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當下就修持無常,是最好的修持法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課程主題:波多瓦大師《修心絮語》
時間:2016年2月18日上午9:00-11: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以下是法王《修心絮語》第三天開示內容:
首先和大家說一聲早安。很多人會全心繫念想著今生現世的利益,為何會如此呢?波多瓦大師說,這都是因為「未能憶念死亡」,換句話說,一個修持者要想的是後世,為什麼無法重視後世呢?就是因為未能憶念死亡。

■ 隨時憶念死亡,自然能遠離貪著

我接著要繼續講解《修心絮語》的內容,波多瓦大師說:
如果死後投生為人那還算好,因為可以繼續修持佛法,但是死後會投生到哪裡,卻沒有人知道。確定會死亡,所以要下定決心修持佛法。何時會死亡不一定,所以要下定決心不再拖延佛法的修持。死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幫助,所以要下定決心不再貪執任何東西。

另外,要像是隨時準備回鄉的旅人一樣。而一切的享樂,就像是臨刑者身上的裝飾,或像是命中要害[即將死亡的人的裝飾]一樣。「此生若須捨,親友亦如是。」 經典中明明說得很清楚,但是這些人大概都沒有聽過,真是讓人難過。這些人如果明天就死亡的話,那該怎麼辦呀?真是可憐。

這段是在告訴我們,當知道人必然會死亡後,就會遠離很多貪執,對於今生的欲樂、享樂,不再有任何貪執,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當一個人真正遠離對此生的貪著時,今生就不再有任何事情足以欺騙或誘惑他,就如同步入刑場、即將受死者,他身上無論穿戴任何珍寶,如珍珠、瑪瑙、天珠等,就算全身掛滿,他也不會再生起任何貪戀。在此生中,能夠交到好朋友、能夠有財富也好,但最終死亡來臨時,這些都是需要捨棄的。

■ 「捨棄今生」太沈重,連老師都不敢教?

文中接著提到:
由於我們是修行人,對於不如法的人,應該提醒他們不要那麼做,要好好修行。對於如法的人,要提醒他們還要提升功德,有所進步,[例如]提醒說:比起布施、持戒更好,比起聽聞、實修更好等等。

講說佛法的時候,應該要講出對方相應的佛法,這是很重要的。但是說出符合對方聽得進的法,和討好對方是完全不同的。說出他人能相應、聽得懂、符合心意的話語,並不代表就是要討好他人,這完全是兩件事情。

的確,對於一般人來說,一聽到或想到「捨棄今生」,都會感到有些沈重,甚至讓人心煩意亂。但是對於一個有心學佛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修持方法、是必需要思維的內容,因此如果對方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就要提醒他如法的學習之法。

但現在有許多老師在教授佛法的時候,不再教導學生要「捨棄今生」,而是強調現在正是廣行佛行事業之行,要去廣結善緣、去化緣等等。這樣的說法,代表這位老師其實對現世仍有很大的貪執,等而下之,甚至會有殺生、偷盜的情況發生。

對聽聞佛法者來說,「學習佛法」的目的,也可能淪為增加自己名聲而已,而不是為了增加正念、消除迷惑,也鮮有人願意一生專注在修持上,而多是以廣度眾生為名而去修行或傳法,以上這些情況,就是這些行者並未斷除今生貪執的明顯徵兆。

■ 所有的佛法,都是當下就要修

(法王接著再口傳:)
由於我們是修行人,對於不如法的人,應該提醒他們不要那麼做,要好好修行。對於如法的人,要提醒他們還要提升功德,有所進步,[例如]提醒說:比起布施,持戒更好,比起聽聞,實修更好等等。

這樣說了之後,有的人會說:「這個時代,佛法當中所說的道理,凡夫已經無法領悟了,因此都只是一種祈願而已。」但是如果現在不領悟,死後投生為狗,或者投生到牛驢等等八種無暇的情況當中,就更不可能領悟了。為什麼呢?例如現在稍微身體有一點不舒服,心就沒法運作了,[那麼投生為牛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覺得,修行沒有比當下更好的時候了。

尤有甚者,那些人還會說:「現代已不再是過去修行佛法的時刻了,修持根本超過凡夫能力所及,因此只要發願就好,實際的修行是無望可及的。」對於這種說法,首先我們可以先體會到,不用談及後世,光是日常生活中,若生病時,就已精神昏沈、思維紛亂,更不用談投生為動物畜生時,會如何散亂了。因此波多瓦大師認為,修持佛法就靠當下,沒有比「當下就思維無常或死亡」更好的方法了,若總想著未來再開始修,是愚人之見。

噶當派知名的一句話就是:「所有的佛法,都是在當下就要開始修持之法。」這是他們很強調的一句話,要在現在、在當下,在坐在這個墊子上時,就立刻去思維修持佛法,而不是留待明天或等自己老了再修。當下只要學到了一個方法,就要立刻試著去思維和實踐。

■ 發自內心為他人祈願,就是最大的實修

回到《修心絮語》的內容:
[這些人還說:]「這個時代,已經沒有成就者了,想要得到圓滿[佛果]是不可能了。都只是一種願望而已了。」所謂的魔鬼,不是指身形醜陋,顏色烏黑的什麼怪物,而是指障礙善心功德的生起和障礙利益他人提升功德。

有些人認為佛教鼎盛的時代已經過去,不會再有像是密勒日巴、岡波巴大師等成就者出現,因此得到圓滿的佛果只是一種想法、願望而已。這樣的說法真的很不好,波多瓦大師進一步解釋說:「因為這些人不僅自己不修,還讓那些對修行有興趣的人退失了道心,不再對修行生起歡喜之心。他們會這樣說,是因為不瞭解佛法、也不瞭解真實情況為何。」

有人會說:「如果成佛這件事,連實際修持都無法達到了;那只藉由祈願,可以達到嗎?」那樣的說法乍聽有理,但其實是有矛盾的。還有一些人會說:「現在是祈願的時代,已經不是實修的時代了。」這句話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沒有任何實修會比發自內心地祈願,來得更強大、更有力了。

■ 祈願,是佛十波羅蜜之一

彌勒菩薩曾說:「為利眾生願成佛。」這一念菩提心就是一種祈願。因此沒有比「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祈願,來得更有力的法門了。

因此如果再聽到任何一個人說:「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有真正的實修了,只能祈願。」的時候,光以這句話,就足以證明說這句話的人對於「佛法」是無知的。

會說出現在「僅」是祈願時期這一句話時,代表他並不瞭解、且輕視祈願的力量,也顯示出對佛法所知甚少。因為「祈願」是佛十波羅蜜之一,若不想成佛當然另當別論,但若想成佛,當然需要具備祈願這門功課。

■ 不憶念死亡,一切修持都無法入道

有些貪著此生的人會辯解說:「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成就了,因為凡夫無法捨棄此生,而聖者們又都已經捨棄此生。」難道這些人認為沒有人可以捨棄此生、脫離輪迴了?其實,這句話說出了這些人的內心話,就是:「不用捨棄此生,因為不可能捨棄此生。」

註解中還提到:「現今早已沒有實修實證的人了,所謂的修持者也都是裝模作樣的而已,早已不復當年了。」其實我們現在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有時想想,說這些話的人,他們的心態是什麼?不僅自己不實修,還基於心中對此生的執著、對憶念無常的輕忽,而講出這些話語,這都說明了他們自己並未修行,也並未憶念死亡。因此波多瓦大師認為會說出這種話的人,就如同魔鬼一般。什麼是「魔鬼」?並不是指身形醜陋,顏色烏黑的什麼怪物,而是指障礙善法、善根在心續中生起的人,這種人就是魔鬼。

我覺得,對於一個發自內心想要修持的人來說,沒有比憶念死亡更重要的了。因為如果沒有憶念死亡,無論是聞思修、山中閉關、封門閉關、托缽乞食,[居無定所]的自修、居住一處的修持和一切苦行等等的作為,都只是增進現世福祉、搏取尊敬、贏得名聲的一種炫耀行為,不會成為佛法的修持。就像流水一開始沒有被導入進口,最後終將無法從出口處流出;或者像是沒有箭尾槽的箭矢,就算全力拉弓也無法射出一樣──同樣的,沒有憶念死亡的修持,都將無法入道。

這裡處處都在強調,我們若是真心想要學佛,不藉由「憶念死亡」是無法學成的,若並未真正思維死亡無常,即使外在表現確實看似修持,但其實並未真正入道,也並未真正有修。

■ 只會炫耀修行,一有狀況就破功

因此,如果未能真正憶念死亡,說自己在聞思,或說自己要閉關,或者還強調是「封門閉關」,也就是用土把門封死等等,甚或說要托缽乞討、或要行持以小帳棚到處居無定所的傳統修持,或久居一地好好修持等,甚或炫耀說自己從此閉關不下山、要一生閉關實修或當比丘等等,都只是在炫耀而已,都不是真正的修行。

另外一種炫耀是說:「我可以穿戴著所謂刀槍不入的護身符而去打架」等等,這些華麗的言詞,只是相似的修持,不要說佛法修持,其實根本還未進入佛法之門,甚至連一天的修持都未曾做到。

很多時候,就像是〈遙呼上師祈請文〉說「遇緣即露行者之罪跡」一樣,遇到考驗才會知道是否真有修為。這裡講一個故事,有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某天突然看到遠方有個山洞,心想其中必有獵物,因此爬山鑽進了洞中,一探頭,發現裡面有個人影兒。

他就對著那個人影兒問說:「你是誰?在做什麼呢?」那個人說:「我是一個修行者,正在禪修呢!」他又靠近點問說:「你真了不起,能在這樣一個渺無人煙之處靜修,可否告訴我在禪修什麼呢?」修行者答說:「我在修持『忍辱』」。

「你在修忍辱喔?」獵人接著說:「那去吃大便吧!」修行者一聽,火氣大起,就回說:「你才去吃大便呢!」因此,有時候遇到考驗,才知道何謂「真修行人」。很多人一個人清修忍辱時,狀況良好,一遇到考驗時,就破功了。

今天不做禪修了,沒什麼好禪修的。如果只會裝模作樣,那就像那位獵人說的一樣:「去吃大便吧!」(現場法友聞言大笑)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冥陽迴向文〉


上師口訣就像心上的血,一滴也不要浪費!

主活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活動主題:《噶舉道歌海》暨勝樂金剛薈供
時間:2016年2月17日晚上7:00-9: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會場

 

2月17日、藏曆(一般藏曆,非楚布曆)初十的晚間7:00,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有一項大眾等待三年的特殊薈供,在祈願會場壇城上舉行。

會中,完成四十萬遍《四加行》修持的近六百位僧眾,暨五百多位在家眾男女眾等,超過千人聚在一起,在法王噶瑪巴主法下,舉行結合《噶舉道歌海》暨勝樂金剛的薈供,會後,法王並親自一一給予第十六世法王的血甘露加持物。

晚間6:30,祈願會場內進行嚴格的清場後,已事先登記並領取薈供入場證的僧俗二眾,依照仁波切及堪布、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眾等順序,依次進場,在台上等候的法王,先指示將白色布衣發給在家居士們後,並不斷指示大眾調整位置,直至大家都能坐在舞台上為止。

■供奉「漂浮銀像」照,憶持《噶舉道歌海》緣起

會場主壇城特別安奉了第一世桑傑年巴仁波切聖像照片,原聖像由第八世法王親自開光,目前安奉在楚布寺中,此聖相因殊勝的加持力而懸浮在空中,因此被稱為「漂浮銀像」。這次薈供中,再度供奉置此幅聖像照片,提醒大家憶念《噶舉道歌海》傳統的緣起。照片前則是勝樂金剛薈供壇城。

法王接著指示僧眾將白色布衣穿於外法衣及僧袍之間,法王也於僧袍外,加穿一件紅底黃邊的瑜伽帶。薈供於8:00開始,在馬爾巴大師、岡波巴大師、密勒日巴大師等三祖師的畫像投影、及第一世桑傑年巴仁波切聖像照片前,由法王主持薈供,並與不丹尼師共同帶領大眾唱頌道歌。

■莫忘「白色布衣」與「血甘露」背後的叮嚀

薈供後,法王先以藏文和中文,為大家講解今日加持物的意涵,並鼓勵大家四加行只是開始,從此要亦步亦趨跟著上師腳步,持續精進,維持噶瑪噶舉的實修傳承。

(以下為法王中文開示)

今天晚上,特別為完成噶舉傳承四十萬加行的行者,舉行《噶舉道歌海》暨勝樂金剛薈供,也算是一種慶功宴,我也隨喜各位,以信心跟隨上師腳步。但完成四加行僅是一個開端,我自己沒有做,因此再次特別地隨喜讚嘆各位,從此要努力前進,維持實修傳承。

■白色布衣:象徵「精進苦修」,提醒「憶念無常」
今天大家得到一件白色布衣,代表著我們噶舉祖師密勒日巴的實修傳承,密勒日巴上師在寒冷高山上時,僅有這樣一件白色布衣,日夜持續苦修,希望大家想到密勒日巴祖師往昔在修道上的付出及精進。

這件布衣的第二個意義,就是憶念「無常」,開始時因為實在沒有時間,因此只有準備一片白色布衣做為禮物,而這白布,也是在市場就地買的,沒有特別講究。

因為我們確實沒有時間去買衣服,這也象徵,我們必須將一切時間都用於實修,沒有任何時間可以浪費,不用一直想著好不好看,因為隨時就可能面對死亡,因此有什麼就穿什麼,不要浪費時間在外表上。

也不要到處說,「今天法王給了一件殊勝的白衣」什麼的,這件衣服是自己給自己看的,當然要給別人看也可,但重要的是給自己看,要從中學習其代表的意義。這白布上的紅色三角形,代表拙火。

■血甘露:口訣如血,不應浪費
這是我們第三次舉行《噶舉道歌海》暨勝樂金剛薈供,第一次給予的加持品是密勒日巴上師禪修帶所做的加持物,第二次是噶舉三祖師甘露。這次沒有特別計畫,因此本來預定只有這件布衣,不過今天你們有福氣,三天前我收到第十六世法王的血甘露,因為這次祈願法會也舉行了第十六世大寶法王紀念活動,因此和大家結緣血甘露,每人可以拿到三顆。

我也想講講:收到加持品的「應為」與「不應為」,收到血甘露時就如同收到上師教導,我們獲得口訣教授時,不應浪費時間,而應該立刻開始實修。

這代表的意義是,任何一位上師無論給予任何教導口訣,都是上師的心血,你們拿到(血甘露)時,要感覺到每一位上師的任何話語,都如同從心臟中取出的一滴血一般,一滴也不應浪費,(大家)要珍重、珍惜上師的教導指示。

第二用意是,我們常說「血緣關係」,這是一種親切且非常深刻、任何事情無法阻礙的關係,今天給予的血甘露,是祈願大家「讓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融合為一,慢慢的與上師的心接近,最後成為一體」。

血甘露不是用來吃的,因為吃了血甘露等於喝了血,喝上師的血好像不太好,這是讓大家帶在身上、或放佛堂上,不是拿來吃的。

主持完薈供後,法王讓大家安住不動,左手持一把小袋分裝的甘露丸,一小步一小步的行走於各排會眾間,並一次一次的彎下高大的身軀,親手將甘露丸小袋,一個一個平穩放置於會眾手中。許多在家眾聽完開示,再看到法王不辭勞苦為大眾親送結緣品,感恩及感動的淚水已流滿臉龐。

致贈結緣品時,偶有信眾不慎掉落,法王也立即快速俯身撿拾,完全不假手他人,顯見對此加持品的慎重,及對信眾的珍重期許。偌大的祈願會場壇城,法王整晚來回走了二十幾趟,確定現場沒有遺漏任何一人之後,才大步回到主法座位上,面帶微笑、雙手合十,結束今晚的薈供。

■3年前預告今日薈供,敦促弟子完成四加行

2009年的第27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中,法王首次為圓滿四十萬四加行的行者舉行薈供,當時修持了「密勒日巴上師相應法」,並且致贈行者密勒日巴尊者禪修帶的布纖為加持物。三年後,在第30屆噶舉大祈願法會中,法王則以「噶舉道歌海暨勝樂金剛薈供」獎勵圓滿四加行的行者,並賜與行者噶舉三祖師(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尊者、岡波巴大師)之舍利加持物,法王並且在法會課程中宣布,三年後(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將再度舉行此特殊薈供法會,期許大家抓緊時間,精進完成噶舉傳承的四加行功課。

而在傳承歷史上,僧眾聚集唱頌祖師道歌的傳統,始自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在其根本上師:第一世桑傑年巴仁波切圓寂法會上,曾召集僧眾唱頌道歌,以憶念上師行誼,之後廣為流傳。

今晚進行的薈供法會,則是以《噶舉道歌海》為架構、以第八世法王所彙集的三祖師證悟歌為基礎,再補充噶舉祖師們的道歌,和噶瑪岡倉傳承中,最重要的本尊:勝樂金剛之薈供,於藏曆一月的蓮師初十日晚吉祥圓滿。

隨時會死,所以當下就要精進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課程主題:波多瓦大師《修心絮語》
時間:2016年2月16日上午9:00-10: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上午9:00,法王陞法座,在維那師帶領大眾唱頌〈金剛總持祈請文〉、〈菩薩戒傳承祈請文〉、〈獻曼達〉、〈請轉法輪〉之後,開始本次祈願法會「波多瓦大師《修心絮語》」四天課程第一天的教授。

以下是法王開示:

今天是「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首先我歡迎兩位怙主仁波切:蔣貢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為主的祖古、善知識、堪布、僧俗大眾等,歡迎大家!

這一次祈願法會期間要給予的課程,是噶當派三位、三昆仲(「兄弟」之意)之一的波多瓦大師所寫的《修心絮語》。

首先,當我們在講說或聽聞佛法時,講說者要捨棄對此生的貪著,聽聞者也必須有如法動機,並應斷除如同「三種容器」般的過失,前來聽聞佛法。

■聽法時,別做三種「壞容器」

一,覆器:心思散亂,什麼都聽不到
首先第一種過失,是指「覆器」之過,有如「把容器倒扣般」的過失。不論容器是金、銀等何種珍貴材質所做,若倒過來擺的話,就無法倒入任何物品或水;同樣的,若人在會場,但心思散亂,是無法「將法倒入心中」的。因此首先,要避免「覆器」的過失。

二,漏器:聽了不記,聽什麼都忘記
第二種過失,是指如同「破洞」、底部有破洞的過失,就算容器是正放的、能倒入各種水,但若底部有洞,就無法善加保存住任何水。此是說若人在現場、也專注聽,但並未嘗試記憶的話,可能會誤解法教內容,因此應者不僅需專心聽,還要記憶下來,並正確理解這些內容。

三,毒器:心有邪見,聽什麼都有毒
第三種,如同「有毒」容器,若容器中摻毒的話,不論放入任何珍饈,都無法入口。同理,若聽聞佛法時,心的動機不正確、具備不好動機,則聽到的法教,就會如同吃入有毒食物一般。

而此處所謂「毒」,又分為兩種解釋:

(一) 煩惱之毒:
第一種,是眾生普遍都有的貪、嗔、癡三毒煩惱:
1. 貪:所謂「貪毒」煩惱是說,若聽法卻為了衣食名聲,為了變得更富有,或白話來說,以希望生意更好、變得更有錢等動機來聽聞佛法,這就是在聽法時,具備貪心之毒。
2. 嗔:第二種毒是指「嗔心」,若帶一種對於某人的嗔恨來聽聞佛法,也是一種有毒動機。
3. 癡: 第三種,帶著「愚癡」煩惱來聽聞,也就是對於「法」無任何認識,也不知道所謂「佛法」者,是指能夠真正帶領我們,不僅得到暫時安樂,也能得到究竟成佛安樂的正確取捨之法,因此又不瞭解且隨意聽聞的狀況,就代表帶著愚癡之毒。

因此,我們首先要對於自己的貪嗔癡煩惱狀態,有正確認識,為何要聽聞修持佛法?就是為斷除貪嗔癡三毒,如果在一開始就清楚知道「我要斷除的是三毒煩惱聞思修」就會較好,若不知為何要聞思修,不論聽再多佛法,也很難真正脫離輪迴。以上就是第一種「煩惱之毒」。

(二) 宗派分別之毒:
第二種毒更為危險,是一種宗派分別,也就是「宗派執著之毒」。

我們為何要出家、要學佛?就是為了要斷除貪瞋癡三毒,例如一開始在噶舉上師座前皈依、進一步跟隨出家,就想著「我從今天起就是噶舉派弟子」,之後宗派之見越來越強,見到其他宗派上師時,就會強烈地去區分「這不是我教派」,因此不但不禮敬頂禮,還會詆毀,有宗派之見。

我們當初踏入佛門時,是為消除煩惱之火,結果不僅沒有消除煩惱之火,還添薪加柴、火上加油,讓煩惱變得更多的話,無論再有學問、持戒再好,都是無有用處的。

因此用「容器」來比喻極為恰當,就如同我們在做飯菜前,要確認鍋碗瓢盆是否乾淨一樣,一個老師在講說佛法前,或是一個弟子在聽聞、思維、修持佛法前,首要需確認動機是否夾雜著貪、瞋、癡或執著分別等煩惱,若沒有的話,可以放心學習,若有的話,則需先淨除煩惱。否則,若不先將這些餐具清洗乾淨,都有毒時就入口,隔日可就不堪設想。

■噶當派大師,耿直的教言

這部波多瓦的《修心絮語》很難尋得,去年當我決定要講說此典籍時,在很好因緣下,逐漸拿到不同的四種版本,因此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緣起。約此同時,我也得到過第八世法王寫的《百段引導文》中,對此《修心絮語》所寫的解釋,也得到此百段教言的口傳,因此等於得到《修心絮語》的口傳

這部噶當派教言中,有很多方言,其實有些文字不易理解,但我也盡量給予一些解釋。
(法王口傳:)

禮敬三時之上師。
之所以在三界輪迴的大苦海中,無始地流轉,就是因為沒有了悟自心。沒有了悟心性,是因為被覆障遮蔽住了。之所以被障蔽,是因為不知如何積聚資糧。不知如何積聚資糧,是因為沒有信心。之所以沒有信心,是因為沒有憶念死亡。
現在,由於恐懼輪迴的痛苦,開始尋求解脫和遍知,這就需要了悟自心。為了了悟心性,就需要清淨煩惱,清淨覆障。為了清淨心的覆障,就需要積聚資糧。為了積聚資糧,就需要信心,而真實的信心,不靠憶念死亡是無法生起的。
真正憶念死亡,就會知道[死亡的時候]除了佛法,其他一切都沒有用處。只要有了這樣的想法,對於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將不再心動,同時也完全不會再有對於物質和日用物品的貪著,徹底捨棄對於親朋好友的眷戀,這樣也就不再需要看人情面了。

(堪布羅卓丹傑/藏譯中初譯)

■ 絮語,是波多瓦對自己的訓勉

這位波多瓦大師本名仁千賽,和噶當派的金厄瓦、普瓊瓦,合稱「噶當三昆仲」,是十六羅漢當中的因竭陀尊者的化身;也有另一種說法,說是噶瑪巴杜松虔巴的前世。格魯派一位著名大師曾說,歷代噶瑪巴的第一世是波多瓦,第二世是杜松虔巴,有此說法。

接著所謂「絮語」就是「自言自語」,我覺得此處來講,「絮語」包含幾種意涵:

第一種:反正這些口訣教法無人願意聽,因此自己說給自己聽。

第二種:比較積極的,是自己對自己的鼓勵、反省、提醒,希望「我還可以更好!」一般來講,「說」多是向外、對別人說,但其實對自己的提醒也是很重要的,僅是說的漂亮,是無用的,自己要先有修持,竹巴昆列大師曾經提醒說:「法座上的上師,很多是沒有修持的。」為避免這樣情況,對內的提醒、反省,是很重要的。

總之,此處「自言自語」有以上兩種意思。

■ 說法,是要引導弟子證佛果

由於沒有「覺得可以活到很老」的想法,所以不為老年做準備,毫不在乎老時生活是否舒適,是否受人尊敬,衣食是否充裕,[他人]是否恭維自己等等,無論什麼樣的情況,生命的境遇是好是壞,都要能夠隨遇而安。此生該如何就如何,萬般皆是福(一切都是命)。

一般教學分為灌頂、口傳、教授三種,第三種教授部分有不同解釋,我在第八世法王米覺多傑教言集中,看到一段很有趣的解釋,他說:「很多人說我不大會說法,不如前幾世法王。」

第八世法王繼續說到:「我覺得這也說的沒錯,因為所謂教學,其實是一種引導,引導弟子至成佛的果位,但問題在於,根本沒有人想要成就佛果,因此,無論如何引導或拉拔,都是無用的。因此,其他人說我不會教授,也確實沒說錯。」

就像以上第八世法王所說的一樣,如果你不想去某地,為師者也沒有什麼好引導的;同樣的,若不想成佛,「教授」即失去意義。對於一個想要成佛的人來說,得到教授之後,就應當朝此方向去走,這才是真正「接受教授」的意思。尤其當我們在聽聞「修心」的教法時,這樣的觀念是至為重要的。

■ 真正「觀死無常」,就會急著馬上精進

這位波多瓦大師有一個特點:一生專注修持「無常」法門,心中常常在一種著急狀態,覺得我時間不夠、可能隨時會死、我要現在開始修持、時間不夠等等,能如此精進,就是因為不斷思維「無常」之理。

一,有生必有死:
講到「死亡無常」第一點,人生在世能夠確定事情沒幾樣,少數能確定者,就是我們都會死亡,在初生那一刻就已經確定:有生就有死,每人都會死亡。

二,死時難自知:
第二是,「何時會死亡」是無法知曉的,若人能預知何時死亡,就能放心且周全的規劃死亡、人生各階段的計畫,但就是因為無人知道何時會死亡,因此無法真正規劃人生。

三,死因何其多:
第三,導致死亡的因緣,是非常多的,因此也難以先避免預防,任何一件小事情都可能造成死亡,吃一口糝粑粉也可能死亡,例如有時候在我家鄉,大家吃糝粑時不會另加酥油茶或奶油,因此一不小心時,真的可能會噎死,也就是任何一點小事情都可能造成死亡,這一刻存活的因緣,可能下一刻變成死亡因緣。

因此我們針對這段「死亡無常」的道理:「有生必有死」、「死亡不知何時至」、及「致死因緣很多」等,來善加思維,並禪修五分鐘。

(大眾禪修5分鐘,擊磬兩聲結束禪修)

僧俗四眾共念〈菩提道次第引導文〉後,法王戴上黑色事業法帽,為生、亡二者念誦〈冥陽迴向文〉,法王說,這也是祈願法會很重要部分,因為祈願法會所有供養,都來自生亡二者之祈福超渡,希望大家一起好好迴向。


若只能修一法,那就修「無常」!

授課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課程主題:波多瓦大師《修心絮語》
時間:2016年2月17日上午9:00-10:54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法會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今天是法會正行的第二天,6:00開始,維那師帶領大眾開始念頌〈隨念三寶藏〉、《心經》、〈迴向常誦〉等等,在前行〈皈依發心〉後,嘉察仁波切為大眾傳授〈大乘布薩律儀〉,之後維那師帶領大眾持續第一座法的念誦,一直到9:00前才結束。

9:00法王陞法座,僧眾代表向法王獻供曼達,大眾念頌〈三十七供獻曼達〉、〈請轉法輪〉作為課程開始前的供養。9:27,在延續自清晨的清淨受戒氛圍中,大眾歡喜地開始聆聽法王《修心絮語》第二日的課程開示。

以下是法王開示:

■ 達波噶舉,是噶當派與大手印二者合一

在「噶舉大祈願法會」的時候,前行課程會安排別的內容,但我總是希望在正行課程內容都是有關「噶當派祖師的教言」,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達波噶舉佛法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密勒日巴傳下來的「大手印」法門及「那洛六法」,第二個是阿底峽尊者傳承下來的「三士夫道」的噶當派教言,所以我們會說「達波噶舉是噶當派和大手印二者合為一」的傳承。

噶當派的內容,算是最基礎、也是共同的道法,所以藉由先好好學習噶當派的「修心」次第後,就可以慢慢進入下一個階段,就是「大手印」或「那洛六法的修持。所以,在正行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期間,我總是希望教授的是噶當派的內容。因此,我想這次就盡量多做解釋,今年講不完就留待明年繼續講。這部噶當派的教言,就是波多瓦大師的《修心絮語》。

■ 波多瓦開啟,噶當派「善用譬喻教學」傳統

波多瓦大師與金厄瓦、普瓊瓦合稱「噶當三昆仲(兄弟)」。若加上第四位昆仲的話,就是加上康巴格西(康巴攏巴),總共四位。

波多瓦大師出生於澎波地區,現在稱為彭波倫珠縣,仁千賽是他的出家法名。波多瓦曾依止噶當派大師,就是仲敦巴尊者,學習了七年時間。他還曾花了一年時間駐錫在仲敦巴尊者的寺院熱鎮寺,負責寺院管理的工作,但記載說他對於這樣的工作不是很高興,所以沒多久又回到家鄉澎波。後來,他在家鄉建立了一所寺院,就是波多寺。

波多瓦大師在講解「三士夫道次第」時,常透過很多比喻來教授,所以他也開啟了噶當派「以比喻來教授」的傳統,也由於他弘揚了噶當派的教法,就在他這時期,「噶當派」的名聲才出現。他有兩位如同日月一般的上首弟子,一位是朗日唐巴,一位是夏惹哇;他還培養出許多噶當派的著名弟子,如格西喀惹拱瓊,紐榮巴,涅鄔索巴,堆龍巴等等。

■ 觀修無常,帶來三個利益

就像昨天提到,波多瓦大師最主要的修持就是「無常」。曾經有一位居士請教波多瓦大師:「若只要修持一法,那一法是什麼?」
波多瓦大師說:「那就是觀修無常。」
居士接著又問:「為什麼無常的法門這麼重要呢?」
波多瓦大師說了許多原因,歸納為三個部分,當你觀修無常,而且一個人內心真的相信且時時憶念無常時,可以帶來三個利益:

一、因:幫助你想要尋求佛法的那個因──當你深刻了解隨時會死、一切無常時,你就會很緊迫地想要趕快尋求正法。
二、緣:它會成為你修法時的助緣──就是說修持佛法一旦懈怠或不如法時,如果你觀修無常可以幫助你如法精進地修持。
三、果:它會一路陪伴你最後達到圓滿果位──整個修持的階段,它都會幫助你,成為你一路的友伴。

波多瓦大師也一直告訴弟子,「你一定要不斷不斷地觀修死亡跟無常。」

為何觀修無常與死亡如此重要?當一個人真正發自內心知道自己必定會死亡時,很自然地不會造惡而會行善,因為他心中很篤定相信自己一定會死亡,也因為恐懼死亡,所以會努力行善。

但有時候看看我們自己,想要修持一些佛法或止惡行善,會發覺很辛苦,也不容易做到,也不多說其他事情,就像法會期間要自己一整天坐到在這裡念誦也會很困難。按照波多瓦大師的說法,就是我們沒有真正憶念死亡,沒有覺得我們會死亡,或是離死亡已經很近了,所以我們的身口意是很懈怠的,過於放鬆的,不能真正提起心來把握時間精進跟修持。換句話說,若是我們真正憶念死亡,任何善行對於我們來說都不再困難,都會願意去達成。

■ 想修解脫道,又放不下世間法?

(法王口傳《修心絮語》:)
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二隻鹿,一條狗無法同時口咬兩隻麝,兩頭針無法縫紉,一腳往前,一腳往後,終將無法抵達終點,同樣,此生和來生無法同時完成,後世的日子是更加重要的,因此應該要切實地修持佛法。

真實地憶念死亡,就會像是肉食動物對於眼前的草堆一樣,對任何事物都不生貪執。真正厭離了輪迴痛苦,就會不斷生起「一切皆無實義」的想法。這個時候,由於自心徹底厭離對於今生前途的眷戀,會具有跟其他人截然不同的觀念。看到那些為了今生福祉而汲汲營營的人們,會覺得「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的疑問。

這裡可以看到談到兩個部分:一個是佛法,也就是出世間法:一個是世間法。這裡內文強調,當你一心一意只想今生福祉的話,今生短暫的快樂利益的話,所做的一切就叫「世間法」;如果你的心想的是長遠、究竟的長久安樂,例如佛的果位或來世的話,就叫「出世間法」。當然對這兩種法有其他不同解釋,但在這裡可以如此理解。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者的動機截然不同,甚至互相違悖,一個強調今生,一個強調來世或究竟的佛果,這兩者無法同時完成。因為世間法專注在今天,沒想到後世,一個只顧今生的人會不顧一切造許多惡,所以得到三惡道的果報;出世間法想的是後世的,一心想行善,得到的是人天善果,或究竟利益跟果位,所以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就像這裡的比喻,一支箭無法同時射中兩隻鹿,我們總希望今生跟來世可以同時得成,的確心裡也會覺得:這兩個一定是違背的嗎?我們今生的確也會需要衣、食等等物質生活不是嗎?但這裡的「今生」指的是你只汲汲營營於今生,一心只有這些,一旦你這樣想的時候,跟出世間法必定是相違背的。

這裡還做了一個比喻,一腳往前踏,一腳往後退,兩隻腳往反方向拉扯是一定無法行動的。就像我們一心想修持的話,但又覺得世間的事很重要,這樣的話就會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 我們還剩多少時間?

有時我們應該停下來,稍微放鬆一點,不要衝動地急著想去哪裡,然後好好想想自己人生目的到底是什麼?我想要做的是什麼?

我們人生有一半時間在睡覺,剩下一半的時間如果又浪費掉,那就太可惜了,時間實在很短,剩下這一半的時間當中,扣掉日常作息、起床、盥洗等等,再扣掉工作等等,一生還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時間已經很短了,若還躊躇猶豫的話那麼就什麼都做不了了。總之要做個決定,要不就是世間法,要不就是出世間法,總之要做個決定,要不哪裡都去不了。

所以波多瓦大師真的厭離輪迴,對世間的東西不屑一顧,他覺得這些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接著內文就是說他跟世間人的想法已經截然不同,一般人就是汲汲營營於今生,但波多瓦大師覺得今生的一切沒有真實的意義。因此就像《修心絮語》說的:「別人看我沒什麼用,我看別人也覺得他們真是在浪費時間。」

 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

(法王口傳《修心絮語》:)
有些人憐憫我,提醒我說:「別這樣做,不然老了以後會很辛苦的。你應該有些儲蓄,這樣對於行善修持也有幫助呀!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才是。」這些提醒也沒錯,我也很感謝,但我並不覺得需要被可憐,反而是他們才應該要感到懊惱和羞慚才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思維佛法。

所謂可憐他的人,大概也都是他的朋友在提醒他。他們就提到他曾駐錫熱鎮寺。熱鎮寺也是噶當派大師仲敦巴最重要的駐錫地,那些朋友提醒他:「如果你現在還留在寺院的話,現在可不得了,你當時可是寺院中最出名的格西啊,可是你卻選擇離開,這真是你人生一大錯誤,如果你當時沒離開的話,現在也不會讓格西涅於巴當上住持的,這真是你一個錯誤的決定啊。」有些朋友這樣跟他說。

波多瓦大師離開寺院後回到家鄉澎波,那裡有一個地方稱為札加,當時那裡有上千名的僧眾,每天有人供僧,但你們也不留任何積蓄,所以現在只好每天還要出去托缽乞討,他的朋友又提醒他說:「你看這就是你的第二個錯誤。如果你們當時有做些積蓄的話,也就不用四處乞討了。」朋友還提醒說:「如果你再這樣下去,最後只會落得像條流竄在各個寺院的流浪狗一樣,佛法上也好,世間法上也好,什麼成就都沒有。尤其將來你老了,無依無靠,沒吃沒喝,該怎麼辦呀?所以呀,你現在就要學乖,要懂得儲蓄才是呀。」他們就是這樣提醒波多瓦大師。

這些人還跟波多瓦說:「就像想要射箭就要自己拉弓一樣,你就是要自立更生,用白話來說就是要有點積蓄,像個男子漢一樣,賺點錢照顧好自己。」波多瓦對朋友的關心則說:「我也感謝這些說法,但我不覺得他們說的完全是對的,我也不覺得我需要被這樣提醒跟可憐;反而,我覺得這些沒有憶念死亡跟出離輪迴的人才可憐,他們才應該感到懊惱跟羞愧。」

■ 如果在汲汲營營時死亡的話,怎麼辦?

(法王口傳《修心絮語》:)
如果不會死的話,真的應該[如他所說的]那樣去做,但我們都一定會死,而且何時會死不一定,所以如果汲汲營營的時候死亡的話,那該怎麼辦呢?如果死後投生為人那還算好,因為可以繼續修持佛法,但是死後會投生到哪裡,卻沒有人知道。

如果沒有死亡,就像那些提醒我的人那樣去做吧!但是我們都會死,而且何時會死也不知道,如果汲汲營營於賺錢的當下死亡的話,怎麼辦呢?如果死後投生為人還好,但又不知道會投生到哪裡呢?就是因為那些人不懂死亡跟無常的道理,才會有那樣的說法跟想法。

 當下,禪修無常與死亡

接下來我們就觀修無常跟死亡的道理幾分鐘。這裡要觀修的內容是「我們一定都會死亡」,我們還沒有死亡就是走運、還有些福氣,同時要思維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真的想過死亡,但同時我們也浪費了多少時間,人生到現在還不知道死亡,已經浪費多少時間了,卻還沒有警覺到。

同時帶著懺悔的心想想自己的過去,同時還要想想如果早一點知道死亡就不會造那麼多的惡,浪費那麼多時間了,但我們卻沒有生起這個心,對於這一點要生起懺悔的心。

然後請積極地想,我們要把握無常,未來要是能把握幾分鐘幾秒鐘想到無常而精進修持,都會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所以請大家帶著這樣的心情思維無常幾分鐘。

(在法王帶領下,大眾禪修三四分鐘。擊磬兩聲結束禪修)

接下來法王帶領念頌〈菩提道次第祈願文〉、〈冥陽迴向文〉。法王念誦完迴向後說:「我們在這裡為亡者迴向,這裡要做個特別迴向,其中竹巴噶舉派的堪布索南,前陣子突然往生,我認識他很久了,所以迴向給他。」

■ 幾項宣布

「雖然時間到了,但我想花幾分鐘做些事項告知。」以下是法王的宣布:

1. 《麗江大藏經》數位版,將於點燈祈願法會發表
第一個宣布,是和日前已經介紹過的《麗江版大藏經》有關,這部大藏經的數位版,將於「點燈祈願晚會」上發表。

「正法寶藏」是負責這次重新印製大藏經以及數位化工作的單位,包括開發網站程式、手機app,未來會陸續收錄《甘珠爾》、《丹珠爾》,不僅是收錄木刻板,同時也包括手抄本,同時也希望收錄其他藏文的佛教典籍。

「正法寶藏」也會發表蘋果手機可以用的app,安卓版的手機app也在同時開發中,這些研發希望能提供大眾方便對大藏經做聞思修。

2.四大法子繪圖卡片,義賣所得助印大藏經
這次「正法寶藏」也印製了四位法子的卡片,這個收入也會作為印經之用。(法王手上拿著一套卡片說道)這套卡片包括了大司徒仁波切的手繪佛陀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手繪佛塔、嘉察仁波切的手抄〈吉祥文〉,以及巴沃仁波切的手寫「一切吉祥」字樣,一套卡片共四張,包括四大法子的作品。

3.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德格版大藏經》紀念桌曆
配合第十六世法王紀念活動的紀念品,特別發行紀念桌曆,照片皆為首次刊登。當時第十六世法王在印度德里印製500套德格大藏經,第一次迎請大藏經回到隆德寺的照片。每張照片亦可當成明信片,背後印有12則節錄自佛經的佛語,是我所選輯的。

最後,大眾唱誦〈祈願成就真言〉、〈十方四世諸佛菩薩祈願文〉後,今天課程10:54結束。

念誦《三蘊經》,即圓滿一切懺悔

主法上師: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開示主題:佛說《三蘊經》(又稱〈三十五佛懺悔文〉)
時間:2016年2月16日上午6:00-8: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今天是第33 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第一天,祈願會場壇城上金色大佛像兩側,安置以16位法王行誼為主的四座主供養多瑪,下方平台是以白色薔薇、白色萬壽菊及蘭花鋪陳、中有金色世尊像的四方壇城,再前方為木製東方飛簷式、綴以鮮黃及豔紫蘭花的浴佛壇城。

三主壇城之前方,即為法王的主法法座,而從法王所坐之處往下眺望,在僧團的黃紅袍海之後,是整片在家居士的白衣波浪。

今年祈願法會適逢藏曆新年殊勝月,因此法王於去年年底,特別發佈指示,希望參加「八關齋戒」的弟子們,能依據古法換穿白衣,而六千位各國來參加的在家弟子們,幾乎全數遵囑,在灰塵飛揚、豔陽如仲夏的印度,依循兩千多年來佛教在家弟子穿白衣的足跡,換穿上純淨的白衣,如同世間熱浪中的一抹清涼。

■珍惜聖地修持因緣,每天都不要浪費

法王為大眾傳授〈大乘菩薩律儀〉後,接下來講說學處及注意事項,法王特別提醒:

今天是第33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正行第一天,來自40多個國家的法友們,一同在菩提迦耶這個對佛教徒最重要的聖地,相聚在一堂,一同為世界和平、眾生喜悅而發出善願,我覺得這是至為難得的。

尤其現在看到世界上有各種戰亂及紛爭,相比之下,我們今天能來在這裡,且身體健康、心情輕鬆地投入修持中,讓自己人生更有意義,這樣的機會是非常稀有的。要知道這非常不容易,要把握這麼難得的機會好好修持,不要浪費每一天。

祈願法會每年也僅主持一次,就如同一年的總結,你也可以趁此法會期間,去好好思維: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需要改進的?總之帶著這樣向法的心,這是最重要的。對於不好的事,要以「知道不好、決心改進」的懺悔之心,去好好反省改進;對做得好的事,來年要繼續行持。

因此,祈願法會就是這樣的好機會,讓大家靜下來好好反省自己,我也希望透過祈願法會,讓每個參與的人,都找到人生的意義,能夠得到一些利益。

■感恩信施,勸諭僧眾注重言行修持

尤其是有許多僧眾來參與法會,大家來自不同寺院,據我所知有六百多個,今年屬於噶舉派傳承僧眾也有將近三千人,法會當中,可以說我們受用的衣服、飲食等一切資具、一切供養,都來自於具備信心的施主、功德主,他們都是為生、亡兩者的祈福用意而做此供養,希望僧眾在祈願法會期間,僧眾也能更加重視言行。

希望大家都知道,這裡所供養的每一分錢,都是得來不易,有時我們都未能善加思維到說,此處的每一分錢,都是上班者辛苦工作才賺來的,因此若大家吃飽飽的,什麼都不做,我覺得這可是「偷盜」當中,最大的、如同強盜一般的偷竊。

這一切供養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每一分錢都是施主們每天辛勤工作而賺得的,因此,希望僧眾們在法會期間請做好自己事情,就算僅是好好念誦一句經文,也希望大家專注且善巧的隨文發願、觀想,做好自己分內之事。

若能如此克盡本分,就不會有「信施難消」問題,不然若只是來此拿供養、吃吃喝喝,作自己想做之事的話,那你就會信施難消,對整個祈願法會而言也並非好事。

其實,各種飲食衣服都是我們生存所需,人活著都需要飲食、衣服,沒有人會告訴你不需這些,但人生目的,不應該只為了更好的衣服或食物,感覺這不是我們的用意,最重要的是:要讓人生有意義,讓佛法修行能夠入心,更加利益眾生、弘揚佛教,要有這樣發心是很重要的。

當然,人生在世,也無法不吃不喝、穿破爛衣服,我也不會強求各位這麼做,但祈願法會期間,請善加持守規矩,僧團也會有糾察師照看。對於這些規矩,也希望大家不要感覺有壓力,不僅是為了傳統而守規矩,更是發自內心的去歡喜行持,而且現場有很多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的在家眾,所以規矩很重要,希望大家善加持守。

■《三蘊經》,淨除罪業最主要的修持

其後,法王簡短開示《三蘊經》:

接下來簡單介紹《三蘊經》,這是出自於《大寶積經》〈第二十四 優婆離會〉,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五十萬人時所說。

對於《三蘊經》的「三」,有幾種說法:
一,懺悔、隨喜、迴向:這是比較出名的說法。
二,懺悔、行善、祈請:這是另外的說法。
三,禮拜、懺悔、迴向:這是最普遍的說法。今天我們講解,也會採取這個說法:

1. 禮拜蘊:所謂「頂禮、禮拜」的「蘊」,是自「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釋迦牟尼佛」開始,到「南無寶蓮花妙住山王佛」。
2. 懺悔蘊:「頂禮蘊」之後,中間一段從「如是等十方」到「復願諸佛世尊攝受護念證明於我」,是屬於「懺悔」部分。
3. 迴向蘊:最後一段是「迴向」,是從「若我今生或復餘生」到文末。

這就是《三蘊經》的三部分:禮拜、懺悔、迴向。文初則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目的,是為了憶念三寶的功德。

念誦時,也有兩種傳統:
一,於每尊佛前加「如來」:那洛巴大師認為需要加上「如來」,宗喀巴大師也是持相同看法。(註:本次中文念誦的是漢傳版唐朝般若法師譯《三蘊經》,則未在每尊佛前加「如來」)
二,不於每佛前加「如來」:例如第八世法王噶瑪巴於《百段引導文中》曾引述《三蘊經》,即未於每尊佛前加「如來」。

《三蘊經》和〈普賢行願品〉,每個修行人都應該當成最主要的修持。尤其對於「淨除罪業」而言,當戒律上有所違犯時,都能透過念誦《三蘊經》,而得到淨除。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若一個行者懂得如何修持的話,就會瞭解到,僅是念誦《三蘊經》,就能圓滿一切的懺悔。

希望大家在知道它的重要性後,善加念誦。接著我們來念誦又稱〈三十五佛懺悔文〉的《三蘊經》:

一切有情恒常皈依上師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頂禮薄伽梵,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釋迦能仁,
頂禮金剛精華摧破佛,
頂禮珍寶光芒佛,
頂禮自在龍王佛,
頂禮勇猛部眾佛,
頂禮吉祥喜佛,
頂禮寶火焰佛,
頂禮珍寶月光佛,
頂禮見不空佛,
頂禮珍寶月佛,
頂禮無垢佛,
頂禮福德佈施佛,
頂禮梵天清淨佛,
頂禮梵天清淨施佛,
頂禮水天佛,
頂禮水天之天佛,
頂禮賢德佛,
頂禮旃檀德佛,
頂禮無量威光佛,
頂禮光德佛,
頂禮無憂德佛,
頂禮無欲童子佛,
頂禮功德花佛,
頂禮如來梵光遊戲神通佛,
頂禮如來蓮花光遊戲神通佛,
頂禮財德佛,
頂禮德念佛,
頂禮德號遍譽佛,
頂禮帝釋最勝幢佛,
頂禮極善馭德佛,
頂禮戰勝佛,
頂禮善馭德佛,
頂禮普相莊嚴德佛,
頂禮寶蓮花馭佛,

頂禮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寶蓮花善住須彌山王佛。
彼等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薄伽梵,盡所有住世者,彼等一切佛陀薄伽梵祈護念:

若我此世,若我前世,從無始以來,於輪迴中一切輪迴生處,自做罪業,若教他做,見做隨喜,塔財,僧財,十方僧財,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
五無間業,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
十不善業道,若自做,若教他做,見做隨喜,

業障所障,我等有情應墮地獄,墮畜生趣,墮餓鬼趣,生邊地,生蔑戾車,生長壽天,諸根不具,偏執邪見,值佛出世不喜,凡諸彼等一切罪業,以諸佛薄伽梵為智,為眼,為證,為量,為知者,為鑒者,彼等尊前發露懺悔,不覆,不藏,從今而後,戒除不犯。
彼等一切佛陀薄伽梵祈護念:

若我今生,若我前生,從無始以來,於所有輪迴中所做一切佈施,乃至施於畜生一搏之食,所有善根,或守淨戒之所有善根,或修淨行之所有善根,成熟有情之所有善根,發菩提心之所有善根,及無上智之所有善根,

彼等所有一切善根,總攝為一,統合為至高無上,無上至高,至高之至高,無上之無上,皆悉迴向,盡迴向於無上正等正覺。

如過去諸佛薄伽梵所做迴向,如未來諸佛薄伽梵所做迴向,如諸佛薄伽梵所做迴向,我亦如是盡迴向。

眾罪皆懺悔,福德盡隨喜,祈請勸請一切佛,願證無上勝妙智。

人中最勝現在佛,過去以及未來佛,讚歎無量功德海,合掌近事而皈依,
具慈悲力菩薩眾,利益救護遍有情,攝我罪重無依者,諸菩薩前誠皈依,
我等身業共為三,語業悉為四,復次意三業,十不善業一一懺。
無始以來乃至今,十不善業與五無間,煩惱心力所使然,一切罪業皆懺悔,
禮拜供養與懺悔,隨喜祈請及祈禱,我所積聚微妙善,為證菩提悉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