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於魯特學院開示「無常」
- 分類:專題報導
- 點擊數:4289
時間:2015年1月10日
地點:菩提迦耶 魯特學院
法王噶瑪巴於魯特學院的開示,已經成為每年冬季在菩提迦耶的例行活動,而今年是法王第七年訪問該學院。魯特學院隸屬「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FPMT),每年吸引許多國際佛弟子造訪。
法王抵達前一個小時,由該學院的精神總指導梭巴仁波切(Zopa Rinpoche)所認養的一隻大象也回到了學院。這隻名為惹妮妮(Ragnini)的母象,穿著華麗的絲綢錦緞,頭戴閃亮的銀飾,身上有精緻的彩繪,加入恭迎法王的隊伍,緣起極為吉祥。
會眾從容地在主佛殿內找到位子坐下,氣氛溫馨祥和。接著,殿內響起「噶瑪巴千諾」的唱誦,聲調和緩而悠揚。殿外的通道則站滿了來自「彌勒學校」(Maitreya School),以及為當地愛滋病帶原的孤兒而設立的「度母兒童之家」(Tara Children’s Home)的學童和校職員工。兒童們以甜美而嘹亮的「嗡瑪尼貝美吽」,歡欣地恭候法王的蒞臨。
進入主佛殿後,法王先向金黃色的佛陀聖像和格魯派大師,獻上白色絲質哈達。上座後,法王受到該學院的資深管理職員的曼達獻供。
以下是法王的開示:
我這次受邀演講的題目是《金剛經》中的一個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個偈文的解釋可以有很多的內容,但我沒有太多時間準備,不過由於此偈文講的主要是無常,所以我想,我可以開示無常這個主題。
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無常。從一方面來說,或許我們無須再講,因為這是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的內容。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看到無常、聽到無常,不同於修持無常,不同於將無常融入我們的生命當中。只是看到、聽到還不夠,我們還要將它融入我們的生命中,將無常的觀修帶入我們的生命,這很重要。
無常是「轉心四思維」之一。「轉心四思維」的第一項是思維暇滿的人身難得,依著這樣的人身,我們可以做出一番大事,成就一番大業。這麼去思維時,我們會確信此生的確有重大的目標要達成。但我們什麼時候要開始行動呢?我們會想,應該可以過一會兒或幾天後再開始。但如果我們要做的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拖延幾天的話,可能就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能成辦。這是因為死亡無常,我們的身體無常,它的組成元素分分秒秒都在生滅,我們的死期完全不確定。
因此,如果我們有重大的任務要達成,那麼現在就要開始行動,當下就要進行,不容延宕,否則自己是否能夠完成任務,這就不確定了。
在談到無常時,我們會想到不同的事情。首先會想到的是對死亡的恐懼,覺得自己將會死亡,而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觀修無常的目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對於死亡的恐懼,我們都有,每個眾生都有。這裡講的死亡無常,指的是我們需要依賴現有的人身,以完成重大的任務,但如果壯志未酬而身先死的話,我們會有遺憾。因此,如果我們要成辦此生的任務,現在就要行動,馬上將任務達成。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你只剩下一個小時的生命」時,我們會在這最後一小時中做些什麼?我們人生大部份的時間,都耗費在忙碌和散亂中,對於最重要事情,反而一再拖延,真不曉得自己實際要做的是什麼。但如果我們想到:「我只有一個小時可活」時,我們會馬上記起什麼是最該做的重要事情。
類似地,雖然我們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卻覺得自己現在還有時間,還不會死。如果這麼想的話,我們便會鬆懈、懶散,最後感到後悔。
因此,對於自己擁有的時間和機會,我們必須更有覺知,而且要更珍惜、更重視它。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需要完成一件大事,而且如果無法在此生成辦它,我們會感到遺憾,如果能夠做到,我們會感到高興。當我們這麼好好地思維時,我們便會努力精進,成辦自利利他的大事,而這即是觀修無常的精要。
因此,觀修死亡無常啟發我們把握、善用、珍惜我們擁有的機會,同時,我們現在有的珍貴機會,將來不會有,想到這點便會讓我們更加努力,善用現有的機會,以最清淨的心達成此生重大的任務。
通常,在想到無常時,我們看到的是它的負面,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正面來思維無常。由於萬法無常,我們才有機會。如果沒有無常,那麼舊的情況便會持續,沒有機會改變。因為有無常,我們才能夠進步,所以說,無常給予我們希望。
這就好比是音樂。音樂總是每分每秒在改變,時高時低,時強時弱,總在變化。如果沒有變化,事情會永遠一樣,而音樂就只是單一的音調。因為無常讓曲調有變化,我們才會有旋律起伏的美妙音樂。
人生也一樣,因為無常,因為有變化,我們此生才有機會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經驗,看到前所未見的事情,感覺到前所未覺的感受。
因為無常,每分每秒我們都有機會改變,而且就算我們不變,事情還是有改變的機會。有些人可能前半生沒有什麼建樹,但這不代表他下半生不會做出有意義的事。同樣的,我們可能在上午犯錯,但在晚間悔過,彌補我們的過錯。所以,總有改變的機會。
通常,我們會認為過錯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沒有任何機會改變它,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有機會改變它。所以,我們無須花太多的時間去解釋過去,某人曾經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因此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不應該這樣想,而是必須認識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就像是密勒日巴一樣,他在前半生殺害許多人,造作嚴重的惡業,但在下半生,卻能精進修行,獲得偉大的成就。我們也有同樣的機會,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擁有的這個機會,真正把握它,努力善用這個機會,這很重要。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老是指責別人為難我們,這個人對我做了這事,那個人對我做了那事,他障礙我,她障礙我等等,總是期待別人或外在的情況能夠改變,這就好比是當新的政府官員、新的總理上任時,我們期待新的領袖會做出新的改變一樣,總是對外尋找一個我們可以向他抱怨的人、一個可以做革新的人。
但事實上,改變必須從自身開始。我們才該向自己抱怨,我們需要給自己這個機會,如果自己不給自己機會,自己不改變自己,那麼沒有其他人會這麼做,而這是最糟的情況。因為如果是別人障礙我們的話,我們還可以向別人抱怨,但如果是自己障礙自己的話,沒有人會來向我們抱怨,也沒有人會改變我們的情況。
所以,在抱怨別人前,我們首先要向自己抱怨,將這個機會給自己,改變自己。
往往,我們會覺得自己事事不順,遭遇困難,別人具有優勢,總是一帆風順,而無論自己怎麼做,總是無法出人頭地,總有困難,總是失敗,以至於有時我們會放棄。
事實上,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應該將它視為困難,而應該視它為機會。困難愈大,機會愈大。過去許多偉人,都是從困境中出頭。因為這些困難,他們才有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他們能夠將困難轉為學習、教育和諮詢的來源,真正地用心受教,所以能夠成為偉人。
偉人並不是一出生就是偉人。他們之能夠成為偉人,並不是因為生活幸福快樂,而因為面臨重大的困難和痛苦。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偉人,取決於他如何面對困難。普通人遇到困難,便垂頭喪氣,俯首稱臣。偉人拒絕視痛苦為痛苦,而是視痛苦為機會,從錯誤和困難中學習,轉困難為自己的朋友,利用它來提升自己。
所以,我們不應該將困難視為敵人,而應將它視為朋友。這樣,我們便可以利用它來改善自己。例如,沒有遭遇到困難,事事順利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努力精進。如果我們想要修忍辱,但沒有遭遇任何困難,也就沒有修持忍辱的對象。這就好比是有人給我們好吃的東西,我們就好好的地享用,不需要修忍辱,而且如果不享用它的話,反倒是自己的損失。
所以,順境中沒有修持的機會,只有在逆境時,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展現自己的力量。這就好比是一個柔道高手,如果對手是個普通人,他就沒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功夫,展現自己真正的力量。唯有對手與自己旗鼓相當,或是比自己還高明時,他才有機會展露自己的功力,或是開創新的招數。
因此,我們真的應該將困難視為是一個機會,它可以提升、增強我們的力量,莊嚴我們。幫助我們展現真正的本色的,正是這些困難。
阻止我們改變的,是我們的傲慢。我們對自己的現況感到滿意、高興,覺得自己贏家,但事實上這是不行的。傲慢在藏文中是獲勝、戰勝的意思,但這裡我們需要戰勝的是自己的傲慢。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過去的表現還不錯,但是我們需要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如果對現況感到自滿,那麼就沒有改變的機會。
我現在沒有更多的話要說了。我很高興再次來到這裡。這裡有很好的學校彌勒學校、醫療室等,可以利益當地居民。尤其,我要藉此機會感謝這裡所有的工作人員、支持者,以及其他參與這些計劃的人。
我們身處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是摩揭陀國的所在地,藏人所說的聖者之地。我小時候曾這麼想,住在聖者之地的人,一定都是聖者。無論如何,這個地方是諸佛成道的聖地,因此這裡是智慧之源。許多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你們此地所有的居民,各位有機會和責任成為他們的楷模,協助引領他們到好的目的地。於此,我對各位表示感謝。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這裡成道,以大智慧引領眾生獲得快樂。同樣地,我祈願,未來會有許多偉人來到這裡,以大悲和大智來引導眾生。
演講結束後,在於魯特學院服務多年的總執事拉準法師(Labdron)的陪同下,法王步出大殿,直接走向在一旁耐心等候的大象惹妮妮。法王拿起自己特別帶來的新鮮水果,輕柔地親手餵食,先是香蕉,接著是蘋果,之後是甘蔗,持續有五分鐘之久,雙方的欣喜,顯然易見。
最後,法王站在學院的龍樹菩薩像前,為重新修葺的雕像開光。法王一邊念誦祈願文,一邊拋散花瓣,簡短的儀式圓滿後,便直返德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