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傳承

【第一屆比丘尼僧團傳戒會‧特別報導,系列六之二】

時間:2017年3月10日
地點:印度菩提迦耶

20170310

大寶法王的心願:留下典範,世世代代引以為榮

歷經人仰馬翻的準備後,3月3日早上七點起,以建立藏傳比丘尼僧團為目標的第一屆傳戒會,如期地順利開課了。在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指示下,接受傳戒的藏籍尼師們,即使已出家20年至40年,仍需從最基礎的三皈五戒開始,重新受起。

■20位出家20年以上的資深尼師,重新學做小沙彌

而在法王要求的「菁英小班制」下,第一屆受戒者來自印度的噶瑪竹給達傑林(Karma Drubgye Dhargey Ling)、八蚌智慧林、創古度母寺、不丹竹德寺、確闊德千列些林(Chökhor Thekchen Lekshay Ling)、歐瑟噶瑪特秋林(Woser Karma Thekchok Ling)等6所尼師院,包括在去年、第三屆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法王一宣布將重傳沙彌尼戒後,就已報名的十一名尼眾,以及今年加入的九位,總共20位。

這20位尼眾出家都已超過20年,不僅有多位完成3年3個月閉關,且現職幾乎都是寺院住持級的管理職位,或是佛學院教師。為了完成法王「成立比丘尼僧團」的這個心願,第一堂課起,他們從禮拜、穿衣、拿缽、念供茶文等等最基本的小沙彌尼動作,從頭學起。

而「教師團」部分,是由南林尼僧苑9位比丘尼組成比丘尼傳戒僧團,其中由2位比丘尼負責教戒:釋見閑法師傳授戒律,釋見如法師講解律藏;其他尼師則協助集訓和儀式的進行。

妙融法師、覺揚法師、慶喜法師、如心法師等擔任行政小組,並從美國專程請來、於噶瑪三乘法輪寺(KDT)完成數次三年3個月閉關的中文翻譯:台籍比丘尼洛卓拉嫫,搭配藏籍的創古寺阿尼蔣秋卓瑪,擔任中/藏的相互翻譯。

■基礎十戒,講解40小時

從3月3日至3月10日之間,初步預定的行程是:

1. 第一堂課:「教戒」:每天早上7點上課到9點半是「教戒」課程。

2. 第二堂課:谶摩比丘尼辯經法會課程:由於多位藏籍尼眾(受戒的戒子)已擔任尼師辯經法會的要職,如唯那、持香師、糾察師等,因此早上9點半時,大家一起回到德噶寺尼師辯經法會會場,參與法王講解的《解脫莊嚴寶論》課程。

3. 午休:中午約11點用餐。

4. 第三堂課:威儀訓練:下午2點到5點是包括禮拜、穿衣等、從頭學起的沙彌尼威儀訓練。

5. 第四堂課:討論課程:七點之後,有開放互動討論時段。

藏傳佛教傳承中,即使是比丘受戒,一般傳戒加上受戒,也大約僅在2小時之內,因此,規劃這8天課程時,當聽到「80小時課程加翻譯」時,不僅戒會行政小組吃驚,連法王都問「十條戒要講80小時?真的要這麼久嗎?」後來南林尼師苑勉強壓縮為「40小時上課加翻譯」,但事實證明,真的很趕。

■健康不好,擔心難成「過午不食,直至盡形壽」

因為佛陀古制的十戒,若要從內心守持到外部行誼等各種細節,其實是在每一分鐘、每一面向中,極為細緻複雜,且和藏傳尼師的生活方式及環境,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中最顯著的,就是「過午不食」。

第一天早上,簡短講解「十戒」時,「至盡形壽,需過午不食」,就讓受戒尼師有點訝異。「早上講課後,氣氛就不對了」協助教戒的南林尼眾苑尼師回憶到,有受戒尼眾陸續來詢問說,「持午,我們可能有困難」。

藏傳尼寺院相對貧瘠的團體生活環境、營養性不高的豆片湯等主食,受戒尼師本身已擔任職務繁重的老師或住持、及晚間仍有辯經教學等消耗體力甚大的課程等等,相較於漢傳清修持戒的出家眾會有在家眾層層護持代勞、可終日專心淨修的戒律道場,在硬體環境及生活起居上,確實有巨大差距。

且在整體環境下,藏傳佛教不論是尼眾或僧眾,僧團甚少有持午的風氣,而第一批受戒尼僧大多是四、五十歲,甚至有一位已過七十高齡,人生已過大半,多位已有疾病,也有曾持午而送醫者,他們不敢擔保,在未來,會不會因為自己的健康問題,而損傷到戒律。

「發願守戒」及「如法持戒」是攸關生生世世之重大決定,因此衡量起來,不僅藏傳尼眾難掩擔憂,連南林傳戒比丘尼團及戒律行政組,都隨著揪心起來。

第一天上午,第一堂課後,就有一位尼眾因為健康堪慮,離開了。

■法王說,「只要有人有心受戒,我們都要成全」

當時3月3日,是近2個月祈願法會系列活動圓滿落幕的隔天,有3、4千位海外信眾要返國,因此法王連日忙於接見700位至900多名訪客,完全分身乏術。

但第一天下午,妙融法師還是趁法王見客的幾分鐘空檔,傳達了這個疑問。妙融法師同時也詢問到,這次課程密集而辛苦,且很多跪拜動作要演練,有一位尼師已高齡七十多歲,走路需要攙扶,連堪布兒子都勸她不需要,且按照某些前例,她已超過受戒年齡,是否要勸她改念?

法王說,「就算是一個人受戒,也應該受」。法王接著說,佛陀時代,有位80多歲長者想受戒,但大迦葉尊者不接受,之後由佛陀開許親自開許而圓滿,「有心受戒者,我們都應該要成全。」。

「持午」的現況與困難,法王說,「我會和大家談談的」。接下來連續三天,法王每天都趕來和大家討論。

■所有擔憂,由法王來親自溝通

第二天上課時,教授更多戒律細節,大家心情更為緊繃。當天下午,法王就繞過來了。

法王先勸勉受戒尼師說,大家各自回到寺院時,只有自己持戒時,確實會很困難,因此中長程而言,將來希望能真正建立起藏傳佛教的戒律道場。而目前,先從菁英栽培起,希望大家盡力做到最好。

接著他也細心詢問南林戒師,關於《四分律》「十戒」(八關齋戒加「不捉持金銀」)中,「不捉持金銀」及「過午不食」這兩戒律細節,以及傳戒時的語言問題。

■越聽越細,越聽越嚴,「最後會剩下幾人?」

而上午教戒、下午演練的課程繼續進行,3月6日,也就是第四天早上,戒律越說越細了,從一開始的「為何受戒」、「佛陀為何制戒」、「戒律種類」、「持戒功德」、「遮難」等前言,已實際進入「遮難」部分。

由於儀軌文字精鍊,但又與生活上的所有分際都息息相關,因此在在處處,都需要明確的定義。例如「居士五戒」中也有的「偷盜」,若有施主供養10份財資,後來這10位僧眾中,有2人不在場時,代表接受者可以自行處理嗎?或印經捐款可以轉於蓋廟嗎?捐款印經時,說要印大乘經,可以改印小乘經嗎?環節與面向,以及行為不曾發生的「心識」細微面,南林尼眾苑尼師都一一列舉說明。

相對而言,藏傳佛教的沙彌尼戒律是較為彈性的,因此受戒的尼眾們,在第一天就有受點驚嚇,之後大家越聽越多,越聽越卻步,妙融法師回憶說,每次聽課時,戒會工作組成員的心中,只迴盪著一個問句,「到最後,到底會有多少人受戒?」

■法王:第一屆,一定很辛苦,但我們做得到!

當天晚上及後續連續兩天,法王與卓瑪林佛學院專門教戒的格西阿望再度前來,專程回答傳戒師及藏籍受戒尼師的各種疑問。

3月7日上課時,南林尼僧先請教了法王對「藏傳尼眾恢復比丘尼傳承」的計畫和期望。接著請問法王,以目前推行方式,讓尼眾在團體生活中單獨持戒,確實極為困難,受戒藏尼分散各地,往後也較難推動僧團,因此,是否把準備時程拉長,先建立戒律道場,以團體力量來習慣共修後,再逐步傳戒?

■「恢復比丘尼僧團」是機緣具足,時間緊迫

法王先解釋到,他之所以要推動藏傳佛教的比丘尼僧團,是因為維持佛教,需要具備有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就如同支撐佛教的四個柱子一般。

法王說,往昔在西藏可能曾有過比丘尼僧團,但後來消失了。而現在的尼眾已具備完整修學佛法、修學三學的時機與環境,而在「三學」當中,首要就是「戒學」,若沒有比丘尼僧團,戒學就不會完整,因此希望推動復興。

「若先受沙彌尼,再受學法女,兩年後比丘尼戒,再過五到十年才能傳戒,這時候我都一把年紀了,再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法王說。

法王極為懇切的解釋到,現況是:很多藏傳尼眾已經等了20年了,也有很多人對「藏傳恢復比丘尼僧團」這件事,開始失去信心,所以屬於緊急、緊迫的狀態,時間並不充裕。

法王說,他個人的處境也相對特殊,來到印度的這17年,限制較多,各方面都不太容易,想要先建寺院的話,還需要層層批准,也因此拖了許多時間。

法王說,這次是一個開始,雖然沒有那麼多戒子參與,但只要他們能夠守持,而且是自願、發自內心的守持,就應該成全「換我們來護持他們」。

■「留下典範,讓後代引以為榮,是我的心願」

南林尼眾也轉達和尚尼(南林院住持:惟俊和尚尼)的期許與成全之願,說:「和尚尼很遺憾由於身體原因,沒辦法親自前來成就這件事情,但師父不斷告誡我們,法王這次要恢復比丘尼的傳承,是有歷史性的代表,希望我們南林派出來的這些戒師,能帶給《四分律》最完整的傳承、最如法傳承。」

尼眾們對法王轉達和尚尼的期許說,「因為這是法王的第一次,也是南林出來恢復比丘尼僧團傳承的第一次,不管漢傳、藏傳的教派,一定都會看我們怎麼做,這是歷史性的一刻,我們要把最如法的呈現出來,都希望彼此能做到最如法。」

法王也真誠的回應說,「因為有種種批判、障礙,以致於二十多年以來,都無法建立比丘尼僧團,我們可能是現在藏傳的第一個、敢做這個決定的傳承。」

法王說,當然曾有一部僧眾去受了比丘尼戒的傳統,「但我們還是希望能請到漢傳比丘尼僧團來傳這個戒,這也是我的心願,希望藏傳、漢傳也結這個法緣。這樣世世代代都可以這樣的事情為榮」。

■以「二部僧」方式,圓滿恢復比丘尼戒傳承

法王說,「這是第一次,很多人也睜很大的眼睛,在看著這件事。我們也是希望作的最好,留給後世一個典範,一個圓滿、如法的典範。我們會全心全力的配合,這對南林來說也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任務,對我來說,我會想辦法能前、中、後都去承辦這件事情。」

而在「法藏部」及「說一切有部」的融合上,法王說,以傳戒而言,二部僧會較符合律典,因此我們想從沙彌尼到式叉摩那(學法女)階段,先是從《法藏部》受戒,之後到了比丘尼時,是從《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僧眾,跟我們《法藏部》的僧眾一起,因此,最後得戒時,可說得了《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戒體,所以算是已恢復了《根本說一切有部》傳承。

■這是第一屆,辛苦是必然

而在晚間,法王與戒會全體成員會面時,一位尼師坦白提出大家的擔憂:「很多人都生病,有人閉關時曾昏倒,自己也因為持午而住院過,如果沒做好了,怎麼辦?」

法王親自擔任翻譯,以藏文和中文,分頭與台灣來的傳戒比丘尼僧團、及藏籍受戒學僧一一解說,法王先鼓勵大家說,這是第一屆,是重新恢復,因此「困難、辛苦」是必然的」,但受戒的核心是四根本戒,希望大家不要因為細節上的困難,而放棄了戒學的主要精髓。

妙融法師當時也曾代為詢問到,「持午」在南傳佛教的持戒道場,是基本的戒律,但例如台灣盛行的北傳佛教,近年也講究佛行事業,而為利眾方便,不是每天打坐靜修,因此即使連大乘道場,也不是全部都持午,而藏傳比丘也未持午,是否能所開許?

■過午不食,法王:「我們做得到!」

南林尼眾苑尼師們則回憶到,一位住在美國的師叔曾與十六世法王,討論過女眾傳戒議題,當時針對「持午」問題,法王回說,「現在有困難」,當時藏人們顛沛流離,空間和僧團都有困難。加上印度的食材營養成分低,即便吃三餐都會營養不良,因此難以推行。

沒想到這段對話,會由十七世法王接續實現。

隔了近40年,聽到大家對於「持午」的擔憂後,法王簡單回答說,「持午,我們做得到!」。法王說,其實從第八世法王起,整個僧團都需持午,「我們現在不是開先例,而是沒落了」。

■「僧團持午」,法王:「八世法王就已實施,我們現在是沒落了!」

法王說,藏地也曾有「持午」的歷史,當第八世、第九世、第十世法王時,傳承比較興盛,公眾、僧眾的廚房在過午之後,是不准開火的。十世之後,因為戰火頻仍,而無法再實施。

他解釋說,佛陀具有大悲心,不會制訂我們都做不到的規矩的,而戒律雖然嚴格,但在《一切有部》中,對於生病,仍有開許,千萬不要因持午而拒絕吃藥、耽誤了病情,但也希望大家不要以病為由,而應盡力去做,「只要你們願意受,就會得到加持」。

■會逐步堆動「全僧團為單位」的過午不食

法王第三次與受戒尼眾會談時,也再次提到,「藏傳少見持午」的可能原因,可能是因為藏傳佛教獨特的辯經學習方式,例如藏傳尼眾學習辨經時,都是利用晚上時段,有時一路從晚上八點辯經到凌晨兩點多,像是操練一般的激烈學習著,若營養不夠,可能體力不足,而影響到學習,可能因此才會慢慢開許,而成為習俗。

對於後續安排上,法王也提出兩點新計畫,首先是在飲食上,之前曾請台灣醫療團隊去各尼眾院觀察飲食,並給予調整建議,因此研究好後,法王會用自己的名義,去命令寺院調整飲食。

法王也提出中、長期計畫說,可以考慮「以整個僧團為單位」,開始推動生活習慣的改變,逐步推動僧團持午的戒律。「這部分我有很大的一份責任,會和寺院負責人及佛學院堪布來討論做法。」法王承諾說。

「法王規劃的傳戒道路,還包括已備受顯教討論的學法女戒及八敬法,可是最縝密但也絕對最辛苦的,但「(三次懇談)之後,戒子們都決意承諾了」。戒會圓滿後,妙融法師回憶說,資深尼師們毅然面對未來的艱困,並如同孩童般認真的學習,抄下密密麻麻的筆記,並開始練習持午。

這群各大尼眾寺院的住持、教授師們,也反覆演練傳戒會上所需的一切基本動作與問答,甚至在課程結束後,晚上會再邀請格西來繼續解說戒律細節,等待著幾天之後,正式成為1000年以來,第一批承擔「復興戒律」使命的藏傳沙彌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