫療人員,必須在3個月前便提出申請,然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領域和動機進行嚴格的篩選。今年義診團一共聘請了6位西醫、4位藏醫及12位專業護士,加上來自錫金、德里、達蘭莎拉等地的義工等,全團共35人。同時,根據去年義診的經驗,今年特別新增兩位物理治療師,以及24小時的急診服務。

義診開張前2週,兩位負責人先到鄰近村莊進行拜訪,巡迴廣播並且調查當地村民的需求和意願,同時安排村民集中一次看診。次凌回憶,一次在拜訪村莊時,難得見到一位女村長,因此他們趕緊找來椅子請村長坐,並在村民們聚湧圍觀下,站著就地做簡報。

■ 四階段檢查,病因從根斬除

今年義診的另一個特點是醫療教育的建立。今年診間啟用四階段的基本健康檢查,幫助看診民眾建立長期病歷,也幫助更多「以為是吃壞肚子、結果是肝炎,甚至是更致命的疾病」的民眾,找出正確病因並及時診治,並提供基本的防治教育。

義診團隊現代醫學(或稱「對抗療法」(allopathy))的6位西醫中,淳杜醫生(Dr. Tsundue)是接受西醫訓練的藏人,他來自於達蘭莎拉的德勒醫院(Delek Hospital),另外5位是來自迦耶(Gaya)附近摩羯醫學院(Magadh Medical College)的在地醫生,他們能夠說當地方言,並且瞭解當地特殊的醫療需求,其中的兩位婦科醫生,主要在服務女性患者。而12位前來支援的專業護士中,6位來自錫金,6位來自於服務於德里大醫院的藏人。

定點義診的第二個地點,設在噶舉大祈願法會的祈願會場後側的3頂帳棚內,由達華醫生(Dr. Dawa)帶領另外3位藏醫為民眾提供傳統的醫療服務,他們分別是來自諾布林卡(Norbu Lingka)的南嘉醫生(Dr. Namgyal)、卡確醫生(Dr. Kalchoe) 及其兼具針灸訓練的夫人 杜薩醫生(Dr. Qusar)。許多前來參加祈願法會和菩提迦耶朝聖的信眾,多半是來自尼泊爾、不丹、西藏、阿鲁納恰爾邦(Arunachal)、拉達克等地的喜馬拉雅民眾,他們習慣於傳統的藏醫療法,因此這項服務不但方便喜馬拉雅地區的民眾,也讓他們回到故鄉後容易繼續療程。藏醫義診每天服務超過400人。

■ 改善生活品質, 拓展中長期照護

義診營與食物供施站今年首度聯手將短期的急難醫療救助,擴展至中長期的疾病防治、照護及教育。第一個計劃是改善巴瑟利(Baseri)村中107位印度小女孩的宿舍設備。這些6到14歲的小女孩們的宿舍,是去年食物供施站下鄉服務時發現的,而今年工作人員特意拜訪這所學校,實地瞭解女童們的需求。

而鄰村恰瓦哈.斐迪亞拉亞(Charwaha Vidyalaya)的學校師生也有驚喜。去年醫療團來時,老師曾提到學生們喜歡運動,但苦無設備,因此今年團隊不僅帶藥帶食物,更帶了曲棍球裝備、足球、羽毛球,以及學習所需的筆記本、鉛筆、紙張等文具。「我們希望提供給他們的,不僅是醫療,更是生活各層面的所需。」強秋說:「我們今年服務的人數超過一萬人,但這還只是短期的服務,希望未來擴展中長期計畫,從根本上幫助迦耶居民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空間。」

從3月5日起連續10天,另一項極為特別的新義診項目即將開始:法王噶瑪巴麾下的遍護慈善信託(Kunkyong charitable Trust)、德里的麥可思基金會(Max Foundation),以及義肢公司齋浦爾足(Jaipur Foot)將聯合為菩提迦耶的殘疾人士免費安裝義肢,讓法王噶瑪巴的醫療悲願,在噶舉大祈願法會圓滿後,持續發光發熱。

寶馬牛獅象,敬獻歷代噶瑪巴

時間:2016年2月16-22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每年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期間,以及其後在德噶寺的大殿中,壇城中必定陳列著四座莊嚴的大型多瑪(西藏傳統的酥油雕塑)。這些手工精細、造型典雅的多瑪塑像,是由精通雕塑藝術的出家眾,歷時一個多月辛勤耕耘的成果。在展開工作後的前幾天,僧尼們會先自製許多的工具,並且使用石蠟、達爾達(Dalda)(一種印度品牌的酥油)、進口起酥油和油漆,調配好各種顏色的酥油塊。

今年多瑪雕塑的主題是「歷代十六位噶瑪巴」。每尊噶瑪巴都因為其功德特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相特徵、法器、手印和背景。每座多瑪上塑有四尊噶瑪巴:中央主尊,上方一尊,下方左右各一尊。第一座到第三座大多瑪的中央主尊,分別是第一世到第三世噶瑪巴;而為了配合今年紀念第十六世法王的特別活動,第四座大多瑪的中央主尊,則是第十六世噶瑪巴讓炯日佩多傑。

此外,除了歷代噶瑪巴的塑像外,每座多瑪中都有一套傳統的供品,陳列在噶瑪巴塑像的下方。在四座多瑪的最底層,則分別雕塑有四隻威猛的動物:一般動物世界中的白獅和牛,以及來自曼達供中殊勝世界的寶馬和寶象。

下列圖示說明每座多瑪中塑像、供品及動物的相對位置和名稱:

 
 
 
 


白衣:獻給金剛座的白色哈達

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行持:奉法王諭,法會期間居士著白衣
時間:2016年2月16日至22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會場

 

在風塵滾滾的菩提迦耶,法王指示,法會期間居士要全身穿著白衣,在家法友出發前,大家心裡都有個問號:「那怎麼可能,不是很快就髒了?」

這個問號,很快就消融在喜悅裡,覺得法王今年這個要求,超乎想像的好。

因為2月的菩提迦耶,已經炎熱如夏日,陽光下氣溫經常三十多度,熱浪襲處,一身白衣反射陽光,顯得特別清涼。而且,居士著白衣,的確有種清淨的美感,在聖地聞思修,無論男女老幼,都美得乾乾淨淨的;尤其在四眾弟子聚集的祈願會場,一片白衣,真的特別覺得素淨整齊,在「為法聚集」的清淨之地、在聞思修的專注時光,這樣穿,真的很適合!

於是,在穿三法衣的比丘黃色搭衣之後,是沙彌、沙彌尼的紅色僧袍,再之後則居士的一片白衣連綿,宛如一條巨大的白色哈達,橫跨過整個會場後方,整齊的「黃、紅、白」三大區塊,服色清楚地展現四眾弟子的屬性,這成為今年「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最大視覺特色。

■向佛法源起的印度致敬

但是法王今年為何要求居士為白衣呢?堪布噶旺說,「居士穿白衣」有幾個理由:

一,傳統象徵:
這是為了向佛法緣起的印度致敬。法王辦公室堪布噶旺表示,佛法來自印度,法王要求居士穿白衣,首先是向佛法的緣起國度印度致敬。而印度自古有穿白衣的傳統,四眾弟子男女僧伽穿黃紅法衣,其餘二眾穿白衣,這個傳統來源已久,年代不可考,最初甚至與佛教無關,可能只是因印度天氣熱,白衣易反射陽光散熱,後來在家弟子聞法時多穿白衣,漸漸成為傳統。

二,美好象微:
白色亦有隱含的意義,象徵有德性、善意、寂靜、清淨見。傳統說「善白業」,即將白色作為善的代表色;觀修本尊時,寂靜尊身相作白色,因此白色也有寂靜之意。

三,受戒象徵:
這也是受「八關齋戒」(〈大乘布薩律儀〉)象徵,象徵今日自己受戒。但堪布噶旺說,其實沒有受戒亦可穿白衣。

四,悅意衣著:
法王認為,居士在聖地印度金剛座穿著白衣,一片純淨,在視覺上整齊而有居士風範,是很賞心悅目的,很鼓勵大家這麼穿著。

堪布噶旺說,佛法傳至西藏後,在服裝上有兩個傳統:「長頭髮者穿白衣,剃髮者穿僧服。」居士穿白衣不僅在西藏成傳統,泰國、斯里藍卡佛弟子朝聖亦穿白衣,這在聖地金剛座常可見到,來自南傳佛教國家的在家弟子,無論男女老幼,整團整團都是白衣的在聖聞思修,已是多年來常見景觀,只是今年連藏傳在家弟子也穿白衣,則是法王噶瑪巴要求居士衣著之後的新氣象。

■ 瑜伽士也穿白衣,源於密勒日巴拙火成就象徵

至於今天「瑜伽士穿白衣」的傳統,是以密勒日巴尊者在雪山修持拙火為緣起象徵,而和印度白衣傳統無關。

噶布噶旺說,雖然二者同是白衣,但可能只是巧合。密勒日巴穿白衣,和拙火修持的象徵有關;而南傳居士穿白衣,是和印度小乘傳統、經教乘有關。密勒日巴修密咒乘,以金剛亥母為秘密本尊修拙火,白色棉衣代表成就徵兆,意味「拙火熾然不畏寒」。因此密乘和經教乘的白衣象徵不同。

十六羅漢托缽,重溫供僧古風

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行持主題:托缽行腳暨進用缽飯
時間:2016年2月21日 上午7:00-11: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法會會場

 

壇城上的大佛像手上,托著一個巨大的缽。這也是佛陀住世時代一項行持的象徵:具戒僧伽平等乞食,為眾生種福田,為眾生創造累積福德資糧的因緣。

托缽行腳,已經成為祈願法會最經典的行持之一,藉由僧伽的托缽行腳與在家法友的供僧行持,重溫佛陀時代「500比丘托缽」與「供養16羅漢」的美好古風。法王噶瑪巴希望藉此提醒法友,一來學習珍惜食物,二來學習發心供養。

這也是法友可以直接參與行持的活動,因此受到熱烈參與,前一天,法友無不準備了花、水果、餅乾、糖果等供養品,準備翌日清晨在佛陀成道的聖地金剛座,隨喜參與這項佛陀時代的古老行持。

■ 托缽:重溫佛制古風,弘揚僧伽行腳威儀

上午7:00,「托缽行腳」的行持即將展開,法王噶瑪巴與蔣貢康楚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安坐在壇城主座上,明就仁波切、波卡仁波切及堪布羅卓東由仁波切等傳承大仁波切,則在壇城側法座就座。

7:35,「噶舉之友」會員自噶德寺列隊至會場入口,在僧眾撒花後,500比丘僧眾步伐安緩地穿越人群,群眾手持卡達、鮮花與供品,在唱頌「噶瑪巴千諾」、「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釋迦牟尼佛」聲音中,500位比丘跟比丘尼魚貫進入祈願會場,坐上壇城兩側階梯上的座位。

8:15,在象徵吉祥的寶傘護送下,16位帶著面具、示範阿羅漢行誼的僧眾上台端坐。供僧行持開始,第一輪,先由仁波切、祖古等上台供養阿羅漢。因為氣候炎熱,今年不像往年,帶著面具的阿羅漢要從外場進入,而是直接進入壇城,待第一輪供養結束後,阿羅漢下台卸下面具,8:40又在寶傘護送下進入會場上座,第二輪即由「噶舉之友」上台供養。

法王稍早在供僧之前開示說,「卸下面具的阿羅漢,代表就像凡人一樣,他們就是你我周圍的人。」所以,我們也應該以「供養16羅漢」般的恭敬心情,供養所有你我周圍的一般人。

接著是會場所有人依序上台向16羅漢獻上供養。大家拿著昨天買好的糖果、餅乾、蘋果、橘子、巧克力等等各種供品,分成16等份,等待自己上台供養給16位阿羅漢。會場五六千個人在漫長的時間中裡等待自己上場,大家心想:能夠站到莊嚴會場的壇城上,供養16羅漢,真是無比殊勝。

■ 進用缽飯:三組發心菩薩的心力總集,點滴不易

當會場所有人一一上台向16羅漢供養的這段時間,壇城後台也相當忙碌。因為稍後即將進行的,是另一項佛陀所制的古老行持:僧伽進用缽飯──「典座組」和「行堂組」,正為此寂靜而俐落地準備著。而隱身在這一項行持之後的另一組「洗缽組」,則早在行前已準備好所有的缽,也待命將在缽飯後清洗所有的缽。

許多發心菩薩從廚房用推車或是人力將飯、餅、菜、湯、水果等等一一送到壇城後台,同時還要準備好缽、盤、碗、盤種種餐具一一備齊,這些都是為了稍後要供養16羅漢暨500比丘僧。

平日進用缽飯都是在德噶寺大殿內,平均每天約有370位左右的僧伽用餐,包括仁波切、祖古、維那師及比丘、比丘尼,而負責僧眾供餐的共有三個組:煮食的典座組、送飯菜的行堂組與清洗用具的洗缽組,三組各有組長,上有一個總負責人、也是負責每日菜單的法師。往年,法王每次法會都會有一兩天的時間跟僧眾共餐,但今年法王格外忙碌,只有在托缽這一天才有機會跟僧眾一起進用缽飯。

■ 典座:從食材、工具到人力,點滴匯成供僧美食

「典座組」為僧眾供餐的工作說來瑣碎,包括廚房內場、外場以及清洗工作,很需要有經驗、有體力、有耐性的法友投入,很多位法友都是接連幾年擔任這項工作。「來的目的就是在法王幕後當一個小螺絲釘,從第一年什麼都不懂,超緊張的,看到廚房忙就去幫忙,看到菜沒人洗就去幫忙,到現在也是什麼都不懂。以前法王跟僧眾用齋是在雪謙寺,法會上課在正覺大塔。本來洗缽是吃飽再過去洗還來得及,結果我十點半就開始在那裡等著要洗缽。」已經當了十屆典座組組長的法師,記憶猶新地回想起過去的法會,說一切都是點點滴滴匯聚眾人之力而成。

「每天都要一袋半的阿魯、阿魯、阿魯(馬鈴薯)……」師父說,典座的工作由每天上7:00開始,削馬鈴薯皮是每天例行工作之一,然後開始準備其他當季青菜……早年只有前兩三天法會需要整天工作,其他都是半天;進入第五年後,差不多每天都是整天的工作──早上煮飯,下午都排手工菜準備工作,以便隔天早上炸菜才來得及。

近年來,法友們都發心幫忙帶很多素料來法會。而器具方面也越來越齊全,像之前煮飯用籃子,煮個飯營養份都流走了,她看了很不捨,就跟台灣瓦斯行訂做大瓦斯鍋,連爐心也是台灣帶來的。法友們每一年帶一些刨刀、菜刀、鍋子、鏟子,一年一年帶過來,十年來器具越來越齊全。

■ 行堂:放下我見、我慢,配合團隊學合作

「托缽那天大家在外面等候要進去打菜,突然法王走出來了,我不知道那是法王,他在看大家在做什麼,我看了很久,有人喊法王法王,我才想這就是法王……。」這一天,這三組人都有意外的經驗,「緊張」是共同的感受,而法王餐畢後突如其來地請三組發心菩薩上前接受加持,更讓所有人欣喜萬分、感動不已。

行堂組每天早上7點集合,行堂工作包括清潔環境、排拜墊、拉紅布,抬缽腳、要排得很整齊、接著上缽打菜等等。一路工作到僧眾用餐完已經11:30左右,還要開會檢討今天流程順暢與否,下午才是自由時間,要繞塔、要做功課、要上課都只能在下午。

以前是飯菜先打好、僧眾進來開始供餐,這兩屆改變方式,變成僧眾進來後才打菜。「我們會很緊張,這時候想到開心禪的課程,打菜時看著緊張的情緒打飯菜,邊做邊禪修,不然三百多位僧眾跟仁波切坐在那裡時,真的很緊張,萬一把飯菜打出去了……。」29屆第一次來法會的王小姐回憶,當時聽到廣播說行堂組缺人,就想說下次一定要來行堂組服務。隔年加入後,王小姐整理自己的收獲說:「除禪修外,還有團體合作,把自己的我見、我慢放下,配合組長工作方式,有些師兄能力很強,但不配合就無法讓團隊進行得很好。」

「托缽那天之後進用缽飯是最忙的,在眾目睽睽之下上台拉線、排缽、打菜等等,那天是我們最累的時候,下半場靠意志力做完,累的時候只有靠憶念上師、祈請上師。」

這天很多供僧的發心菩薩從清早受戒,6:20集合工作到中午供僧結束,回去旅館時腳都「鐵腿」了。即使如此疲累,大家很堅定地說來年只要來法會,就是當行堂組的發心菩薩。但是,「行堂組」很缺男生,希望明年更多男性參與。

■ 「法王,我還要再來嗎?」

「法王說發過的願要記住,我以前有個念頭是請法王加持,能來盡量來。每一年都問自己明年要不要去,然後還是來了。」典座組長講到法王接見發心菩薩那天時,她心裡自問:「法王,我明天還要來嗎?我已經十週年圓滿了。」法王是遍知的,馬上就做這方面的開示,要大家生生世世來當眾生的僕人。

23日是法會圓滿日,白天僅有少數人在整理會場,一片清寂,但見早上8點集合的供僧三組人馬忙碌地將所有供僧用具收入倉庫,這是他們在法會最後一天的工作了,還沒離開的組員都來幫忙,忙完後幾位要趕下午飛機的人上前跟組長道謝,組長總是這樣回答:「因緣具足,我們才能一起圓滿這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