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4655
時間:2014年1月21-24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在史上首創的第一屆「噶舉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上,法王在連續8天《解脫莊嚴寶論》的開示中,間或談及自己對西藏比丘尼戒此重要議題之坦直並經嚴謹探究的見解。
不可或缺的女性出家眾
法王引用少人知曉的經文上的描述,說明數百年前女性出家眾——其中包括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在西藏的中部曾經一度興盛。但這樣的修行團體今日已不復存在,藏傳佛教比丘尼戒已然失傳。
法王明確地表示,再度恢復具足戒的比丘尼團體,對我們非常重要,因為唯有比丘尼眾同時存在,才能夠令佛教團體完備。
在「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中,法王噶瑪巴課程開示的主要對象,是來自6所噶舉尼師院的207位尼師。這項課程同時也對大眾開放,許多藏人和國際弟子同霑法益,大殿內座無虛席。部份格西、堪布和僧人也在席中隨喜聞法。
每堂課一開始,由尼師擔任的維那師帶領尼眾、僧眾和居士唸誦祈願文。女性維那師清澈而嘹亮的嗓音,難得一聞。由尼師持香、吹奏嗩吶前導法王進入大殿的尼師隊伍,以及穿梭在架高的坐墊上英挺的尼師行列中,來回巡視的尼眾糾察師,更是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象。
在第一天開示中,法王首先解釋尼眾辯經法會名稱的來源:「在佛陀的女性出家弟子中,智慧和勇氣第一的是讖摩比丘尼。這代表女性出家眾,和男性出家眾一樣,能夠獲得最高的證悟。但最重要的是,當今的這個時代,在執持佛陀的法教上,女性出家眾不可或缺。」
隱沒的歷史:一度興盛的女性出家眾
法王接著探討在西藏女性出家眾的淵源和歷史。法王指出,這當中的部份歷史可能鮮有人知,但無論如何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
法王首先引用歷史上的文獻,明確地證明比丘尼存在於過去的西藏。西藏史上第一批的七位比丘,受戒於藏王赤松德贊的時代。法王解釋,比丘尼團體也在同一時期成立:「正如比丘僧團獲得完整的別解脫戒,我相信完整的別解脫戒,也同時傳給了比丘尼團體。」
再者,歷史上有許多明確的例子,顯示許多西藏的尼師得到比丘尼戒。文獻上曾經記載如釋迦秋登(Shakya Chogden), 博東卻列南嘉(Bodong Chogle Namgyal)以及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等大師,都曾經為女眾傳授比丘尼戒。
法王表示:「翻閱薩迦派的家族傳承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某些薩迦派的偉大傳承持有者的女兒,領受比丘尼戒的故事。歷史上也曾經記載,大譯師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的姐妹成為一位比丘尼。我們幾乎可以相當明確地說,當時存在有傳授比丘尼戒的駐世傳承、或者是存在有另一種可以傳授比丘尼戒的方法。」
「類似地,在那瑞(Ngari)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喇嘛耶些鄔(Lama Yeshe Ö)的歷史中,有些文獻顯示,國王的妃后、上流社會的仕女、或是平民階層的女子,有意願領受比丘尼戒的話,是可以受戒的。這樣的文獻資料的確存在,而我也曾經見過。」
引用文獻中的記載,法王指出在第十世法王噶瑪巴時代,西藏中部的女眾寺院比男眾寺院還多。在第十七世紀時,尼眾團體顯然極為蓬勃興盛:「像這樣的歷史可能不太廣為人知,但它的確存在,這些故事都是真的。在過去古老的西藏,曾經存在著興盛的比丘尼團體,她們有聞思修的機會;許多瑜伽女和其他偉大比丘尼,藉由修持而獲得證悟和成就。姑且不論這些故事是否廣為人知,但我們確實知道它們的真實性。」
目前的情況
在陳述比丘尼團體一度存在於西藏的事實後,法王接著回到目前藏傳佛教比丘尼團體消失的情況,並且提出有改變的必要:「具備比丘尼團體,這對我們而言很重要。這是達賴喇嘛尊者努力促成的事情,也是所有傳承的偉大學者感興趣的課題。在這個議題上,一直有許多的討論,同時也開過許多研討會。事實上,甚至在我來印度之前,就有這些研討會了。」
「這些討論和深入的研究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但大家仍然無法對這個議題下結論。我不知道是大家無法得到結論,還是不敢、或不知如何下結論,但這就是目前的情況。」
執持法教
接下來,法王討論引用經文的內容,說明具備比丘尼團體的重要性,以及比丘尼團體在完整地執持佛陀的法教上,所扮演的珍貴角色。
法王說明,根據道次第對珍貴人身的定義,「中土」(佛教之地)必須有比丘尼的存在。一個地方是否能夠成為「中土」,取決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的存在,此四眾就好比是房子的四柱。由於缺乏比丘尼的傳統,藏傳佛教的這座房子便缺少了一個支柱。
「許多經文中說,一個國家是否有佛法,就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具備律典,而這取決於是否有三種基礎律儀的修持。」此三種律儀指的是大乘布薩律儀或僧尼每月兩次的懺悔還淨、雨季安居以及一項與雨季安居有關的特別儀式。
「就男眾行者而言,我們有學習和三種基礎律儀。但是對女眾行者來說,我們沒有三種基礎律儀,並且因為沒有比丘尼眾,當然也就不具備律典中所描述的內容。因此,具備比丘尼來維繫三種基礎律儀的修持,這對我們很重要、也有必要。」
無諍的女眾出家戒
法王接著提出比丘尼團體存在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沒有一個比丘尼團體,我們就非常難以傳授女眾任何程度的無諍出家戒——包括沙彌尼戒:「缺乏比丘尼團體,我們就很難真正傳授女眾出家戒。比丘僧團是否能夠傳授女眾比丘尼戒,這點現在仍有爭議。有些人說,比丘僧團可以如法地傳授比丘尼戒,但有些人說不行;這裡面仍然有許多的爭議。」
「在比丘僧團是否能夠傳授比丘尼戒上,如果還有爭議的話,那麼比丘僧團是否能夠傳授沙彌尼戒,自然也會是個問題。這很難論斷,也很難說這是百分之百沒有爭議的。」
「如果有比丘尼團體,我們就能夠傳授無諍的出家戒。否則我們將難以完全沒有爭議地傳授任何出家戒。所以,這是必須要有比丘尼團體的另一個重要理由。」
共同的責任
最後,法王再度強調此議題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此議題時,整個出家團體應有的責任:「我們必須瞭解,比丘尼戒是個重要的議題。有些人認為,這是外國尼眾來了以後,拿它大作文章後才變成重要的問題,而在這之前,它並不是個重要問題。但是事實絕非如此。過去它對我們而言不是個重要的議題,其實是我們的過錯、問題,是我們沒有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我們僧眾和尼眾雙方都有失誤,因此這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
-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2557
時間:2017年3月15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
為佛法興盛故,復興比丘尼僧團
在3月15日的《解脫莊嚴寶論》課程中,法王再度針對於恢復藏傳尼眾戒律,講述西藏歷史上的比丘尼記載,以及對「比丘尼僧團」的期許:
■西藏歷史上,已有女眾出家之記載
藏傳佛教歷史記載,赤松德贊國王時,就已有最初出家的歷史,當時有七人,被稱為七賢士、七比丘(也有稱為六人等,但多半稱為七比丘),當時也有印度、中國來的僧人來到桑耶寺,但藏人自己出家的,當時並沒有。而「七賢士」時期就已經有男眾及女眾的出家記載。
對於尼眾僧團歷史源流或盛衰過程,於歷史中並不清楚,但從《王者文獻》和《薩迦族譜》來看,確實有尼眾僧團及比丘尼。過去歷史說太多也浪費時間,目前沒有完整戒法傳承的比丘尼僧團,而我們當然也可試問一個問題:「一定要有比丘尼僧團嗎?」
從戒律典籍來看,教團興盛與否必須包含不同類別者,以女眾而言,必須包括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夷、學法女等。但沙彌尼戒、優婆夷戒等都需要由比丘尼來給予,目前因為沒有比丘尼,因此都由比丘來授與,而這是否符合戒法,是值得討論的。
僅是比丘來傳授戒律,也是可行的。例如最著重戒律的噶當派,主要修持律典、戒學,典籍中也提及若無比丘尼時,是可以由比丘來傳戒的,佛陀經典中也有類似記載。
■「女眾戒律」上,朝更圓滿方向努力
但現代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已經成為地球村,人人互連互動,勢必各種情況都已與過去不同。過去藏地沒有比丘尼,可能覺得全世界都沒有比丘尼,但目前世界各地都有比丘尼復興的狀況,雖然說傳承不同,我們是「說一切有部」傳承,但在現在這個聲息相聞的時代,我們必須慎重考慮到比丘尼僧團做為皈依處、寄託希望處的迫切性。
事實上,我們比丘尼戒律可由比丘來傳授,目前也一直都是這樣:由比丘僧團單一來進行,因此也不是不可以的。而我覺得,這樣繼續進行圓滿的話,也還好,但我們仍可朝向更圓滿的方向努力。
因此,這次邀請了漢傳圓滿比丘尼傳承的尼眾戒師,從優婆夷戒、沙彌尼戒從頭開始為藏傳沙彌尼傳戒,希望往後尼眾僧團更加完整和圓滿,這也是我個人的希望。
■目標是「建立完整的女眾僧團」
這就是我們努力的原因,有人會認為我們現在重新傳戒,是受到外國女性的推動與催促,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目標其實就是要去「建立完整的女性僧團」。
以戒法來看,女性所有戒律需要由比丘尼僧團給予,不然女性不同層次的戒律是否真正符合標準,是難以定論的。因此必須先建立比丘尼僧團。
從戒學、律學角度來看,有比丘尼僧團的好處是極多的,整個佛教是歸納於戒、定、慧三學之中,戒學是其中之首,而藏傳佛教女眾戒學不完整。為了讓佛教教法興盛,因此我們做這些傳戒課程,這是希望大家知道的。
-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2365
時間:2017年3月14日上午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
修觀音齋戒,憶念阿難對女眾恩德
以「復興比丘尼僧團」為目標的19位藏傳尼眾,於3月12日、神變月十五的吉祥日,圓滿漢傳比丘尼僧團所傳授的法藏部四分律的沙彌尼戒後,法王噶瑪巴在3月14日的《解脫莊嚴寶論》課程中,特別解釋「法會儀軌中修持八關齋戒,且觀想觀音菩薩化為阿難尊者」的原因。
法王的開示如下:
3月12日是神變月的十五,我們在正覺大塔菩提樹下舉行了尼眾受戒法會,法會中所修持的《尼眾教法興盛儀軌》之部分內容,出自《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雖然有從梵文翻譯為中文和藏文,但此處沿用的是中文版本中,阿難尊者請求佛陀讓女眾出家的故事,以及為憶念阿難尊者對女眾的恩德,每年春分和秋分(二月初八和八月初八)修持八戒齋法的傳統。這裡所謂的「八戒齋法」,(註解一)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八關齋戒,或稱大乘長淨戒、大乘布薩律儀。因此,我們在《尼眾教法興盛儀軌》中也包括八關齋戒的修持。
至於齋戒的儀軌,我們有帕摩比丘尼(Gelongma Pamo)所傳的、觀想十一面觀音的《聖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斷食儀軌》。雖然也有觀想其他本尊的齋戒儀軌,但目前最普遍通行的是觀想觀音的齋戒儀軌。因此,這裡在受持八關齋戒時,我們首先要設立觀音菩薩像,在觀音菩薩的聖像前受戒,之後觀想觀音菩薩化為阿難尊者。
為什麼之後要觀想觀音菩薩化為阿難尊者呢?龍樹菩薩在他所寫的千手千眼觀音儀軌中提及:行者在領受成就時,觀想觀音菩薩面前有阿難尊者,並向阿難尊者祈請而獲致成就。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阿難尊者與觀音菩薩是有關連的,也有一說是阿難尊者為觀音菩薩的化身。
再者,大悲觀音是三世諸佛事業的總集,阿難尊者慈悲眾生,多次代女眾向佛陀求授出家戒,因此將觀音觀想為阿難尊者,可代表觀音菩薩的大悲事業,尤其是對女眾的悲憫。因此,我們在《尼眾教法興盛儀軌》中如此觀修,以憶念阿難尊者的恩德。
時憍曇彌告諸比丘尼及一切諸善女人,而作是言:「我等應當至心歸命阿難大師。若有女人欲求安隱,吉祥果報,常當於二月八日、八月八日,著淨潔衣,至心受持八戒齋法,晝夜六時建大精進。阿難即以大威神力,應聲護助,如願即得。」 時會大眾,聞法歡喜,右遶而去
-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4318
時間:2014年1月20日
地點:德噶寺大殿
在供奉著四大教派祖師的朵瑪壇城前,掛滿噶舉歷代傳承持有者的唐卡聖像的德噶寺大殿中,由法王噶瑪巴親自主持,國師嘉察仁波切、其他仁波切、祖古、堪布以及全球各地弟子的見證下,噶舉傳承900年史上第一屆的女眾辯經「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正式於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隆重揭幕。
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的6所尼師佛學院―—禪定林(Samten Ling)、列些林(Lekshey Ling)、雪度帕切林(Shedup Phelkey Ling)、創古度母寺(Thrangu Tara Abbey)、札西炯寺(Tashi Jong)、噶瑪竹聚達給林 (Karma Dupgyu Dargey Ling)約200位尼眾參加這場史無前例的辯經法會。
法會名稱源於釋迦牟尼佛仍住世時,他的男眾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而在女眾出家弟子當中,智慧第一、勇氣第一的是讖摩比丘尼。所以,這次尼眾冬季辯經法會以「讖摩比丘尼」的名號來命名,希望藉此令尼眾生起智慧和勇氣。
這場900年來首屆的噶舉尼師辯經法會中,不論是法王、仁波切們、參與的尼師們、或是在場的觀禮者,興奮和感恩之情溢於言表。在唱誦〈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時,多位尼師感受到了承擔傳承的榮幸與重任,忍不住淚流滿面;她們的榮耀感和惜福之情旋即感染了現場的在家會眾,大家都紅著眼眶,為自己有幸目睹到歷史的一幕而感到歡欣。
開幕式上,法王噶瑪巴、國師嘉察仁波切,以及堪布嘎桑尼瑪、堪布慈囊、法王姐姐恩珠巴宗、美國丹確法師、台灣的妙融法師等分別上台致詞。
法王噶瑪巴感性地表示,自己身處異地,沒有孝順母親的機會,因此希望將對母親的思念和關愛,傳達給每一位女眾。今天能來參加首屆尼眾辯經法會,他個人覺得非常幸運,希望尼眾辯經法會可以永遠辦下去、直至千萬年。
國師嘉察仁波切則從佛陀時期男女平等、金剛乘中淨土無性別之分、及多位女性大成就者的故事等,鼓勵尼眾精進學習、及早證得五道十地。
法王姐姐恩珠巴宗、美國丹確法師、台灣的妙融法師代表東西方的女性,鼓勵尼師勇敢克服社會不公平的待遇,全力追求智慧,以對上師的信心,來擊退自己「我做不到」的心理障礙。她們以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來現身說法,句句真摯感人。
堪布嘎桑尼瑪和堪布慈囊,回顧法王噶瑪巴、慈濟證嚴法師以及德蕾莎修女的故事:法王隻身來印後創下廣大的事業、證嚴法師以平凡比丘尼而建立全球最大的佛教基金會、德蕾莎修女無遠弗屆的愛為例,希望大家鼓起勇氣,全力修習三學與實修。
堪布嘎桑尼瑪、堪布慈囊、法王姐姐恩珠巴宗、美國丹確法師、台灣的妙融法師致詞的節錄或全文詳見附錄。
法王開示的全文和嘉察仁波切演說的節錄如下:
法王噶瑪巴開示
今天在此殊勝的佛教聖地菩提迦耶,舉辦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對於前來參加的嘉察仁波切、各位仁波切、堪布以及善知識們,我首先向大家問好!
今天我有些感冒,所以可能會講得不太好,並且時間也超過半小時了。但沒有關係,我們藏人在比較開心的時候,是不會算時間的,尤其我本來要講的,都被前面幾位說完了,以至於現在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但是不說一些也覺得很奇怪。
最重要的是,所謂佛陀的法教,如同一個房子,需要有支柱。那如果說一個房子有四個支柱的話,那麼其中兩個支柱是比丘和比丘尼、另外兩個便是優婆塞和優婆夷。所以,如同佛教的房子,這四大柱都不可或缺。
最尊貴的法王達賴喇嘛曾向我說過,比丘尼在經典中有記載,是佛陀曾經設立的,但為何比丘尼傳承卻在藏傳佛教中失傳了呢?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做好,自己沒有努力、或珍惜,而讓此承傳失傳了,並不是因為佛陀沒有傳授。
在《道次第教言》中提到中土的眷屬名稱順序時,由於藏傳佛教的比丘尼戒已經失傳,因此不能講比丘和比丘尼,只能以沙彌和沙彌尼來替代。但在印度經典中很少提到沙瀰和沙彌尼。
在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佛教國家時,首先要觀察它是否具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以及是否具備戒、定、慧三學,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基礎。
前面有人講到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口,百分之五十是女眾,信徒中也有很多的女眾。數量如此龐大的女性人口,我們一定要支持、關注她們的實修,這是很重要的。
此次有機會舉辦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這並非說我很偉大、做得很好、或很傑出,而是因為諸佛菩薩的加持。尤其是嘉察仁波切、堪布、善知識的支持下,我們能夠在這裡舉行此讖摩比丘尼冬季辯經法會,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大的福報。
能夠參加這樣的法會,我自己覺得非常幸福,未來無論是幾千年,或幾萬年後,希望也都能夠繼續,而且不但能夠繼續舉辦,還希望未來的規模能夠更興盛廣大。最主要是希望為佛陀法教及尼師法教的持有者,打下一個能夠利益眾生的基礎。
身為一個人,孝順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我離父母太遠,不能孝敬到父母,尤其姐姐會對我說:「你比較喜歡媽媽,不太喜歡爸爸」。我的確比較想念媽媽,但不是說我不喜歡爸爸,但即使如此,我仍然沒有機會孝敬她。由於不能孝敬媽媽,因此我希望將自己對母親的關愛,傳達給在座的各位。此外,佛法講眾生如母,因此我也希望將各位尼師與所有的女眾,都觀想成我的母親及姊妹。
其實我的人生極為錯綜複雜,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前幾世法王沒有遇到的困難,我這次在第十七世都遇到了。有時候心裡也很痛苦、沮喪,雖然有一些痛苦與失望,但為了利益眾生的佛行事業,為了帶給一切眾生一些快樂,我會繼續努力下去。
我現在年紀還小,學問也不多,可能有許多做錯的地方,或者缺乏大的勇氣和信心,但是我希望以後能夠為一切眾生,尤其是能為尼師做一些事情,至我過世為止,我真心希望能夠利益到一切眾生。
在這第一次尼眾的辯經法會中,我們有嘉察仁波切、祖古、堪布、在家居士等在聖地齊聚一堂,這是很好的緣起,具足非常大的福報,而這些福德都是諸佛菩薩阿羅漢的慈悲加持,因此大家要好好祈福。再次感恩大家。
嘉察仁波切開示節錄: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這次尼眾辯經法會。法王降臨在人世間,萬般艱苦地來到印度,佛行事業日益增長、名聲也日益廣大。
每一個眾生,即使是昆蟲螞蟻,都具有如來藏,都有證悟的能力,能夠證悟到佛果,也能夠證悟到阿羅漢,因此,證悟是不分男女的。
在雪域西藏的佛教前弘時期,空行耶喜措嘉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尤其蓮花生大士的伏藏也都是在耶喜措嘉的協助下完成的。
同時,在第九世法王噶瑪巴旺秋多傑的教言中,提到一位名為桑堅多傑帕摩的尼師,她能夠舉行灌頂、口傳等,在藏地有很廣大的佛行事業,並且受尊崇為藏地的大成就者之一,她的寺院和傳承至今仍存於世。
第十五世法王噶瑪巴卡恰多傑最主要的弟子之一康珠仁波切也是一位尼師。她能夠傳授灌頂,曾經為前世的波卡仁波切灌頂。
有一次,我在不丹,聽到有些人說康珠仁波切來了,我朝大家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帳棚內坐著一位頭髮亂糟糟的女性行者。後來服侍我前任轉世的侍者,請我去接受她的口傳。我只記得當時她給了好多的開示,但我不記得是什麼口傳了。
康珠仁波切還會為人治病,骨折病患服用她給的藥後,身體很快就康復。她圓寂後,她的姪子確札喇嘛在隆德寺附近的火葬台為她進行毗荼大典,前一世的天嘎仁波切也在會上。火化時,首先出現白色的火,藉著冒出白色的花,後來才轉成紅色的火,這些照片我也見過。
在法王的特別加持和關愛之下,我們能夠舉行這樣一個尼眾辯經法會,所以請在座尼師好好把握聽聞思維的機會,一定要好好精進地學習,不要執著於生活,因為生活的本質就是困難、輪迴本來就是痛苦,各位千萬不要執著於物質。這些都是法王平常在法會上跟大家講的話,我不過是在此向各位重複罷了。
祈願第十七世法王的佛行事業愈來愈廣大、愈來愈興盛,最後也祝福各位吉祥如意。
附錄(按致詞順序排列如下):
(一)法王姐姐恩珠巴宗致詞:
今天2014年1月20日,在這殊勝日子裡,噶舉實修傳承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嘉察仁波切,以及善知識、堪布們、在家居士,尤其是這次來參加法會辯經的尼師們,早上好!
在這殊勝的開幕儀式,法王吩咐我在此講一些話,我自己沒有學習,也缺乏經驗,但因為法王的囑咐,所以勉強在此講一些身為女眾的話題。
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口,其中百分之五十是女眾,而佛教徒中,多數也是女眾。但身為一個女性,其實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什麼呢?因為在社會上仍存在對女眾的不平等待遇。
小時候,爸爸會教我藏文,但鄰居和家鄉的居民都說,「她爸爸一定是瘋了,為什麼要教她藏文,不讓她去放牧、或做家務事,卻讓她學習呢?」但是我爸爸不在乎,仍是繼續教我藏文,我現在能念一些藏文,都是因為父親的恩德。
因此在社會上,對女眾的待遇一定要改變。但要改變這樣的待遇,雙方都需要努力,尤其是身為一個女性,要努力求學,為什麼呢?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的時代,人的價值是以知識來評量。尤其是身為一個尼師、一位護持佛教的尼師,需要完整修習三學。
現在藏傳佛教中,雖然比丘尼的戒律已經失傳,若是能夠找回比丘尼的戒律,那麼我們的戒律就會完整。同樣地,在男眾佛學院有經論和文學的學習,希望以後在女眾的佛學院中也有同樣的教育,並且希望透過這樣的教育,能夠慢慢地實修三年零三個月的閉關,這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僧眾也好、尼師也好,都是佛教的持有者,身為佛教的持有者必定要實修三學,而實修三學一定要有佛學院與寺院。因此,提供尼眾這樣的條件非常重要。
達賴喇嘛尊者也時常說,尼眾與男眾一樣學習經論,這非常重要。格魯派每年都會舉辦「文殊冬季尼眾辯經法會」。同樣,現在尼師也有考格西的機會。尤其是我們在尊貴的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的帶領下,舉辦了第一屆「讖摩比丘尼辯經法會」,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和緣起。
我們身為女眾,不能沒有信心、也不能灰心,一定要勇敢,對自己有信心,一定要精進,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們因為自己沒有機會,就會找藉口,現在有了這樣殊勝的機會,若自己做不到,就不能以「沒有機會」作為做不到的藉口;我們不能失去信心,要做到上師的教言,這非常重要。
我並沒有上台的經驗,但因為法王吩咐,今天仍鼓起勇氣來演講。希望這樣可以鼓勵來自喜馬拉雅山區的尼眾,讓大家有勇氣、有信心,。
我沒有上台經驗,若有講錯地方,希望可以獲得大家原諒。總之,祝願尊者以及噶舉實修傳承上師們長壽,女眾辯經法會能圓滿,並且透過這樣的機會,祈願未來世界能夠和平。
(二)美國丹確法師致詞:
法王噶瑪巴在最神聖的佛教聖地菩提迦耶,舉行噶舉史上第一屆尼眾冬季法會。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回顧發生在這裡的一段對話:在佛陀剛獲證悟,尚停留在菩提樹附近時,惡魔來到佛陀的面前,對佛說,既然他已達完全證悟的目,就應該進入涅槃。佛陀回答,唯有在他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優婆塞清楚瞭解佛法,並且能夠成功地與反對佛法的人辯論時,他才會進入涅槃。
這段記錄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Sanghabhedavastu)以及其他梵文佛經中的對話,清楚地顯示佛陀對尼眾的期許,希望尼眾也能在護衛佛法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因而為來世的眾生保存法教。
今天,在距離這段對話發生的菩提樹不遠處,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正在為尼眾創造新機,讓我們重新開展出對佛法的認識,讓我們尼眾也能夠為佛法辯護,實踐佛陀對尼眾的期許,令尼眾也能為保存世界的佛教貢獻心力。
直到現在,女性仍面臨內外障礙,所謂「外障礙」就是缺乏資源和教育。但現在法王噶瑪巴已經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外在機會。而「內障礙」就是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
我相信你們很多人都認為,西方女性從未面臨這些處境不平等的困難,但事實上,男女平權在西方也是近年才完全實現的。100年前,美國婦女是沒有投票權的,當然在短短幾代後,婦女就擁有了更多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但仍常常受到外界的質疑。
我母親也是生於男女教育平等的年代,但那個年代的女性通常沒有發展出足以掌握機會的自信。我母親受到很好的教育,但總是在公共場合感到害羞,她常常會說「我做不到」。但我父母卻一再教育我們:如果相信自己的潛力、並不斷挑戰極限來發展自我,那麼我們就一定做得到。
這裡的重點在於,即使我們有機會,但如果我們並不能善用機會,那就會把我們拉回原地。也如同法王之前所說,關於男女「可不可以做」或「能不能做」的概念,就只是個「概念」,並非存在於我們的心之外。
我們不應任由社會的世俗見解,來定義我們的能力,而是應該要讓佛法的智慧來塑造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佛法告訴我們,我們完全具有同樣的佛性。當我們內在的潛力完全開展時,我們會具備通常社會所說的男性、或女性特質的一切功德。
就算我們對自己的潛力不總有完全的信心,但我們的確對自己無上的精神指導法王噶瑪巴有完全的信心與信任。法王向來告訴我們尼眾,我們的確有認真學習與深入修行的能力,因而有能力成為承擔如來家業的棟樑。因此,我們對自己的上師與對佛法的信任,能夠成為我們開展自信的基礎。
法王噶瑪巴也曾提到,在我們所處這個時代,世界尤其需要在女性的身上較為明顯展露的特質。長久以來,社會就賦予女性照顧他人的角色。如果訴諸個人的經驗,我們都會在女性身上看到傾聽他人的需求、不顧一己安樂而慈悲行事等以母親為代表人物的特質,這些都是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特質。
由於法王對我們的無量慈愛,法王為我們尼眾提供資源,讓我們有機會完全開展自身的潛力,令此內俱的慈愛,能夠成為利益世界的完善來源。
西方國家人民的幸福與快樂,有賴於佛法的流傳。我僅代表西方國家的人民,祈請各位尼師深入佛法的學習與修行,並且承擔如來家業,以保存佛法並將之宏揚於世界上任何亟需佛法的地方。
(三)台灣妙融法師致詞:
尊貴的法王、嘉察仁波切、各位堪布、男女僧眾們,大家吉祥如意。今天很榮幸的,能夠在佛陀成道的聖地,所舉辦的第一屆噶舉尼眾辯經法會的開幕式上,與大家分享「女性的智慧與勇氣」這主題。
其實講到「智慧」與「勇氣」,我從來不覺得男性與女性有什麼差別,身為佛弟子的我們都知道,智慧、勇氣、慈悲等等,這一切美好的優點,是所有生命都擁有本具的特質。唯一男性與女性會有的不同,大概是在展現、或表達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罷了。
那麼在女性身上,是如何體現出智慧與勇氣呢?當我這麼想時,腦海中是一片空白,我想不出具體的說法,只是在心中,開始一個個浮現出我所認識的女性們。各種國家、民族、年齡的女性,一一在我腦海中閃過,這當中,包括各位,許多我接觸過的你們。
當我想到各位,尤其是喜馬拉雅民族的女性們時,我心中充滿了平靜與謙卑,我看到柔軟、從容、謙和、以及細膩的特質,但是卻又是那麼堅忍、奉獻、吃苦以及付出。於是我發現,也許這些特質,就是智慧與勇氣的體現吧。
雖然如此,但是我也看到,你們面對著困難的生活環境,偏頗的社會觀念,以及更少的學習機會,及更少的教育和生活資源,是的,這是顯而易見的現實,但是今天我們聚在這裡,不是為了自怨自艾,也不是為了怨尤社會環境。
因為真正的困難,不純粹來自於外在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各種既定概念,我們真正面對的困難,其實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或者說,是來自於我們認同了整個社會的概念,而將其加諸在自己身上,而這才會是我們終極的束縛。
今天在這裡,在法王的發起與帶領之下,以及所有僧伽的支持之下,我們開始了噶舉僧團中第一次的女眾辯經法會,而我覺得,這殊勝的第一次,不只是為了辯經,不只為了聽法,也不只因為這是上師噶瑪巴的指示,這一次,我們也是為了能從根本轉化整個社會的觀念,以及我們每一位女性對自己的概念與認知。
在1994年的時候,當我在大乘的佛學院畢業,並真正決定要到藏傳佛教繼續學習,當我提出這個申請時,我的剃度師以及我的常住許多長老們都跟我說,你去會受苦的,因為藏傳佛教的女性是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機會的。還補充說到「自古以來,沒有幾個能夠成功的」。
當時我不以為然,也自信的認為,自己會是那沒幾個當中的其中一個,然而直到來到了這個藏傳社群,很抱歉的說,我發現,他們說的,是真的!
但是今天,今天能夠有看到專門是屬於女眾的辯經活動,使我感受到與看到了希望,雖然這只是開始,雖然我們仍有漫漫長路要走,我祝福各位,能夠在法王的引領與關注之下,以及各位每一個人的努力中,我期待,也盼望未來某一天的辯經法會上,前面坐著的堪布與格西們,是你們。
(四)堪布嘎桑尼瑪致詞(節錄):
法王在兩千年來到印度,這是凡夫不可能做到的。而法王來到這裡是為了能夠學習廣大的教法,以便利益一切的眾生。從噶瑪大祈願法會的穿衣、喝茶、受戒等律儀的重整,到匯整灌頂儀軌及口訣、修持金剛舞、道歌薈供、修四加行有獎勵等來重振實修傳承,並且宣揚上師傳記及雪域文化藝術等,這些都是法王到印度後,為振興噶舉傳承而做出的貢獻。
回顧第一次舉辦僧眾辯經法會時,剛開始因為興奮,反應很熱烈,之後又慢慢冷卻。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持續努力,目前已有不錯的成績,成為由四大教派的格西和堪布擔任裁判的學術盛會。總之,不論是在實修風氣或佛學研究上,大家都有長足的進步。。
四大教派曾一起在達蘭沙拉,開會討論比丘尼戒律等議題。世尊住世時也曾說過男女平等,以及佛教是否能夠維持,有賴於比丘、比丘尼的共同護持,因此希望比丘尼能把握住這次機會,精進努力。
(五)堪布慈囊致詞(節錄)
比丘尼辯經是噶舉傳承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希望藉此讓女眾獲得新的勇氣、展望和環境。
過去在藏人的環境中,女眾和尼師沒有像男眾一樣的學習條件。但是現今藏地五明佛學院已具有很大的女眾僧團,學習風氣鼎盛,許多尼師著作中觀論等。格魯派中則有女眾辯經法會,女眾也可以考格西。
在我們噶舉傳承史中,過去從來沒有女眾辯經法會,因此,各位尼師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瞭解學問的重要。佛教徒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要在善知識前聽聞道理,這樣才能夠如法地實修。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說的,實修時必須要知道善惡的取捨,因此學問非常重要。
在實修或聽聞佛法時,若不知取捨、或不知實修方法,就如同司機不會開車般很容易出事。所以,要先聽聞再去實修。世尊也說過,修行就如同走台階般,應該一步步循序往上提升。因此,不論在家或出家,大家都要有清淨的戒律,然後慢慢實修道次第,在聽聞的過程中學習辨別和思考。
大手印中說,聽聞是因,實修為果。未經聽聞的禪修很容易誤入歧途,因而再三強調聽聞的重要。受戒遠離家鄉的佛教修行者,應該如何護持佛法呢?佛陀曾言佛法分教法和證法。我們應當先認清楚何謂佛?何謂佛教和教法,之後再去實修,反之是不可能的。
身為佛教徒的殊勝之處,在於世尊所流傳下來的經典。我們不僅要有信仰,更重要的是將信仰當成學習的基礎,藉由聞思而得到智慧。釋量論是看懂五部大論的鑰匙,我們可以透過學習釋量論和因明來培養智慧。大部份尼師院的法會很多,但是還是應該先學習經藏和律藏。
想達到究竟佛果,就得從經藏、律藏和中觀等一步步學習。不能想著「因為我是尼師、我做不到、學不了」,不要覺得尼師就只是學習儀軌和舉辦法會,這些都已經是落伍的觀念。佛陀教導我們,人人平等都有如來藏,因此我們也要如此思維本身具有佛性,男眾僧人如何學習、如何行事,女眾亦應如是。這也是佛陀兩千五百年前所開示的。
《解脫莊嚴論》中講到,成佛之因是如來藏,成佛所依人身寶。正因為我們有佛性,自己一定做得到。在佛陀的面前,人沒有好壞、男女之分,最重要是聽聞思維,學習三學後再去實修。各位要有這樣勇氣。
西藏歷史上,女眾並沒有與男眾相同的機會,但這是因為沒有機會,而不是「不會」。過去以力氣爭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要握筆以智力取勝。女眾具有非常巨大的慈悲心。我們會聽到家庭在遇到困難時,爸爸可能會離家,但媽媽就不會離開自己的家庭,這是因為女性的慈悲心更勝之故。
現代社會中,無論在政界還是企業界,都有很多傑出的女眾。來自台灣的人可能都知道證嚴法師。證證嚴法師本身是一個很平凡的比丘尼,她出家、逐步學習,她所創辦的慈濟基金會,目前是佛教界最大的團體,光是工作人員就有十萬人。世界各地發生災難時,政府人員還未抵達,慈濟人員就已經在救災了。德蕾沙修女也是非常偉大,希望在座的女性也有這樣勇氣。
現在有如此殊勝的因緣和機會,每天由法王為妳們上課。希望大家帶著恭敬心,一分一秒都不浪費,專心一意地好好努力。男女平等不是嘴上說說,而是真正去把握學習。
-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5211
時間:2014年1月10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大祈願會場
蓮師初十金剛舞,加持之雨轟然降!
眼尖的法友,可從蓮師身旁兩位法王侍者全場寸步不離,看出一點玄機──
沒錯,法王噶瑪巴就在巨大的蓮師像裡!
從凌晨2點至晚間8點,連續修持18小時、主題為「憶念蓮師行誼」的蓮師金剛舞法會,在1月10日凌晨,正式於聖地菩提迦耶登場,法王在上午6點半時,著本尊服為觀看僧俗二眾,講述金剛舞的簡史及利益,正行從早上7:00至下午5:00,共有18支舞(16支金剛舞,2個相關表演)。
這場金剛舞由法王噶瑪巴及兩大心子:蔣貢康楚仁波切暨嘉察仁波切率數十位噶舉傳承祖古及僧眾共同修持,包括隆德寺、大吉祥寺、邊倩寺、彌律寺,及創古度母寺、帕莫秋林等尼眾寺院參與,演出僧眾超過300人次。
■金剛舞緣起,伏藏師在淨觀中親見天女所舞
此次嘎千蓮師初十法會的金剛舞,是根據伏藏師咕嚕確旺在蓮花生大士的一處聖地中,於淨觀中,親見天女所舞,後編整為金剛舞,收錄於《上師密集》的修持中。
之後此部儀軌再經過了寧瑪和噶舉兩傳承,先從寧瑪派敏珠林宗,傳至噶舉「四大八小」的「四大」之一:帕竹噶舉後,之後分傳給八小噶舉,並傳至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後傳至第十四世法王,從此納入了楚布寺傳承中,至今修持未曾中斷。
■法王凌晨登座,修持《上師密集》儀軌
冷冽的半夜2:00,僧眾準時開始修持蓮師「金剛舞法會」的前行法。前晚綵排至凌晨12:30的法王,休息沒多久,清晨也登上法座,率領所有金剛舞修持者完整修持一座《上師密集》,至凌晨5:00結束。
6:30,天色微亮,法王再度回到舞台,並戴上黑寶冠,為所有金剛舞行者加持,法王接著為在場超過萬名的僧俗二眾,簡述金剛舞的功德利益和簡短歷史。(法王開示另見專文)
而從月亮高掛的深夜12:00,滿懷炙熱期待的百位法友們,已陸續來到祈願大會場入口處,等待第一時刻進入殊勝的現場。冷風颼颼的凌晨4:00,排隊的千位民眾已從祈願大舞台入口大門,一路排至德噶寺大門前,再往左轉向僧眾吃飯的草坪上,5:00不到,草坪上又再彎出了3層S型,蜿蜒成近一公里長的人龍。
■舞眾三結構:蓮師主尊、蓮師八相,及眷屬眾
金剛舞眾分為三層,從外向內的第三層,是包括迎請僧隊、感恩八天女、紅白空行、與蓮師合稱「師尊三尊」的靜命大師(寂護,Shantirakshita)和法王赤松德贊(Trisong Detsen)、中國和尚、帝釋天、四疆域之王及曼達拉瓦、依喜措嘉等眷屬眾。
第二層為蓮師八相之八種化身形貌,依蓮師行誼,包括蓮師生於蓮花時之名號「蓮花生」(Pema Jungne),蓮師出家時之名號「釋迦獅子」(Shakya Sengge),至屍陀林中降伏空行為護法者時期之名號「太陽光」(Nyima Ozer)、無死教主「貝瑪桑巴瓦」(Pema Sambhava),聞修八部修法之「愛慧上師」Loden Chokse,鄔金王儲「蓮花王」(Pema Gyalpo),以普巴教傳降魔之「怖畏金剛」Dorje Drolo,及降伏五百魔眾之「獅子吼聲」(Senge Drado)
第一層是中央金色的寂忿尊蓮師化身佛像,佛像中央站立著與蓮師無二無別的十七世法王噶瑪巴,法王雙手持伏藏師咕嚕確旺大師所掘藏的蓮師像,置於心間,以入定姿,參與了4小半時的八相蓮師之舞。
在金剛舞序安排上,也有三轉折,上午是從「黃金加持」祈請上師、本尊等供養開始,依序是供養、建立結界、「祈請加持降臨」轉凡為淨,及「忿怒熾燃」蓮師尊心間射出夜叉、夜叉心間再設出身語意無量化身等,中場午餐時間有漢傳相關節目,下午則有「僧隊與蓮師二忿怒尊」在盛大杖隊中出場,在感恩天女、帝釋天等依序獻舞供養後,接著「蓮師八相」由蓮師的八種化身主尊,一一修持,結行是淨土護法獅面怙主之舞。
■法王修持第一首舞
7:40,法王率眾修持第一首「黃金供養」,這也是法王此次唯一一首率眾修持的金剛舞。
在口哨聲及嗩吶中,著金黃法帽的隊伍迎請下,由法王噶瑪巴親率隆德寺20位僧眾,以本尊之姿,頂戴鑲嵌著時輪咒牌、頂飾以如意寶珠、綴以五色哈達之黑色本尊帽、身穿金絲鑲繡著祥龍、下襬繡繪以噶舉護法瑪哈嘎拉的黑底絲綢法衣,腰綴以象徵自性本明、中央有「吽」種子字的銀製明鏡,手持普巴金剛杵及嘎巴拉,採方步入場。
金剛舞隊伍先以金剛杵淨化地域,後法王步至壇城中央入定,隨侍者4度獻以銀製供杯,並於其中注以甘露,法王及金剛舞修持者右手持杯高舉,4度起身,旋轉踩定八方,象徵對各方疆域之加持,並供養上師、本尊、護法及地區神鬼眾。
之後是第二首「結界」,由噶瑪噶舉四大心子之一的蔣貢康楚仁波切,面帶忿怒蓮師本尊面具、身著紅色緞服,披白色哈達、腰飾明鏡,右手持金剛杵,帶領尼泊爾邊倩寺20位僧眾修持忿怒蓮師,行者觀想從心間射出無數忿怒本尊,以加持疆土、消除障礙、建立神聖結界。
其後,以高大的仁波切為首的修持者列成兩排縱隊,拋出手中草,象徵遮除障礙、建立結界,兩位僧眾此時分持2公尺柱、分立兩側,象徵結界完成,金剛舞的前行舞至此結束。
■「加持真的降臨了!」
9:45,唸誦聲中,開始修持本次金剛舞法會最重要的一支舞:「祈求加持降臨」,由噶瑪噶舉法王兩位心子:嘉察仁波切及蔣貢仁波切,率14位噶舉傳承祖古,與隆德寺、邊倩寺及大吉祥寺等共30位僧眾,完整呈現此楚布傳承之金剛舞。
這支舞的修持心要,是觀想將情器世界轉成蓮師的銅色山淨土,將情器世間的凡夫轉化為勇父空行,供養物則皆悉轉化為智慧甘露。
在12位著法帽的迎請隊伍後,以蔣貢仁波切為首、嘉察仁波切隨後,頭戴金色五方佛寶冠,右手持鼓、左手搖鈴,面向壇城主尊蓮師唐卡呈半圓形,站定念誦祈請加持文。此時,卸下本尊衣的法王站定在舞台最上方,俯瞰與會萬眾,在這段修持尾聲,法王手持長棍,朝向天空旋轉了幾下,既像是開玩笑,也像是下了神秘的指令。
這時,乾季的冬日菩提迦耶立刻下起滂陀大雨,聲勢驚人的雨聲中,「祈求加持降臨」的蓮師金剛舞才告一段落。這是在蓮師唐卡高掛後,在短短一週內,第二次從無雲到大雨,與會眾心緒無不為之激動沸騰,很多信眾直接在原地做起大禮拜,感謝蓮師的恩德,也有人衝到帳棚邊緣,將手盡力伸長,來領受此天降的甘露。
之後是第四首「屍陀林之舞」,在嗩吶、鼓聲及哨聲中,由四位大吉祥寺的僧眾,戴骷髏面具及骸骨衣修持,以跳躍、俯身下腰搖擺、旋轉,及壓軸的翻滾,來召喚及轉化惡勢力。此時現場也分送起清晨修法的薈供品。
接下來是金剛舞重心第五首「忿怒熾燃」,蓮師主尊示現「忿怒熾燃尊」(蓮師化身的本尊名) ,將眾生之心識的五毒收攝融入自心,將他們的軀體轉化為甘露,然後飲用之。
修持僧眾手持象徵智慧寶劍的長柄及收攝之繩索,面戴裝飾骷顱頭骨、黑面圓目怒睜、紅口燎牙的憤怒光燦本尊面具,身著繡上金色盤龍及七彩祥雲的藏青華服,披白哈達、明鏡,面向壇城中心圍城圓形,以墊步踩踏和揮斬寶劍收攝魔眾心識,迎請隊伍送上多瑪,於12點結束第五支舞。
接著是第六首「領受供養」,由21位邊倩寺僧眾著紅色蓮師本尊面具、身穿紅緞面本尊服,右手持普巴杵、左手持戛巴拉,將供品切碎後,轉化為如海的智慧甘露,之後,從忿怒熾燃尊心間,飛出無數夜叉魅瓦(Yaksha Mewal)及其無數眷屬眾,來納受此量如大海的甘露。而在蓮師淨土銅色山,此時有無數白空行與紅空行母,左手持鼓,獻上供養之舞。
之後是三首象徵身語意供養的「 夜叉之舞」:「魁巴」、「夜叉」與「金闊」。在夜叉夜叉魅瓦心間,化現出無量身語意的化身,並由蓮師銅色山淨土的白色勇父與紅色空行母獻上供養之舞。由8位隆德寺僧眾著白衣飾男天神,另8位大吉祥寺僧眾著紅衣飾女天神,以交錯跳躍、圓形伸展等靈動之姿,在密集敲鼓後翻滾出場。
中場則是漢傳風格的三個表演活動:
一,是「長壽之舞」,由戴頭套的南極仙翁帶領六仙鶴、梅花鹿等長壽象徵,繞壇城一周,為現場帶來吉祥喜氣。
二,是「中國舞」,由戴清朝官帽的四位舞者作舞蹈演出。
三,是「舞獅」,先由兩隻走可愛路線的白色雪獅,作撒嬌、嬉鬧等模擬幼獅神態的演出,傳神討喜;接著是兩隻呈威猛風格的雄獅登場,金黃橙紅色毛髮的雌雄成對北傳舞獅,由身穿傳統漢服的弄獅人拿著綁有彩球的獅球,兩隻雄獅搭配著鐃鈸鑼鼓的節奏點,表現出撲、跌、翻、滾、跳躍、撓癢等細膩動作,並不時向弄獅人撒嬌,或搖耳眨眼,神氣活現,贏得全場大聲喝采。
■近在眼前看不見!猜猜「法王在哪裡?」
下午首先是「僧隊暨蓮師二忿怒尊之舞」登場,在寶幔、傘蓋、嗩吶等僧隊的引導下,聲勢浩大地迎請出了巨大而「內容大有文章」的蓮師像。除了蓮師像,兩位佛母曼達拉瓦和耶喜措嘉、蓮師八相、赤松德贊王、靜命論師、毗盧遮那大譯師,帝釋天、漢傳和尚及四疆域之王也依序登場,蓮師化身中的兩忿怒尊:怖畏金剛及獅子吼聲,則隨著隊伍的行進而舞。
在一字排開的本尊聖眾面前,是一系列的感恩獻供,包括歷史性尼眾同台修持的兩次「感恩八天女」之舞(尼眾金剛舞另見專文報導),及「女英雄之舞」。之後則是持續一個多鐘頭的金剛舞主舞:「蓮師八相」,八相蓮師及隨從,一一上場演繹蓮師不同化身的功德。
至於台上這尊巨大的蓮師像,內在到底藏了什麼寶、有什麼「文章」?
眼尖的法友,可以從蓮師身旁兩位法王侍者全場寸步不離,看出一點微妙的玄機──沒錯,法王噶瑪巴就在巨大的蓮師像裡,而法王手裡還拿了一尊咕嚕確旺取出的伏藏蓮師像,以「三合一」的姿態,安住在壇城正中央!
這場蓮師金剛舞法會,目的是讓觀者能受到蓮師的加持與成就,並能與蓮師及與蓮師無二無別的法王噶瑪巴,心意融合為一。此時,法王在蓮師像中,而法王手中所捧的咕嚕確旺大師掘藏、已有4百年歷史的伏藏小蓮師像,也一起隱身於金色蓮師像中。
伏藏、佛像與法王三者的加持,已融合而為一,攝受著會場凝神修持及觀看的僧俗二眾,也跨過了時間和空間的界線,加持著更廣大的三時六道眾生。
■蓮師八相,讚嘆蓮師八大行誼
「蓮師八相」的舞序以姿態及形相,依序展現蓮師的八種重要行誼,蓮花生大士又名「蓮師」或「海生金剛」,世尊曾預言將其會將佛法傳入西藏。
一,蓮花生:
當時現址於巴基斯坦的一位國王,遇到幼子早逝及國家飢荒等逆境,阿彌陀佛悲憫救度,阿彌陀佛從舌尖發光,化為海上蓮花,花上端坐了一位八歲小孩,國王將小孩帶回視如己出,被稱為「蓮花生」,此時蓮師著法身裝束,頂髻,具足三十二妙相和八十種隨好,右手持金剛杵結施願印,左手托缽,金剛跏趺坐姿。
二,蓮花王:
當蓮花生大士抵達後,飢荒消失了,國王安排其為王儲,從此得名「蓮花王」,外貌著國王裝束,纏頭巾,戴寶冠珠鏈,右手持雙面頭骨鼓,左手持寶鏡,國王坐姿。
三,太陽光:
之後蓮花生大士對婆娑輪迴感到不安,因此遠遷至寒林墳地修持,並在寶益達國的聚身屍林,為空行母說法五年,被尊為「太陽光」,著瑜伽裝,穿虎皮裙,墊獸皮,菩薩坐姿,外相為右手持三叉杖,左手放射如太陽般的光芒之成就者形象顯現。
四,愛慧上師:
之後,蓮花生大士向妙吉祥友求法,祈望證得如持明般的長壽,妙吉祥友將蓮師遣送到煙炭屍陀林,向比丘尼昆嘎茉求取此法,她把蓮花生大士轉化成「吽」字,吞至腹中給予灌頂,而讓蓮師得到降伏空行、天神及魔道的能力,名為「愛慧上師」,外相為右手持大顱鼓,左手持顱器,腰間有金剛寶杵。
五,釋迦獅子:
蓮花生大士之後自阿難尊者處獲得四種法輪、四聖諦、十二因緣緣起法等教授後,證獲「釋迦獅子」之名,外相為左手持缽,右手執金剛杵施願印,法身裝束,頂髻,具足三十二妙相和八十種隨好,金剛跏趺坐姿。
六,貝瑪桑巴瓦:
在楞伽寒林傳法予眾空行母後,蓮花生大士化現為「貝瑪桑巴瓦」,如比丘們穿戴紅帽身披紅袍的上師咒裝,右手持顱器,左手示覺印,國王坐姿,並證得十八如來之成就。
七,忿怒金剛:
忿怒金剛是蓮花生大士在洛伽扎屍陀林顯露的神變,被認為是魔道的調伏者,法號為「忿怒金剛」,亦譯為金剛力士,一頭二臂三目,身棕紅色,上披棕色錦袍,下身穿裙,右舉天鐵金剛杵,左持普巴橛,安住智能烈焰中。
八,獅子吼聲:
蓮花師身上的虎皮嚴飾,則代表上師的第八種變身,法號為「獅子吼聲」,他在尼泊爾為眾空行母傳法開示長達五年,也同時降伏八種土地神靈,能縮小三界及征服三領土,右手執金剛杵,具有三界最強大的力量。
結行是噶瑪噶舉重要護法:行忠護法之舞「獅面怙主」。行忠護法是彌陀淨土的主要守護者,由彌律寺21位僧眾負責,做為整場蓮師初十法會之結行。在金剛舞正行修持結束後,在家眾被請離會場,法王則繼續率所有金剛舞舞者及在場僧眾,在大祈願會場原地,修持結行法至晚間8:00才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