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第四天日誌

時間:2012年3月4日上午5:30-下午
地點:大祈願法會舞台

    感謝無常,這個黑臉善知識     

    「無常」不只是要我們記得「死亡迅速」,更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每一秒都要珍惜,浪費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第一座法:5:30-8:00

    主法上師蔣貢康楚仁波切仁波切蒞臨,陞座,傳授大眾〈大乘布薩律儀〉。

    〈大乘布薩律儀〉增訂本P6
    〈梵文三常誦〉增訂本P11
    〈皈依發心〉P35-59
    〈彌勒讚佛頌〉P80
    〈大地妙莊嚴禮讚支〉P119
    〈世尊普賢禮讚祈願文〉P122
    〈懺悔支〉P146-192

    ■第二座法:8:30-10:30

    8:40法王蒞臨,佛前行三個大禮拜,陞法座,大眾向法王三頂禮。

    〈皈依發心〉(三次)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我所施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獻曼達〉
    大地塗香敷妙花,虛彌四洲日月嚴,
    觀為佛國作供獻,有情咸受清淨剎。

    〈請佛住世〉

    〈請轉法輪〉
    有情思想與心識,隨其差別而有之,
    大乘小乘與共乘,悉皆祈請轉法輪。

    〈供茶文〉
    〈八大菩薩供養文〉

    法王開示:

    噶當派的格西,無論說什麼法,最初說法者都應先觀修無常。我們常說要修行,但很多人一聽到「觀死無常」,心裡就覺得不舒服。其實「無常」不只是提醒我們「死亡迅速」,而是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每一秒都要珍惜,浪費一秒都是浪費生命。「觀死無常」不只是幫我們憶念著、想著死亡而已,而是正念的提醒我們,生命很重要、要珍惜人生,而不就是一個概念的、一生而已,而是每個當下。

    有些修行人會把一天當成一生,一早起床當成從 母胎中出生,清早梳洗當成出生的清洗,早上吃飯就像養育小孩,晚上入睡當成一生要結束了。人生非常快速,每秒每秒都不等待人,尤其現在是五濁惡世,死亡的因很多,我們常搭的飛機、汽車都有很多危險存在,人生要有意義,要從當下的每一刻開始;就像揮動馬鞭驅策馬前進,無常觀也會驅策修行人用功。

    ■法,就是打開你故障的心,把它修好!

    什麼是佛法?梵文是Dharma,具備十種意義,所謂「正法」,藏文叫「確」,有「改變」的意思,就像一個機器壞了,我們拿工具把它打開、修好。所謂法,就是指改變你的心,唯有靠心才能改變心,唯有心才能解脫心。

    你要跟你的心好好溝通,好好觀護你的心,隨時要守護自己、告誡自己、引導自己,這就是「修行」的意思。我們的心不太穩定,有時善、有時惡,心中常像有兩個人在對話、激辯,一個說「我應該嗔恨、我應該嫉妒」,另一個說「我應該慈悲,我心量應該放大」,不知聽誰的。

    但你到底要讓自己成為怎麼樣一個人?抉擇在你自己!

    ■要敢發誓,下定決心讓身語聽命於心

    我們對法有時一開始很熱情,後來就退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下定決心。舉個例子,在西藏時我很愛生氣,當然那時也是因為年紀小;後來到了印度,問題、麻煩很多,這幾年我常研究「不動佛」法門,看到不動比丘在廣目佛前發大願「直至菩提,不對眾生起嗔心」、「不因眾生嗔心而動搖」,看到他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比丘,都敢這樣發大願,這鼓勵了我,我也要隨喜他,至少「今生盡形壽,盡力不對眾生發脾氣」,那就算是一種誓言、也算是我的祈願吧,可能沒辦法像不動佛身為不動比丘時,有這麼大勇氣說完全不生氣,但總之盡力去做。

    還記得自己在發願當時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讓自己的身體與行為要跟隨心而走,我要讓我的身體的行為和語言,都跟隨我的心走,聽命於我的心、我的願力。這時候發出誓言的心力量很大,如果心力不夠時,語言和行為是不會聽的,不會甘願當心的僕人;如果不把全部的力量、權力都給予你的心的話,心要行善,也沒有能力驅動身語配合去做這些善行。

    但有時還是有個問題,就是會忘了自己的願,昨天發什麼願,今天一起來就忘了,其實每天都該提醒自己,昨天發這個願、今天也要發這個願,試著幾個月當中每天都提醒自己,這樣不斷熏習的話,慢慢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你不刻意去想,它也會提醒你。

    我常在想,我們發的願,如果有錄音或錄影器材隨時記錄下來,等有一天快生氣時,就播給自己聽,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了;其實我們的心,就是那個器材,為我們自己記錄、隨時提醒自己。

    修行就是要開啟智慧,幫助人生有意義。如果不了解修行的意義,就會淪於怪力亂神。有些外國法友會來告訴我,他修行之後,家人都不太喜歡,但我們自己要先想想:是不是我們一修行,就馬上變得「怪怪的」,弄些人骨念珠、大腿骨法器回家,家人當然嚇死了,怕你走火入魔。太執著外相的修行,就會這樣。當然我們習慣了這些法器,也了解它們的意義,但不習慣的人一看到當然覺得很奇怪,當然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喜歡作怪。其實什麼叫密乘,並不是弄得很神秘、很怪異,就叫「密乘」;其實它和平常生活是 息息相關的。

    ■乘,是指心的承擔力,承擔力大就是大乘

    我們說整體佛教分為大乘、小乘,很多人一提到大、小,就會覺得是重要和不重要,但其實大小乘的大小,並不是我們世間的大小,就好像我們之前講到噶舉派有四大八小,當時有談到很多人一聽到覺得不舒服,但其實這裡的四大八小並不是用世間法來理解。其實「乘」有「承擔」的意思,一頭大象能駝的東西,給一隻羊來駝是不行的,重要是「心的承擔力」,心的承擔力大就是大乘,心的承擔力小就是小乘,能承擔自己是小乘,能承擔眾生是大乘。

    學佛的時候,要知道重點,三種戒律的重點在調伏煩惱,在「別解脫戒」主要在調伏貪欲,「菩薩戒」主要在調伏嗔心,因為大乘主要修慈悲;金剛乘主要對治是愚癡,因為密乘主要是修淨觀。我們在密乘中會聽到有五方佛、五智,但在顯乘當中並不會有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無論密乘、或三乘,重點就在於調伏三毒煩惱,都是三毒煩惱的對治法。總體佛法重點都在於有沒有改變我們的心、有沒有調伏煩惱、有沒有整治煩惱,能用 於對治煩惱就是在修行。

    ■修行,是長遠的鍛鍊,有狀況才見功夫

    所以你看過去祖師們說,「你只要聽到一句法,就要付諸實修」。很多人覺得修行就是一種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懶懶的、鬆鬆的,好像修行是這樣;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覺得受不了了,就想到靜處去修行,好像去渡假。但這樣對修行的定義太狹隘了,好像修行是去做三溫暖或蒸氣浴,才放鬆一下,幾天就會變回原樣。這就像吸毒上癮一樣,舒服了一陣子,就會變回原樣。這 裡有個例子,就像軍人要鍛鍊,修行就是隨時要鍛鍊自己的心,透過生活的情節隨時訓練自己。

    我對於修行的理解,是一種持續、長遠的訓練,就像鍛鍊身體要持續很長的運動一樣。我要舉個例子,就好像軍人要鍛鍊一樣,修行就是隨時去鍛鍊你的心,而不只是懶懶的賴在那邊,空口白話的說說「我發願、我祈願」,然後這樣懶懶過一生,並不是這樣的,而是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境、各種的緣,去練習、鍛鍊你的心。

    有個故事說,有個獵人遇到一個瑜伽士,問他在做什麼,瑜伽士說:「我在修安忍、修慈悲。」獵人說:「你去吃大便吧」,瑜伽士就生氣了,他的安忍和慈悲一下就破功了。

    平常你快快樂樂、舒舒服服的時候,就會想慈悲就是這樣,安忍就是這樣,沒有比這更舒服的,但一遇到狀況,就會發覺:我的安忍和慈悲到哪去了?就生氣了。有些人以為安忍是「強忍」,像少林僧人在練「金鐘罩」,用磚頭砸頭都頂得住,不會內傷。其實真正的安忍,是真正看到煩惱的本質是不好的、你由衷想扔掉,自然煩惱一生起,你就會想吐、想馬上扔掉,就像有人讓你吃大便,你當下就不想要,不會還要想一下「我是不是要吃大便?」你不必刻意勉強去做,那就不是「安忍波羅蜜」了。修行是自發的、自然的,學佛要了解它的道理、原因,修起來才自然、不勉強。

    我們要試著讓佛法和生活結合,這是很重要的。要在生活中看見佛法,也要在佛法中看見生活。

    無常並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字,它是活生生的示現,過去祖師也在提醒我們,如密勒日巴總是在生活中看到輪迴的痛苦,同時也看到造作罪業的過患,所以他能夠很清楚的面對他人生各種問題,因此能得到證悟。

    我們看到佛陀宣說四諦法門,就是看到生老病死苦,他知道我要出離這一切,因此他就到恆河邊修了六年苦行、試了各種方法調伏自心,後來思維了煩惱集諦、也思維苦諦,經由道諦,證得了寂靜的滅諦,所以他成佛了。「佛」白話就是「他知道了、覺醒了」,對生命的真實狀況有一種覺悟、能完全瞭解。

    ■不動佛國經

    《不動佛國經》在大寶積經第六會,聽說以前有十萬部,今天藏文只有四十四部,這是第二部,有七十多頁。

    這部經主要在說,佛陀成道二十多年後,在靈鷲山上,舍利佛乘佛威神力,為眾生利益,而請佛說法。從這裡可以看到過去諸佛菩薩是怎樣發心。這裡說到「披精進鎧甲」,說到鎧甲會想是不是戰爭中要穿的盔甲?鎧甲就是別人要傷害你時,可以保護用以不會被傷害,因此常常用盔甲比喻安忍。

    那時佛陀在靈鷲山上,有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聚集,這時候舍利佛就請求佛陀說,可不可以請您告訴我們,過去諸佛是如何發起菩提心、披精進鎧甲的呢?佛陀就很高興,為他開示:東方世界過去有這麼一位佛出世,這位佛最主要說的是六度波羅蜜法。

    舍利佛就接著問:「這位佛的淨土在哪裡?」,佛陀說:「從這裡往東方過千世界,有一佛剎土,名曰現喜。有佛名為廣目如來,於彼宣說六波羅蜜法。」座中有一比丘,起立合掌向佛說:「願學菩薩教法」,這時候廣目如來說,「善男子比丘,汝今當知,菩薩教法難可修行,(菩薩法教現在不容易修),何以故?若學菩薩行持,於諸眾生不得生嗔恨心。」這是不容易的,廣目如來就這樣說了。當時那位站起來的比丘就馬上稟告:「一切如來無誑無諂無異語(不會用討好虛妄的語言),我自今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未成菩提前,不起嗔恨心,若違此言,即違無量無邊世界說法如來(我就是在欺騙他們)。」比丘就以無諂無誑無異語來發這個願。

    這時有另一位比丘聽到起立的比丘發起那樣的大願,就讚嘆說「由初發菩提心披精進鎧甲,於一切眾生不為嗔等所動搖」,比丘即得「不動」之名,廣目如來也隨喜了這個名號。不動比丘最主要有八大願,但以發菩提心、不對眾生起嗔心為主。

    接著還有〈不動佛淨土祈願文〉,裡面有說不動如來之前身為比丘時,發了十八個成就願、七個甚深清淨願。但主要是發起菩提心,還有在未成佛前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起嗔恨心,這就是不動佛最主要的願。

    當他發完這個大願後,在大眾中又有另一個比丘心裡想:「此菩薩摩訶薩發心批精進甲,不為嗔心所動搖」,真是太了不起了,真是不動、無嗔,比丘心中這樣想,或許隨即驚嘆,如來也隨喜印可不動比丘說:「你能發這樣願,你現在學習菩薩道時就叫不動」,就授記了、隨喜了這個名號。

    不動比丘成為不動菩薩之後,繼續在廣目如來之前發願說,我未來每一步,都要朝著成佛目標而走、且生生世世都發誓要出家等,發了十八個願,又發了七個甚深願。

    經中不動菩薩說,如我所說為真實語,以足觸大地,大地當震動。當他一說這樣的真實語,右足拇指一觸碰到世界,大地就震動了。佛陀在出生和圓寂時也大地震動,但經典有說這種震動並不會傷害到眾生;所以這裡不是指真的地震,而是指清淨發願的力量。我曾經看過阿凡達,裡面有一棵大樹,現喜淨土也提到有一棵大樹,我覺得還滿像的,一棵很巨大的樹在現喜淨土當中。

    我們修習不動佛法門,就是要體會《不動佛國經》裡的精神,學習成為不動佛。總之要了解之後,盡力去做,做不到的發願未來能做到。不動佛之所以能不動,就是因為他穿著慈悲的鎧甲,所以能對眾生不起嗔心,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是不動佛法門了。就像你生起大悲心,就是觀修觀音菩薩法門。

    至於如何投生「不動佛淨土」,就像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要具備特殊的善因和很強的信心。這明天會再講到。

    ■禪修:迴向與發願

    接下來要禪修,這是最後一天帶禪修,今天是要修「迴向」與「發願」。

    當你先有善因、善根,才是「迴向」 ;當你還沒有善因、善根,只是有願望,就是「發願」。發願是很重要的,過去菩薩們他們都會發願,發願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接著就開始行持菩薩行、最後成就佛道。你可以看到一個菩薩的發願,從頭到尾完全不是為了他自己發願,而是為了利益眾生,因此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有能力利益到眾生。這種力量就是從無私、廣大的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而產生的,因此他成佛後,自然具備無限的力量,可以利益無量眾生。

    ■一切斷證功德,從發大願開始

    過去的菩薩就是因為先有大願,所以能利益眾生。成佛之後一切的斷證功德,都是從發願開始。讓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就是如虛空一般廣大的發願。因此為什麼說菩提心功德大,就是因為發心開闊,所以可以清淨一切罪業。一個菩薩之所以能在無量長的時間、去利益無量多的眾生,都不會懼怕,,能夠支持他繼續利益眾生的力量,就是他當初的發心。

    經典形容說,菩薩的法只有一個,只要你具備這個法,就是菩薩法,不具備這個法,就不是菩薩法,你具備這個法,就是掌握所有法──這個菩薩法,就是菩提心,白話來說,就是無私、開闊的發心、發願。

    所以發願、發願是很重要的,因此這幾天當中,我們在菩提迦耶聖地,這樣一個殊勝的地方,現在這個時間也很殊勝,各種圓滿聚集,在這樣因緣和合、一切善因緣都具備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發起這樣廣大的願。

    所以試著打開你的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成就佛道,或希望一切眾生能夠得到一種不會改變的、最究竟的、最穩固的快樂。我們看到世界上還有一些眾生,可能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或者說成為佛弟子,所以我們也要發願說,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 於未來接觸到殊勝的佛陀正法。

    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凡夫常常說要幫助別人,但常常沒幫到。《菩提道燈論》中說,一個菩薩要幫助別人,他必須先透過止的禪修,具備神通。不具備神通,你就不知道人心中的想法、他的需要,我們就依自己的想法這樣給予幫助,或許會有一點助益,但不像一個具備神通的菩薩有這麼大利益,所以我們要真正利益別人,必須先具備止的禪修而生起神通。

    ■遍知,就是了知「想解脫的眾生,心中所有願求」

    很多凡夫不能利益到的眾生,菩薩能利益到;但很多連菩薩無法利益到的眾生,佛都能利益到,因為佛陀具備遍知。

    講到「遍知」時,過去我到國外時講過,如果有一個人說他不信佛陀是遍知的,我會說,佛陀的遍知,是指說他能夠知道每個眾生的需要是什麼,尤其想要求得解脫道的人,他心中所有願求,佛陀都知道,因此叫做「遍知」。這不只是一個很美妙的形容詞,而是很實際的詞,他的遍知很實用性,任何人需要什麼,他都知道,而不是知識性的遍知,例如知道全世界有多少螞蟻之類。

    有一次蒼蠅跑到我的茶裡,牠還沒死,我就把牠救起來。一個人掉到水裡,還可以幫他做心肺復甦術、做人工呼吸,那蒼蠅我就沒辦法了。但我試試看,我就拿了棉花棒來,搓一搓蒼蠅的肚子,總之我就什麼方法都試了,結果蒼蠅還真飛起來!差點把牠壓扁,但牠活起來了。

    當時我想,如果是佛、如果我具有遍知該多好,不然還不知道怎麼救這隻蒼蠅呢。所以當然我們不具備他心通,甚至有時候連察言觀色都不會,很多時候都是很主觀的認為那個人是壞人、那個人是好人,甚至連比較客觀的、理性的去想都不會,都是很主觀的去判斷一些人事物。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真的就像是盲人一樣,到處走來走去,這樣子的人,可能幫助眾生嗎?

    我們常說要幫助別人、利益別人,但發願幫助人的這個人,心要非常非常的細,他的心總是在關心著眾生的需要,而且無分晝夜的、總是在細心觀護著、想著眾生需要,如果你沒有這樣做,怎麼說是利益眾生?更不要說成就佛道了。接下來禪修。
    法王擊磬帶領禪修。大眾寂靜禪修三分鐘,法王擊磬結束禪修。

    法王獨頌〈大祈願文〉(P242)、〈冥陽迴向文〉(P260)

    ■第三座法:下午2:00-3:30

    今天下午要念的是〈二十一度母〉及〈妙音天女〉的禮讚文。

    聖救度母的源流,是在無量劫以前,當時世間有位如來叫鼓音如來,有位國王有個公主叫般若月(藏音:耶謝達娃),有非常長的時間供養諸佛及僧團,用十二由旬的珍寶遍滿十方,供養如來。般若月也發起菩提心。

    當時比丘對她說,妳累積了這麼多福德功德,將來一定能轉女身為男身,並且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如果這樣對眾生會非常好、非常有利益。公主說:「想要以男身成就佛道的人很多,但沒有人想要以女身成就的,因此我發願直至菩提,皆以女身成就利他業。」

    此後,公主有很長時間住在皇宮裡,不斷修持,累積各種知識,並且進入甚深禪定,證得實相,證得「見道位」,每天早上都可以利益非常多的眾生,讓他們生起出離心,安住於實相之道;下午也可以利益無量眾生,讓他們進入聖道、實相之道,最後公主般若月就得到「至尊聖度母」的名號。度母就是解脫眾生、度化眾生的意思,她自然就得到轉依成智悲相的「度母」名號。

    當時鼓音如來也授記,直至成佛,般若月都會擁有「聖救度母」、「至尊度母」的名號,這就是度母這個名稱的由來。在印度、西藏,大師們都會說,透過聖度母的修持,可以救度十六種恐懼,並得到八種成就。這是度母特殊的功德。

    ■〈二十一度母讚〉解說

    接下來簡單講一下〈二十一度母讚〉。

    阿底峽尊者說,他曾問聖度母,如果一天之中不能修完度母咒一萬遍怎麼辦?聖度母說,可以念誦簡短的〈二十一度母禮讚文〉也是算圓滿的。以下是讚文解釋。

    嗡,是接續的一個字,代表度母的身語意。尊,是因為佛母,具足功德。聖,是不落輪迴。救度,是可以救度眾生出離一切痛苦。

    接著是從歷史和身形,來介紹聖度母。這裡是從「敬禮救度速勇母」開始。這段歷史是說,下中上三界的怙主都是觀音菩薩,從觀音菩薩的眼淚中化生出蓮花,蓮花上化現出聖救度母。

    從身形上,就分法、報、化三身。第一個是報身的讚嘆,分寂靜尊和忿怒尊:寂靜的部分,是一切佛子、世間天神都對度母作禮讚,禮讚她救度脫離一切苦,這各有一偈偈文,從「敬禮百秋朗月母」開始,有六個偈文;接著是「忿怒尊」的部分,是對能降伏各種魔障的度母右手手印的禮讚,和十方善神成就事業的禮讚,還有輪迴放光的供養,共七個,從P328「敬禮都哩大緊母」開始,這是忿怒尊的讚文。這是報身的部分。

    接著說法身的部分,有一偈。接著是事業的部分,有消除惡夢、惡咒、起屍鬼等六個偈文。最後P332〈利益〉,是指動機的殊勝,想著度母的功德而念誦度母,有很大的功德。我們一生有很多障礙,早上起來念誦度母,可以消除各種障礙和惡業,這時最好祈請寂靜尊。至於利益,可分念誦者自己的利益,和對他人的利益,利益自己的部分,是指P333「彼諸苦惱悉淨除」;至於對他人的利益,則是「欲求男女得男女」,對出家眾則是可以聚眾。

    度母是一切諸佛事業的總集,早上念三遍,晚上念三遍,或每座法念七遍,可以在末法世代幫助佛法興盛,一切佛法興盛的障礙都能淨除,行者自己可以得到無執的果位。

    接著,由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能「遣除教眾障礙修法」的度母讚文:
    〈度母讚〉、〈妙音天女讚〉P324-P353

    ■第四座法:下午4:00–5:30

    〈達隆噶舉二十願文〉P417
    〈卓普零星寶祈願文〉P423
    〈臧巴加惹願文〉P432
    〈無分別持教長壽願文〉P274
    〈長壽願文〉增訂本P19
    〈護法祈請文〉增訂本P41
    〈雪域安樂願文〉P460
    〈最勝導師〉P280
    〈月藏經〉P269
    〈成就實諦文〉P320

    (藏譯中:堪布丹傑/中文報導:馮復華、黃靖雅/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Filip Wolak、Palten Nyima)


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施飯濟貧:分享飽足,感恩飲食

時間:2012年3月3日上午11:00-12: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時輪公園

    要記住飢餓,記住有人沒飯吃。要感謝飲食,感謝這些讓我們記得飲食美好的人。

    你會想起這樣的觀點。如果你在時輪公園,在近午三十多度的酷熱天氣下,陽光直曬,塵土飛揚,但五百個沒有食物、沒有依怙的印度窮人,那樣歡喜的伸手抓起荷葉盤裡的大白飯、大口嚼著燉馬鈴薯、舔著手上的豆泥醬汁,老弱婦孺黝黑的臉上,都有著陽光一樣燦爛的笑容──你會忽然想起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裡說的:「願為寒者衣,願為飢者食,世間無依處,恆常為依怙」。

    這是今天正午,在時輪公園,祈願法會「施飯帳篷」前的一景。

    不是沒見過,但這樣的場景,再次見到還是很觸動。法王姊姊恩珠巴宗主辦「施飯濟貧」活動第五年了,姊姊說:今年大約有450人(後來應超過500人),往常都是在冬天舉行,乞丐天寒覓食不易,一聽說要施飯,菩提迦耶臨近鄉鎮的乞丐都趕來了, 可以高達千人以上;施飯內容也從本來的三菜一飯,漸漸改成以吃得飽為主的一道白飯、兩道下飯的菜。

    今天上午10:40不到,三排竹竿圍成的簡單走道旁,已經倚滿坐在泥地上等待施飯的印度婦孺。印度婦女的習慣,即使是在街頭流浪乞食,依然穿得一身撿拾或乞討來的首飾,鼻環、耳環、手環,身上能掛首飾的地方都掛上,穿著長長的豔色沙麗,乍看有時看不出是乞丐,但他們正是晚上呈半圓形、露天睡在正覺大塔牌樓前,或成排睡在格魯寺前走道上的無依無怙者。

    11:00,開始施飯,協助施飯的印度當地工人,首先抬出幾大桶白飯,一大枃、一大枃很豪爽的倒滿乞者們手上的荷葉盤(好看又環保,比紙盤或保麗龍盤好多了),有些人還自備白鐵缽或舊塑膠袋,大裝一袋,看起來可以吃上好幾天;接著,上菜,滿滿的豆泥濃湯,和咖哩馬鈴薯,一大瓢一大瓢的澆在白飯上,孩子們顧不得燙,伸手就抓來吃,婦女們則忙著多要點、存下來當下幾頓飯吃,東張西望,臉上有些焦慮的神色。還有些年老或殘疾的乞者遲到了,大夥兒已經吃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才著急的趕到,只能慌慌張張的排到遠遠的隊伍末端,令人想到「施身法」中,特別虛弱、無依而來得慢的「餘供」眾生。

    11:20,法王噶瑪巴蒞臨,看了一下乞者用餐情形,和帳篷裡的姊姊談了一下話,並視察了兩個做食物的帳篷。帳篷裡炊飯、煮菜的煙霧瀰漫,一大筒、一大筒的飯菜繼續在臨時磚砌的落地大鍋上煮著,噗噗冒著熱氣,深鍋裡,一大塊、一大塊的馬鈴著在黃豔豔的咖哩翻滾著,豆泥濃湯上浮動著佐味的香料葉,如果換個場景,其實看起來很美味。法王在每年例行巡視、表示對這項活動的支持和關懷後,約11:30離開。

    施飯給貧者,這個祈願法會的傳統活動,和義診帳篷一樣,讓人覺得心裡有種未盡之意。一日施飯,當然只是種對貧者的微薄心意,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提醒,貧者無數,能做、能布施的有限,一天飽食之後,一年還有其他364天,施飯過後,這些貧者仍會回到街頭乞食。聖地旅人能做的,就是記得法王噶瑪巴去年在「燈論」課程上所說的:「感同身受,就是大悲心」,記得飢餓、感恩飽足,把慈悲放進實修裡。

    (中文報導:黃靖雅/攝影:噶瑪多傑嘉晨、Palten Nyima)

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舞台劇

時間:2012年3月3日晚上7:30-9:30
地點:大祈願法會舞台

    噶瑪巴希的故事

    當教法瀕臨衰敗的時候,黑帽傳承將會中斷;但是,從拉堆方向,會有一位戴黑帽的人前來…

    噶瑪巴希是和中國歷史因緣最深的法王之一,翻開《元史》,可以找到這位來自西藏的「帝師」事蹟,他的名字和中國武功最強盛的元朝兩大君王忽必烈和蒙哥連在一起,他的神通示現和元朝宮廷的兄弟情仇,被史書寫在同一頁……

    但今晚,在大祈願舞台上演的,不是這種神通歷史大戲,噶瑪巴希偉大的一生中一個動人的小切片:他和心子鄔金巴的相遇,和師徒情份穿越今生來世的心靈奇蹟──而這樣一齣戲,是來自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所寫的劇本,第二世法王的故事,從第十七世法王心中流露而出,和萬人分享,讓這一夜,特別有種傳承相續的味道。

    時空回到21世紀的大祈願舞台前。7:30,法王蒞臨,在舞台前正中主位就座,兩側二大法王子蔣貢康楚仁波切暨嘉察仁波切亦隨侍就座。

    7:40,主持人上場,先解說這次「噶瑪巴希」演出的緣起:「由於第十七世法王的悲心暨佛行事業,而有這次的表演活動。在過去歷代的噶瑪巴也都有祈願法會的活動,在第七世法王時擴大舉辦。每一世噶瑪巴都是由前一世留下預言信,第六世法王也是留下預言信給當時嘉察仁波切,而認證了第七世法王。而在第七世法王時,從藏曆九月開始籌備這樣的大法會,在神變月時正式舉行。當時記錄顯示,傘蓋是由紅色、白色的珍珠做成,可見當時的祈願法會是非常盛大的,藏地各地的仁波切都很讚歎這樣的祈願法會。」

    「由於法王的大悲心,所以會有『佛陀本生故事』等的演出,這都是依於過去的傳統。過去的人要見到法王是非常不容易,連現在有時要等上三五天甚至更久,第七世法王了解這點,因此特別舉辦祈願法會,讓所有人能見到他。這次的盛會也是第十七世法王依過去的傳統而舉辦的。」

    「今天的故事是描述第二世法王噶瑪巴希與弟子鄔金巴的故事,第一世法王杜松虔巴圓寂時,授記未來會有大成就者噶瑪巴希,他將和蓮師具有無二無別的神通變化。還有尊貴的鄔金巴大師,會傳承噶瑪巴希的教法,並負起認證並教養第三世噶瑪巴的責任。今天是由西藏演藝學院(TIPA)演出兩人的故事。」

    7:50,舞台燈暗,鼓聲響起。時空回到12世紀,雪域西藏,噶瑪巴希把賴床的弟子挖起來,張羅待客事宜,因為他預知心子鄔金巴正從遠方前來。這是第一場「預知」。

    第二場「迎接」,城外的鄔金巴及徒眾隊伍,正在糧盡的陰影下趕路,沒想到來了意外的訪客,噶瑪巴希派人來迎接了,這是上師的神通與心意。

    第三場「相遇」:兩位一代大成就者終於真正相遇了,噶瑪巴希不改康巴人豪爽本色,即使面對心子都說著樸直的玩笑話:「你懂得禳解修法的話,那麼,就把糞便放入口中,糖果塞進肛門吧!」當這麼鄉土味的口白,從斯文有禮的中文譯者堪布丹傑口中說出,從FM耳機中聽到的華人觀眾,都忍不住同時莞爾一笑。

    第四場「授記」:噶瑪巴希為鄔金巴舉行大灌頂,鄔金巴問了一個重要問題:「尊者,在您的傳承,將會出現多少位戴黑帽的人?」噶瑪巴希回答:「當教法瀕臨衰敗的時候,黑帽傳承將會中斷;但是,從拉堆方向會有一位戴黑帽的人前來。現在你應該認知,顯現成空皆法身,大勇無礙即報身,種種顯現乃化身,一切有寂與三身無二無別。」

    最後,噶瑪巴希叮囑鄔金巴:「我倆是多世的師徒,你將撫育我。」並授記鄔金巴的利生事業在太陽以南,囑咐他去那兒弘傳噶瑪巴希所傳的「紅觀音」、「六字尊」、「三身印證法」。

    第五場「轉世」:鄔金巴醒來,有點惘然的說:「我夢見上師了。」松瑟長老見此緣起徵兆,歡喜的說:「剛從木庫的牧民家裡找到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正是噶瑪巴希的轉世──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經過噶瑪巴希臨終囑托事物的種種考驗,鄔金巴確認這孩子就是上師叮囑他要撫育的人,最後歡喜的說:「印度聖境教主佛,藏地之境您無染。在印度聖地只有釋迦牟尼佛,而在藏地則只有您,沒有受到母胎的染污。您是藏地祖古(化身)的創始者,大家要感到歡喜呀!」

    8:35,故事結束,藏劇表演結束慣例會有的供養諸佛祖師的舞蹈上場,很難得的是,其中有一長段,是由第十六世法王所創立的隆德寺藏劇團演出。9:15,歌舞結束,全部演員上台向觀眾敬禮,法王上台向TIPA、隆德寺藏劇團暨蘇加學校代表獻哈達,並開示:「我們在聖地菩提迦耶,在神變日,依過去傳統會演出佛菩薩的本生故事,我們也圓滿演出了『噶瑪巴希』。今天能圓滿演出,非常殊勝吉祥。」

    「在第七世法王時的祈願法會,上午會念誦〈祈願二十支〉,下午有佛菩薩故事演出。佛菩薩開示佛法,不只是嘴上所說,也包括表情和動作,感動許多人。演出這樣的祖師故事,相信給很多人帶來快樂;聖者的故事,也在我們心續中帶來很多珍貴記憶。」

    「這場戲的成功,有許多人付出,包括舞台上神態生動的四柱象徵物:虎、雪獅、鷹、大鵬金翅鳥,有華人工作人員和達華醫師的合作努力,都是花了好多時間心力完成的。西藏演藝學院(TIPA)對『噶瑪巴希』的演出十分用心,謝謝他們!還有蘇加學校師生的歌舞演出,讓我們自然想起西藏,也生起對父母親的想念。還有隆德寺的藏劇團,是第十六世法王時成立,因此特別受到看重,這次他們能來祈願法會供養演出,也算圓滿過去祖師的心意,他們剛開始很緊張,但也很投入的演出,謝謝他們。」

    「這次表演是和佛法有連繫的,並不是單純的世間表演,希望這樣的法樂,能在眾生心中種下善種子,願世上一切眾生都喜樂、圓滿。」

    9:25,「噶瑪巴千諾」歌聲響起,圓滿結束。

    這場舞台劇,除了專程從台灣前來作舞台技術指導的李明澤導演,還有演出「噶瑪巴希」的TIPA,已因之前「密勒日巴」舞台劇,以優異的表現而為大家所熟知;另外兩個傳統歌舞供養團體,也值得特別介紹:

    1. 蘇加學校:這是西藏兒童村學校(TCV)三個分校中的一個,也是有最多從西藏出來的孩子的分校,因此法王特別關心蘇加學校,每年祈願法會都是請蘇加的孩子來擔任護法組(Dharmapala)的工作,讓這些無法回家過年的孩子有不同的經驗,法王也經常請他們演出傳統民俗歌舞,以保存西藏傳統民俗文化。

     2.隆德寺劇團:這是個業餘的劇團,第十六世法王致力於保存「拉莫」歌舞劇傳統,因此有了這個劇團。正式的「拉莫」演出需要好幾天的時間,這次只是汲取其中的片段來演出。

    此外,還有個只有華人知道的小插曲,也值得一提。就是這場戲雖以藏語演出,但法會現場體貼地為各國法友準備了各種語言的FM同步翻譯,以便大家了解劇情。中文譯者堪布丹傑就像廣播劇一樣,很忙碌地一人分飾多角,揣模各種角色的聲音,隨時調整音調作區隔,非常有趣。到了噶瑪巴希說俚語,以及童年的讓炯多傑要以孩子的口氣說莊嚴的內容時,大家都忍不住微笑起來,笑點在哪?只有聽FM中譯的華人知道,因為這場戲,也意外地成了堪布丹傑的「單人廣播劇」!

    (藏譯中:堪布丹傑/中文報導:黃靖雅/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Filip Wolak、Palten Nyima、班瑪歐色多傑)

影片


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第三天日誌

時間:2012年3月3日上午5:30-下午5:30
地點:大祈願法會舞台

    思維如母恩,生起大悲心      

    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去看所有如父母親般的眾生,會生起一種出離、難過的感覺,然後想要拔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心。

    ■第一座法:5:30-8:00

    主法上師嘉察仁波切仁波切蒞臨,陞座,傳授大眾〈大乘布薩律儀〉。

    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祈願二十支」。

    ■第二座法(8:30-10:30):「東西淨土願文」開示

    8:40法王蒞臨,佛前行三個大禮拜,陞法座,大眾向法王三頂禮。

    〈皈依發心〉(三次)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以我所施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獻曼達〉
    大地塗香敷妙花,虛彌四洲日月嚴,
    觀為佛國作供獻,有情咸受清淨剎。

    〈請佛住世〉

    〈請轉法輪〉
    有情思想與心識,隨其差別而有之,
    大乘小乘與共乘,悉皆祈請轉法輪。

    〈供茶文〉
    〈八大菩薩供養文〉

    法王噶瑪巴開示:

    就像《入菩薩行論》中說「暇滿人身極難得」這樣一個偈文,就科學來講,我們之所以可以生活、生命之所以能維持,就是一件難得的事。光是想到「人身是很難得的」這點,就覺得應該珍惜,我們人類和其他生命比較起來,有個特殊點,就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或許「知道取捨」在道德方面的,就是「取捨的智慧」,不只知道短暫的利益,也有長遠的智慧。

    但我們現在卻沒有好好運用這種長遠的智慧,讓自己的心一直沈溺在短暫的利益上;我們有這種潛能,卻沒有好好利用,浪費了這種本能的智慧,甚至因為沒有尊重其他生命,而造成地球很大的毀壞,有很多生命因為要滿足我們人類的口腹之慾而遭到殺害。許多問題都是因為人類自以為是而造成的,現在科學發達了,人與人要連繫也很方便,但另一方面世界卻越變越糟,就像佛經說的「五濁惡世」,我們人的善的本質慢慢就沒有了。這真是到了我們要好好想一想的時刻了。

    我們擁有人身、具備了很多修持的善緣,在這樣的時刻,要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這樣「暇滿人身」才是有意義的。我們人類並不是封閉的獨立生存,而是網狀的和所有眾生連在一起,如果總是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那實在是浪費了有意義的人身,打開自己的心,多去關懷別的生命,這是很重要的。

    昨天我們講了〈極樂淨土願文〉,我 也問了一些人,昨天 講的這些內容有沒有用,有些人是覺得有用。首先,我自己也不是很懂,今天〈極樂淨土願文〉會講完,明天會講〈不動佛願文〉。今天會講到:我們想投生淨土,要具備什麼因緣、要怎麼做?要幫助其他眾生投生淨土,要怎麼做?

    ■投生淨土:一念心加四種因

    投生淨土的眾生分為共與不共,以共的眾生投生而具備相同因緣來講,《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佛初發菩提心時,即發願:未來眾生只要聞我名號,意願往生淨土,都可往生;只要不是造作謗法等重罪,只要一心想往生淨土,都可以往生;如果有這樣因緣的眾生未往生淨土,我就不成佛。

    所以首先要具備「我要投生極樂淨土」的一念心,再來還有要具備各種因。

    那要怎麼做呢,要隨時觀想淨土,積聚各種資糧,要發菩提心,要隨時將所有善功德迴向往生淨土。經典中說,只要聽聞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西方淨土。經中還說,投生淨土的因,有「一般的因」和「殊勝的因」:

    一般的因:有想要投生淨土、積聚資糧、發菩提心、迴向等四因,就是所謂的「投生淨土四因」投生之後,即具備菩薩的功德。

    特殊的因:則是對淨土菩薩同順的因,具有了解,知道他們的功德是無嗔、精進的,這是現在可以積聚的。

    要具備什麼人身才能往生淨土呢?任何身,包括天人、龍族和人,只要對投生淨土有意願、有信心,都可以往生淨土。但不是做一次就夠了,而是要不斷不斷思維,經典中曾說,要做十次,或七日專一念誦。也有經典說,在清淨處,著清淨衣,向阿彌陀佛專一祈請,不僅積聚資糧、因緣,靠自己的力量;還要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同時要對阿彌陀佛、對極樂淨土具有很強烈的祈請和信心,要有強烈的「我要投生淨土」這樣的心,才有可能投生淨土。

    這裡又引一段經文,「不散亂」是很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一意、一心不亂地念佛。《入菩薩行》說:一個散亂的人,是無法積聚善功德的。

    ■如何幫助其他眾生投生淨土?

    接著談到其他眾生如何積聚投生淨土的資糧。

    首先,說法者不應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恭敬和供養而說,發心清淨才是投生淨土之因。佛經中云,可以幫助其他眾生聽聞,甚至是一隻小蟲子聽聞,幫助他人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幫助他人持守戒律,製作風馬旗,讓經過的眾生接觸到阿彌陀佛名號……有很多方法。

    這段經文中提到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其他眾生投生淨土,譬如一隻動物,如豬、雞、牛沒法念佛號,可以在牠們耳邊唸阿彌陀佛的名號 。

    如阿育王前半生造作許多惡業,甚至砍了金剛座的菩提樹、還倒入熔岩、熱水將根部燒毀,後來生起懺悔心,以牛奶灌沐根部,菩提樹重新長出;有這樣的故事。還有一個國王,生病時有人幫他搧扇子,扇子掉在國王身上,國王一氣就死了,投生為水蛇,但國王過去世曾為僧人,一個阿羅漢知道這個因緣,就把他生前法衣繫在樹上,讓水蛇看到,憶起前生,水蛇鑽入法衣中,被帶到寺院,聽聞佛號,幾天後水蛇就死了,投生到天界去。也有這樣的故事。

    最近幾個月聽到一個故事:有人忽然想吃田雞,就到市場買了幾隻。我當時也看到照片,市場殺田雞的樣子很可怕,就剝了皮、一堆放在桌上。那個人大約買了三隻,最後一隻被殺的田雞,雖被剝皮,但一口氣息還在,忽然張大了眼睛看著買牠的人,買的人很害怕忽然唸了一聲「阿彌陀佛」,那是很害怕、求救似的念著,念著念著,那隻張大眼睛的田雞也似乎活了過來,一起聽著佛號,最後甚至發出像念佛號的聲音,好像在一起念佛。

    許多人都對於投生阿彌陀佛淨土有很強的信心,無論是漢傳和藏傳佛教,過去都有人特別修持阿彌陀佛,也就是淨土宗法門,韓國、日本也都有這樣法門,也有很多很多成就淨土法門的大師,對於這些大師們的著作,我們應該多去讀誦。僅僅一念相信是不夠的,也都應該多去讀誦、學習,要知道投生淨土也有很多方法。

    不過也有聽到一些奇怪的說法,譬如有人會說:解脫唯一的方法,只有淨土宗,其他都不是法門。也許有些人想投生淨土,但也有人也並不想,想依別的法門而解脫,每個人有不同意願,並不能要其他眾生都跟你一樣,連佛陀都不會這麼說,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呢?

    要圓滿投生淨土的因,包含許多,要去聽聞、思維佛法的義理,只唸誦也是很好,但如果要具備圓滿的因,要多聞思修,這是很重要的。有些現代人比較喜歡簡單快速的,以為我念念佛號就好,其他都不用做太多,但這樣並不是最圓滿、最清淨的因,這跟我們的動機、心態有關,如果只是求個簡單、方便、便宜,其實有一種輕視的感覺,對法有輕視心態,想要成就大的善行或善果,其實是很難的。但也有人覺得只是念誦「阿彌陀佛」太容易了,而心生輕視,不能這樣,要尊重所有解脫的法門。想往生淨土的人,更要具備正知正見。

    其實佛法從勝義諦、究竟上來講,所有法門都可以幫你投生淨土,重點只是在於你想不想投生,你心的方向在哪裡?不然有些人會有妄念分別:會覺得這才是淨土宗的法,那個不是淨土宗的法;這個才會幫助你投生淨土,那個不行──這樣的分別是不正確的,任何法都能幫助你投生淨土,如果你心態正確的話。

    ■禪修:生起悲心,觀修菩提心

    今天要做的禪修,是「觀修菩提心」。

    首先要生起悲心,它是一個兩面的鏡子、也是一個兩面的銅板:一面是出離,一面是悲心;向內是出離,向外是悲心。

    生起悲心的方法,第八世大寶法王米覺多傑說過:我們現在得到這麼一個暇滿難得的珍貴人身,是什麼樣的恩德讓我們得到的呢?是母親所給的,只是想著自己的母親,她的恩德是極大的。(此時,法王低頭沈思了片刻)母親為了孩子而造作了許多善、不善的業,這些 業會讓她們投生到三惡道,要知道,她們會投生到惡道,是和我們是有關係的;母親為我們吃了很多苦、造了很多惡業,我們是有責任的,我們隨時要記得感恩,這是很重要的。

    想想看,我們最初誕生到這個人世間的時候,並不認識任何人,孤獨一人,到了人世間,再慢慢一點一點長大,我們就像一個孤兒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人在路上撿到這個孤苦無依的孤兒,給我衣食、養育我、日以繼夜照顧我,日日、月月、年年,這是很不容易的──父母就是那唯一照顧我們的人,我們要這樣感念父母親的恩德。

    跟我們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對我們都是有恩德的。

    要知道所謂「父母」有很多種,包括誕生、賜與生命的父母,養育、照顧我們的父母,我們除了要感恩給我們生命、養育我們的父母,生命中還有很多照顧我們、幫助我們的人,舉個例子,就像我們吃一盒飯,現在好像吃飯很容易,可以直接買到,但這樣一盒飯背後,有許多人為了這個食物花費很大心力,但在我們吃的時候,有時並不知道這一切,就是覺得很好吃、很香,其實在背後有很多不認識的陌生人在幫助我們,他們就像是我們不認識的父母。這樣一層一層去思維,可以知道每個生命對我們都有恩德。

    知恩、感恩,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人具有感恩的心,心會常常歡喜,總是覺得很滿足,一個不感恩、不滿足的人,總是會覺得欠缺、飢渴。一個常感恩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時候其實沒什麼道理,但他這樣一想、一感恩,就變得很快樂。這種感恩的心,對自己其實是有很大利益。

    所以觀修菩提心之前,要先具備大悲心,也就是對於所有生命、如父母一般的眾生,要想想他們現在受的苦,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去看所有如父母親般的眾生,會生起一種出離、難過的感覺,然後想要拔除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悲心。觀修菩提心一開始,各位要這樣去想,要這樣觀修悲心,是很好的。

    現在,觀想我們前方,有西方三聖和無量的諸佛菩薩,我們要把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所有的善行功德,供養諸佛,迴向佛教興盛,這樣就積聚了功德;我們再把這樣的善功德迴向給眾生,諸佛因此生起歡喜,我們又積聚了功德──我們以這樣的心情先念誦〈求生淨土祈願文〉,生起憶念和虔敬,之後再禪修。

    維那師帶領大眾念誦〈求生淨土祈願文〉。

    噯瑪火(E MA HO)。
    稀有難得無量光。右有大悲觀世音。
    左為大力大勢至。無量佛菩薩圍繞。
    但有無量之妙樂。此即清淨極樂國。
    願我命終隨即能。不為他生所阻斷。
    生彼親見阿彌陀。我今如是發願已。
    十方諸佛及菩薩。加持令無礙成就。
    德雅他 班雜 知雅 阿哇 波達 那耶 梭哈。

    法王擊磬帶領禪修。三分鐘後,擊磬結束。

    法王獨頌〈大祈願文〉(P242)、〈冥陽迴向文〉(P260)

    ■第三座法:2:00-3:30

    〈普賢行願品〉
    〈極樂淨土願文〉

    ■第四座法:4:00-5:30

    祈願儀軌二十支

    (藏譯中:堪布丹傑/中文報導:馮復華、黃靖雅/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Palten Nyima)

第29屆噶舉大祈願法會:法王視察寧瑪寺,八千僧眾薈供處

時間:3月2日早上11:00至11: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寧瑪寺

    這次祈願法會,來自噶舉傳承80幾間寺院的僧眾們,都住要步行15分鐘之隔的寧瑪寺,加上鄰近法會僧眾,每天的三餐最高要各服務8千人,這可是項大工程,因此法王在祈願法會第二天、早上課程結束後,立刻驅車視察供餐狀況。

    經理說,為了好好招待遠道而來的各院僧眾,總共有181人在負責這次法會三餐,他是三個月前來到菩提迦耶參與籌備工作,其他協助人員則在二月中旬到達。

    來自大吉嶺索那達寺的Lama Samgup Dorje,今年是第十年來做切菜工作,他回憶,十年來人越來越多,還常常忙不過來,連他們專職廚房的工作組,都也要放下刀具,趕去支援搬運蔬菜的行列,有時怕時間來不及,還要像印度人一樣,頭上頂個大菜簍子,一路衝去廚房。

    他的同事是索那達寺旁的村民,花兩天時間輾轉來到菩提迦耶;這個小村落共來了150人,其中一半是參加祈願法會的僧眾,另一半則是僧眾的家人們,全部投入廚房工作。

    已連續來三年的Nim Dolamg說,她們早上4:00起床,先去金剛座繞塔,6:00到廚房報到,一路工作到晚上6:30,中間偶有休息時間,就趕去祈願法會念一點經。千里迢迢來當義工的感想是什麼?大家交頭接耳討論了半天,因為其實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勉強要回答,答案很簡單,「心中感覺很好」,Nim撫著心口,笑出一口白牙說。

    法王快來了,剛從祈願法會走回來的僧眾,陸續從寧瑪寺十二棟宿舍的不同層窗口,探出頭來,兩千多位僧眾引頸期盼的這半小時,卻是寧靜的,大家都屏息等待這一刻,直到法王的車隊進入,各樓層的紅色身影立刻從窗口消失,泉湧到一樓等待。

    為祈願法會而三個月前就來到菩提迦耶的經理說,法會期間,不只是噶舉祈願法會,金剛座也有很多其他教派的活動,因此每天要供應約6,500到8,000位僧眾的三餐,每一頓要準備超過一千顆的番茄,其他蔬菜更是難以計數。「太多了!」

    法王到達後首先到辦公室對面宿舍三樓,坐在走廊面向操場的座位上、緩慢俯瞰全場紅袍人潮,接著僧眾盛舀了現場準備的午餐,讓法王試吃,當天的菜餚是兩菜一湯、白飯和印度餅,法王先吃白飯試熟度,接著逐道品嚐包括花椰菜炒四季豆,馬鈴薯燉粉絲和咖哩湯等菜餚,接著以飯配菜再吃了三口,並轉頭跟經理說,「很好吃」。

    法王接著繞開門口等待的座車,自己撐傘快走到配菜處,因為每天用餐人數有時高達8千人,派菜處用竹架搭出十二條排隊動線,讓蜿蜒幾百公尺的用餐民眾可以快速移動。

    法王走進配菜工作人員區,直接站上第一線開始盛飯,剛開始沒有飯杓,法王直接用盤子舀飯,為幾位僧眾盛了半圓形的大餐。接著再舀菜,為另外幾位僧眾堆出一座迷你菜山,動作迅速、一滴湯汁都沒灑出來。

    法王接著走到煮飯區,繞去巡視現場13個約2尺寬的煮飯大圓桶,然後臨時再繞到後棟三樓的工作人員的宿舍區,看看大家居住的環境是否舒適,並關切工作人員口罩夠不夠?再指示辦公室記得添購181套手套。

    (中文報導:馮復華/攝影:噶瑪善治、噶瑪多傑嘉晨、Filip Wol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