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 (Shakyamuni Buddha)

釋迦牟尼佛 (Shakyamuni Buddha)

出生

公元前563(或566)年,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美麗藍 毘尼園(Lumbini Grove─尼泊爾南部),一個釋迦王族誕生了一位王子。藍 毘尼園離釋迦王族的首都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不遠。王子的父親淨飯王(King Shuddhodana),給太子取名悉達多(Siddhartha)。淨飯王屬刹帝利(Kshatriya)武士階級。他所屬的釋迦瞿曇族(Gautamas)有純淨久遠的血統。太子的母親是摩耶夫人(Mahamaya或Mayadevi)。她是釋迦貴族善覺王(Suprabudda)的女兒。摩耶夫人懷孕前,曾夢見一隻非常美麗的白象進入她的身體。太子出生不久,便有星象師預言,太子長大若非成為轉輪聖王(Chakravartin,偉大的統治者),便會成為一位覺者(佛陀)。因此,悉達多太子的生命一開始,便有吉祥的徵象。

太子的生活

太子出生僅七天,母后摩耶夫人便去世了;太子由她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Mahaprajapati Gautami)撫養長大。這姨母後來也嫁給了淨飯王,她視悉達多太子為己出,對他照顧無微不至。

淨飯王希望太子能繼承他的王位,因此給他最好的教育,讓他享受一切世間歡樂,更盡量防止他和宗教及靈性修行接觸,希望這樣他便會順利繼承釋迦王位。

年輕時代的悉達多太子已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既有過人的智慧,也有強健的體魄。他精通了當時的藝術和科學,並接受了軍事和其他的訓練。太子16歲時娶了耶輸陀羅(Yashodhara)為妻,婚後他繼續在王宮內享受王室富貴的生活。

出離

年近30歲時,太子離開王宮出遊,看見四件事令他無法忘懷。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病人、一具屍體和一名僧侣(瑜伽士)。透過這四者,太子體會到虛榮的青春,以及健康和生命,都是隨時會失去的。他又體會到,唯有找到和追隨一個正確的法道,才能除去輪迴之苦。

悉達多29歲時,他的兒子羅睺羅(Rahula)誕生後,悉達多離開了王宮,捨棄了世俗生活開始修行。他成為一個流浪的瑜珈士,為了利益眾生而找尋真理。他開始以苦行方式修行,主要是跟隨Arada Kalama 和 Rudraka Ramaputra這兩位老師學習。

悟道

當悉達多明白苦行並不能導致解脫之後,他便放棄了苦行,改以獨自禪修以期達到悟境。他離開了苦修六年的尼連禪河(Nairanjana)附近的地方,旅遊到了迦耶(Gaya)地區。悉達多在菩提迦耶(Bodhgaya)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在這裏,他誓願要以靜坐禪修,達致完全的開悟。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之後,便克服了一切魔羅(Mara)的誘惑,得到完全的證悟。這時三十五歲的悉達多,已經成為一位佛陀,一名覺者。他知道他已不會再在娑婆世界輪迴受生了。

弘法度生    

佛陀悟道之後,知道他不能直接向眾生宣示他的甚深證境,因此,他保持緘默七個星期。在帝釋天和梵天懇請之後,他才在波羅奈國(Benares), 即是現今瓦拉那西(Varanasi)的鹿野苑開始說法。他這時期的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說法內容主要是四聖諦、緣起現象和因果法則。他早期修苦行的五位同修都成為他的弟子,並組成了最早的佛教僧團。佛陀並且在王舍城附近的靈鷲山二轉法輪。這時,他開示了無我和空性為諸法本質的道理。之後,佛陀在毘舍離(Vaishali)等不同地方繼續弘法。這時期被稱為三轉法輪,說法內容包括眾生皆有佛性的如來藏。

透過不同的法教,佛陀向不同根器眾生提供了能讓他們得到開悟,讓他們能從輪迴中得到解脫的方法。這顯示了佛陀對所有眾生的慈悲。

馬加達的頻婆娑羅王(King Bimbisara)也成為了佛陀的追隨者,他並且在馬加達國的首都(Magadha)王舍城附近供養佛陀一座寺院。歷史記載,這座寺院對佛教僧團隨後的發展很重要,因為佛陀當時弘法佈教,托缽接受供養,主要是在王舍城和毘舍離(Vaishali)之間。佛陀的追隨者增加得很快。他最有名的弟子包括迦葉(Kashyapa)、舍利弗(Shariputra)、和阿難陀(Ānanda)。佛陀後來又接受女性出家為比丘尼,並設立比丘尼寺院。在這地區,佛陀還有很多其他追隨者和寺院。

由於佛陀生為釋迦族的太子,在他成佛後,他便被稱為「釋迦族的聖者」,又因為他的族姓是瞿曇,他也被稱為瞿曇佛。

佛陀的堂兄弟提婆達多(Devadatta)對佛陀的成就心懷嫉妬。他初時爭取為僧團的領導人,後來又要設法殺死佛陀。雖然他的計劃不成功,卻令僧團分裂,嚴重損害了僧團的和諧。

涅槃

佛陀八十歲時委派了他的親近弟子迦葉尊者(Kashyapa)為僧團的代理,讓他代為處理僧團事務和繼續弘法活動。之後,他便右脅而臥入 般涅槃。有些記載指佛陀是吃了一些不潔食物而圓寂的。佛陀法體火化後,舍利被送到七處的佛塔和多處供奉。