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二堂課

時間:2014年1月3日下午2:00-4:3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讓皈依,成為每日的修持  

真正重要是對皈依的感受、感動,而不是表面上的觀想。

(大眾頂禮法王三拜,唱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七支供養)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皈依的四種標準

首先跟大家說午安,接著繼續講解「皈依」。
皈依的標準是什麼?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知功德而皈依
能夠認知到三寶的功德。佛的功德有身、語、意、事業等等功德,這每一功德在此不多細述。經典說:「所有佛行事業當中,最殊勝的就是『語言』的功德」,「語言」是最直接能夠利益到眾生的功德。

「法」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法分為教法、證法,以及道諦和滅諦等。總之,我們所有能證得的果位,包括暫時的人天果位和究竟的佛果等,可說都是法的功德或利益。

講到「僧寶功德」時,有大乘菩薩、以及聲聞、緣覺等聖僧的功德等。

第二種:知差別而皈依
佛法僧三者有什麼不同,差別在哪裡,就是知差別。三寶在本質上、事業上都有差別,這次不多細講,希望大家日後多去學習。

第三種:具備承諾而皈依
承諾視佛陀如導師而皈依,對於法,承諾這是正道而皈依,第三種,承諾視僧寶為修行伴侶而皈依。

第四種:不對他語而皈依
這個意思是,不依其他神祇之語,在皈依佛之後,就不再皈依外道天神,也就是說不依止佛法僧三寶以外的其他世間諸神。

在平時我們會提到一些世間神,例如一尊印度很重要的世間神:大自在天,在佛教續典當中也曾被提及,他雖是外道神,但若將其視為是觀音菩薩而皈依祂的話,則是不違背皈依戒的。因此此處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基礎是以三寶為唯一皈依處,在不毀壞此基礎之上,在現實情況之下,例如遇到疾病等情況,而去向世間神做供養的話,也是開許的。

■自己真正修持,才有百分之百救護

至於「皈依」的修持正行部分,就是早上已經談過的觀想。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

略述皈依的意義

在這世間上,我們因為擔心可能發生有權勢者的傷害等等,於是會去尋求保護和投靠的地方。此生之後,在中陰的所有階段中,由於被無量的各種恐懼所傷害,以至於淪陷在輪迴的苦海中無有出期,父母、親友、天人、龍族、有威勢者等,誰都救不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也無法轉圜,我們不得不去找一個救怙的依靠。能夠引導我們出離輪迴的,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為了要救助他人,自己必須先獲得自在,於是才有能力去救助別人。

在梵文當中,「皈依」稱為「嘎恰米」,意思就是「去」,「去」哪裡呢?我們尋求皈依者,就如同重病者遇到良醫者就會趕去一樣,會抓著他的手腳說:「請您救救我的命吧!」,你會去那裡、去這樣做,這就是「去」的意思。「皈依」還有另外一個字「廈惹那」,也就是「救護、依靠、靠山」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位有力的、正確的靠山,來幫助我們出離一切恐懼。

話說回來,最重要還是「嘎恰米」的意思,這「去」字之意,不只是暫時依靠一個外在的三寶,還有一層深意是「達到」,也就是「自己也要『達到』遠離一切恐懼的果位」之意,很多時候,只是依靠外在無法讓我們百分之百得到救護,唯有真正自己修持,並百分之百得到解脫,才可能真正得到救護、遠離一切怖畏。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下方)

[三寶]

所謂的三寶,就是佛陀、正法、僧伽。在密乘的傳統中,還 要加上三根本,也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師,成就的根本 ──本尊,事業的根本──空行、護法。密乘中說,這三根本也包含在三寶當中,而三寶、三根本這一切,又都包含在一位根本上師身上。

■培養「視上師如佛」的信心

在印度傳統中會談到「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也有一種說法是「皈依五寶」,就是皈依三寶外,在加上皈依本尊和護法」,這樣就是五個皈依,因此有「三皈依」和「五皈依」。

為何「皈依五寶」中沒有「上師」呢?最主要有一種說法,往昔印度人的智慧高超、根器敏銳、很善於動腦尋思,因此當他們皈依佛時,已經體悟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的佛,一切佛也因上師而得成」,因此「上師」與「佛」沒有分別,因此不用特別提到「皈依佛、皈依上師」。

然而到何時要加上「上師」,成為六種皈依呢?當佛法傳到藏地後,從「信心」和「智慧」來說,藏人可說是信心比較強烈,但智慧比較微弱,根器比較愚鈍,因此較難瞭解到「上師和佛無二無別」,因此皈依時,會特別將「皈依上師」區分出來。以印度和西藏的佛教來說,會有產生這兩種情況,當然隨地方不同有不同的情況,無論如何,加上「上師」後,「三寶」就成為「四寶」,「五寶」就成為「六寶」。

這樣就可瞭解到,為何有時藏傳佛教會被稱為「喇嘛教」、「上師教」,就是因為他們很重視上師,有了這樣的了解,就可避免把藏傳佛教說成非佛教的錯誤或偏頗的認知。

「上師」在梵文來是稱「咕嚕guru」,意義是「重量、重要」的意思,但並不是說上師的體重很重。

記得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次侍著帶著一位小祖古來請求尊者(達賴法王)剃度,達賴法王就問說,「前世的祖古是怎麼樣的一位仁波切呢?他過去世有什麼特殊的功德呢?」,侍者誤會了,以為在問體重,就回答說:「是的,是的,他可重呢!就連西寧的強壯的馬都載不動他呢!」尊者很驚訝地說:「我不是在問你體重,是問斷證的功德有多少啊!」因此,不是指體重是一百或兩百公斤,重點是上師的功德、恩德很重時,他就是上師。

■放下幻想,親近當下的上師

另外是我個人體會,對於「要將上師視為佛」的原因,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平時談到所謂「佛」時都會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覺得佛好像是個神話角色,完全不可思議、超乎人類的一個人物。但是,我們要真正瞭解到他並不是一個神話,而是在兩千五百年前,有這樣一位年輕的王子,誕生在印度,並在菩提迦耶,成就了佛果。

因此有時想想,如果佛還在,會是什麼樣子?其實他會跟我們長相類似,當然功德是天壤之別,祂是兩足尊,但外貌仍會是個人的,就跟我們一樣,有時我們真的要反思一下,我們心中認為的佛,是否太過幻想、抽象、神話了?那樣抽象的佛,我們真的見得到嗎?

同樣,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聽到的具德「上師」,可能跟的確跟我們幻想當中的佛的形象,是有一些些差別,但是無論如何,從實際面來說,如果真的見到佛陀的話,就跟現在見到的上師,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且以我們的善惡業力來講,我們現在具緣能見到上師,已經足堪殊勝。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回到當下現實面,不要沈浸在無謂的幻想和期待中,現在就該在我們能夠見到、聽到的活生生的上師面前,試著培養信心,視上師如佛,就像是對佛的恭敬一般,也對具德的上師,以恭敬之心,身口意如法地去依止修持,就能夠容易得到共同與殊勝的成就。我們常會幻想「會有一個更好的佛」,但這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妄念。

舉個例子,就好像說太陽有巨大的能量,其中日光是我們感受得到、且對我們有利益的一種能量。但是陽光中,僅有五種是我們人類能感受的,太強和太弱都感受不到。這些光的確存在,但我們感受不到。

這是一種比喻,就是說對於我們現在依止的上師,我們應當滿足於我們現有的,同時完全交付我們的信心,而去依止、皈依和修持,當然可能是有超越我們的感知之外的上師,但那些現在很難依止。首先要讓自己進步,才有可能知道是否真的有更殊勝的上師,如果現在能夠依止的卻不把握去依止,然後冀望更殊勝的上師又不出現,就有可能在這兩頭都不著的情況下,空過一生,白白浪費了難得的人身。

(中間休息半小時)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79至P81)

佛陀:是如其所有與盡其所有地曉悟 [ 一切 ] 的法身,是具 有五種決定的報身,以及事業化身、受生化身、殊勝化身等三種化身,佛陀包含了這三身。

正法:經典、名相、文句、文字,以及言語都是屬於「教法」。基礎的法界真如,結果的滅諦,菩提心等方面的道諦,這些屬於「證法」。「法」就包含在教法和證法兩者當中。

僧伽:真正的僧伽是指獲得不退轉位的菩薩,以及暫時的聲聞聖眾。

指引我們知道如何取捨的是「佛」,所以要將佛陀看作是導師;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去實踐的道理是「法」,所以要將法作為道路;就像走在陌生的道路需要指路人一樣,我們需要聖者們留下的訣竅與修行事蹟,所以要將「僧伽」看作是親近的友伴。

當完全圓滿了這道途之後,就不再需要正法與僧伽了,由於已經與諸佛的意趣融成一味,於是最究竟的皈依對象,就只有佛陀。

各種哲學宗派在皈依這個部分,對於如何認定皈依境,以及是不是皈依的對象等等方面有很多說法,但是對實際修行的人,以及為了建立良善習氣的人來說,只要帶著虔誠信解的心就可以了。

[ 至於 ] 現階段能幫助我們生起信心的所緣緣,就是佛經 中所說的:「前方供奉的佛陀。」也就是將佛像、佛塔等看成是佛,這句話也附帶 [ 包含了 ] 正法的顯密經書典籍,以及具有戒律的凡夫僧伽,透過將這一切想像為真正的三寶, 而去皈依與信解。

「皈依」的理論,大乘、小乘或有所不同,不同宗派在講解皈依時也有些許差異,但如同文中所提,對於實際修行者和為了建立良善習氣者來說,只要帶著虔誠、信解的心就已經足夠,這就是皈依的精髓。同時對於代表三寶的所依,將佛像、佛塔視為佛、將經典典籍看成是法,將一切具備戒律的凡夫僧伽視為僧寶,透過這一切,去皈依、信解。

■將「皈依」視為每日重要修持

很多時候心中並沒有真正對「皈依」有一種感覺,或真正瞭解的皈依意義,卻努力想要將皈依境觀想清楚,閉著眼睛刻意地觀想等等,其實真正重要的,是首先要盡力去瞭解皈依的意義,並且努力生起信心,這才是重要的,之後才去試著觀想皈依境,想得清楚穩定,才是有意義的,不然若對皈依沒有信心,即使觀想得很清楚,也並無用處。

尤其每日當中,要將「皈依」當成日行的重要修持。

舉例來說,我們都會念誦皈依文,例如「皈依法、離欲尊。」是指皈依一切法,這當中包括了一切斷、證的法門。當你真的在修持的時候,要觀察自己是否做到所持誦的內容,例如我們是否真的做到修持道諦、滅諦的法,如果只是口中說說,是不夠的,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法。

■面對自他不圓滿時,要轉心向內、正面思考

舉例來說,像我們現在這麼多人前來參加祈願法會,因為人多嘴雜,也會到處傳播許多閒話,例如「這人如何、做了什麼、那人不好、做了什麼」等等批評別人的閒話,又比如有人說:「那些人能坐在好地方,是因為他們有錢,我沒有錢只能坐這裡」等等抱怨的話,總之各種不如法的、負面的話容易傳來傳去,但在每個話語當中,在聽和說的同時,要知道這都是不如法的,你必須帶著正面的心態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祈願法會真正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心更加成熟,讓我們的善更加增長,若不這樣做到,反而讓我們的心越來越墮落,惡越來越增長,我們不是為了看別人的負面、說別人過患而來的。無論是現在的課程也好,之後的法會時也好,接下來希望大家每一天在來之前,在每天清晨,都要好好審視、計畫一下,今天我要如何想、我要怎麼說、我要怎麼做?不論想法和行動,都要在善的上面,並在每天達成善的動機,唯有這樣,我們的祈願才是有意義的。

當然我們說,任何一人只要是凡夫,都會有很多過患、問題、錯誤,沒有人是完人,但是對我們身為修行者來說,我們真正要達到的是,當我們面對其他人和自己的不圓滿時,都要試著從正面思考,而不是負面思考,這是一個修行人的根本要素。

顯密經典當中都會提及一點說,要找到、依止一位完全沒有過患的善知識,是很困難的,若能找到過患較少、功德較大的善知識,就足矣。因此有個比喻說,依止上師需要像是蜜蜂採蜜一樣,牠不會亂採一通,焦點只有花蜜。但我們常有的狀況是:要的沒有去找尋,不要的卻累積一堆,這是毫無益處的。這不僅是對於上師,對於其他眾生也要有這樣的正面心態。只要自己沒有過患,別人也沒法將過患加諸到自己身上,因此完全不用擔心,我們應該擔心的,是自己的身口意,都沒有用在有利益的善的事情上,這是我們要盡力去努力行持的。要盡力去生起淨觀、恭敬、慈悲心,這才是重要的。

■不懂欣賞他人美好,「皈依」只是口頭禪

祖師們說,即使一人僅有一絲絲的善功德,例如只會唸一句六字大明咒,我們仍要視他為佛一般而珍惜敬重。

我們口中唸著「皈依法」的同時,要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去省思自己是否有尊重他人、是否看到他人的好與善,不然就僅流於口上之言。而且他人心中的善,是活生生的,不是死板板的文字形容,而是這樣的活生生的善呈現在眼前,我們是否看得到,或根本不在意?

尤其對於我們本來不喜歡的人,我們可能連想都不想,就覺得他不好、是個壞人,完全拒絕了他,完全不看他的內心之善,若你對任何人有這樣的心態,還說自己在修持皈依,那就真的只是口上說說,並未做到皈依了。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向內,遇到緣時,向內看看自己,帶著善心看他人的善與好,這是重要的。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83)

[ 真正的皈依 ]

此外,若作的是小乘以及世間的皈依,就無法成為真正的皈依,因此要想著:「如同無邊虛空的一切有情眾生,從今時起直到證悟菩提之前都要皈依。」帶著這種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是大乘的皈依。就像《隨念三寶經》中所說的道理,若具備了四個特別的條件,就是真正的皈依:

    一、透過瞭解去認識三寶的功德。
    二、認識到佛、法、僧比起外師、邪道、外道還要殊勝。
    三、因為知道以上種種原因,於是發自內心地承諾永遠皈依三寶。
    四、面臨危及性命的關頭也不會皈依三寶以外的對象。

就像之前所說的,什麼是「標準的皈依」?就是要達到這四個標準。

(法王口傳《了義炬》,中文版P85)

皈依不能只是跟著念誦或是流於文字而已,應該要發自內心地信任三寶。只要相信三寶,沒有什麼是三寶的慈悲救護不了的,在面臨此生必定要成熟的惡業時,雖然會覺得三寶的大悲似乎也無能為力,但是若能保持著信心,三寶定能在所有未來世中救護我們。

 [ 有些人 ] 在遇到一點不順心時就會抱怨三寶不慈悲,然後把希望放在占卜、驅邪、醫療上面,這真是愚昧的表現。如果眼前沒有出現三寶的慈悲,那要怪自己沒有好好去祈請,三寶是不可能沒有加持的。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透過想著三寶的功德而修持信心,並且努力祈請三寶,不要再去造作說廢話以及毀謗別人等等的惡業了。看到所有代表佛陀身、語、意的聖物,以及穿著黃袍的僧人,都要將其視為真正的三寶而去敬奉和信仰。

要修繕壞舊的佛像等三所依,修塑新的所依。不要把這些聖物直接放在地上,藉由販賣和抵押佛像聖物等等行為來換取食物,這是想都不能想的。即使是擦擦(編註:泥塑小佛像)的一小塊碎片, 或是佛經的一個字母虛詞,都不能踐踏或跨過。

(以下中文版P87)

想著三寶的恩德,用身、語、意去做到敬奉、讚美等虔誠的行為。帶著慈悲的心鼓勵他人都皈依,並且宣說三寶偉大的功德。想著皈依的利益,晝夜六時都修持皈依。想著輪迴的過患,就算遇到性命交關的時候也不捨棄皈依的對象。想著勝解的信心,不論發生痛苦、快樂、顯赫或是卑微等任何情況,仍然只堅信三寶,絕不灰心。

這裡談到透過四種覺知而守護皈依。

(以下中文版P87)

總之,皈依佛陀之後,就不再去依靠其他世間的神祇;皈依正法之後,就要捨棄傷害眾生的思想與行為;皈依僧伽之後,不與外道以及和外道同類的人為伍。若能達到以上這些標準,這樣的皈依,大概就算是包括一切顯密的道次第了。

自己若沒有一點皈依的修持,就算能把「空」講得頭頭是道,也只是步入歧途的險處。

皈依三寶後有許多學處,有應當做的學處,應該斷除的學處和隨順的學處等,尤其是「不該做」的學處,我們應當放在心上。

■永不離皈依的修持,才算是佛教徒

(以下中文版P87)

因此,若能永遠不離皈依的修持,才算得上是佛教徒。由此,微小的罪業能夠淨化,大的罪業會減輕削弱,不會受到人與非人的障礙侵擾,一切持戒和念誦等善根,都將不斷增長。對三寶帶著純正的心懷,縱使受到三惡道的催逼也不會墮落。

《妙法蓮華經》說:「信仰我教義的居士,或是裝作像是僧伽的人,都會無一遺漏地在此賢劫無餘界中畢竟涅槃。」此處佛陀的意旨是指所有皈依的人。

以上略示皈依的廣大利益。

■「皈依大禮拜」重點在信心,而非動作

許多人在做四不共加行的的第一個,也就是「皈依大禮拜」時,都以為重要的是大禮拜十萬遍,其實,重要的是皈依文的十萬遍念誦,而不是大禮拜,但慢慢會變成說,十萬遍的大禮拜比較重要,皈依文反而相形不重要,也就是本來重要的變得不重要,支分的禮拜反而成為重要的事情。

本來一次禮拜就唸一次皈依文,禮拜順了之後,可能念一次皈依文,就可以拜五、六次,無論如何,而若是身體不便者,若能好好唸誦十萬遍皈依文,也算是做到了四加行的第一加行「皈依大禮拜」。因為如同之前所提,禮拜只是一個支分,是附帶的,真正重要是皈依、是生起信心、知道三寶的功德、知道皈依三寶的原因、知道三寶的差別,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內容。

因此真正重要是對皈依的感受、感動,而不是表面上的觀想。在藏地有位藏人朋友有次就說,他也努力去觀想皈依境,很努力去想,他家鄉前面有一座山,他就用這個山的高度來做觀想,觀想上師一位疊著一位的排列,按照這樣高度想下去,他發現四大天王放不下了,這樣排下去會沈到河水裡了,會有這樣問題出現。

這就是花太多心力想要試著去觀想,但其實這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在清晰觀想前,對「皈依」有深刻認識且有強烈感受,當具備這種強烈對三寶的信心、感受時,慢慢自然就能將一切皈依境觀想清楚,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做表面工作,這是很難對大家有利益的,希望大家將此點放在心上。

■讓眾生歡喜,就是最大善行

這次第31屆祈願法會的主題,可以說是「蓮師」、蓮花生大士,因此在三天課程之後,緊接著會舉辦蓮師初十法會,這主要目的是憶念蓮師的恩德,之後十號會有蓮師金剛舞活動,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整個蓮師初十法會的日期,是從1月6日到10日,本來規劃是說,在法會活動當中,主要祈願大舞台的會場內是僧眾,除了一些特別貴賓之外,在家眾都會安排坐在會場外的帳篷區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原因是蓮師法會按照傳統的修法來安排座位,按照這樣的座位安排,祈願大舞台區是真的坐不下僧俗二眾,只有僧眾能坐進去。但是很多人請求說,還是希望能夠進到會場,尤其是十號那天的金剛舞修持。

我也想了一下,當然工作人員會要辛苦一些,但我也覺得,有一句話說:「讓眾生歡喜,就是最大善行」,因此我希望,6日到9日大家(在家眾)要坐進來的話,真的會比較困難(還是在會場外的帳篷),但10日金剛舞當天,一定會盡量安排大家坐進來,可能會擠一些,但會讓大家都能夠看到金剛舞。

(迴向)

 


註:本報導所引《了義炬》內容,出自「了義寶藏」系列第一集《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譯者:妙融法師。


法王噶瑪巴《大手印了義炬》課程報導.第一堂課

時間:2014年1月3日上午8:00-10:00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祈願會場

在輪迴的曠野,三寶是唯一的救護  

曠野中的人自己不想躲進去,三寶的房子也是保護不了他的。

(大眾頂禮法王三拜,唱頌〈大手印傳承祈請文〉)
(獻曼達)
(請轉法輪)

法王開示:

今天是第31屆祈願法會的前行課程的第一天。首先要歡迎以嘉察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為主的各位祖古、仁波切,暨各寺院的堪布、善知識、僧俗二眾們。

尤其在這2014年的新年期間,要先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吉祥如意!

這次要講解的是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所著作的《大手印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去年第三十屆時已講解過共同的前行「四共加行」的部分,今年要從不共加行的部分開始講解,今年法會中希望能完成「皈依大禮拜」和「金剛薩埵」部分的講解。

第一加行  皈依大禮拜
(法王口傳《了義炬》第一加行,從「四不共加行的一開始」口傳到「略述皈依之意義」前。中文法本,妙融法師譯,第73-79頁。 )

[ 皈依 ]
    四共加行的一開始,是修持皈依的觀修次第:

    在步步綿軟,踩踏後立即鬆彈回來的遼闊清淨廣大平原上,長滿了青青翠綠的草,花朵繁茂盛開。在草坪中間有一池充滿八功德水的湖泊,處處是天鳥悅耳的鳴叫,在湖的中央有一株由珍寶所形成的如意寶樹,樹葉茂密、果實累累、花團錦簇。這株如意寶樹有如傘一般分成五個部分,有主要的枝 幹以及四個分枝。

    在主要樹幹的正中央,有八隻獅子抬著的寶座,寶座上覆蓋 著無價的天人綢緞,綢緞上面有一朵千瓣蓮花,蓮花上有滿月座墊。在月墊上坐著根本上師,雖然本質是自己的根本上 師,但是外相上示現為金剛總持。上師全身湛藍有如秋日的 天空,一面二臂,右手拿著黃金的金剛杵,左手握著銀質的 搖鈴,兩手交叉放在胸口,眼神平靜祥和,佩戴著頭冠、耳飾等寂靜本尊的十三種裝飾,穿著各種綾羅綢緞縫製而成的 上衣以及紅色的下裙,雙足結跏趺坐。這相好莊嚴之身,風 采照人、光輝燦爛,上師心意歡喜且垂顧。

    在上師的頭頂由下而上垂直排列著噶舉傳承祖師,分別是: [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貝瑪寧杰旺波、[第十世夏瑪仁波切] 米滂確竹嘉措、[ 第十三世噶瑪巴 ] 堆督多傑、[ 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 ] 確吉炯內、[ 第十二世噶瑪巴 ] 蔣秋多傑、[ 第八世夏瑪仁波切] 確吉敦珠、[第十一世噶瑪巴] 耶謝多傑、[第七世夏瑪仁波切] 耶謝寧波、[第十世噶瑪巴] 確映多傑、[第六世夏瑪仁波切] 確吉旺秋、[第九世噶瑪巴] 旺秋多傑、[第五世夏瑪仁波切] 袞秋衍拉、[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第一世 ] 桑傑年巴、[ 第七世噶瑪巴 ] 確札嘉措、[ 第一世嘉察仁波切 ] 巴究敦珠、蔣貝桑波、[ 第六世噶瑪巴 ] 通瓦敦殿、日佩若吉、[第五世噶瑪巴] 德新謝巴、[第二世夏瑪仁波切] 卡覺旺波、[ 第四世噶瑪巴 ] 若佩多傑、雍敦多傑貝、[ 第三世噶瑪巴 ] 讓炯多傑、鄔金巴仁千貝、[ 第二世噶瑪巴 ]大成就者巴希、彭札蘇南多傑、有情怙主大布衣桑傑嘉、[ 第一世噶瑪巴 ] 杜松虔巴、無等達波 [ 岡波巴 ]、尊者密勒日巴、大譯師馬爾巴、梅紀巴、夏瓦日、聖者龍樹、薩惹哈、羅卓仁千,以及金剛總持在最頂上。

    在上師周圍的天空中,圍繞有世間的六莊嚴,以及帝洛巴、那洛巴、直貢、竹巴、采巴、達龍等印、藏所有學修兼備的上師們,有如密佈的雲朵一般安坐在周圍。

    在[前面]東方的樹枝中,蓮花、日墊、屍體上,有金剛亥母,以及勝樂金剛、喜金剛、密集金剛等三尊,大幻化網、佛頂金剛、四金剛座等三尊,黑敵作怖金剛、六面作怖金剛、大威德金剛等三尊,以及時輪金剛等等四部和六部密續的本尊聖眾等,有無量本尊聖眾圍繞在主尊周圍。

    右邊的樹枝中,獅子寶座蓮花月墊上,有我等教主世尊釋迦牟尼佛,周圍有賢劫千佛等等十方一切諸佛圍繞。

    後方的樹枝中,有正法十二部經,尤其有著大乘密續的經典,以貝葉經書的形象展現。朝向前方的是經書前端燦爛的金色書標,且經典自己嗡嗡地發出「阿利、噶利」的聲音。

    左邊的樹枝中,有三部怙主等等八大菩薩、賢劫的菩薩、二勝、阿難陀、十六羅漢等等無量大小乘的僧伽、菩薩與聲聞聖眾。

    寶樹下面的空間中,有著以金剛黑袍護法、自生王母、四臂瑪哈嘎拉、六臂瑪哈嘎拉為主的不可思議無量智慧護法、勇父、空行。

    在聖眾前方的大地上是我們自已,和以自己右方的父親、左方的母親為首的遍虛空際的眾生,尤其是 [ 自己 ] 瞋恨的仇敵,迫害 [ 我們 ] 的非人,以及無始以來等著向我們報仇討債的一切鬼、非人、魍魎等,有如趕市集一般聚會一處的這一切眾生。由自己帶領這些眾生,他們全部都跟著一起身體 恭敬地雙手合十,意念恭敬地虔誠信仰,言語恭敬隆隆震耳地念誦著〈皈依文〉。在信受且專注一心地思維著〈皈依文〉含義的同時,上百遍、上千遍地念誦〈皈依文〉。之後念誦〈發菩提心文〉,想著從座墊到寶座等等整個皈依境都化光融入自身,聖眾的身、語、意和我們的身、口、意合而為一,然後自然地讓心處在它本來的狀態中。之後迴向。

 

(大眾休息用茶半小時至9:30)  

我們有兩個部分要完成,一個是幫助眾生得到暫時的利益,一個是得到究竟的利益。因此,一個行者,要精進於達成這兩個利益眾生的方法。而在修持之前,要先了解修持的本質、次第,總之,要對修持有全面的了解。如此透徹理解的先決條件,是要去聽聞這樣的方法和口訣。因此彌勒菩薩說:「最先由於聽聞而後能如理思維,由於思維而能生起了悟真實義的智慧。」

■生命短暫,只聽聞最急需的法

我們平常常說「聽聞佛法」,到底什麼是「聽聞」呢?不是用耳朵聽就叫聽聞,真正的聽聞,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正確取捨「四諦」,這就是聽聞的果實。為了要能正確地聽聞,我們就要如法地依止具德的善知識,聽聞真正的口訣,學習善巧的方法。
要聽聞的口訣、方法很多,我們要如何從中作篩選呢?

阿底峽尊者說:「所知類多壽苦短,壽量尚且不能知,故如鵝取水中乳,但取清淨己所欲。」意思是,各種所需要學習、知道的學問很多,但我們的生命卻很短暫,因此要去聽聞對我們最急需、馬上需要的法要。

在佛法的學習上,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輪迴、什麼是涅槃,它們各自的定義是甚麼。為了能夠清楚、不紊亂的認識這一點,就要學習經論,譬如說量論,現觀、中觀的典籍等等,我們透過理性的思辨學習而生起信心,這是很重要的。

學習經論是有好處的,但也不能將它視為學問而著迷其中,例如「了義炬」這部道次第典籍,當我們在學習它的時候,要能將過去所有學習過的法教內容,變成為實修的方法,我們會知道,某某法是主要的道法,某個法門是支分的修持,有的法門,是為了消除道上的障礙、增長修持的法門等等,總之,一切學習,都是為了實修,沒有一法不是實修,如果有此理解的話,就算是做到正確的聽聞了。

如果能以聞思並進的方式而實修,你在修持上,將會很有勇氣和自信。

■這個人身寶,其實是風中燭火…

講到「四不共加行」,首先講到「皈依大禮拜」。

為什麼一開始要作皈依呢?我們進入佛門學佛,僅僅說「我皈依佛門了」、「我是一個佛弟子了」,光是這樣有一個佛弟子的名號是不夠的,要盡力去做聞思的學習和修持,使得學佛的意義和成果得以彰顯,這才是重要的。

龍樹菩薩說:「首先獲得勝生法,後能出生決定勝。」這個意思是,我們對自己整個修持的目標要清楚,就是要得到究竟的、佛遍知的解脫果位,那要怎樣才能得到佛遍知的果位呢?首先我們就要清楚輪迴本質是苦,要對它有一念出離心生起;而要讓這樣一種出離心生起,首先我們具備勝生的果,也就是具備難得的人身寶,它是具足八有暇、十圓滿的珍寶。這樣一個人身寶很難得,但它又是易壞的,就像風中的燭火,無常的風一來,就很容易將之吹滅──以上這些,都是「下士道」的修持中要多去思維學習的部分。

以上這一段整個思維次第是這樣的:我們想要尋求真正的解脫,就要先思維這個瑕滿人身是多麼難得,接著要思維這個人身是易壞的、隨時會壞滅的,一旦無常來臨,會輪迴到哪裡都不知道,就會生起一種恐怖的感覺,心裡會由衷想要找一個皈依處。而真實的皈依處,就是三寶。因此最開始是皈依的修持。

就這樣,我們從前面共的思維(四共加行,即轉心四思維),接著就要進入不共的加行(四不共加行)的「皈依大禮拜」。

■知道害怕,就有救了

皈依三寶時,首先要知皈依的因是甚麼,就是「為什麼我要修持皈依?」,原因有兩種:

 一.恐懼心:首先第一個皈依之因是「恐懼心」。

眾生都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但我們所做的行為卻正好和心中所要的相反,也就是我們想要快樂卻不創造快樂的因:善行,不想要痛苦卻反而造作痛苦的因:惡業,導致我們淪落到三惡道輪迴。這是第一種恐懼之心,就是對三惡道輪迴生起深深的恐懼,因為這種心而作皈依。這是「下士道」(下等發心的修行人)的皈依之因。

「中士道」的修行人不只恐懼三惡道的苦,更了解整個輪迴的本質都是痛苦,他們因為這種對整體輪迴本質是苦的恐懼之心而皈依。

第三種「上士道」(上等發心的修行人)的修行人,覺得自己受苦沒關係,但對無始以來對自己有恩的如母有情眾生,卻一直流轉在輪迴中受苦,在輪迴之中生生死死,覺得這實在太可憐了,實在不能忍受,而生起恐懼之心,為了幫助他們從輪迴中解脫,所以我們要精進修持佛法。這就是「上士道」的皈依之因。

以上無論是哪一種恐懼,上中下士道哪一種修行人的皈依之因,這些恐懼都是一種動力,驅動行者修持佛法。我們要去觀察自己是屬於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哪一類修行人的發心,了解我們生起的是三士道的哪一種皈依之因,具備怎麼樣的恐懼,這是很重要的。也許你會想「我們有學佛就好了」,有的出家人也會想「我有出家就好了」,為什麼要想那麼多?其實有時我們不要說無法生起上士道、中士道的恐懼之心,連下士道對於三惡道的恐懼心都生不起來。要知道「三種恐懼」可以成為我們修持的動力泉源,恐懼之心生不起來,修持也會沒有力量,誦經修法也只是在打發時間而已。

■不從內心相信,皈依就沒有力量

二.信心:皈依三寶的第二種因,是「信心」。

就是我們相信能夠救怙我們從輪迴的痛苦和恐懼中出離的就是三寶,我們要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不退轉的信心。有些人生命中一遇到問題,如生重病,或遇到緊急重大的情況,就忘了三寶,到處去求神問卜,這就等於你皈依了算命的、皈依了神鬼,把他們當成救護,求神問卜本身不是問題,但是由於我們並沒有在心上真正皈依,只是嘴上說說,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如果我們不曾真正從內心相信佛法僧三寶,皈依就不會產生力量。

一如我們要做出一個好的產品,就要先選定好的素材、好的質料;我們如果要有好的皈依,就要認真努力地去具備「恐懼心」和「信心」。

■自己不溺水,才能救溺水的人

接下來要說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佛法僧三寶。

印度有一首很有名的讚佛文提到:一個知道取捨、利弊的聰明人,他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趨向佛法,他也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而趨避其他宗教,他是依靠自己的智力去分辨應該皈依的對象。如果詢問這樣聰慧的人,他應該皈依的對象是誰?他會回答三寶。

為什麼皈依的對象是三寶呢?首先是佛,因為佛遠離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過患,就連一絲毫過患的習氣都沒有,同時,佛恆時具備一切功德,不會時有時無。皈依佛之後,附帶的也會皈依佛子,也就是僧伽。之後會皈依法,法是指「教法」和「證法」,他會帶著「法是究竟皈依處」的心態而皈依法。以上是有關皈依的對象,接下來談到為何三寶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象。

為什麼三寶值得我們皈依呢?原因有很多:

一.離一切怖畏

首先三寶本身就遠離各種恐懼。這是一個很清楚的原因。一個自己還具備恐懼的人,不僅說無法對他人產生利益,自己甚至也需要人救護。就像一個自己快被水沖走的人,無法去救怙另一個被水沖走的人;但圓滿斷證功德的佛,已經遠離了一切輪迴的怖畏與傷害,因此佛是可以真正救怙我們的人。

二.具足利他的善巧方便

第二個是因為佛具備各種利他的善巧方便。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恐懼和痛苦,佛知道眾生的苦在哪裡、恐懼在哪裡,而能夠給予眾生所需要的,幫助他們解脫痛苦和畏懼。這是第二個具備的功德。

三.平等的大悲心

第三個是具備平等對待一切的大悲心,沒有任何分別心。如果一個人分別心很大,就會有時候幫你,有時候不幫。三寶不會這樣,他的大悲心是沒有親疏之分而平等看顧一切、救怙一切的。還有些人決定幫不幫別人,是取決於「這對我有沒有好處」、「他會不會讚嘆我?」但三寶不是這樣,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全心全意幫助你,而且無論對自己好壞都平等看待,不會因為對方的禮敬或讚嘆,就給對方多一點幫助,三寶不會這樣。

以上說的,主要是佛寶堪能成為我們皈依處所需要具備的功德。因為佛寶值得皈依,所以自然而然的,佛所說的正法也會成為我們的皈依處,法寶也值得皈依。

■眾生業力成熟時,只能自作自受

以上談了這麼多三寶功德,也許你會想,我知道三寶很殊勝、很重要,但他們如何能真正幫助到我呢?我不是還在輪迴裡飄流嗎?因此,我們要知道三寶是如何救護我們的。

陳那論師的一部讚佛偈中提到:三寶要能救怙我們,要具備兩個因緣。一個是外在的緣,一個是內在的因,缺一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救護。

第一個外在的緣,佛陀從最初的發心到中間積聚資糧到最後成佛,都是為了利益我們眾生而做的努力,所以佛陀具備了所有能救怙的功德,是我們完全可以信賴的皈依處,佛陀就是外在的緣,這個因是早就具備了;

第二個是內在的因,是指我們的心能不能完全的託付三寶、交給三寶,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當我們具備這種完全託付、絕對信任的條件,內在的因就圓滿了。

什麼叫做「百分之百」的信心?不是帶著討好的心說「我感恩您呀」,不是口中念念有詞說「我皈依您呀」,或是也不是看起來很恭敬的合掌,甚至念著念著都哭了;真正百分之百的信心,是把佛的教言放進心裡、放進生命裡,百分之百地去實修佛法、實踐佛的教法,這才是重要的。

過去噶當派的大師說,佛陀圓滿了兩種資糧,因此能在一剎那間救度無量眾生。也許有些人因此會問:佛陀既然具備了利益眾生的功德,那今天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在輪迴裡受苦?是不是佛陀沒有悲心呢?

經典說有四種不可思議,例如眾生不可思議,佛境界不可思議等。因此從這點上來說是佛和眾生是平等的,佛雖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他並不是造物主、不是一個Big Boss,想怎樣就怎樣,因為眾生也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是,眾生還是有自己的因果業力在,當眾生業果成熟,還是必須為自己造作的業力承擔後果,遭受痛苦,這是自作自受的,並不是連佛陀所給予的。

■在輪迴的曠野,遇到無常的冰雹…

還有,如果眾生不相信三寶,就算有著不可思議功德的三寶,也是救怙不了他的。

就好像有個人在曠野,旁邊有個帳篷,這時忽然下起了冰雹,最好的選擇是跑進這棟房子裡,就不會被冰雹打到,但他卻在曠野東跑西跑,硬是不肯躲進房子,那這個房子也無法保護他不受冰雹的傷害。

這個曠野就是輪迴,可以遮風避雨的帳篷就是三寶,有力量可以保護他,但是如果曠野中的人自己不想躲進去,三寶的帳篷也是保護不了他的,也是沒有用處的。

(迴向)

 


 

 註:本報導所引《了義炬》內容,出自「了義寶藏」系列第一集《了義炬: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教學次第》,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譯者:妙融法師。

時間:2014年1月2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大殿

20140102KarmapaVolunteers

讓身語意,成為利他好工具!

一年一度的噶舉祈願法會,總是吸引了來自各方發心的佛弟子,他們自願來到佛陀的聖地菩提迦耶,只為了在年度祈願法會奉獻一己的心力、勞力,去成就一切美好的發心,並且讓自他清淨的善願都能因此而如願成辦。

這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發心菩薩,將近四百多人,因為法會而和合組成儀軌組、技術組、環保組、翻譯組、文宣組、報到組、庫房組、行堂組、拜墊組、典座組、洗缽組、司茶組……,大家各司其職、早起晚歸地在祈願法會期間肩負著讓僧俗二眾能一心聽聞佛法,暫除世俗各類雜事,同時也為了無法前來聆聽的人而忙碌。
在祈願法會前行活動即將開始的前一天,也是2014年的第二天,法王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這次的噶舉祈願法會,同時感謝大家加入這次的發心菩薩行列。

以下為法王開示:

發心菩薩的使命是什麼?

所謂的「發心菩薩」,意思就是「承侍上師」。

菩提迦耶對佛教來說是很重要的聖地,也是每個佛弟子心中的夢土,一生一定要來到這裡朝聖,也因此三乘的佛弟子,尤其許多藏傳佛弟子會到菩提迦耶祈願、修持,所以有很多人在這裡舉辦像這樣的祈願活動,而噶舉祈願法會今年在這裡也進入了第三十一個年頭。

這一年一年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愈來愈有規模,愈來愈多不分東方西方、老幼、尊卑,而且僧俗二眾都來參加,大家只有一個目的,為了世界的喜樂,也為了佛教的興盛,聚在一起發願。

祈願法會的重點是什麼呢?就是祈願。那什麼叫做祈願?是不是大家聚在一起就算祈願呢?這還不夠。或是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念誦,就是祈願呢,這也還不夠。祈願的重點是什麼?就是我們在心上的一種作用,也是你心中的一種意樂、一種發心,能讓你的心向善。當你能夠做到帶著希望,帶著歡喜的心,而且也讓你的心向善的時候,這就是祈願。

真正的利他工具是什麼?

很多時候,當我們談到利益他人時,便想到好像一定要很有錢、很有權勢,才能去利益別人,但並不是這樣的,以我自己為例,我沒有錢,也沒有任何權力,所以不用等著哪天我們有了錢再去幫助別人,或者哪天我們有了權力再去利益他人;我們現在就有最好的東西可以去利益別人,那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語言,還有我們的心,其實只要把握住這些,就可以做到利益他人。

有些人即使有錢有權,卻沒有心在利他,這樣身語意不一也是沒有用。現在我有身體,我有語言,我也有心,但好像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重點是,要透過祈願,透過修持,讓我們身體的善功德生起,讓語言的善功德生起,還有我們心的善功德能夠生起,當這些善功德能夠生起的時候,我們的身口意就會成為真正利他最好、最好的工具了。

「心靈工作」做了什麼?

這次來到菩提迦耶為了這個法會奉獻、幫忙的發心菩薩們,希望大家把這件事看作是一個機會,就是讓我們身口意的善功德可以生起,成為真正利益別人的一個機會。這真的不是一個普通的工作,平日大家為了賺錢而努力工作,為了養家生活而辛苦打拚;但在聖地這個發心工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身口意功德生起。我給這樣的工作一個名字,就是「心靈的工作」,希望大家在做每一個工作的時候,都能想到這是一個心靈上的工作,讓自己身口意的功德生起而利他。

接下來我要送給每位發心菩薩一份禮物,既是我個人的禮物,也可以算是祈願法會送大家的禮物,因為今天是2014年的第二天,也算是新年禮物。因為今年的主題是蓮師,所以送給大家一幅我繪製的小張蓮師唐卡,還有一張印了藏文、印度文、英文和中文的〈蓮師七句祈請文〉,這次法會期間希望大家多多念誦。最後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心想事成、一切圓滿。


時間:2014年1月2日上午11:00
地點:德噶寺度母殿

20140102

佛陀的愛與加持,不會被炸彈摧毀

「佛陀的愛與加持,不會被炸彈摧毀!」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說,作為佛教修行者,我們應當正面思考,不要受到恐懼的操控,同時要對自己的行為及自己和他人互動的方式,負起全責,並重新強化、鍛鍊我們無私的愛,我們無偏的友情及善良。

在祈願法會為期十天的活動開始前,法王在德噶寺度母殿舉辦記者會,吸引22家媒體前往採訪。受到去年3月份炸彈事件影響,菩提迦耶正覺大塔周遭的維安系統更為嚴峻,因此記者的詢問多半聚焦於此,而法王如同一位高明的「心靈拆彈專家」,以「責任、愛、初心」殷切開導,解除了眾家媒體的憂慮。

歷時一小時的記者會中,首先由祈願法會大會代表簡介今年祈願法會的幾項新特色,包括依照噶舉傳統舉行的初十金剛舞、民眾義診、牙醫及今年新增的動物義診等,接著由法王簡短發表談話,並接受媒體提問。

聖地讓我們更親近佛陀的智慧與慈悲

法王首先說,對我們佛教徒而言,佛陀證悟的之地:聖地菩提迦耶,是大家心目中最重要也最殊勝的聖地,來到此地,讓我們能感覺與佛陀更為親近、更能貼近佛陀的智慧、大愛和慈悲,因此我們從印度各地及世界各國趕來,在此舉行噶舉祈願法會,我們在此地共同低首祈願,不僅為了自他的利益,更為了在未來能創造出更為美好的世界。

當我們共同聚首在印度時,會感受到印度是佛教的信仰之母、佛教的誕生地。尤其菩提迦耶更可說是佛教發源地,同時,我們也受到印度政府或人民們如此寬廣的支持照顧,因此當我們重溫「印度是聖地」的教言時,會感覺到這完全是真實無偽的,我們對此銘感五內。

我們來參加法會,是為了清淨我們的動機,並同時鍛鍊自身能更去利益他人、對眾生有更寬廣的關照,因此我們來此培養善願和善的動機;而同時,我們也急切的希望藉由提供醫療和其他資源,能利益到當地社會及周遭民眾,並表達我們對於當地民眾慷慨支持的謝意。

以金剛舞向金剛乘的輝煌傳統致敬

今年我們也有特別的活動,就是根據金剛乘傳統所舉行的金剛舞儀式,在超過千年以前,金剛乘從印度傳入西藏,從此雪域西藏視為珍寶並廣為流傳。因此我們舉行這項金剛舞法會,來表達我們的謝意及對於此大智輝煌傳統的高度尊崇。

在接下來的問答中,法王溫煦回答眾媒體的急切提問。媒體急切希望法王對於炸彈事件的衝擊發表談話,法王說,隨資訊進步,世界感覺變得越來越小,因此我們也變得更為親近,這代表說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對彼此的影響將更為容易且強烈,因此我們更能利益他人,但不幸的是,我們也能更容易且更劇烈的相互傷害。

沒有人生來就是恐怖主義者

法王說,我們最需做的是重新強化我們無私的愛、無偏的友情及善良,菩提迦耶並非世界上唯一受到炸彈侵襲之處,很多地方都受到恐怖主義的侵擾,但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是,「沒有人生來就是恐怖主義者」。他們是因受到環境等不同因素影響,受到分化影響,才成為恐怖主義者。

法王說,以暴制暴是於事無補的,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及自己和他人互動的方式,負起全責;我們必須學習去更關切他人,同時切記,所有宗教都建立在一個相同基礎上,就是「幫助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必須回到此起點,並分享我們共同希望能幫助他人的初心。

炸彈不能炸毀佛陀的愛和加持

記者們進而詢問炸彈事件發生時,法王至今的感受?法王說,當他聽聞炸彈事件時,他本身人在達蘭沙拉,也閱讀到很多關於炸彈的新聞,當然非常關切此事是否會影響菩提迦耶的民心安穩,但所幸並未發生。

法王說,當他來到此地時,留意到菩提迦耶平靜如昔,佛陀的加持也從未受到動搖,因此,雖然炸彈事件發生了,但船過水無痕,迦耶仍是這樣一個不曾受到撼動的聖地。

「我不認為炸彈能夠炸毀佛陀的愛和加持。我認為佛陀的愛將會長存在此」。法王說,達賴喇嘛同樣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著菩提迦耶的安全,他雖然目前還未重回此地,但我相信他一定會再來。此地的旅遊和其他跟民眾的面向,都是我們持續討論及關心的。

記者也關切是否基於炸彈事件陰影,讓今年的祈願法會並未選在正覺大塔舉行?法王回答說,地點的更動主要基於兩個原因,首先,菩提迦耶無疑是佛教最神聖之地,不僅是一個宗教意義上的聖地,同時也是一個世界級的重要古蹟,不僅對佛教徒而言是至為殊勝,在文化和歷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法王說,也就是說,雖然菩提迦耶本身是一個小城,但絕對需要受到珍視,而隨著噶舉祈願法會的規模日增,近年已超過萬人,若我們持續在正覺大塔舉行,以古蹟保存的角度而言,或許並非最佳之道,而維護聖地對我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有些許更動。

做為佛法修持者,不應受恐懼操控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去年的炸彈事件,正覺大塔周遭的維安系統更為嚴格,我們也認為應當盡力支援此系統,而不是增加他們的負荷。由於祈願法會中,有萬千眾人修持供奉儀軌等活動,我們認為在德噶寺舉行,會比在正覺大塔舉行,更不會增添維安系統的困擾。而在此同時,我們也仍會在正覺大塔舉行一些活動。

記者也問及德噶寺的維安也變得嚴峻,是否對此感到困擾?法王回答,當地政府和警方多年來持續協助維安系統,我非常非常感謝他們,對於德噶寺被放置炸彈,我認為這只是零星事件,並非整個恐怖計畫的一部份,既然我們是佛教修行者,我們必須積極思考,而不是讓我們受到恐懼的操控,因此我們一如既往的持續準備法會,並未去擔憂太多。

也有記者詢問在菩提迦耶當地興建醫院的計畫,法王表示確實有此規劃,因為目前當地雖然有診所,但非完備,例如並未設置急診室等,若遇到交通事故時,就必須緊急送往外地就醫,因此我們支持此計畫。

而被問及中印邊境議題,法王說,我以一個外國人的身分來到印度,且至今能待在此地,都要歸謝於印度政府及人民的善心,因此,我絕對支持印度的政策,除此之外,沒有特別要說之處。

不丹媒體詢問法王近期是否有至不丹傳法的計畫,法王回答,從第一世不丹國王開始,歷代法王都與不丹國有非常親近的關係,同時第十六世法王也與不丹皇室至為親近,且備受不丹人民敬愛,法王說,他對不丹民眾也有相同的情感。

法王說,不丹同樣受到喜馬拉雅文化和佛教信仰傳統的影響,對於不丹舉國上下對環境保護的努力,他也至為推崇,因此我個人非常希望能去當地。目前未有何時及如何去的確切計畫,但非常希望來日能前往。而對於噶千初十法會,當天會做開示,因此在此不多細述。

第30屆噶舉大祈願法會.點燈祈願法會

時間:2013年1月1日晚上7:30-9:45
地點:大祈願舞台

    笛聲鼓聲中,點亮萬人善願     

    燈,象徵佛法的光明與智慧。點燈供佛,是傳統十種供養之一,也是佛弟子最美的善行之一。

    點燃佛前的燈,也點燃自心的燈,在燈焰的光明中,祈願祛除自他心地的無明黑黯,燃亮自性光明,作眾生的明燈。這是直至菩提,都要一做再做的善行──這正是噶舉大祈願法會年年舉辦「點燈祈願法會」的深意。

    ■專業或素人,都是供養的心意

    在四柱莊嚴的舞台上,面向舞台右前方是雪獅,左前方是虎,左後是大鵬金翅鳥,右後方是鷹,四種藏傳瑞獸浮雕,在舞台燈照耀下,目光炯炯,彷彿下一秒鐘就要一躍而出。

    舞台上,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吳宗憲帶著穿透力的笛聲,迴盪在大祈願舞台四周,每個樂段稍告一段落,台下就爆出一陣鼓掌聲和哨聲,對台下眾多首次接觸笛樂的藏傳僧眾來說,真是太美了,所以一首曲子鼓掌了近十次。

    這是本屆點燈祈願法會「最熱血」的場景之一。

    國家音樂廳級的專業演出,出現在大祈願舞台,供養法王噶瑪巴暨僧俗大眾,是身為佛弟子的文化大學國樂系主任吳宗憲老師「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的心意。

    此外,也是來自台灣的「優人神鼓」,十位專業的鼓樂表演藝術家,以優美的身形、強勁的節奏、震撼人心的鼓聲,合奏出一曲曲的供養曲,令來自全球的法友耳目一新。

    就這樣,笛與鼓,組成了本屆點燈祈願法會最美的亮點之一。

    除了這兩項國際水準的專業演出,其他的表演節目,則是來自各國弟子的心意,素人登台,不管是演唱或獻舞,重要的是供養的心意,以及法友同樂、寰宇一家的氛圍,這些都是「點燈祈願」的動人傳統。

    ■十個節目,來自全球三大洲

    晚上7:30,法會正式開始,大眾在維那師帶領下唱頌〈四臂觀音簡軌〉,在三次的〈皈依發心文〉:「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施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和三次的〈觀音菩薩禮讚文〉「淨極無瑕大悲身,阿彌陀佛頂上嚴,慈眼悲憫護眾生,皈命頂禮觀世音。」之後,反覆念誦〈六字大明咒〉,一時間整個會場迴盪著「嗡嘛呢唄咩吽」的持誦聲,令人自然憶念起觀音菩薩的大悲心。

    在〈觀音儀軌〉後正式上場的節目,是由「優人神鼓」十位鼓樂表演藝術家演出的「金剛王寶劍」。「優人神鼓」表示:創作靈感是來自禪宗的四句偈語:「一棒如金剛王寶劍,一棒如撥草尋蛇,一棒如踞地獅子吼,一棒不作一棒用。」

    接下來的節目,是梵文〈三皈依文〉,由隆德寺十位比丘以佛陀時代僧伽相演唱。

    第三個節目是「柯西嘉島之歌」,由一位法國法友演唱,唱出科西嘉島一如西藏般,為追尋自由而流浪的悲壯故事。

    第四個節目,是越南僧俗二眾合唱的〈八吉祥祈願文〉,出場時還拉開上面寫「LONG LIFE PRAYER FOR HIS HOLINESS」的布條,祈請法王長壽住世。

    第五個節目是〈佛陀讚〉,由韓國十五位僧俗合唱,自製卡拉帶配樂,曲調十分優美,唱畢贏得現場熱烈掌聲。

    第六個節目是由西藏演藝學院(TIPA)的十位學生,穿著藏服演唱西藏歌曲〈堅心〉 (Drangtshe Yangyen),由吳宗憲老師吹笛伴奏。這是法王親自指導的節目,前一晚綵排時,法王還像音樂老師般親自示範教唱,聽平常在法座上開示的法王,以放鬆舒服的聲音輕輕唱藏文〈堅心〉,是很美好的經驗。

    第七個節目是唱頌由法王所寫的祈願文〈世界啊〉,由法國、德國、荷蘭的法友分部以法文演唱。

    第八個節目,是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八天女供食〉,由中國、香港的17位法友演出,九位唱道歌,八位扮作供養天女。當八天女穿著豔色印度莎麗、手持八吉祥,在專業聲樂家出身的妙琳法師,以優美如天樂的吟唱聲襯托下出場,引起全場驚呼。隨後的演出中,八位天女以度母舞姿和千手觀音手印,再度引起台下大聲喝采。

    第九個節目,「優人神鼓」再度上場演出「金剛音聲」,這是從《金剛經》發想的作品,詮釋「以音聲攝入禪定,供養諸佛菩薩」的意趣。

    第十個節目,是吳宗憲老師的竹笛演奏〈花之舞〉,「優人神鼓」的鼓樂家也在旁伴奏。吳老師吹奏的樂音,令來自全球的法友驚奇,忍不住在樂段和樂段之間不斷爆以掌聲和喝采聲。

    ■點萬盞明燈,許萬千善願

    最後,是大家一起參與的大合唱〈點燈祈願文〉,是阿底峽尊者著作的古老偈頌,由法王譜曲,這是年年必唱的「點燈祈願」主題曲。

    法王先逐句帶領念誦藏英中三種語言的〈點燈祈願文〉,接著依傳統,由法王點燃第一盞燈,再傳燈下去,很快的,全場亮起各式各樣的燈,有點著燭火的彩色琉璃燈,有裝電池的祈願燭,還有傳統的印度土缽小燭火,點點如地上的星星般亮起。

    在這個大家最鍾愛的經典畫面中,〈點燈祈願文〉唱頌聲揚起,先藏文、後中文、再英文,輪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法友就大聲唱,「點燈祈願法會」就這樣在燭光中、在祈願歌聲中,又一次畫上美麗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